养生健康

中医教你太白穴如何健脾补肺

中医教你太白穴如何健脾补肺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的了解一下在中医看来太白穴如何健脾补肺。

“太白”为古代星宿之名,传说此星有平定战乱、利国安邦之能。此穴是人体健脾要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心脾两虚、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并有双向调节作用,如揉此穴腹泻可止,便秘可通。另外点揉太白穴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太白穴就是通过脾来补肺的这么一个穴,健脾的功能相当于山药薏米粥。

按摩太白穴,止泻补肺

按摩太白穴,腹泻可止,便秘可通。另外,点揉太白穴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太白穴就是通过脾来补肺的这么一个穴,健脾的功能相当于山药薏米粥。

不过,按摩时要注意力道,以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不必用太大力气,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不用吃任何药也能补脾。

穴位外敷方法

这里我为大家介绍一种十分有效的穴位外敷方法,即把人参切成片,医用纱布折叠成一厘米见方的一小块,然后置一小片人参于纱布之上,贴于太白穴处,再用医用胶布固定。记住,两侧太白穴上都要贴。每次贴上后,要持续12小时才取下。隔天贴一次就可以。

人参、三七外贴太白穴,补脾益肝

有些朋友们平时总是爱发脾气,有些女性朋友会出现月经不调,这些都是与肝系统有关的症状,平时都可以用三七切成片或打成粉,外贴于两侧太白穴,方法同上,也可以同时用人参和三七,一起外贴穴位,补脾益肝。

以上是运用太白穴位健脾补肺护肝的方法,脾肺肝若有不适的朋友都可以自己尝试一下。

中医教你养脾胃

适当服用药物

中医脾胃虚弱主要分三型:脾胃气虚、脾阳虚、胃阴虚。脾胃气虚者多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大便溏泻、面色萎黄,可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脾阳虚主要表现为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可用附子理中丸。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可服用参梅养胃颗粒。

注意饮食调养

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健康的基础、“保胃”的前提。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多吃易消化食物,如粥等;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常见健脾养胃的食物,如粳米、薏苡仁、白扁豆、大枣,脾胃虚弱者可以经常食用。脾胃虚弱的患者还可以选用简便实用的药膳——

胡萝卜大米粥:大米100克,胡萝卜50克,大米煮成粥后加入胡萝卜,煮熟烂后食之,有健脾温胃的功效。

糯米小麦粥:糯米50克,小麦仁60克,煮成粥后加糖适量,调味服用,有健脾益中气之功效。

芡实茯苓粥:芡实15克,茯苓10克,大米适量。前两味入锅,加水适量,煮成软烂,再加入大米适量,继续煮烂成粥,分顿服。芡实茯苓粥有健脾除湿、涩肠止泻之功效。

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

每天顺时针按摩脚趾肚40~80次,重点是第二个脚趾,对缓解胃痛、养胃都很好。

每天上床后,双手搓热,将热掌心(劳宫穴)贴在胃和肚脐上,待热度稍减,再顺时针按摩30~40次。

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前,仰卧床上(天气冷时可在被窝内进行),双手掌重叠,置于肚脐部位,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60次,或至腹部觉热为止。结束后,再用手指点按足三里穴(膝关节外侧膝眼下3寸两骨间)。

此外,积极向上、轻松乐观的情绪可以使人体阴阳平衡、气血畅通、神志清楚,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或促使疾病痊愈。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当人的精神愉快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指挥作用加强,人体内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分泌和排泄的调整,保持着旺盛的新陈代谢。

经常按这5个穴位养胃效果好

1、胃俞穴

说到胃痛,在我们的身体上有很多能够影响到胃部的穴位,胃俞穴就是其中一种。胃俞穴在身体的背部, 有人会说背部是前胸的折射区,的确,前胸的健康通过背部是能够看出来的。

在中医看来,按摩胃俞穴对于缓解消化不良、胃脘痛、反胃等常见的胃部不适症状,能够起到较好的和胃 健脾、理中降逆的作用。

在按摩的时候,最好是趴在床上,全身放松,让家人两只手掌紧紧的按压这个穴位,以画圈的方式进行按 揉这个穴位,对于增强胃部功能很有效。

同时,对于有需要的人来说,还可以对胃俞穴进行艾灸,对于促进胃部调节也是有非常好的效果。

2、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是身体重要穴位,是身体三条阴经汇聚于此,大家都知道在平时女性按摩这个穴位对于保健身体 会更加的好,处于生理期的女性适当的按摩这个穴位会让身体更健康。

其实就养胃来说,在平时按摩这个穴位也有非常好的帮助,造成胃部疾病,往往是胃经、脾经失调导致的 ,正确的疏导脾经对于调节身体很有效。

按摩三阴交穴可以刺激脾经,使得脾经为身体提供湿热之气,进而能够有效的缓解脾胃虚弱;在按摩三阴交 穴的时候,还可以刺激肝经,作为身体代谢过程中的穴位,肝脏对于排毒有一定的帮助,肝脏中毒素过多会造成消 化出现问题,影响到胃部健康,按摩三阴交穴可以为肝经提供水湿风气,从而让气血流通更加顺畅。

按揉法是最常见的按摩三阴交穴的方式,在按摩的时候,把我们的拇指、中指的指端按压在对侧三阴交上 ,按一次、放一次,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进行按压,按摩十分钟,再换成逆时针按摩。

3、梁丘穴

在我们的腿部除了有三阴交穴会影响到胃部调节,适当的按摩梁丘穴对于促进胃部健康也是非常有效的。

梁丘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对于常见的胃部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按摩 梁丘穴来治疗胃部痉挛、腹泻等。

在中医看来,梁丘穴能够约束胃经上的经水不断的向下排泄,在这排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调理脾胃,让脾 胃、肠道更加健康。

在取穴按摩的时候,要伸展膝盖,在这过程中会使得膝盖显现出突出的地方,在膝盖骨的外侧,用大拇指 对这个突出的地方进行按摩,能够较好的刺激胃部。

4、足三里

在日常生活中,适当的按摩足三里对于调节胃部也有非常好的帮助。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穴位,对于促进 胃部调节非常有效。

在临床上会把按摩这个穴位用来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等众多胃部疾病。按摩足三里 穴能够有效的增强胃肠的蠕动,进而可以促进消化酶的活力,对于促进消化,增强食欲有非常好的效果。

察觉到胃部不适不妨适当的按摩一下这个穴位,以此来有效的改善、调节身体。

5、太白穴

说到太白穴不少人会很惊讶,一个出现在脚部的穴位竟然会影响到胃部调节,其实,在中医看来,治病的 时候并不一定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于其它部位的刺激,对于治疗疾病也是有帮助的。

太白穴即使在人们的脚部,但是,对于治疗胃部疾病也是有帮助的,这是因为在按摩太白穴的时候,能够 有效的刺激脾经。

太白穴属于足太阴脾经,对于促进脾脏调节非常有效,造成胃痛引起的胃部不适,按摩太白穴可以很好的 缓解。

在临床上不少中医也会按摩患者的太白穴,以此来治疗胃痛、腹胀、呕吐等病症。对于有需要的朋友来说 ,不妨在取穴的时候进行仰卧,这样对于按摩太白穴会更加有效。

经络养生:3个穴位健脾益胃生津润燥

人们在秋天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干燥症状,如口鼻、唇舌、皮肤干燥,毛发枯槁,舌红无苔或少苔等,这都是因津液不足。津液的生成源于摄入的食物,脾胃之气健旺,化生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气虚衰,则会导致津液不足。按摩中脘、足三里和太白这3个穴位,可以健脾益胃,有助于津液生成。

中脘穴:位于腹中线上、脐上4寸,即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点,是胃的经气汇集之处,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调,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治疗。操作方法:用掌根按揉中,每日一次,每次100-300次,可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足三里穴:足三里是胃腑疾病和人体强壮要穴,位于小腿的外侧,膝盖骨斜下方。操作方法:每日按揉50-100次,以有酸胀感为宜,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作用。

太白穴:太白穴是调理脾功能的主要穴位,治疗范围较广,对脾虚有关的病证,均有一定治疗作用。该穴位于第一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交界处。操作方法:每日按揉100-300次,以有酸胀感为宜,有健脾益胃的功效

中医教你健脾胃

中医教你如何健脾胃

揉带脉

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则会运化不力,造成身体水湿停滞。而揉带脉则一方面健脾阳,另一方面则振奋了肚腩两侧胆经的阳气,迅速化开了小腹内积聚的水湿。当然你要是觉得揉带脉的力度不足的话,也可以用手握成拳来敲。

跪膝法

此法可引气血下行,使气血流注于胃经。因此对胃的功能改善是大有好处的,当然此功法的好处远不止这一点,坚持的时间长了自然会看到效果的。

踮足功

就是脚尖着地,脚后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这是非常容易实现的一个动作,胃部在足部的反射区是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胃经的原穴也在脚趾的关节部位。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

中医教你补脾胃

“在所有儿童疾病当中,脾胃疾病紧随呼吸系统疾病高居第二位,包括厌食、食积、腹泻、腹痛、呕吐等。脾胃疾病的高发年龄阶段,主要是在幼儿。”杨祥正介绍,由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的营养物质较多,而脾胃功能相对来说较弱,生长发育的需要常常超过脾胃代谢能力,中医称之脾肠不足。

那么,宝宝们脾胃虚弱有哪些症状?杨祥正表示,如宝宝面色发黄或面部色素沉着不均匀(花斑),头发稀疏,消瘦,指甲脆薄,经常发作性地脐周疼痛。脾胃虚弱偏内寒的宝宝,除了上述症状外,还有食欲很好,但是大便次数多、量大,食后即拉。脾胃虚弱偏内热的宝宝则食欲不佳,大便干(两三天一次),此类小儿的患病原因多数为过多食用零食或过量饮用牛奶所致。

如何改善儿童的脾胃呢?杨祥正教广大家长几个方法,进行中药口服、中医特色推拿捏脊、穴位贴敷、雾化吸入等方法辅助治疗,配合胃肠电图检查评估患儿消化功能,达到较好的预防及治疗效果。

中药:中药多选用质轻味薄、轻灵平和,既不伤正,又能令脏气调和、药味清淡甘平的药物,易为小儿接受而获佳效。

推拿疗法:推拿可调整胃肠机能,使人体经络得以疏通,气血周流如常,机体抗病能力增强,达到防病治病目的。捏脊有健脾助消化和强壮作用,可以改善食欲、预防感冒、增强体质。对孩子来说,痛苦少,易接受。手法分有摩腹法、推脾法、推三关、捏脊法等。

穴位贴敷:针对不同病情选择医院自制特效中药敷贴。如温运散、腹俞等贴于消化系统常用穴位,合谷、脾俞、胃俞、神阙、天枢穴等,以起到健脾和胃、消胀止痛作用。

胃肠电图检查:胃肠电的产生就是胃肠运动(蠕动)的结果。根据胃肠电波形及参数的改变,可对患儿作出胃肠疾病的诊断参考,亦可对治疗和药物效果作出评估,是检查胃肠功能性、器质性疾病的重要诊断仪器。

中医教你如何健脾胃

揉带脉

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则会运化不力,造成身体水湿停滞。而揉带脉则一方面健脾阳,另一方面则振奋了肚腩两侧胆经的阳气,迅速化开了小腹内积聚的水湿。当然你要是觉得揉带脉的力度不足的话,也可以用手握成拳来敲。

跪膝法

此法可引气血下行,使气血流注于胃经。因此对胃的功能改善是大有好处的,当然此功法的好处远不止这一点,坚持的时间长了自然会看到效果的。

踮足功

就是脚尖着地,脚后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这是非常容易实现的一个动作,胃部在足部的反射区是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胃经的原穴也在脚趾的关节部位。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

肚子胀如何快速消除按摩法 按摩太白穴

太白穴:太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主治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等症,按摩太白穴不仅可以缓解肚子胀的情况,还可以治疗肚子胀气引起的便秘症状。

太白穴位置:脚趾大拇指第1节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指腹按摩该穴位3到5分钟即可,按摩的力度以微微感到胀痛为准。

中医教你如何健脾养胃

最近,很多朋友在后台询问健脾养胃的中医调理方法,今天我们就专门做一期专题。

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大,人们饮食不规律,常常暴饮暴食,导致各种胃部疾病的发作,而这些因素也会造成“脾虚”,出现胃胀痛、食欲差、便溏、疲倦乏力等症状。很多人只是注意到了胃部的表现,其实脾胃都要“三分治七分养”。研究表明:刺激人体穴位可以行气活血,达到健脾养胃的效果。

穴位定位

穴位1: 巨阙: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6寸。

穴位2: 上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5寸。

穴位3: 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

穴位4: 建里: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3寸。

穴位5: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

穴位6: 漏谷: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

穴位7: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穴位8: 公孙:位于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按摩疗法步骤

步骤1: 用手指指腹按揉巨阙、上脘、中脘、建里各2分钟,力度适中,手法宜轻柔,可以缓解胃部不适。

步骤2: 用手指指腹掐按足三里穴50次,先左后右,以潮红发热为主。

步骤3: 用指腹从漏谷穴一直推到三阴交穴,力道略重,从上往下推至 200次,以潮红发热为主。

步骤4: 沿着小腿从上往下锤打小腿内侧50次。

步骤5: 活动脚趾,做脚趾连续抓地动作,可以刺激公孙穴,放松做此动作60~90次,可以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

相关推荐

五指毛桃与三指毛桃的功效有何区别

功效都差不多,但是五指的是正宗一点,也没太大关系。功效分类健脾补肺药;行气利湿药;舒筋活络药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产地未切片者,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本品为圆形厚片,皮部狭窄,易撕裂,纤维性;木部宽广,淡黄色。周边灰黄色或棕黄色。质坚硬。气微,味淡。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药理作用五指毛桃根煎剂、乙醇提取物、乙醇回流后残渣的水提取物,分别给小鼠灌服对氨水喷雾引起的咳嗽均有明显的止咳作用。试管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亦有较好的抑菌作用。五指毛桃【中药化学成分】含氨基酸、糖

中医如何治疗儿童哮喘发作

中医学对小儿哮喘的认识深刻,论述较多,如《症因脉治》:“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肺常不足”,卫外不固,易感外邪;小儿“脾常不足”,水湿不化,易成痰饮。肺主气司呼吸,司腠理开合,肺气充足则皮肤腠理开合正常,外邪不易侵入,肺气虚,则开合失职,屏障不固,外邪易于侵袭犯肺,触动伏痰,则发为哮鸣。脾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脾气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积湿蒸痰,上贮于肺,遇邪即发,成为哮喘发作的内在隐患。 鉴于哮喘缓解期患儿肺脾两虚

脚上痛风按什么穴位有用

隐白穴:在我们大脚趾的内侧有一个穴位叫隐白穴。痛风病人可能很熟悉,它就在痛风石的位置,大脚趾肿胀了,鞋穿不进去、磨了的地方、疼痛的地方就是隐白穴。它在大脚趾的趾根底部的横缘和竖缘交叉点的位置,和我们趾甲缘的位置很近。 太白穴:再往下一点是太白穴,它也是痛风石经常会伤害到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最容易形成尿酸盐结晶。在我们第一跖骨小头的后面,大脚趾和脚连线的地方,脚背和脚心连线的地方,也就是赤白肉际的中间,就是太白穴

食欲不振按摩什么穴位

中医认为食欲不振通常与脾胃有关,调理食欲不振可以按摩以下一些穴位: 中脘穴 位置: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中指指腹稍用力按压中脘穴约半分钟,然后顺时针方向按摩约2分钟,以有酸胀感为佳。 祛病功效:治疗食欲减退、腹胀腹痛、呕吐、反酸。 足三里 足三里是胃经的重要穴位,可帮助胃收缩、分泌胃液。对暴饮暴食引起的胃弱,运动、工作使身体过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特别有效。 太白穴 太白穴在第一趾内侧、靠近关节的地方,属于脾经,僻静和食物入口到胃的消化机能有关,精神压力、睡眠不足引起食欲不振时,可用拇指

中医如何有效健脾化痰

身体健康、百病不生是每个人的追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从未生过病的人。导致人们生病的因素有很多,中医理论却特别强调“痰”的影响,认为“百病皆因痰作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1、痰分有形与无形 对于痰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感冒或是爱抽烟的人常会咳痰。痰是怎么来的呢?中医认为脾负责运化水湿,也就是人体里的各种液体,使它们在人体内循环往复地运动,滋养身体。倘若脾的运化功能下降或是这些水液在运行时受到阻碍,就可能发生异常积聚的现象。 这类异常积聚的水液,中医称为“痰饮”。其中,比较秽浊、黏滞、稠厚的部分

情绪影响脾胃健康 中医养脾胃

情绪影响脾胃健康 中医养脾胃 肠胃的健康和我们的情绪也有关,如果时常情绪不稳定,那么的脾胃肯定也是多由问题的,夏季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下降,这个时候更要注意养脾胃。 脾胃功能和情绪压力关系密切 中医认为消化功能不仅和脾胃相关,和肝胆也有关系。肝主疏泄的功能,包括调畅情志和促进脾胃的消化。后者表现在能促进脾升健运,协助胃气下降。以及促进胆汁分泌、排泄。所以,肝胆的功能直接影响着脾胃的功能,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整体辨证。 另一方面,脾胃功能不仅影响饮食,还事关睡眠和情绪。《黄帝内经》说 “胃不和则寐不安”,

怎样消除眼袋 艾炙去除眼袋

通过进行艾炙能够帮助改善眼眶四周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加快水分、毒素、淤血的代谢,从而帮助去除眼袋。 取穴:太阳穴、四白穴、太白穴。其中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四白穴在直视前方时瞳孔的下方,眼眶下孔凹陷处;太白穴在足内侧缘,当足部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做法:将点燃的炙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的位置进行熏炙,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皮肤有轻微的发红现象。注意,艾炙最好是专业人士进行操作为宜。

太白的功效与作用 太白的好处作用

人体的脾出现问题时,一般多表现为,大便稀溏或便秘,肠鸣,腹胀,胃痛等,按揉太白能解决脾虚带来的烦恼,太白集脾经的原穴与腧穴于一身,不但能治疗脾功能异常时出现的症状,还能治疗身体困重疼痛症状,是脾经的重要穴位。 太白穴为脾经原吐穴,善治脾胃病,具有健脾益气,理气和胃,消食化滞功效,主治呕吐,胃痛,腹胀,泄泻,肠鸣,便秘等脾胃疾病。 本穴为足太阴腧穴,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之功,主治脚气,体重节痛,痿证等,如《针灸大成》云:“太白主膝股肿,酸转筋”。此外,本穴具有健脾化痰,活血通脉之功,用于治疗心痛脉缓,

养脾艾灸哪里 艾灸太白补益脾经

盘腿坐,太白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艾灸方法:盘腿正坐,按照要求找准穴位,取一燃着的艾条在手,悬于太白穴上方,以自己能感受到艾条灼热之感即可,注意不要将燃着的艾条直接接触到皮肤,每次灸3-5分钟。 艾灸功效:太白是脾经的原穴,灸治这个穴位能补益脾经经气,健脾和胃,治疗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经常灸疗此穴能消食化滞,通腑泄热,预防肥胖。

脚痛按什么穴位

太白穴,缓解脚痛;位置,将一只脚搁在另一条腿上,会看到脚部中心有一条椭圆形的弧线,这就是足弓。这个弧线的起始点,就是太白穴所在位置。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走一段路后会发现脚部疼痛,回家就脱掉鞋捏捏脚,可有效缓解脚部疼痛。其实,这是因为您按摩刺激了脚掌前面的太白穴,因此会有减痛的效果。 专家指出,刺激太白穴除了用手按摩外,可采用脱掉鞋袜,将脚立起,用另一只脚的后跟来踩踏的方法刺激太白穴,这样刺激穴位的效果更佳。这是因为除了脚部更好使劲外,是取身体左右平衡的原理。身体长得很对称,左右脚、左右手都是两两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