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的状态
睡眠的状态
入睡阶段
第一阶段(或称第一期):入睡阶段。从昏昏欲睡开始,逐渐入睡,不再保持觉醒状态。这时候,呼吸变慢,肌肉张力下降,身体轻度放松,此时属于初睡状态,睡眠者较易被外界声音或触动所唤醒。
浅睡阶段
第二阶段(或称第二期):浅睡阶段,或称轻度睡眠阶段。本阶段睡眠属浅睡或轻度至中度睡眠状态,睡眠者已不易被唤醒,此时肌肉进一步放松,脑电图显示梭状睡眠波。
深睡阶段
第三阶段(或称第三期):深睡阶段,这时候睡眠者进入深度睡眠状态,肌张力消失,肌肉充分松弛,感觉功能进一步降低,更不易被唤醒。
延续深睡阶段
第四阶段(或称第四期):延续深睡阶段,本阶段是第三阶段的延伸,但不是每个睡眠者都能达到本阶段,也不是每个睡眠周期都可达到这一阶段。有的人睡眠不够深,就不能达到这一阶段,或只有很短时间的第三、第四阶段的睡眠。
催眠状态与睡眠状态不同
催眠术是运用暗示等手段让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并能够产生神奇效应,以便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法。催眠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心理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做出反应。催眠的深度因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师的威信与技巧等的差异而不同。国内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介绍说:“科学证明恰当的使用催眠可以达到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建立乐观积极心态的作用。”
其实,当一个人与自己的感觉进行沟通,或者正在做内心观想工作,便是处在一定程度的催眠状态了。催眠术是通过特殊的诱导使人进入类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技术,在此种状态下,人的意识进入一种相对削弱的状态,潜意识开始活跃,因此其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觉、情感、思维、意志和行为等心理活动都和催眠师的言行保持密切的联系,就象海绵一样能充分汲取催眠师的指令,能导致这种状态的技术就叫催眠术。
小儿的睡眠状态应当如何评估
新生儿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一天累计的睡眠时间大约在18~22小时。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其睡眠时间也会逐渐缩短。2~5个月的宝宝睡眠时间大致是15~18个小时,6~12个月的宝宝睡眠时间大致在14~16个小时,1~3岁的宝宝睡眠时间大致在10~12个小时。
当然,不同的宝宝因个体差异,睡眠时间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家长如何正确评估小孩子的睡眠状态是否正常呢?如果发现孩子具有以下列出的2项,同时排除疾病因素,就提示孩子存在睡眠问题了,要赶紧纠正:
1、睡觉无规律性指1岁以上小儿晚上入睡和早晨起床仍没有规律性。
2、睡眠不安指小儿睡眠不深、易惊醒等。
3、夜醒绝大部分小儿在1岁时晚上能连续睡5个小时以上。1岁以上的小儿晚上不能睡5小时以上称为夜醒。
4、入睡困难小儿晚间有睡意并且上床睡觉后,半小时以上不能进入睡眠状态,称为入睡困难。
5、睡眠少小儿睡眠时间少于同龄孩子的平均值。
6、睡眠嗜物1岁以上的小儿睡眠时常喜欢咬被角或其他物品等,没有所嗜物品就难入睡。
7、梦呓即说梦话,指小儿在睡眠中,频繁说梦话,常伴哭闹或烦躁不安。
8、睡眠摇头小儿在睡眠中有规律的点头或左右摇头,动作频率高,幅度大,甚至头撞床或墙。
宝宝好睡眠从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开始
要想宝宝有好的睡眠,就要从培养宝宝健康的睡眠习惯开始。
首先为宝宝建立一个温馨、独立、安全、舒适的睡眠环境。睡眠环境包括: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线、声音、色彩,宝宝房间最适宜的温度是冬天 18-22 摄氏度,夏天 22-26 摄氏度。
其次,做好睡前准备引导孩子进行睡前准备工作,如刷牙上厕所等等,让孩子意识到睡前准备工作做完就“该睡觉了”。
最后,营造有利宝宝尽快入睡睡觉氛围,具体举措包括:①建立预定的方式道晚安。②完成约定道晚安后进入寝室,与孩子一起唱约定的睡觉歌曲等。③当孩子躺在床上进入睡眠姿式后,有固定的结束模式,如家长先讲故事或念儿歌或回忆宝宝白天的趣事,并有固定的结束语言。
人类睡眠的状态
睡眠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
科学家们发现,睡眠可以分成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一种叫做快波睡眠,也有人把这种睡眠状态称快速眼动睡眠。顾名思义,就是睡眠时眼球转动得很快,大脑也非常活跃,人做梦都是出现在这个时期。
另一种状态是叫做慢波睡眠,它是第一种状态的深化,睡眠人进入了更深的无意识状态。科学家发现,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两种状态也在睡眠过程中交替出现。
科学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睡眠是让大脑和小脑休息的。动物需要睡觉,而没有大脑的植物不睡觉;人体的有些器官,比如肝脏,是不休息的。这表明睡眠是整个脑部特有的现象,至少慢波睡眠可以使脑部修补自由基所造成的损害。自由基是新陈代谢的副产物,可损伤人体细胞。其他器官可以通过放弃和替换受损细胞来修补这种损害,但脑无法这样做,只能让人进入睡眠状态,尤其是慢波睡眠状态,人体组织才能利用这段难得的“闲暇时间”进行“抢修”作业。那么快波睡眠又有什么作用呢?有些研究者提出,这是脑部在进入慢波睡眠之前所做的“准备动作”和“整理动作”,是对慢波睡眠的补充。可是也有研究者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快波睡眠可能与早期脑部发育有关,但持这种观点的科学家还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
新生儿睡眠特征 安静睡眠状态
宝宝的面部肌肉放松,眼闭合着。全身除偶尔的惊跳和极轻微的嘴动外,没有其他的活动,没有其他的活动。呼吸是很均匀的,小宝宝处于完全休息状态。
婴儿真实的睡眠状态你知道吗
你不知道的大人的睡眠方式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精力许多不同的睡眠阶段和循环。现在我们来看看大人的睡眠方式。
成人不知不觉进入梦香时,大脑开始休息,慢慢停止大部分工作,使你进入深层睡眠阶段,也叫做“非快速眼动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眼球是不动的。处于沉睡状态的成人,身体静止不动,呼吸均匀,肌肉放松,没有知觉。一个半小时以后,你的大脑开始活动,你也进入了浅层睡眠阶段,或者称之为快速眼动阶段,眼球会在紧闭的眼皮下活动。在浅层睡眠阶段,我们有思维活动,大脑没有真正地休息。可能还会做梦,翻身,拉一拉被子,甚至会醒来去洗手间,然后回来继续睡觉,重新进入深层睡眠阶段。大人的深层睡眠和浅层睡眠会几个小时循环一次。一般情况下,每个夜晚,成人会有6个小时深层睡眠,2个小时浅层睡眠。
你不知道的婴儿的睡眠方式
成人可以很快地从清醒状态直接进入深层睡眠,但是宝宝不行。婴儿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浅层睡眠,才会进入深层睡眠。
宝宝想要睡觉的时候,眼皮开始慢慢往下垂,在妈妈怀里打哈欠,最后眼睛完全闭上了,但是眼皮还在挑动,呼吸也不均匀,手和四肢还是弯曲的。偶尔还会抽动一下,或者嘴角露出一丝笑容,嘴巴还会做出吮吸动作。如果妈妈认为这个时候宝宝睡的香可以放到床上去,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个阶段婴儿还处在浅层睡眠状态,并没有熟睡,只要你一放下,他就会醒。
当宝宝处在浅层睡眠状态,妈妈应该继续抱着宝宝,进行摇晃、喂奶、踱步等方式来哄宝宝进入深层睡眠。等到宝宝微笑和抽动消失了,呼吸也均匀了,肌肉完全放松,握紧的小拳头也松开了,四肢自然下垂。此时,妈妈才可以把宝宝安心地放到床上去。
这就是很多妈妈疑惑的宝宝一放下就醒的问题答案。通常几个月大的婴儿在熟睡前都要经过长达20分钟左右的浅层睡眠期,然后才会开始慢慢进入深层睡眠阶段。如果你在浅层睡眠时就把他放下,一般他都会醒来。等到宝宝长大一些,就可以不经过浅层睡眠进入深层睡眠阶段。所以妈妈应该学会分辨宝宝的各种睡眠阶段,这样才可以在熟睡的时候将他移动,而不会导致他哭闹!
从睡眠状态下看小婴儿的健康
着自己的宝宝甜甜地入睡,听着宝宝均匀而有节奏的呼吸,这时,妈妈的心也可以泊到一个宁静的港湾。然而,你知道吗?婴儿在睡眠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往往是在向家长报告他将要或已经患了某些疾病,因此,父母应学会在婴儿睡觉时观察他的健康情况。
正常的婴儿在睡眠时比较安静舒坦,呼吸均匀而没有声响,有时小脸蛋上会出现一些有趣的表情。但是如果婴儿有以下状况出现,父母应该高度重视。
症状一:婴儿在刚入睡时或即将醒时满头大汗。
专家提醒:可以说大多数婴儿夜间出汗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大汗淋漓,并伴有其他不适的表现,就要注意观察,加强护理,必要时去医院检查冶疗。比如婴儿伴有四方头、出牙晚、囟门关闭太迟等征象,就有可能是患了佝偻病。
症状二:婴儿夜间睡觉前烦躁,入睡后全身干涩,面颊发红,呼吸急促,脉搏增快,超过110次/分。
专家提醒:这预示着婴儿即将发烧。应该注意婴儿是否有感冒症状或腹泻症状,另外注意给他补充水分。如果婴儿真有发烧症状出现,即应采取酒精擦拭等物理降温方式。
症状三:婴儿睡眠时哭闹,时常摇头、抓耳,有时还发烧。
专家提醒:婴儿可能是患了外耳道炎、湿疹或是中耳炎。应该及时检查婴儿的耳道有无红肿现象,皮肤是否有红点出现,如果有的话,及时将婴儿送医院诊治。
症状四:婴儿睡觉时四肢抖动。
专家提醒:这一般是白天过度疲劳所引起的,不必担心。需要注意的是,婴儿睡觉时听到较大响声而抖动是正常反应;相反,若是毫无反应,而且平日爱睡觉,则当心可能是耳聋。
症状五:婴儿睡觉后不断地咀嚼。
专家提醒:婴儿可能是得了蛔虫病,或是白天吃得太多,消化不良。可以去医院检查一下,若是蛔虫病可用婴儿专用的驱虫药驱除;若是排除了蛔虫病,则应该合理安排婴儿的饮食。
症状六:婴儿睡着后手指或脚指抽动且肿胀。
专家提醒:这时父母要仔细检查一下婴儿的手指,看它是否被头发或其他纤维丝缠住,或被蚊虫叮咬的痕迹。
症状七:婴儿不能睡得沉,经常翻动身体。
专家提醒:其实小宝宝入睡后在床上翻滚的现象较为常见。有时被子垫得不舒服或被子太厚等都会影响婴儿的睡眠质量。有些家长怕小儿睡觉时冷,让他穿着衣服睡觉,小儿感到不适,于是翻来滚去。有的家长总是担心小儿吃不饱,晚上睡前还让他吃很多的东西,使得小儿睡觉后肚子总是胀得难受,所以睡觉睡不踏实。
症状八:婴儿经常在睡着后突然大声啼哭。
专家提醒:这在医学上称为婴儿夜间惊恐症。如果孩子没有疾病,一般是由于白天受到不良刺激,如惊恐、劳累等引起的。所以 平时不要吓唬孩子,保持孩子安静愉快的情绪。
总之,婴儿仍处于不能表达自己喜恶的时期,家长除给他安排好足够的睡眠时间外,应当在婴儿睡觉时多观察他的异常变化防止延误病情。8~9个月的婴儿白天一般睡2~3次,持续时间2~6小时,夜间睡10个小时,共计14~15个小时。睡眠时间过少,影响婴儿身体发育;睡眠时间过长,影响活动时间,使婴儿智力发展延缓。唉,当爸妈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哦!
新生儿睡眠特点 活动睡眠状态
眼通常是闭合的,仅偶然短暂地睁一下,眼睑有时颤动,经常可见到眼球在眼睑下快速运动。呼吸不规则,比安静睡眠时稍快。手臂、腿和整个身体偶尔有些活动,脸上常显出可笑的表情,如做怪相、微笑和皱眉。有时出现吸吮动作或咀嚼运动。在觉醒前,通常处于这种活动睡眠状态。以上两种睡眠时间约各占一半。
怎么才能快速达到深度睡眠状态
(1)平常而自然的心态
克服失眠不必过分担心,越是紧张,越是强行入睡,结果适得其反。有些人对连续多天出现失眠更是紧张不安,认为这样下去大脑得不到休息,不是短寿,也会生病。这类担心所致的过分焦虑,对睡眠本身及其健康的危害更大。
(2)寻求并消除失眠的原因
造成失眠的因素颇多,前已提及,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原因消除,失眠自愈,对因疾病引起的失眠症状,要及时求医。不可以认为:失眠不过是小问题,算不了病而延误治疗。
(3)身心松驰,有益睡眠
睡前到户外散步一会儿,放松一下精神,上床前或洗个沐浴,或热水泡脚,然后就寝,对顺利入眠有百利而无一害。诱导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有许多具体方法,例如:放松功,已在民间流传,可以不可以借助。此外,再介绍两种简而易行之法:
①闭目入静法
上床之后,先合上双眼,然后把眼睛微微张开一条缝,保持与外界有些接触,虽然,精神活动仍在运作,然而,交感神经活动的张力已大大下降,诱导人体渐渐进入睡意蒙胧状态。
②鸣天鼓法
上床后,仰卧闭目,左掌掩左耳,右掌掩右耳,用指头弹击后脑勺,使之听到呼呼的响声。弹击的次数到自觉微累为止。停止弹击后,头慢慢靠近睡枕,两后自然安放于身之两侧,便会非常快入睡了。
(4)睡眠诱导
聆听平淡而有节律的音响,例如:火车运行声、蟋蟀叫、滴水声以及春雨淅沥淅沥声音的磁带,或音乐催眠音带,有助睡眠,还可以不可以此建立诱导睡眠的条件反射。
全麻和睡眠状态有什么区别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虽然我们在工作中经常向病人解释说,全身麻醉就像睡了一觉,但是其实,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先谈共同。麻醉和睡眠都是意识(consciousness)水平的降低。而意识是大脑皮层功能的表现。
如果将人体比作一家企业,那老板毫无疑问就是大脑,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是其核心管理层。周围神经系统是人体的通讯网。负担着将管理层的意见下发各部门(循环,呼吸,消化),同时也要随时接受下级的回馈、监督下属工作状态并汇报给高层。
老板劳苦功高,却也养尊处优。好吃好喝不算,连续工作超过一定时间就要关门休息。怎么样让大脑保持工作状态,维持意识呢?
当今的主流假说认为,人体的睡眠-觉醒变换是一种主动调节行为。在脑干中,存在两个直接调节皮层状态的睡眠中枢,分别是蓝斑核和中缝核,仿佛睡眠的一对开关。
-- 简单粗略的说,当以中缝核为主的5羟色胺神经元通路为主导时,则人体进入睡眠状态
-- 当蓝斑核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通路为主的占优时,人体会进入清醒状态。
-- 在人体中还存在一个维持意识的信息中转地,网状上行激活系统,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RAS)。RAS并不专门传导特定的消息,而是接受泛化的,来自人体各种感官的输入(听觉、视觉、触、痛觉等各种感觉)。下属零碎细微的信息,RAS是不会向大脑直接汇报的。当RAS就没有足够的上行刺激,等于是告诉大脑,没有机要急需处理,该歇息了,大脑皮层的意识水平随之降低。反过来,如果有强烈或者大量的刺激(比如大量的喧闹声、推搡),那么RAS就会将大脑唤醒,提醒其进入工作状态。
全身麻醉则是通过药物诱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广泛抑制。在人体中本来就存在一系列的广泛的受体,好比神经细胞的开关。如果作用于抑制性受体,那么神经细胞的电活动就会减弱,反之,兴奋性受体会使细胞的电活动加强或者更易激动。
人体自身存在一系列神经递质,其和受体的关系仿佛钥匙和锁,是一一对应的。 而全身麻醉的药物是能打开这些锁的人工钥匙。GABA受体是具有代表性的抑制性受体。我们临床使用的静脉麻醉药物丙泊酚(Propofol)和以安定(Diazepam)为代表的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都是通过GABA受体起作用,“麻痹”神经细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