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导致小儿流口水的起因是什么

导致小儿流口水的起因是什么

婴幼儿时期流涎的原因很多,有的在出生后2-4个月开始流涎,以后越来越多,特别是在5-6个月时更加显著。这是因为初生时唾液腺还没有发育好,到3-4个月以后发育逐渐成熟,唾液分泌也就逐渐增加,到5-6个月出牙时又刺激了局部的神经,使唾液腺分泌更多,而这时小儿尚不习惯于吞咽唾液,再加上口腔又浅,所以唾液不断往外流,这是正常生理现象。

随着年龄渐长,到孩子能吞咽过多的唾液后,这种现象会自行消失。家长不必紧张,也不必治疗。如果3岁以上仍流口水应结合智力发育和动作发育来综合衡量。如果生长、智力和动作发育都落后,那么流口水便是智力发育落后的一种表现。口腔咬合不正,口部闭合不良,也易造成口水外溢。否则就不一定有问题。

如果本来唾液不多,短期内突然增多,或已能吞咽过剩唾液,一度已不流涎,而以后又出现流涎,则要观察小儿有无哭吵、发热,再看看口颊粘膜是否充血,有无溃疡或白点。如果出现面部瘫痪,或有其他神经系统变化,造成脸部及口腔肌肉运动失调,影响孩子的吞咽、咀嚼就容易发生流口水。应请医生进一步检查病因,以便进行治疗。

咽喉中的腺样体肥大,或严重的过敏性鼻炎常须张口呼吸。吞咽口水的动作较少,口水外溢的情形较常发生,便应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治疗。

生理性流涎

(1)食物刺激小儿生后4-6个月,多数以母乳为主要食物。这一时期的小儿口中没有牙齿,舌短而宽,两颊有较厚的脂肪层,面部肌肉发育良好,颌骨的粘膜增厚凸起,这些结构特点都对吃奶时捉住乳头和协调吸吮动作十分有利,此时唾液腺的功用不大,唾液分泌量少。4-6个月后,单纯母乳喂养已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开始添加辅食,食物对神经、唾液腺的刺激较强,使唾液腺分泌功能增强,唾液明显增多。

(2)乳牙萌生乳齿萌生时会对牙龈感觉神经产生机械性刺激,使唾液腺分泌更多唾液,而此时小儿口腔较浅,吞咽反射不灵敏,不能及时将过多的唾液吞下,导致唾液在口腔内不断蓄积而外溢。随着乳牙的萌出,唾液的分泌量会逐渐转为正常,同时牙突也逐渐形成,腭部慢慢增高,口腔底部逐渐加深,能够容纳更多唾液,加之吞咽动作逐渐训练成熟,能够将唾液及时咽下,流涎自然止。

病理性流涎

(1)母乳喂养时间过长有些母亲错误地认为母乳喂养的时间越长越好,将母乳喂养延长至1岁以后,甚至在断奶以后再添加辅食。这种做法不利于小儿脾胃的正常发育,中医认为,涎为脾之液,脾胃虚弱,失于调摄,故而流涎,且常伴有消化不良。

(2)腮腺机械性损伤有些孩子的父母和亲友出于喜爱,经常捏压孩子的面颊部,这种做法容易造成腮腺的机械性损伤,导致唾液的分泌量大大超过正常小儿,从而出现流涎。

(3)口腔炎症很多口腔炎症如卡他性口炎、细菌感染性口炎、疱疹病毒引起的口炎等,均可刺激唾液腺分泌旺盛而导致流涎,此时流出的唾液多为黄色或血色,气味臭秽,常伴发热、烦躁不安、拒食等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

(1)中枢性神经系统疾病唾液腺由交感神经和舌咽神经支配,主管它们的神经中枢在丘脑,因此丘脑的各种损伤和病变都可能导致流涎,如CO中毒、脑炎等。

(2)周围性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的患儿由于局部神经功能减退或消失,影响到唾液腺的分泌调节能力,也会出现流涎。

先天性疾病

一些先天性疾病三体综合征、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也常有流涎现象,同时伴有智能低下、反应迟钝、目光呆滞、哭闹无常、舌头伸出口外等症状。这是因为唾液腺由交感、吞咽神经所支配,主管上述神经的中枢神经受损,故而造成流涎。

晚上睡觉流口水是正常现象么

现代医学认为,当患口腔粘膜炎症以及神经麻痹、脑炎后 遗症等神经系统疾病时,因唾液分泌过多,或吞咽障碍所致者,为病理现象。而假如是本身无其他疾病,只是单纯在睡梦中流口水,就如张先生这种状况,有可能是 脾虚导致。中医认为,“五脏化液,脾为涎。口为脾窍,涎出于口,涎为脾之液。”即为脾统摄液体,当脾胃虚寒、阳气亏虚会引起脾功能失调,无法运化津液,造 成睡觉流涎的症状。

成年人脾虚多是从小就造成的,小儿时脾虚流口水,长大后也较易发生脾虚流口水的情况。另外睡眠姿势不当,侧睡、趴着睡时,嘴角被挤开或者刺激到唾液腺,导致唾液增多,也会造成流涎的情况出现。脾虚引起的可以服用君子丸调理,卧姿不当则需调整睡姿,睡觉时尽量保持仰睡

小儿和老人易发生睡觉流口水的情况,但是原因与成人流口水有所不同。小儿流涎多属生理现象。小儿到了四五月大的时候,开始咀嚼食物,同时乳牙萌出,这些都会使牙龈受到刺激,增加唾液的分泌。小儿口腔浅无法及时将唾液咽回,导致流涎。

如果是老人,排除了帕金森综合征、中风、 面瘫、口腔附近炎症等疾病的情况下,仍易流涎,则要考虑是否为脾胃不好或肾亏。医学专家认为,老人与成人流涎,共同点都为脾胃功能不好,但是老人较成人而言,又多增加一个因素:肾亏。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加上年轻时一些不健康生活习惯的影响,到了老年,肾阳多亏虚。因此,老人流涎,除了健脾益气外,还需温补脾肾。

如何辨别宝宝三个月流口水正常

小宝宝从三个月开始,由于唾液腺的发育和功能逐步完善,口水的分泌量逐渐增多,而此时宝宝们还不会将唾液咽到肚子里去,也不会象大人或大小孩一样必要时将口水吐掉。因此,从三个月开始,小儿往往会出现流口水现象,有的宝宝口水很多,下巴和胸前衣服常常是湿湿的。同时,因过多的口水积储在口腔和咽喉部,小儿无论在白天还是晚上,经常可以听到喉咙处发出“咕噜、咕噜”或“呼哧、呼哧”的“痰”声,仰卧躺着时或者在小儿体位发生变化时,这种声音可能加重,有时还会伴有一声半声的呛咳,尤其在小儿醒着手脚用力乱动时这种“痰”声和呛咳声更为明显。

以上这些都是正常现象,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主动吞咽口水后,这种现象就会慢慢好转或消失,但好转或消失的时间每个小儿都不一样,早的在8~9个月就消失了,迟的到2岁左右可能还流着口水。如果过了正常时期还在流口水的婴儿,应该及时到医院找医生诊治。

值得引起家长们注意的是:有些婴儿流口水是病理性的,预示婴儿患了某些疾病。

小儿流涎较多且伴有口角破溃发炎的,则属口角炎引起的流涎症;若伴有口腔粘膜充血或溃烂,拒食烦躁等,则称口腔炎所致的流涎症;若伴有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萎缩、咀嚼无力,这是由于消化不良、肠道蛔虫症所致的流涎症;若伴有智力发育不全、痴呆,这是脑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所致。以上病理性流涎症需到医院检查治疗,一般来说原发病因消除了,小儿流涎症也会好转或痊愈。 由于唾液中含有消化酶和其他物质,因此,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常流口水的孩子,由于唾液经常浸泡下巴等部位的皮肤,也会引起局部皮肤发红,甚至糜烂、脱皮。

针对病理性的楼口水,局部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1、平时可用柔软质松敷料垫在颈部以接纳吸收流出的口水,并经常更换;

2、经常用温水清洗面部、下颌部及颈部,寒冷季节可涂油脂类护肤。

脑瘫儿流口水要怎么治疗

小儿脑性瘫痪又称小儿大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

脑瘫儿流口水要怎么治疗?

首先,要有正确的吸吮方法,通过对脑瘫宝宝吮吸的训练可以减轻口水的现象。

其次,可喉抬高训练:患儿将手指置于指导者甲状软骨的上缘。在指导者吞咽时,感觉甲状软骨向上运动。然后让患儿面对镜子。模仿同样感觉。将手指置于自己的甲状软骨上,模仿操作者的动作。

再次,可以进行咽部冷刺激:用冷冻的棉棒蘸少量的水,轻轻刺激软颚、舌根、咽后壁。使其傲吞咽动作,每天可以训练两次。

最后,进行综合康复医疗。如运动(体育)疗法,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认(鼻、耳等)、训练抓物、持物、起坐、摇摆、扶行(背靠墙、面朝墙)、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行、跑;再如物理疗法,包括神经电刺激疗法、温热疗法、水疗法;还有作业疗法即能力训练,但疗效一般。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如下:

①手术;

②矫形器;

③水、电、光、声疗法;

④语言、交流的治疗;

⑤运动功能的治疗;

⑥ADL训练。

以上就是关于脑瘫儿流口水要怎么治疗的相关介绍。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介绍之后,对脑瘫儿流口水的相关治疗方法有所了解了,其实,家长们可以通过相关的康复训练来帮助孩子治疗脑瘫儿流口水这种情况,只要家长们长期坚持使用这些方法,治疗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小儿为什么爱流口水

流口水医学上称流涎症或唾液增多。引起流涎症的原因很多。一般6个月~3岁流口水较常见,大部分是正常现象。新生儿流口水是很少见的。因为新生儿的唾液腺不发达,唾液分泌很少,3~4个月开始唾液分泌增多,6个月后由于饮食转变,刺激神经引起唾液分泌增加,才开始发生流口水现象。且婴儿口腔浅,不会调节口内过多的液体,因而就发生流口水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萌出,口腔深度增加,婴幼儿逐渐学会以吞咽来凋节过多的唾液,这种流口水现象就逐渐消失。

以上流口水是正常现象。但有的小儿流口水同时哭闹不安,拒食,进食时哭闹加重,或伴有发热现象,这时应仔细检查一下口腔粘膜即舌尖部,颊部、唇部有无溃疡。溃疡可引起疼痛及唾液分泌增加以致流口水,应抓紧治疗。有的流口水是由脑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及呆小病而致调节唾液分泌功能、吞咽功能失调引起的,则应去医院明确诊断进行治疗。

治疗宝宝流口水的4款食谱

治宝宝流口水食谱:白术糖

原料:生白术30-60克、绵白糖50-100克

制作:先将生白术晒干后,研为细粉,过筛;再把白术粉同绵白糖和匀,加水适量,调拌成糊状,放入碗内,隔水蒸或置饭锅上蒸熟即可。

用法:每日服10-15克,分作2-3次,温热时嚼服,连服7-10天。

功效:健脾摄涎。适用于小儿流涎。

治宝宝流口水食谱:姜糖神曲茶

原料:生姜两片、神曲半块、食糖适量

制作:将生姜、神曲、食糖同放罐内,加水煮沸即成。

用法:代茶随量饮或每日2-3次。

功效:健脾温中,止涎。适用于小儿流涎。

治宝宝流口水食谱:益智粥

原料:益智仁30-50克、白茯苓30-50克、大米30-50克

制作:先把益智仁同白茯苓烘干后,一并放入碾槽内研为细末;将大米淘净后煮成稀薄粥,待粥将熟时,每次调入药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汤调药粉3-5克稍煮。

用法:每日早晚2次,每次趁热服食,连用5-7天。

功效:益脾,暖肾,固气。适用于小儿遗尿,也可用于小儿流涎。

治宝宝流口水食谱:摄涎饼

原料:炒白术20-30克、益智仁20-30克、鲜生姜50克、白糖50克、白面粉适量

制作:先把炒白术和益智仁一同放入碾槽内,研成细末;把生姜洗净后捣烂绞汁;再把药末同白面粉、白糖和匀,加入姜汁和清水和匀,做成小饼15-20块,入锅内,如常法烙熟,备用。

用法:早晚2次,每次1块,嚼食,连用7-10天。

功效:健脾摄涎。适用于小儿口角流涎。

宜忌:对小儿口腔溃疡、小儿口疮所致的流涎忌服。

宝宝两个月流口水怎么办

新生婴儿的唾液腺不发达,生后第1周,其唾液的分泌量一昼夜为50~80ml(成年人为1000~1500ml),仅够湿润口腔黏膜,故此时看不到婴儿流口水。

乳齿萌生时则会对牙龈感觉神经产生机械性刺激,使唾液腺分泌更多唾液。而此时小儿口腔较小而浅,吞咽反射功能还不健全,不会用吞咽动作来调节口水,不能及时将过多的唾液吞下,导致唾液在口腔内不断蓄积而外溢。

宝宝在高兴、嬉笑时,也会将分泌出来的口水流出口外。

另外,不少宝宝喜欢将手指、橡皮奶头等放入嘴里吮吸,这样也刺激了唾液腺的分泌,使口水增多。

还有,宝宝乳牙萌出时,小牙顶出牙龈向外长,会引起牙龈组织轻度不适,刺激牙龈上的神经,也会导致唾液腺反射性分泌增加。随着乳牙的萌出,牙槽突逐渐形成,腭部慢慢增高,口腔底部逐渐加深,能够容纳更多唾液;加之吞咽动作逐渐训练成熟,能借吞咽来调节口内唾液量,并能够将唾液及时咽下,流口水自然停止。婴儿期间流口水多属于生理性流口水,是暂时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不治自愈。

5大因素 引起病理性流口水

1.母乳喂养时间过长。将母乳喂养延长至1岁以后,甚至在断奶以后再添加辅食。这种做法不利于小儿消化系统的正常发育,常造成流口水并伴有消化不良。

2.有些父母和亲友出于喜爱,经常捏压孩子的面颊部。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孩子腮腺的机械性损伤,导致唾液的分泌量大大超过正常小儿,从而出现流口水。

3.患有细菌感染性口炎、疱疹病毒引起的口炎、黏膜充血或溃烂,或舌尖部、颊部、唇部溃疡等口腔疾病,刺激唾液腺分泌旺盛,可导致流口水。

4.有神经系统疾病,如与流涎相关的中枢、神经传导通路、神经受损等,均可造成流口水。

5.患有某些先天性疾病也常有流口水的现象,同时伴有智能低下、反应迟钝、目光呆滞、哭闹无常、舌头伸出口外等症状。

小儿流口水也有外治偏方

小儿流口水 也有外治偏方。小儿流口水,专业术语就是小儿流涎,是指口中唾液不自觉从口内流溢出的一种病症。当小儿有脑瘫、先天性痴呆、口腔溃疡或脾胃虚弱时,会流口水。下面介绍一剂小儿流口水外治偏方。

外治偏方:取胆南星1克,吴茱萸3克。将以上两味药放微波炉里烘干,待冷,共研极细粉末,贮瓶备用。

使用时,将药粉加少量面粉、少许米醋调成糊状,临睡前敷于小儿两足心(涌泉穴)处,外用纱布包扎,每次敷12小时,次日清晨弃去。连用3-4次可获良效。

流口水是什么原因

你所说的是流涎。不知道患者多大年龄。我把各种年龄的流涎原因都告诉你,你自己参考看看。

这种所谓“无缘无故”流涎的现象,可以是生理现象,也可为病理表现,不过,无论是大人和小孩,都不要漠视这一问题的存在。

正常成年人每天分泌唾液1000毫升至1500毫升,如果唾液分泌过多或吞咽受阻,都可产生流口水的现象。成年人清醒状态下流涎,绝大部分原因是病态引起的,其中又可分为真性和假性。

真性唾液分泌过多原因各有不同。如果患有口腔炎等口腔疾病,或者假牙不合适引起刺激,都可能流口水。受到汞、铅、碘、尼古丁等药物中毒或刺激,以及脑炎、癫痫、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均是可能因素。有少数妊娠期妇女也会流口水。

也有一种流口水现象并不是唾液腺分泌亢进引起的,而是口腔唾液去路受阻所致,这被称为假性唾液分泌。这种现象常见的原因包括食管狭窄或肿瘤、瘢痕等引起通路障碍,口腔、咽喉等部位手术后引起吞咽神经麻痹,另外还有面神经、舌咽神经以及下颌运动功能障碍等,都会导致口腔唾液难以顺利咽下而流了出来。

其实小儿也不会毫无缘故地流口水,所以,“小儿常流涎,家长莫大意”。

流涎可以是出牙前的生理现象,因为将要萌出的牙齿刺激牙龈感觉神经,孩子又不会吞咽口腔内的唾液,于是唾液自然流出。同时,流涎也是小儿口内炎症的主要症状。流口水的患儿常常同时有发热、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疱疹性咽炎小儿尤多见,在唇和咽部等先是小水泡,周边发红,继而水泡破溃,形成多个溃疡,疼痛异常,以致小儿流涎、拒食及哭闹。有些小儿周而复始患口腔溃疡,疼痛常影响小儿饮食,出现流涎。

为什么睡眠时也会流口水呢?当人们睡眠时,各种生理功能普遍降低,如果睡眠姿势不当,压迫一侧面部,使口张开,就有可能导致流口水,这是生理现象,不必担心。但大部分还是属于病理表现,如果患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疾患时,副交感神经活动相对亢进,胃肠蠕动加强,可以促进唾液及消化液的分泌。另外,口、咽粘膜有炎症刺激,也可使唾液分泌增加。睡眠时由于体位的关系,过多唾液不能下咽,就容易外流。

对于流口水的治疗,也要区分对待。小儿生理性流涎不需特殊治疗,随着年龄的增大,流涎会自然停止。病理性流口水首先要着眼于原发病的治疗,应尽快到综合性医院的相应专科进行及时就诊,以免耽误病情。另外,吃完饭不要马上就睡,睡前不要吃得过多和吃油腻、粘糯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而且饭后要漱口、刷牙,睡前不要剧烈活动或过于用脑,尽量避免流口水。

相关推荐

宝宝流口水正常吗

宝宝流口水大多数很正常的现象。 很多时候宝宝流口水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等到成长发育健全后自然会好。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并不会流口水因为新生婴儿的唾液腺不发达,生后第1周,其唾液的分泌量一昼夜为50~80ml(成年人为1000~1500ml),仅够湿润口腔黏膜,故此时看不到婴儿流口水。一般宝宝3个月时,口水的分泌量才会明显增加。 宝宝4~6个月后开始添加辅食,食物对神经、唾液腺的刺激较强,使唾液腺分泌功能增强,唾液明显增多。不过这时候宝宝还不会流口水。 一般宝宝流口水多发生在乳齿萌生时。乳齿萌生时则会

宝宝流口水要如何护理

婴儿流口水要如何护理? 首先要找出婴儿流口水的原因,应该说正常情况下婴儿流口水一个正常的现象,所以准妈妈们不必太在意。由其当孩子长到4到5个月的时候,由于唾液腺的刺激,口水会开始变得更多,再者这个时候孩子也喜欢拿自己的手指吸,看到什么东西都会往嘴里放,所以口水会自然的增多,这个情况到了7个月左右的时候,孩子的乳牙长出来的之前都会这样,这正常现象,所以不必太在意。 但宝宝流口水也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例如孩子感冒,口腔有溃疡,或者一些脑炎后遗症,发型,脑部发育异常等等都有可能会引起宝宝流口水的问题,

小儿流口水诊断详述

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腔深度增加,婴儿能吞咽过多的唾液,流涎自然消失。 无论长时期或短期流口水,都会使两侧口角发生糜烂,下颌部皮肤经常浸渍着口水,皮肤发红,形成湿疹或表皮破损溃烂,并可继发细菌感染。 如果宝宝到了2~3岁牙齿长齐后,口水仍流个不停,就要小心宝宝有罹患口腔、咽喉黏膜炎症等疾病的可能,需要去医院检查治疗了。 小儿流口水同时哭闹不安,拒食,进食时哭闹加重或伴有发热现象。这时应仔细检查一下口腔黏膜及舌尖部、颊部有无溃疡。溃疡可引起疼痛及唾液分泌增加以致流口水,应尽早治疗溃疡。 病理性流涎指婴儿不正

小儿流口水可以喝白术汤

小儿流口水,大多属正常生理现象。刚生下来的宝宝由于唾液腺还没有发育好,因此口水不多。等孩子到了几个月以后,他们的唾液腺开始发育,也就开始分泌口水了。由于唾液偏酸性,里面含有消化酶和其他物质,当口水外流到皮肤时,容易腐蚀皮肤最外的角质层,导致皮肤发炎,引发湿疹等小儿皮肤病。对这个问题,西方没有办法的。 中医认为,现在的小伢儿,父母生怕他们饿着,除了牛奶必喝,还会给伢儿吃这个那个,伢儿脾胃功能没有发育好,稍微一个不当心就会消化不良,导致脾虚,脾虚就会流口水。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些小孩一两岁了还在流口水呢。 国

三岁宝宝流口水怎么办

流口水,一般属于正常生理表现,不需医治。流口水异常的,称流涎症或唾液增多,常见于婴儿时期。少数属溃疡或唾液调节和分泌功能失调。异常流口水的原因:口腔溃疡、咬伤、喉咙发炎、神经障碍。 一般6个月~3岁流口水较常见,大部分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萌出,口腔深度增加,婴幼儿逐渐学会以吞咽来凋节过多的唾液,这种流口水现象就逐渐消失。以上流口水正常现象。但有的小儿流口水同时哭闹不安,拒食,进食时哭闹加重,或伴有发热现象,这时应仔细检查一下口腔粘膜即舌尖部,颊部、唇部有无溃疡。溃疡可引起疼痛及唾液分泌增加以

宝宝流口水正常吗

宝宝流口水大多数很正常的现象。 很多时候宝宝流口水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等到成长发育健全后自然会好。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并不会流口水因为新生婴儿的唾液腺不发达,生后第1周,其唾液的分泌量一昼夜为50~80ml(成年人为1000~1500ml),仅够湿润口腔黏膜,故此时看不到婴儿流口水。一般宝宝3个月时,口水的分泌量才会明显增加。 宝宝4~6个月后开始添加辅食,食物对神经、唾液腺的刺激较强,使唾液腺分泌功能增强,唾液明显增多。不过这时候宝宝还不会流口水。一般宝宝流口水多发生在乳齿萌生时。乳齿萌生时则会对牙

宝宝吐泡泡,口水泛滥还肺炎症状? 宝宝流口水正常的生理现象

除了以上的情况,宝宝流口水妈咪不用过多的担心,因为他们的咀嚼能力和面部肌肉收缩能力都比较弱,以致嘴巴总合不上,才会出现流口水的情况。 当宝宝长到4~5个月大时,需要添加辅食了。这时,饮食中逐渐补充了含淀粉等营养成分的食物,唾液腺受到这些食物的刺激后,唾液分泌明显增加。 再加上宝宝的口腔小而浅,吞咽反射功能还不健全,不会用吞咽动作来调节口水,所以只要口水多了,就会流出口外。另外,不少宝宝喜欢将指头、橡皮奶头等放入嘴里吮吸,这样也刺激了唾液腺的分泌,使口水增多。 长到6~7个月的宝宝,开始长第一颗牙齿。乳牙

小儿流口水推拿部位 小儿流口水推拿注意事项

1.注意保持口周清洁,流涎浸渍发红处,应用凉的淡盐开水清洗,以控制局部炎症。 2.重症者加抗生素治疗。

三岁宝宝流口水怎么办

三岁宝宝流口水怎么办?流口水,一般属于正常生理表现,不需医治。流口水异常的,称流涎症或唾液增多,常见于婴儿时期。少数属溃疡或唾液调节和分泌功能失调。异常流口水的原因:口腔溃疡、咬伤、喉咙发炎、神经障碍。 一般6个月~3岁流口水较常见,大部分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萌出,口腔深度增加,婴幼儿逐渐学会以吞咽来凋节过多的唾液,这种流口水现象就逐渐消失。以上流口水正常现象。但有的小儿流口水同时哭闹不安,拒食,进食时哭闹加重,或伴有发热现象,这时应仔细检查一下口腔粘膜即舌尖部,颊部、唇部有无溃疡。溃疡可引

小儿流涎鉴别诊断

病理性流涎 病理性流涎指婴儿不正常地流口水,常有口腔炎、面神经麻痹,伴有小嘴歪斜、智力下降等。另外,唾液分泌功能亢进、脾胃功能失调、吞咽障碍、脑膜炎后遗症等均可引起病理性流涎。 睡觉流口水 有些人在夜间睡觉时会流口水。正常人每天分泌唾液总量为1000~1500毫升,即使在没有食物刺激的情况下,每分钟能分泌0.5毫升唾液,因此在人们睡眠时仍有少量口水不停地分泌出来以滑润口腔黏膜以保护牙齿。 流涎,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见于1岁左右的婴儿,常发生于断奶前后,一种以流口水较多为特征的病症。 随着年龄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