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症状是什么 卵形疟症状
疟疾的症状是什么 卵形疟症状
卵形疟初发时症状较轻,热度较低,无恶寒,容易自愈,一般啊发作不到6次即不再复发。
疟疾病的症状
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 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6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间歇性定时寒战、高热发作。 四种人体疟疾典型的临床发作大体相似,可分为前驱期、发冷(寒战)期、出汗期和间歇期.每个时期的症状各有特点,分别如下: 前驱期:患者有疲乏、头疼、不适、厌食、畏寒和低热。此期镜检多为阴性。发冷期或寒战期: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常伴头痛、恶心和呕吐。此时体温多已超过 38℃。镜检疟原虫时,大部分为裂殖体和环状体。 发热期:一般持续3~4小时,头痛加剧,体温高者可超过40℃。多次复发的病人,可只定时出现微寒和低热,或头晕、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和三叉神经痛而无明显的高热。所见的原虫以小滋养体为主。 出汗期: 可微汗至大汗淋漓。在此期内体温迅速恢复正常,上述各种症状逐渐消失。 间歇期:系指前后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时间长短取决于虫种和免疫力。恶性疟病例很不规则,短仅数小时,长达24~48小时;间日疟为48小时。镜检所见原虫间日疟以大滋养体为主,恶性疟可能在此期查不到疟原虫或查到个别环状体。
疟疾有什么症状 三日疟症状
三日疟其症状如名所说,每隔两天发作一次,如果重复感染也可隔日或者每日发作。发作周期数是72小时持续不变。发热期有时超过6小时,出汗期退热快,容易出现虚脱。脾肿大及贫血较轻,常有蛋白尿出现。
三日疟病程长、复发率高,初发持可持续数周或数月,常在休止后2个月内复发。病程一般不超过3年。
疟疾的病因与分类
(一)治疗用药建议:
早期的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是决定疟疾预后最重要关键,由於台湾根除疟疾已经四十年,近年来境外移入的病例每年约只有30例,临床医师若经验不足,常常不能在第一时间诊断出来;另外因为疟疾病况变化迅速,重症疟疾(severe/complicatedmalaria)开始常以非特异性症状来表现,如果不能及早发现给予适当的治疗,常会导致各器官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另外治疗上最棘手的问题是抗药性的问题,以恶性疟来说,传统的药物如chloroquine目前可以说在世界上大部分的流行区都已产生抗药性,甚至在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的边界还出现对chloroquine,mefloquine,quinine都有抗药性的多重抗药性疟疾(multiple-resistantmalaria),是治疗上的一大挑战。
90年代以来,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青蒿素类(artemisinin)的药物,被视为是可能解决此一难题的利器。它的安全性高,作用速度快,而且对於不同阶段的疟原虫都有作用[31],目前WHO的建议是使用这类的药,再搭配另一个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如artesunate+mefloquine;artemether+lumefantrine),以避免抗药性的产生;根据WHO的统计,到2006年1月为止,青蒿素为主的合并疗法(artemisinin-basedcombinationtherapiesorACTs)已经有56个国家采用为治疗疟疾的第一线用药。
当前治疗疟疾的难题在於一方面必须注意疟原虫的
疟疾的病原体为疟原虫。可感染人类的疟原虫共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卵形疟原虫(P.ovale)、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和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
一、间日疟和卵圆疟
发作开始为突然寒战发抖,随即反复发热,出汗。为期一周形成间歇性发作的典型模式。头痛或短期不适后,随即寒战发抖,发热持续1~8小时。热退后,病人感到舒适,直到下次寒战前。间日疟新发作趋向于每48小时发一次。
二、恶性疟
发作开始为寒战,体温逐渐上升,然后突然下降。发作可持续20~36小时。病人感到比间日疟重和严重头痛。发作间期为36~72小时,此期常感难受和低热。
三、三日疟
常为突然发作。发作类似间日疟,但为每72小时发一次。
疟疾为单细胞病原体,疟原虫感染红细胞所致。
疟疾的传播为受染雌性按蚊叮咬,输入含疟原虫血,或用注射过疟疾病人的针注射所致。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原虫,卵圆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能感染人而致疟疾。
在美国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由于使用抗疟药和杀虫剂已使疟疾罕见,而在热带,疟疾仍常见。有时,从热带来的访问者或从那里回来的旅游者带来疟疾,可致小暴发。
疟原虫的生活史。当雌性蚊叮咬疟疾病人,摄取含疟原虫血,原虫移至蚊唾液腺,该蚊叮咬他人,原虫沿唾液注入。在人体内,原虫移至肝脏并繁殖,平均2~4周才成熟,然后离肝侵入红细胞,最后致受染的红细胞破裂。
温馨提示:间日疟原虫和卵圆疟原虫可存于肝细胞内,而周期性释放成熟的原虫入血流,致疟疾症状发作。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不存留于肝内。若其感染不治或治疗不当,成熟的恶性疟原虫可在血中存数月,成熟的三日疟原虫可存留血中数年,而致疟疾症状反复发作。
抗药性,另一方面也必须注意抗疟疾药物的毒性。困难在於,目前疟原虫的抗药性系以临床治疗失败作为定义,无法在治疗之前先作药物感受性试验;而且,重症疟疾症状与奎宁,primaquine等抗疟疾药物的毒性狠相似,都会造成恶心,呕吐,溶血性贫血,低血糖,肺水肿及休克,难以从症状来分辨。
因应上述难题,临床医师应考虑疟原虫种别(恶性疟,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患者感染疟疾的地理区域(非洲,东南亚,新几内亚,或其他地区),考量患者体质(年龄,心血管疾病,G6PD缺乏症)来选用适当的治疗的药物。
疟疾是怎么回事
病因与分类
疟疾的病原体为疟原虫。可感染人类的疟原虫共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卵形疟原虫(P.ovale)、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和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
间日疟和卵圆疟
发作开始为突然寒战发抖,随即反复发热,出汗。为期一周形成间歇性发作的典型模式。头痛或短期不适后,随即寒战发抖,发热持续1~8小时。热退后,病人感到舒适,直到下次寒战前。间日疟新发作趋向于每48小时发一次。
恶性疟
发作开始为寒战,体温逐渐上升,然后突然下降。发作可持续20~36小时。病人感到比间日疟重和严重头痛。发作间期为36~72小时,此期常感难受和低热。
三日疟
常为突然发作。发作类似间日疟,但为每72小时发一次。
疟疾为单细胞病原体,疟原虫感染红细胞所致。
疟疾的传播为受染雌性按蚊叮咬,输入含疟原虫血,或用注射过疟疾病人的针注射所致。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原虫,卵圆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能感染人而致疟疾。
在美国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由于使用抗疟药和杀虫剂已使疟疾罕见,而在热带,疟疾仍常见。有时,从热带来的访问者或从那里回来的旅游者带来疟疾,可致小暴发。
疟原虫的生活史。当雌性蚊叮咬疟疾病人,摄取含疟原虫血,原虫移至蚊唾液腺,该蚊叮咬他人,原虫沿唾液注入。在人体内,原虫移至肝脏并繁殖,平均2~4周才成熟,然后离肝侵入红细胞,最后致受染的红细胞破裂。
间日疟原虫和卵圆疟原虫可存于肝细胞内,而周期性释放成熟的原虫入血流,致疟疾症状发作。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不存留于肝内。若其感染不治或治疗不当,成熟的恶性疟原虫可在血中存数月,成熟的三日疟原虫可存留血中数年,而致疟疾症状反复发作。
发病机制:
疟疾的临床症状完全由疟原虫的无性生殖所引起,患者血中疟原虫必须达到相当浓度才能引起临床发作。临床发冷期是因疟原虫成熟裂殖体引起红细胞破裂,大量裂殖子进入血浆,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所产生的异性蛋白反应有关。因疟原虫裂殖体成熟时间各不相同,所以各型疟疾的发作时间也随之而异。
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并大量破坏红细胞,引起选行性贫血疾可引起全身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故有肝脾肿大;恶性疟疾的脑型患者还可出现脑组织充血、水肿、白质内有弥漫性小出血点。
疟原虫的生活史包括在人体内和在按蚊体内两个阶段。
1.人体内阶段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裂体增殖阶段为无性繁殖期(asexual stage)。寄生于雌性按蚊体内的感染性子孢子(sporozoite)于按蚊叮人吸血时随其唾液腺分泌物进入人体,经血液循环而迅速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从裂殖子(merozoite)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schizont)。被寄生的肝细胞破裂时,释放出大量裂殖子。它们很快进入血液循环,侵犯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的无性繁殖周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后发育为早期滋养体,即环状体(ring form),经滋养体(trophozoite)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裂殖体内含数个至数10个裂殖子,当被寄生的红细胞破裂时,释放出裂殖子及代谢产物,引起临床上典型的疟疾发作。释放的裂殖子再侵犯未被感染的红细胞,重新开始新一轮的无性繁殖,形成临床的周期性发作。间日疟及卵形疟于红细胞内的发育周期约为48小时。三日疟约为72小时。恶性疟的发育周期为36~48小时,且发育先后不一,故临床发作亦不规则。
间日疟和卵形疟既有速发型子孢子(tachysporozoite),又有迟发型子孢子(bradysporozoite)。速发型子孢子在肝细胞内的发育较快,只需经12~20天就能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迟发型子孢子则发育较缓慢,需经6~11个月才能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迟发型子孢子亦叫休眠子(hypnozoite).是间日疟与卵形疟复发的根源。三日疟和恶性疟无迟发型子孢子,故无复发。
部分疟原虫裂殖子在红细胞内经3~6代增殖后发育为雌性配子体(female gametocyte)与雄性配子体(male gametocyte)。配子体在人体内的存活时间为30~60天。
2.按蚊体内阶段
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交合繁殖阶段为有性繁殖期(sexual stage)。当雌性按蚊吸血时,配子体被吸入其体内,开始其有性繁殖期。雌、雄配子体在蚊体内分别发育为雌、雄配子(gamete),两者结合后形成合子(zygote),发育后成为动合子(ookinete),侵入按蚊的肠壁发育为囊合子(oocyst)。每个囊合子中含有数千个子孢子母细胞(sporoblast),发育后形成具感染能力的子孢子。这些子孢子可主动地移行于按蚊的唾液腺中,当按蚊再次叮人吸血时,子孢子就进入人体,并继续其无性繁殖周期。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时一般无症状。当成批被寄生的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裂殖子及代谢产物时,则引起临床上的寒战、高热、继之大汗的典型症状。释放出来的裂殖子部分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而消灭,部分则侵入新的红细胞,并继续发育、繁殖,不断循环,因而导致周期性临床发作。
疟疾病人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与感染疟原虫的种类密切相关。恶性疟原虫能侵犯任何年龄的红细胞,贫血和其他临床表现都较严重。间日疟和卵形疟原虫常仅侵犯较年幼的红细胞。三日疟仅感染衰老的红细胞,故贫血和其他临床表现都较轻。
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繁殖时,可使受感染的红细胞体积增大成为球形,胞膜出现微孔,彼此较易粘附成团,并较易粘附于微血管内皮细胞上,引起徽血管局部菅腔变窄或堵塞,使相应部位的组织细胞发生缺血性缺氧而引起变性、坏死的病理改变。若此种病理改变发生于脑、肺、肾等重要器官,则可引起相应的严重临床表现,如脑型疟疾。
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裂解,可引起高血红蛋白血症,出现腰痛、酱油色尿,严重者可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发生急性肾功衰竭,称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inemicsynd rome).亦称黑尿热(black water fevcr)。此种情况亦可由抗疟药物,如伯氨喹.所诱发。
流行病学:
疟疾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的疟疾患者为3亿~5亿例,病死(100~200)百万例,其中主要是5岁以下的幼儿。在某些疟疾流行区中,约10%死亡的儿童是死于疟疾。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其次为温带。流行区以间日疟最广,恶性疟主要流行于热带。三日疟和卵形疟相对较少见。我国除云南和海南两省为间日疟及恶性疟混合流行外,主要以间日疟流行为主。发病以夏秋季较多,在热带地区则较少受季节的影响。由于疟疾流行受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及生物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目前我国疟疾疫情仍有波动,每年仍有约10万患者,其中恶性疟占10%左右。肺疟疾是非常罕见的。但是,在严重的和有并发症的恶性疟原虫病患者中,发生非心源性肺水肿的病例可达到10%~30%的范围。
易感性:人群对疟疾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
疟疾是什么病 疟疾能治好吗
随着医疗技术及水平的提高,疟疾患者在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好是可以被治愈的。患了疟疾,应及时治疗,以前常用药物有氯喹和伯喹。其中氯喹能杀灭血液中的疟原虫,伯喹能杀灭肝脏中的疟原虫和血中配子体。服用方法是二药合用,为了防止复发,第二年春天,还须进行休止期治疗,以达到根治。现在已普遍开始采用青蒿素复方药来治疗疟疾,其抗药性低,治愈率高,效果更明显。
疟疾的症状是什么 疟疾发作过程表现
疟疾多见于夏、秋季节流行,8、9、10月为疟疾流行高峰期。间日疟、卵形疟一般潜伏期约14天左右,三日疟30天,恶心疟疾12天。因输血感染者其潜伏期多为7-10天。
骤感寒颤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乃至一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
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发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高热患者痛苦难忍。有的辗转不安,呻呤不止;有的谵妄,撮空,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灼热而干燥;脉洪而速;尿短而色深。多诉说心悸,口渴,欲冷饮。持续2~6小时,个别达10余小时。发作数次后唇鼻常见疱疹。
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一觉醒来,精神轻快,食欲恢复,又可照常工作。此刻进入间歇期。
疟疾的临床病因
祖国医学认为:
1、疟疾的发生,主要是感受“疟邪”。但其发病与正虚抗邪能力下降有关,诱发因素则与外感风寒,暑湿,饮食劳倦有关,其中尤以暑湿诱发为最多。夏秋暑湿当令之际,正是蚊毒疟邪肆虐之时,若人体被疟蚊叮吮,则疟邪入侵致病。因饮食所伤,脾胃受损,痰湿内生;或起居失宜,劳倦太过,元气耗伤,营卫空虚,疟邪乘袭,即可发病。
2、病机疟疾的病位总属少阳,故历来有“疟不离少阳”之说。感邪之后,邪伏半表半里营卫之间,邪正交争,则疟病发作;疟邪伏藏,则发作休止。发作时,邪入与营阴相争,卫阳一时不能外达,则毛孔收缩,肌肤粟起而恶寒;其后,邪出与卫阳相搏,热盛于肌表,故又转为高热;迨正胜邪却,则疟邪伏藏,不与营卫相搏,汗出热退,症状解除。至于休作时间的长短,与疟邪伏藏的深浅有一定关系,如每日发、间日发者,邪留尚浅;三日发者,则邪留较深。
由于感受时邪不一,或体质有所差异,可表现不同的病理变化。一般以寒热休作有时的正疟,临床最为多见。如素体阳虚寒盛,或感受寒湿诱发,则表现为寒多热少的寒疟或但寒不热之“牝疟”。素体阳热偏盛,或感受暑热诱发,多表现为热多寒少之温疟。因感受山岚瘴毒之气而发者为瘴疟,可以出现神昏谵语,痉厥等危重症状,甚至发生内闭外脱的严重后果。若疫毒热邪深重,内陷心肝,则为热瘴;因湿浊蒙蔽心神者,则为冷瘴。
本病总因感受疟邪所致,故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但疟邪久留,屡发不已,气血耗伤,不时寒热,可成为遇劳即发的劳疟。或久疟不愈,气血瘀滞,痰浊凝结,壅阻于左胁下而形成疟母。且常兼有气血亏虚之象,表现为邪实正虚。
现代医学认为:
疟疾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
2、传播途径:疟疾的传播媒介为按蚊,经蚊虫叮咬皮肤为主要传播途径。极少数病例可因数带疟原虫的血液后而发病。 传播疟疾最重要的是中华按蚊,为平原区间日疟传播的主要媒介。在山区传播疟疾以微小按蚊为主。在丘陵地区则以雷氏按蚊嗜人血亚种为重要媒介。在海南岛山林地区发现其传疟媒介为大劣按蚊。
3、人群易感性:群对疟疾普遍易感。感染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持久。各型疟疾之间亦无交叉免疫性,经反复多次感染后,再感染时症状可较轻,甚至无症状。而一般非流行区来的外来人员常较易感染,且症状较重
4、流行特征:疟疾主要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其次为温带。这主要因为本病流行于生态环境与媒介因素关系密切。流行区以间日疟最广,恶性疟主要流行于热带,亦最严重。三日疟及卵形疟相对少见。我国除云南和两省为间日疟及恶性疟混合流行外,主要以间日疟流行为主。发病以夏秋季节较多,在热带挤压社带则不受季节限制。
疟疾通过什么传播 疟疾的流行特征
疟疾主要流行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其次为温带。流行区以间日疟最为广泛,三日疟及卵形疟相对较为少见。恶性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我国除了云南和海南地区为间日疟疾恶性疟混合流行外,其他地区主要以间日疟流行为主,其发病多以夏秋季节多见。
疟疾会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吗?
疟疾是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以周期性发热、贫血、脾脏肿大为特征,可发生轻重不同的并发症。
疟疾的表现,早期有低热、乏力、畏寒、全身酸痛、消化不良和失眠等表现。大约2周左右病儿出现典型症状,先为感觉寒冷,然后出现全身发抖,关节及肌肉酸痛,脸色发白,皮肤发绀,常有抽搐,脉搏细数,伴有恶心呕吐等,寒战过后病儿出现发热,体温迅速升高到39℃~41℃,面红耳热,双眼充血,头痛,烦躁不安,呼吸急促,患儿常出现言语杂乱,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甚至昏迷、抽搐,经过1~8小时进入退热期,小儿全身大汗淋漓,皮肤变冷,1~2小时体温退到正常,全身感觉好转,但仍乏力、嗜睡,清醒后与正常小儿相同。上述症状周期性发作,间日疟和卵形疟每隔一天发作一次,三日疟每隔2天发作一次,恶性疟疾持续高热,无明显的寒战和出汗期,最严重者可出现脑型疟疾,有高热、言语杂乱、昏迷抽搐,神经系统检查有异常,还可出现黄疸、呕吐胆汁、肝脾肿大,还可出现溶血、小便象葡萄酒样,还可出现休克虚脱、体温降低、突然昏倒、手足冰凉、血压下降等。
由于疟疾常出现抽搐、昏迷,特别是恶性疟疾持续高热,引起脑型疟疾时病人还有脑病的改变,如病情控制不好对小儿智力发育有一定的影响,故要积极预防。治疗疟疾,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消灭蚊虫,防止传播。必要时采用蚊帐、蚊香,尽可能装纱窗、纱门、纱罩等防蚊设备。迁往流行区应服抗疟疾药物,对儿童更为重要。
本病的治疗,病人应卧床休息,供给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使用有效的抗疟疾治疗药物,特别要注意对脑型疟疾的抢救,同时要设法控制高热和抽搐,减轻对脑部的损害。
如何防治和护理疟疾
疟疾在非洲流行甚广,有的地区感染程度相当严重,尤其恶性疟对人的威胁更大。由于当地流行区的人群大多已有了一定的免疫力,所以除感染较重外,一般并不出现明显的症状。但从非流行区去的人则往往因缺乏免疫力而极易感染上这种病,病情也往往比较重,如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危及生命。重症疟疾的患者即使抢救成功,也往往会留下明显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从热带非洲或其他热带地区回来的人员,如有发热,应首先考虑疟疾的可能性。
疟疾是由疟原虫所引起的一种古老的疾病,古代称之为瘴气。疟原虫主要寄生在人类或动物体内的红细胞中,其发育和繁殖时,会造成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及疟疾的发作。能引起人类疟疾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及卵圆疟原虫。疟疾的症状有寒战、发热、出汗、疲乏等。由于这4种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所需的时间不同,所以引起发作的时间也不同。间日疟及卵圆疟均为隔日发作一次。三日疟每隔两天发作一次。恶性疟则不太规则,可以每天发作。疟疾患者的肝脏和脾脏都可以肿大,反复发作的慢性患者的脾脏可以很大,甚至形成巨脾症。慢性疟疾患者有时也可以轻度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其主要表现。
来自非流行区的人群感染疟疾后极易发展成重症疟疾。表现为脑型疟,患者有抽风及昏迷,重度黄疸,肾功能不全,以及肺水肿、休克、酸中毒、重度贫血、自发性出血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低血糖症、黑尿热等。发生以上情况时,患者的死亡率较高。
诊断疟疾最好同时检查薄血片及厚血片,这样疟原虫的检出率会高一些。确诊后应立即开始抗疟治疗。在一般情况下可口服抗疟药,但重症疟疾则必须肌肉或静脉注射抗疟药。目前常用的抗疟药为氯喹。但要注意,目前世界上有不少地区,如东南亚、东非等地耐氯喹的恶性疟已非常普遍(我国南方也存在),故治疗应改用其他抗疟药,如奎宁、甲氟喹、青蒿素等。现已发现对奎宁或甲氟喹耐药的恶性疟原虫株。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耐青蒿素的虫株。为了防止耐药虫株的产生,现在一般都主张联合用药,即同时应用2-3种抗疟药,如奎宁合并周效磺胺、磺胺增效剂或四环紊等药。治疗疟疾的关键仍是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高度疑似疟疾的患者,即使血涂片未找到疟原虫,也可试行抗疟治疗。
前往流行区出差、探亲或工作的出国人员,应服用预防疟疾的药物,常用的药物是乙胺嘧啶。不过现在也已经出现了耐乙胺嘧啶的疟原虫株,所以预防用药方面也主张联合用药,如乙胺嘧啶或其它抗疟药加周效磺胺及磺胺增大效剂等。疟疾是由按蚊传播的,所以在流行区生活工作时,睡觉要用蚊帐,特别是使用浸泡过杀虫剂如除虫菊酯等的蚊帐效果较好。野外工作人员可在身体暴露部分涂用驱蚊剂,但驱蚊剂有一定的毒性,绝不能涂在口腔周围,以免中毒。
疟疾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疟疾的传染源
疟疾的病原体为疟原虫,感染人类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及恶性疟原虫。疟疾的传染源为疟疾患者或者疟原虫携带者,当传染源被雌性蚊子叮咬吸血的同时将疟原虫吸入蚊子胃内,疟原虫在蚊子体内进行有性生殖,当携带病原虫的蚊子再次再次叮咬人体吸血时,随唾液进入人体而引发感染。
疟疾的诊断
人体四种疟疾在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对药物反应等方面有许多共同性,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诊断上应明确患者的疟疾种类。
1.临床诊断要点
①多数病例在发热前有时间长短不一的寒战或畏寒。
②体温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持续数小时,然后很快下降,继而有不同程度的出汗,每隔2~4h测量体温1次,分析体温曲线,则可发现夜间的体温往往降至正常或在常温以下。
③发作有定时性,发热期与无热期交叠出现,且有一定的规律性。
④病人在发作间歇期除疲劳,无力和略感不适外,一般感觉良好。
⑤发病多见于中午前后和下午,夜间开始发作者较少。
⑥临床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经多次发作后,又渐次减轻,有“自愈”的趋势。
⑦有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其程度与发作次数相符。
⑧脾大,其程度与病程相关,部分病例同时见肝大。
婴幼儿,恶性疟以及新感染病例发作的起初一,二次,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此外,一些有较高免疫力的病人,血中带有大量原虫,临床症状却不明显或完全没有,尤须参照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方能确定诊断。
2.实验室诊断
(1)血中病原体检查:人体四种疟原虫只有恶性疟一种在周围血内仅见环状体和配子体,且在发作期检出机会较多,发作间歇期多数原虫进入内脏毛细血 管,如当时配子体尚未出现,则血检可能暂呈阴性,因此恶性疟在发作期间查血最为适宜;其余三种疟疾的血检不受时间限制,无论在发作期及间歇期均可见到原 虫,临床上酷似疟疾,血检原虫阴性者,应坚持一天查血2次,连续几天,细致地按规定检查厚血膜,其功率高于薄血膜很多倍,凡是疟疾,最终定能在周围血中查 到疟原虫,从患者耳垂或指尖刺取血液涂片,染色,镜检,迄今仍是最可靠的确诊疟疾方法,如发现红内期疟原虫即可确诊。
鉴于镜检法的准确性受到血中原虫密度,制片和染色技术,服药后原虫变形或密度下降以及镜检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对传统的血检法有了一些改进,其 一为Becton Dickinson公司QBC法(quantitative buffy coat),用含有抗凝剂和吖啶橙的毛细管,取病人60µl血,加一个浮器,离心后,疟原虫浓集在红细胞上层和白细胞下层,由于管中央有浮器存在,把上述 两层细胞和疟原虫推向管壁,可以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发荧光的疟原虫,此法有浓缩作用,可提高敏感度,不需要染色,节省了时间,其二是 0.5%~1.0%皂素溶液代替普通水溶血,然后以吉氏液染色后镜检,优点是以皂素处理过的厚血膜底板清晰,无红细胞残骸和血小板干扰,有助于疟原虫检 出。
(2)免疫学检测:
①检测疟原虫抗原;可查出原虫血症者,故对临床诊断为现症病人以及从人群中查传染源,考核疗效均可使用,主要方法有琼脂糖扩散试验,对流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直接荧光或酶免疫染色法等。
②检测疟原虫抗体: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追溯传染源;借助测定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的高低,来推断疟疾的流行趋势;过筛供血者以预防疟疾输血感染,以 及考核抗疟措施的效果等,此外对多次发作又未查明原因者,检测疟疾抗体有助于诊断,检测抗体的方法较常用的有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 附试验等。
(3)核酸探针检测:目前国内外已有几种不同的核酸探针用于疟原虫的检测,由于其独特的高特异性,敏感性可高于镜检,认为核酸探针技术非常有希望替 代常规的显微镜检查,且可在短时间内批理处理大量样本,已被认为可以定量及估算疟原虫血症水平,是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及评价抗疟措施效果很有潜力的诊断工 具,目前大量生产核酸探针和大规模现场使用尚存在一些技术问题须解决。
(4)PCR检测:目前公认,在各种疟疾检测方法中,PCR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最高的,为进一步提高PCR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便于在实 际工作中推广,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巢式PCR(nested PCR),PCR-ELISA等方法的研究,除能够直接检测抗凝血样中的疟原虫外,PCR检测滤纸干血滴上的疟原虫技术也已成熟,从而便于以PCR技术监 测边远地区的疟疾,由于它对实验技术和条件的要求较高,从而限制了其在现场的应用,就目前多数疟区的条件,现场采血后,尚要回到具有较好条件的实验室做进 一步的分析处理。
(5)Dipstick方法: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应用Dipstick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恶性疟原虫能够合成,分泌一种稳定的水溶性抗原-富组 蛋白Ⅱ(histidine rich proteinⅡ,HRPⅡ),以其制备的单克隆抗体滴于免疫层析条上,经过吸附,洗涤与显色,检测血中富组蛋白Ⅱ的存在,据国外比较Dip-stick 及其他几种方法的报道,Dipstick方法诊断疟疾的敏感性(84.2%~93.9%)和特异性(81.1%~99.5%)均较高;且具有操作简便,快 速稳定,易学的特点,适用于镜检或实验室技术质量难以保证,及待确定疟疾的流行范围,疟疾呈低度传播,需避免药物滥用以减少抗性发展的地区,必须指出的 是,应用Dipstick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用此法难以检出尚处于潜伏期或血中仅含有成熟配子体的恶性疟原虫。
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典型的疟疾,诊断不难,对于占1/3以上的所谓非典型病例,须与以发热,脾大和肝大为特点的其他疾病相鉴别,以免贻误治疗,扩散疟疾,或忽视了与疟疾并存的其他疾病。
1.急性血吸虫病 有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疫水接触史和尾蚴皮炎史,常见腹泻和黏血便等消化系统症状和干咳等,与疟疾不同的是肝大者占的90%以上,以左叶较显著,白细胞数增加,嗜酸粒细胞增多,尾蚴膜反应,环卵沉淀试验或大便孵化阳性。
2.丝虫病 多数有既往发作史,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多,无贫血和脾大,血微比蚴多为阳性。
3.黑热病 有黑热病流行区居住史,发热一般不规则,后期可发展为全血细胞减少,有鼻出血或齿龈出血等症,肝脾大,骨髓穿刺可查到利杜体。
4.阿米巴肝脓肿 肝脏明显肿大和疼痛,无脾大,热型不规则,白细胞显著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超声波及X线检查可发现脓肿。
5.伤寒 发热呈稽留热,有玫瑰疹,腹胀等胃肠道症状和其他全身中毒症状等,血,骨髓,大便等细菌培养和伤寒血清凝集反应阳性。
6.败血症 体温不规则,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一般可发现感染原因,血或骨髓细菌培养阳性。
7.布氏杆菌病 发热呈周期性,一般症状不重,以后可见一系列神经症状,可进行皮内和血清学试验。
8.钩端螺旋体病 体温多呈持续热或弛张热,有上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痛,淋巴结肿痛,皮肤黏膜出血,肝功能损害和肺部症状等,可进行血清免疫学试验和检查钩端螺旋体确诊,青霉素有效。
9.急性肾盂肾炎 发热不规则,有腰酸,尿频,尿急及尿痛等,尿检查见红,白细胞及蛋白,细菌培养阳性。
10.脑型疟疾 本病发生易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痢疾,中暑相混淆,通常要仔细反复查找疟原虫,毒痢还应做粪常规,培养,一时弄不清可先用抗疟药治疗以等待结果。
11.其它如粟粒性结核,胆道感染引起的长热程发热也要注意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