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的病因
肝包虫病的病因
疾病病因
犬绦虫最主要的终宿主为狗,中间宿主主要为羊、牛、马,人也可作为中间宿主。犬缘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常粘附在狗、羊的毛上。当人吃了被虫卵污染的饮水或食物,即被感染。吞禽的虫卵在入的十二指肠内,经消化液的作用.蚴即脱壳而出,穿过肠粘膜,进入。
病理生理
进入肝内的棘球蚴,先发育为小的空囊,即初期的包虫囊肿,其中不含头节;随着囊体逐渐增大,形成包虫囊肿,亦即内囊。内囊又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多层的角皮层,有弹性,如粉皮样,呈白色半透明;内层为生发层,很薄,实际上是包虫的本体. 能产生很多头节和生发囊。生发囊脱落后,形成与母囊结构相同的子囊;子囊又可产生孙囊。头节绝大部分附着于囊壁或沉积在囊底形成“包虫囊沙”。在包虫囊肿生长过程中,由于人体组织的防卫反应,在其周围形成一层纤维性包膜,称为外囊;其厚度约为3—5mm左右,可发生钙化。
包虫囊肿多为单发性,约有1/4为多发性。囊肿生长缓慢,小者如葡萄大小,大者囊内容积可达20000ml。包虫囊液透明,呈弱碱性,含有大量头节和子囊,以及少量无机盐和蛋白质。
少量囊液渗至囊壁外,为人体吸收而致敏,如囊肿破人体腔,大量囊液被吸收,可产生过敏性反应或休克,甚至造成死亡。囊内生发层、子囊和头节除因营养不足可变质死亡外,也可由于囊壁发生破隙.胆液内侵或合并感染后而失去生机,使囊液和生发层变成黄色胶样体,甚至发生钙化。囊肿亦可继发细菌感染。
需要与肝癌作鉴别的4种疾病是哪些
1.肝包虫病:肝包虫病是牧区较常见的寄生虫,也称肝棘球蚴病,分为细粒棘球蚴和滤泡棘球蚴2种类型,前者较多见,后者少见。患者有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和结节感、晚期肝脏大部分被破坏,临床表现极似原发性肝癌。
2.肝脓肿:是细菌、真菌或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等多种微生物引起的肝脏化脓性病变,若不积极治疗,死亡率可高达10~30%。多数患者白细胞明显升高,X线检查可见肝阴影增大,右膈肌抬高,局限性隆起和活动受限,或伴右下肺不张,胸膜反应或胸腔积液甚至脓胸。表现发热、肝区疼痛、有炎症感染症状表现,肝区叩击痛和触痛明显,左上腹肌紧张,周围胸腔壁常有水肿。
3.肝海绵状血管瘤:该病为肝内良性占位性病变,常因查体B型超声或核素扫描等偶然发现。该病我国多见。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甲胎蛋白测定,B型超声及肝血管造影。
4.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如胃癌、上腹部高位腹膜后肿瘤,来自肾、肾上腺、结肠、胰腺癌及腹膜后肿瘤等易与原发性肝癌相混淆。除甲胎蛋白多为阴性可助区别外,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不同,特别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胃肠道X线检查等均可作出鉴别诊断。
肝包虫病的表现
患者常具有多年病史、病程呈渐进性发展。就诊年龄以20~40岁为最多。初期症状不明显,可于偶然中发现上腹包块开始引起注意。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相应症状。如肿块压迫胃肠道时,可有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腹胀等。
位于肝顶部的囊肿可使膈肌向上抬高,压迫肺而影响呼吸;位于肝下部的囊肿可压迫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压迫门静脉可产生腹水。更常见的情况是病人因各种并发症而就诊。如因过敏反应而有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咳嗽、发绀、呕吐、腹痛。囊肿的继发性感染是很常见的症状。
临床表现潜伏期长达5~30年,不少病例,症状常不明显,偶因右上腹出现肿块,或在尸检时始被发现。包虫囊可小如葡萄,大至囊内容达20,000ml。当包虫囊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有a.压迫症状:如肝顶部囊肿使隔上升、挤压肺而影响呼吸;肝后囊肿压迫下腔静脉或门静脉,导致下肢浮肿、腹水、脾肿大;肝下囊肿推压胃肠道,发生饱胀,恶心、呕吐等。
b.囊肿溃破表现:溃入胆管,因破碎囊膜或子囊阻塞胆道,合并感染,可反复出现寒热、绞痛,黄疸,有时大便里检出染黄的囊膜及子囊;破入腹腔,除发生腹膜炎外,由于囊液内所含毒白蛋白,常致过敏、重者休克;破入胸腔;发生胸膜炎,进而破入支气管,则咳出含有胆汁的囊液,并形成支气管瘘。c.体查发现:肝区多能扪及圆形、光滑、弹性强的囊性肿物。当囊腔大于10cm,因子囊互相撞击或碰撞囊壁,常有震颤感,称包囊性震颤。若囊腔钙化,则可触及质地坚硬的实质性肿块。
引起包虫病的原因
【病原学】
包虫病是由棘球属虫种的幼虫所致的疾病。目前被公认的虫种有细粒棘球颖虫、多房棘球绦虫、伏氏棘球绦虫、少节棘球绦虫。其形态、宿主和分布地区略有不同,以细粒棘球绦虫最为常见。多房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以狐、狗为主,幼虫(包球蚴)主要寄生在中间宿主啮齿动物或人体的肝脏。
细粒棘球绦虫长仅1.5~6mm,由一个头节和3个体节组成。成虫寄生于狗的小肠内,但狼、狐、豺等野生动物亦可为其终宿主。虫卵呈圆形,有双层胚膜,其形态与带绦虫虫卵相似,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当虫卵随狗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牧场、畜舍、蔬菜、土壤和饮水,被人或羊等其他中间宿主吞食后,经胃而入十二指肠。经消化液的作用,六钩蚴脱壳而出,钻入肠壁,随血循环进入门静脉系统,幼虫大部被阻于肝脏,发育成包虫囊(棘球蚴);部分可逸出而至肺部或经肺而散布于全身各器官发育为包虫囊。狗吞食含有包虫囊的羊或其他中间宿主的内脏后,原头蚴进入小肠肠壁隐窝内发育为成虫(约经7~8周)而完成其生活史。
【发病机理】
(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狗。在流行区的羊群中常有包虫病存在,而居民常以羊或其它家畜内脏喂狗,使狗有吞食包虫囊的机会,感染常较严重,肠内寄生虫数可达数百至数千,其妊娠节片具有活动能力,可爬在皮毛上,并引起肛门发痒。当狗舐咬时把节片压碎,粪便中虫卵常污染全身皮毛,如与其密切接触,则甚易遭至感染。直接感染主要由于与狗密切接触,其皮毛上虫卵污染手指后经口感染。若狗粪中虫卵污染蔬菜或水源,尤其人畜共饮同一水源,也可造成间接感染。
狼、狐、豺等虽也为终宿主,但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在干旱多风地区,虫卵随风飘扬,也有经呼吸道感染的可能。
(二)易感性 人感染主要与环境卫生以及不良卫生习惯有关,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患者以农民与牧民为多,兄弟民族远较汉族为多。因包虫囊生长缓慢,一般在儿童期感染,至青壮年期才出现明显症状。
【中医角度】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为虫毒.虫毒经口侵入,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温内停,“蛊毒”漫淫,首先犯肝,或犯在肺,或在脾,湿毒郁结,渐成“矗胀”、“积聚”,病久,血瘀气滞,气血两亏,“蛊胀”久部,可以化热,偶有破溃,则流毒阻塞,可成险症。
什么食物有寄生虫 牛排
牛排是一种从西方引进而来的食物,很多人都很喜欢吃牛排。为了使牛排有着更加细腻的口感,更加甜美的味道,很多人吃牛排时都不会选择全熟。根据牛排肉类的不同,绝大多数人在吃牛排的时候会选择七成熟,还有一些人喜欢吃五成熟,三成熟,甚至是一成熟。实际上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牛排中,基本上是不含有寄生虫的,这些牛从养殖、取肉到到料理的过程中,要求标准都非常的高,价格也就自然很贵了。可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吃的牛排,究竟是多少钱的呢,便宜点的甚至几十块就可以吃到,这样的牛排怎么可能卫生合格呢。如果经常吃这种卫生不合格的半生牛排,很容易得肝包虫病。
蛔虫病病因
饮食因素(60%):
常由于误食沾有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洁之物而引起。蛔虫寄生在小肠内,扰乱脾胃气机,吸食水谷精微。由于蛔虫具有喜温,恶寒怕热,性动好窜,善于钻孔的特性,故当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或有全身发热性疾患时,蛔虫即易在腹中乱窜而引起多种病症。若蛔虫钻人胆道、阑门,或蛔虫数量较多,在肠中缠结成团,则出现多种病变及症状。
生活习惯(20%):
不良的生活习惯可能会引发蛔虫病。
其他因素(10%):
自然界的气温、雨量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习惯是流行病学上的重要的因素。
肝包虫病的治疗
1、囊性包虫病
手术原则为清除内囊,防止囊液外溢,消灭外囊残腔。外囊的处理可采用囊壁内翻缝合,腔内不放引流或填入血运良好的大网膜。囊肿破入腹腔者,彻底清理 全腹腔,尤其是盆腔内的包虫内容物。破入胆道者处理原发病的同时,尚须切开探查胆总管,清除全部包虫碎屑,并作胆总管引流或内引流手术(RouX-Y吻合 术)。破入胸腔内,先尽快治疗继发性胸内病变,待病情允许再行处理肝内之原发病变。
2、泡性包虫病
争取手术根治,根据病变范围,分别选用肝叶、半肝或肝部分切除术。经手术探查无法切除者,可行姑息性手术,如剔除术或局部注射甲醛溶液或口服甲苯咪唑试验治疗,400~600mg,3次/日,3~4周为1疗程。
肝包虫病中医治疗
1、包虫着肝证:右上腹缓起无痛性肿块,按之坚韧、光滑,有囊样感,伴脘腹痞胀,右胁下闷痛,舌边可有瘀点,苔白,脉弦涩。杀虫疏肝、软坚散结。柴胡疏肝散。加雷丸、槟榔、土鳖虫、炒山甲等。
2、包虫袭肺证:干咳阵作,久而不止,胸满胸闷,或时时咯血,短气息促,咽干口燥,胸部x线检查发现肺部圆形或多环形、边缘清晰而光滑的肿块,舌红少苔,脉细数。杀虫肃肺、润燥止咳。蒌贝养营汤加雷丸、槟榔、露蜂房等。
3、包虫侵脑证:头痛较剧,固定不移,颅骨隆凸,呕吐不止,或痫病发作,突然昏仆,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或为截瘫等,舌淡苔白滑,脉弦滑。杀虫降逆、熄风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加怀牛膝、代赭石、雷丸、槟榔等。
棘球蚴病的种类
1.肝包虫病:肝包虫囊极度肿大时右上腹出现肿块,患者有饱胀牵洩感,并可有压迫症状。囊肿大多位于右叶,且多位于表面,位于左叶者仅1/4。囊肿位于右叶中心部时肝脏呈弥漫性肿大,向上发展压迫胸腔可引起反应性胸腔积液、肺不张等;向下向前发展则向腹腔鼓出。大多数患者体检时发现肝脏极度肿大,局部有圆形表面平滑囊肿感。少数病例叩打囊肿后可听到震颤。肝功能大多正常,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肝B型超声波、肝同位素扫描、肝CT检查均示肝脏占位性病变。通常由细粒棘球蚴所致称为单房型包虫病;而由多属棘球蚴所致的称为多房型包虫病,简称泡球蚴病。包虫增殖方式呈浸润性,酷似恶性肿瘤。肝泡球蚴尚可通过淋巴或血路转移。继发肺、脑泡型包虫病。故有恶性包虫病之称。肝质地变硬,表面不平。
2.肺包虫病:肺组织较为松弛,故包虫囊生长较快,常有干咳、咯血等症状。2/3患者病变位于右肺,且以下叶居多。在无并发症的病例胸部X线检查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卵圆形或多环形、边缘清晰而光滑的肿块(有继发感染时边缘模糊)。囊肿随呼吸而变形,罕见钙化,大小不一,最大者可占一侧肺野。囊肿穿破囊液液完全排出,在X线上呈空洞型;囊肿破入胸腔时可发生严重液气胸。约半数患者的囊肿破入支气管,囊液咳出而自愈。偶可因囊液大量溢出而引起窒息。
3.脑包虫病:发病率低(1%~2%),多见于儿童,以顶叶为常见,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与颅内压增高症状。包囊多为单个,多数位于皮层下,病变广泛者,可累及侧脑室,并可压迫、侵蚀颅骨,出现颅骨隆凸。脑血管造影、脑CT、脑核磁共振均有助于诊断。
4.骨骼包虫病:较为罕见,国外报告约占全身包虫病的1%~2%,国内报告远低于国外,仅占0.2%左右。以骨盆和脊椎发生率最高,其次可以四肢长骨、颅骨、肩胛骨、肋骨等。细粒棘球蚴侵入长骨后,感染通常从骨端开始,疏松海绵骨首先受侵。由于骨皮质坚硬、骨髓腔狭小呈管状,限制包虫的发展,故病程进展缓慢,晚期可能出现病理性骨折、骨髓炎或肢体功能障碍。X线可有助于诊断。
5.其他:心包、肾、脾、肌肉、胰腺等包虫病均属少见,其症状似良性肿瘤。人感染包虫病后,常因少量抗原的吸收而致敏,如囊肿穿破或手术时囊液溢出可致皮疹、发热、气急、腹痛、腹泻、昏厥、谵妄、昏迷等过敏反应,重者可死于过敏性休克。
肝棘球蚴病的检查
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往往不易发觉。在询问病史时应了解病人居住地区, 是否有与狗、羊等接触史。除注意上述临床表现外.可进行以下检查:
1.包虫囊液皮内试验(Casoni试验) 其阳性率可达90%~95%。
2.补体结合试验 其阳性率可达70%一90%,此法的诊断价值虽较小,但对判断疗效有帮助。如手术一年后补体结合试验仍呈阳性,提示体内仍有包虫囊肿存留。
3.间接血凝法试验 特异性较高,阳性率可达80%。
4.X线检查 有时显示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整齐的阴影,或有弧形钙化囊壁影。
5.B型超声检查 能显示囊肿的大小和所在的部位。 需要指出,疑有包虫囊肿的可能时,严禁作诊断性穿刺,以免囊液外漏。 肝包虫囊肿一旦诊断确定后,应检查身体其他部位有无包虫囊肿存在,特别要注意肺部有无病病变。肝包虫囊肿应与右侧肾盂积水、胆囊积水等鉴别。并发感染后,常被误诊为细菌性肝脓肿。囊肿破入肝内胆管,应与胆道结石病鉴别。
肝癌的鉴别和诊断
肝癌大致分为继发性肝癌和原发性肝癌两种,肝癌与肝硬化、活动性肝病、肝脓肿、肝包虫病等肝类疾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经常导致误诊,那么如何区别肝癌与其他的肝病呢?如何鉴别肝癌患者属于哪一类型的肝癌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1、继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比较,继发性肝癌病情发展缓慢,症状较轻,其中以继发于胃癌的最多,其次为肺、结肠、胰腺、乳腺等的癌灶常转移至肝。常表现为多个结节型病灶,甲胎蛋白(AFP)检测除少数原发癌在消化的病例可阳性外,一般多为阴性。
2、肝硬化: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两者鉴别常有困难。鉴别在于详细病史、体格检查联系实验室检查。肝硬化病情发展较慢有反复,肝功能损害较显著,血清甲胎蛋白 (AFP)阳性多提示癌变。少数肝硬化患者也可有血清AFP升高,但通常为“一过性”且往往伴有转氨酶显著升高,而肝癌则血清AFP持续上升,往往超过 500ng/ml,此时与转氨酶下降呈曲线分离现象。甲胎蛋白异质体LCA非结合型含量>75%提示非癌肝病。如果肝硬化病人出现进行性肝肿大,质硬而有结节,影像学诊断揭示占位病变,应当反复检测AFP,严密观察。徐州市中医院普外科吴建华
3、活动性肝病:以下几点有助于肝癌与活动性肝病(急慢性肝炎) 的鉴别。AFP甲胎球蛋白检查和SGPT谷丙转氨酶必须同时检测,如二者动态曲线平行或同步升高,或SGPT持续升高至正常的数倍,则活动性肝病的可能性大;如二者曲线分离,AFP升高,SGPT正常或降低,则应多考虑原发性肝癌。影象学检查以B超为主,必要时在B超下进行细针肝活检。应反复动态观察,可配合CT和MRI(核磁共振)。
4、肝脓肿:表现发热、肝区疼痛、有炎症感染症状表现,白细胞数常升高,肝区叩击痛和触痛明显,左上腹肌紧张,周围胸腔壁常有水肿。临床反复多次超声检查常可发现脓肿的液性暗区。超声导引下诊断性肝穿刺,有助于确诊。
5、肝海绵状血管瘤:本病为肝内良性占位性病变,常因查体B型超声或核素扫描等偶然发现。本病我国多见。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甲胎蛋白测定,B型超声及肝血管造影。肝血管造影主要有以下特点:①肝血管的粗细正常,瘤体较大时可有血管移位。②无动静脉交通。③门静脉正常,无癌栓。④血池影延续至静脉相、成为浓度大的微密影;血池的分布构画出海绵状血管瘤的大小和形态为其特征性表现。
6、肝包虫病:患者有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和结节感、晚期肝脏大部分被破坏,临床表现极似原发性肝癌。但本病一般病程较长,约2-3年或更长的病史,进展较缓慢,可凭流行区居住史、多囊肝肝包虫病等可用(甲胎蛋白)AFP、核素血池扫描和超声、CT等帮助诊断,肝包囊虫液皮肤试验阳性、甲胎蛋白阴性等各项检查相鉴别。
7、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如胃癌、上腹部高位腹膜后肿瘤,来自肾、肾上腺、结肠、胰腺癌及腹膜后肿瘤等易与原发性肝癌相混淆。除甲胎蛋白多为阴性可助区别外,病史、临床表现不同,特别超声、CT MRI等影像学检查、胃肠道X线检查等均可作出鉴别诊断。目前与小肝癌相混淆的肝脏良性病变如腺瘤样增生、肝硬化再生结节、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等鉴别尚有一定困难,定期随访必要时作实时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助诊断。不能排除恶性肿瘤时为不失早期根治机会其鉴别主要靠影像学诊断和AFP必要时亦可考虑剖腹探查。
生活中,原发性肝癌比较常见,继发性肝癌比较少见,且继发性肝癌病情发展比较缓慢,症状较轻。肝癌细胞容易随血液扩散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最终导致整个身体系统崩溃,肝癌晚期,癌细胞一般都扩散转移了,因此治愈率很低。所以肝癌还是要早发现、早治疗。
肝棘球蚴病的病因
肝棘球蚴病又称肝包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多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和内蒙,四川西部地区。犬绦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常粘附在狗、羊的毛上,人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后,即被感染。虫卵经肠内消化液作用,蚴脱壳而出,穿过肠粘膜,进入门静脉系统,大部分被阻留于肝脏内。蚴在体内经3周,便发育为包虫囊。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长大,依所在部位引起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并可发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脏器阻塞等并发症。
犬绦虫最主要的终宿主为狗,中间宿主主要为羊、牛、马,人也可作为中间宿主。犬缘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常粘附在狗、羊的毛上。当人吃了被虫卵污染的饮水或食物,即被感染。吞禽的虫卵在入的十二指肠内,经消化液的作用.蚴即脱壳而出,穿过肠粘膜进入。
肝包虫病的饮食保健
肝包虫病患者饮食宜忌
红色蔬菜,重点推荐胡萝卜,西红柿,红枣,火龙果等红颜色的蔬菜水果。
罐头食品、油炸及油煎食物和方便面、香肠,味精,各种甜食,葵花籽,松花蛋,各种腌制食品。
食疗:
1.吉林参4克、西洋参3克炖瘦肉。
2.冬菇4―5个炖瘦肉或鸡胸肉(饮汤)。
3.北芪15克、党参21克、淮山30克、莲子15克煲瘦肉。
4.土茯苓30克、生苡仁30克、元肉3枚煲草鱼或水鱼。
5.党参17克、芡实21克、杞子lO克、苡仁15克煲瘦肉或鸡肉。
6.田七3克、人参(或红参)3克炖瘦肉或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