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防治存在四误区
乙肝防治存在四误区
误区一:避免与乙肝病毒感染者日常接触
乙肝病毒传播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触,比如共同进餐、一起工作,都不会传播乙肝病毒。成年人即使发生急性乙肝,转变成慢性乙肝的比例也只有5%,不必过分紧张。
预防乙肝的最好办法仍然是给尚未感染乙肝病毒的正常人注射全程的乙肝疫苗,使其产生保护性抗体。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接触应注意避免皮肤、黏膜的破损。世界卫生组织目前推广预防乙肝的策略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儿童补种和高危人群接种。我国也要求,婴儿出生以后24小时之内接种疫苗,越早越好。
误区二:慢性乙肝一定会母婴传播
据统计,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有9300万人,其中有些是育龄女性。乙肝母亲会不会生出乙肝宝宝?
如果母亲是慢性乙肝患者,应积极接受抗病毒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后再怀孕如果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则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怀孕,但要加强随访。在分娩过程中应加强对新生儿的保护,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使他们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大大降低。
误区三:追求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是许多慢性乙肝病人的梦想。
目前的确有一些药物,例如长效干扰素等,有助于提高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的比例,但也只能使少数患者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患者一味追求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是不现实的。
实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就像赢得了金牌,而能够赢得银牌也很好。对于e抗原阳性患者而言,这个银牌就是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即e抗原消失,出现e抗体,也就是大三阳转为小三阳)。如果实现了e抗原血清学转换,这说明人体的免疫功能有所恢复,患者日后发生肝硬化、肝癌的风险会大大降低。
误区四:乙肝需要终身治疗
近年来,随着抗病毒治疗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往那些自称“治乙肝,几个月包好”的虚假宣传越来越没有市埸,但与此同时,患者似乎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即认为乙肝需要终身治疗。
慢性乙肝需要长期治疗,但绝不是终身治疗。从患者的长期利益考虑,终身服药也是不合理的。合理的治疗方案应该是有限的疗程,就是经过一段时间科学的抗病毒治疗,最终帮助患者实现停药,而且停药后病毒仍旧受到持续抑制、病情不会反复。对于实现有限疗程的治疗策略而言,替比夫定是目前最有优势的药物。
正确认识乙肝要走出七大误区
误区1:与乙肝患者共同生活会感染乙肝
真相:不会
曾有一项针对国内乙肝患者的认知现状调查,该调查显示,50%的患者错误地认为,共同进餐或其唾液会传播乙肝病毒。
事实上,在成年人之间,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同艾滋病病毒一样,日常接触包括交谈、吃饭等都不会传播乙肝病毒。而对儿童而言,母婴垂直传播(母亲通过分娩或哺乳将乙肝病毒传染给婴儿)和幼儿期(3-7岁)与患者的亲密接触是最主要的两种传播方式,其中母婴垂直传播更为常见。
如果家人中有乙肝患者,最好的预防方法是注射乙肝疫苗。同时,注意不要共用卫生用品,如牙刷、剃须刀等。
误区2:国内乙肝病毒携带率已经大幅下降,刚出生的孩子没必要接种乙肝疫苗
真相:必须接种
据中国医药报报道,国家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免疫计划后,在近30年间,儿童的乙肝病毒携带率已由10%锐减至1%以下,无数新生儿因此受益。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不仅能有效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还可以大幅度降低日后患上肝硬化、肝癌的风险。
误区3:乙肝是不治之症
真相:不是
许多乙肝患者在得知自己感染上乙肝病毒后,郁郁寡欢,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事实上,90%—95%的急性感染者是可以被治愈的。而慢性乙肝患者中大多是病毒携带者,最终发展成慢性肝炎的仅占其总人数的5%—10%。就目前来看,慢性乙肝患者虽不能被治愈,但可以通过治疗和保养来控制病情。
误区4:得了乙肝就会得肝硬化和肝癌
真相:不是
肝硬化与肝癌的发病是由多个因素造成的,与乙肝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即使是肝硬化患者,最后发展为肝癌的也是少数。
误区5:大三阳危险,小三阳不用担心
真相:不一定
大三阳和小三阳哪个更危险,是指哪个更容易引发肝硬化或者肝癌。实际上,不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发生肝硬化或者肝癌的危险性都一样,都应引起患者重视。
误区6:乙肝妈妈不能哺乳
真相:并非不能
据报道,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乙肝妈妈分娩的新生儿在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接受母乳喂养并不增加乙肝的母婴传播率,所以,母乳喂养是安全的。但应注意,哺乳前,妈妈的双手应先消毒,一旦乙肝妈妈的乳头发生出血或溃疡,都不宜使用母乳喂养婴儿。
误区7: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可结婚
真相:可以结婚
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结婚,但婚前一定要检测血液中的乙肝抗原抗体系统,即“两对半”。结果中如果有任何一项显示阳性,都不需注射乙肝疫苗。但如果结果显示均为阴性,则必须注射乙肝疫苗,待体内产生抗体后方可结婚。
酒精肝有哪些常见的治疗误区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喝红酒有益健康的思维根深蒂固。红酒的好处近几年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包括预防心脏病、老年痴呆、帕金森症等等。但是对于酒精肝患者来说,这个观点并不适用。因为红酒也是含有酒精的,红酒累积的酒精量带来的不是健康,而是对肝脏的伤害。所以无论酒精来自于白酒、啤酒还是红酒,其后果都是一样的。
酒精肝现在已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肝脏疾病,越来越多的人都为此病而烦恼。得了酒精肝,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尤其是直接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对于酒精肝,还有很多人存在着治疗误区。那么,到底都有哪些治疗误区呢?
酒精肝误区一:多喝酸奶解酒保肝
酒精在人的胃肠里吸收是比较少的,在胃黏膜上只有少量的乙醇脱氢酶,可以对酒精进行代谢,90%-98%的乙醇还是要在肝脏那进行代谢的。所以喝酸奶只能减少酒精对胃黏膜的损伤,减缓酒精的吸收速度,并不会保护你的肝脏。要避免肝脏的损伤,最好的方式还是减少酒精的摄入。
酒精肝误区二:红酒利健康可以喝一点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喝红酒有益健康的思维根深蒂固。红酒的好处近几年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包括预防心脏病、老年痴呆、帕金森症等等。但是对于酒精肝患者来说,这个观点并不适用。因为红酒也是含有酒精的,红酒累积的酒精量带来的不是健康,而是对肝脏的伤害。所以无论酒精来自于白酒、啤酒还是红酒,其后果都是一样的。
酒精肝误区三:喝得越多肝的解毒功能越好
大多数“酒精性肝病” 或者是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都是酒量比较好的人。其实酒量好,只代表酒精耐受程度好,乙醇代谢乙醛的能力好。所以酒量大并不意味着肝脏对酒精的代谢、解毒能力好,酒精对人体的伤害一点都不会少。对于已经患上酒精肝的人,阻止肝损伤最好的方式,还是积极的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含有五味子乙素的葵花护肝片、水飞蓟素、甘草酸制剂,其中五味子乙素可以有效的清除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物,从而起到保护肝细胞的目的。
因此,为了避免患上酒精肝,戒除酒瘾才是重要举措。如果无法避免喝酒,应做到科学合理的饮酒,切忌过度饮酒。另外,酒精肝患者要避开以上三大治疗误区,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才能加快病情的恢复!
对免疫力认识存在误区
免疫力这支“军队”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很多老百姓对这套机制并不了解,主要存在着四大方面的误区。
误区一:免疫力越强越好。免疫力就像血压、血糖,低了不是好事,容易引起细菌和病毒的感染,但太高也是病,对人体有害。免疫反应太强烈,破坏力太大,也容易患上类似红斑狼疮、类风湿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好的免疫力是处在一个均衡的状态,要有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误区二:免疫力就是抵抗力。抵抗力包括免疫力、排异能力、修复能力(愈合和再生能力)等众多能力,免疫力只是其中的一种。
误区三:老人及亚健康人群需要服药或保健品来增强免疫力。如果不是十分必要,应坚决反对滥用药物的行为,因为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干扰最大。特别是要反对随意服用激素类药物和滥用免疫球蛋白的做法。对于一些声称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保健品,因为没有衡量标准,也没有循证医学的支持,也没有必要服用。
误区四: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平时生活需要特别保护。孩子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变得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对成长十分不利。所以,身体里的这支军队要拒绝养尊处优,只有不断刺激才能提高战斗力。
对乙肝疾病常常存在的误区
1、病人不能别人接触。乙肝病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把牙刷、剃须刀等用品与他人分开,患有乙肝的妇女注意经期卫生,就不会把乙肝传染给别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可以正常上学、工作,和正常人一样生活。患了乙肝后,在急性期要注意休息。
2、病毒携带者不可结婚。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结婚,但婚前一定要检测血中的乙肝抗原抗体系统,即“两对半”。结果有任何一项阳性,不需注射乙肝疫苗。如均为阴性,则必须注射疫苗,待产生抗体后就可以结婚。一定要节制性生活,避免饮酒和过度疲劳。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必须注射乙肝疫苗。
3、成年人无须接种疫苗。处于HBV感染高度危险状态的易感乙肝者均应接种乙肝疫苗。主要包括:新生儿、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医务人员、乙肝病人和HBsAg携带者的密切接触者、性伴侣和配偶、新入伍的军人、保育人员、运动员等。
4、保肝药多多益善。慢性乙肝的病人经常会超出医生建议范围吃很多所谓“保肝药”、保肝保健品,其实对肝脏并不一定有利。因为药剂量过大,品种过多或疗程过长,只有加重肝脏的代谢,会诱发危险。
我们要是对乙肝有了足够的了解的话将不会在十分的惧怕此病了,大家需要尽早了解乙肝,因为这种疾病,不断的发展,还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所以,大家需要尽早了解其中的症状表现,发现这种疾病时,要尽早的进行治疗,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合理的进行诊断检查,有效进行治疗,避免导致更多的影响,希望患者可以尽早治愈,避免暴饮暴食。
大家对便秘饮食存在误区
1、便秘要多吃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的确可以缓解便秘,但它也会引起胀气和腹痛,而胃肠功能差者多食反而会对肠胃道造成刺激。”营养科营养师告诉记者。“也并不是所有富含膳食纤维得食物都有通便作用,比如山药,它性偏温热,而吃多了反而加重便秘”,营养师补充说。
2、便秘要多吃香蕉
香蕉能帮助润肠、通便,也是常被用于改善便秘的一款受推崇食物。需知只有熟透的香蕉才具有通便效果,没熟透的香蕉如果食用了不仅不能帮助改善便秘,反而会加重便秘。
3、便秘时不吃肉
有人认为不吃肉能够帮助缓解便秘,其实不吃肉反而会使便秘加重。这是因为胃肠的运动也是需要动力的,而正常的饮食是保证其正常运转的基础动力,否则体内的废物很难被排出体外。
4、便秘多吃萝卜
其实,这是一个便秘饮食中非常常见得误区。专家指出,便秘分为很多类型,比如内热上火导致的热秘、脾肾亏虚和津液亏虚导致的虚秘等。
5、便秘吃清淡不吃油
许多人都认为导致自己便秘是因为大鱼大肉吃太多,为改善便秘转而吃得特别素。其实便秘者需多吃些油,尤其是香油,能够有效帮助改善便秘,因为油脂有润滑作用。
6、便秘大量喝茶
许多人都认为喝茶能帮助“清火”,必然也能起到一定改善便秘的作用。其实便秘者并不适宜多喝茶。因为茶具有收敛作用,喝多了反而会加重便秘。建议多喝水即可。
女性对乳房认识存在误区
胸部认识的7个误区
1.乳房正在越变越大。英国大型内衣零售商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发现,在短短20年间,美国女性内衣尺码在不断增大,相当于胸围增加3英寸(约合7.62厘米)。体重增加和隆胸是胸罩尺寸变化的两大主要原因。
2.七成女性对乳房不满意。一项新研究发现,70%的女性对自己的乳房感到不满意,她们希望自己的乳房可以更挺拔、乳沟更突显。相反,大部分男性觉得自己爱人的乳房“很美”。
3.跑步时乳房轨迹成“8”字形。女性运动时,乳房也会随着身体晃动,运动轨迹犹如“8”字,活动幅度可达到8英寸(约合20.3厘米)。运动时乳房痛很常见,英国一项研究发现,1/3的跑步者运动时会感到乳房痛。专家表示,女性运动时最好佩戴合适的可托起乳房的运动胸罩。
4.多数人的两只乳房都不一样。一侧乳房通常比另一侧乳房大1/5罩杯,乳头颜色,甚至高低都略有不同。
5.隆胸名列整容首位。数据显示,隆胸手术高居2012年整容手术榜首。虽然2012年美国隆胸手术比2011年减少7%,但仍有28.6万人施行了隆胸手术。
6.抚摸乳房可以让女性获得高潮快感。研究发现,82%的女性表示,抚摸乳房等刺激动作有助于激起性欲。同时,还有一部分人说,刺激乳房能让她们获得高潮时的快感。
7.胸罩历史并不长。但上世纪20年代,美国纽约设计的胸罩才是如今的胸罩标准。
食用冰淇淋存在误区
其实,冰淇淋确实不能多食,相信什么东西吃多了都不会对身体很有好处。但是过去人们认为,冰淇淋属于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很多女孩子为了保持身材都对特别热爱的冰淇淋定时定量,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冰淇淋对身体并无益处,反而有害健康。而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在日常饮食中也讲究养生之道。为了顺应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不论是整个餐饮行业还是食品生产商,都开始注重食品的营养搭配。所以“自由自在”根据此类问题,特别推出了意式手工冰淇淋,纯手工制作,更添加五谷营养。由此证明,冰淇淋行业也开始注重瘦身美容、滋补营养、绿色健康用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这个趋势必将引领着未来我国冰淇淋市场成长方向。
在当今社会,如果有人还单纯地认为冰淇淋只适合夏天吃,那么他就真的out了。虽然说炎炎夏日,冰凉酷爽的冰淇淋是绝佳的消暑必需品。但其实冰淇淋早就四季皆宜了,尤其是“自由自在”全新打造的十项全能意式手工冰淇淋产品,它不仅风味绝佳、品质高档,且结合了国人健康需求、口味需求、以及季节特点。“自由自在”经过多年经验累积以及潜心研究精心推出适合四季享用的冰淇淋产品,春季系列冰淇淋提神解乏、舒缓休闲,夏季系列冰淇淋激爽解暑、酷感十足,秋季系列冰淇淋滋润可口、补水养心,冬季系列冰淇淋养生美容、瘦身养颜。值得一提的是,“自由自在”度身研制的夏季系列冰淇淋和冬季系列冰淇淋,更是针对季节特点,采取特色加工制作,达到夏季吃解暑降温,冬季吃取暖养颜的良好效果。如此一来,自由自在意式手工冰淇淋当真是四季皆宜的美味养生食品。
由于过去冰淇淋的品种过于单一,其实已经失去相当一部分潜在消费群体。而自由自在意式手工冰淇淋,打造了十几大系列上百种口味的冰淇淋产品,让人们不出国门便可真正品味到意大利饮食文化的魅力,不管是酷暑难耐的夏天,还是寒潮袭来的冬天,“自由自在”总是有办法吸引更多的顾客,因为“自由自在”的冰淇淋是传承正宗意大利冰淇淋的品质和口味,像传统的蛋筒、新地杯、果味冰淇淋、冰淇淋火锅、冰淇淋串烧,还有新近推出的酸奶冰激凌和新开发的五谷养生冰淇淋。除此以外,还有炫舞冰淇淋、串烧冰淇淋、冰淇淋火锅、油炸冰淇淋,冰淇淋可以嚼着吃,烤着吃,串着吃,炸着吃。自由自在意式手工冰淇淋,新鲜的吃法、新鲜的食尚,自由自在意式手工冰淇淋以营养健康、瘦身美容、口感奇特的产品和个性飞扬的品牌营销,迅速打进国内市场。
世界在进步,观念在更新。就连冰淇淋的文化也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不禁让人感叹,“自由自在”带来了冰淇淋的新时代。
乙肝的防治误区
1 抗病毒治疗无关紧要
由于许多乙肝病毒携带者终生不发病,这使得一些应该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误认为抗病毒治疗无关紧要,肝功能异常时服用一些降酶药物就行了。这些患者长期不愿就医,也不愿配合医生的系统治疗,甚至放弃定期的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的监测,一旦病情严重而不得不就医时,往往已经发展为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晚期。
的确,有些乙肝病毒携带者可终生不发病。但乙肝病毒对人体的损害常常是在体内静悄悄地进行,多数慢性肝炎患者在转氨酶轻度升高时并无明显症状。因此,我们常说乙肝病毒是体内潜伏的“特务”,乙肝病毒感染者应该随时保持警惕,定期到医院检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学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根据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抗病毒治疗。
2 盲目相信一些广告
一些乙肝患者为了治疗疾病,盲目相信一些广告。有一位肝功能正常的乙肝“小三阳”患者,盲目听信广告,花了近两万元钱,不但没有使乙肝病毒清除,还因药物中毒导致了药物性肾损害。还有一些患者看到一则抗乙肝药物在转基因鼠上试验的报道,就认为这种药物一定能治好乙型肝炎。
一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都要按照国际上统一的GCP标准,经过临床前(动物)、Ⅰ期(健康人和少数病人)、Ⅱ期和Ⅲ期(国际多中心、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才能正式上市,有些药物还要经过Ⅳ期临床研究。在这些试验中,不仅要观察药物的有效性,还要观察其安全性。这一过程,至少要经过2~3年。在这些试验结束前,谁也不能断定其在临床上肯定有效和安全。
3 没有适应症随便用药
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属于处方药,其最佳适应症是HBVDNA阳性、ALT反复波动在100~300单位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另外,一些肝硬化患者,要进行肝、肾移植术的乙肝感染者,肿瘤化疗期和围手术期的乙肝感染者也可使用。但目前常看到一些肝功能正常的患者为了达到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而自行购药治疗,尽管在治疗的初期可以达到HBVDNA阴转的结果,但停药后仍会再次升高,结果导致病毒发生耐药,甚至在患者真正需要抗病毒治疗时,无法选择有效的治疗药物。
哮喘怎么治疗最好
其实民间的偏方,不同于中医药正规处方,一直以来都存在误区与争议。毕竟,绝大多数的偏方、秘方,都没有经过循证医学的证明。
传统疗法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治疗哮喘病方法单一,并且药物固定,对所有病人“一视同仁”,无法做到对症施治。长期使用西药,不仅没有使疾病得到治愈,反而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使患者对药物产生依赖性,终身挂上“药罐子”的名号。严重者可引起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猝死等。专家指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是要为患者“量身定做”一套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哮喘当前情势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进行规范化的治疗,2012年世界哮喘日新闻发布会上专家指出:当前中国哮喘防治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85%的患者不知道预防性治疗是哮喘防治的关键,仅有不到5%的哮喘患者接受过规范治疗!
对于哮喘病的治疗,能不能够完全的治愈,在现在的医学手段之下还不能够完全的给出定论。那么,对于我们身边的哮喘病患者而言,一定要多多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地锻炼身体,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哮喘病。
大三阳能治好吗
大三阳患儿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活跃,容易造成严重的肝细胞损害。因此,在孩子出现乙肝症状后,家长应及早带孩子就医治疗。大三阳治疗应该包括抗病毒、增免疫、保肝护肝、抗纤维化四位一体,进行综合治疗。
1、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大三阳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病毒药物主要有干扰素、核苷类药物,免疫调节剂等。干扰素因为其有较为肯定的抗病毒疗效,而且可以抗肝纤维化和降低肝癌的发生率,所以是目前抗病毒治疗的主打药品。同时大三阳的病情处于不同的阶段其治疗方式也是不同的,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
2、增免疫治疗
乙肝病毒既能存在于血液中,也能存在于肝细胞中,乙肝病毒并不直接损害肝脏,而是当机体免疫系统发现乙肝病毒后,在清除乙肝病毒的过程中造成肝细胞损伤。普通的药物很难直接杀死乙肝病毒,要通过调动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来清除乙肝病毒。目前抗病毒的药物多数都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但中药在条件免疫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较显著。
3、保肝护肝治疗
有人认为,只要肝功有变化就要进行治疗,治疗手段则多以保肝、护肝为主。但这种治疗存在误区,很多人都盲目地保肝护肝,服用大量保肝护肝药物。肝病专家指出,过多服用保肝护肝药物亦可伤肝。而且保肝、护肝治疗只是在控制肝功的异常,而对HBV病毒本身并没有杀灭或者抑制作用,所以只是治标不治本,当然也就不存在用保肝护肝类药物转阴的可能!即使有所谓的转阴也是肝功能的暂时水平,大多数会在短期内又发生反弹,所以在病毒活跃的初期是以抗病毒为主,保肝为辅的。
儿童乘车安全存在误区
误区一:成人安全带系法适用于孩子。
一般来讲,儿童系安全带的最佳方法是从手臂下面跨过肩膀斜对角贴胸而过,腿部安全带,该跨过大腿根部。这样避免因为儿童的扭动造成安全带的脱落。另外,因为儿童的身高所限,如果要保证安全地系好车内安全带需要把儿童所坐的位置垫高。
一般来讲,儿童安全座椅都有一定的垫高功能。年龄大一些的儿童无,坐儿童座椅时,可以选择儿童安全坐垫。这样,儿童被垫高后,可以使用正常的安全带,这个简单的措施能将危险系数大大降低。以成人的方式对儿童使用安全带,就是一个儿童乘车安全误区,带来的可能不是保护,而是危险。
误区二:抱着孩子乘车最安全。父亲开车,母亲抱着孩子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或坐在后排,这在街头是经常可以见到的一幕。父母可能认为孩子只有在自己的臂膀保护下才是最安全。事实并非如此,在行车过程中,这样的儿童乘车安全误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误区三:让孩子在后排尽情玩耍。不要以为把孩子放在后排就万无一失。即使有家人看护,也一定要让后排的孩子坐在儿童安全座椅上。突发情况时,后排乘客的感觉往往更明显。如果孩子没有坐在儿童安全座椅上,很容易从后排座椅上滑落、撞向前座靠背。
误区四:暂时把孩子独自留在车中。带着孩子开车外出购物,到了商场门口把车停好后却发现孩子已经在安全座椅上呼呼大睡了。你不忍心因为给他拆解安全带打扰他香甜的睡眠,于是决定锁好车门、车窗,把孩子独自留在车中。如果你有这种想法,建议你立即打消。这种儿童乘车安全误区其实很危险,为了保证孩子在车中的安全,父母一般都会把车窗紧闭、车门紧锁,孩子长时间处在空气不流通的狭小空间,加上车内的空气质量比较差,很容易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如果孩子独自在车里淘气地乱碰车中的按钮,也会对其本身和车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很多家长由于存在儿童乘车安全误区而酿成惨祸,所以我们更因该多加注意,保护孩子的出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