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夏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夏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

1、心脑血管所需要的有益物质:钙、镁、硒、铬、锰等;

2、清新活跃的负氧离子空气;

3、硬水质;

4、多纤维、多矿物质、多碳水化合物;少脂肪、少蛋白、少胆固醇饮食;

5、精神闲逸适度,不可乐极,不可悲极;

6、一周不能少于三次、一次不能少于一小时的出微汗或热身的室外锻炼;

7、体重保持在(“身高-105”乘2)左右(上、下浮动10斤亦算正常);

8、确知自己是否有心脑血管疾病和家庭遗传;

9、一年至少上医院检查一下:血脂、血压、总胆固醇;血糖:高、低密度脂蛋白。以上这些,为“心脑”疾病创造了条件。

中医的“七情”致病很有道理。这七情有:喜、怒、悲、思、忧、恐、惊。把“喜”放在第一位,尤见其分量。从对全球长寿老人的调查中也有一个有趣的发现:虽然国度不同,饮食习惯各异,但调节情绪、使精神始终保持在“悦、和”这样一个最佳点,却是每位长寿老人的共性。可见七情的调适,对身体健康很重要。

目前已有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征象的白领们也不要悲观,心脑血管疾病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可逆转性。

由于环境、饮食、少运动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动脉的早期硬化,只要注意调整,使血管走向“年轻态”,不是“天方夜谭”。

不信你自己可以做个试验:在一个月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高矿物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后去医院化验一下血清,其结果一定与你长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高胆固醇不一样。

运动,是最好的“血管清道夫”。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虽然食肉多,但因热爱运动而不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而有的人热爱素食但同样躲不过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人群

1、高压人群

可以说长期处于高压力下工作的人群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压力会让我们精神过于紧张,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的状态就会使我们的人体神经失调,新陈代谢发生紊乱。而这些情况最终会导致主要器官功能失去平衡,易造成动脉硬化,从而引起冠心病和脑血栓。

2、肥胖

你是否又发现,大部分身体过于肥胖的人多半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肥胖同样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而大部分肥胖的人群同时都伴有饮食不科学的情况,他们往往营养过剩,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

3、中老年人

还有一部分人群是中老年人,他们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一旦进入中老年,就非常容易患有各种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

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1、规范用药

严格遵医嘱用药;根据气候变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控制心血管疾病复发,控制好血压。

2、注意保暖

气温零摄氏度以下和雪天时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外出时要做好保暖防护。

3、科学运动

老人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睡醒时不要急于下床,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并且心血管病患者不宜晨练。心脑血管疾病在清晨多发,这主要是由于清晨人的血小板容易聚集,血压容易升高,心跳增快,激素水平旺盛,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在清晨时不能剧烈活动。冬季要等到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运动。

4、心态平和

情绪波动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忌,要保持开朗,情绪稳定且安定,要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刺激和突发事件,保持不生气,不发火,少激动。

5、严重雾霾天时注意做好防护措施

空气污染严重时,尽量呆在室内,一定要外出的情况下戴好防护口罩。

6、制定合理的膳食

低盐低脂饮食,每天食盐量(包括酱油)要减至5克左右,吃饭不可过量,老年人七成饱即可。老人对口渴反应迟纯,容易缺水又不易觉察,所以要早起饮温开水500毫升,一日三餐外多饮些水,有助于使血液稀释,避免血栓形成的可能。低脂清淡饮食,有稀释血液及保持血液循环畅通的作用。多食用含膳食纤维充足的食物。

冬季吃山药的好处 保护血管

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室内外温差大,人体较难适应,血管压力太大了,高脂高热量的进补可不一定好!

山药含有大量黏液蛋白,能减少血脂在血管壁沉积,减轻血管压力。同时,山药高钾低钠,对控制血压很有效,中老年人冬季多吃些再适合不过了。

夜猫族养生 中老年人切忌熬夜打牌

天寒地冻,心脑血管病患者急增

冬季是心脑血管病高发期,尤其是小寒至大寒这段时间,易诱发心脑血管病。“近期,心脑血管病患者新增了60%。”

血液流动要换季,心脑血管负担大

为何冬季是心脑血管病高发期?冬季人体血流要重新分布,皮肤血流量减少,内脏血流量增多,尤其是心脑血管的流量增多,压力增大。加之冬季人们的活动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血脂增高,血流速率降低,一旦出现情绪激动、熬夜、饮酒等诱因,血压会升高,致使心脑血管病,危及生命。

心脑血管病患者勿熬夜打牌搓麻将

进入冬季后,人们不应躲在室内,应该适当锻炼身体。 有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还应在平时按时吃药,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同时,还要戒烟限酒,不要私自增加药物。“心脑血管病患者忌熬夜!”骆金玺强调说,寒冷的天气将人们困在室内,人们总喜欢打打麻将作为消遣,而久坐则会降低血流速率,增加血液黏稠度,如果再熬夜,则极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

心血管疾病高发期

冬春季节骤寒骤暖,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长者和体弱者应远离劳累、熬夜等致病危险因素;另一方面,家属应掌握自救措施,万一亲人发病能有效出手,以免错过“黄金抢救期”。

每年1月至2月,是急性心血管事件全年发病率最高的月份,8月则最低。进入冬季、春季交界的时期,天气骤冷骤暖,昼夜温差大,血管容易收缩或痉挛,诱发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高血压、家族史、吸烟、代谢异常、糖尿病、缺乏运动、工作压力过大。

心血管病发病时,通常表现为血压异常波动和痉挛;患者出现胸闷,有难以形容的压迫感。上述症状在5—15分钟内不能缓解,属于心血管病的急性发作。

第一时间致电120求救,说明病种和大致病情,争取让救护车将病人送往就近、有能力施救的医院。如果病人倒地,对家属呼叫无反应,证明病情危重,心跳极有可能骤停。对此,家属应掌握CPR心肺复苏按压法,在救护车到达前,对病人坚持实施CPR。如果身边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立即用于施救。

CPR操作方法不难,比如说,央视在不断播放关于CPR的公益宣传片。另外,我市相关机构正不断举办CPR免费培训,学一下很有必要。此外,设置在公共场所、采用“傻瓜式”操作设计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正在国内不断普及。在不久的将来,你我身边都能找到AED。万一家人出事,另一批亲朋或路人赶紧去找AED并用于施救,与时间赛跑,挽救生命。”

长者和体弱者长时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是一种诱发急病的危险因素。对此,时代在进步,急病事件也屡屡发生,增强公共交通工具的急救能力很有必要。

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是什么原因 冬季心脑血管病高发的原因

天气骤然变冷,人体新陈代谢缓慢,血液黏稠度增加。老年人普遍存在动脉硬化症状,如遇寒冷空气袭击,便会全身血管收缩,血流阻力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很容易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肌梗死。

冬季室内外温差大,血压波动增大。高血压或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弹性差,血压突然升高易导致高血压或脑动脉硬化患者发生脑出血。

由于气候和温度的变化,很多人容易在冬季产生抑郁情绪。心情不畅,心理压力过大及居住环境、生活饮食习惯以及过度劳累等都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季节

秋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据有关医疗部门调查统计:秋冬季节心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冠心病等的发病率占全年发病总人数的69.5%。

秋季是从夏季到冬季的过渡性季节,寒暖渐变,常常不易立即感觉和体验到,且秋季的寒暖又常反复,寒而复暖,暖后又寒,使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胜防。秋冬季,天气寒冷,血管收缩变细,容易引起心脑供血不足;

秋冬季,天气干燥,呼吸会消耗大量水分,加上日常补水不足,导致血液黏稠度过高,进而使血液流通不畅,可能致使血管堵塞; 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血管的剧烈收缩易使得血管壁上附着的斑块脱落。斑块随血液流到狭窄的地方就容易形成血栓。

秋季需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秋冬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受气候变化影响及相应的生活方式改变,诱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这个时期将“低开高走”,如果不积极加以控制,它们将持续在高位运行。

这些危险因素其实就是大家熟知的吸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高体重。尤其以前三个因素最为凶险。有这些高危因素的人群,除了要戒烟之外,在初秋阶段要增加对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这些危险因素的检测。

比如,主动去门诊随访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等各项指标,必要时调整夏季的用药方案,保证各项危险因素的平稳运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会显著降低。有高血压高血糖的患者,进入秋冬季节,要记住七字箴言:少油少盐多运动。

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季节是什么时候

许多疾病的出现都有季节性,心脑血管疾病也不例外,一般在气候变化多端,冷热交替的过程中,人体极易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包括了高血压、心脏病、脑供血不足等等症状,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病患而言,做好季节性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带来的巨大伤害,坚持“春捂”非常关键。

“春捂秋冻”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老谚语,近年来,很多专家根据科学卫生观念的变化,给它进行了新解释,如要因人而异,因气温而异等。“当大风和寒潮来临时,受寒冷的刺激,温度骤变容易造成心脑血管突然收缩,这时血液循环包括血管的弹性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血管堵塞;

“倒春寒”季节必须学会“春捂”,防寒保暖是避免血管受冷刺激痉挛第一要务。过往患有冠心并高血压的病人要提高警惕,日常避免过度激动,保证充足睡眠。“不要矫枉过正,为了预防而过量服用降压药物,因为血压大幅下降也可能刺激血管痉挛。”沈开金表示。

医院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病人很多,其中以老年人且曾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者为主,但也不乏从未曾发病的年轻人。“冷空气刺激是主因,多变气候让不少老人难适应,易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冠状动脉梗塞”。

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季节中,春季、冬季都是变化多端的时节,希望大家可以重视起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之后,人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浑身乏力、精神萎靡、胃痛等等,如果你也出现了类似症状,一定要早点赶去医院接受检查,避免因为心脑血管疾病而造成巨大损失。

喝杂粮粥有什么好处 保护血管

在寒冷的冬季,心脑血管疾病也容易高发,每天喝碗杂粮粥有助保护血管。表皮红色、紫色、黑色的杂粮是花青素的好来源,大麦和燕麦中还有丰富的β葡聚糖。这些物质有利于预防冠心病,帮助控制血胆固醇,保护血管。

相关推荐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养成健康身体的重要指标,科学实验证明,25岁~55岁之间的人,每天早上5点~7点间起床因为这个时候最适合中年人的体质,这个时间段起床可以将血液的粘稠度降到最低。晚上9点~11点之间休息,可以充分保障身体各个机能有效地自行调理,对一天以来的身体欠缺(比如一天当中的营养进食不足)进行修复。55岁以后的老年人一直保持着早起的习惯就可以了,每天至少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足以调理自身机能。 ​多加运动。多运动有益身体健康,运动不分年龄,​因人而异,建议大家多多晨练,跑跑步,多呼吸新

老年人夏季运动应该注意些什么

①选择适宜的时间。夏季日照长,但气温也比较高,尤其是北方的7~8月份不仅处于持续高温,而且空气湿度也很高,这种天气人们普遍都有不适的感觉,也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季节,由于老年人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人群,原则上在这种高温高湿度的环境中是不适宜进行锻炼的。在除此极端气候之外的其他时间进行锻炼,老年人也应避免在阳光直射下进行室外锻炼,一般夏季适宜室外锻炼的时间是上午7点到10点,下午4点到6点之间。 ②夏季锻炼出汗较多,要及时补充水分。一般老年人不宜饮用含糖饮料,应该补充含有 少量盐分的碱性饮料,饮料不要含有气

气温降低脑血管疾病高发要怎么做

饮食 造成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原因是血液粘稠,导致血栓出现堵塞了脑血管,因此保持血液、血管健康才是治本的方式。造成血液粘稠的原因是,血液中的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增加,因此,在饮食中要减少固醇、油脂的大量摄入,动物内脏、油炸食物、都要少吃。 除此之外,食盐的摄入也要减少,过量摄入会引发高血压,增加脑血管疾病出现的风险。在烹调方式上也要注意,尽量避免煎炸等掺入过量油脂的方式。 运动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对维持脑血管的健康很有帮助,但运动的方式和力度要把握好。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是最好的选择,过

心脑血管疾病症状

1.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症状(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可见胸闷、心悸不宁、心慌气短;心率不齐;胸痛、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气紧、晕厥、虚弱、嗳气;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舌质紫暗、脉沉弦为主症的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上腹痛、恶心、呕吐;左后背痛、左手臂痛。 2.脑血管疾病如缺血性脑中风的症状(包括脑血栓、脑栓塞等):可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眩晕等。或肢体无力、麻木,面部、上下肢感觉障碍;单侧肢体运动不灵活;

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吸烟人群

吸烟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相关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被动吸烟也会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险。戒烟的益处已得到广泛证实,且任何年龄戒烟均能获益。临床研究证据提示,戒烟是冠心病最有力的干预方法之一。

​老人身体不适请及早检查

老年人冠心病常可以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性发作,可无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时也无疼痛或疼痛部位不典型。发生心力衰竭,症状也常不典型,仅表现为夜间睡卧后咳嗽、胸闷、憋气,坐起来后才感舒适。 老年人甲亢可无食欲亢进,无甲状腺肿大、突眼、无脾气暴躁,相反表现为忧郁、反应淡漠。 老年人肺炎可无咳嗽、咳痰,体温也不高,直到休克才就诊。 老年人溃疡病可无典型性溃疡病疼痛症状。老年人内脏穿孔引起的腹膜炎也常无剧烈疼痛,无肌肉强直紧张。 老年人糖尿病常无典型的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症状。 老年人肿瘤肝癌、胃癌、结肠癌、乳腺癌

心肌缺血患者冬季不易晨练

引起心肌缺血的原因主要是冠状动脉狭窄,而冠状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此外,高血压、低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冠状动脉痉挛、贫血也可直接或间接导致心脏供血减少。 尤其到了冬季,心脑血管易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而中国人在冬季普遍存在晨练的习惯,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认为晨练可强身健体,加强自己的身体素质,殊不知,不当的晨练不仅不会对身体有任何的好处,反而会对心脏的健康非常的不利。 人们在睡眠时血液浓度会有所升高,而晨起出门锻炼,在身体并未完全“苏醒”的时候突然大幅度运动,神经兴奋性也会随之增高,加上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一)合理膳食 各种调查研究证明营养与寿命和老年病密切相关,喜食肥腻、偏嗜咸甜均不利于老年人的健康,故应强调老年人低脂肪、低热量饮食的重要性,并应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无素及粗纤维食物为主。近年来也有人担出低盐饮食可减轻骨质疏松的程度,恢复已硬化的动脉弹性,并强调低盐饮食在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方面的重要性,因此低盐饮食也是老年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条件之一。 (二)科学生活 1、加强体育运动: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活动时心率以不超过170与年龄之差,或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每周坚持活动

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高血脂症

1.常吃木耳、香菇,可改善脂类代谢,降低肝脏中的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 2.多吃含膳食纤维多的食物。荞麦、燕麦中含有丰富的可溶性膳食纤维,能抑制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胆固醇水平。

为什么中医按摩可预防心血管疾病

春天是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一些分析说这是由于春季气候多变,冷热不定造成的,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原因,但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春季疾病大多是由于季节特性导致人体系统失调所导致的。对于体内的系统问题,通过按摩来调节是最有效的,尤其是对于中风等心脏血管疾病有着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按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取合谷、内关、曲池、神阙、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和涌泉这八个穴位,由于是预防性的按摩,按摩的力度要轻柔一些,每天按摩两次,每次每个穴位100下就可以了,涌泉穴的按摩可以在热水泡脚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