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剖宫产术降低盆腔粘连发病
新式剖宫产术降低盆腔粘连发病
降低盆腔粘连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3月~2007年10月间,剖宫产术后因妇科疾病而再次开腹手术患者共120例。其中新式剖宫产术60例为观察组,随机抽取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60例为对照组。120例患者年龄20~38岁,两次剖宫产间隔年限: <2年5例(4.2%),~3年45例(37.5%),~5年50例(54.2%),>5年20例(16.7%)。观察组与对照组前次剖宫产指征差异无显著性,手术过程顺利, 切口均1期愈合。
观察组手术方式参照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报道的方法: ①选择下腹部耻骨联合上2~3 cm处为切口部位,常规消毒手术野皮肤,铺巾,在切口部位做一个横直切口,长约12~13 cm; ②横形切开皮肤全层,正中切开皮下脂肪及筋膜层2 cm,向两侧钝性分离脂肪层及筋膜层与皮肤等长,剪开腹直肌前鞘;③用血管钳自正中分离腹直肌。术者与助手各用双手食中二指向两侧钝性拉开松解腹直肌,切口上端腹膜薄而透明,一般在此打开腹膜,提起腹膜用刀切开一小口,用食中二指向两侧撕开扩大腹膜切口,估计胎儿能娩出大小,暴露子宫下段。剖宫取胎方法同常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④可吸收线连续单层缝合子宫肌层,相同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筋膜层及皮下组织层, 可吸收线连续皮内缝合皮肤层,酒精棉球消毒皮肤切口后,用2 cm宽的双层无菌酒精纱布覆盖切口,一次性敷料贴覆盖固定刀口。术后留置导尿管24 h,静脉滴注抗生素3 d,以预防感染。腹部刀口3 d换药一次, 5 d出院刀口不拆线。对照组手术方式按苏应宽主编《妇产科手术学》常规操作方法。区别在于:①下推膀胱。②缝合脏壁层腹膜。③缝合膀胱子宫反折腹膜。麻醉方式: 连续硬膜外麻醉。
2 结果60例观察组中,盆腔粘连20例(33.3%)。其中有8例患者的腹壁与膀胱子宫切口严重粘连,分离过程中损伤膀胱。60例对照组中,盆腔粘连8例(13.3%)。主要是以子宫体及大网膜、腹壁粘连为主,膀胱腹膜反折与腹壁粘连不明显。膀胱不易损伤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新式剖宫产术是1996年以色列医生Stark改良。该法采用撕拉法分离皮下脂肪、筋膜、腹直肌、子宫肌层,使行走其间的血管、神经借助于本身的弹性完整地保留下来, 不剪开反折腹膜, 不推开膀胱, 减少对膀胱的损伤,不缝合脏壁层腹膜, 关腹时筋膜及皮下脂肪间断缝合3针, 使其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减少术后患者疼痛、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一般手术后预防腹腔粘连最基本的方式是尽量使组织腹膜化,以减少粘连的存在。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新式剖宫产术后因妇科疾病而再次剖宫产术的病例,却发现与国内陆续报告的新式剖宫产术后显示膀胱腹膜反折与腹膜愈合良好的论点不同,本文通过对比发现新式剖宫产术较既往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明显增多且较严重。观察组20例盆腔粘连中有8例患者的腹壁与膀胱子宫切口严重粘连,分离过程中损伤膀胱。
盆腔粘连的形成与腹膜纤维蛋白沉积和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之间的不平衡有关,在手术过程中脱落的纤维、滑石粉、手术缝线会导致腹膜炎症反应,而渗出物中丰富的纤维蛋白在腹腔内形成纤维蛋白黏附, 在没有经过纤维蛋白溶解时就会发生有机变化形成含有胶原、弹性纤维和血管的纤维状条索,导致粘连形成。
新式剖宫产术虽无缝合腹膜异物反应及缺血、缺氧, 但当子宫膀胱反折腹膜及前壁腹膜不缝合时, 裸露的组织粗糙面于腹膜爬行愈合前就可能粘合。动物实验表明,即使大块腹膜缺损, 5~6 d腹膜即可再生完毕,自然关闭腹腔。盆腔粘连是盆腔疼痛的原因之一, 盆腔粘连改变盆腔解剖结构, 影响输卵管运动,导致输卵管阻塞或阻止卵泡破裂而引起不孕。对妇女健康危害很大。因此, 手术者应该不断改进手术方法, 减少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为此需要预防盆腔粘连:①降低剖宫产率。对产妇实行人性化服务, 如分娩镇痛。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②药物治疗。术中发现腹腔有明显充血或者羊水污染严重者可用庆大霉素和甲硝唑等抗生素冲洗腹腔。③手术时减少腹腔及盆腔粗糙面,使用可吸收肠线连续“W”形缝合腹膜层, 以避免体内异物产生, 将手术的创伤减到最低, 从而减少腹壁、盆腹腔粘连的机会。
剖腹产是怎么回事
剖宫产术是产科领域中的重要手术。第一次活体剖宫产术发生在1610年,当时外科医生特劳特曼和顾斯(Trautmann和Gusth)第一次给产妇实行了剖宫产术,但产妇于术后25天死亡。
经阴道分娩是自然而且符合生理的分娩途径,产妇分娩后能迅速康复,新生儿能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剖宫产是经腹切开子宫取出胎儿的手术。
剖宫产产妇术中出血、术后血栓形成率、再次妊娠发生前置胎盘和子宫破裂的几率远高于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同时剖宫产新生儿并发呼吸系统功能异常及发生弱视的几率高于阴道分娩新生儿,其抵抗力远低于阴道生产新生儿。无医学指征剖宫产不但不能降低围生儿的死亡率,反而增加了剖宫产术后病率及孕产妇死亡率,因此不主张无医学指征行剖宫产术。
瘢痕子宫的原因
1、孕期营养不良:如果在怀孕期间出现营养不良、严重组织水肿、低蛋白血症、贫血等情况,及时在产后增加营养补给,也可影响到切口愈合,形成瘢痕子宫。
2、手术中出现感染:如有在剖腹产的过程中出现感染,切口难以在Ⅰ期愈合,切口疤痕会大,形成瘢痕子宫。此时子宫纤维弹性较差,再次妊娠较易裂开,可危及生命。
3、手术缝合过程是否正常。剖宫产手术缝合时,如果是按解剖关系准确对合,缝合的是否适度。如下段横切口为钝性撕开,然后边缘整齐对合,缝合适当,局部血运好,切口愈合好则不易形成瘢痕子宫。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剖腹产手术方式不同,引起瘢痕子宫。例如,剖宫产术可分古典式剖宫产(切口超过脐部)和子宫下段剖宫产,下段切口有横切口,纵切口等不同手术方式。这些手术方式切口愈合效果都是不一,形成的疤痕也不同。体部切口纵行切断了横行的肌纤维,损伤重,不如下段横切口愈合好。再如,子宫肌瘤核除术是单个结节,还是多个结节;其深度是子宫壁全层,还是仅限于浆膜层,而其所形成疤痕也不同。
女性常见的腰疼
该病是女性腰痛的最常见原因。多为女性在接受剖宫产术、卵巢囊肿切除术或阑尾炎术后发生急性盆腔炎症,未能及时治疗而造成,以腰痛、下腹部阵阵坠痛、白带增多三大症状为特点。腰痛是因炎性渗出物增多,致使盆腔粘连所致,严重影响生活和健康。因此,平时应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尤为重要。
2、子宫位置异常
正常子宫位于轻度前倾前曲位,周围的韧带活动自如。当子宫后曲或后倾,则因子宫及周围发炎造成粘连,引起牵引性腰痛,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频繁人流、多产或其他子宫手术之后。子宫下垂、脱出或高位粘连于腹腔等,可牵拉韧带,造成腰痛的发生。此种腰痛无特殊方法治疗,矫正子宫脱垂,改变体位可缓解症状。
3、盆腔肿瘤
多见于中年期女性。常见的如子宫肌瘤、子宫颈癌、卵巢囊肿等,由于肿瘤压迫神经或癌细胞浸润盆腔结缔组织而发生腰痛。肿瘤本身对腹膜的牵拉也会引起腰痛。
腰疼可能是什么病
1、慢性盆腔炎
如果你是慢性盆腔炎患者,很有可能伴生腰疼,千万要引起重视,及时进行治疗。多为女性在接受剖宫产术、卵巢囊肿切除术或阑尾炎术后发生急性盆腔炎症,未能及时治疗而造成,以腰痛、下腹部阵阵坠痛、白带增多三大症状为特点。腰痛是因炎性渗出物增多,致使盆腔粘连所致,严重影响生活和健康。因此,平时应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尤为重要。
2、子宫位置异常
如果子宫位置异常,会导致子宫周围发炎粘合,这也是引起牵引性腰疼的最大原因。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频繁人流、多产或其他子宫手术之后。子宫下垂、脱出或高位粘连于腹腔等,可牵拉韧带,造成腰痛的发生。此种腰痛无特殊方法治疗,矫正子宫脱垂,改变体位可缓解症状。
3、盆腔肿瘤
盆腔肿瘤导致腰疼多发于更年期女性,如子宫肌瘤、子宫颈癌、卵巢囊肿等,由于肿瘤压迫神经或癌细胞浸润盆腔结缔组织而发生腰痛。肿瘤本身对腹膜的牵拉也会引起腰痛。
女性腰疼的生理疾病原因有哪些
1、慢性盆腔炎
多为女性在接受剖宫产术、卵巢囊肿切除术或阑尾炎术后发生急性盆腔炎症,未能及时治疗而造成,以腰痛、下腹部阵阵坠痛、白带增多三大症状为特点。腰痛是因炎性渗出物增多,致使盆腔粘连所致,严重影响生活和健康。
2、盆腔肿瘤
常见的如子宫肌瘤、子宫颈癌、卵巢囊肿等,由于肿瘤压迫神经或癌细胞浸润盆腔结缔组织而发生腰痛。肿瘤本身对腹膜的牵拉也会引起腰痛。
剖腹产后带来的后遗症须警惕
1、肺动脉栓塞增多
一般顺产的产妇,分娩后,第二天自然可以下地行走。但是剖宫产妇,有的人害怕刀口疼,产后一周之内一动不动,这非常危险,容易患肺动脉检塞。最近临床这样的病例逐渐增多。纪向虹说,本来产妇分娩前后血液粘稠度就增加,血流缓慢,如果产后再一动不动,再加之吃油腻食物,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检形成,脱落以后容易肺动脉栓塞。
好奇特别警示:剖宫产后一定要活动,避免此病。
2、剖宫产切口妊娠危险
前几天,立东部医院刚接诊了一例剖宫产切口妊娠患者,经过抢救才脱离危险。在临床,此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这个手术的危险不亚于宫外孕。
剖宫产切口妊娠就是女性做了剖宫产后,在一两年之内再次怀孕,孕囊容易附着在切口的斑痕里,流产时,容易大出血。如果不想流产,想再生,也不行,会危及胎儿生命。
好奇特别警示:剖宫产妇两年之内必须做好避孕,防止此病发生。
3、没有办法才选择剖腹产
过去剖宫产一直是在产妇无法顺产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现在情况完全不同,很多能顺产的产妇也选择剖宫产。随着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尽管手术的安全性提高了,但手术的危险如麻醉意外、羊水栓塞等依然存在,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较高,还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盆腔粘连等。剖宫分娩后,产妇身体恢复得也较慢。由此可见,顺产才是正常的分娩途径。
新式剖宫产术降低盆腔粘连发病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3月~2007年10月间,剖宫产术后因妇科疾病而再次开腹手术患者共120例。其中新式剖宫产术60例为观察组,随机抽取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60例为对照组。120例患者年龄20~38岁,两次剖宫产间隔年限: <2年5例(4.2%),~3年45例(37.5%),~5年50例(54.2%),>5年20例(16.7%)。观察组与对照组前次剖宫产指征差异无显著性,手术过程顺利, 切口均1期愈合。
观察组手术方式参照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报道的方法: ①选择下腹部耻骨联合上2~3 cm处为切口部位,常规消毒手术野皮肤,铺巾,在切口部位做一个横直切口,长约12~13 cm; ②横形切开皮肤全层,正中切开皮下脂肪及筋膜层2 cm,向两侧钝性分离脂肪层及筋膜层与皮肤等长,剪开腹直肌前鞘;③用血管钳自正中分离腹直肌。术者与助手各用双手食中二指向两侧钝性拉开松解腹直肌,切口上端腹膜薄而透明,一般在此打开腹膜,提起腹膜用刀切开一小口,用食中二指向两侧撕开扩大腹膜切口,估计胎儿能娩出大小,暴露子宫下段。剖宫取胎方法同常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④可吸收线连续单层缝合子宫肌层,相同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筋膜层及皮下组织层, 可吸收线连续皮内缝合皮肤层,酒精棉球消毒皮肤切口后,用2 cm宽的双层无菌酒精纱布覆盖切口,一次性敷料贴覆盖固定刀口。术后留置导尿管24 h,静脉滴注抗生素3 d,以预防感染。腹部刀口3 d换药一次, 5 d出院刀口不拆线。对照组手术方式按苏应宽主编《妇产科手术学》常规操作方法。区别在于:①下推膀胱。②缝合脏壁层腹膜。③缝合膀胱子宫反折腹膜。麻醉方式: 连续硬膜外麻醉。
2 结果60例观察组中,盆腔粘连20例(33.3%)。其中有8例患者的腹壁与膀胱子宫切口严重粘连,分离过程中损伤膀胱。60例对照组中,盆腔粘连8例(13.3%)。主要是以子宫体及大网膜、腹壁粘连为主,膀胱腹膜反折与腹壁粘连不明显。膀胱不易损伤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新式剖宫产术是1996年以色列医生Stark改良。该法采用撕拉法分离皮下脂肪、筋膜、腹直肌、子宫肌层,使行走其间的血管、神经借助于本身的弹性完整地保留下来, 不剪开反折腹膜, 不推开膀胱, 减少对膀胱的损伤,不缝合脏壁层腹膜, 关腹时筋膜及皮下脂肪间断缝合3针, 使其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减少术后患者疼痛、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一般手术后预防腹腔粘连最基本的方式是尽量使组织腹膜化,以减少粘连的存在。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新式剖宫产术后因妇科疾病而再次剖宫产术的病例,却发现与国内陆续报告的新式剖宫产术后显示膀胱腹膜反折与腹膜愈合良好的论点不同,本文通过对比发现新式剖宫产术较既往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明显增多且较严重。观察组20例盆腔粘连中有8例患者的腹壁与膀胱子宫切口严重粘连,分离过程中损伤膀胱。
盆腔粘连的形成与腹膜纤维蛋白沉积和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之间的不平衡有关,在手术过程中脱落的纤维、滑石粉、手术缝线会导致腹膜炎症反应,而渗出物中丰富的纤维蛋白在腹腔内形成纤维蛋白黏附, 在没有经过纤维蛋白溶解时就会发生有机变化形成含有胶原、弹性纤维和血管的纤维状条索,导致粘连形成。
新式剖宫产术虽无缝合腹膜异物反应及缺血、缺氧, 但当子宫膀胱反折腹膜及前壁腹膜不缝合时, 裸露的组织粗糙面于腹膜爬行愈合前就可能粘合。动物实验表明,即使大块腹膜缺损, 5~6 d腹膜即可再生完毕,自然关闭腹腔。盆腔粘连是盆腔疼痛的原因之一, 盆腔粘连改变盆腔解剖结构, 影响输卵管运动,导致输卵管阻塞或阻止卵泡破裂而引起不孕。对妇女健康危害很大。因此, 手术者应该不断改进手术方法, 减少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为此需要预防盆腔粘连:①降低剖宫产率。对产妇实行人性化服务, 如分娩镇痛。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②药物治疗。术中发现腹腔有明显充血或者羊水污染严重者可用庆大霉素和甲硝唑等抗生素冲洗腹腔。③手术时减少腹腔及盆腔粗糙面,使用可吸收肠线连续“W”形缝合腹膜层, 以避免体内异物产生, 将手术的创伤减到最低, 从而减少腹壁、盆腹腔粘连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