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叶的药用功效 补碘
柳树叶的药用功效 补碘
据测定,柳叶含有丰富的碘,每公斤鲜品达10000微克。这些丰富的碘,经人体食用可以补充碘离子,对治疗地方性缺碘导致的甲状腺肿具有良效。
中暑吃点什么好 莲叶扁豆汤
食材:莲叶30g,柳树叶3g,薏苡仁10g,扁豆15g。
用法:加水500ml,煎至300ml,一次性内服。
功效:莲叶可以升津清热,消暑;柳树叶可以清热透疹、利尿解毒;薏苡仁可以健脾渗湿、清热、排脓;扁豆可以化湿、消暑。莲叶扁豆汤对于中暑有很好的疗效。
柳芽有什么作用和功效
柳芽是什么?当然是指柳树上刚发出的嫩芽,嫩嫩的,脆脆的。柳树本身就有很大的作用,能够给我们带来诸多帮助,更不用说柳芽了,功效也有多种。了解的人都知道,柳芽可以当做养生的必备用品,那么,具体来讲,柳芽到底有何作用和功效?
柳芽的功效在于可以用来泡茶,柳芽茶是非常养生的饮品,对于筋骨疼痛等症状柳芽茶能起到很好的缓解功效,柳芽可以用来食用以及药用。
柳芽可以食用,可泡茶,也可治病,不过要在未开花絮之前采摘。
一、柳芽可泡茶 要选用刚萌出的嫩芽晒干,然后同茶叶一起用开水冲泡。迄今杨州长春岭寺内的僧人仍用柳叶和茶叶混合制成“消灾延寿茶”。用柳芽和茶叶泡成的茶,观之清香、饮之可口,其益可以防治黄肿病和筋骨疼痛病。古书上说它主治“风水黄症,湿痹挛急,膝痛”等。
柳树叶的药用功效 解热镇痛
水杨甙是柳科植物垂柳特含有的一种化学物质,融入水,自身具有解热、镇痛活性,在人体中还会转化成水杨酸,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要是用柳树叶内服还可治疗胃肠道炎症。
柳树叶的功效与作用 透疹解毒
柳树叶在中医典籍中有透疹解毒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痧疹透发不畅,白浊,疔疮疖肿,可煎汤内服或煎水外用。
柳叶能吃吗
柳叶不但能吃,且具有较高药用价值。每年春夏两季可采摘。柳叶味苦,性凉,无毒。具有清热,透疹,利尿,解毒的功效,内服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膀胱炎、咽喉炎等各种炎症感染,外敷用于疖肿、化脓性腮腺炎、乳腺炎等症。做法很多,如汆水凉拌、摊饼、蒸包子、包饺子、炒鸡蛋、柳叶鱼丝等。
医古文献中关于柳叶的记载也屡见不鲜,《本草再新》载,“柳头平肝,发(散)热,能托能升,败毒,发斑,治小儿痧痘等症。”《肘后方》载,“治眉毛痒落:垂柳叶,阴干,捣罗为末,每以生姜汁,于生铁器中调。夜间涂之,渐以手摩令热为妙。”《圣惠方》亦有载,“治疖肿、乳腺炎:柳树叶切碎煮烂,过滤,除去残渣,浓缩至糖浆状,备用外敷。”
如今人们生活追求高品质,绿色纯天然的食品备受青睐。柳叶除了炒食、凉拌、做汤外,也常被用来做馅,蒸、炸等。吃起来略苦,带点涩,但非常爽口,清热凉血,是祛湿降火的上等食品。因柳叶入心、脾二经,对肝肾亏虚、心脾失养都有极好调节作用,难怪唐朝人用柳叶治疗黄疸。现代研究还表明,每公斤鲜柳叶含碘10毫克,高于一般食物数千倍。
柳叶饼经济实惠,将洗净柳叶和入面粉搅拌,可根据口味,加入适量海鲜或瘦肉,加上调料,调成绿色面糊。然后在锅壁抹上油,将面团贴上沾满油的锅壁,用铲子轻轻将其压成饼状,待一面熟脆后,再翻另一面煎烤,直到两面都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
吃着柳叶制作的食物,似乎也就品到了春天的味道。
吃柳芽的好处与坏处
我国一些地方有吃柳树叶、柳树芽的习惯。柳树叶每年春夏两季都可采摘。柳叶味道有点苦。做法很多,如汆水凉拌、摊饼、蒸包子、包饺子、炒鸡蛋、柳叶鱼丝等。
柳树芽要在没有开花前采摘。采摘后,先把柳芽用开水烫一遍,然后用凉水把苦味泡出,放上盐,淋上麻油和香醋,或拌上蒜泥、姜汁和黄酱即可。也可以和玉米面和在一起贴饼子;还可以把柳芽拌在饭里或和面蒸后吃。也有把柳芽晒干到夏天用豆油炸着吃的。柳芽还可以泡茶。选用刚萌出的嫩芽晒干,然后同茶叶一起用开水冲泡。观之清香、饮之可口。
关于柳树叶、柳树芽的营养成分,目前还没有记载。考虑到环境保护,我们还是应该爱护树木,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口味,去破坏树木。要做到:君子爱吃,取之有道。
柳芽的功效与作用 补充碘元素
柳芽是一种营养价值特别高的野生食材,它含有一些天然的水杨苷和鞣质,另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微量元素碘的含量最为出色,可以满足身体各器官正常工作时对碘这种物质的需要,也能用于一些缺碘类疾病的辅助治疗。
松树叶药用价值
松针可延年保健康,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松叶,名为松毛,性苦,无毒,入肝、肾、肺、脾诸经,治各脏肿毒,风寒湿症。"又说能够治疗肿疱,促进毛发再生,强健肝、肾、心、脾、肺五脏,能够充饥,延年益寿。孙思邈对松树也是情有独钟,将松树的相关部分用于疗疾养生,创立了"服松子法、服松叶法、服松脂法"等自然养生方法。
松树长青是人人可见的,松树挺拔也是人人见到的,古代就有关于松树之精神的诗文和传说,既然松树能长青,那么松树的叶子,松树的皮,松树的花和松树的果,是不是都有药用的价值呢?我们纵然不能奢望他们能使人类长生不老,但是有哪些药用价值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通过现代技术对松针的测试发现:松针提取物富含糖类、粗蛋白、粗脂肪、多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矿元素、多种维生素、生物黄酮类物质、精油、叶绿素、不饱和脂肪酸、酶与辅酶等活性物质。松树药用的代表部位是松针,松针的药用成分高于松树的其他部位,不但含有大量生物黄酮类物质、前花青素,还富含叶绿素、多种维生素。松针提取物可用于扩张动脉血管,增加红血球携氧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毛细血管的机能,提高免疫力,增加荷尔蒙的分泌,强精,使身体的组织年轻化。人类心脏病的几大症状如心绞痛、心悸、喘息、呼吸困难,在饮用松针制剂后,都不可思议地会得到改善。
柳叶的营养价值 柳叶的营养成分
柳树叶主要含鞣质、柳酸、水杨糖苷、水杨甙等具有药效的成分,同时也含有膳食纤维、维生素A、胡萝卜素、矿物质钾、钠、碘、锌、铁等营养成分。
柳树的作用
柳树材质轻,易切削,干燥后不变形,无特殊气味,可供建筑、坑木、箱板和火柴梗等用材;木材纤维含量高,是造纸和人造棉原料;柳木、柳枝是很好的薪炭材;许多种柳条可编筐、箱、帽等;柳叶可作羊、马等的饲料;蜜源植物;为优美的观赏树种。柳树极易成活,姿态婆娑,清丽潇洒,适于配植于池边湖岸,如间植花桃,则绿丝婀娜,红枝招展,尤为我国江南园林中的春景特色。 适应性强,树形优美,多作庭园绿化树种。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抗性弱,受害后有落叶和枯梢现象,不宜栽植于大气污染地区。树皮含鞣质;材质较旱柳差,可作器具和造纸原料;柳絮可填塞椅垫和枕头;枝和须根能祛风除湿。 柳树图片
阿斯匹林是人类常用的具有解热和镇痛等作用的一种药品,它的学名叫乙酰水杨酸。阿斯匹林的发明起源于随处可见的柳树。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 在中药里,柳树入药亦多显功效。
柳树叶的作用:柳叶功同柳絮,它含有丰富的鞣质,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功。水煎服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膀胱炎、腮腺炎、咽喉炎。捣烂外敷,可治疗足跟疼痛。
除此外,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柳树的花、枝、根、皮、屑的作用。
柳花 亦名柳子,性凉柔软,作枕芯有安神催眠之功。若将柳花研细,可治疗黄疸、咯血、吐血、便血及女子闭经等,外用尚可治牙痛。
柳树叶的药用价值
柳叶:柳叶有清散、利尿、消炎、解毒作用。用柳叶制成的注射剂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膀胱炎、化脓性腮腺炎、乳腺炎、咽喉炎都有良好的成效。柳叶中还有丰厚的碘,它是治疗中央性甲状腺肿大的良药,如与海带交替运用,疗效更佳。
旱柳叶
【异名】河柳、言叶柳、小叶柳(《中国经济植物志》)。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旱柳的嫩叶或枝叶。植物形态】旱柳
乔木,高可达18米。枝细长,直立或展开,黄色后变褐色,微具短柔毛或无毛。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2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沿中脉处有绒毛,下面惨白或带白色;叶柄长2~4毫米或近无柄;托叶披针形或无,边缘具齿,有腺点。雌雄异株,雄花序短,圆柱形,长 1.5~2.5厘米,花序轴有长毛;苞阔卵形,先端钝;雄蕊2,花丝基部有柔毛,花药黄色;雌花序很小,长10~25毫米,花序轴有柔毛,雌花有2个腺体。蒴果。种子极小。花期4月。果期5月。生于河岸及高原、固定沙地。散布东北、华北,以及甘肃、青海、山东、安徽等地。
柳树叶煮水有哪些功效
柳叶,清热解毒,解毒透疹,利尿通淋。治痧疹透发不畅,白浊,疔疮疖肿,乳腺炎,甲状腺肿,丹毒,烫伤,牙痛。
①治小便白浊:清明柳叶煎汤代茶,以愈为度。
②治下痢后成腌鱼水,险症也:柳叶煎汤(服)下,如止,可救。起病不多日下腌鱼水,年少者方可治,老者难治。
③治小儿丹,烦:柳叶一斤。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搨洗赤处,日七、八度。
④治卒得恶疮,不可名识者:煮柳叶若皮,洗之;亦可纳少盐。此又疗面上疮。
⑤治眉毛痒落:垂柳叶,阴干,捣罗为末,每以生姜汁,于生铁器中调。夜间涂之,渐以手摩令热为妙。
⑥治疖肿、乳腺炎:柳树叶切碎煮烂,过滤,除去残渣,浓缩至糖浆状,备用外敷。
柳叶的功效与作用
柳叶是一种中药,除了日常我们知道的功效外,其实柳叶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功效和作用的,我们马上来看看。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 垂柳 的 叶 。春,夏采收。
【化学成份】含4.93%鞣质(干重)。每公斤鲜柳叶含碘10毫克,高于一般食物数千倍。
【性味】 ①《纲目》:"苦,寒,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柳头入心、脾二经。"
【功能主治】清热,透疹,利尿,解毒。治痧疹透发不畅,白浊,疔疮疖肿,乳腺炎,甲状腺肿,丹毒,烫伤,牙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者1~2两。外用:煎水洗、研末调敷或熬膏涂。
【附方】 ①治小便白浊:清明柳叶煎汤代茶,以愈为度。(《濒湖集简方》)
【临床应用】 ①治疗炎症感染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上文我们分析了柳叶,知道柳叶的作用和功效都是非常的广泛,只要我们多掌握一些中药的药性,那么遇到疾病时我们才不会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