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诊断功能性便秘
如何正确诊断功能性便秘
①患病情况:包括起病时间、持续时间、起病诱因、加重或减轻疾病的因素等。
②疾病程度:包括大便的次数、性状、形状、硬度等,是否混有血迹或脓性分泌物,排便是否困难,是否存在便意,便后是否有不净感,能否区别排气与排便,是否有抑制排便,排便恐惧,是否有污便、便失禁等。
③伴发症状:是否有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消瘦、体重不增、恶心、呕吐、乏力和尿失禁等。
④饮食情况:饮食成份是否合理,是否偏食,饮水量多少,较小婴儿应询问是母乳还人工喂养,是否添加辅食等。
⑤治疗经过:是否经过治疗,何种治疗,是否进行排便训练,是否使用泻药,疗效如何等。
⑥心理因素:是否焦虑、多动、抑郁,参加社会活动情况,学习情况,家庭生活情况等。
⑦既往史:既往患病史、手术史、用药史、家族史和遗传病史等。
急性便秘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急性便秘的原因比较复杂,多无明显症状,但神经过敏者可主诉食欲减退、口苦、腹胀、嗳气、发作性下腹痛、排气多等胃肠症状,还可伴有头昏、头痛、易疲劳等神经官能症症状。症状的发生可能与肠蠕动功能失调有关,也可与精神因素有关。由于粪便干硬,或呈羊粪状,患者排便时可有下腹部痉挛性痛、下坠感等不适感觉。有时左下腹可触及香肠状痉挛的乙状结肠。
1、一时性便秘:多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一时性的情绪抑郁、进食过少等因素引起,患有这种便秘的患者除感觉腹胀外,不会有其他不适,如果消除便秘病因并能习惯之后,便秘即可自行痊愈。
2、继发性便秘:凡是在患有器质性病变或疾病的基础上出现的便秘,就称为继发性便秘,又叫做症状性便秘。发病较急,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等症状,如急性肠道梗阻、肠绞窄、肠麻痹、急性腹膜炎、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肛门周围疼痛等急性疾病引起的便秘。这种便秘主要表现为原发病的临床表现,持续时间较短,当导致便秘的疾病痊愈后,便秘也随之解除。当患者发病时,应迅速查明原因,做出正确诊断,及时处理。
3、痉挛性便秘:属于功能性便秘,是由于结肠运动过于强烈,引起结肠痉挛,肠腔过于狭窄,使大便无法通过而致的便秘,又称为肠道易激综合征。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功能性便秘的罗马Ⅲ诊断标准为,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标准:
1.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多条
①排便费力(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②排便为块状或硬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③有排便小尽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④有肛门直肠梗阻和(或)阻塞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⑤需用手操作(如手指辅助排便、盆底支撑排便)以促进排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⑥排便少于每周3次。
2.不用缓泻药几乎没有松散大便。
3.诊断IBS的条件不充分。
如果发现自己有肛肠方面不适的情况,尤其是大便困难等情况,那么不妨去医院做一些相关的检查来看看自己是否是患上了便秘,一般引起便秘的原因不同,那么调理的方式也不同,但是不论什么原因的便秘都要注意自己的饮食清淡。
功能性便秘原因及诊断标准
引起便秘的因素有哪些?
功能性便秘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女性多于男性,且与精神心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我国北京、天津和西安地区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显示,慢性便秘高达15%--20%。而北京地区对18—70岁成人进行的一项随机、分层、分级调查表明,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为6.07%,女性是男性的4倍以上,且精神因素是高危因子之一。
功能性便秘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不良排便习惯、滥用泻剂、环境改变、精神紧张或有大的生活事件因素有关。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2006年夏国际罗马协作委员会在罗马Ⅱ的基础上,分布了罗马Ⅲ功能性胃肠疾病的系列诊断标准,功能性便秘(FC)指持续型排便困难,便次减少或排便不尽感,需排除肠道本身和全身器质性病因及其因素,同时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
其诊断标准为:上述症状的第一次发作必须已经≥6个月,而且在最近的3个月内,症状持续时间≥3天/月。
(1)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更多:①>25%的排便存在排便费力。②>25%的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③>25%的排便有排便不尽感。④>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的梗阻或阻塞感。⑤>25%的便秘需要借助手法辅助。⑥每周排便少于3次。
(2)不用通便药几乎没有松散的大便。
(3)诊断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标准不充分。
便秘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慢性便秘的鉴别诊断中,应注意(1)功能性便秘和盆底排便障碍,(2)功能性便秘和肠易激综合征,(3)先天性巨结肠和结肠假性肠梗阻的鉴别。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和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synergia):前者指无器质性疾病证据的慢性便秘。部分功能性便秘患者有盆底障碍的表现,后者需伴有盆底障碍的表现。即符合罗马II的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还需具备盆底障碍的客观依据,即:(1)、有肛门直肠测压、肌电图或X线检查的证据,表明在反复作排便动作时,盆底肌群不合适的收缩或不能放松,(2)、力排时直肠能出现足够的推进性收缩,(3)、并有粪便排出不畅的证据。
功能性便秘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2]:两者均属于功能性肠病,X线钡剂灌肠或结肠镜检查均不显示有病变,也无系统性疾病的证据,罗马II对FC和IBS均有详细的诊断标准[2]。所不同的是IBS患者有腹痛和/或腹胀,且和异常的排便(便秘或腹泻)有关。IBS的亚型有便秘型(C-IBS)、腹泻型(D-IBS)以及交替型(A-IBS)。其中,C-IBS的罗马II诊断标准强调了患者有便次减少、粪便变硬和排便困难等。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和结肠假性梗阻:两者均为动力障碍疾病。但前者是由于远端结肠病变肠段肌间神经丛缺乏神经节细胞,使结肠的正常蠕动和肛门内括约肌对直肠扩张的反射性松弛消失,钡剂灌肠可显示病变肠段呈不规则狭窄,与正常肠段有一过度区,呈圆锥形[8],而近端结肠扩张。临床大多为慢性便秘症状,肛指检查时可诱发排气与排出糊状粪便。直肠肛门测压显示直肠内压高于正常,伴波频增加,肛管上部频率降低,波幅增宽。用气囊扩张直肠后缺乏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直肠活检HE染色可以确诊HD;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acetycholinesterase)增加。结肠假性梗阻属肠道肌肉神经疾病,又称Ogilvie综合征,表现为严重便秘,腹胀和腹膨隆,结肠普遍扩张,但不存在机械性梗阻。结肠假性梗阻可继发于糖尿病、硬皮病、腹部手术后等
急性便秘症状
症状
急性便秘的原因比较复杂,多无明显症状,但神经过敏者可主诉食欲减退、口苦、腹胀、嗳气、发作性下腹痛、排气多等胃肠症状,还可伴有头昏、头痛、易疲劳等神经官能症症状。症状的发生可能与肠蠕动功能失调有关,也可与精神因素有关。由于粪便干硬,或呈羊粪状,患者排便时可有下腹部痉挛性痛、下坠感等不适感觉。有时左下腹可触及香肠状痉挛的乙状结肠。
(1)一时性便秘:多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一时性的情绪抑郁、进食过少等因素引起,患有这种便秘的患者除感觉腹胀外,不会有其他不适,如果消除便秘病因并能习惯之后,便秘即可自行痊愈。
2、继发性便秘:凡是在患有器质性病变或疾病的基础上出现的便秘,就称为继发性便秘,又叫做症状性便秘。发病较急,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等症状,如急性肠道梗阻、肠绞窄、肠麻痹、急性腹膜炎、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肛门周围疼痛等急性疾病引起的便秘。这种便秘主要表现为原发病的临床表现,持续时间较短,当导致便秘的疾病痊愈后,便秘也随之解除。当患者发病时,应迅速查明原因,做出正确诊断,及时处理。
3、痉挛性便秘:属于功能性便秘,是由于结肠运动过于强烈,引起结肠痉挛,肠腔过于狭窄,使大便无法通过而致的便秘,又称为肠道易激综合征。
顽固性便秘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鉴别诊断:顽固性便秘多发于老年人,是指一种长期的、慢性功能性便秘。但也有学者认为习惯性便秘不仅仅只限于功能性便秘。它又包括结肠性便秘与直肠性便秘。因此,患有习惯性便秘的老年人应及早就医并查明便秘的原因。一般情况下,顽固性便秘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① 顽固性便秘是由于先天结、直肠解剖结构变异而在不同年龄段逐渐产生排便困难的一类疾病。
② 顽固性便秘的实质是慢性的不全性的肠梗阻,因其梗阻部位不同,而分类为结肠型、直肠型、混合型。
③ 顽固性便秘是非手术治疗不能奏效,亦及药物治疗不能治愈的一类疾病。
④ 顽固性便秘不是功能性而是有明显器质性改变的结、直肠病变。
诊断:顽固性便秘原因是属于功能性的肠胃障碍,也就是找不到身体上实质的病变,多起因於紧张,压力大,肠胃蠕动失调,或者有便意忍便,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习惯性便秘。
容易与便秘混淆的疾病有哪些
产后便秘:产妇产后饮食如常,但大便数日不行或排便时干燥疼痛,难以解出者,称为产后便秘,或称产后大便难,是最常见的产后病之一。症状有粪便量少,干硬、次数减少等,轻者可无其它症状。部分顽固性便秘者可十余天到一个月才大便一次,可伴有肛门直肠压迫感,蔌有排便不净感,便意频发。亦可有会阴、臀、大腿后面和髋关节附近区域的钝痛,并于排便后消失。在并发有痔疮、肛裂、肛周溃疡的乳头炎者,可出现肛门灼痛和便血。有时亦可有头昏头痛、厌食、口臭、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另外可有各种器质性病变相应的临床症状。
继发性便秘:凡是在患有器质性病变或疾病的基础上出现的便秘,就称为继发性便秘,又叫做症状性便秘。具有便秘症状的疾病较多,诊断时主要依据问诊与临床检查,特别是观察排粪及粪便情况,即可进行类症鉴别,必要时进行直肠检查和药物性诊断,有助于确诊。
痉挛性便秘:属于功能性便秘,是由于结肠运动过于强烈,引起结肠痉挛,肠腔过于狭窄,使大便无法通过而致的便秘,又称为肠道易激综合征,其特点是便秘―腹泻交替,或者是长期腹泻。
婴儿便秘:是一种常见病症,指大便干硬,隔时较久,有时排便困难。单纯性便秘多因结肠吸收水分电解质增多引起。新生儿生后24小时未排出胎便,高度怀疑梗阻,应进一步检查如拍立位腹部平片等。婴儿生后即开始便秘,应注意与甲状腺功能不全和先天性巨结肠鉴别。后者钡灌肠检查除结肠扩张外,可见有节段性狭窄,而慢性便秘则结肠全部扩张。对儿童便秘也要进行详细体检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便和神经性或器质性梗阻鉴别。习惯性便秘是指长期的、慢性功能性便秘,多发于老年人。但亦有学者认为习惯性便秘不仅仅限于功能性便秘,它又包括结肠性便秘与直肠性便秘。长期便秘的人,面色昏黯、臃肿,呈现出一种异常的病态面容。习惯性便秘常见于原发性肠蠕动功能异常,大便蠕动输送延缓等。
功能性便秘如何诊断
功能性便秘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在排除器质性疾病与药物影响基础上,且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1)必须包括下列 2 项或 2 项以上:
①至少 25% 的排便感到费力;
②至少 25% 的排便为干球状粪或硬粪;
③至少 25% 的排便有不尽感;
④至少 25% 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和(或)堵塞感;
⑤至少 25% 的排便需要手法帮助(如用手指帮助排便、盆底支持);
⑥排便次数<3 次 / 周;
(2)不用泻药时很少出现稀便;
(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
同时,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 6 个月,且近 3 个月的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