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投诉建议我要投稿

中医分型辨治经行泄泻

中医分型辨治经行泄泻

中医分型辨治经行泄泻

妇人每值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经净自止者,称为“经行泄泻”,亦称“经来泄泻”。本病属西医学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范畴。笔者在临床上将本病分为以下三型辨治,常能获得满意疗效。

脾胃虚寒型

症见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脘腹冷痛,神疲肢倦,经行量多,色淡质稀,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质黏,无臭气,或面浮肢肿,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治宜补脾温中,除湿止泻,方用理中丸加减。药用党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等。

肝郁脾虚型

症见经行之际腹痛即泻,泻后痛止,或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弦。

治宜柔肝扶脾,理气止泻,方用痛泻要方化裁。药用炒白术、炒白芍、陈皮、炒防风、益母草等。

脾肾阳虚型

症见经前或经期大便泄泻,晨起尤甚,腰酸腿软,畏寒肢冷,头晕耳鸣,月经量少,色淡,平时带下量多,质稀,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宜温肾健脾,除湿止泻。方用四神丸出入。药用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生姜、大枣等。

经前期综合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学称经前期综合征为“月经前后诸症”,是指每次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出现明显的全身或局部不?症状者,包含“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头痛”、“经行泄泻”、“经行发热”、“经行吐衄”等多种具体的病症。

中医学认为,月经前后经期的生理变化是发生该病的内在因素,发病与否取决于个体的体质因素以及阴阳气血的偏虚偏旺。常见的病因有肝郁、脾虚、肾虚、气血虚、血瘀等,而以肝郁最为多见。

中医学的“肝郁”又为何意呢?肝郁是中医学病证名,即肝气郁结之证,多由情志抑郁,气机阻滞所致。中医学认为,肝有疏泄的功能,喜升发舒畅,如因情志不舒,恼怒伤肝,或因其他原因影响气机升发和疏泄,就会引起肝郁的病症。其表?主要有两肋胀满或窜痛,胸闷不舒,且肋痛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肝气上逆于咽喉,使咽中似有异物梗阻的感觉;肝气横逆,侵犯脾胃,胃失和降而脘痛、呕逆、吐酸水、饮食不佳;脾气失和就发生腹痛、腹泻。肝气郁结而致气滞血瘀,则肋部刺痛不移,或逐渐产生瘕积聚。女性的多种疾病,如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症等,多与肝气郁结有关。

因此,中医对“月经前后诸症”的治疗,是以调理肝、脾、肾及冲任、气血为主,又尤以调肝为要。

一、肝郁气滞证主要症候为经前乳房胀痛,小腹胀痛连及两肋,烦躁易怒,甚或狂躁不安,或精神抑郁、善叹息?失眠、头痛,或肢体肿胀、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或弦滑,可治以疏肝理气。如服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主要药物: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甘草、陈皮、郁金。如症候以乳房胀痛为主者,加路路通、王不留行;症候以乳房胀痛有结节为主者,加橘核、夏枯草;症候以肝郁化火致头晕头痛者,减香附、陈皮,加菊花、黄芩、钩藤、代赭石;症候以肢体肿胀为主者,可加泽兰、泽泻、槟榔;若狂躁不安者,加磁石、琥珀、石菖蒲。

二、血瘀证主要症候为经前、经期头痛剧烈,或腰膝关节疼痛,得热痛减、遇寒痛甚,或经行发热,腹痛或肢体肿胀?适,按之随手而起,常伴月经量少或行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舌紫暗或尖边有瘀点,脉弦涩。可治以理气活血,化瘀通络。可服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主要药物: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牛膝、柴胡、枳壳、甘草、益母草、当归、生地、丹参。若肢体肿胀者加泽兰、泽泻、大腹皮;若身痛明显,加桂枝、虎杖、鸡血藤。

三、血虚证主要症候为经期或经后头晕头痛、心悸少寐、神疲乏力,或身痛麻木、肢软,或发热、形寒自汗、少气懒言,或风疹频发、皮肤瘙痒、面色不华、肌肤枯燥,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以益气养血。可?用八珍汤加减。

主要药物: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党参、白术、云苓、甘草。若经行身痒起风疹者加防风、荆芥。

四、脾虚证主要症候经行面浮肢肿、腹胀纳减、便溏,或经行前后头晕沉重、胸闷泛恶,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舌淡红、苔白滑,脉濡滑或沉缓。治以健脾温阳利水。可服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主要药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黄芪。若经行泄泻者加山药、扁豆、莲子肉、薏苡仁;若浮肿为主者加泽泻、巴戟天、猪苓、防己。

五、肾阳虚证主要症候经行面浮肢肿,腰膝酸软,便溏,畏寒肢冷,尿少,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舌淡苔白,脉沉迟。治以温肾扶阳利水。可服用真武汤加味。

主要药物:白术、茯苓、白芍、附子、生姜、巴戟天、泽泻、仙茅、仙灵脾。若浮肿为主者可加防己、桂枝;泄泻为主者加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

六、肾阴虚证主要症候经行或经后潮热、盗汗、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或乳房胀痛,或口舌糜烂、口燥咽干,或音哑、五心烦热,月经常先期、量少色红,或经期延长,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肾育阴。可服用左归丸加减。

主要药物: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胶。心烦失眠者加枣仁、柏子?、龙骨;经行口糜者加知母、黄柏、五味子;头痛甚者加枸杞子、菊花;月经先期加女贞子、旱莲草、生地。

小贴士:几个治疗月经前后诸症的中医小验方

——陈皮15克,鹿角霜15克,水、黄酒各半,煎服。可治经前乳房胀痛。

——赤石脂9克,补骨脂9克,共研末,每次服3克,每日3次,开水送服。可治肾阳虚所致泄泻,并有腰酸腿软,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带多清稀者。

——薏苡仁30克,茯苓15克,红枣7个,水煎服,入夏后每日1剂。可治经行浮肿。

经期腹泻吃什么食物好 经期腹泻怎么预防

1、同时要注意加强孕期营养,以免发生营养不良性贫血或流产,早产等。经行泄泻与体质虚弱有关,尤其是脾和肾虚弱者,因此平时应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预防本病的发生。

2、对经行泄泻久治不愈者,或症状明显加重者,应考虑肠道病变可能,建议做大便常规、大便培养或肠镜检查等。

3、经后可服健脾益肾中药进行调理,增强脾、肾功能,调整冲任气血平衡,能防止症状复发。

快速治疗经期腹泻的药膳秘方

快速治疗经期腹泻的药膳秘方

不少女性在月经来潮前后或期间,都会出现大便偏稀,甚至腹泻的情况,且伴有小腹疼痛,吃什么药都不管用。但只要月经一结束,腹泻就会自然好转。这种情况称为经行泄泻。

据专家介绍,中医认为,虽然大多数腹泻都与胃肠道疾病直接相关,但也有些腹泻是由其他脏器的疾患波及胃肠道而引起的。长期出现经期拉肚子,会造成女性营养流失,不利于孕育条件的形成,久之容易导致不孕。

治疗经行泄泻,应以健脾止泻为主,调经为辅。脾虚为主者可服用健脾丸或参苓白术丸;肝郁型者可服用痛泻药方;肾虚者需服用四神丸,同时配以一些食疗的方子,在经前期食用。体质偏寒的人,可用生姜5片、红糖30克,水煎后,分2次服用,持续3天;脾虚泄泻者可用白扁豆60克、红枣60克、黑糯米适量,煮粥;肾虚者可用淮山药50克、糯米适量,煮粥食用。

什么叫月经病

月经病是指周期、经期、经量的异常或伴经色、经质的异常;的非生理性停闭;或多次伴随周期,或于绝经前后所出现的有关症状特征的一类。以周期异常为主的病有先期、后期、先后不定期;以经期异常为主的病有经期延长;以经量异常为主的病有过多,过少、时多时少;经色异常的有经来色淡、色紫、如黄泥水、来如胆水等;

经质异常的如成块、如牛膜片等;非生理性停经的有经闭;伴随周期前后出现的病症有痛经、崩漏、逆经、经行吐衄、经行便血、经行身痛、经行发热、经行泄泻、经来浮肿等;绝经前后出现的病症有绝经前后诸症,年未老经水断、年老经水复行、经断复来等。

口臭的中医分型

胃火口臭:多由火热之邪犯胃所致,其证除口臭外,每兼面赤身热,口渴饮冷,或口舌生疮,或牙龈肿痛,流脓出血等。

食积口臭:多由过饱伤胃,缩食停滞胃中引起,其证口出酸腐臭味,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嗳气口臭等。

热痰口臭:多由热痰犯肺或热痰郁久化脓化腐引起,其证除口臭外,每兼咳吐痰浊或脓血,胸痛短气等。

虚热口臭:多由阴虚生内热所致,口臭而兼见鼻干,干咳,大便干结,为肺阴虚弱之候,当清润肺脏;口臭而兼见心烦不安,失眠多梦,肌肉跳动,爪甲不华,为肝之阴血亏损,口臭而兼见腰腿酸软,多梦遗精,口干咽燥,夜间尤甚,为肾阴虚损,相火妄动之证。

中医辨证治疗5种类型腹泻

1、伤食泻如何辨证与治疗

伤食泻临床表现:腹胀腹痛,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酸臭,或如败卵,呈黄绿色稀薄液状,夹有食物残渣或奶瓣,可有少许粘液,嗳气酸馊,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睡卧不安,舌苔薄黄或垢腻。

治以消食化滞,和中止泻。

方选保和丸加减,药用焦山楂、六神曲、法半夏、茯苓、陈皮、连翘、炒麦芽、莱菔子。水煎,日1剂,分3次服。

若以伤乳为主者,重用炒麦芽、炒谷芽、砂仁(后下);伤于肉食积者,重用焦山楂;伤于面食积者,重用莱菔子;伤于谷食积者,重用神曲;病情较重者,加鸡内金、莪术。

大便多水者,加泽泻、车前子(包煎);兼有呕吐者,加藿香、生姜汁;脾胃本虚,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者,加白术、生谷芽、薏苡仁。

2、风寒泻如何辨证与治疗

风寒泻临床表现:腹部胀痛,喜温喜按,泻下泡沫状稀便,色淡黄,无味,肠鸣漉漉,口渴但不喜饮,或有恶寒、发热,舌质淡苔薄白。

治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选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用藿香、苏叶、白芷、腹皮、厚朴、陈皮、半夏、生姜、茯苓、苍术。水煎,日1剂,分3次服。

小便短少者,加泽泻、猪苓、车前子(包煎);腰腹部痛剧、肠鸣者,加煨姜、砂仁(后下)、草豆蔻。

3、湿热泻如何辨证与治疗

湿热泻临床表现:腹泻急迫,便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夹有粘液,肛门灼红,腹痛阵作,烦闹不安,口渴喜饮,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肢体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腻。

治以清热利湿,和中止渴。

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药用葛根、黄芩、黄连、车前子(包煎)、苍术、木香。水煎,日1剂,分3次服。

若高热烦渴者,加生石膏(先煎)、寒水石(先煎);小便色赤而短者,加六一散;腹痛甚者,加白芍、木香;呕吐频繁者,加藿香、半夏、竹茹。

若舌苔厚腻,渴不欲饮,泻下稀薄如蛋花汤样,淡黄不臭,发热不高,恶心欲呕者,宜芳香化浊,燥脾渗湿,忌用苦寒之品,以免湿蕴难化,用藿香正气散合五苓散加减。

4.脾胃虚弱泻如何辨证与治疗

脾胃虚弱泻临床表现: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

治以健脾益气,助运化湿。

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陈皮、砂仁(后下)。水煎,日1剂,分3次服。如时见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

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隐隐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气懒言,便泻不止,甚至脱肛,加黄芪、升麻、葛根;兼夹湿热,口苦舌黄,或大便夹粘冻,加黄连、马齿苋。

5、脾肾阳虚泻如何辨证与治疗

脾肾阳虚泻临床表现:久泻不止,缠绵不愈,大便清稀,无味,下利清谷,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腹软喜按,精神萎靡,或有睡时露睛,舌质淡,苔薄白。

治以补脾温肾,调中止泻。

方选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药用熟附子、炮姜、五味子、米壳、吴茱萸、党参、白术、补骨脂、肉豆蔻。水煎,日1剂,分3次服。

如久泻不止,加诃子、石榴皮、赤石脂;脱肛者,加黄芪、炙升麻。

银屑病中医分型

•血热型(多见于急性进行期银屑病):皮肤迅速发疹、急剧发展、基底炎症明显。皮疹多呈点滴状或小斑片。新疹不断涌现,皮疹鳞屑较多,但常不能覆盖其基底的红斑,表层容易脱落而露出点滴状出血。患者瘙痒明显,常伴口干舌燥、五心烦热、气燥易怒、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绛红,舌苔黄腻。其脉象弦数或弦滑。

•血燥型(多为静止期银屑病):皮疹色淡红,少有新鲜皮疹发出;原有皮疹部分消退。部分皮疹里钱币状,或融合呈大片。皮疹轻度浸润肥厚,表面鳞屑较多,较紧密,与基底的红斑大小相当。患者少有瘙痒或其他明显症状。舌质淡红或舌苔淡白而舌质发红。其脉缓而沉细。

•血瘀型(多见于顽固的银屑病者):病程反复日久,应损肥厚浸润,呈皮革状。鳞屑较厚常完全覆盖基底的红斑。病人瘙痒感明显。舌质紫暗或可见瘀点、瘀斑。其脉速或沉缓而细。

•寒湿型(多见于关节病型银屑病):皮疹暗红而多屑,伴手足小关节红肿、疼痛、变形,甚至丧失功能。严重者累及膝、踝、脊柱等大关节。患者畏寒倦怠、大便溏泻。舌质淡、舌苔薄白。其脉沉细而弱。当寒湿化热时则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皮损泛发、潮红、浸润肿胀、弥漫脱屑。舌质红、舌苔黄厚。其脉滑数。

•脓毒型(多见于脓疱型银屑病):在银屑病基础上出现密集的、粟粒大小薄壁脓疱。互相融合形成“脓湖”,表皮如薄膜状,容易擦破。病情呈周期性复发,皮肤潮红灼热。患者心烦发热、口干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光剥少苔,多是皱纹状舌。其脉悬数而滑。

•毒热型(多见于红皮病型银屑病):常发病急骤,皮肤浸润潮红、大量糠状或叶状脱屑,甚至毛发、甲质脱落。患者常伴发热畏寒、心烦口渴、便秘尿赤。舌质红绛而少苔。其脉沉细而数。后期阴液亏耗,热势渐退,气阴两伤,肌肤失养,以至肌肤层层脱落。舌质淡而苔薄白。其脉沉细而数。

泄泻的中医辩证分型

泻下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兼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腹痛即泻,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或烦躁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大便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厚腻或垢浊,脉滑。

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即发生腹痛泄泻,便后腹痛略减,再痛再泻,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脉弦。

大便不实,时溏时泻,每因稍进油腻或劳累之后,则便次增多,甚则夹有不化之物,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脐腹隐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泄泻的中医辩证分型 如何预防腹泻

1.加强饮食卫生和水源管理,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夏季冰箱内食物不宜存放过久,再食时应煮透。勿食馊腐、霉烂变质的食物。消灭苍蝇、蟑螂,搞好环境卫生。

2.加强饮食调养,饮食有节制,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就餐不仓促,饭后勿受凉,“忍饥三分,饱食七分”,不可过食生冷食品。进食瓜果蔬菜要充分清洗、消毒彻底,禁食一切不洁及腐败变质食物。

3.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如散步、做健身操、练气功、打太极拳等,动静结合,以陶冶情志,提高抗病能力,避免受凉,调理脾胃健运功能。

4.生活起居有节谨慎,有规律,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被,防止外感风寒暑湿之邪。特别是盛夏炎暑时,不要露卧湿地,以免暑湿外侵。脾胃虚寒者,注意腹部保暖。夏季可用荷叶、藿香、香薷、滑石等煎水服,以清暑化湿。

5.调摄精神,保持情绪安定,力戒恼怒。

女性经期易拉肚子怎么办

中医怎么看

经期拉肚子,中医称之为“经行泄泻”,属于月经病中的月经前后诸症。指的是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大便质稀,甚或水泄,日解数次,经净自止者。本病以泄泻伴随月经周期而出现为主要特点,若经期偶因饮食不节,或伤于风寒而致泄泻者,则不属于本病。本病的发病机理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与肝脏亦有一定关系。脾气虚弱、肝郁脾虚,或肾阳不足,经行之际,脾肾更虚,因而导致经行泄泻。

哪类人群易经期拉肚子

到底什么样的人容易经期出现拉肚子的现象呢,你是不是这类人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解答了。

平时不注意饮食,过食生冷、辛辣或油腻,饮食不规律,嗜食垃圾食品,工作压力大,缺乏锻炼等,或是由于先天不足,而导致素体脾肾阳虚,肝郁气滞的女性尤易出现经行泄泻。

经期拉肚子有什么危害

经行泄泻不严重者虽然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不会引起大家的特殊关注,但是长此以往,脾、肾渐虚,会出现其他的一些疾病,影响到女性的健康,所以应当注意治疗以及调养。

中医如何治疗

经性腹泻的临床辨证一般分为三型:脾气虚证、脾虚肝旺证、肾阳虚证。

脾气虚证

脾气虚证指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溏薄(质稀),经行量多,色淡质薄;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者,治疗上可以选用参苓白术散(汤),取党参30g,炒白术10g,扁豆10g,茯苓10g,甘草6g,山药10g,莲子肉10g,桔梗6g,薏苡仁10g,砂仁5g,用水煎服。

脾虚肝旺

指经前或经行之时腹痛即泻,泄后痛止,兼见胸胁痞闷,嗳气不舒者。治疗上选用痛泻要方,取炒白术15g、白芍10g、陈皮6g、防风10g,用水煎服。

肾阳虚证

指经行或经后,大便泄泻,或五更泄泻(晨起时腹泻),经色淡,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者,治疗上选用健固汤合四神丸,取党参30g,炒白术10g,茯苓10g,薏苡仁10g,巴戟天10g,补骨脂10g,吴茱萸10g,肉豆蔻10g,五味子10g,用水煎服。

日常调理要诀

避免风寒

经期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洗凉水澡,也不要来下雨天不打伞走路,这样会损伤人体阳气。

调畅情志

避免紧张情绪及较大的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肝郁乘脾。

谨慎起居

平时及经期应注意劳逸结合,注意休息,避免工作、学习过度劳累,防止房劳过度等。

注意饮食

经期忌食生冷寒凉食品,以及牛奶、大豆制品及其他一些容易引起腹泻的饮品或水果。

注意保暖

平时应少吃生冷、油腻、过于甘甜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使脾气更虚。

中医经期保健秘诀

《景岳全书·妇人规》论月经病的病因时说:“盖其病之肇端,则或思虑,或由郁怒,或以积劳,或以六淫饮食”。可见,经期应当于饮食、精神、生活起居各方面谨慎调摄。

1、保持清洁

行经期间,血室正开,邪毒易于入侵致病,必须保持外阴、内裤、月经带、垫纸的清洁,勤洗勤换内裤、月经带,并置于日光下晒干,月经纸要柔软清洁、勤换。洗浴宜淋浴,不可盆浴、游泳、阴道检查。如因诊断必须做阴道检查者,应在消毒情况下进行。

2、寒温适宜

《女科经论》说:“寒温乖适,经脉则虚,如有风冷,虚则乘之。邪搏于血,或寒或温,寒则血结,温则血消,故月经乍多乍少,为不调也”。指出经期宜加强寒温调摄,尤当注意保暧,避免受寒,切勿涉水、淋雨、冒雪、坐卧湿地、下水田劳动。严禁游泳、冷水浴,忌在烈日高温下劳动。否则,每致月经失调。痛经、闭经等证。

3、饮食宜忌

月经期间,经血溢泄,多有乳房胀痛,少腹堕胀,纳少便溏等肝强脾弱现象,应摄取清淡而富有营养之食品。忌食生冷、酸辣辛热香燥。多食酸辣辛热香燥之品,每助阳耗阴,致血分蕴热,迫血妄行,令月经过多。过食生冷则经脉凝涩,血行受阻,致使经行不畅、痛经、闭经。也不宜过量饮酒,以免刺激胞宫,扰动气血,影响经血的正常进行。

4、活动适量

经期以溢泻经血为主,需要气血调畅。适当活动,有利于经行畅利,减少腹痛,但不宜过劳、要避免过度紧张疲劳、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若劳倦过度则耗气动血,可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等证。

5、调和情志

《校注妇人良方》指出:“积想在心,思虑过度,多致劳损。盖忧愁思虑则伤心,而血逆竭,神色失散,月经先闭。若五脏伤遍则死。自能改易心志,用药扶持,庶可保生”,强调情志因素对月经的影响极大。经期,经血下泄,阴血偏虚,肝失濡养,不得正常疏泄,每产生紧张忧郁、烦闷易怒之心理,出现乳房胀痛、腰酸疲乏、少腹堕胀等症。因此,在经前和经期都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过度。否则,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逆乱,轻则加重经间不适感,导致月经失调,重则闭经、患痨瘵等症。

相关推荐

面瘫的中医辨证分型

突然口眼歪斜,面紧拘急,僵滞不舒,或瞬目流泪,畏风无汗,多有受凉吹风经过,舌淡红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突然口眼歪斜,面部松地无力,或咽喉疼痛,或见耳鸣,舌红答薄黄,脉浮滑或浮数。 口眼歪斜,兼见胃胺灼热,口渴口臭,牙龈肿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口眼歪斜,耳部起痕瘆,耳内剧痛,兼见胁助胀痛,口苦纳呆,厌油腻,大便不爽,舌红,答黄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口眼歪斜,头晕头痛,目赤耳鸣,兼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 口眼歪斜,兼见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胁胀满,走窜不定,舌暗,苔薄

来月经拉肚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来月经拉肚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有些女性在来月经前会有拉肚子的现象,而有些女性则是在行经的时候拉肚子,为什么来月经会拉肚子?这是很多女性不解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来月经拉肚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中医将女性经前或经期腹泻称为经行泄泻中医认为,女性来月经拉肚子主要有两种原因:脾虚和肾虚。 来月经拉肚子原因一:脾虚 原因:如果原本就脾弱积湿,在来月经的时候,脾虚会更严重,于是清浊升降之机受阻,导致腹泻的出现。 相关症状:面部肢体浮肿,精神萎靡,浑身无力,腹胀肠鸣,舌苔白色黏腻,舌边有齿痕,大便泄泻。 治疗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的常见症状一:月经白带改变 根据本病血气失调的特点,治疗时应辨清在气、在血,新病还是久病的不同。病在气则理气行滞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则活血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新病正气尚盛,可攻可破;久病正衰,宜攻补兼施,大凡攻伐,宜“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伐,以免损伤元气。倘若石瘕,药力不足以克伐,当以西医手术之法,先祛实邪,再行补益,当为上举。 对本病的治疗,可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两种,新病、气病,应以行气活血的方法治疗;久病、血病或痰凝,病情轻微,包块尚小,宜用活血化瘀消症的方法治疗,病情较重,且包

盆腔炎中医辨证分型

1.热毒型:高热,寒战,头痛,小腹疼痛,带下量多如脓,臭秽,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妙方:野菊花栓:外用,每次1粒,肛门给药,一日12次。 2.湿热型:低热,小腹疼痛灼热感,口干不欲饮,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赤黄相兼,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妙方:金鸡胶囊:每次4粒,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3.湿热淤滞型:小腹胀痛,口苦口干,带下黄而稠,小便混浊,大便干结,舌黯红,苔黄或白,脉弦或弦数。妙方:妇宝冲剂:每次20g,一日2次,开水冲服。 4.淤血阻滞型:下腹持续疼痛拒按,或经行不畅,或量多有块,

便秘的中医分型有哪些

便秘的中医分型有哪些?便秘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不管男女老幼都有可能遭受便秘的困扰。在中医里面,对便秘的治疗需要将便秘做分类,根据疾病表现的不同,中医将便秘的类型分为了以下三种: 便秘的中医分型之一、虚秘:气虚者表现为面白神疲,虽有便意而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血虚者,大便干燥,面色无华,心悸眩晕;阴虚者,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目鸣,腰膝酸软或见颧红盗汗。气虚者忌用有行气作用之品,因行气多能耗气散气,宜于气滞而不利于气虚,如佛手、萝卜、杏仁、芥菜、橘子等应当少用。而宜多用能健脾

胃胀打嗝的中医分型

寒热错杂型是最常见的胃肠道胀气患。症状表现为胃脘饱胀及腹部胀满,午后和晚上会比较严重,稍食就会觉得胀满;口苦或口臭,恶心和嗳气,胃腹怕寒,想吃冷饮食又不敢,大便不畅,或矢气多;舌苔白腻也可能会黄腻。 食积停滞型的症状表现有腹满胀痛和嗳腐吞酸,打嗝时会出现酸腐臭味,吐酸水,也可能会厌闻食臭,矢气和大便臭如坏掉的鸡蛋。脾胃虚寒型症状有胃腹满胀,而且时轻时重和喜暖喜按,进热饮或热食则舒,食欲不振等。 湿热蕴结型的胃胀打嗝患者的症状表现主要有胃腹胀满和恶心欲呕,患者常感觉心中烦闷,口渴又不想多饮水,经常有汗出,大

女性不孕的主要症状都是什么呢

月经紊乱:月经周期改变:月经提早或延迟;2、经量改变:经量过多、过少;3、经期延长:常见于黄体功能不全及子宫内膜炎症。 闭经:年龄超过18岁尚无月经来潮;月经来潮后又连续停经超过6个月。闭经引起的不孕为数不少。后者按病变部位又有子宫性、卵巢性、垂体性、下丘脑性之分。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盆腔炎、子宫肌瘤、子宫发育不良、子宫位置异常等疾病存在时可出现行经腹痛。 月经前后诸症:少数妇女月经前后周期性出现“经前乳胀”、“经行头痛”、“经行泄泻”、“经行浮肿”、“经行发热”、“经行口糜”、“经前面部痤疮”、“经行

不孕不育有哪些临床表现

①白带异常。白带异常是女性不孕的重要症状之一,很多疾病发生时都会出现白带增多、色黄、有气味、呈豆腐渣样或水样,或伴外阴痒、痛等,而这些疾病又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受孕。 ②月经不调。月经不调也是女性不孕的重要症状之一,主要表现在月经周期改变、经量改变和经期延长上。 ③腹痛。腹痛也是女性不孕的症状之一,专家指出,慢性下腹、两侧腹隐痛或腰骶痛常常是在有盆腔炎、子宫肌炎、卵巢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卵巢、肿瘤时出现,女性朋友需要注意。 ④痛经。痛经也是女性不孕的症状之一,一般子宫内膜异位、盆腔炎、子宫肌瘤、子宫发

腮腺炎的中医分型

中医认为,腮腺炎(痄腮)多为风温邪毒侵袭,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所为,当以疏风散结,清热解毒,软坚消肿,活血止痛为治,中医辨证施治,主要分为以下几型。 1.温毒在表型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轻咳,耳下腮部酸痛,咀嚼不便,继之一侧或两侧腮部肿胀疼痛,边缘不清,舌苔薄白微黄,脉滑数,当以疏风清热,散结消肿为治,方用银翘散加减,药取牛蒡子、荆芥、桔梗、连翘、金银花、赤芍、僵蚕、马勃、陈皮各10克,板蓝根、夏枯草各15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中成药可选用银翘颗粒,每次10克,

痔疮的中医辨证分型

每一种证型相对应的症状是有区别的。比如说风伤肠络型,这类病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以便血为主,而且便血的颜色一般多以鲜红色为主,量比较多,或者是喷射出来,或者是滴出来,而且往往这个患者还伴有口干舌燥、尿黄、心烦这些相应的症状。湿热下注型,这个是我们平常常见见的症状,患者肛门边分泌物比较多,有一些红肿,一般内痔脱出来,这种症状比较明显,分泌物比较多。气滞血瘀型,多见肛门局部的疼痛比较厉害,血栓形成,或者是水肿等等这些。脾虚气陷型一般以年纪大的,年老体虚的病人比较多见。病人年纪大,咳嗽或者是行走,痔疮都有可能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