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的中医分型
腮腺炎的中医分型
中医认为,腮腺炎(痄腮)多为风温邪毒侵袭,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所为,当以疏风散结,清热解毒,软坚消肿,活血止痛为治,中医辨证施治,主要分为以下几型。
1.温毒在表型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轻咳,耳下腮部酸痛,咀嚼不便,继之一侧或两侧腮部肿胀疼痛,边缘不清,舌苔薄白微黄,脉滑数,当以疏风清热,散结消肿为治,方用银翘散加减,药取牛蒡子、荆芥、桔梗、连翘、金银花、赤芍、僵蚕、马勃、陈皮各10克,板蓝根、夏枯草各15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中成药可选用银翘颗粒,每次10克,每日2次冲饮;复方金银花颗粒,每次10克,每日2次冲饮;桑菊感冒颗粒,每次10克,每日2次冲饮。
2.热毒蕴结型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烦躁口渴,食欲不振,或伴呕吐,精神倦怠,腮部漫肿,灼热疼痛,咽喉红肿,吞咽咀嚼不利,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当以清热解毒,软坚消肿为治,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药取黄芩、连翘、板蓝根、升麻、柴胡、牛蒡子、马勃、玄参、桔梗、薄荷(后下)、甘草、陈皮、僵蚕各10克,夏枯草15克,黄连3克。中成药可选用板蓝根颗粒,每次10克,每日2次冲饮;清热解毒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新癀片,每次5片,每日2次口服;蒲公英片,每次5片,每日2次口服;鱼腥草片,每次5片,每日2次口服;抗菌消炎片,每次5片,每日2次口服;小儿珠黄散,每次3克,每日3次口服;定搐化风丸,每次3克,每日3次口服。
在常规治疗时,配合下列外治方,可提高临床效果。
1.生明矾、大黄粉各30克,冰片3克,加仙人掌糊适量混匀外涂患处;或取青黛10克,冰片5克,共研细末,加清水适量调匀外涂患处,每日3-4次,连续3-5天。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2.胡连、大黄各5克,吴萸10克,胆南星3克,共研细末,米醋适量调为稀糊状,涂敷于双足心,外盖消毒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2次,连续3天。可清热解毒。
3.鲜仙人掌10克,白酒100毫升。将鲜仙人掌去皮刺,洗净,切碎,放入白酒中,密封浸泡2~3天即成。使用时每次用消毒棉签蘸药液外搽患处,每日3-5次,连续3-5天。或取鲜仙人掌适量捣烂,加青黛2克,大黄粉20克,清水适量共调为泥糊状外敷患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2-3次,连续2~3天。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4.板蓝根、大青叶、大黄各15克,蒲黄、硫磺各lO克。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倒入药碗中,纳入蒲黄、硫磺调匀,用消毒纱布蘸药糊外敷患处,每日3-5次。余药放入浴盆中浸泡患儿双足,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每日1剂,连续5-7天。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胃胀打嗝的中医分型
寒热错杂型是最常见的胃肠道胀气患。症状表现为胃脘饱胀及腹部胀满,午后和晚上会比较严重,稍食就会觉得胀满;口苦或口臭,恶心和嗳气,胃腹怕寒,想吃冷饮食又不敢,大便不畅,或矢气多;舌苔白腻也可能会黄腻。
食积停滞型的症状表现有腹满胀痛和嗳腐吞酸,打嗝时会出现酸腐臭味,吐酸水,也可能会厌闻食臭,矢气和大便臭如坏掉的鸡蛋。脾胃虚寒型症状有胃腹满胀,而且时轻时重和喜暖喜按,进热饮或热食则舒,食欲不振等。
湿热蕴结型的胃胀打嗝患者的症状表现主要有胃腹胀满和恶心欲呕,患者常感觉心中烦闷,口渴又不想多饮水,经常有汗出,大便溏泄而且小便短赤;舌红苔且黄腻,脉濡数。
实热内结型的症状为腹满持续,腹部硬痛和绕脐痛,大便秘结;脉沉实或者迟而有力,舌苔黄燥。很多急腹症可都会出现这样症状,一定要马上前往急诊或住院治疗,避免耽误病情。
中医腮腺炎外敷治疗
治疗方法 取黄柏、大黄各20g,生南星、雄黄各10g,生川乌、生草乌、冰片各5g,共研细末入于加热融化后的凡士林200g,搅拌均匀,调成软膏备用。每次使用前将中药膏加热融化,取适量均匀地涂于消毒纱布上,厚约2mm,范围稍超过肿胀面积,然后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
中医学认为,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感受风湿邪毒所致,其发病机理为:风热上攻,阻遏少阳;胆热犯胃,气血亏滞和亏损,痰瘀阻留;邪退正虚,气阴亏耗等。因足少阳之脉起于内眦,上底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故见耳下腮部漫肿,坚硬作痛。
方中黄柏清热泻火、解毒医疮、防腐消肿,生南星解毒消肿定痛,雄黄解毒杀虫。诸药合用共奏解毒逐瘀、通络散热、消肿定痛之功效,使局部疼痛消除。
出现腮腺炎以后,通过中医外敷治疗,相对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而且能尽快的缓解症状,同时治疗以后复发的可能性也会很小,所以对于很多腮腺炎患者,选择通过中医外敷的治疗,相对来说治疗的方法比较正确,如果坚持治疗都能在很短时间内腮腺炎会尽快康复。
口腔溃疡的中医分型
脾胃虚弱型表现为口舌生疮反复发作,疮面色淡凹陷,并伴有四肢发凉,神疲气短,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时宜健脾化湿,补中益气。
脾肾阳虚型溃疡面色发白,周围不红,数量少,缠绵不愈,并伴有四肢发凉,口干,腰背酸痛,尿频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脉沉弱。治疗时宜温补脾肾,引火归源。
脾胃积热型表现为口舌多处糜烂生疮,疮面红肿,灼热疼痛,严重的会有口臭、牙龈肿痛,并伴有口渴多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治疗时宜清热泻火,荡涤胃热。
心肾阴虚型溃疡面颜色鲜红,数量多,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疼痛昼轻夜重,并伴有心悸心烦,咽干口燥,失眠多梦,眩晕耳鸣,健忘,腰膝酸痛,小便短黄,舌红苔薄,脉细数。治疗时宜养心安神,滋阴清火。
血虚阴亏型多见于女性,一般口舌溃烂多发生于月经前后,伴月经先期量多,五心烦热,口干,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治疗时宜潜降虚火,养血益阴。
肝癌的中医分型
1.肝气郁结型症见胸胁疼痛,胸闷不舒,生气后加重,肝大,纳少,舌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
2.脾虚湿困型症见胸胁闷痛,胁下痞块,食欲不振,或恶心嗳气,乏力,或便溏,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缓。治宜健脾祛湿。
3.气滞血瘀型症见胸胁胀痛,痛处固定不移,夜间尤甚,胁下痞块,嗳气或呃逆,腹胀纳少,便干尿少,舌紫暗有瘀斑,苔薄白或腻,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4.肝胆湿热型症见上腹肿块,脘腹胀满,目肤黄染,腹大如鼓,心烦口苦,恶心纳少,便秘溺黄,舌紫暗,苔黄厚腻,脉滑数。治宜清利湿热,化淤散结。
5.肝肾阴虚型症见胁肋胀痛,消瘦乏力,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肌肤晦暗,便干尿少,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扶正抗癌。
中医解析腮腺炎
中医学认为,腮腺炎是由感受风湿邪毒所致。其发病机理可归结为:风热上攻,阻遏少阳;胆热犯胃,气血亏滞和亏损,痰瘀阻留;邪退正虚,气阴亏耗等。因足少阳之脉起于内眦,上底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故见耳下腮部漫肿,坚硬作痛。主要分以下几个证型:
一、温毒在表: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咽红,舌苔薄白或淡黄、质红,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二、热毒蕴结:壮热烦躁,头痛,口渴饮水,食欲不振,或伴呕吐,腮部肿胀痛,坚硬拒按,咀嚼团难,咽红肿痛,舌红苔黄,脉象滑数。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三、邪陷心肝:腮部尚未肿大或腮肿后5~7日,突然壮热,头痛项强,甚则嗜睡,昏迷,抽箔,舌绛,脉数。治法:清热解毒,熄风镇痉。
四、邪毒引睾窜腹:睾丸一侧或两侧肿胀疼痛,伴发热,少腹疼痛,呕吐,舌红,脉数。治法:清泻肝火,活血止痛。
银屑病中医分型
•血热型(多见于急性进行期银屑病):皮肤迅速发疹、急剧发展、基底炎症明显。皮疹多呈点滴状或小斑片。新疹不断涌现,皮疹鳞屑较多,但常不能覆盖其基底的红斑,表层容易脱落而露出点滴状出血。患者瘙痒明显,常伴口干舌燥、五心烦热、气燥易怒、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绛红,舌苔黄腻。其脉象弦数或弦滑。
•血燥型(多为静止期银屑病):皮疹色淡红,少有新鲜皮疹发出;原有皮疹部分消退。部分皮疹里钱币状,或融合呈大片。皮疹轻度浸润肥厚,表面鳞屑较多,较紧密,与基底的红斑大小相当。患者少有瘙痒或其他明显症状。舌质淡红或舌苔淡白而舌质发红。其脉缓而沉细。
•血瘀型(多见于顽固的银屑病者):病程反复日久,应损肥厚浸润,呈皮革状。鳞屑较厚常完全覆盖基底的红斑。病人瘙痒感明显。舌质紫暗或可见瘀点、瘀斑。其脉速或沉缓而细。
•寒湿型(多见于关节病型银屑病):皮疹暗红而多屑,伴手足小关节红肿、疼痛、变形,甚至丧失功能。严重者累及膝、踝、脊柱等大关节。患者畏寒倦怠、大便溏泻。舌质淡、舌苔薄白。其脉沉细而弱。当寒湿化热时则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皮损泛发、潮红、浸润肿胀、弥漫脱屑。舌质红、舌苔黄厚。其脉滑数。
•脓毒型(多见于脓疱型银屑病):在银屑病基础上出现密集的、粟粒大小薄壁脓疱。互相融合形成“脓湖”,表皮如薄膜状,容易擦破。病情呈周期性复发,皮肤潮红灼热。患者心烦发热、口干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光剥少苔,多是皱纹状舌。其脉悬数而滑。
•毒热型(多见于红皮病型银屑病):常发病急骤,皮肤浸润潮红、大量糠状或叶状脱屑,甚至毛发、甲质脱落。患者常伴发热畏寒、心烦口渴、便秘尿赤。舌质红绛而少苔。其脉沉细而数。后期阴液亏耗,热势渐退,气阴两伤,肌肤失养,以至肌肤层层脱落。舌质淡而苔薄白。其脉沉细而数。
口臭的中医分型
胃火口臭:多由火热之邪犯胃所致,其证除口臭外,每兼面赤身热,口渴饮冷,或口舌生疮,或牙龈肿痛,流脓出血等。
食积口臭:多由过饱伤胃,缩食停滞胃中引起,其证口出酸腐臭味,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嗳气口臭等。
热痰口臭:多由热痰犯肺或热痰郁久化脓化腐引起,其证除口臭外,每兼咳吐痰浊或脓血,胸痛短气等。
虚热口臭:多由阴虚生内热所致,口臭而兼见鼻干,干咳,大便干结,为肺阴虚弱之候,当清润肺脏;口臭而兼见心烦不安,失眠多梦,肌肉跳动,爪甲不华,为肝之阴血亏损,口臭而兼见腰腿酸软,多梦遗精,口干咽燥,夜间尤甚,为肾阴虚损,相火妄动之证。
便秘的中医分型有哪些
便秘的中医分型有哪些?便秘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不管男女老幼都有可能遭受便秘的困扰。在中医里面,对便秘的治疗需要将便秘做分类,根据疾病表现的不同,中医将便秘的类型分为了以下三种:
便秘的中医分型之一、虚秘:气虚者表现为面白神疲,虽有便意而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血虚者,大便干燥,面色无华,心悸眩晕;阴虚者,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目鸣,腰膝酸软或见颧红盗汗。气虚者忌用有行气作用之品,因行气多能耗气散气,宜于气滞而不利于气虚,如佛手、萝卜、杏仁、芥菜、橘子等应当少用。而宜多用能健脾益气又润肠之物,使脾肺气足则可增强大肠的传导功能。如山药、扁豆、无花果、胡桃、芋头等。用胡萝卜、甘薯煮粥,既是香甜可口之饭食,又是益气润肠之佳品。血虚阴虚者,忌辛辣香燥之品。因其多能伤阴助火,加重便秘。辣椒、羊肉、五香调料等应当忌食。而宜用滋阴养血,润燥之物,以增津液,润肠道,通大便,如桑葚、蜂蜜、芝麻、花生等。芝麻、花生捣碎,与小米做粥服食,既增加了稀粥之香味,又达到了养血润燥的目的。
便秘的中医分型之二、热秘: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心烦或口干、尿结石,腹满胀痛。此型病人应忌食辛辣厚味,因为此类食物多能“助火邪”、“耗真阴”,使津液亏少,大便燥结。如辣椒、姜、羊肉、狗肉、鸡、鱼、酒等均应少用。宜多用清凉润滑之物,凉能清热,润能通肠,热清肠润则大便通畅。如苹果、梨、黄瓜、苦瓜、萝卜、芹菜、莴苣等都极相宜。
便秘的中医分型之三、气秘:表现为排便困难,嗳气频作,胁腹痞闷,甚则胀痛,大便或干或不干。此型患者应忌收敛固涩之品,因为收敛易使气滞不畅,固涩能加重便秘,如白果、莲子、芡实、栗子、石榴等皆应少用。而宜用能行气软坚润肠之物。气行则腑气通,肠润则大便畅。如橘子、香蕉、海带、竹笋等可适当多用。《食医金鉴》中郁李仁粥,适于气秘者,颇有效验。可用郁李仁10~15克,粳米100克,将郁李仁捣碎,同粳米煮粥,代早餐服食。
对不同类型的便秘,中医会使用不同的药物和调理的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