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视的并发症
近视视的并发症
1、玻璃体液化变形,这样会诱发视网膜脱落。
2、斜视、弱视,脱下眼睛这个世界就是白茫茫的一片了,画面太美好?。
3、白内障,有可能会使晶体状的囊膜通透性改版而逐渐发生混浊,导致白内障发生。
4、视网膜脱落。
高度近视的三种并发症
高度近视并发症,就是指由于高度近视引起的一些眼疾病,会加速视力衰退,让眼睛出现各种各样奇怪的症状。大家要明白一点,高度近视眼除了使你视物不清外,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影响您眼睛的健康,所以一定要对它有所理解。
高度近视可能会引发的并发症有飞蚊症、黄斑出血、视网膜脱落等,这三种都是比较常见的。对于飞蚊症而言,可能会出现黑影飘浮的现象,好像是蚊子在眼前飞舞,主要是因为高度近视引起了玻璃体异常,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有高度近视的人,由于眼球变大造型对眼球壁的不断牵拉,导致眼底视网膜出现代谢失调。由于不断的牵拉过程,会导致黄斑区的小血管破裂,造成黄斑出血,使中心视力受到严重损害,尽管及时有效的治疗,也会留下一些痕迹,持久的影响视力的健康。
高度近视可能会导致视网膜脱落,从内在因素来讲,近视者由于视网膜组织变性萎缩,极易使视网膜脱离而失明。从外在因素来讲,由于强烈的撞击,通过玻璃导体,促使视网膜破裂,造成视网膜脱离而失明的现象。
不论是处于哪个年龄的高度近视患者,要谨记三点:配镜矫正,起到长期预防作用;科学用眼,促进近视加重与治疗;定期检查,控制度数加深。
近视眼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1、视网膜脱离是近视眼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近视眼眼轴伸长及眼内营养障碍,视网膜周边部常 发生囊样变性、格子样变性等,变性区视网膜非常薄,极易发生穿孔,有的已经穿孔形成于性裂孔,再加上玻璃体液化、活动度增加,牵拉视网膜发生脱离。在视网 膜脱离中,70%是近视眼。
2、白内障近视眼眼内营养代谢不正常,使晶状体的囊膜通透性改变,晶状体营养障碍和代谢失常而逐渐发生混浊,视力逐渐减退产生并发性白内障。这种白内障发展缓慢,以核心混浊和后囊膜混浊为主。
3、黄斑出血和黄斑变性近视眼眼部血液供应差,视网膜缺血,视网膜产生一种新生血管生长因 子,这些因子使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生长,这些新生血管管壁极薄,极易破裂出血,出血后形成黄斑出血。出血吸收后,新生血管可再破裂、再出血,多次出血后局部 形成短痕,致黄斑变性,黄斑变性永久性损害视力。
4、玻璃体液化变性玻璃体是无色透明胶冻状。当近视眼眼球增大,玻璃体却不会再增加,所以玻璃体不能充填眼内全部空间,出现液化,活动度增加,混浊,引起眼前黑影,诱发视网膜脱离。
5、青光眼近视眼眼房角处滤帘结构不正常,所以眼内的房水流出阻力较大,容易引起眼压升高。据统计高度近视眼30%有青光眼,这种青光眼会造成视力渐渐丧失。
高度近视有哪些并发症
玻璃体病变
常有不同程度的玻璃体液化、变性、混浊及后脱离,患者眼前出现蚊状飞行物、丝状物等情况,特别是看睛朗的天空或白色的墙壁时,更加清楚。有时在看书时,也可受到干扰。近视眼的人许多是在年青时就出现玻璃体混浊,通常不会有什么害处,如果飞行的黑影越来越大,可能是视网膜脱落的前兆,应引起注意。
视网膜脱落
飞蚊症加剧,眼前幕遮感(某个方向黑影),视力下降等。如果眼底黄斑部受累视力下降更为明显,且治疗预后不佳,需入院尽早手术。如果视网膜上有变性或裂孔,早期发现可以用眼底氩离子激光修补。
其他视网膜病变
包括视网膜出血、萎缩及退行形病变,视网膜病变的位置、范围不同,影响视功能的程度也不一样。
黄斑部病变
包括黄斑部出血(如CNV)及黄斑裂孔等,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视力,且治疗预后不佳,为高度近视眼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近视的并发症究竟有哪些
1.白内障、青光眼,高度近视眼发生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比常人高6至8倍,但由于青光眼临床症状不明显,视功能下降又往往被高度近视的症状所掩盖,易被忽略。高度近视眼并发晶状体后极部皮层混浊者亦多见,且由于高度近视患者的色素上皮细胞发生病变后,影响视细胞的光化学变化的反应过程,因而使其暗适应时间相对延长。
2.飞蚊症,高度近视眼可以发生真正的玻璃体变性或液化,引起明显的飞蚊症。自觉眼前光芒、火星、闪光或黑影漂动。后巩膜葡萄肿,主要表现为眼球后极部向后扩张,是神经和黄斑周围视网膜变性、萎缩,矫正视力下降,近视度数越高,发生率越高。视网膜变性、出血、裂孔和脱离,由于眼轴变长,眼球后半部变薄,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变性,出现裂孔,引发出血和范围不等的视网膜脱离,导致视力丧失。另外黄斑区变性也是高度近视眼的最大危险,表现视物变形,视力下降,最终导致失明。
小心近视眼四种并发症
⒈飞蚊症:有这种病的人,随着眼球的转动,常在眼前出现黑影飘动,就像蚊蝇在飞舞,这是由于玻璃体正常的胶体状结构发生液化的缘故。
⒉黄斑出血:高度近视的人,由于眼球变大造成对眼球壁的不断牵拉,就会引起眼底视网膜和脉络组织正常的关系出现代谢失调,特别是黄斑区的小血管因牵拉等因素而出现破裂时,就会造成黄斑出血,使中心视力受到很大损害。此时病人自觉眼前有一块固定的黑影挡住视线。尽管出血经治疗可以吸收,但总会或多或少留下血痕,影响视力。
⒊视网膜脱离: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的原因较为复杂。从内因来说,主要是高度近视病人的视网膜组织因变性萎缩而变得脆弱,极易使视网膜脱离而失明。外因主要是外力的突然冲击,通过玻璃体的传导,促使视网膜破裂,造成视网膜脱离而失明。
再者,当患有高度近视的人突然出现视力减退,眼前有黑影飘动,特别是发生像雷电样的闪光感觉,或自觉眼前有固定黑影遮盖时,应尽早到医院找专科眼科医生检查,这可能是视网膜脱离或黄斑出血等病变的先兆症状。
人流可视并发症
1) 术中子宫出血:术中出血超过200ml称为流产出血。妊娠月份大,宫颈条件差因此用的吸管小胎囊剥离慢;人工流产次数多或哺乳期,子宫收缩不良等情况下容易发生出血,应迅速清除剩余组织,如果已经完全干净,应停止吸宫,应用缩宫素,同时按摩子宫,加强宫缩。如出血量多,需开放静脉补液,及时输血。
2) 人工流产综合症:手术刺激宫颈和子宫致迷走神经兴奋,手术中受术者出现心动过缓,心率紊乱、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汗、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甚至晕厥抽搐。精神紧张、惧怕手术者更容易发生。
子宫除接受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以外,还有丰富的感觉神经分布,子宫颈部的神经末梢又更为敏感。人流术中,由于子宫颈被牵拉、扩张以及负压、吸管对宫壁的影响,从而刺激了分布在这些区域的神经末梢。绝大部分受术者通过神经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够耐受人流术中的这些机械刺激,但也有少数人由于植物神经稳定性较差,迷走神经自身反射增强,使体内释放出大量的乙酰胆碱,促使冠状动脉痉挛,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排血量减少,从而出现了上述一系列的表现。这时经过适当处理不会对病人构成威胁,也不留下后遗症。因此术前充分解除受术者的顾虑,术中轻柔操作及术前应用能够扩张宫颈的药物等十分重要。
3) 子宫穿孔:较少见的并发症。穿孔可以是探针、扩宫器、吸管、刮匙、吸管或者卵圆钳造成。为子宫壁全层损伤,致使宫腔与腹腔,或其他脏器相通。 子宫穿孔在女性生殖道器械损伤中最为常见。宫内发生率在0.05%-0.88%,一般发生在子宫峡部宫颈宫体交界处或者宫角。亦可穿入阔韧带、膀胱后壁、肠袢,甚至拉出大网膜等,导致内出血、阔韧带内血肿及继发性腹膜炎。必须及时诊断处理,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一般发生于子宫过度倾曲、哺乳期及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妇女;剖宫产后的瘢痕子宫,尤其是术后有感染者;双子宫单宫颈,往往在子宫分叉处穿孔;反复多次人工流产病例或2次人流间隔时间短的妇女。
穿孔的危险信号:突发的剧烈腹痛、出汗或者休克;探针进入宫腔的深度与孕周或者盆腔检查的子宫大小不符;扩宫时阻力大或者突然变松;手术操作中有落空感或无底感;手术中发现器械超过原有深度;吸宫时感觉空虚或滑但吸不出组织物;术中子宫位置忽然发生变化;吸出或钳夹出异常组织; 术中有固定痛点,牵引时疼痛加剧;术后剧烈腹痛,有腹膜刺激症状。
一旦穿孔需马上停止手术。根据具体情况做全面分析。酌情B超监测下继续手术或保守治疗1周后再行手术,可疑损伤腹腔内其他脏器时则需开腹探查或腹腔镜探查,并在其监测下刮宫或修补。
4)漏吸或吸空:确定为宫内妊娠而未吸出胚胎及胎盘绒毛,以致妊娠继续发展者称为漏吸。可能因子宫过度屈曲或畸形、胎囊过小、手术操作失误等造成。因此人工流产不是时间越早做越好。吸空则指非妊娠误以为妊娠而吸宫。对于吸空病例应警惕宫外孕。
5)羊水栓塞:多发生于孕10周以上的钳刮术。极少见。
2.术后近期并发症
1)吸宫不全:为常见并发症,指人工流产后有部分胚胎或绒毛组织残留宫腔。一般术后出血超过15天或仍有早孕反应应引起重视,B超及血HCG有助于诊断,应行清宫术,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
2)感染:指人工流产2周内,发生生殖器官炎症,开始为子宫内膜炎,治疗不及时可以影响子宫肌层、附件、腹膜、甚至败血症。多因吸宫不全、流血时间长或过早性交引起,也可因体内原有病灶未彻底治疗,或手术感染所致。
多表现为下腹痛、不规则出血、白带混浊、体温升高。应积极抗生素治疗。
3)宫腔积血:多发生于孕周偏大、孕10周以上的钳刮。术后子宫收缩差,宫腔内凝血块排出困难而积存于宫腔。
表现为术后仍有腹痛,出血,子宫增大、张力大,触痛明显。确诊后需马上二次吸宫。因此应及时发现妊娠,尽量在10周前终止妊娠。手术操作时候要常规扩张宫颈口,以免术后宫口过紧,不利于宫腔内血流出。
4)宫颈管或宫腔粘连:人工流产术后闭经或者经量明显减少、有时伴周期性下腹痛人工周期治疗无月经,或者子宫增大积血,应考虑宫颈或宫腔粘连。反复多次人工流产或刮宫,特别是伴感染时更易发生。如果为宫颈粘连,经扩宫后流出陈旧积血就好明显好转。如果为宫腔粘连,需要宫腔镜下分离粘连,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及服用雌激素预防再次粘连。
高度近视并发症
(1)玻璃体病变 由于眼轴延长,玻璃体腔增大,促使玻璃体进行性变性,从而相继发生液化、浑浊及后脱离。
(2)白内障 由于眼内血循环障碍及组织变性等异常,晶状体亦可受累,主要表现为晶状体混浊。
(3)青光眼 合并开角型青光眼比正常眼多六到八倍,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及可疑青光眼的比例也明高度近视容易引发其他疾病显高于其他人群。
(4)黄斑病变 常见黄斑出血、黄斑变性、黄斑裂孔。
(5)视网膜脱落 是高度近视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八倍或十倍于其他人群。原发性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中,近视眼所占比例可高达70%以上。
(6)后巩膜葡萄肿(posterior scleral spaphylomn) 变性近视眼由于眼球自赤道部向后过度延伸,后极部巩膜明显变薄,发生局限性扩张,在眼内压在作用下,巩膜膨出,而形成大小不等的后巩膜葡萄肿。其发生与屈光度的高低及眼的长短明显相关。
(7)弱视。
(8)斜视 由于调节和集合功能异常及相互关系失调,常伴有隐性外斜或显性外斜。
高度近视的几种并发症
1、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为77、1%。主要表现为眼球后极部向后扩张,视神经和黄斑周围视网膜变性萎缩,矫正视力下降。近视度数越高,后巩膜葡萄肿的发生率越高。
2、视网膜萎缩变性、出血和裂孔:由于眼轴变长,后巩膜葡萄肿等因素,高度近视患者容易出现视网膜变性、裂孔,引起出血和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
3、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发生率5%-40%。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引起出血,影响视力。
4、视网膜脱离、白内障、青光眼:由于巩膜扩张和视网膜变性,高度近视患出现视网膜脱离的机会比非高度近视着高7-8倍。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和青光眼的机会也比正常人高。
高度近视不仅会影响日常生活,还会给患者带来诸多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白内障、黄斑出血和黄斑变性、玻璃体液化变性、青光眼等,且度数越高,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严重的还会导致失明及眼球萎缩。
据烈、冲击性头部运动,如足球、篮球、跳水、举重、急刹车等,可能会造成视网膜脱离。饮食上如不加注意大量食用辛辣,喝酒会造成眼底黄斑部反复出血。
高度近视有很多并发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多多注意防护眼睛,为避免视网膜脱离,少做剧烈运动,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
近视眼的并发症有哪些
1、玻璃体病变
近视眼有着特征性的玻璃体变化,由于眼轴延长,玻璃体腔增大,促使玻璃体发生进行性变性,从而相继发生液化,混浊及后脱离等,胶状玻璃体液化,正常网架结构破坏,留下空虚的光学间隙,原有薄纱样的纤维支架组织已不完整,时有点状,条状,块状或膜状混浊漂浮物,眼球运动时,这些游离物飘动更为明显,因而眼前似有蚊蝇飞动的现象,随着眼轴的不断伸长,玻璃体与视网膜之间可出现一些空隙,空隙为淋巴液填充,从而形成玻璃体后脱离,后脱离在检眼镜下呈鱼嘴状,圆形或椭圆形,裂隙灯下切面呈带状,其后为透明液体,玻璃体脱离加上已变性和收缩的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而易引发视网膜脱离。
2、白内障
由于近视眼的眼内血液循环障碍及组织变性等异常,晶状体亦可受累,主要表现为晶状体混浊,混浊可为后极型,亦可呈核性,色棕黄,病程进展较慢,核性混浊者,因晶状体屈光力增加,可使近视程度一时性加深,晶状体手术时及手术后的合并症,近视眼较无近视眼者为多,除白内障外,近视眼亦有可能引发晶状体脱位。
3、青光眼
在近视患者中,开角型青光眼患病率为正常人的6~8倍,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及可疑青光眼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而在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近视眼占46.9%,通常多见于40岁以下及眼轴超过26.5mm者,患者可较早出现盲点,生理盲点亦较正常眼为大,眼压多为轻度升高,平均5.02kPa(37.74mmHg),房水流畅系数(C值)较低,压畅比(Po/C)较高,房水流量较低,角膜曲率较大,巩膜硬度系数(E值)偏低,前房较深,视盘边界模糊,色泽对比不明显,凹陷多不典型,但杯盘比多高于正常人,血管屈膝及移位现象不明显,皮质类固醇诱发试验的阳性率较高,有些变性近视眼伴有高眼压时,视盘边缘陡峭程度变大,且多先于视野改变及视盘凹陷扩大之前出现,由于病程缓慢,青光眼的征象多不明显,早期的异常多为近视眼的表现所混淆或掩盖(如常把青光眼视盘凹陷看作为近视眼的可能表现等),故变性近视眼伴发的青光眼常被漏诊,尤当常规采用压陷式(Schiötz眼压计)方法测定的眼压,多因近视眼的眼球壁变薄而偏低,因此近视眼测定眼压可采用压平眼压计,若用Schiötz眼压计,则应有巩膜硬度(E值)及矫正眼压(P0)记录,对于度数较高的近视眼,若出现难以解释的视力下降及屈光度短期内迅速加深情况,即应注意有无青光眼的可能,青光眼的存在可使近视眼的病理过程加快加重,从而引发更多的器质性与功能性的损害,变性近视眼与青光眼相互影响,可终致恶性循环:眼压升高,促使眼轴延长;而由于眼轴延长,脉络膜视网膜更趋变薄,微循环及血供均进一步受到影响,从而视功能更易受到高眼压的损害,眼压作用应理解为既包括升高的眼压作用,亦包括眼压虽属正常,但承受眼压的组织薄弱,抗力低下,同样能引发病理改变,决定青光眼与决定近视眼的基因之间相互影响的新近研究表明,两者间可能存在有遗传学上的更多联系。
4、黄斑病变
(1)黄斑出血:近视眼常见黄斑出血,发生率可达4.5%,好发年龄段为:20~30岁及>60岁,屈光度多>-8D,出血日久或反复出血者,可引起增殖性变化及色素病变,预后较差,严重影响视功能,多表现有视力明显下降,中心暗点及变视症等,出血不在中心凹时,视力虽可轻微降低,但时有相对暗点,中心凹出血者视力多明显下降,出血吸收后视力可缓慢回升,但难恢复原状,多留有变形视及比较暗点等异常,黄斑出血通常可分两型:
①单纯性黄斑出血,多见,在患者中约占62%,发病年龄较轻,出血范围可达0.25~1PD大小,中心凹处可有1个或几个出血斑,多居色素上皮层下,出血多时可达视网膜深层,血来自脉络膜毛细血管,为眼球向后极伸长对脉络膜毛细血管过度牵引所致,通常吸收需时2~3个月,不留痕迹,少数可因色素上皮萎缩而留下点状或线状缺损,反复出血者可引发漆裂纹样病变,出血亦提示近视眼可能正在发展。
②血管新生型黄斑出血,约占患者的32%,出血范围约为1/2~2/3视盘大小,伴有黄白色渗出斑及灰白色结构,荧光血管造影初期可呈点状及网状病灶,后期渗漏不断扩大,来自脉络膜的新生血管侵入Bruch膜,在视网膜深层可形成新生血管网,血浆渗漏可引起增殖反应,3~6个月后瘢痕化(出血吸收后留下纤维型瘢痕灶),此过程可能与老年性黄斑盘状变性的发生机制相同,但近视眼还伴有眼轴延长,Bruch膜及色素上皮层损伤。
黄斑出血可看作是Fuchs斑的病变之一,即Fuchs斑是因出血所致,与漆裂纹样病变之间可能存在有因果关系,漆裂纹样病变可导致黄斑出血,出血吸收后漆裂纹可增宽,且数量增多,有称黄斑出血者的97%可有漆裂纹病变(有些是当出血吸收后方被发现),黄斑色素性异常的早期亦可能曾有出血。
(2)黄斑变性:近视眼并发黄斑变性多见于60岁以后,由于营养黄斑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消失,或因黄斑区发生脉络膜血管闭塞,引起黄斑区神经上皮细胞的萎缩而终致变性(包括囊样变性及盘状变性等),可单独发生,亦可看作为整个近视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一部分。
(3)黄斑裂孔:黄斑区因长期营养障碍等病理改变,加上视网膜前膜牵引,在原有变性或瘢痕及视网膜-玻璃体粘连的基础上,发生裂孔,并由此引发视网膜脱离,女性及老年人较多,一般近视均>-8D,尤见于已有后葡萄肿者。
5、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是近视眼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8~10倍于其他人群,原发性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中,近视眼所占比例可高达70%以上,多见于中,高度近视眼(-5D~-8D),多发年龄为21~30岁及51~60岁,引起视网膜脱离的病理基础是视网膜裂孔的形成,由于变性的玻璃体与有退行性变或囊样变性的视网膜粘连,在玻璃体长期不断牵引下,包括外力作用下,一些部位的变性视网膜被拉出裂孔或撕裂,液化的玻璃体可从此裂口处流入视网膜下,从而使视网膜隆起而脱离,视网膜变性多发生于赤道部及周边部,故裂孔亦多见于相应部位,尤为颞上象限(囊样变性即多见于此),裂孔以马蹄形(其上可有玻璃体盖)为主,但亦有呈圆形或椭圆形,早期由于变性玻璃体对视网膜牵引,可引起一些刺激征象,如闪光感等,继之多发生视野缺损及中心视力下降。
6、后巩膜葡萄肿
变性近视眼由于眼球自赤道部向后过度延伸,后极部巩膜明显变薄,发生局限性扩张,在眼内压的作用下,巩膜膨出而形成大小不等的后巩膜葡萄肿(posterior scleral staphyloma),其发生与屈光度的高低及眼轴的长短明显相关,Curtin报道在眼轴长为26.5~27.4mm者中,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占4%,而在轴长为33.5~36.6mm者中,可高达71.4%,按不同形态可将葡萄肿分为10型,包括复合型5种及原发型5种,如后极Ⅰ型,黄斑区Ⅱ型,视盘周Ⅲ型,视盘鼻侧Ⅳ型及视盘下方Ⅴ型等,眼底检查可见后极部脉络膜视网膜大范围变薄,萎缩,边界不规则,多居视盘与黄斑之间,或局限于黄斑区,透光性强,血管清晰,色素游离,有者可同时伴有出血,或出现黄斑裂孔,视盘的位置亦有显著改变,后突的葡萄肿等于延长了眼轴,其底部比边缘部视网膜的屈光度要大,即近视较深,由此,亦可据以诊断后葡萄肿,亦有个别葡萄肿发生于视盘周围,葡萄肿可使视功能更显障碍,预后更差,1/3的患者矫正视力<0.1,致盲率较高。
7、弱视
由于近视眼的近视力一般正常,故发生弱视者较少,但>6D的近视眼却与远视眼有相同发病的机会,发生弱视可能的条件主要有单眼近视,近视性屈光参差,明显斜视及早年开始的高度近视眼。
8、斜视
近视眼由于调节与集合功能异常及相互关系失调,常伴有隐性外斜或显性外斜,可见于各种程度的近视眼,进行性发展,并多逐渐由隐性外斜变为显性外斜,好发于面型宽,眶距大及双眼屈光不等者,多种视功能,包括近视力,矫正远视力,集合及双眼同视功能早期多可正常,但随着外斜的发展,视功能亦渐现障碍,如集合功能受到影响,常可引发视疲劳,特别是近眼工作者,而当斜角过大时,可诱发废用性弱视及立体视觉功能丧失,有些近视眼由于眼肌平衡功能失调等原因,也有可能引发内斜视,早产儿高度近视眼,时有伴随内斜视者,在近视性内斜视中另有两种特殊类型:一种见于青年人,逐渐发生,视近与视远时的内斜视的表现不同,基本上属于共同性,另一种的近视程度较深(-15D~-20D),多逐渐发展与不断加重,被动牵引试验各方向均见受限,最终可出现固定性内斜视。
近视眼的四大并发症
1.白内障、青光眼
高度近视眼发生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比常人高6至8倍,但由于青光眼临床症状不明显,视功能下降又往往被高度近视的症状所掩盖,易被忽略。
高度近视眼并发晶状体后极部皮层混浊者亦多见,且由于高度近视患者的色素上皮细胞发生病变后,影响视细胞的光化学变化的反应过程,因而使其暗适应时间相对延长。
2.飞蚊症
高度近视眼可以发生真正的玻璃体变性或液化,引起明显的飞蚊症。自觉眼前光芒、火星、闪光或黑影漂动。
3.后巩膜葡萄肿
主要表现为眼球后极部向后扩张,是神经和黄斑周围视网膜变性、萎缩,矫正视力下降,近视度数越高,发生率越高。
4.视网膜变性、出血、裂孔和脱离
由于眼轴变长,眼球后半部变薄,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变性,出现裂孔,引发出血和范围不等的视网膜脱离,导致视力丧失。另外黄斑区变性也是高度近视眼的最大危险,表现视物变形,视力下降,最终导致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