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膜性肠炎最主要的症状是什么
假膜性肠炎最主要的症状是什么
腹泻,多见的症状有腹痛,此外,还可有毒 血症表现如发热、心动过速等。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数增多,粪便检查无特异性改变。
经常拉肚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慢性肠炎
人体患慢性肠炎的时候也是很容易出现拉肚子的情况的,因为慢性肠炎是指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小肠炎和结肠炎,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稀水便或黏液脓血便,是人体拉肚子的一大原因。
假膜性肠炎的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血生化、血常规
可见电解质紊乱,常有低钾,低钠及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要低于3%,白细胞计数可高达20×109/L以上,且以中性细胞为主。
粪便常规
粪常规检查仅有白细胞,肉眼血便少见。将粪便涂片镜检,若发现革兰阳性杆菌及其芽孢将对临床判断很有帮助,随后可进行分阶段细菌培养,检查有无大量革兰阳性菌。
细菌学检查
90%的病例在发病时粪便中可培养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送检时为了减少与空气的接触,必须采取至少多于容器容量的新鲜粪便,连同容器置于加盖密封的广口瓶内,于20min内速送检验,取CCFA专用培养基(由环丝氨酸,噻吩甲氧头孢霉素,果糖和蛋白质琼脂组成) 接种,在厌氧条件下有选择性的分离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若菌落呈扁平,边缘不规则,粗糙状,革兰染色为阳性杆菌即可作出诊断。
细胞毒素的毒性实验
稀释的大便或细菌培养滤液,对组织培养细胞(HELA)有特异性的细胞病理效应,这种效应可被污泥梭状芽孢杆菌的抗毒素中和,从而证实难辨芽孢杆菌为产毒菌株。
毒素A的检测
可以用对流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乳胶凝集实验,单克隆抗体方法等检查毒素A。
(二)内镜检查
及时进行内镜检查不仅能早期明确诊断,还能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一般认为即使伪膜性肠炎急性期也应行结肠镜检查,但应注意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组织变脆,易造成出血或穿孔,检查应特别小心。伪膜性肠炎内镜下表现不一。轻者可仅见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呈”非特异性肠炎“表现;稍重者可见粘膜散在浅表糜烂,伪膜呈斑点样分布,周边充血;严重病例伪膜呈斑片状或地图状,伪膜不易脱落,部分脱落区可见溃疡形成。伪膜性病变主要累及左侧结肠或全结肠,少数累及回盲部。
(三)X线检查:
腹部X线平片无特殊发现,可显示肠麻痹或肠曲扩张,可见液平面,由于结肠水肿,可出现拇指样印迹,偶而可出现自发性巨结肠,钡剂X线,在早期或轻型患者无特殊改变,晚期和重病者,可见结肠蠕动增快,粘膜增厚,肠曲痉挛,扭曲,粘膜溃疡等,钡剂灌肠常可使病情加重,故一般不主张施行。
超声诊断
超声能发现局部肠壁假膜,黏膜及黏膜下水肿导致的重度增厚,肠腔变窄或消失,仔细探查可于右下腹发现似肠结核或肿瘤的假肾征,条件好的超声诊断仪还能更准确地分辨病变相关的层次,除此之外,超声诊断能发现疾病伴发的腹水等。
CT诊断
CT的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偶可发现低衰减的增厚的肠壁。
胃疼发烧腹泻的疾病诊断
1、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在夏秋季发病,可行成大,小流行,潜伏期多为1~2天,长可达7 天,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急骤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十次。
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粪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2、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
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形式。
3、病毒性胃肠炎
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表现为儿童或成人的夏季流行性,无菌性腹泻,临床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极低的病死率,有轻度的发热,不适感,恶心,呕吐与稀便等症状。
4、霍乱与副霍乱
副霍乱系由Eltor弧菌引起,流行特点与霍乱不同,多为地方性流行,也可散发或呈跳跃式,此菌的培养特点,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与霍乱弧菌相同。
5、假膜性肠炎
假膜性肠炎是由肠道内顽固性梭状芽孢杆菌(C.difficile)异常增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从患者粪便中可检出假膜,假膜外观多呈半透明物质,蛋清样,肉眼较难辨认,将其放入10%甲醛溶液中,则外观较清楚。
6、血吸虫病
早期血吸虫病中,84.6%有腹泻,可为单纯性腹泻,大便稀溏或水样,也有的为痢疾样腹泻,腹泻大多为持续性,少数为间歇性,病程长短不一。
盐酸克林霉素胶囊有什么副作用
盐酸克林霉素胶囊为抗生素类药物,主要成份为盐酸克林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起到抑菌剂作用。临床常用于由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及厌氧菌等敏感菌株所致的感染,如中耳炎、鼻窦炎、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在治疗骨和关节感染、腹腔感染、盆腔感染、脓胸、肺脓肿、骨髓炎、败血症等疾病时,可根据情况单用或与其他抗菌药联合应用。
盐酸克林霉素胶囊副作用:
1.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有腹绞痛、腹部压痛、严重腹泻(水样或脓血样),伴发热、异常口渴和疲乏(假膜性肠炎)。腹泻、肠炎和假膜性肠炎等可出现于治疗中或停药后。
2.过敏反应:通常以轻到中度的麻疹样皮疹最为多见,其次为水疱样皮疹和荨麻疹,偶见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部分表现为Stevens-Johnson(多形性红斑型)综合征。
3.可出现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偶见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其实药物副作用并没有那么可怕,医学界对药品副作用的认识是长期的。只要我们慎重下药、科学用药,副作用是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的。
总的来说,本品的作用比较明确,效果不错,在选择购买的时候不妨看看其他的相关资讯,这样才能买得放心。同时在服用方法上面也应多加了解。
假膜性肠炎是怎么引起的
假膜性肠炎是由两种菌群产生毒素致病。
1.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是与抗生素相关的假膜性肠炎的重要发病原因,1935年由Hall等首先从婴儿的粪便中分离出来的细长的严格厌氧的革兰阳性杆菌。这种细菌是体内常驻细菌存在于正常人的肠道中。在未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中,难辨性梭状芽孢杆菌数量仅占厌氧菌的2%~3%,细菌产生的毒素少,甚至不产生对人体致病的毒素。人群中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检出率为5%~13%,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互相制约,不能大量繁殖,也不会导致发病。长期使用大量抗生素,能抑制肠道内各类细菌的生长,不受抗生素影响的耐药性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则迅速繁殖,大便中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可高达厌氧菌的10%~20%,产生大量的外毒素,引起黏膜坏死、渗出性炎症伴假膜形成,在所有假膜性肠炎的大便中都几乎可找到这种外毒素。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至少产生四种物质,即毒素A(肠毒素)、毒素B(细胞毒素)、运动性影响因子和一种热敏感毒素。其中毒素A和B已经得到纯化。
毒素A的分子量为50万,毒素B的分子量为36万。它们均由糖蛋白组成,对酸、碱敏感,耐醚不耐热,在50℃下30min两种毒素绝大部分被破坏。对胰酶、胰凝乳蛋白酶和细胞蛋白酶敏感,不被核糖核酸酶及脱氧核糖核酸酶分解。在pH 4或pH 10条件下,毒素B的毒性消失而毒素A的毒力不受影响。
毒素A可刺激黏膜上皮细胞增加水和电解质的分泌,使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毒素B可造成局部变态反应使肠黏膜变性坏死,纤维素、黏蛋白渗出形成假膜,如将这种毒素经口注入动物体内可引起肠炎、致死。毒素A在低浓度时可以刺激肠黏膜上皮细胞活化鸟苷环化酶,导致细胞内G-磷酸鸟嘌呤核苷增加。毒素A和毒素B的作用是协同的,先是毒素A引起肠道组织病变,其后毒素B再作用于这些受损的组织细胞。两种毒素均有抗原性,能与相应抗体作用,毒素A的抗血清不能中和毒素B,而毒素B的抗血清除可中和毒素B外还可以中和部分毒素A。另外,毒素B可被索氏梭菌抗毒素中和。
第三种毒素运动性影响因子存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培养液的过滤除菌上清液中,它可改变兔回肠袢肌电活动。第四种毒素为低分子量的蛋白质,对热敏感,非常不稳定,其作用和霍乱弧菌、大肠埃希菌的肠毒素相同,可引起兔回肠液分泌增加,但不引起组织损伤。
2.凝固酶阳性的溶血性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当使用大量广谱抗生素后(如土霉素、氯霉素、四环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抑制了肠道内包括大肠杆菌在内的各种菌群,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则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导致假膜性肠炎的发生。把这类病人的粪便涂片做革兰染色可找到成堆的球菌,如将这种细菌产生的毒素给动物注射也可以发生假膜性肠炎。有人报道,在一组入院患者的大便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占17%,入院经抗生素治疗1周后大便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达38%~40%。
也有人认为,在假膜性肠炎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只是一种伴随菌并不是真正的致病因素。有的人对假膜性肠炎尸检材料进行组织培养或大便培养,均未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人报道,抗生素相关假膜性肠炎患者的大便中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存在,而未见前述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和毒素。由此可见,目前虽已证实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是抗生素相关假膜性肠炎重要发病原因,但并非所有的假膜性肠炎都是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所致。
正常情况下胃肠道是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细菌,这些细菌菌种和数量基本上是恒定的。这些细菌有助于细菌本身和它所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来抵抗感染。一旦某些因素使这个系统失去生态平衡,就会致病。抗生素最易产生菌群的比例失调,因此是假膜性肠炎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常引起假膜性肠炎的抗生素依次是氨苄青霉素、氯林可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不常引起的是青霉素、红霉素和复方新诺明。偶可引起的是氯霉素、四环素、甲硝唑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癌症和手术是重要的易感因素。
阿奇霉素和罗红霉素的区别 不良反应不同
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腹痛、恶心、呕吐、胃痉挛和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其次有皮疹等,多数属轻度和中度,不必停药。
罗红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偶见皮疹、皮肤瘙痒、头昏、头痛、肝功能异常(ALT及AST升高)、外周血细胞下降等。
克拉霉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口腔异味,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头痛,血清氨基转移酶短暂升高,可能发生过敏反应,轻者为药疹、荨麻疹,重者为过敏及Stevens—Johnson症,偶见肝毒性、艰难梭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
急性宫颈炎主要症状是什么
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宫颈充血、水肿,颈管粘膜外翻,宫颈管内常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外溢。病理切片见粘膜、间质有广泛的多形核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炎症也可通过上皮累及腺体的管腔,引起上皮脱落,管腔扩张并充满大量脓性分泌物。
白带增多是急性宫颈炎的主要症状。白带的性质因病原体不同而异,如滴虫性为黄色稀薄脓性、泡沫样白带,并伴有外阴瘙痒。如病变累及尿道、膀胱或宫骶韧带,则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尿急、尿频、尿痛及腰骶部疼痛。
急性宫颈炎的阴道镜检查:宫颈呈急性充血状,粘膜潮红,布满网状血管或点状、螺旋状血管。如合并腺体感染,则宫颈表面散在分布多个黄色小泡状脓点,腺体开口被脓液充满。低倍镜下在宫颈急性充血的背景下,布满多个黄色小米样泡状隆起。宫颈管内充满脓性栓子。
滴虫感染引起的急性宫颈炎,粘膜下有散在出血点,状如散在之玫瑰花瓣。霉菌引起的急性宫颈炎,宫颈粘膜表面紧紧贴覆一层白色膜状物,强行撕去白色膜状物,易引起出血。
拉肚子如何鉴别诊断?
1.急性腹泻
1 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在夏秋季发病,可行成大,小流行,潜伏期多为1~2天,长可达7天,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急骤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十次,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粪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2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形式。
3病毒性胃肠炎: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表现为儿童或成人的夏季流行性,无菌性腹泻,临床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极低的病死率,有轻度的发热,不适感,恶心,呕吐与稀便等症状。
4霍乱与副霍乱:副霍乱系由Eltor弧菌引起,流行特点与霍乱不同,多为地方性流行,也可散发或呈跳跃式,此菌的培养特点,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与霍乱弧菌相同。
5假膜性肠炎:假膜性肠炎是由肠道内顽固性梭状芽孢杆菌C.difficile异常增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从患者粪便中可检出假膜,假膜外观多呈半透明物质,蛋清样,肉眼较难辨认,将其放入10%甲醛溶液中,则外观较清楚。
6血吸虫病:早期血吸虫病中,84.6%有腹泻,可为单纯性腹泻,大便稀溏或水样,也有的为痢疾样腹泻,腹泻大多为持续性,少数为间歇性,病程长短不一。
2.慢性腹泻
1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菌痢多由于急性菌痢治疗不当演变而成,细菌学分析,近10多年来国内志贺型菌痢逐渐减少,而弗氏型与宋氏型相对增多,弗氏型易于演变为慢性。
2溃疡型肠结核:肠结核多见于20~40岁的女性,多数有肠外结核,以肺结核居多,可有消化不良症状,在急性进展期可有毒血症症状,如发热,盗汗,腹痛,腹泻,体力减退,消瘦等,排便每天3~4次,多在餐后发作,粪便呈糊状或水样便,一般无脓血便。
主要诊断依据:
①有结核中毒症状。
②肠镜活组织检查为干酪样坏死组织。
③抗结核治疗有效。
此外,肠外结核病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3 肠道菌群失调:在正常大便菌谱中,常住菌占90%以上,其中大肠埃希杆菌和肠球菌各占一半,过路菌不超过10%,芽孢菌与酵母菌虽也属常住菌,但数量不超过总菌数的10%,如过路菌繁殖显著超过正常值40%以上,则引起菌群失调,临床上出现腹泻,双歧杆菌属的减少也是菌群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
4大肠癌:大肠癌多在中年以上,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便血等。
5溃疡性结肠炎:本病在我国发病较低,临床症状一般较轻,有严重并发症者少见。
6克罗恩病:克罗恩Crohn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同属非特异性炎性肠病,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主要侵犯回肠末端,青壮年好发,北京统计平均年龄为35岁,慢性发病,反复发作。
7胰源性吸收不良:胰源性吸收不良是指由于胰腺外分泌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肠消化和吸收不良所致,常表现为脂肪泻,多见于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晚期。
8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表现为结肠运动功能过度增强或蠕动波异常,临床上常有腹泻,便秘,腹痛等症状,发病多与精神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