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哪些糖尿病人需用胰岛素

哪些糖尿病人需用胰岛素

1、1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波动较大的1型糖尿病患者)。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减少,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故需要补充胰岛素进行治疗。但皮下注射胰岛素容易引起低血糖或使患者的血糖水平波动较大。而胰岛素泵可以像正常人的胰腺一样持续向人体内“分泌”胰岛素,从而可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并发酮症酸中毒的糖尿病者。

酮症酸中毒是由于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之一。胰岛素泵能及时、快速地给人体补充胰岛素,从而能较快地纠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3出现慢性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都是由血糖水平不稳定而引起的糖尿病并发症。此类患者如能使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不但可使血糖水平变得稳定,改善各种并发症的症状,甚至可使某些脏器已失去的功能得到恢复。

4、合并妊娠的糖尿病患者。

高血糖是诱发巨大胎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并妊娠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将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口服降糖药、尤其是磺脲类药物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皮下注射胰岛素虽然可以帮助此类患者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但容易引起低血糖而导致胎儿发育不良。胰岛素泵具有精准地补充胰岛素的作用。合并妊娠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既可以稳定血糖水平,避免胎儿过度生长,又能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5、需要做手术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对手术的影响极大。需要进行手术的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水平控制得不好,既会增加手术失败的几率,又会延长伤口愈合的时间。而胰岛素泵能够帮助此类患者平稳地控制血糖水平,为其提供良好的术前和术后保证。

6、生活不规律的糖尿病患者。

经常加班、上夜班、外出旅行等生活不规律的糖尿病患者,由于无法按时就餐和用药,很难保持血糖水平的平稳。此类患者若能使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不但可以使血糖水平变得平稳,而且在无法按时就餐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低血糖。

糖尿病怎么治

1型糖尿病患者需终生胰岛素治疗,约占糖尿病总人数5%。2型糖尿病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胰岛素是一种用于长期控制血糖的,强有力的降糖药,注射不会有成瘾和依赖性。肥胖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减肥,长期坚持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

糖尿病患者可以不用胰岛素吗?

有部分新检查出来的患者对使用胰岛素很抵抗,比较难接受。但是,糖尿病的病人是不论发病早晚的,只要是血糖比较高的病人 ,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都主张尽早用胰岛素把血糖控制下来。

糖尿病1型和2型的区别 治疗方式不同

1型糖尿病: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对胰岛素具有依赖性。

2型糖尿病:需要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服用降糖药进行综合治疗,有些胰岛功能衰竭者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者也必须应用胰岛素治疗,对胰岛素无依赖性。

糖尿病人何时该用胰岛素

糖尿病人,很抵触打胰岛素,他们觉得这是治疗无效,病情加重的标志,这个误会贻误了糖尿病的最好治疗时机。一般来说,如果已经同时服用了2种降糖药后,血糖还是控制不住的话,就到了用胰岛素的时候了,再往后拖延,胰岛素的降糖效果也会受影响。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在较大剂量,多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仍>7%,就应该开始使用基础胰岛素了。降糖药疗效不佳后开始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的病人,糖化血红蛋白往往已经达到10%,高出指南建议的7%很多了。研究发现,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之前降糖药的服用种类越多,或者剂量越大,用胰岛素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难度就更大,血糖就很难控制。这就提示,当降糖药治疗疗效不佳时,胰岛素治疗的时机是:糖化血红蛋白最好不要超过8%,同时,口服降糖药的种类最好不超过2种,当已经服用3种口服降糖药,仍旧疗效欠佳时,再开始胰岛素治疗,最终的效果不如在2种降糖药疗效不佳时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效果。另一个问题是,开始胰岛素治疗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要及时,现在发现,从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后的6个月内,胰岛素剂量的增加平均只有1~2个单位,这也是中国的糖尿病人胰岛素治疗后,病情仍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1型糖尿病

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2型糖尿病

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 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部分病人需要像1型糖尿病那样进行胰岛素治疗。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妇女在怀孕期间患上的糖尿病。临床数据显示大约有2~3%的女性在怀孕期间会发生糖尿病,患者在妊娠之后糖尿病自动消失。妊娠糖尿病更容易发生在肥胖和高龄产妇。有将近30%的妊娠糖尿病妇女以后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

糖尿病人何时该用胰岛素

中国的糖尿病人,很抵触打胰岛素,他们觉得这是治疗无效,病情加重的标志,这个误会贻误了糖尿病的最好治疗时机。一般来说,如果已经同时服用了2 种降糖药后,血糖还是控制不住的话,就到了用胰岛素的时候了,再往后拖延,胰岛素的降糖效果也会受影响,这是中国专家最近在“美国第76次糖尿病协会科学年会”上给出的建议。

2013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已经明确有建议: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在较大剂量,多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仍>7%,就应该开始使用基础胰岛素了。

但在我国,降糖药疗效不佳后开始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的病人,糖化血红蛋白往往已经达到10%,高出指南建议的7%很多了。

研究发现,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之前降糖药的服用种类越多,或者剂量越大,用胰岛素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难度就更大,血糖就很难控制。

这就提示,当降糖药治疗疗效不佳时,胰岛素治疗的时机是:糖化血红蛋白最好不要超过8%,同时,口服降糖药的种类最好不超过2种,当已经服用3种口服降糖药,仍旧疗效欠佳时,再开始胰岛素治疗,最终的效果不如在2种降糖药疗效不佳时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效果。

另一个问题是,开始胰岛素治疗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要及时,现在发现,从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后的6个月内,胰岛素剂量的增加平均只有1~2个单位,这也是中国的糖尿病人胰岛素治疗后,病情仍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哪些2型糖尿病患者需用胰岛素治疗

这些2型糖尿病患者需用胰岛素治疗:

1、口服降糖药原发性失效。多见于非肥胖的2型病人,发病后磺脲类药物用至最大剂量维持3个月,仍不能使空腹血糖得到控制。

2、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肥胖或非肥胖的2型病人均可发生。此类病人发病后最初用磺脲类或双胍类药物可有效控制血糖,但疗效逐渐降低,最后药物用至最大剂量,亦不能满意控制血糖。

3、病人发生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眼底病变、糖尿病肾病、脂肪肝、肝功能异常、糖尿病神经病变或糖尿病足等。

4、应激情况。患者并发急性感染、外科手术、外伤、妊娠、结核需用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5、口服药物过敏。2型糖尿病人对磺脲类药物过敏,又不宜用双胍类药物或难以坚持口服药物时。

2型糖尿病要及时启动基础胰岛素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由正常基础血糖、基础高血糖和餐后高血糖构成,餐后高血糖是在基础高血糖之上进一步升高,与餐后高血糖相比,基础高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贡献越大,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基础高血糖可以预测餐后高血糖的增幅,这就意味着在控制高血糖之前应优先考虑控制基础血糖。

控制基础血糖的可行性也远远高于控制餐后高血糖,因为2型糖尿病的空腹血糖主要是由于夜间肝葡萄糖输出增加所致,而餐后血糖受肝葡萄糖输出和进餐双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易控制。而控制基础血糖后,由于“水落船低”原理,餐后血糖更易于控制。

用过胰岛素后也能改用降糖药

一般对于血糖控制不平稳或出现典型并发症需要入院治疗的患者,在入院后治疗的第一阶段,往往医生会建议患者短时间内会应用多次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其实患者在治疗的第二阶段,对于胰岛功能尚可的患者,可逐渐减少胰岛素用量,部分患者可在2~3周内停用,以减少高胰岛素血症、减轻胰岛素抵抗,防止体重增加。

糖尿病可以分几种类型

1型糖尿病

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在1921年胰岛素发现以前,人们没有较好的方法来降低糖尿病病友的血糖,病友大多在发病后不久死于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随着胰岛素的发现和应用于临床,1型糖尿病患者同样可以享受正常人一样的健康和寿命。

2型糖尿病

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部分病人需要像1型糖尿病那样进行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以前对1型和2型糖尿病的叫法,由于这种叫法常常会引起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误解,现已被国际和国内的糖尿病界弃之不用。

妊娠糖尿病

是指妇女在怀孕期间患上的糖尿病。临床数据显示大约有2~3%的女性在怀孕期间会发生糖尿病,患者在妊娠之后糖尿病自动消失。妊娠糖尿病更容易发生在肥胖和高龄产妇。有将近30%的妊娠糖尿病妇女以后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

小儿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小儿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第一,绝大多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天津市儿童医院包美珍报道266例小儿糖尿病,仅3例幼年属成年起病型糖尿病(mody);5例属棘皮病合并抗胰岛素糖尿病;余258例均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占97%。

第二,起病急、病情重、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儿童糖尿病多数起病急骤,常突然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呈慢性失水,消瘦,体虚乏力,其中半数以酮症酸中毒症群起病。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5岁以下者达74.5%。

第三,生长发育迟缓。患儿正处生长发育阶段,故严重代谢紊乱影响发育。患儿常矮小,生长缓慢、消瘦、营养不良,性发育迟缓或低下等,常伴肝脏明显肿大。多属脂肪浸润,经积极治疗后可回缩,很少发展成肝硬化。

第四、有“蜜月期”。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如能及早而满意地治疗,其中部分病人可暂缓解,甚而停用胰岛素治疗,称这种情况为“蜜月期”。但终局仍多复发而需用胰岛素治疗,个别可永久性完全缓解。

第五、并发症。急性者多为酮症酸中毒;慢性并发症多为肾脏病变及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少于成年人,其中肾脏病变是小儿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占40%)。

第六,b细胞贮备功能低下。血浆胰岛素释放曲线低平,甚至完全没有。临床上血糖波动大,常被称为“脆性”,对外源胰岛素依赖性强。 第七,需家长协助治疗。小儿不能独立,尤其婴幼儿更得依靠家长管理,因此必须教会家长掌握糖尿病治疗及保健知识。

糖尿病人何时该用胰岛素

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在较大剂量,多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仍>7%,就应该开始使用基础胰岛素了。

但在我国,降糖药疗效不佳后开始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的病人,糖化血红蛋白往往已经达到10%,高出指南建议的7%很多了。

研究发现,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之前降糖药的服用种类越多,或者剂量越大,用胰岛素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难度就更大,血糖就很难控制。

这就提示,当降糖药治疗疗效不佳时,胰岛素治疗的时机是:糖化血红蛋白最好不要超过8%,同时,口服降糖药的种类最好不超过2种,当已经服用3种口服降糖药,仍旧疗效欠佳时,再开始胰岛素治疗,最终的效果不如在2种降糖药疗效不佳时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效果。

另一个问题是,开始胰岛素治疗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要及时,现在发现,从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后的6个月内,胰岛素剂量的增加平均只有1~2个单位,这也是中国的糖尿病人胰岛素治疗后,病情仍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老年人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最佳治疗?糖尿病能否治愈?

目前,医学上无法治愈糖尿病,也无法永远杜绝并发症。所以,血糖控制就是唯一最佳治疗标准。如果能实现血糖长期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就能大幅度的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些糖尿病病人的病情很轻,经过一段正规治疗,特别是适宜的饮食控制,血糖可以降至正常,甚至不用药也可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被治愈,如果放松治疗,糖尿病的症状就会卷土重来。

糖尿病如何治疗?

1型糖尿病患者需终生胰岛素治疗,约占糖尿病总人数5%。2型糖尿病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胰岛素是一种用于长期控制血糖的,强有力的降糖药,注射不会有成瘾和依赖性。肥胖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减肥,长期坚持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

糖尿病患者可以不用胰岛素吗?

有部分新检查出来的患者对使用胰岛素很抵抗,比较难接受。但是,糖尿病的病人是不论发病早晚的,只要是血糖比较高的病人 ,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都主张尽早用胰岛素把血糖控制下来。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用胰岛素吗?

也有部分患者,医生建议改善生活方式和服用其他药物即可,但是自己不放心,硬要用胰岛素,也是不对的。胰岛素有其副作用,主要是低血糖反应,过敏反应、胰岛素性水肿、注射部位红肿及感染、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等。切忌听从医生嘱咐,不要自己随便减药或加药。

糖尿病患者如何用药

目前市售的降糖药物品种繁多,大体上可分为五大类:磺脲类(如优降糖、糖适平、格列美脲)、双胍类(如格华止、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平、倍欣)、胰岛素增敏剂(如文迪亚)、胰岛素制剂。其中,胰岛素制剂和磺脲类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血中胰岛素水平,从而降低血糖,亦可降低正常人的血糖;胰岛素增敏剂和双胍类主要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血糖,不会降低正常人的血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是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

每一类药物都各有特点,具有不同的作用时间、降糖效果、服药方式及不良反应。选择药物是要充分考虑药物的特性,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如血糖谱特点、肝肾功能、体型、服药依从性、年龄等)来选择适合的药物。

对于1型糖尿病,自始至终都须用胰岛素治疗,同时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若血糖控制不理想,可加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若血糖仍不能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上,则可与双胍类药物联合使用。对于2型糖尿病,初发者首先应该经过2-4周单纯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倘若血糖控制不理想,才应开始给予降糖药治疗。

选择药物时可参考以下几点:

一、根据糖尿病类型选药

1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这类患者需采用胰岛素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选用口服降糖药治疗,但在下列情况下需用胰岛素治疗:①饮食、运动及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②出现严重急、慢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尿毒症);③处于急性应激状态(如严重感染、大型创伤及手术、急性心脑卒中);④围孕产期。

二、根据自然病程选药

在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抵抗伴代偿性的胰岛素水平升高,首先应该考虑选择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或延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胰岛素分泌功能逐渐衰退,再加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当病人体内70%以上胰岛β细胞丧失功能时,就须用胰岛素治疗了。

三、根据体型选药

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首选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因为这类药物有胃肠道反应和减轻体重的副作用,正好化害为利;而对于消瘦的患者,应该优先使用胰岛素促分泌剂(包括磺脲类和苯甲酸衍生物),因为该类药物有增加体重的副作用,正好一举两得。

四、根据高血糖时段选药

如果空腹血糖不高,只是餐后血糖高,则首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或苯甲酸衍生物(如诺和龙);如果空腹和餐后血糖都高,治疗开始即可联用两种作用机理不同的口服药物,如磺脲类加双胍类,或者磺脲类加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药)。另外,对于初治时空腹血糖达到13.9毫摩/升、随机血糖(系餐后2小时血糖或口服75克葡萄糖2小时后血糖)达到16.7毫摩/升的患者,可给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消除葡萄糖毒性作用后再改用口服药 。

五、根据有无合并症选药

如果患者除糖尿病,还患有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疾病,首先 应考虑使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这些药物既可降低 血糖,又能改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果患者有胃肠道疾病,最好不要使用双 胍类和糖苷酶抑制剂;如果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缺氧性疾病,禁用双胍类药物,以免引起乳酸酸中毒;如果患者有肝病,慎用噻唑烷二酮类;如果患 者有轻度肾功能不全,最好选用主要经胆道排泄的降糖药(如糖适平、诺和龙); 如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等全身性疾病,则最好使用胰岛素。

六、根据年龄选药

由于老年患者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差,因此,不宜选用长效、强力降糖药物 (如优降糖),而应选择服用方便、降糖效果温和的短效降糖药物(如诺和龙、糖适平)。另外,为了避免低血糖带来的风险,老年人的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儿童1型糖尿病主要用胰岛素治疗;二甲双胍是目前唯一被美国F D A批准 用于儿童2型糖尿病治疗的口服降糖药。

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病人服药的依从性,对于经常出差,进餐不规律的病 人,选择每天只要服用一次的药物(如格列美脲)更为方便适合,病人顺应性更 好;对于经济不宽裕的患者,还要将价格因素考虑在内,以确保病人能够维持长 期治疗。

儿童糖尿病如何分类

⑴1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期或青春期,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损害,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致,需用胰岛素治疗,故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这型糖尿病多表现为急性起病,酮症倾向,伴或不伴肥胖,有自身抗体,依赖胰岛素,可见于任何种族。病人可以很小发病,可因很严重的合并症而被发现,也可因查体偶然发现。 是儿童糖尿病最常见的类型。

⑵2型糖尿病本多发于成年人或中老年人,是由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所致,故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儿童2型糖尿病多见于肥胖(有家族性肥胖史)、高脂饮食、长期久坐的青少年。有些患儿可无症状,也可表现为与1型糖尿病临床相似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甚至腹痛头晕,但无自身抗体,伴有胰岛素抵抗表现(黑棘皮病或胰岛素/葡萄糖比值>0.2)。在儿童2型糖尿病早期可先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

⑶典型青少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ody)是很罕见的,临床表现比较轻,一般不需用胰岛素,无酮症倾向,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发于美国高加索人,通常胰岛素敏感性正常。

⑷还有一种是不典型糖尿病(adm),多发生于美国非洲裔儿童,急性起病,一般表现为酮症,甚至酸中毒,体重明显下降,在诊断后数个月往往进入不需要胰岛素的临床阶段,无自身抗体,无明显肥胖,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胰岛素敏感性通常是正常的。

判断糖尿病情轻重程度

(1)轻型糖尿病:胰岛分泌功能没有完全丧失,有一定的内生胰岛素,即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相对不足。多数患者只需用饮食疗法,有的需用口服降血糖药物,少数人需用胰岛素,这类病人在感染及创伤等应激情况下,为了预防酮症酸中毒,可选用胰岛素治疗,但停药后,不会出现昏迷。轻型糖尿病多见于非胰岛素依赖型即成年型糖尿病。

(2)重型糖尿病:胰岛功能趋于衰竭,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绝对不足,必须用胰岛素替代治疗。这类患者对胰岛素很敏感,停药后病情会迅速恶化,在24~28小时内即发生酮症酸中毒。重型糖尿病多见于胰岛素依赖型或脆性糖尿病。

(3)病情不稳定的糖尿病:血糖波动大,低血糖现象频繁发生,对胰岛素及影响病情的各种因素十分敏感,常在严重低血糖后出现高血糖,即苏木杰反应,并且极易出现酮症酸中毒。

判断病情程度的方法(评分法):

此外,还可用患者自己进行管理及掌握判断控制程度的方法。依照以下7项要求积分,若各项总分在7分以上,可定为控制良好,而4分以下则须高度注意。

① 空腹血糖

6.67毫摩尔/升(120毫克/分升)以下 3分

6.73~7.78毫摩尔/升(121~140毫克/分升) 2分

7.84~8.9毫摩尔/升(141~160毫克/分升) 1分

8.95毫摩尔/升(161毫克/分升)以上 0分

②早饭前尿糖阴性 1分

③保持标准体重 2分

④注意饮食量及平衡 1分

⑤采用运动疗法 1分

⑥无严重并发症及合并症 1分

⑦动静结合,生活调摄有规律

糖尿病常见的几种分类

(一) 按发病年龄分为成年型和幼年型

1. 成年型糖尿病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约占糖尿病总发病率的75%以上。起病缓慢,症状较轻,早期多肥胖,一般对胰岛素敏感性较差,常因慢性并发症而确诊。多数病人属轻、中型,不无原则胰岛素治疗,只无原则饮食控制或仅口服降糖药即能控制病情。极少数病人,发病即明显消瘦,病情也较重,需用胰岛素治疗。

2. 幼年型糖尿病

发病年龄多在15岁以下,约占糖尿病发病率的5%以下。发病急,病情重,症状明显,对胰岛素敏感。有的病人开始得病即有酮症酸中毒。典型患者体型消瘦,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患者病情波动大,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及低血糖反应,病情较难控制。

有的闰人,特别是发病年龄在15~40之间者,可介于上述两型之间。偶然有个别病例于40~50岁发病而表现为幼年型的糖尿闰。也有个别的儿童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同成年型糖尿病相似。

(二) 病情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型

1. 轻型糖尿病

多是老年及中年发病的糖尿病病人,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者,70%~80%属于此类型。发病前多有肥胖史,临床症状较轻,有口渴、皮肤瘙痒、体征减轻等表现。一般病情稳定,很少发生酮症酸中毒,血糖多在200mg/dl(11.1mmol/l)以下。用单纯的饮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药治疗,基本可使病情得到控制。

2. 中型糖尿病

介于轻型糖尿病与重型糖尿病之间,以成年人最为多见,但症状较轻型糖尿病明显。血糖多在200~300mg/dl(11.1~16.6mmol /l)之间。病情尚稳定,一般不发生酮症酸中毒,若防治得当,可由中型黑心为轻型,若治疗不及时或失治误治,则可进一步发展成为彼一时型糖尿病。

3. 重型糖尿病

多于青少年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发病急,病情重,多见于疾病日久而忽于治疗,或治疗不当,未得到妥善控制,症状加重者。病人身体多消瘦,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明显,血糖多在300mg/dl(16.6mmol/l)以上,病情不稳定,波动性大,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也易发生低血糖,有时血糖一天波动范围在100mg/dl(5.6mmol/l)以上,一般治疗方法较难控制病情。

(三)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的分型

1.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亦称i型糖尿病)

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5%~10%。多数在15~20岁起病,典型病例见于儿童或青少年,但有椎少数病人也可于成年40岁以上起病。其临床特征为:起病急、病情重、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明显,体重明显减轻。血浆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低限,必须依赖外来胰岛素治疗为主。血糖波动大,容易发生酮症。因此,对胰岛素较敏感,若停用胰岛素则病情会迅速恶化,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并威胁生命。此组病人,往往在有遗传基础上加一外来因素(如病毒感染)而发病,遗传为其重要原因。基本病理改变是胰岛β细胞被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选择性地破坏,致使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病人血清中可查到胰岛素自身抗体、胰岛细胞抗体 (ica)。第六对染色体上hla抗原阳性率增加。

2.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亦称ⅱ型糖尿病)

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80%~90%。多为成年40岁以后发病,也有少数儿童或青少年起病的糖尿病属于此型。其临床特征为:起病缓慢,病情较轻,常无或很少有症状,即使有症状也不重,“三多”症状多不典型。疾病有时呈隐匿性渐进,常于不知不觉中逐渐发展至微血管或大血管病变而以并发症为主要症状就诊。体内尚有一定的内生胰岛素,血浆胰岛素可正常或稍低,也可调于正常而为高胰岛素血症,因此,病人对胰岛素多不敏感,不依赖外源性胰岛素,一般仅用饮食疗法和口服降糖药即可奏效。但在感染或创伤等应激状态下,也可诱发酮症酸中毒,需用胰岛素治疗。少数病人,尤其是非肥胖型(体重明显减轻)患者,于饮食疗法和口服降糖药不能满意控制高血糖和症状,有时也无原则配合胰岛素治疗,但对胰岛素无依赖性,停用胰岛素也不会出现酮症酸中毒。此型病人环境因素中最重要者肥胖,常因脂肪组织等胰岛素受体较不敏感而起病。基本病理改变为胰岛素抵抗,属胰岛素相对不足。hla及ica检查往往为阴性。

3. 营养不良性糖尿病(mrdm)

此型多起病于长期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量较低的青年。常见于热带发展中国家,非洲及南来国家屡有报告。在临床上常显示与iddm和niddm都不同的一系列症状,一般将此型分为丁型和胰腺型两种。

相关推荐

如何预防妊娠期糖尿

听到糖尿病这个词,很多人都十分惶恐,糖尿病目前来说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也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对于孕妇来说,妊娠期糖尿病一般来说都属于是轻度,因此预防便大于治疗了。 所有妊娠期合并糖尿病的孕妇均需要控制饮食,因为空腹时极易出现饥饿感,故将全日食物量分为4-6次吃,临睡前必须进餐1次。每增加1个妊娠月,热能增加量控制在15%-40%。 轻度的糖尿病不需用胰岛素治疗。只有在空腹血糖异常、或妊娠前就有糖尿病、或者出现其它并发症时,要及时采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孕妇,每日剂量为20-40单位,首次剂量为10单位,

老年人怎样应付糖尿病的突袭

1、饮食疗法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老年糖尿病人中约有30%的患者只需要单纯的饮食疗法即可控制。 2、运动疗法 运动可以降低血糖,能改善心血管状况,降低血压、血脂,又能改善心理状态。但运动疗法不能操之过急,应以轻度活动开 始,根据耐受能力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要超过心肺及关节的耐受能力。 3、口服药物疗法 目前口服降糖药有两类:一类为磺脲类降糖药,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可增加肝糖原的储备和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而使血糖下降。 另一类为双胍类降糖药:这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抑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一般治疗 1.教育 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2.自我监测血糖 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

孕妇有糖尿病怎么办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多数在产后能恢复正常糖代谢功能,但将来患糖尿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妊娠期糖尿病最好在早期就采取措施进行治疗。由于怀孕,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一般先考虑饮食治疗,若病情无法控制才考虑使用胰岛素药物治疗。 饮食治疗: 是糖尿病的一项基础治疗,不论糖尿病属何类型和病情轻重或有无并发症,是否在用胰岛素治疗都应严格执行和长期坚持饮食控制。 药物治疗: 糖尿病患者约有90%在妊娠期需用胰岛素,其余患者单用饮食控制已足够。口服降糖剂致畸的看法虽未肯定但这类药物能透过胎盘,引起严重的新生儿低血糖,尤其是有长效作

二型糖尿病人食谱

什么是二型糖尿病 大家在生活中看到周围的人不舒服的时候,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发的。那么大家一定不知道二型糖尿病了。这里小编给大家讲解一下,二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二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 二型糖尿病的病因 1.遗传因素

儿童糖尿病有哪些表现

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型,发病时胰岛β细胞损伤已较严重,胰岛素分泌不足。而成人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病情进展多较缓慢,甚至多无明显症状或糖尿病症状不典型。 儿童糖尿病起病急或突然。儿童糖尿病一般它起病较快,糖尿病症状常常突然出现。由于起病急,家长往往能回忆起症状开始的具体时间。而成人糖尿病多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儿童糖尿病有“三多一少”症状典型,儿童1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紊乱,缺乏胰岛素降低血糖,一旦发病,几乎100%的病例都会出现多饮、多吃、多尿,孩子一般偏瘦;而2型糖

孕妇有糖尿病怎么办

饮食治疗: 是糖尿病的一项基础治疗,不论糖尿病属何类型和病情轻重或有无并发症,是否在用胰岛素治疗都应严格执行和长期坚持饮食控制。 药物治疗: 糖尿病患者约有90%在妊娠期需用胰岛素,其余患者单用饮食控制已足够。口服降糖剂致畸的看法虽未肯定但这类药物能透过胎盘,引起严重的新生儿低血糖,尤其是有长效作用的氯磺丙脲故妊娠期不宜采用口服降糖剂。 当饮食控制失效时,最好应用胰岛素以控制血糖水平早孕后胰岛素的用量进行性增加,达足月时往往需增加50%-100%。糖尿病孕妇控制血糖水平很重要因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很危险,常

1型与2型糖尿病有什么区别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区别最主要的就是酮症和胰岛功能,其次是有无胰岛自身免疫的证据。 1. 1型糖尿病分为2大类,3型: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1A型)和非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特发性1型糖尿病,1B型)。1A型又分为速发型(经典1型糖尿病)和缓发型(LADA)。 2. 因此1型糖尿病除了LADA以外,特点都是酮症起病,病程在3个月以内,以后必须要用胰岛素维持治疗,胰岛功 能很差。如果不是酮症起病,即可排除经典 1型糖尿病和特发性1型糖尿病。 3. 但是2型糖尿病有时也可以以酮症起病,但是一般有诱因或

胰岛素瘤的术后处理

胰岛素瘤(Lusu linoma)为胰岛B细胞肿瘤,亦称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占胰岛细胞肿瘤的70~75%。胰岛素瘤大多数为良性,恶性者占10~16%。临床表现为胰岛素过多或低血糖综合征;本病的确切发病率不很清楚,其发病率占1/800~1/1000,胰岛素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中年,约74.6%的病人发生于20~59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4~2.1。 胰岛素瘤的术后处理 1、术后5天内每日测定血糖和尿糖,部分病人可出现术后高血糖,且有尿糖,可通过调节葡萄糖液的输入量和速度来控制,少数病人

糖尿病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很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一般多发于中老年,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糖尿病是一种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胰岛素本身存在结构上的缺陷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疾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型糖尿病 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