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疼痛间隔时间
肠套叠疼痛间隔时间
肠套叠的腹痛为阵发性、规律性发作,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绞痛,患儿哭吵不安,屈膝缩腹,面色苍白,持续数分钟或者更长时间后腹痛缓解,安静或入睡,间歇十到二十分钟后,肠蠕动出现后又会反复发作,阵发性腹痛是由肠系膜牵拉和套叠鞘部强烈收缩所致。
婴儿肠套叠有什么症状表现
对于婴儿肠套叠什么症状一定要重视,你提到婴儿肠套叠什么症状为你解答如下.您好,肠套叠一般会阵发性哭吵: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5~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患儿即转为安静。呕吐: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病情严重。在2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肠套叠的临床表现有什么
一、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表现
1、腹痛:为肠套叠的首发症状。因肠套叠形成后,肠腔即发生梗阻,近端肠段发生剧烈的蠕动和痉挛性收缩,随着每一蠕动波发生,使套入段不断向前推进,将肠系膜牵入鞘内而产生剧痛。体质较弱或在肠炎、痢疾基础上发生肠套叠的病儿可无剧烈哭闹,仅表现为阵阵不安和面色苍白,较大儿童患肠套叠时腹痛发作间歇期一般较长。
2、呕吐:肠系膜受到牵拉引起的反射性呕吐。为婴儿肠套叠的早期症状之一,常在阵发性哭闹开始不久即有发生,吐出物多为奶块或其他食物,以后常夹有胆汁,12~24h后,呕吐可渐停止,但常有拒绝哺乳或饮食。较晚再次呕吐,甚或吐出物为粪臭液体,说明套叠所致之肠梗阻已十分严重。
3、便血:套入部肠壁血循环障碍,肠腔内渗出血液与肠黏膜分泌液混合可出现便血。回结肠型套叠早期即有便血,小肠型肠套叠便血发生较迟,较大儿童往往缺乏肠套叠便血症状,或在发病数天后才发生。若患儿无自行排便,肛门指诊可见手套染血。
二、慢性肠套叠的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成人,症状颇不典型,83%~92%具有导致肠套叠的器质性病变。其病程发展缓慢,表现为慢性、间歇性、不全性梗阻,症状出现数天、数月~1年以上,最后可逐渐发展为急性完全性梗阻。初发为反复出现肠道炎症及肠道功能紊乱症状,腹痛并伴有恶心和呕吐,大便中可有少量的黏液和血液,也可完全正常。腹部肿块在疼痛发作时可出现或变硬,并可见到肠型,疼痛间歇期恢复原状,若套叠自行复位,则腹块可完全消失。
三、亚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表现
典型的痉挛性腹痛,腹块和黏液血便不显著,病初有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易被误诊为肠炎、阿米巴结肠炎、菌痢,扪及腹部肿块者又被误诊为肠蛔虫症,接受多种诊疗未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正确处理,直到套入部肠管血运发生障碍成为绞窄性肠梗阻。临床常见于较大儿童或成人发生的肠套叠。一般手术后并发小肠套叠,可有腹胀、腹痛、腹块,少数有黏液血便,大多发生在术后2周内,多呈亚急性型,后期慢性复发型较少见。
小孩肠套叠症状有哪些
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典型的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血便和腹内肿块四联征及全身情况改变。
1.腹痛肠套叠的主要症状。以典型的痉挛性腹痛就诊者为90%以上。腹痛突然发生,阵发性疼痛。患儿表现为突然性剧烈哭闹、尖叫,面色苍白,出冷汗,下肢屈曲或腹部翻挺。多于数分钟内平静,短时间隔后再次发作。间歇期内,神志自如。多次发作后间隔缩短,间歇期嗜睡,24h以后则发作频繁度可能下降,腹痛剧烈程度也可因嗜睡而掩盖。发生肠坏死、肠麻痹后,腹痛可失去阵发性发作特征。对晚期就诊患儿要仔细询问阵发性哭闹病史。此外,约有不足10%的婴儿可表现为无痛型肠套叠,就诊时即已精神萎糜、嗜睡、多因疼痛刺激剧烈或大出血引起休克所致。
2.呕吐为肠套叠的早期症状。多因肠系膜被牵拉而产生的反射性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或肠内容物。患儿常常拒绝哺乳或饮食。较晚期发生呕吐物为粪臭性液体,此说明肠套叠引起梗阻已十分严重。
3.便血是婴儿肠套叠的一个特征。起病24h内可有便血出现,多为暗红色果酱样便。有时为深红色血水,也有时仅为少许血丝。回结肠型肠套叠早期就有血便。小肠型肠套叠血便出现较晚,无自行排便者,肛管直肠指诊指套可见染血。
4.腹部包块约80%的病例腹部可触及肠套叠所形成的肿块,肿块多沿结肠区分布。表面光滑、可活动,形状为腊肠或香蕉状,中等硬无压痛,略带弹性。此为确立肠套叠诊断最有意义的体征。
5.全身情况随着肠套叠病情的进展,患儿逐渐出现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呈重病容。48h后可出现肠坏死,产生明显的腹膜炎体征。全身情况恶化,表现出发高热,严重脱水以及电解质失衡的明显中毒症状与休克征象。
成人肠套叠多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83%~90%的病例具有导致肠套叠发生的器质性病变。由于成人肠腔较大,很少引起完全性的肠梗阻。而且往往可以自行复位。故慢性、间歇性、不完全性肠梗阻为其临床表现的主要特征。痉挛性腹痛、腹部肿块、恶心呕吐、腹胀、便血为其临床的主要表现。文献报告,伴有腹痛者占75%,半数以上的病例有恶心呕吐、腹部肿块以及血便。
如果是小孩子出现肠套叠的情况的话症状就会更加的明显的,这主要就是由于孩子们的抵抗力没有成年人那么好的,如果是48小时内还得不到任何的救治的话很可能就会导致肠道坏死,甚至是情况会更加的恶化,而且还会造成非常明显的腹部方面的症状,还会出现高烧不退的情况。
规律宫缩多久要生呀
开始感到腹部阵痛收缩时,可以计算一次阵痛到下一次阵痛的时间,计算其频率,如果间隔时间很长,约10至20分一次,在走动或休息后又会改善者,通常是假痛,并不需立即到医院. 真阵痛开始才真正进入产程,它会造成子宫颈逐渐扩张和变薄,和假阵痛的区别是:真阵痛的疼痛强度是越来越强,疼痛持续的时间是越来越久,每一次阵痛间隔的时间会越来越短,不会因为走动而减轻. 从真阵痛开始至子宫颈扩张3至4公分称为潜伏期,初产妇平均需6.4小时,不超过20小时,经产妇平均4.8小时,不超过14小时. 初产妇当阵痛密集到3到5分钟一次,经产妇当有规则阵痛,则可到医院待产.
肠套叠是什么
概述
肠套叠(intussusception)为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随年龄增长该病发病率逐渐下降,约75%的病例见于2岁以内婴儿,尤以4~10个月婴儿最多见,男婴较女婴多2~3倍,春夏发病率较高。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原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了,约95%以上的小儿肠套叠属原发性的,初期,套入的肠管受挤压,特别是颈部,可因肠壁的痉挛收缩而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而肠梗阻又增加了肠蠕动阻力,导致套入部蠕动增强,迅速向前伸,套入部肠系膜套入加深,使其血管回流障碍,发生静脉性瘀血、组织水肿、管壁增厚、变硬,使自动脱套成为不可能,在婴儿期,回盲部、升结肠游离度大,肠系膜缺少脂肪、单薄,有利于肠套叠发展。
按照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回盲部套叠(回肠套入结肠)、小肠套叠(小肠套入小肠)、结肠套叠(结肠套入结肠)。
临床表现
多为平素健康的婴儿,突然发病。年长儿发病稍缓,症状不如婴儿典型。
1. 腹痛突然发生剧烈的阵发性肠绞痛,哭闹不安,屈腿,两臂乱动,或以手抓按腹部,面色苍白,出汗。持续数分钟后,腹痛消失,间歇10~20分钟后又反复发作。较大儿童发作间隔时间较长。阵发性腹痛是由于肠系膜受牵拉和鞘部强烈收缩所致。
2. 呕吐早期呕吐为肠系膜被牵拉所致。吐出物为奶块或食物残渣等胃内容,次数不多。随后吐出物含胆汁,晚期可为粪样物。
3. 便血为婴儿肠套叠的特征。在腹痛发作后可有1~2次正常大便,约85%病例在发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样粘液血便。小肠型肠套叠和儿童肠套叠便血率较低,出现也较晚。
4. 腹部肿块早期腹部平软,无压痛。多数病例可扪及肠套叠的肿块,小肠结肠型肠套叠沿结肠框分布,常位于右上腹部或脐上,呈腊肠样,表面光滑,中度硬,略有弹性,稍可移动。以后随套叠的进展,肿块可循结肠移至左腹部。少数病例的套入部可达直肠,多数病例的回肠末端及盲肠套入结肠内,右下腹部扪诊常有空虚感。小肠套叠肿块多在脐周,活动度较大,不易扪及。晚期病例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出现腹胀、腹水、腹肌紧张及压痛,不易扪及肿块,有时腹部扪诊及直肠指检双合检查可触及肿块。
5. 全身情况早期病儿一般状况尚好,体温正常,但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或拒乳。随着病程延长,病情渐重,精神萎靡或嗜唾、阵发性哭闹等腹痛症状反而不明显。发病二三天后的晚期病儿,由于肠坏死或伴腹膜炎,全身情况恶化,常有严重脱水和高热、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小儿肠套叠有什么症状
多见于肥胖健壮的2岁以内婴幼儿,为突然发病,肠套叠可致腹部绞痛,表现为原先安静的患儿突然出现明显烦躁不适,可有全身强直,双腿向腹部屈曲,表情痛苦,症状突发突止;无法表达的小婴儿则出现阵发性哭吵,发作间隙表现正常或安静入睡,随着病情进展,腹痛间歇可出现淡漠,嗜睡,常见呕吐,开始为不消化食物,继而吐胆汁样物,呕吐后可有全身扭动,屏气表现,肠套叠初期,结肠蠕动增加,肠腔内压升高,患儿排出少量正常粪便,后期粪便中出现血迹,随之因肠缺血坏死而排暗红色血块或果酱样大便。
体格检查:早期生命体征平稳,腹痛发作时,可听到亢进的肠鸣音,发作间歇期触诊可有右下腹平坦空虚感,这是由于盲肠和回盲部套入横结肠至右上腹所致;此外还可触及部位不固定的包块,因一侧肠系膜及血管牵拉,肿块通常呈弧形,肛指检查可能发现血迹或带血的黏液,症状持续时间越长,出血量越大。
梗阻时间过长的患儿可能出现脱水及菌血症,导致心动过速和发热,偶见低血容量性或感染性休克,小肠套叠比较少见,多见于儿童,有时也可见于婴幼儿,极少数腹部手术后,肠功能紊乱恢复期可发生小肠套叠,主要表现为完全性机械性小肠梗阻,即腹痛,呕吐,不排气亦不排便,多无血便,腹部肿物不易触到,在镇静或麻醉下偶可摸到肿物,位于脐周呈腊肠样或海螺状。
慢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儿童,病期较长,多在10~15天,主要表现为腹部肿物,偶有部分性肠梗阻症状,除腹痛外偶有呕吐,很少有血便,症状较缓和,多为回结型肠套叠,多继发于肠管器质性病变,如肿瘤,息肉,梅克尔憩室,阑尾内翻,蛔虫症等,腹软不胀,于右上腹触及有弹性的肿物,比较固定。
复发性肠套叠中,原发性肠套叠手术后复发率2%~3%,非手术治疗灌肠复位者复发率稍高,多为黏膜下淋巴结肿大及盲肠部不固定所致,继发性肠套叠复发率20%,肠管病变如息肉,肿瘤,梅克尔憩室为其诱发因素,可多次复发,复发后的临床症状与第一次相同。
婴儿突然尖叫要谨防肠套叠
婴儿从4-5个月开始会有患肠套叠病的危险,因此,如果婴儿出现突然尖叫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肚子痛。其中以肠套叠即肠管堵塞是最危险的,如果治疗不及时,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
肠套叠的特点是疼痛的反复性,一般婴儿会腹痛2~5分钟,停歇5~6分钟后又开始腹痛,这样不断反复。如果婴儿患了肠套叠,要去外科诊治,不要看内科或小儿科。
如果婴儿的疼痛不是反复性的,就不要以为是肠套叠。如果出现持续性的疼痛,婴儿可能是患了腹股沟疝,在腹股沟处可见到肿物,出现这种情况时,婴儿也会突然尖叫。父母要进行区分。如果哭闹的同时还出现发热,则多为中耳炎或外耳炎。
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另一段肠腔内,是婴儿时期的急腹症,多发生于4~12个月的健康宝宝。患了肠套叠之后,宝宝会很痛苦,肚子阵阵绞痛。由于宝宝不会说腹痛,常表现为大声哭闹,四肢乱挣动,面色苍白,额出冷汗。
发作数分钟后,宝宝安静如常,甚至可以入睡。但隔不久,10~60分钟,腹痛再次出现,宝宝又哭闹不止,如此反复发作。与此同时,宝宝还有呕吐、拒绝吃奶等现象,病初排便,1~2次为正常便,哭闹过4~12小时后,宝宝多排出果酱样便或深红色血水便,这是由于肠管缺血、坏死所致。
导致宝宝患肠套叠的原因至今尚不明,一般认为是婴儿时期生长发育迅速,需要添加辅食来保证营养摄入,而消化道发育尚不成熟,功能较差,各种消化酶分泌较少,使消化系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而年轻的父母不了解这个特点,胡乱给宝宝吃些不易消化的食物,更增加了胃肠道负担,从而诱发肠蠕动紊乱,导致肠套叠的发生。
处理方法:对阵发性哭闹的宝宝怀疑是肠套叠时,就应争取时间,迅速到医院就诊。凡病程在48小时内的原发性肠套叠,无脱水症,腹不胀,可以用气灌肠疗法使肠管复位,复位率在95%以上。晚期病情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分析
小儿肠套叠患儿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二十分钟到十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十分钟都爱五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小儿肠套叠患儿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小儿肠套叠患儿即转为安静。肠套叠晚期合并肠坏死和腹膜炎后,小儿肠套叠患儿表现萎靡不振,反应低下。一部分体质较弱,或并发肠炎、痢疾等疾病时,哭闹不明显,而表现烦躁不安等等。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2.呕吐
小儿肠套叠患儿呕吐时,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大约一到两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小儿肠套叠病情已经加重。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3.腹部包块
在两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小儿肠套叠患儿的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的小儿肠套叠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4.果酱样血便
小儿肠套叠发生血便者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家长往往以血便为首要症状就诊,多在小儿肠套叠发病后六个小时到十二个小时排血便,早者在小儿肠套叠发病后三到四个小小时即可出现血便,为稀薄黏液或胶冻样果酱色血便,数小时后可重复排出。便血原因是发生小儿肠套叠时,肠系膜被嵌入在肠壁间,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黏膜出血、水肿与肠黏液混合在一起而形成暗紫色胶冻样液体。
小儿肠套叠的危害是什么?综上所述,就是我们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小儿肠套叠的地点常见危害,无论如何,只要碰到自己的孩子出现了以上表现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就医诊治,避免小儿肠套叠带来更多危害。
小孩肚子疼是怎么回事
胀气
孩子在发生肚子疼的时候可能会因为胀气的原因所导致的,我们也知道在发生胀气的时候是非常难受的,这种腹痛主要表现为突然大声啼哭,腹部膨胀,两只小手紧握,两腿间及腹部蜷曲,这种因胀气而致的肚子疼常在排气后可得到缓解。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在发生肚子疼的时候也有可能是发生疾病所引起的疼痛,所以在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活动迹象,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腹痛多为隐痛及痉挛性疼痛,在两次疼痛间隙,患儿会感觉好些,疼痛可发生在腹部任何部位,但又因肠系膜淋巴结在回肠末端为丰富,因此发炎后常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的疼痛,常被误以为是阑尾炎,但跟阑尾炎疼痛表现所不同的是,肠系膜淋巴结炎所致的腹痛并不会出现反跳痛,超声检查可予以诊断。
肠套叠
相信很多的人在对于这种问题的发生已经不陌生了,在发生肚子疼的时候也有可能是发生肠套叠的情况,这种情况常见于2岁内的小儿,尤其是4~10个月内的小儿多见。肠套叠所致的肚子疼常表现为突然的阵发性的腹痛哭闹,家长会说“我小孩几点前都是很好的,之后就一阵一阵哭闹不安,怎么样都哄不住”, 阵发性的原因主要跟肠子蠕动的特点有关,当蠕动波到达套叠部位的时候,疼痛才会发生,所以,肠套叠发生的时候,玩得正起劲的宝宝会突然哭得很厉害,持续一会后,孩子又像平时一样玩耍了,间隔一段时间后,腹痛又开始了,如此反复发作,疼痛的时候还伴有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地哭闹,双腿不由自主地向腹部屈曲。腹痛一段时间后可出现呕吐、果酱便,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在肠套叠宝宝的右上腹或腹部正中触摸到腊肠样的肿块,按压的时候,小儿会哭闹得更加厉害。
胃病
幽门螺杆菌(Hp)是寄居于人类胃粘膜常见的病原菌之一,人是这种病菌的唯一自然宿主,小儿也不能幸免。当小儿受Hp感染后,一般很难被机体清除而慢慢变成了慢性感染,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从而出现厌食、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等症状,主要表现为连续3个月或3个月以上的时间内至少有3次不连续的上腹部或脐周部疼痛。
阑尾炎
是小儿急腹症很常见的一种情况,相对于成人来说,由于小儿器官比较娇嫩,当发生急性阑尾炎时,情况会更加严重,更容易发生穿孔的可能,可并发弥漫性腹膜炎,甚至致死。
小儿肠套叠的症状有哪些
多见于肥胖健壮的2岁以内婴幼儿,为突然发病。肠套叠可致腹部绞痛,表现为原先安静的患儿突然出现明显烦躁不适,可有全身强直。双腿向腹部屈曲,表情痛苦,症状突发突止;无法表达的小婴儿则出现阵发性哭吵,发作间隙表现正常或安静入睡。随着病情进展,腹痛间歇可出现淡漠、嗜睡。常见呕吐,开始为不消化食物,继而吐胆汁样物,呕吐后可有全身扭动,屏气表现。肠套叠初期,结肠蠕动增加,肠腔内压升高,患儿排出少量正常粪便,后期粪便中出现血迹,随之因肠缺血坏死而排暗红色血块或果酱样大便。体格检查:早期生命体征平稳,腹痛发作时,可听到亢进的肠鸣音。发作间歇期触诊可有右下腹平坦空虚感,这是由于盲肠和回盲部套入横结肠至右上腹所致;此外还可触及部位不固定的包块。因一侧肠系膜及血管牵拉,肿块通常呈弧形。肛指检查可能发现血迹或带血的黏液。症状持续时间越长,出血量越大。梗阻时间过长的患儿可能出现脱水及菌血症,导致心动过速和发热,偶见低血容量性或感染性休克。小肠套叠比较少见,多见于儿童,有时也可见于婴幼儿。极少数腹部手术后,肠功能紊乱恢复期可发生小肠套叠。主要表现为完全性机械性小肠梗阻,即腹痛、呕吐、不排气亦不排便,多无血便,腹部肿物不易触到,在镇静或麻醉下偶可摸到肿物,位于脐周呈腊肠样或海螺状。慢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儿童,病期较长,多在10~15天。主要表现为腹部肿物,偶有部分性肠梗阻症状。除腹痛外偶有呕吐,很少有血便,症状较缓和。多为回结型肠套叠,多继发于肠管器质性病变,如肿瘤、息肉、梅克尔憩室、阑尾内翻、蛔虫症等。腹软不胀,于右上腹触及有弹性的肿物,比较固定。复发性肠套叠中,原发性肠套叠手术后复发率2%~3%,非手术治疗灌肠复位者复发率稍高,多为黏膜下淋巴结肿大及盲肠部不固定所致。继发性肠套叠复发率20%,肠管病变如息肉、肿瘤、梅克尔憩室为其诱发因素。可多次复发,复发后的临床症状与第一次相同。婴幼儿肠套叠有典型症状者一般诊断不困难。临床上有阵发性腹痛、血便及肿物三者存在即可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