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种宝宝常见病最好不输液
这4种宝宝常见病最好不输液
上呼吸道感染
病程 3 天以内,体温 38 度以下,精神状态好。
儿童腹泻
包括轮状病毒感染在内的宝宝腹泻,要注意预防和治疗脱水。可以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才需静脉输液,没必要用抗生素。
毛细支气管炎
轻度喘息者不需要特殊治疗,对于患有支气管哮喘的儿童或急性毛细支气管、急性喉炎等病症,推荐使用雾化治疗。严重者需要补液或住院观察。
手足口病或病毒性咽峡炎
手足口病是否需要输液视病情而定,如果宝宝无发热,精神状态好,血象不高在家观察体温即可。如果孩子出现一些病重的迹象,如高热不退、烦躁、嗜睡、精神差、频繁呕吐、手脚抖动、惊跳等情况,需要紧急住院。
能吃药就尽量不输液
一位在澳洲学医的妈妈曾经在当地随访200多个宝宝,只有2个输过液,而且都是在中国输的。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这里的静脉注射,就是国人习以为常的输液。
一直有这种说法,输液在医学等于一次小手术,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出现肺肉芽肿、肺水肿、静脉炎症。但比较公认的副作用是出现皮疹、呼吸困难、休克等过敏性反应。对生理机能发展还不完善的宝宝来说,这些都是可能存在的风险。
我们总觉得输了液病才能好得快,其实并不见得。崔玉涛医生说,静脉输液并不是高级治疗方法,并不能缩短病程。一位妈妈在宝宝肺炎期间,一直坚持不输液,口服抗生素,正常作息。宝宝在5天后痊愈,这个速度并不比输液的孩子慢。
而一般得了感冒发烧就输液,用抗生素,病好了甚至还多打两天巩固的宝宝,容易对输液产生依赖性,下次再得同样的病吃药就不那么容易好了。
诱发红疹的原因有哪些
1、常风的皮肤疾病
后文将介绍四种宝宝常见的皮肤病症,即痱子、脂漏性皮肤炎、过敏性皮肤炎、尿布疹;
2、感染性的红疹
宝宝若受到病毒、细菌感染,常常容易发烧并发红疹,常见的疹子如玫瑰疹、红痂疹;
3、食物、药物过敏
宝宝若食物或药物过敏,也会产生红疹。
父母在身上发现红疹,应该先就医,确定病症,以对症下药,因为用错药会导致症状恶化,反而不利医治。那明珠医师进一步表示,0-1岁宝宝偶尔会出现红疹,而这些红疹可能分别代表不同的皮肤病症,父母千万不要自作聪明,自己涂药自行处理。宝宝常见的皮肤症症如下。
宝宝皮肤红疹如何治疗
1、常风的皮肤疾病后文将介绍四种宝宝常见的皮肤病症,即痱子、脂漏性皮肤炎、过敏性皮肤炎、尿布疹;2、感染性的红疹宝宝若受到病毒、细菌感染,常常容易发烧并发红疹,常见的疹子如玫瑰疹、红痂疹;
3、食物、药物过敏宝宝若食物或药物过敏,也会产生红疹。父母在身上发现红疹,应该先就医,确定病症,以对症下药,因为用错药会导致症状恶化,反而不利医治。那明珠医师进一步表示,0-1岁宝宝偶尔会出现红疹,而这些红疹可能分别代表不同的皮肤病症,父母千万不要自作聪明,自己涂药自行处理。
宝宝常见的皮肤症症如下。痱子婴儿比较容易长痱子,主要的原因有汗腺发育仍不成熟、新陈代谢的速度快等,此时若衣着闷热,汗液分泌多,汗腺就易阻塞,进而产生痱子,痱子也是汗疹的一种。痱子是针头状大小的红疹子,会感到痒,常常出现在宝宝的额头、脖子、背部等易出汗的部位。治疗在闷热的环境中,避免让宝宝穿衣太多,流汗也要记得勤换同衣。症状轻微者,让宝宝身体保持干爽。
夏季宝宝常见病 中暑
宝宝的皮肤汗腺尚未发育完全,在夏天并无法有效经由排汗来调节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因此容易中暑。
基本居家预防措施:
1.带宝宝外出前,先注意户外的温度与湿度,多加评价,尽量避免于上午10点至下午2点出门。
2.做好防晒。
3.补充水分。
4.穿轻便宽松、透气的浅色衣服。
5.适量食用消暑食物,如西瓜、香瓜、丝瓜、冬瓜或绿豆薏仁等。
小儿常见病如何用药
日常生活中,感冒、发烧、咳嗽、腹泻是宝宝常出现的病症,这些常见病更要谨慎用药,以免用错药影响宝宝的正常发育。以下是宝宝常见病症的用药技巧,妈妈速mark:
1、感冒
宝宝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喉咙痛、咳嗽、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对症治疗是最快的治疗方法。如果轻微感冒,鼻塞流涕,可用小儿感冒颗粒、珠珀猴枣散、保婴丹等药物治疗。
2、发烧
感冒后,宝宝可能会出现发烧症状,一般,3个月以下的宝宝不建议用药治疗,直接用物理降温法退热。如果宝宝3个月以上,体温超过38.5℃,可用单一成分的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治疗。
3、咳嗽
咳嗽会影响宝宝睡眠、玩耍,如果宝宝出现这一症状,妈妈可根据情况让宝宝喝小儿止咳糖浆或清肺化痰颗粒。另外,服用药物期间,多让宝宝喝温水,以缓解喉咙干燥等不适。
4、腹泻
宝宝秋季易感染轮状病毒,出现急性腹泻症状,此时,妈妈除了要注意预防宝宝脱水外,还要根据医生指导给宝宝服用蒙脱石散剂治疗。服用前,最好每袋(3克)加50ml水,这样药物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注意不能让宝宝空腹服用,服用后也不要马上进食。
夏季宝宝常见病 肠病毒
每年4~9月为肠病毒流行高峰期,3岁以下宝宝若感染肠病毒,易演变成肠病毒感染并发重症,如孩子出现高烧、嗜睡、肌跃型抽搐、持续呕吐、颈部僵硬或心律不整等重症前兆病征,应立即送医处理。
基本居家预防措施:
1.勤洗手,大人回家后一定要洗。
2.家中有人感染,一定要分开照顾,避免交叉感染。
3.定期进行宝宝物品与家中环境的消毒。
4.食物食用前必须完全加热。
夏季宝宝常见病 感冒
今年夏天气温创新高,有宝宝的家长,大多选择待在室内活动。密闭空间里,空气不流通,感冒病毒也会伺机感染宝宝。
基本居家预防措施:
1.住家注意通风及室内温湿度的控制。
2.室外或室内都要保持清洁卫生。
3.适量补充水分。
4.大人必须避免自己生病,切记出入公共场所带口罩,回家后立即洗手并更换衣物。
5.少带宝宝出入公共场所。
6.若家里有人生病,应与孩子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宝宝发疹该怎么办
发疹可以分为皮肤疾病引起的发疹和某种疾病引起的发疹两种。宝宝生病时常会伴有发疹,这也是宝宝疾病的特征之一。家长在发现宝宝有发疹现象时,要作好记录,包括每隔2个小时测一次体温、观察疹子的扩散速度、面积、颜色、形状以及发疹部位等。另外,有发疹症状的疾病一般传染性比较强,而且病情发展速度快,一定要做好早期的护理和预防工作,避免传染给其他的宝宝。常给宝宝洗澡,冲掉身上的汗、污垢,宝宝的心情也一定会愉快。
夏季警惕六种宝宝常见疾病
一、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
症状:该病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咽痛,吞咽时尤甚,有时诉头痛、腹痛或肌痛;血常规检查大多是血细胞计数正常或略低。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少数(很少多于12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在以后的24小时内水疱破溃变为浅溃疡,直径一般在5毫米以下,1~5日内愈合。
预防:平时,儿童应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少到公共场所,室内多通风,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由于疱疹性咽峡炎的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因此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而延误治疗。当孩子出现不适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其到正规医院进行确诊,以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对症治疗。
二、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症状:主要就是手、足、口腔黏膜和唇内出现疱疹。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候也会在膝、肘部等都会出现。同时生手足口病的宝宝还会伴随烦躁、咳嗽、头痛、流鼻涕、哭闹、流口水、厌食等症状。
预防:对于手足口病,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特别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勤让孩子洗手,日常用品要常消毒,不让小孩吃生冷的食物,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远离感染源等等。
三、小儿热痱
小儿热痱是由于婴幼儿本身新陈代谢旺盛,容易出汗,一旦汗液长时间浸渍皮肤,便会堵塞汗腺,出现炎症反应,于是刺痒、灼热的小痱子就会“冒出来”。
症状:痱子一般出现在孩子的颜面、颈部、肩部、肘窝、腹股沟、腋窝等部位。
预防:热痱重在预防,干爽清洁是“法宝”。夏天最重要就是别给孩子穿太多,室内通风良好,降低室温,给孩子穿着吸汗全棉衣物,保持皮肤的干爽清洁就可避免或减少痱子的发生。
四、小儿感冒
小儿感冒,也叫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 piratory infections),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因此常用“急性鼻咽炎”(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诊断名词,也可统称为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
症状:不同年龄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不同。三个月以下婴儿,发热轻微或无发热。因鼻阻及鼻阻所致的症状较突出。如哭闹不安、张口呼吸、吸吮困难、拒奶、有时伴有呕吐及腹泻。婴幼患儿表现为全身病毒症状较重,病初突然高热39.5-40℃,持续1-2天,个别达数日,部分患高热同时伴有惊厥;还有,一般鼻塞、流涕、咳嗽或咽痛等症状较重,也常伴有拒食、呕吐、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状。三岁以上患儿多不发热或低热,个别亦有高热,伴畏寒、头痛、全身酸困、食欲减退,一般上呼吸道的其他症状明显,鼻塞、流涕、喷嚏,声音嘶哑及咽炎等。
预防:
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预防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乱摸鼻子和眼睛,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擦拭鼻涕的方法;平日注意口腔清洁,幼儿每日早、晚各刷牙1次,餐后用清水嗽口,以预防咽部感染;经常开窗通风,孩子的床单被褥要勤洗勤晒;打扫卫生时尽量避免尘土飞扬。
2、合理饮食
孩子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阶段,家长一方面要为孩子准备多样化、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食谱,力求营养全面、均衡;另一方面要鼓励孩子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和粗粮等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让孩子多喝水,以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减少患病几率。
3、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让孩子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得到足够的日光照射,充分呼吸新鲜空气;给孩子安排多样化的体育锻炼,以提高孩子自身的抵抗能力;同时还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4、远离病原
呼吸道感染类疾病的致病病毒、细菌一般出现在商场、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避免到此类人流量大的地方逗留;雾霾天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因为雾霾中的粉尘颗粒很容易带着病菌直接进入孩子的呼吸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此外,要让孩子远离已感染的人群。
5、合理穿衣
气温变化比较大的季节要加强对孩子的护理,穿着衣服要适宜;孩子活动后要及时换下汗湿的衣服,以免着凉;晚上睡觉盖合适的被子,不要因为被子太薄而感冒,也不要因为被子太厚造成孩子踢被。
6、体弱幼儿可用药物增强免疫力
确实体弱的幼儿,可适当使用药物来增强机体免疫力,但一定要遵循医嘱,不要私自服用药物。
五、空调病
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工作学习的人,因空间相对密闭,空气不流通,致病微生物容易滋生,且室内外温差较大,机体适应不良,会出现鼻塞、头昏、打喷嚏、耳鸣、乏力、记忆力减退、四肢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常有一些皮肤过敏的症状,如皮肤发紧发干、易过敏、皮肤变差等等。这类现象在现代医学上称之为“空调综合征”或“空调病”。夏季家长往往怕孩子太热,总是会让其呆在空调房里,因此特别容易得“空调病”。
症状:宝宝皮肤薄嫩,皮下脂肪少,毛细血管丰富,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宝宝皮肤薄嫩,皮下脂肪少,毛细血管丰富,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主要表现为容易疲倦,大便稀薄,食欲不振,经常腹泻,反复感冒等。身子较弱的宝宝在空调房里呆久当宝宝患上“空调病”后,甚至容易引发敏性鼻炎、结膜炎等病症。
预防:
1、温度适宜
一般,空调温度在25~28度比较适宜。在气温较高时,可将温差调到6~7度左右;气温不太高时,可将温差调至3~5度,空调的风速不宜过强。宝宝先进入房间后再打空调,要出去时应先关好空调等室温接近常温后再出去,宝宝一定要避免频繁的进出。
2、经常通风
应经常开窗换气,以确保室内外空气的流通。通过开机1~3小时后关机,然后打开窗户将室内空气排出。有新生宝宝的家庭,使用空调时,至少打开一扇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时刻保湿
宝宝的皮肤水分调节能力远不如成年人,所以就更难适应。有婴幼儿的家庭如果要使用空调,首先要多给宝宝喝水,同时要人为适当增加室内的湿度。办法有3种,可以使用加湿器、屋子里摆放一杯水或摆放一些水生植物、经常开窗换气等等。
4、定期清洁
空调的空气过滤岗(过滤膜),是用来过滤空气的。如果时间太久不清洗,布满在滤网上的毛屑、灰尘等杂质就会吹进室内,散布在空气中。宝宝一旦吸入这些物质,呼吸道就会过敏或引起咳嗽。所以,大约每隔半个月,就要把空调上的空气过滤网拆下来用大量的水冲洗,室内空气质量才能有所保障。这个爸妈可以自己动手。
同时,空调器中的冷却盘也要定期清洗,这个可以向维修厂商咨询。长期生活在空调房里的宝宝,父母要保证他们每天有一定的日照时间。安装空调的房间要防止空气污染,定期开窗换气,必要时也可用药物喷熏消毒。
5、衣着合理
小儿皮肤娇嫩,出汗较多,服装用料应具有柔软、吸湿、透气性好和洗涤方便的特点,以浅色的纯棉、纯针织品为宜。在空调房里宝宝衣服要比成人多一件。
一定要注意的是:在打空调之前先给宝宝擦干身上的汗,最好洗个温水澡并擦干。宝宝在空调间内要注意别把空调的出风口对着宝宝,同时一定要注意给宝宝的肚子、小脚保暖。不要让宝宝整天都待在空调房间里,每天清晨和黄昏室外气温较低时,最好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可让宝宝呼吸新鲜空气,进行日光浴,加强身体的适应能力。并且每天至少为宝宝测量一次体温,以防宝宝因为吹空调而发烧。
六、暑热症
“暑热症”医学上称它为小儿夏季热,它主要在炎热的夏天时发生,并不是宝宝感染了病菌而发烧,而是因外界环境 升高而致使体温上升,所以也有人叫它“夏期高体温症”。体温一般在38-40℃之间,天气愈热,热度愈高。时间持续1 -3个月之久,一直到天气逐渐凉爽了才自然告退。
症状: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为特征。疾病初起,暑伤肺胃,实证为重,可见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纳食如常,舌红,脉数等症;疾病日久,肺胃及肾,真阳不足,形成上盛下虚证时以虚证为主,除暑热症的典型表现外,还可见面色苍白,下肢清冷,大便稀溏等症。
预防:天热时不要给宝宝穿着太多或太厚,以免影响身体散热;注意调节环境温度,如使用空调器或去凉爽的地方居住;宝宝发烧时,在确定暑热症后马上安置在室温22℃-25℃的房间里,给宝宝洗温水浴也有降温效果,但要注意水温要比体温低3℃- 4℃,每次20-30分钟,每天洗2-3次;注意给宝宝喝一些西瓜汁、绿豆汤、冬瓜水等饮料,补充体内失去的水分,给予清淡饮食;可在中医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清暑益气、养阴清热的防治暑热症的中成药或药膳。
夏季宝宝常见病 腹泻
天气热,食物容易腐败、滋生细菌,尤其很多冰品的生菌数过高,食物卫生没有注意,宝宝容易造成腹泻。除此之外,细菌、病毒感染也是宝宝腹泻的常见原因,其中又以「轮状病毒」感染居多。
基本居家预防措施:
1.留意宝宝的大便,如有异常需赶紧就医治疗。
2.勤洗手。
2.别吃生菜、没煮熟的鸡蛋或直接饮用未消毒的生乳,水果一定要洗干净。
3.留意食物的保鲜。
4.煮开水要持续煮开五分钟以上。
新生儿红疹是怎么回事
1、常见的皮肤疾病。四种宝宝常见的皮肤病症有痱子、脂漏性皮肤炎、过敏性皮肤炎、尿布疹,这些都会导致宝宝身上长红疹。
2、感染性的红疹。宝宝若受到病毒、细菌感染,常常容易发烧并发红疹,常见的疹子如玫瑰疹、红痂疹;
3、食物、药物过敏。宝宝若食物或药物过敏,也会产生红疹。父母在宝宝身上发现红疹,应该先就医,确定病症,以对症下药。因为用错药会导致症状恶化,反而不利于医治。0-1岁的宝宝偶尔会出现红疹,而这些红疹可能分别代表不同的皮肤病症,父母千万不要自作聪明,自己涂药自行处理。
新生宝宝九种常见皮肤病
第一种、无害的粟丘疹。主要是生长在宝宝的前额、脸颊、眼、鼻周围,甚至外耳处,有非常小的黄白色的丘疹,表面是呈光滑的球状,并且顶端是尖圆,用手挤压以后可以看到比较坚实的角质样的颗粒。这种情况对于新生儿是比较常见的情况。
第二种、捂出来的痱子。在新生儿的额头、两颊、颈部、腋下等身体褶皱处,由于宝宝的汗腺发育还不是相当的成熟,天气太热或者衣服穿得过多就是导致出现红色的小疹子,主要表现就是皮肤发红,并且伴有瘙痒感。
第三种、传染的脓疱病。最主要发生在出生四至十天的新生宝宝,宝宝突然的出现小小的丘疹在脸上、胸背部、四肢或皮肤褶皱处,如果脓包比较严重的时候会出现糜烂的情况,并且伴有臭味,液体流出来以后水泡表面会出现结痂的情况,水泡的面积要视宝宝的病情决定。
第四种、常见的脂溢性皮炎。这种皮炎最为主要的表现就是:在新生宝宝的两颊、头皮、耳朵后侧、眉毛等处出现类似油垢的黄色硬痂,严重时身体也会结痂,皮肤红肿,但是等到结痂的时候可以轻轻的抓洗脱落。
第五种、男宝宝独有的痤疮。可能是因为宝宝在妈妈腹中的时候摄入过多的雄性激素,导致宝宝的额头、脸等处出现黑头粉刺、丘疹,有时也形成脓疱,形成这种粉刺样毛囊性丘疹。
第六、粉刺样毛囊性丘疹。宝宝的身体会出现大小不一的红斑,边界不清,比较的湿润鲜红,红斑中心会有黄白色的丘疹情况出现。
第七种、多发的血管瘤。宝宝没有明显的异常,主要就是看到宝宝皮肤出现不规则的块状红斑,经常发生在宝宝的上眼皮、后颈部、两颊或额头。有些血管瘤则高于皮肤,呈突起的块状,摸着软软的。
第八种、胎记—“蒙古斑”。主要是因为宝宝的胚胎发育的时候一些黑色素停留导致延迟消失造成的情况。
第九种,风疹块(荨麻疹)。很多新生宝宝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宝宝身上出现一种疹块。
宝宝肚子痛是什么原因 肠套叠引起肚子痛
这是一种宝宝常见的急腹症,由于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造成肠梗阻,腹痛非常剧烈。这种腹痛也是阵发性的,隔一段时间疼一次,宝宝哭闹一阵停一阵。最明显的特点是腹痛越来越严重,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宝宝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常伴有巧克力酱样的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