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要打胰岛素 口服降压药失效者
什么人要打胰岛素 口服降压药失效者
对于口服降压药物失的II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消瘦者,这类患者如果不注射胰岛素病情就难以得到满意的控制,久而久之就会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哪些人需要注射胰岛素
1、首先是I型糖尿病要用胰岛素治疗,因为I型糖尿病它的发病是因为它的胰岛分泌功能已经没有了,几乎没有胰岛细胞,自己分泌不出胰岛素了,所以必须替代治疗。
2、II型糖尿病的病人,在用口服降糖药剂失效的情况下,应当使用胰岛素了,我们所说口服降糖药剂失效一般指的是胰岛素的促泌剂,比方说黄脲类药物,现在还有一种列脲类药物。以前我们认为黄脲类药物,比方说优降糖,达美康,美吡达,糖适平,使用到6片如果不管用了,应该打胰岛素了,也就是说我们胰岛功能太衰竭了。我们把这种黄脲类药物促泌剂好比是马鞭子,马跑慢了,我们打了6鞭子还跑不起来,说明这马已经没有能力了,就应当打胰岛素了,这是以前的老概念,现在我们的概念是3片如果不行,就应当打胰岛素了,因为那时候马已经累的够呛了,这时候我们应当换匹马,让它休息休息,对我们保护这一点残余的胰岛素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
3、第三个是有些有比较严重的糖尿病的并发症或者有严重的其它疾病的人,应当使用胰岛素治疗。比方说我们糖尿病病人已经有肾病了,或是肾功能不全了,或者是眼睛的病变比较厉害了,或者说其它地方的病变也比较厉害了,这都应该使用胰岛素治疗。或者是有其它严重的疾病,比方说得肺炎了,或是心脏心率衰竭了,或者说有其它的一些内分泌疾病,这三种人是要终身打针的,不能停的。
4、还有三种人,是要暂时打针的,一个就是平时血糖用口服降糖药控制的比较好,现在遇到了特殊应急状态,比方说现在突然得肺炎了,骨折了,心肌梗死了,得心血管病了,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体有一个反映,就是升糖激素分泌的特别的高,原来的治疗血糖控制不好了,这个阶段我们需要用胰岛素去治疗,等到这个阶段过去了,升糖激素渐渐减少了,应急状态渐渐减轻了,我们的胰岛素就逐渐逐渐的减量,最后完全愈合了,完全好了以后,应急状态没有了,这些升糖激素不再升高了,是一个正常状态,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胰岛素停掉,再该用以前的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是和原来是一样的,这是需要暂时用的。
还有一种是妊娠糖尿病,就是在怀孕期间发现糖尿病了,这个期间应该用胰岛素治疗,因为在这个期间,如果不去治疗,血糖特别高,孩子供应的糖就特别高,胎儿就分泌自己的胰岛素,把这个糖降下来,而且把糖转换成脂肪,生出一个大胖孩子,以后后患无穷,什么糖尿病、高血压都来了,对孩子没好处,那么这个时候又不能用口服降糖药,因为口服降糖药能够通过胎盘引起胎儿的低血糖,胎儿一低血糖又死胎了,这都是非常危险的情况,所以这个阶段应该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不能通过胎盘的,它只是降低母体的血糖,所以在怀孕期间,应该用胰岛素治疗。那么在怀孕以后,在哺乳期,也不能用口服降糖药,因为口服降糖药可以通过乳汁让婴儿吸取,那么婴儿也低血糖了,所以说我们在哺乳期也应该用胰岛素治疗,因为胰岛素不会通过乳汁让胎儿吸取,所以说在这个特殊的期间怀孕期间和哺乳期间应当用胰岛素治疗。
治疗糖尿病的好方法总共有几种
一、一般治疗
1、自我监测血糖
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另外患者需要了解疾病地方信息。
二、药物治疗
第1、口服药物治疗
(1)2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
(2)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适应肥胖型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2型糖尿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可加双胍类药物;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用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剂量;2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加用双胍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
(3)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使用,可以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
(4)胰岛素增敏剂有增强胰岛素作用,改善糖代谢。可以单用,也可用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有肝脏病或心功能不全者者不宜应用。
(5)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①瑞格列奈为快速促胰岛素分泌剂,餐前即刻口服,每次主餐时服,不进餐不服。
②那格列奈作用类似于瑞格列奈。
第2、胰岛素注射
(1)1型糖尿病需要用胰岛素治疗。非强化治疗者每天注射2~3次,强化治疗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岛素泵治疗。需经常调整剂量。
(2)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失效者先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方法为原用口服降糖药剂量不变,睡前晚10∶00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每隔3天调整1次,目的为空腹血糖降到4、9~8、0毫摩尔/升,无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每天注射2次胰岛素。
三、运动治疗
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根据病人的总体健康状况来定,找到适合病人的运动量和病人感兴趣的项目。运动形式可多样,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
四、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一部分轻型糖尿病患者单用饮食治疗就可控制病情。
第1、总热量
总热量的需要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力活动量、病情等综合因素来确定。首先要算出每个人的标准体重,算出标准体重后再依据每个人日常体力活动情况来估算出每千克标准体重热量需要量。
第2、蛋白质
蛋白质每克产热量4千卡。占总热量的12%~15%。蛋白质的需要量在成人每千克体重约1g。糖尿病肾病者应减少蛋白质摄入量,每千克体重0、8g,若已有肾功能不全,应摄入高质量蛋白质,摄入量应进一步减至每千克体重0、6g。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
胰岛素制剂有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根据作用时间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并已制成混合制剂,如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
(1)1型糖尿病 需要用胰岛素治疗。非强化治疗者每天注射2~3次,强化治疗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岛素泵治疗。需经常调整剂量。
(2)2型糖尿病 口服降糖药失效者先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方法为原用口服降糖药剂量不变,睡前晚10∶00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每隔3天调整1次,目的为空腹血糖降到4.9~8.0毫摩尔/升,无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每天注射2次胰岛素。
使用胰岛素的几个常见误区
1、“胰岛素要到糖尿病最后阶段才用”:这是另外一个极端错误的传言!一些病人要等到所有药物失效、并发症发展到最晚期才用,其实已经为时已晚,因为此时并发症都已不可逆转,生活质量很差,同时胰岛功能很差,胰岛素治疗效果亦不佳。
2、“打胰岛素太复杂、太麻烦了”:其实不是这样。现在注射胰岛素使用专门设计的胰岛素笔进行操作,非常简单,护士会几分钟内教会你,80岁的老太太也能轻松自己注射,同时携带方便,几秒钟完成注射,和吃药比并不麻烦。
糖尿病注射胰岛素好吗 某些糖尿病必须注射胰岛素
针对于I型糖尿病患者,如果他们不注射胰岛素就很容易发生酮症中毒而危及生命;而口服降糖药失效的II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消瘦者,这类庁如果不注射胰岛素病情就会难以得到满意的控制,久而久之就会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因此在表情况下使用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糖尿病是非常有必要的。
打胰岛素的常见误区
胰岛素是都知道的,有的人也是会用的的,但是有的人也是存在误区的,那么打胰岛素的常见误区是什么?
一、打胰岛素会发胖
胰岛素是一种促生长激素,应用后可能导致体重增加,但只要剂量合理、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或配合减轻体重的药物,能使体重基本稳定。另外,不同胰岛素对体重的影响是不同的,有些胰岛素对体重影响小,具有优势。
二、打胰岛素很疼
目前注射胰岛素的专用针头都有光滑的外涂层,且针头非常细,注射时几乎不会感觉到疼。另外,常用注射部位(如腹部)神经末梢少,疼痛感不明显。
三、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最后一招
糖尿病患者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胰岛素治疗,如1型糖尿病、出现急性并发症、合并重症感染、围手术期、妊娠、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效果不理想等。部分糖尿病患者在某个阶段需要使用,但以后还可以改用口服药治疗。
四、打胰岛素会上瘾
胰岛素是人体按需分泌的激素,医生之所以使用胰岛素,是因为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已不能满足正常需要,对缺陷进行补充是必须的。一旦血糖被控制住,就可以考虑减小剂量或停用。但对于口服药失效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使用。
五、胰岛素特别容易引起低血糖
低血糖确实是胰岛素治疗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但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定期监测血糖,适时合理地调整剂量,注射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
六、打胰岛素的技巧不好掌握
现在的注射装备大多采用笔式注射,使用和携带起来比较方便。很多医疗单位都配备专门的教育护士,对患者进行讲解和示范,大部分患者能很快掌握。
七、胰岛素是最好的药,最好一诊断糖尿病就打
糖尿病患者是否首选胰岛素治疗需根据病情综合判断。我们主张适时、合理应用胰岛素,反对过度或滥用。必须明确的是,对于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依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上述就是对打胰岛素的常见误区的介绍,现在应该有了解了吧,希望本文对您有帮助,一定不要忽视了对打胰岛素的正确认识,祝您健康!
口服降血糖药物为什么会逐渐失效
一、口服降血糖药物为什么会逐渐失效
口服降糖药失效是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主要见于胰岛素促泌剂,包括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消渴丸等)和格列奈类药物(如诺和龙、唐力等)。因为此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ß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药物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体内存在一定数量的胰岛ß细胞。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人在诊断之初,胰岛功能就已降至正常人的50%,此后,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胰岛功能将以大约每年5%的速度衰减,直至完全衰竭。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2型糖尿病人服用胰岛素促泌剂开始阶段效果好,以后越来越差,最终完全失效。因为在病程早期,患者仍保留一定的胰岛功能,而到了病程晚期,患者胰岛功能已完全衰竭。换句话说:胰岛ß—细胞分泌功能逐渐衰竭是导致胰岛素促泌剂失效的主要原因。
二、口服降糖药失效分哪两种情况?
口服降糖药失效是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根据药物失效发生的早晚,分为“原发性失效”和“继发性失效”。有的人在糖尿病确诊之初,口服胰岛素促泌剂就不起作用,血糖始终居高不下,谓之“原发性失效”, 这种情况多见于发现时病情已处于晚期、胰岛功能严重衰竭的糖尿病人。“继发性失效”是指在服药的头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内,血糖可得到满意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药效越来越差,将药物加至最大剂量血糖仍得不到理想控制(空腹血糖>10mmol/L),继发性失效的发生率每年为5%~15%,应用胰岛素促泌剂治疗5年,将有大约30%~40%的病人发生继发性失效。
三、口服降糖药失效能否逆转?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由于胰岛功能完全衰竭所致,逆转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有些病人之所以服用胰岛素促泌剂血糖控制不好,原因在于饮食控制不严、运动过少、腹泻导致药物吸收不良、药物用法不当、存在应激因素(如感染、创伤、急性期心脑卒中等)或同时应用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药、避孕药等)等等。这些情况均不属于真正的口服降糖药失效,因为在消除这些干扰因素之后,药效可以重新恢复,故又称之为“口服降糖药假性失效”。
四、口服降糖药失效后该咋办?
一旦发现胰岛素促泌剂失效,应及早加用胰岛素联合治疗,这对于迅速控制血糖,减轻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保护残存的胰岛功能很有意义。不仅如此,两者联用还可节省外源性胰岛素用量,避免高胰岛素血症的危害。临床上有些继发性失效的病人,配合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后,胰岛ß—细胞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可以重新恢复对口服降糖药的敏感性。当然,如果病人胰岛功能完全衰竭,丧失分泌功能,则应完全换用胰岛素替代治疗。
有些患者心理上有强烈的“胰岛素抵抗”,明明已经出现口服降糖药失效,但对使用胰岛素却一再拖延甚至拒不使用,致使血糖长期居高不下。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不仅会加速胰岛功能的衰竭速度,而且会导致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这种做法实在要不得。
五、如何防止和延缓口服降糖药物失效?
胰岛功能衰竭是导致口服降糖药物失效的主要原因,而长期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又是导致胰岛功能衰竭的罪魁祸首,因此,延缓或避免口服降糖药物失效,最好的办法就是早诊断、早治疗,将血糖控制控制达标,以延缓胰岛功能衰竭。此外,严格控制饮食,加强体育运动,避免肥胖,减轻胰岛素抵抗,也是必不可少的防治措施。
新近研究证实,新型降糖药物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百泌达)可以促进胰岛β细胞增生和分化,有效保护及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可以起到延缓胰岛功能衰减,预防口服降糖药失效的作用。
六、如何正确看待口服降糖药失效?
发生口服降糖药失效以后,病人往往情绪悲观、低落,情绪波动反过来又促使血糖升高,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口服降糖药失效并不意味着无药可医、无计可施,通过联合或改用胰岛素治疗,同样能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但是,有些糖尿病人明知口服降糖药失效,却拒不使用胰岛素,而是盲目加大用药剂量或滥用偏方、秘方,导致血糖长期居高不下,引起各种并发症,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的结局,实不足取。
糖友忘记服药怎么办
糖友忘记服药该如何补救?
不同规格的胰岛素,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包括起效时间以及作用维持时间等等)均不相同,因此,胰岛素一定要按照要求定时、定量注射,否则会造成血糖的继续波动或增高。
①血糖不是很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影响不算大,可于餐后立即服用阿卡波糖或诺和龙。
②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胰岛功能较差以致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以及某些继发性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采取补救措施,而且只能选择胰岛素,否则可能会发生严重后果。
超短效胰岛素(如诺和锐)或短效胰岛素(如诺和灵R),餐前忘打了,可于餐后立即补注,对疗效影响不大。
一天一次的长效胰岛素,漏打一次,尽快补上即可,下次注射如在原时间需注意低血糖反应,因为两次注射间隔时间很可能小于24小时,也可从此改变注射时间将注射时间调整为补打时间(如早8点补打胰岛素,以后均早8点注射胰岛素)。
对于早、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如诺和灵30R)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如诺和锐30)的患者,如果早餐前忘记打胰岛素了,可于餐后立即补打,其间要注意监测血糖,必要时中间加餐;如果想起来时已快到中午,应检查午餐前血糖,当超过10毫摩尔/升时,可以在午餐前临时注射一次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切不能把早晚两次预混胰岛素合并成一次在晚餐前注射。
按时、规律用药是平稳控制血糖的基本要求。作为患者,要尽量减少或避免漏服降糖药或忘打胰岛素的情况。
一旦真的发生上述情况,就要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把由此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长期打胰岛素的危害性
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分为两类,一种是口服降糖药,另外一种当然就是胰岛素。口服药和胰岛素各有优劣,比如口服降糖药,安全方便,病人的依从性非常好,但是在肝肾功能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将无法使用口服降糖药。
而胰岛素是内分泌科医师调整血糖的主要手段之一,胰岛素是人体体内自身的物质,因此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一般是非常安全,不会有什么危害的,而长期使用胰岛素注射当然会带来一个不良反应,就是体重增加,因此肥胖的患者是不适合打胰岛素的。
糖尿病人何时该用胰岛素
糖尿病人,很抵触打胰岛素,他们觉得这是治疗无效,病情加重的标志,这个误会贻误了糖尿病的最好治疗时机。一般来说,如果已经同时服用了2种降糖药后,血糖还是控制不住的话,就到了用胰岛素的时候了,再往后拖延,胰岛素的降糖效果也会受影响。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在较大剂量,多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仍>7%,就应该开始使用基础胰岛素了。降糖药疗效不佳后开始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的病人,糖化血红蛋白往往已经达到10%,高出指南建议的7%很多了。研究发现,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之前降糖药的服用种类越多,或者剂量越大,用胰岛素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难度就更大,血糖就很难控制。这就提示,当降糖药治疗疗效不佳时,胰岛素治疗的时机是:糖化血红蛋白最好不要超过8%,同时,口服降糖药的种类最好不超过2种,当已经服用3种口服降糖药,仍旧疗效欠佳时,再开始胰岛素治疗,最终的效果不如在2种降糖药疗效不佳时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效果。另一个问题是,开始胰岛素治疗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要及时,现在发现,从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后的6个月内,胰岛素剂量的增加平均只有1~2个单位,这也是中国的糖尿病人胰岛素治疗后,病情仍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怎么治疗糖尿病疗效比较显著
一般治疗:自我监测血糖,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另外患者需要了解疾病地方信息。
口服药物治疗:2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适应肥胖型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2型糖尿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可加双胍类药物。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用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剂量。2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加用双胍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
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使用,可以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胰岛素增敏剂有增强胰岛素作用,改善糖代谢。可以单用,也可用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有肝脏病或心功能不全者者不宜应用。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瑞格列奈为快速促胰岛素分泌剂,餐前即刻口服,每次主餐时服,不进餐不服。那格列奈作用类似于瑞格列奈。
胰岛素注射:1型糖尿病需要用胰岛素治疗。非强化治疗者每天注射2~3次,强化治疗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岛素泵治疗。需经常调整剂量。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失效者先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方法为原用口服降糖药剂量不变,睡前晚10∶00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每隔3天调整1次,目的为空腹血糖降到4、9~8、0毫摩尔/升,无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每天注射2次胰岛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