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高血压病如何治疗
肾性高血压病如何治疗
(1)非药物治疗:
包括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减少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调整生活习惯、戒烟、节制饮酒、正确对待环境压力、保持正常心态。
对于终末期肾衰竭接受透析的患者,首先要调整水、盐的摄入量,达到理想干体重。注意低钠、低脂。低钠不仅可有效控制钠、水潴留,并可增加ACEI及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的降压效果。
(2)药物治疗:
以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为首选方法。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阻断RAS药物有两大类:ACEI和AngⅡ受体拮抗药。用药原则上应避免肾损害药物、低剂量开始、联合用药。
尿路感染会引起高血压吗
高血压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大部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属心脑血管疾病范畴。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为肾性高血压,属继发性高血压范畴,约占高血压的5 %~8%。这个比例是比较大的。对于高血压患者,人们往往只注意高血压本身,而容易忽视高血压背后的隐藏原因。由于对肾性高血压缺乏足够的重视,以致将肾性高血压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例是不少见的。
尿路感染(主要是慢性肾盂肾炎)是引起肾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之一。据国内资料统计,慢性肾盂肾炎伴有高血压者占14%。肾性高血压患者血压一般为中等度升高,但也有少数可发展为严重高血压。这类患者多有长期反复尿路感染病史,有脓尿及菌尿。如患者有明显膀胱刺激症状、血尿或脓尿,但无菌尿者,则要注意患肾结核的可能性。
慢性肾盂肾炎反复发作,最后导致肾功能不全时,伴发高血压的概率明显增大。也可以这样说,慢性肾盂肾炎伴有高血压时多预示病变可能累及肾实质,此时要提高警惕。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面色潮红
近期,《中国医学杂志》发布了《中国肾性高血压管理指南(2016)》,这是我国第一部肾性高血压管理指南。
肾性高血压也被称为“白脸高血压”,这是因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是面色潮红,而肾性高血压患者却是面色苍白,这是慢性肾病并发肾性高血压病的特征。
所以,如果肾病患者突然发现自己皮肤变白了,不要高兴得太早,这很可能和肾性高血压有关。
原因
肾病在前,高血压在后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梅颜教授说:“肾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的主要组成部分,肾性高血压是因为先有了肾脏疾病,在肾脏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高血压,肾脏疾病是肾性高血压的原始病因。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董飞侠教授指出,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发生高血压有多种原因,与自身免疫等多因素有关。
肾性高血压会加剧患者肾脏病变,加速肾功能减退,形成恶性循环。除此之外,可能还会增加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导致肾病患者过早死亡。
症状
面色苍白,伴有贫血
肾性高血压患者之所以会面色苍白,是因为这类高血压患者,常常伴有贫血。董飞侠教授指出,许多病人和医生常把高血压病和贫血看成是毫不相干的两种病,结果失去了早诊的机会。
“肾性高血压是很可能发生贫血的”。董飞侠教授解释,因为患者的肾功能不全,肾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就会减少;毒素排泄受阻又损害胃肠道,导致恶心、呕吐和厌食等情况,致使铁、叶酸、维生素B等造血原料摄入减少;此外,毒素还会抑制骨髓造血。
董飞侠医生提醒大家,如果患者既有高血压病,又伴有贫血、小便减少、水肿或恶心呕吐这些症状,就要警惕“白脸高血压”了,要进一步的做尿常规、肾功能检查。
治疗
吃对降压药,治好原发病
《中国肾性高血压管理指南(2016)》中指出,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 mmHg,合并显性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 300 mg/24 h)时血压可控制在≤130/80 mmHg。刘梅颜教授说:“血压越高,肾脏承受的压力就越大,肾性高血压患者,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好血压和积极治疗肾脏原发疾病。”
董飞侠医生推荐肾性高血压患者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他说:“这两类药物肾脏保护作用最强,应当作为慢性肾性高血压或者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首选治疗,血压正常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也能减少蛋白尿,延缓肾损害的进展”。
此外,董飞侠教授强调,一般肾性高血压病人每日摄入盐量不超过5g,若伴有严重水肿、心功能不全、严重高血压时,盐量应限制在4g以下。同时要避免心情过度激动,情绪不稳定等。平时可以喝些菊花茶、槐花茶、天麻饮、决明子茶调节血压。
青壮年警惕白脸高血压
何为“白脸高血压”
高血压伴有贫血时可致面色苍白,这是肾性高血压病的特征,是相对于“红脸高血压”(多数高血压患者面色潮红)而言的。
许多病人和医生常把高血压病和贫血看成是毫不相干的两种病,结果失去了正确诊治的机会。实际上,得了肾性高血压,是可以发生贫血的。这是因为:
①由于肾功能不全,肾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②由于毒素排泄受阻,毒素可破坏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
③毒素可损害胃肠道,导致恶心、呕吐和厌食,致使铁、叶酸、维生素b等造血原料摄入减少。毒素可抑制骨髓造血。
谁要警惕“白脸高血压”
如果患者既有高血压病,又伴有贫血、小便减少、水肿或恶心呕吐,就应警惕“白脸高血压”,继续进行尿常规、肾功能检查。在治疗方面,需要进行饮食调整、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控制感染、血液透析,同时需要服用降压药。
继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分别是什么
高血压肾病作为病因可直接造成肾脏的损害,称为高血压肾病。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继发性高血压有明确的病因,去除病因后血压可以恢复正常,90%以上的继发性高血压继发于肾脏疾病,这种叫做肾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是直接因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是指在肾脏病过程中出现的高血压表现。约占成人高血压的5%---10%,在继发性高血压中最为常见。
肾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的某些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面色大多潮红,有“红脸高血压”之称。而肾性高血压患者由于肾功能的减退并且伴有肾性贫血,因而脸色苍白,有“白脸高血压”之称。此外,肾性高血压患者以舒张压升高为主,年轻人发病较多。
两者最主要的区别还在于肾性高血压以肾脏病变为主,而原发性高血压早期就会出现眼底病变。因此肾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肾性高血压是以肾脏的实质性病变或血管性病变为基础,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更为复杂。
肾性高血压怎么治疗
什么是肾性高血压
肾性高血压是肾病治疗过程比较棘手的一个难题,医学界曾经倾心研究但效果始终不佳。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发现肾性高血压的形成与目前科学的肾脏纤维化理论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在肾脏纤维化过程中肾功能减退,血压趋于升高,肾衰竭后期80%以上伴有高血压。
肾衰竭肾脏纤维化逐步进展的过程中,在炎症刺激、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持续不断的作用下,肾脏损伤渐渐扩大蔓延,常引起肾脏血流灌注的固定性减少,导致肾脏缺血缺氧加重,此时肾脏分泌多种引起血压升高的物质,微细血管中的舒张因子数量减少,使得微细血管长期处于收紧状态,势必造成血流速度减慢,这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造成微细血管的高灌注,长期高灌注就又形成肾脏微细血管的高压状态,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就会表现为高血压。
反过来肾性高血压的发生,又会使得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系膜细胞以及肾小管的上皮细胞等就会出现严重的缺血缺氧,刺激上述固有细胞的表形转化以及炎性细胞浸润,从而导致系膜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的增多,促使肾小球硬化、肾小管和肾间质纤维化,肾脏病理损伤在恶性循环中加重,因此治疗慢性肾衰竭实现平稳降压,是控制慢性肾衰竭病情,阻断肾脏纤维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如何有效治疗肾性高血压,阻止肾纤维化进展
有65%以上的病人在使用了微化中药渗透疗法后,原来很高的血压逐渐降至正常,最后甚至是停用了降压药。中药渗透疗法活性物质有很轻的扩张血管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完成:
1、通过激活体内前列环素的释放和缓激肽释放来扩张血管。
2、通过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一氧化氮来扩张血管。
3、通过抑制体内血管紧张素Ⅱ的释放来扩张血管。
肾血管性高血压:直接因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称为肾性高血压,约占成人高血压的5~10%,是继发性高血压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肾动脉狭窄导致肾缺血引起的高血压独成一类,称肾血管性高血压,在整个肾性高血压中所占比例尚不及一半。
肾实质性高血压:而由其单侧或双侧肾实质疾病所引起的高血压,统称为肾实质性高血压,几乎每一种肾实质疾病都可以引起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继发性高血压病由于其它症状不明显,容易与原发性高血压相混淆而耽误治疗,所以一旦发现高血压,特别是年青人、儿童以及原来血压正常的老年人,要先进行相关的检查以确定是否是继发性高血压。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肾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中最为多见的: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晚期影响到肾功能时)、肾动脉狭窄、肾结石、肾肿瘤等。
血管疾病:主动脉狭窄、多发性大动脉炎等。颅脑病变使颅内压增高也可引起继发性高血压。
妊娠:妊娠高血压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并存,鉴别比较困难。
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嗜铬细胞瘤等。
对于部分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如单侧肾脏病变、肾脏肿瘤、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主动脉狭窄、脑瘤等疾病,可以进行手术治疗消除的,高血压也就随之改善。即使不能进行手术,也可以对症下药,获得最好的疗效。
肾性高血压病的分类
高血压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总的来看,它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肾性高血压是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之一,在无明显水肿或未做尿液检查时,患者容易以为自己得的是原发性高血压。由于二者在治疗及预防方面有很大不同,故有必要对它们作认真鉴别。那么如何区别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呢?这就需要医生详细的询问病史,认真的进行体检,行必要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明确因果关系,弄清发病的先后次序。
1、原发性高血压:一般发病年龄较大,或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家族史。先有高血压,以后才有肾脏损害,出现尿液和肾功能不正常等。
2、肾性高血压可分为肾实质性高血压和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实质性高血压多有肾脏病史,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盂肾炎等。实验室检查多可发现异常,当诊断有困难时,需借助肾穿刺明确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多见于30岁以下或55岁以上,突然发生恶性高血压,或以往有高血压史,突然转为恶性高血压者。同时要注意病史中是否有腰部外伤,腰背部或胁腹部剧痛,腹痛等。体检时,颈部、腹部和胁腹部可有血管杂音。但上述征象均无特异性,确诊要靠肾血管造影等手段。
肾性高血压治疗原则
肾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1、治疗应因人而异,按照病情严重的程度、血流动力学的障碍程度以及其他主要病情择药。
肾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2、血压应逐渐下降,一般降至原来血压的80%~90%较为适宜。
肾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3、复方联合疗法优于大剂量单一疗法,因为复方用的各种药物剂量较小,引起的副作用也较少。
肾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4、应从一种药物开始服用,阶梯式增加,重症高血压者除外。
肾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5、对情绪和精神无影响的药物应优先使用,因为它们极少干扰每天的活动。
肾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6、避免给任何药物以不合适的剂量。
肾性高血压的治疗原则7、永远不要骤然停止某一种治疗或突然放弃某一种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肾性高血压的治疗单纯的只是降压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针对受损的肾脏组织进行修复,只有恢复了肾脏的正常自主调节功能,才能从根本上治疗肾性高血压,也有效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