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
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
血小板计数一般情况下如需判断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和有无止血能力,需要做血小板检查,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做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 - 正常值
(100~280)×109/L;
男性 (108~273)×109/L;
女性 (148~257)×109/L;
平均值 19×109/L。
儿童过敏性紫癜疾病的辅助检查是什么
辅助检查:(1) 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血小板计数正常甚至升高。出血和凝血时间正常,血块退缩试验正常,部分患儿毛细血管脆性实验阳性。(2) 其他:肾受损可有血尿,蛋白尿,管型。血清IgA浓度往往升高,IgG、IgM升高或正常。
各年龄儿童血小板正常值及不在正常范围内的表现
各年龄儿童血小板正常值范围
年龄 血红蛋白(g/L) 白细胞(109 /L) 血小板(109/L)
2周 130-200 5.0-21 150-300
3月 95-145 6.0-18 150-350
6月-6岁 105-140 6.0-15 150-350
7-12岁 1 10-160 4.5-13.5 150-350
不在正常范围内的表现
1.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戈谢病等,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各个年龄阶段儿童血小板正常值范围和不在正常范围内的表现的全部内容,大家看完之后是不是都对此有了更加进一步的了解了呢?建议大家记下来这个标准值,然后到时去医院检查的时候对照自己宝宝的数值,看看宝宝是否健康。
血小板偏高是什么原因
血小板的增高一般有两种情况,原发性增高和反应性增高。原发性增高常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反应性增高主要多见于急性感染、溶血等情况。要确定具体原因,应及时到医院做相关检查,查明情况尽快治疗。
血小板计数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增多主要有原发性增多和反应性增多两种。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特征是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生,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多而伴有质量异常。主要表现为自发性出血倾向或血栓的形成。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是由于其他病症所引发的血小板增多的症状,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过敏性紫癜严重吗
过敏性紫癜是免疫球蛋白A(IgA)、C3和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一种小血管炎。过敏性紫癜和IgA肾病是相关的两个疾病。两种疾病都有血清IgA水平升高,肾活检有相同的发现。但是,IgA肾病几乎只有年轻人发病,并且主要累及肾脏。过敏性紫癜主要发生在儿童,症状可以涉及皮肤和结缔组织、关节、胃肠道、阴囊以及肾脏。
实验室检查
过敏性紫癜是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并不是确诊的依据。常规实验室检测的结果通常都在正常范围内。
有助于排除其他诊断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血细胞计数、尿素氮水平、肌酐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脂肪酶的水平。
尿液检查:10-20%的患者可以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
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检测:血小板计数通常是在正常范围内,可以升高,但不会下降。除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计数正常和凝血功能(即PT、APTT、纤维蛋白裂解产物)正常,可以除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脂肪酶水平正常,用于除外急性胰腺炎。
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或升高。有时会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血沉可以正常或升高。
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升高:可以是过敏性紫癜的肾损害,也可以是肾前性原因造成的。
白细胞减少症医学定义是什么
循环血液中性粒细胞占65%-75%。如血液中白细胞减少而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正常者称为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有强大吞噬能力,是人体对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血液循环中的中性白细胞减少的结果是降低了对感染的抵抗力。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的概念
血小板计数是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时间延长,严重损伤或在激状态可发生出血。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轻度损伤可引起皮肤粘膜紫癜,手术后可以出血;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一般认为,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需要预防性输入血小板。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则手术过程不至于出现明显出血。
1、血小板增多
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
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戈谢病等,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高龄孕妇的孕期血小板减少经历
听了医生的话,我更加忐忑,赶紧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知道人体的血小板正常值是(100-300)×109/L。接下来的两次孕检同样检测我的血小板计数不足正常值,医生说我这是妊娠期原发性血小板减少,这是正常妊娠的一种现象,表现为血小板减少较轻,血小板数均在(70 -100) x 109/L,可能由于妊娠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母体对胎儿的一种反应造成的生理性血小板降低。不用治疗,等生完宝宝后,自然就好了。
尽管医生说这种血小板减少属于生理性的,但是我仍然不敢大意。平常活动时尽量有家人陪在身边,一个人做事时都小心翼翼的。妈妈也特意到我家来照顾,每天换着花样地做好吃的,不仅把我喂得像个球,就连老公都长胖了10斤。有了家人的关心照顾,我的心情放松了很多,不再瞎琢磨那些可怕的后果。
生宝宝时,因为孕期体重增加了50多斤,导致宝宝个头太大,加上高龄产妇这一条,医生决定采用剖宫产。当宝宝发出第一声洪亮的啼哭时,我和老公都掉眼泪了。产后3天再次验血,我的血小板计数果然恢复了正常,产后7天,我们三口回家团聚了。现在宝宝已经满百天了,身体非常健康,虽然我的孕期经历了痛苦与波折,但是看到宝宝红扑扑的小脸和迷人的笑容,我觉得那真是“小菜一碟”。
妊娠期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①孕妇此前无血小板减少史,单纯由正常妊娠引起,妊娠期首次发现血小板减少。
②妊娠后期出现的血小板减少的孕妇中,2/3为妊娠生理性血小板减少。
③妊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孕妇的血小板减少程度轻,多数患者血小板>70×109/L,只有1/3 患者<50 x l09/L。
④孕妇大多无出血倾向。
⑤孕妇检查抗血小板抗体阴性。
⑥胎儿或新生儿检查血小板数目正常。
⑦患者在产后3天血小板自行恢复正常。
紫癜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阿司匹林样缺陷: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血小板释放功能障碍。患者对阿司匹林特别敏感,血小板计数正常,pF-3有效性异常。临床上皮肤癜分布不均,粘膜出血明显,外伤或手术时出血较严重。
2、轻型血管性假血友病:有粘膜或内脏出血。有的患者出血时间延长,阿司匹林耐量试验阳性,Ⅷ:C降低,ⅧR:Ag减少明显,血小板粘附率可降低,血小板对瑞斯托霉素聚集性减弱。
3、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亦即为免疫性血管性疾病。常有发热、感染及全身不适的症状。肢体出现对称分布、分批出现的紫癜,瘀斑、瘀点以手足伸面为主。常伴有腹痛。关节疼痛或肿胀、便血,有些患者出现血尿及浮肿症状。实验室检查中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块退缩试验均正常,骨髓象检查无特殊,束臂试验阳性。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症状
1、病程进展缓慢。
2、主要症状为出血和血栓形成。
3、为自发性或外伤、手术引起的出血。自发性出血多为鼻、牙龈、消化道粘膜出血或皮肤瘀斑。其他部位如泌尿道、呼吸道等也可发生出血。颅内出血虽少见,但可引起死亡。血栓形成较少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间歇性跛行,肠系膜静脉、脾静脉血栓形成可致腹痛、呕吐、肺、肾、肾上腺或颅内血栓形成,成为致死原因。
4、本病的巨核细胞异常增生并不局限于骨髓,亦可侵及肝、脾等髓外组织器官,故患者的肝、脾常轻度至中度肿大、化验检查可发现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
系增生尤为突出,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增多,血小板聚集成堆,周围血液中血小板计数高达100万/mm3以上(正常值10~30万/mm3),有巨大、微小或畸形血小板,常聚集成堆;
5、白细胞计数升高至1~3万/mm3(正常值0.4~1万/mm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多,若患者有显著出血,可发生低色素性贫血。血小板粘附功能和聚集功能常降低。可有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活酶生成障碍、血块收缩不良。
过敏性紫癜怎么检查
1、血液检查:无贫血,血小板计数正常,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出凝血时间正常。
2、骨髓象检查:正常骨髓象嗜酸粒细胞可偏高。
3、尿液检查:过敏性紫癜患者尿中可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
4、大便常规检查:部分病人可见寄生虫卵及红细胞,出现消化道出血时潜血试验可阳性。
5、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呈阳性。
6、病理学检查:弥漫性小血管周围炎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周围聚集。免疫荧光检查可发现IgA和C3在真皮层血管壁沉着。
7、肾组织活检:发生肾损害时应进行肾组织活检,确定紫癜性肾炎病变性质。
8、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正常:部分患者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多数患者伴有中性粒细胞增高,偶有嗜理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常增快。合并肾损害者可有血尿、蛋白尿等。肾功能不全者可出现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胃肠道出血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血清补体滴度降低,偶有类风湿因子阳性。半数以上患者血清1gA升高。
9、病理检查:受累部位皮肤真皮层的小血管用围中性粒细胞聚集,血管壁可有灶性纤维素样坏死,上皮细胞增生和红细胞渗出血管外。免疫学检查血管炎病灶有1gA和C3在真皮层血管壁沉积。
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经过血常规检查之后得出的化验结果就会明确列在单子上,不同的细胞结论表现出不同的病症。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也近而血常规化验单列出的是相关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检测结果。如果这几项都在正常范围,基本上问题不大。但红细胞有可能升高而血红蛋白正常,这就是涉及看平均血红蛋白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这三项指项。血小板计数由于仪器计数的原因有可能升高,但不一定是真正升高,小红细胞也会引起血小板假性升高,这就需要血小板手工计数还校正,至于白细胞计数正常,而分类异常也要注意,有可能在早期时出现问题。血常规检查在全身体检中是基本的体检项目,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那么血常规化验单的内容就充分展现了诊断结果。白血病的辅助检查有哪些
(1)血象:
1)急性白血病:
白细胞计数多少不定,一般在(20~50)x109/l,分类检查可见不同数量的原始和(或)幼稚白细胞,一般占30%~90%;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不同程度的减少,呈正常细胞性贫血。
2)慢性白血病:
慢粒白细胞计数早期即明显增多,常超过20x109/l,晚期可达100x109/l以上,中性粒明显增多,分类检查可见各阶段细胞,但以中性中幼,晚幼,及杆状粒细胞明显增多为主,原始细胞不超过10%;早期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正常,晚期可减少。 慢淋白细胞计数多在(15~100)x109/l,淋巴细胞占60%~75%,以小淋巴细胞为主,晚期有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
(2)骨髓象:骨髓检查是确诊白血病及其类型的重要依据。
1)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主要是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多超过30%。正常的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减少。10%急非淋白血病骨髓增生低下,称低增性急性白血病。胞质中有棒状小体,仅见于急非淋。
2)慢性白血病:
慢粒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红系相对减少,粒:红10~50:1,其中中性中幼,晚幼,及杆状粒细胞明显增多。原粒小于10%。嗜酸嗜碱粒细胞增多,巨核系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