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泻小妙招 大蒜
止泻小妙招 大蒜
将大蒜放在火中烧熟后,然后将其放在碗中,加水,煮10分钟左右,空腹喝,一天喝两次,有消炎解毒的作用,对于久泻不愈有良好的止泻作用。
快速止咳小妙招 大蒜敷脚心
把大蒜洗净,切薄片,然后在睡觉之前,敷在脚心涌泉穴处,再以药用胶布贴好,敷8小时左右,在取出大蒜片,如此连续敷7到10天时间,除了可以治疗咳嗽外,对于便秘、鼻衄等问题也适用。
拉肚子拉水止泻小妙招 熏洗法
熏洗疗法是将中药煎煮后,先利用蒸气熏蒸,待药液降温后,再用药液淋洗、漫浴全身或局部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腹泻,最主要的还是药物通过经络对机体发挥治疗作用,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和全身功能。
如治疗肾阳虚衰型拉肚子
症见腹泻多发生在五更时分,俗称“五更泻”。晨起则腹痛欲泻,泻后痛减,伴腰膝酸冷,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夜尿频作。
方1附姜汁
组成:炮姜、附子、益智仁、丁香各等份
用法:将上药放人锅内加水煎煮取汁。擦洗全身。
说明:每次20分钟,每日3次。
方2胡椒水
组成:胡椒9g,艾叶15g,透骨草9g。
用法:将上药水煎取汁。洗双足。
说明:每次30分钟,1日3次,连用数日。
拉肚子拉水止泻小妙招 熟苹果止泻
功效:苹果生吃并没有止泻作用,但煮熟后却有良好止泻作用,因为苹果为碱性食物,内含果胶和鞣酸,在加热熟制后,便具有收敛、止泻的功效,对于各种腹泻均有较好的缓解治疗效果。
做法:取苹果1只,连皮带核切成小块,置温水中煮3~5分钟,待温后食用,每日2~3次,每次30~50克。
拉肚子拉水止泻小妙招 按摩下痢穴
功效:下痢穴是治疗腹泻的特效经验穴,出现腹泻就应该立即按压此穴,一般情况下,按压后便意会逐渐消失,如果腹泻严重,按压后症状也会减轻。
位置:位于足拇趾第2趾中间向里2厘米处,左右共2穴。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端顶住下痢穴,用力按压5-6秒后抬起,过1-2秒后再按压,如此重复15-20次,左右脚交替进行。
拉肚子拉水止泻小妙招 自我按摩法
通过掌摩腹部可以疏通经气、温经散寒、促进胃肠蠕动、加强消化功能,有很好的止泻作用,具体方法为:
用一手掌平贴于上腹部,做顺时针方向环形摩动2—3分钟。在腹部用摩法充分按摩后,再以单手掌心着力于神阙穴,旋转按揉,持续2—3分钟即可。
拉肚子拉水止泻小妙招 食疗法
配方:生姜15克,紫苏叶10克,陈皮10克,红茶3克,红糖适量。
做法:先将生姜、陈皮切细丝,与紫苏叶、红糖共放保温杯中,倒入沸水,闷泡15分钟后可饮用,边饮边加开水,每日1剂。
功效:温中散寒、化湿止泻。适用于寒湿泻,症见大便清稀,每日多次,腹部疼痛,喜温喜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肢体沉重困倦,舌蓉白腻,脉沉细者。
配方:石榴皮60克。
制法:将石榴皮洗净,入锅内,加适量水,煎至100毫升即可。
用法:每日服3次,连续服用1周。
功效:收敛止泻。适用于赤白痢疾。
原料:龙井或其他绿茶3克,大蒜20克,红糖适量。
做法:将大蒜去皮,捣烂成泥。取合适器皿,放入绿茶、大蒜泥、红糖,用沸水进行冲泡,加盖闷泡10分钟即可。
功效:大蒜是天然的植物抗生素,能杀死多种致病真菌,因此,本饮品有杀菌作用,适合急性肠炎腹泻的人群饮用。
材料:苹果一个,水适量,盐适量。
做法:取苹果1只洗净,连皮切碎,加水250毫升和少量食盐,煎汤代茶饮。
功效:苹果是碱性食物,含有果胶和鞣酸,有吸附、收敛、止泻的作用。
材料:糯米30克(略炒),山药15克。
做法:将上述食材共煮粥,熟后加胡椒末少许、白糖适量调服。
功效:焦米汤易于消化,它的碳化结构还有较好的吸附止泻作用。
材料:胡萝卜250克,水适量。
做法:取鲜胡萝卜250克洗净,连皮切成块状,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烂,去渣取汁喝,每日分2—3次。
功效:胡萝卜呈碱性,含有果胶,有使大便成形和吸附细菌及毒素的作用,所以腹泻初期,效果不错。
配方:粳米100克,山楂30克,神曲15克,红糖适量。
制法:将山楂、神曲洗净去渣后捣碎,入砂锅煎煮取药汁;将粳米淘洗干净,入砂锅加清水煮沸后,再倒人药汁煮至米烂,加红糖即可。
用法:趁温热服食,每日1剂,分2次食完。
功效:健脾胃,消食积,散瘀血。可改善消化不良、腹泻等。
原料:山药30克,小米30克。
制作方法:将山药切碎、炒熟,小米水浸1夜后共煨粥。日服1~2次,空腹服。
功效:可补脾益气、温中散寒、涩肠止泻。
原料:芡实粉60克,粳米100克。
制作方法:先将粳米煮稀粥,芡实粉加水调成糊,入粳米粥中,搅拌煮沸即成,可常服,也可加适量白糖调味。
功效:固肠止泻,适用于宝宝拉肚子。
材料:茯苓粉30克,粳米60克,大枣10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大枣去核,浸泡后连水同粳米煮粥,粥成时加入茯苓粉拌匀,稍煮即可。
用法:服时加白糖适量,每日2 ~ 3次。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补中。适用于脾虚久泻,以及风寒型腹泻,大便稀薄如泡沫状、色淡、臭气少,肠鸣腹痛,或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
材料:白扁豆15克,人参5 ~ 10克,粳米50克。
制法:先煮扁豆,将熟时,入米煮粥;同时单煎人参取汁,粥熟时,将参汁兑入调匀即可。
用法:空腹服,每日两次。
功效:益精补肺,健脾止泄。适用于久泄不止,脾胃虚弱或小儿吐泻交加者。
材料:藿香6克,茯苓10克,薏苡仁10克,泽泻10克,半夏6克,淡豆豉6克,厚朴6克,白豆蔻仁3克,杏仁3克。
制法:上药加水适量煎煮,连煎两次,去渣取汁,将两次药汁合并。
用法:1日1剂。早、晚各1次,温热口服。
功效:疏风散寒,化湿止泻。适用于风寒泻。
材料:白术12克,党参12克,茯苓12克,葛根9克,山药9克,神曲9克,扁豆9克,木香3克,甘草3克。
制法:上药加水适量煎煮,连煎两次,去渣取汁,将两次药汁合并。
用法:1日1剂。早、晚各1次,温热口服。
功效:健脾止泻。适用于脾虚泄泻。
材料:薏苡仁60克,米饭锅巴(以焦黄黑色为佳)60克。
用法:将薏苡仁和锅巴,加清水适量,放锅内同煮,待薏仁煮熟,即成稀粥。每次1碗,1日3次,连服1 ~2天。口服苡仁锅巴粥时禁食腥辣、油腻和黏食。
功效:薏苡仁有健脾止泻,而锅巴有收敛止泻的作用,两者搭配对于急性拉肚子或久治不愈的拉肚子非常管用。
材料:大米30克,茶叶10克
用法:先将大米入锅炒黄,再加入茶叶共炒至黄黑色,加水250毫升,沸煮5分钟,滤渣,一次服饮煎汁(婴幼儿酌减)。
功效:茶叶有杀菌作用,而焦米汤具有收敛止泻作用,可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拉肚子症状。
配方:地榆10克,蜘蛛香9克,徐长卿6克。
制法:将上药用水煎煮,滤渣,取汁。
用法:每日1剂,分3次服。
功效:止血止泻。适用于腹泻、痢疾。
备注:上述食疗方,需在专业的医师指导下对症使用。
五味子泡水拉肚子吗 止泻小妙招
做法:
1、将锅清洗干净,不留油渍。
2、取一勺生米放入锅中翻炒。
3、直至米变成焦黄色取出放入杯中。
4、在杯中冲入热水,然后服下即可。
做法:
1、取苹果一个,洗净。
2、连皮带核切成小块。
3、然后放入水中,煮3-5分钟左右。
4、待稍冷却后食用。
5、一天吃2-3次。
注意:若腹泻症状比较严重,建议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行补液、止泻等对症治疗,不宜自己盲目用药,以免耽误病情或引起其他严重后果。
睡觉鼻子不通气小妙招介绍
睡觉鼻子不通气小妙招介绍:
1.用新鲜橘子皮对准鼻孔猛然一挤,使挤出的汁液喷入鼻腔,鼻子很快就会通气。
2.将维生素C碾成粉末,然后吸少量入鼻,(很像吸毒的样子),鼻子就会通气了。
3.煎熏法:将葱白一小把或将葱头(洋葱)三四个切碎煎汤,用鼻吸热气,或将食醋烧开吸醋气,疗效较好。
4.填充法:将葱白捣烂取其汁渗入药棉内,将药棉塞进鼻孔,或将大蒜瓣一个削成比鼻孔稍小的圆柱形,用薄层棉花或纱布包好塞入鼻孔,对治疗鼻塞也有不错的效果。
5.侧卧按摩法:左侧鼻塞向右卧,右侧鼻塞向左卧,用双指夹鼻,按揉双侧迎香穴1至2分钟鼻塞可除。
6.变位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婴儿,婴儿鼻塞时,常哭闹不停,这时可将婴儿竖直抱起,很快便能安然入睡。
7.治鼻塞且伴有头痛治法:取白萝卜3至4只放入锅中加清水煮,沸后又即用鼻吸蒸气,数分钟后,鼻渐畅通,头痛消失,亦可将萝卜切片泡于杯中,用鼻吸蒸气,此病再不犯.
7种方法很容易给大家带来了睡觉鼻子不通气小妙招,大家在现实种一定很快学会,并且很快掌握了的。在日常的生活中建议人们经常的使用,这样就能让自己自由呼吸了。
夏季饮食五妙招 轻松告别腹泻
妙招1:腹泻时应多喝白开水,以补充液体。
专家点评:光喝白开水是不够的,因为急性腹泻时不仅丢失了大量水分,还丢失了电解质,因此在治疗期间需要两者同时补充。
正确方法是:若腹泻不太严重,可自己在家按以下方法配制口服补液:①米汤口服液:米汤500毫升,盐1.75克(约半啤酒瓶盖);②糖盐水:白开水500毫升,盐1.75克,白糖10克。用法与用量:可选择以上任何一种液体,按每千克体重20~40毫升,4小时内服完,以后酌情补充。若腹泻较重,应去医院治疗,按医嘱服用医院配好的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蔗糖40克,加水1000毫升)。
妙招2:腹泻期间可吃大蒜杀菌。
专家点评:生大蒜中含有蒜氨酸和蒜酶,在胃中可生成大蒜素,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经常食用生大蒜对肠道有害菌可起到抑制和杀灭作用。但急性肠炎期出现腹泻后,不宜吃大蒜,因为肠道发生急性炎症时,局部组织充血水肿,腺体分泌亢进,大量体液进入肠腔,若此时再进食大蒜等辛辣食物,可加重对肠壁的刺激,促使肠壁进一步充血水肿,从而加重腹泻。
正确方法是:发生急性腹泻时不宜吃大蒜,尤其是生蒜。吃大蒜防腹泻,应该在未病之时服用。
妙招3:腹泻好转后得多吃点,把损失的营养成分补回来。
专家点评:虽然腹泻好转了,但人体还处于恢复期,此时肠道对食物非常敏感,要特别注意节制饮食,应避免过早进食肥肉、油炸食物、生冷坚硬食物及多纤维素食物,如韭菜、芹菜、黄豆芽等。菜肴要容易消化、富含营养,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步扩大进食范围。
正确方法是:在腹泻恢复期采用食疗方法,可加快患者康复的步伐。①姜茶饮:取干姜丝、绿茶各3克,沸水冲泡约15分钟,不拘时频饮。尤适宜寒湿腹泻、肠鸣腹痛、胃胀食少者,而舌苔黄有热者忌服。
②醋蛋炒瓜叶:将鲜黄瓜叶30克洗净切碎,打入2个鸡蛋搅匀,放入锅中干炒至熟时,加入米醋10毫升即可,每日1次。尤适宜湿热泄泻、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大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者。
③炒米粥:取粳米50克,放入锅中干炒至溢香时加水适量,煮粥服用。尤适宜腹泻伴饮食积滞、食欲不佳者。
④山药蛋黄粥:将山药500克捣碎,加清水适量,用文火煮沸约2分钟时,调入鸡蛋黄2个,再沸即可,1日内分次空腹温服。尤适宜脾虚腹泻者。
妙招4:单味干姜治腹泻。
专家点评:中医认为,成年人久泻多与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有关。干姜味辛辣、性微温,具有温中驱寒、回阳通脉之功效,对心腹冷痛、吐泻等有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姜含有姜辣素、姜烯酚、姜黄酮及姜醇等成分,具有解表镇痛、杀菌消炎、止咳化痰平喘、舒筋活血等作用,且这些成分大多为水溶性物质,因而水煎服用效果最佳。
正确方法是:到中药店购买干姜50克,将其分成6包,每天水煎1包,分3次饭后温服,服6包后即可见效,同时忌油腻饮食。
妙招5:腹泻了不妨嚼点茶叶。
专家点评:中医认为,茶叶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茶叶对细菌性腹泻具有抗菌止泻的作用。但有胃病、失眠的人不宜使用。
正确方法是:取茶叶(绿茶或花茶)5~10克,将其直接放到嘴里,嚼碎后咽下即可。
拉肚子拉水止泻小妙招 杨梅止泻方
配方:干杨梅30克。
制法:干杨梅炒炭存性,研为细末。
用法:每次3~ 6克,米汤送服。
功效:涩肠止泻。适用于痢疾或消化不良、便溏腹泻。
备注:炒炭存性——中药炮制方法之一,是指将药物炒至外部焦黑,里面焦黄为度,使药物表面部分炭化,而里层部分还能尝出原有的气味。
皮肤过敏调理措施是什么
第一、皮肤过敏小妙招:大白菜
新鲜的大白菜具有好的杀菌消炎的效果,当皮肤过敏的时候可以用大白菜对抗皮肤过敏。
具体做法:将大白菜放入干净的容器捣碎,然后均匀的敷在过敏的皮肤上,20分钟后用温水洗净即可。
第二、皮肤过敏小妙招:马齿苋
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而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马齿苋具有消炎杀菌的作用,因此皮肤过敏的时候可以用马齿苋对抗皮肤过敏。
具体做法:将马齿苋洗净后,放入干净的容器中,将马齿苋捣碎后,均匀的敷在皮肤过敏的地方,20分钟后用温水洗净即可,连续一个星期即可对抗皮肤过敏。
第三、皮肤过敏小妙招:大豆和蜂蜜
大豆和蜂蜜中含有一种低聚糖,这种成分可以减轻皮肤过敏的现象,皮肤过敏的时候可以用大豆和蜂蜜减轻皮肤过敏的现象。
具体做法:将适量的大豆捣成大豆粉,然后用适量的蜂蜜将其调成糊状,20分钟后用温水洗净脸部即可。连续一个星期,脸上过敏的情况即可好转。
第四、皮肤过敏小妙招:艾叶
很多妹纸皮肤过敏的时候总是感到皮肤瘙痒,因此这个时候可以用艾叶水洗脸即可缓解脸上过敏的情况。
具体做法: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艾叶,然后煎成艾叶水。在每次洗脸的时候,将原本用的清水换成艾叶水,用艾叶水洗脸不但可以立即缓解脸上过敏痒的情况,还能对抗皮肤过敏。
第五、皮肤过敏需注意
停止美白系列护肤品
在皮肤过敏的时候,必须停止之前的护肤工序。在每次护肤的时候只能用补水的产品,其它美白类型的产品需要停一停,待皮肤过敏情况完全好了以后才能继续进行。
皮肤过敏小妙招
新鲜的大白菜具有好的杀菌消炎的效果,当皮肤过敏的时候可以用大白菜对抗皮肤过敏。
具体做法:将大白菜放入干净的容器捣碎,然后均匀的敷在过敏的皮肤上,20分钟后用温水洗净即可。
皮肤过敏小妙招:马齿苋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而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马齿苋具有消炎杀菌的作用,因此皮肤过敏的时候可以用马齿苋对抗皮肤过敏。
具体做法:将马齿苋洗净后,放入干净的容器中,将马齿苋捣碎后,均匀的敷在皮肤过敏的地方,20分钟后用温水洗净即可,连续一个星期即可对抗皮肤过敏。
皮肤过敏小妙招:大豆和蜂蜜大豆和蜂蜜中含有一种低聚糖,这种成分可以减轻皮肤过敏的现象,皮肤过敏的时候可以用大豆和蜂蜜减轻皮肤过敏的现象。
具体做法:将适量的大豆捣成大豆粉,然后用适量的蜂蜜将其调成糊状,20分钟后用温水洗净脸部即可。连续一个星期,脸上过敏的情况即可好转。
皮肤过敏小妙招:艾叶很多妹纸皮肤过敏的时候总是感到皮肤瘙痒,因此这个时候可以用艾叶水洗脸即可缓解脸上过敏的情况。
具体做法: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艾叶,然后煎成艾叶水。在每次洗脸的时候,将原本用的清水换成艾叶水,用艾叶水洗脸不但可以立即缓解脸上过敏痒的情况,还能对抗皮肤过敏。
大蒜防治感冒小妙招 大蒜敷贴
去适量大蒜去皮捣烂。敷于肚脐和足心的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缝纹头端与足跟线的三分之一处),可防治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