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少年型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的发病原因

少年型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的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

病因尚未明确,根据家系分析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小部分为基因突变引起,是否有生化的缺陷,尚不清楚本病3型都是常染色体5q12-14等位置基因异常男女均可患病,一般男性多于女性患儿的同胞中常见,此病由于存在基因缺陷胚胎早期脊髓前角细胞正常凋亡过程病理性延续使患者生后运动神经元不断变性坏死。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1990年Gillian等报道SMA基因位点在染色体5q11.2-11.3,1994年Meli等发现严重型SMA(Werdnig-Hoffmann型),患者在5q11.2-11.3发生较大的基因突变而轻型患者(Kugelberg-Welander型)则无基因突变或突变较轻。

目前发现的与SMA相关的基因有2种,即神经元凋亡抑制蛋白基因(neuronal apoptosis inhibitory proteinNAIP)和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urvival motoneuronSMN)NAIP,基因定位于5q13区67%的SMA患者发生此基因突变相比之下,正常人群中突变率仅2%,SMN基因也定位于5q13区约98%以上的SMA患者发生此基因突变5q13,区存在2个SMN等位基因:SMN1和SMN2只有SMN1基因的纯合缺失才会导致SMA,而SMN2基因的纯合缺失则出现在5%的正常人群中,96%的SMA患者提示有SMN1基因突变而4%并非与5q13连锁5q13,连锁的SMA患者中96.4%,显示SMN1外显子7和8或者外,显子7出现纯合缺失SMN基因有多种拷贝[SMNt(telomeric)SMNc(centromeric)],以及不同外显子缺失的遗传异质性给SMA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有关SMN基因拷贝数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尚,在观察中正常人的,每个SMNt和SMNc都有2个等位基因SMNt的2个等位基因的,突变可能与疾病有关而SMNc的突变与疾病很少或没有关联目前研究表明在部分,SMA-Ⅱ型和SMA-Ⅲ型患者中SMNt转化为SMNc,意味着随着SMNc拷贝数增加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降低。

已知SMN基因的产物能与RNA结合蛋白相互作用,但其确切功能尚未阐明与正常人群相比反应产物在SMA-I型患者的神经元中缺失,而在SMA-Ⅱ型和SMA-Ⅲ型中减少如果这些研究被进一步证实,将为了解SMA的发病机制迈出重要一步,正是由于基因的突变转化引起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干运动神经核变性最终导致肌无力肌萎缩。

2.病理改变 各型SMA有不同的病理特点:

(1)SMA-Ⅰ型:肌肉病理特征是存在着大组分布的圆形萎缩肌纤维,常累及整个肌束;亦见肥大纤维散在分布于萎缩纤维之中两型纤维,均可受累并呈不完全同型肌群化萎缩肌纤维与那些未成熟纤维,以及发育障碍呈胚胎期肌纤维的外观,相似有作者称此为胚胎型或婴儿型肌纤维。

(2)SMA-Ⅱ型:肌肉病理形态改变类似SMA-Ⅰ型但大组萎缩肌纤维不常见,而同型肌群化现象则更为突出一些年龄稍大进入相对稳定期的患儿,可出现继发性肌性损害改变包括中央核增多肌纤维撕裂等现象.

(3)SMA-Ⅲ型:本型在肌肉病理上可有多种表现某些病例,仅显示轻微变化如小组同型肌群化少量萎缩肌纤维等;其形态大致正常多数严重病例肌肉活体组织,检查表现与病期相关儿童早期以萎缩小纤维为主,可见同型肌群化病程后期以同型肌群化为主要特征,合并成组或成束小点状萎缩肌纤维本型肌纤维肥大改变十分突出直径可达100~150µm,常合并继发性肌原损害包括纤维撕裂中央核改变NADH,染色见蛾噬样及指纹状纤维少量坏死和再生纤维巨噬细胞浸润以及间质脂肪结缔组织增生等.

运动神经元损伤早期症状有哪些

1、现象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由于病变通常先危害下胸髓的皮质脊髓束,所以该病的出现往往会从双下肢起,之后慢慢危害到双上肢,其中下肢最严重。肢体力弱,肌张力增长,走路不稳,出现痉挛性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如果病变危害双侧皮质脑干,则发觉假性球麻痹病症,表现发音清、吞咽障碍,下颌反射亢进等,有这些症状称原发性侧索硬化症,在临床上不常见,常常处在早成年后,通常进展非常缓慢。

2、常常出现在多于30岁左右发病。对于运动神经元病的初期症状则表现在颅神经损害,舌肌萎缩,伴有抖动,以后腭、咽、喉肌,咀嚼肌等也会慢慢出现无力,导致病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咀嚼无力等。如果出现病变往往会危害脊髓前角者,称为进行性脊骨萎缩症,也因它常常出现在成年人身边,所有也称成年型脊肌萎缩症;也会出现在婴儿期或少年期出现,被称为婴儿型和少年型脊肌萎缩症;倘病变主要危害延髓肌者就称为进行性延髓麻痹或进行性球麻痹。

3、本病多在40到60岁间,约5~10%有家族遗传史,病程进展快慢每个患者都不同。平常以手肌无力、萎缩为初期症状表现。通常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随病程发展发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症状,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程晚期病人会出现全身肌肉消瘦萎缩,不能抬头,呼吸困难,甚至卧床不起。

如何引起肌肉萎缩的

肌肉萎缩的病因有哪些?

1、脑源性肌萎缩此病少见,常见大脑皮质的萎缩性病变,特别是儿童时期的大脑半球顶叶病变先天性运动区发育强或大脑半球深部(丘脑)占位性病变,炎症等,引起对侧身体相应部位的肌肉萎缩。

2、原发性脊髓前角或脑干颅神经运动核及其传导途径的病变所致之肌肉萎缩。

例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包括婴儿进行性脊髓肌萎缩,少年进行性球麻痹,家族性遗传性少年型脊髓肌萎缩症等。

3、并发于中枢神经弥漫性病变的神经元性肌萎缩,如关岛运动N元疾病,海绵状自质脑病,家族性遗传性共济失调,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大脑叶性萎缩等。

肌肉萎缩的病因有哪些?上述就是关于肌肉萎缩的病因介绍,我想大家对此都有所了解了。了解肌肉萎缩的病因,才能对其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法,也才能帮助患者更早的康复。

如何引起肌肉萎缩的

1、脑源性肌萎缩此病少见,常见大脑皮质的萎缩性病变,特别是儿童时期的大脑半球顶叶病变先天性运动区发育强或大脑半球深部(丘脑)占位性病变,炎症等,引起对侧身体相应部位的肌肉萎缩。

2、原发性脊髓前角或脑干颅神经运动核及其传导途径的病变所致之肌肉萎缩。

例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包括婴儿进行性脊髓肌萎缩,少年进行性球麻痹,家族性遗传性少年型脊髓肌萎缩症等。

3、并发于中枢神经弥漫性病变的神经元性肌萎缩,如关岛运动N元疾病,海绵状自质脑病,家族性遗传性共济失调,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大脑叶性萎缩等。

肌肉萎缩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1、病毒感染

由于MND和急性脊髓灰质炎均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且少数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译】:是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患者后来出现了MND,故有人检查出MND与脊髓灰质炎或脊髓灰质炎样病毒慢性感染有着关系。

2、髓的病变

如脊髓压迫,产伤,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带状疱疹性脊髓炎等;一般是在肿瘤,炎症,变性等都会引发受累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是慢性的失神经支配,发生肌萎缩,周围神经病变的原因是不同的,决定了肌萎缩发病的形式,但是却不能决定它的临床类型。

3、天性发育畸形

如脊髓发育不全,脊髓积水,脑脊髓膨出,脊管闭合不全,延一脊髓空洞症等;脑源性的肌萎缩是很少见的。一般是发生在大脑皮质的萎缩性病变,尤其是儿童时期的大脑半球顶叶病变,先天性运动区发育强或大脑半球深部占位性病变,炎症等,导致身体相应部位的肌萎缩。

4、发性脊髓前角或者是脑干颅神经运动核及它传导途径的病变

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包括婴儿进行性脊髓肌萎缩,少年进行性球麻痹;并发在中枢神经弥漫性病变的神经元性肌萎缩,如慢性进行性舞蹈病,海绵状自质脑病,家族性遗传性共济失调,大脑叶性萎缩等。

少年型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的预防措施

本病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较强烈的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变化。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使肌跳加重。使肌萎缩发展。

2。合理调配饮食结构。肌萎缩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补充。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质。以增强肌力。增长肌肉。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积极配合药膳。如山药。苡米。莲子心。陈皮。太子参。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营养。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为主。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维护患者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3。劳逸结合。忌强行性功能锻炼。因为强行性功能锻炼会因骨骼肌疲劳。而不利于骨骼肌功能的恢复。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4。严格预防感冒。胃肠炎。肌萎缩患者由于自身免疫机能低下。或者存在着某种免疫缺陷。肌萎缩患者一旦感冒。病情加重。病程延长。肌萎无力。肌跳加重。特别是球麻痹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如不及时防治。预后不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5。胃肠炎可导致肠道菌种功能紊乱。尤其病毒性胃肠炎对脊髓前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使肌萎缩患者肌跳加重。肌力下降。病情反复或加重。肌萎缩患者维持消化功能正常。是康复的基础。

诱发肌肉萎缩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脑源性肌萎缩:

人们出现肌肉萎缩的具体原因很多,不常见。常见的是大脑皮质出现萎缩性病变,尤其是在儿童时期大脑半球顶叶发生病变,大脑半球深部(丘脑)出现占位性病变、炎症或先天性运动区发育强等,导致相对应一侧的身体部位的肌肉发生萎缩。

二、中枢神经弥漫性发生病变:

不同的肌肉萎缩患者的发病病因都是不同的,及时知道导致肌肉萎缩的相关原因,患者才能够及时治愈肌肉萎缩,而导致神经元性肌萎缩,如海绵状自质脑病,家族遗传性共济失调,大脑叶性萎缩,慢性进行性舞蹈病等。

三、原发性脊髓前角:

造成肌肉萎缩的相关原因要及时知道,脑干颅神经运动核及其传导途径出现病变而导致肌肉萎缩。例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如婴儿进行性脊髓肌萎缩,少年进行性球麻痹,家族遗传性少年型脊髓肌萎缩症等。

四、脊髓发生病变:

很多患者出现肌肉萎缩的主要原因都和自身问题有关,例如,脊髓压迫、产伤、带状疱疹性脊髓炎及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等。

如何引起肌肉萎缩的

如何引起肌肉萎缩的?近几年来肌肉萎缩的出现越来越频繁了,对于患者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出引起肌肉萎缩的病因,这样才能及时的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大大降低肌肉萎缩的发病率。那么,如何引起肌肉萎缩的?肌肉萎缩的病因又有哪些?我们看看专家是怎么介绍的吧。

肌肉萎缩的病因有哪些?

1、脑源性肌萎缩此病少见,常见大脑皮质的萎缩性病变,特别是儿童时期的大脑半球顶叶病变先天性运动区发育强或大脑半球深部(丘脑)占位性病变,炎症等,引起对侧身体相应部位的肌肉萎缩。

2、原发性脊髓前角或脑干颅神经运动核及其传导途径的病变所致之肌肉萎缩。

例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包括婴儿进行性脊髓肌萎缩,少年进行性球麻痹,家族性遗传性少年型脊髓肌萎缩症等。

3、并发于中枢神经弥漫性病变的神经元性肌萎缩,如关岛运动N元疾病,海绵状自质脑病,家族性遗传性共济失调,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大脑叶性萎缩等。

肌肉萎缩的典型病因

1、神经源性肌萎缩主要是脊髓和下运动员病变引起。见于脊椎椎骨骨质增生、椎间盘病变、脊神经肿瘤、蛛网膜炎、神经炎、神经丛病变、脊神经肿瘤、蛛网膜炎、神经炎(神经炎【译】:是指神经或神经群发炎衰退或变质其症状随病因而有所相同不同一般症状是疼痛触痛刺痛受感染的神经痒痛和丧失知觉感染部分红肿以及严重的痉挛。)、神经丛病变、神经损伤、脊髓空洞症、运动神经元性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脑部病变和脊髓病变导致的废用性肌萎缩症等。

2、髓的病变也是导致这种疾病发生的原因,如脊髓压迫,产伤,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带状疱疹性脊髓炎等;一般是在肿瘤,炎症,变性等都会引发受累神经 所支配的肌肉发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是慢性的失神经支配,发生肌萎缩,周围神经病变的原因是不同的,决定了肌萎缩发病的形式,但是却不能决定它的临床类型。

3、天性发育畸形所导致的继发性中枢神经元性的肌萎缩,如脊髓发育不全,脊髓积水,脑脊髓膨出,脊管闭合不全,延一脊髓空洞症等;脑源性的 肌萎缩是很少见的。一般是发生在大脑皮质的萎缩性病变,尤其是儿童时期的大脑半球顶叶病变,先天性运动区发育强或大脑半球深部占位性病变,炎症等,导致身 体相应部位的肌萎缩;

4、发性脊髓前角或者是脑干颅神经运动核及它传导途径的病变所导致的肌萎缩。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包括婴儿进行性脊髓肌萎缩,少年进行性球麻 痹;并发在中枢神经弥漫性病变的神经元性肌萎缩,如,慢性进行性舞蹈病,海绵状自质脑病,家族性遗传性共济失调,大脑叶性萎缩等,这也是肌肉萎缩的致病因 素。

5、肌源性肌萎缩常见于肌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性肌强直症、周期性麻痹、多发性肌炎、外伤如挤压综合征等、缺血性肌病、代谢性肌病、内分泌性肌病、药源性肌病、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性肌病如重症肌无力等。

6、废用性肌萎缩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系由肌肉长期不运动引起,全身消耗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7、中毒的因素,兴奋毒性神经递质。经过调查,一些患者转运功能丧失是由于运动皮质内转运体mRNA转录副本异常连接异常所致。

8、遗传的因素,有遗传性的患者有5%-10%,这一般称为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成年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青年型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临床上与散发病例难以分别。

9、免疫的因素,尽管MND患者血清曾检出多种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但尚无证据表明这些抗体可选择性以运动神经元为靶神经因子。现在认为,MND是不属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的。

认识进行性脊肌萎缩

婴儿型进行性脊肌萎缩症是一种儿童期的单基因遗传病,有人将其称为儿童期运动神经元病第I型,患病率为0.1~1/10万人口,多数在出生后6~12月内发病,病情进展快,病人常在起病后1年内死亡。少年型家族性进行性脊肌萎缩症也称为儿童期运动神经元病III型,该病多见于青少年,发病年龄在2~17岁,在肢体近端型脊肌萎缩症中KWD占48%以上,病情进展缓慢,病程在10~40年。该病多为长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长染色体显性遗传,男性病人多于女性。

【症状体征】

(1)发病年龄约30岁,稍早于ALS,男性多见;

(2)击袭起病,表现肌无力、肌萎缩和肌束颤动等肢体下运动神经元功能缺损症状体征;首发症状常为一手或双手小肌肉萎缩、无力,逐渐累及前臂、上臂和肩胛带肌,从下肢开始萎缩者少见,远端萎缩明显,肌张力和腱反射减低,无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不受累。

(3)波及坚水发生延水麻痹者存活时间短,常死于肺感染。

【疾病病因】

进行性脊肌萎缩仅由脊髓前角细胞变性所致。

【病理生理】

脊髓前角细胞变性。

【诊断检查】

1、神经电生理:肌电图呈典型神经源性改变。静息状态下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播,有时可见束颤电位;小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大、多相波增加,大力收缩呈现单纯相。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运动诱发电位有助于确定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2、肌肉活检:有助于诊断,但无特异性,早期为神经源性肌萎缩,晚期在光镜下与肌源性肌萎缩不易鉴别。

3、其他:血生化、CSF检查多无异常,肌酸磷酸激酶(CK)活性可轻度异常,MRI可显示部分病例受累脊髓和脑干萎缩变小。

肌无力的会有哪些并发症

中间型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发病年龄在岁内,病情进展相对较慢,一般肌无力症状下肢比上肢重t躯干肌不甚严重头能竖起,能坐,但不能走与站,可以活到少年期,甚至活到成年,但可发生脊椎变形。

“少年脊髓性肌萎缩”:型一般在岁后发病,最晚可至0岁,病情进展较慢,也可在3岁-4岁后病情不再加重有的肌无力很轻,可以站立和行走,也有进行性加重者。

此症应与先天性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以及进行性神经性肌萎缩鉴别。先天性肌无力多发生在初生婴儿中,肌无力呈非进行性,逐渐有好转。进行性肌营养良的发病年龄多在5岁-6岁左右,发病缓慢,下肢无力,步态摇摆,腓肠肌多见假性肥大,肌电图为肌源性损害cpk和got多升高,进行性神经性肌萎缩亦在6岁以后发病,病变位于膝部下,两足不能背曲,向下呈悬垂状。

运动神经元病的初期症状

1、下运动神经元型

常常出现在多于30岁左右发病。对于运动神经元病的初期症状则表现在颅神经损害,舌肌萎缩,伴有抖动,以后腭、咽、喉肌,咀嚼肌等也会慢慢出现无力,导致病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咀嚼无力等。如果出现病变往往会危害脊髓前角者,称为进行性脊骨萎缩症,也因它常常出现在成年人身边,所有也称成年型脊肌萎缩症;也会出现在婴儿期或少年期出现,被称为婴儿型和少年型脊肌萎缩症;倘病变主要危害延髓肌者就称为进行性延髓麻痹或进行性球麻痹。

2、上运动神经元型

现象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由于病变通常先危害下胸髓的皮质脊髓束,所以该病的出现往往会从双下肢起,之后慢慢危害到双上肢,其中下肢最严重。肢体力弱,肌张力增长,走路不稳,出现痉挛性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如果病变危害双侧皮质脑干,则发觉假性球麻痹病症,表现发音清、吞咽障碍,下颌反射亢进等,有这些症状称原发性侧索硬化症,在临床上不常见,常常处在早成年后,通常进展非常缓慢。

3、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型

本病多在40到60岁间,约5~10%有家族遗传史,病程进展快慢每个患者都不同。平常以手肌无力、萎缩为初期症状表现。通常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随病程发展发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症状,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程晚期病人会出现全身肌肉消瘦萎缩,不能抬头,呼吸困难,甚至卧床不起。

相关推荐

良性肌肉萎缩

良性单肢肌萎缩是一组以单个肢体出现神经原性肌萎缩为临床特点的限局性脊髓前角细胞病变,属于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的一个亚。此病首先由Hirayama于1959年在日本以青少年单上肢肌萎缩进行报道,后来成年人发病以及下肢出现肌萎缩的病历也见报道。此病多集中在亚洲的日本和印度,后来发现此病在世界其他地区也不少见。同义词有良性限局性肌萎缩和单肢性脊髓性肌萎缩。 良性单肢肌萎缩的发病机制多数认为是运动神经元病的一个良好变异,虽然临床表现为单肢体,但电生理检查和肌肉活检显示此病在其他肢体也出现神经原性损害。在部分病人

废用肌肉萎缩的分类

一、急性或亚急性肌萎缩 一般为神经原性萎缩,其发生的速度与神经损害的速度和程度有关。神经受损及中断的越急、越严重,则肌萎缩发生的越快、越明显。急性起病时肌萎缩发生于瘫痪之后,临床以瘫痪的表现为主,如脊髓灰质炎、周围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症、酒精中毒等。神经痛性肌萎缩早期表现为肩胛附近的剧烈疼痛,继之在肩胛附近很快出现肌张力降低、瘫痪及肌肉萎缩,在某些肌群中可出现单一的萎缩,呈镶嵌式。 二、进行性四肢远端性肌萎缩 常为神经原性肌萎缩,以四肢远端为主,上肢于手的骨间肌,大、小鱼际肌表现明显,而下肢于胫前肌的萎缩

肌肉萎缩症状

哪些是肌肉萎缩的症状?其实了解疾病的症状对于患者的治疗是很有帮助的,尤其是像肌肉萎缩这种很严重的疾病,了解它都有哪些的症状就更加的有必要了,那么哪些是肌肉萎缩的症状呢? 肌肉萎缩的症状 一、急性或亚急性肌萎缩一般为神经原性萎缩,其发生的速度与神经损害的速度和程度有关。神经受损及中断的越急、越严重,则肌萎缩发生的越快、越明显。急性起病时肌萎缩发生于瘫痪之后,临床以瘫痪的表现为主,如脊髓灰质炎、周围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酒精中毒等。神经痛性肌萎缩早期表现为肩胛附近的剧烈疼痛,继之在肩胛附近很快出现肌张力降

得了脊柱侧弯什么症状

1.特发性 最常见,占总数的75%~85%,发病原因不清楚,所以称之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根据发病年龄不同,可分成三类。 (1)婴儿①自然治愈;②进行。 (2)少年。 (3)青少年。 上述三中又以青少年最为常见。 2.先天性 (1)形成不良①先天性半椎体;②先天性楔形椎。 (2)分节不良。 (3)混合,同时合并上述两种类。 先天性脊柱侧凸是由于脊柱在胚胎时期出现脊椎的分节不完全、一侧有骨桥或者一侧椎体发育不完全或者混合有上述两种因素,造成脊柱两侧生长不对称,从而引起脊柱侧凸。往往同时合并

手掌肌肉萎缩的症状

急性或亚急性肌萎缩 一般为神经原性萎缩,其发生的速度与神经损害的速度和程度有关。神经受损及中断的越急、越严重,则肌萎缩发生的越快、越明显。急性起病时肌萎缩发生于瘫痪之后,临床以瘫痪的表现为主,如脊髓灰质炎、周围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症、酒精中毒等。神经痛性肌萎缩早期表现为肩胛附近的剧烈疼痛,继之在肩胛附近很快出现肌张力降低、瘫痪及肌肉萎缩,在某些肌群中可出现单一的萎缩,呈镶嵌式。 二、进行性四肢远端性肌萎缩 常为神经原性肌萎缩,以四肢远端为主,上肢于手的骨间肌,大、小鱼际肌表现明显,而下肢于胫前肌的萎缩表现

运动神经元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症状,可分为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和进行性延髓麻痹),上运动神经元(原发性侧索硬化症)和混合(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三。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清楚,部分患者乃系这一单元疾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如早期只表现为肌萎缩以后才出现锥休束症状而呈现为典的肌萎缩侧索硬化,但也有的患者病程中只有肌萎缩,极少数患者则在病程中只表现为缓慢进展的锥体束损害症状。 一、下运动神经元 多于30岁左右发病。通常以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起病,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

肌肉萎缩有什么感觉的呢?

急性或亚急性肌萎缩,一般为神经原性萎缩,其发生的速度与神经损害的速度和程度有关。神经受损及中断的越急、越严重,则肌萎缩发生的越快、越明显。急性起病时肌萎缩发生于瘫痪之后,临床以瘫痪的表现为主,如脊髓灰质炎、周围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酒精中毒等。 神经痛性肌萎缩早期表现为肩胛附近的剧烈疼痛,继之在肩胛附近很快出现肌张力降低、瘫痪及肌肉萎缩,在某些肌群中可出现单一的萎缩,呈镶嵌式。 进行性四肢远端性肌萎缩,常为神经原性肌萎缩,以四肢远端为主,上肢于手的骨间肌,大、小鱼际肌表现明显,而下肢于胫前肌的萎缩表现

脸部肌肉萎缩该怎么办

脸部肌肉萎缩怎么办? 1、如果自己患有脸部肌肉萎缩,这个时候一定要认真的重视治疗,平时一定要注意适当的锻炼,增强自己的体质,同时运动不能够过量,过量的运动会导致病情的加重,选择合适的运动,对于病情较为严重或者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应该采取适当的按摩,防止褥疮的发生。 2、面部肌肉萎缩的病人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接受医生的治疗,相信医生的治疗工作,面部肌肉萎缩的护理措施是能够帮助患者的病情得到尽快的康复,所以患者一定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治疗信心,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避免不良的刺激或者过度用脑所导致的病情。

少年进行性脊肌萎缩症的临床特点是什么

少年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又名从勺h 价试-肠ge 肤笔一从飞lander 病、脊肌萎缩症111 (SMA 一111 ) ,约占全部近端脊肌萎缩症的48 . 8 %。该病的临床特点是:( l )发病年龄3 一18 g/之间。( 2 )亦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个别SMA 一111 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x 连锁隐性遗传方式。有些家族性病例可能继发于某种特殊酶缺乏,如氨基己糖苷醋酶A ( hexo ? inidase A )。( 3 )症状表现肢体近端肌无力,登楼及从蹲位站立困难,其后双上肢也无力,举臂困难。肌

肌肉萎缩的初期症状有哪些

急性或亚急性肌萎缩:一般为神经原性肌肉萎缩,其发生的速度与神经损害的速度和程度有关。神经受损及中断的越急、越严重,则肌萎缩发生的越快、越明显。急性起病时肌萎缩发生于瘫痪之后,临床以瘫痪的表现为主,如脊髓灰质炎、周围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酒精中毒等。神经痛性肌萎缩早期表现为肩胛附近的剧烈疼痛,继之在肩胛附近很快出现肌张力降低、瘫痪及肌肉萎缩,在某些肌群中可出现单一的萎缩,呈镶嵌式。 进行性四肢近端性肌萎缩:常为肌原性肌肉萎缩,以四肢的近端及躯干肌明显,常表现为肩胛带肌和骨盆带肌的萎缩和无力。如颈肌的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