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时肚脐放点它,保护心血管,通经络! 让气血传遍全身
睡觉时肚脐放点它,保护心血管,通经络! 让气血传遍全身
做法:
1、将一大片生姜切细条后,将其捣成糊状备用;
2、用棉签蘸取中度白酒(或75%酒精)清洗肚脐及肚脐周围的皮肤;
3、将生姜糊敷在肚脐上;
4、用棉签点取白醋入生姜糊;
5、贴上大创可贴,用手轻轻按几下/一会儿,用手的热量给敷贴加温,贴8-12小时之后取掉。
方解:肚脐也就是神阙穴,是人体黄金穴位,是个能吃药的穴位,吸收能力很强。白酒消毒,白醋通窍,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姜的热量能传到脏腑,增强带脉的动力,对于便秘、大肚子特别有效。另外姜黄中含姜黄素类约0.3%,姜黄素对皮肤癌和由氧化偶氮甲烷所诱发的大肠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另外,姜黄素除了具较强的抗癌作用外,它还有很多的本领,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姜黄素可以抑制血中脂质的氧化,从而促进血脂的正常,抑制血栓的形成,从而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除了姜蓉敷贴,姜片贴在肚脐上还有其他的作用:
防晕车:在乘车前20~30分钟,将鲜生姜切成两毫米左右的姜片,面积为5分钱硬币大小,然后将姜片覆盖在肚脐上,外用伤湿止痛膏或医用胶布固定。若乘车时间超过10小时,可中途更换一次。若将生姜捣成泥后填充在肚脐中,再用上述方法固定,效果更好。不过这个防晕车法,对于素体脾胃虚寒者预防效果最为明显,那些平时就经常被牙龈肿痛、口臭等上火症状困扰的胃火较盛者,最好采用其他方法来防晕车。
治腹泻:小儿腹泻的话,可以把鲜姜剁成碎末,放在一小块药布上,贴在肚脐处,用大块创口贴固定即可,针对风寒性腹泻,脾肾阳虚腹泻效果很好。
人体这5个部位经常保健能养生
1.腋窝保健区
腋窝人们平时很少触及,但它不该被忽视。中医认为,腋窝是心经所过之处,其顶点是极泉穴,经常按摩可以宽胸宁神、调气和血。从现代医学角度讲,腋窝处淋巴组织丰富,经常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常“敲五窝”,即敲打腘窝(腿后窝)、肘窝、腋窝、肚脐窝、腰骶窝(我们俗称“腰眼儿”),能通调气血、促进循环、疏松筋肉。拍打要有节奏,力量由轻到重,循序渐进。腋窝按摩方法推荐:双臂交叉于胸前,双手按对侧腋窝,适度拿捏。然后左手上举,右手拍打左侧腋窝,右手上举,左手拍打右侧腋窝。每次拍打30~50次,重复5遍。
2.前胸保健区
中医认为,肺位于胸中,主气,司呼吸。宗气在肺中生成,积存于胸中“气海”,从气道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宗气不固、各脏腑经络之气升降、出入、运动失调,就会导致“气虚”,如声低气怯、肢倦乏力、气短等症状。
按摩前胸、扩胸运动、呼吸调摄等能提高心肺能力,有效预防呼吸系统疾病。扩胸运动可尝试八段锦里的“左右开弓似射雕”式。具体方法是:两脚打开稍大于肩宽,两手轻握拳,抬至前胸,右手保持,左手向左推出伸直,眼看左手指尖,同时蹲马步。然后收回两手,恢复直立姿势。换另一侧。左右开弓的同时配合呼吸运动, 拉弓时深吸气, 回正时慢呼气,通过扩胸、伸臂增加肺活量,加强血液循环。
3.肚脐保健区
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其中,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肚脐是精气聚集所在,也是一个重要穴位“神阙穴”,内连12经脉;周围还有气海、关元、中脘等穴位,轻轻揉按,对改善气血,调整人体脏腑功能都有好处。
中医提倡“腹宜常揉”。建议在睡前、醒后揉按小腹周围,增加胃肠蠕动,增强脾胃功能。适当热敷小腹也能达到保健的效果,可用略高于体温的热水袋、热毛巾等轻轻敷在肚脐上,数分钟后取下,每天坚持1~2次。另外,“敲五窝”中包括肚脐窝,经常拍打肚脐窝可安神宁心、调和气血、舒肝利胆、益肺固肾、通利三焦、调畅经络。
4.脊柱保健区
久坐影响脊椎健康,因此,久坐族应格外重视脊柱保健。脊柱是两条经脉和督脉行经之地,和五脏六腑关系密切,是养生家极为关注的区域。经常按摩脊柱,可疏通经络、刺激气血运行,滋养全身器官。
脊柱保健方法很多,对于大多数白领,伸懒腰是最方便实用的保健方式,如果有条件,推荐做一做八段锦中的摇头摆尾动作,通过脊柱大幅度侧曲、回旋,使头颈、腰腹、股部、腿部收缩,增大颈部、腰部、髋关节及下肢灵活性。
5.脚底保健区
脚底有丰富的末梢神经网及毛细血管、淋巴细胞,有全身的反射区,被称为“第二心脏”。经常按摩足底,每天热水泡脚半小时等有助于温经通络,促进血液循环。泡脚时加入促进气血运行的中草药,如红花、当归、三七、川芎、丹参等,效果更好。可将药材包进纱布,做成中药包,提前放入热水浸泡,半小时后再滴几滴白酒或醋,不仅活血通络,还能改善失眠症状。
足前部凹陷处的涌泉穴,长期揉搓、艾灸、膏药贴穴、手法推搓拍打等可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老年性哮喘、便秘和腰酸腿软。
宝宝防病小肚兜大作用
很多人以为,古人给孩童戴肚兜是为了图吉利。其实,这是千百年来肚兜演变过程中,人们渐渐赋予它的寓意。在我国很多地方,婴孩呱呱坠地之前,母亲们都会精心准备几件小肚兜,除了图个吉祥之外,更是为了随时遮盖住孩童的肚腹部,避免风寒着凉。
人体肚腹里除了有五脏六腑外,在肚腹部的正中,还有一个叫肚脐的地方。不管中医或西医都认为肚脐是很重要的部位。它是胎儿脐带脱落后一个封闭的残端。西医解剖学上,肚脐周围血管丰富,是很多重要血管交汇的地方。中医认为,它是经络交通的重要驿站。中医的神阙穴就在肚脐的位置。神阙穴的附近还有关元、丹田等重要穴位。这些穴位的作用极大,古人有“脐为五脏六腑之本”的说法。若不注意养护,会对健康造成很大伤害。清代著名的养生家曹庭栋在《养生随笔》一书里就说过:“腹为五脏之总,故本腹喜暖……”就是说,腹部是不能受凉,遭风寒侵袭的。如果腹部受了内寒,会出现抵抗力低下、感冒、腹泻、胃肠功能紊乱、脾胃不和等症状。女子腹部受凉还可以出现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
小肚兜尽管只是巴掌大小一块小布头,但有它为腹部遮挡风寒,可以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特别是老人和小儿。老人元气虚弱,小儿体质娇嫩,腹部受凉更易得病。所以,不管什么时候,哪怕再热的天气,肚腹一定不能裸于外界环境中。有一个小肚兜遮风挡寒,比什么都好。有聪明人还在小肚兜的夹层里,添些艾绒、姜桂之类的中草药,温养肚脐,以补全身阳气。
所以你看,肚兜虽小,作用可大着呢。
宫寒怎么调理 宫寒有什么影响
1、子宫疾病
慢性盆腔虚损疾患,子宫发育不良,子宫萎缩,子宫内膜薄等所引起的功能低下。
2、输卵管疾病
慢性输卵管不通,粘连,积液,扭曲,僵化,积气,炎症,通而不畅,发育狭细,挤压不通等所引起的输卵管功能紊乱,失调,低下。
3、卵巢疾病
卵巢发育不良,卵巢功能低下,卵巢萎缩,卵泡发育不良,卵子发育不良,功能低下,排卵障碍,或不排卵,排卵不规律,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未破裂黄素化综合征,卵泡膜未破症,卵巢不敏感综合征等所引起的功能低下。
生姜是一种常用的调味料,将其切成片敷在肚脐上对于调理月经不调、暖宫都起到不错的功效。中医认为,生姜性温,具有不错的驱寒暖身的作用,切成片后能使得生姜中的温性成分更好的散发出来,对于促进体内寒气的排出大有裨益。
对于患有痛经的女性也可以试着将生姜片敷在肚脐眼上,也能起到不错的止痛作用。
肚脐在身体中是一个很不显眼的部位,很多人在日常保健中也常会忽视,但是,肚脐却是人体唯一一个能被肉眼看见的穴位,经常对肚脐进行按摩还能起到不错的调理经期的效果。
另外在对肚脐进行按摩的时候还能促进肚脐处的气血运行,使得此处的血液处于一个充盈的状态,进而子宫也能得到充足血液的滋养,对其产生不错的温煦作用。
在对肚脐进行按摩的时候,全身处于一个放松的姿势平躺,然后双手叠放在肚脐上,轻缓有规律的对其进行按摩,以腹腔内部有热力的感觉为准,手部的力度一定不要太重。而处于经期中的女性,对肚脐进行适量的按摩还能调节气滞血瘀的现象,这对于缓解痛经是很有利的。
中医理论中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而利用热毛巾敷在肚脐上能有助于热气的散发,更好的起到温经活络、散寒理气的效果。
1.全面保暖,驱寒暖宫
给子宫保暖,尤其下身要少受凉,注意给小腹、腰部和双脚保暖。月经期间,女性不要久坐冰冷的凳子。
特别要注意头、胸腹、脚的保暖。别让腰背受凉,防止寒从脚下生,不要久坐寒凉之地,否则寒邪会直击子宫。如不慎受寒要及时补救,可热饮红糖姜水使身体发汗。
注意脚部保暖,寒冷季节不要露腿穿短裙,穿裙子的话,最好要穿厚羊毛袜打底,以防寒从脚下生。
乐观心态化解体内郁气。重视自我保养、调节身心健康,做到起居有规律、营养均衡,及时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情和积极的处事态度,这样有利于储藏阳气。
“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
充足的睡眠是保证身体各器官平衡调节的前提,是身体进行自我恢复、调整的重要环节,充足睡眠能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延缓衰老,平衡内分泌。
多运动,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抵抗力。每天保证半小时的走路时间,能改善循环。平日多用热水烫脚,刺激足底的经络和穴位,使全身温暖。
尽量在中午阳光充足的时候到户外活动,接受自然界中的阳气。
还可以经常快步走,一般来说,宫寒的人偏于安静沉稳,运动过多时容易感觉疲劳。寒性体质者特别需要通过运动来改善体质。快步走是最简便的办法。
步行,尤其是在卵石路上行走,能刺激足底的经络和穴位,可以疏通经脉、调畅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使全身温暖。
不止是冬季,一年四季都要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喝冷饮。少吃寒性的食物及水果如白菜、梨、西瓜、黄瓜、绿豆、苦瓜等。
多吃补气暖身的食物,如核桃、枣、花生、羊肉、狗肉、鸡肉、鳝鱼、虾、海参、栗子、洋葱、番茄、韭菜、桂圆、肉桂、小茴香等。
每日午餐或晚餐后喝一杯姜茶,它可以主动化解寒凉食物或是凉性食物中的寒气,在饮食上替你的子宫把好关,长期坚持对调理宫寒十分有益。
这是要到医院进行的方法。中医师一般选取两个穴位:肚脐正中直下1.5寸处的气海穴、肚脐正中直下3寸处的关元穴。
用艾条每日熏烤30分钟,长期坚持就可以有效。每天一次,温肾、暖宫、散寒去除宫寒。
脚酸软无力是什么原因
经络不通,气血不畅引起的。具体的说,就是经络不通和肝肾双亏所致打通全身的经络,让气血运行通畅,其次,调理肝肾,补充营养。只有这样,才是从根本上消除腰膝酸软的问题。
上面的文章当中我们以中医的形式来解释了腿酸软无力的原因,首先因为每一个人身体状况不同,都要找到病因是什么引起了我们的腿酸软无力,所以说在大家平时也要多加注意了。
刺激五个部位可长寿
一、前胸
摩擦前胸可增强身体免疫力。科学家发现,前胸的胸腺是主宰人体整个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胸腺分泌出来的免疫活性肢物质,能监视体内变异细胞,并毫不留情地将其消灭;同时又有抗感染的功能和抗病能力;对延缓衰老也有一定的作用。每天坚持用手掌上下摩擦前胸,穴上至须部下至心窝部穴位100至200次,可激活胸腺,起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的作用。
二、脊柱按摩
脊柱可滋养全身器官。脊柱是养生学家极为关注的区域,它是人体两条最大的经脉中督脉的行经之地。脊柱两侧的经络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极为密切。经常按摩脊柱,则可激发经络的疏通,使气血运行、血脉流畅,滋养全身器官而健身。
三、腋窝
刺激腋窝可促进血液循环。腋窝是血管、淋巴、神经最多、最丰富的地方。它的健身奥秘之处,在于受刺激后会使人大笑;笑时使各器官都能得到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并使各器官充分得到养分和氧气的交换,使大脑、心脏以及肺都受益匪浅。故专家们称之为“腋窝运动”。
四、肚脐
肚脐常被养生学家营为保健“要塞”。肚脐为神团穴,中医常用药物贴敷肚脐,治疗心绞痛、消化不良等病。经常按摩肚脐有预防和治疗中风的作用,能玄病健身、益寿延年。
五、脚底
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科学家还认为,人的脚底有成千上万个末梢神经,与大脑和心脏密切联系,与人体各部脏器密切联系,所以将脚称为人的“第二心脏”,可见脚保健的重要性。经常弯弯脚趾、散步、踩鹅卵石、温水泡脚等,都有促进脚部血液流畅。把远端血推向心脏和全身,调节阴阳平衡,防治疾病,健身益寿。
秋季女性有哪些肚脐保健方法
一、从肚脐形状来辨病
1、肚脐浅小:表示身体较为虚弱,体内激素分泌不正常,浑身无力,精神状况不佳。
2、肚脐凹陷:肥胖或腹部发炎时,如粘连性结核性腹膜炎,肚脐会向内凹陷。
3、肚脐凸出:当腹部有大量积水或卵巢囊肿时,肚脐就会向外突出。
4、向下形:应注意预防罹患胃下垂、便秘、慢性肠胃疾病及妇科疾病。
5、向上形:肚脐眼向上延长,几乎成为一个顶端向上的三角形。具有这种肚脐的人,应多留意
6、肚脐偏左:应预防肠胃功能不佳、便秘或大肠黏膜病变。
7、肚脐偏右:应注意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二、肚脐忌寒,记得要保暖
肚脐是最怕着凉的地方。肚脐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血管丰富。作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处,皮肤较薄,敏感度高,具有渗透性强、吸收力快等特点。因屏障功能较差,在人体又属相对虚弱之地,易受凉而染风寒。
睡眠时更要注意脐部的保暖,以免引起腹泻或感冒。尤其对于年轻女性而言,特别是经期女性,血管处于充血状态,穿露脐装最易因受凉而使盆腔血管收缩,导致月经血流不畅,时间长了会引起痛经、经期延长、月经不调等。
三、脐部保健法
1、按摩肚脐
坐、卧、立式均可,尽量放松全身,充分暴露腹部,先将两手搓热,将一手掌心贴于肚脐部位,一手压在脐上,按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方向由小到大旋揉50~100次,按揉用力宜轻柔,不可用强力,每天早、晚各一次。
脐与腎间动气相通,而脾、胃、小肠、大肠位于脐周腹内,按摩神阙及腹部能增进食欲,疏通气机,帮助消化,增强体质,旺盛精力,并能防治胃肠炎,消化道溃疡,前列腺炎等疾病。
2、中药敷脐
如实热便秘,可以苦寒泻下的芒硝敷脐,寒性腹痛则用辛温散寒的生姜、吴萸、肉桂、丁香等研末敷脐等。而对于年老体弱者,可根据体质气血阴阳亏虚的情况选用不同的药物敷脐,有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之妙。
脐疗与内服法有殊同归,异曲同工之妙。敷脐时药物通过皮肤,直达经脉。并通过经络的气血流注,使药性随气血之运行而输布周身,达到温通经络,通行气血,驱散寒湿,调和脏腑阴阳,并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之目的。
3、肚脐拔罐
选大号火罐一个,应用闪火法,将火罐拔在肚脐上,15~20分钟取罐。肚脐拔罐可治疗哮喘、痢疾、久泻、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
肚脐再配以足三里、膻中、大椎拔罐,更年期心理特征和保健介绍每天或隔天一次,每次20分钟,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加食欲,消除疲劳。
常按摩身体5大部位最长寿
长寿部位一:腋窝
中医认为,腋窝部位千万别忽视。常按摩腋窝可促进血液循环。这是因为腋窝是血管、淋巴、神经最多、最丰富的地方。它的养生祛病之处,在于受刺激后会使人大笑;笑时使各器官都能得到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并使各器官充分得到养分和氧气的交换,使大脑、心脏以及肺都受益匪浅。
长寿部位二:前胸
前胸的胸腺是主宰人体整个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胸腺分泌出来的免疫活性肢物质,能监视体内变异细胞,并毫不留情地将其消灭;同时又有抗感染的功能和抗病能力;对延缓衰老也有一定的作用。按摩前胸可增强身体免疫力,以达到养生保健之功效。每天坚持用手掌上下摩擦前胸,穴上至须部下至心窝部穴位100至200次,可激活胸腺,起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的作用。
长寿部位三:肚脐
肚脐为神团穴,中医常用药物贴敷肚脐,治疗心绞痛、消化不良等病。肚脐常被养生家们称为保健“要塞”。经常按摩肚脐有预防和治疗中风的作用,更能防病养生健身、益寿延年。
长寿部位四:脊柱
脊柱可滋养全身器官,是人体两条最大的经脉中督脉的行经之地。脊柱两侧的经络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极为密切。经常按摩脊柱,则可激发经络的疏通,使气血运行、血脉流畅,滋养全身器官而达到养生保健之功效。
长寿部位五:脚
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另外,人的脚底有成千上万个末梢神经,与大脑和心脏密切联系,与人体各部脏器密切联系,所以将脚称为人的“第二心脏”。因此,经常泡脚和按摩脚部,或经常弯弯脚趾、散步、踩鹅卵石等,都有促进脚部血液流畅.把远端血推向心脏和全身,调节阴阳平衡,防治疾病,养生保健,促长寿。
按摩五大保健区延年益寿
一、脊柱保健区,它是人体两条最大的经脉中督脉的行经之地。脊柱两侧的经络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极为密切。经常按摩脊柱,则可激发经络的疏通,气血运行,血脉流畅,滋养全身器官而健身。
二、腋窝保健区、淋巴、神经最多最丰富的地方。它的健身奥秘之处,在于受刺激后会使人大笑;笑时使各器官都能得到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并使各器官充分得到养分和氧气的交换,使大脑、心脏以及肺都受益匪浅。故专家们称之为“腋窝运动”。
三、前胸保健区,前胸的胸腺是主宰人体整个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胸腺分泌出来的免疫活性肽物质,能监视体内变异细胞,并毫不留情地将其消灭,故有强大的抗癌作用;同时又有抗感染的功能和抗病能力;对延缓衰老也有一定的作用。只要每天坚持用手掌上下摩擦前胸(上至颈部下至心窝部)100至 200次,就会激活胸腺,起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的作用。
四、肚脐保健区“要塞”。肚脐为神阙穴,中医常用药物贴敷肚脐,治疗心绞痛、消化不良等病。经常按摩肚脐有预防和治疗中风的作用,能祛病健身、益寿延年。
五、脚底保健区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科学家还认为,与大脑和心脏密切联系,与人体各部脏器密切联系,所以将脚称作人的“第二心脏”,可见脚的保健的重要。经常弯弯脚趾、经常散步、踩鹅卵石、温水泡脚等,都有促进脚部血液流畅,把远端血推向心脏和全身,调节阴阳平衡,防治疾病,健身益寿之功效。
男人盐敷肚脐补肾奇效
性爱难以持久,可能是不少男性都面临的问题。中医男科有时就会建议一部分这样的男性,试试用食盐敷肚脐,以延长性爱“耐力”。
肚脐有时被称为中丹田,是精气会聚之处,“开发之,可壮精补气,倍添下元活力”。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把肚脐命名为“神阙穴”,认为它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功效,能祛病健身、益寿延年。
现代医学主张,肚脐是生命孕育之初的营养通道,居人体之中枢,脉络丰富,与生殖器官、大脑处在同一轴线上,具有能量放大效应。通过肚脐给药,药物的有效成分可以迅速渗透进入血液循环,调理全身气血功能。
用食盐敷肚脐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白细胞、红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健康水平。对于男性来说,尤其对增强性能力有益。不少上了年纪的男性朋友,由于先天之本的肾精不断耗损、衰竭,阳气逐渐耗散,将食盐炒热,用布包裹敷贴脐部或熨烫腹部,可以起到补肾、补心、补脾的功效。肾藏精,心主神,脾统血,肾与心脾皆得补益而不亏虚,自然有利于固精止遗,也就是通俗所说地防止遗精。
用食盐敷肚脐的方法很简单:用食盐500克(大粒盐最好),上火炒热后,用布或毛巾包裹,趁热敷在肚脐上,可治肾阳不足、肾气亏虚等导致的早泄。此外,还有个偷懒的办法,就是直接将食盐放在肚脐上,然后用热毛巾或暖水袋等敷在上面,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加热作用。
用食盐敷肚脐时,要观察皮肤的状况,破损处不宜使用;平常皮肤易过敏者也别用。一旦发现局部发痒、发红、起皮疹等,应立即停止使用此法。
深秋养生要留意6大部位保暖
头部为“诸阳之会”,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部位。因此,感受风寒邪气,头部首当其冲。寒气入侵头部,会引发感冒、鼻炎、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等,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还易发生高血压、急性心梗、中风等。气温突降时,老人外出可以戴顶薄绒帽,下雨时要及时把头部保护起来,避免淋湿。每天清晨应梳头百余次,使头皮微热,有利于头部经络气血通畅,促进诸阳上升,百脉调顺。晚上最好不要洗头,洗完头一定要用毛巾擦干或者用吹风机吹干。
口鼻是空气进出的通道,寒气可以随呼吸侵入肺部。恶心、呕吐、咳嗽、吐痰、鼻塞、打喷嚏等,都是口鼻受寒的表现。深秋季节出门,建议老年朋友戴上口罩。
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上承头颅,下接躯干,是神经中枢最重要的部位,更是心脑血管的必经之路,如果受寒,不但加重颈椎病,还会引发其他慢性病。因此,老人深秋要穿立领装,外出时戴围巾,对预防心血管病等有一定好处。
肚脐是最怕着凉的地方,屏障功能较差,易受凉而染风寒。因此,冷天老人可以用热水袋、暖宝宝等给肚脐保暖,平时穿件贴身的纯棉背心,避免受凉。
腰为肾之府,加上“带脉”又环绕腰部,若腰部受寒,易引发疼痛,全身乏力。因此,老年人最好选择长款衣物,或专门佩戴护腰。闲暇时可用双手搓腰,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每次做50~100遍,起到温煦肾阳、畅达气血的作用。
脚部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差,又远离心脏,易使血液循环不畅。脚一旦受寒气侵袭,会导致抗病能力下降,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风湿性关节痛等病的患者易旧病复发。建议老人穿保暖透气、吸湿性好的棉袜,每天晚睡前,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20分钟,可将寒气从足底排散。然后按摩脚掌的涌泉穴,起到调理脏腑、舒通经络的作用。
秋季老人要注意护好这六个部位
头部。头部为“诸阳之会”,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部位。因此,感受风寒邪气,头部首当其冲。寒气入侵头部,会引发感冒、鼻炎、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等,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还易发生高血压、急性心梗、中风等。气温突降时,老人外出可以戴顶薄绒帽,下雨时要及时把头部保护起来,避免淋湿。每天清晨应梳头百余次,使头皮微热,有利于头部经络气血通畅,促进诸阳上升,百脉调顺。晚上最好不要洗头,洗完头一定要用毛巾擦干或者用吹风机吹干。
口鼻。口鼻是空气进出的通道,寒气可以随呼吸侵入肺部。恶心、呕吐、咳嗽、吐痰、鼻塞、打喷嚏等,都是口鼻受寒的表现。深秋季节出门,建议老年朋友戴上口罩。
颈部。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上承头颅,下接躯干,是神经中枢最重要的部位,更是心脑血管的必经之路,如果受寒,不但加重颈椎病,还会引发其他慢性病。因此,老人深秋要穿立领装,外出时戴围巾,对预防心血管病等有一定好处。
肚脐。肚脐是最怕着凉的地方,屏障功能较差,易受凉而染风寒。因此,冷天老人可以用热水袋、暖宝宝等给肚脐保暖,平时穿件贴身的纯棉背心,避免受凉。
腰部。腰为肾之府,加上“带脉”又环绕腰部,若腰部受寒,易引发疼痛,全身乏力。因此,老年人最好选择长款衣物,或专门佩戴护腰。闲暇时可用双手搓腰,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每次做50~100遍,起到温煦肾阳、畅达气血的作用。
脚底。脚部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差,又远离心脏,易使血液循环不畅。脚一旦受寒气侵袭,会导致抗病能力下降,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风湿性关节痛等病的患者易旧病复发。建议老人穿保暖透气、吸湿性好的棉袜,每天晚睡前,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20分钟,可将寒气从足底排散。然后按摩脚掌的涌泉穴,起到调理脏腑、舒通经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