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虎头鱼的形态

虎头鱼的形态

常见体长约100毫米左右,体重约50克~150克,大者可达300毫米,属卵胎生,鱼身80%呈桔红色,犹如身披晚霞,体侧有多条不规则暗色横纹,色彩相当艳丽,背鳍棘,胸鳍鳍条宽大。虎头鱼肉质鲜嫩,洁白,含脂肪少,味美,无小刺,营养丰富,故也称“假石斑鱼”。

中文学名

褐菖鲉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辐鳍鱼纲

鲉科

菖鲉属

产品名称

虎头鱼

目录

1 形态特征

▪ 外形

形态特征

外形

虎头鱼的头部背面具棱棘。眼间隔凹深,较窄,为眼径的一半。眼眶骨下缘无棘;眶前骨下缘有一钝棘。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细齿带。背鳍鳍棘12根;胸鳍鳍条常为18根。体侧有5条暗色不规则横纹。

虎头鱼的做法

新鲜虎头鱼二条

起油锅,虎头鱼煎一下

放点水烧开

放入酱油,糖

转小火烹饪

大火收干

红烧虎头鱼做好了

END

注意事项

红烧前,鱼一定要先油煎一下

虎舌红的植物形态

常绿小灌木,生命力极其旺盛。栽培时间越长,观赏价值越高,单株自然寿命可达20年以上。通常高25~40cm,有发达的根系,3~10月陆续萌发新叶芽,花期5~6月,7月挂果,9月起红熟,第2年新果长出,上年红果陆续掉落,所以,全年可观果观叶。

喜阴耐热,喜湿喂曝,适宜室内长期摆放观赏。生长适宜温度为12~31℃,能耐-5℃的低温。全国各地均可栽植。-7℃以下叶片萎蔫,可去掉叶片复盖地膜越冬,翌春迅速萌发大量嫩茸茸叶片,极其赏心悦目。 喜温暖、半阴环境,夏季需充足水分,冬季需干燥和有充足阳光。盆栽土壤以腐叶土、泥炭和砂的混合土壤为宜。

辨别虎头鱼的好坏

知名产区:

全国

生成过程

怎么辨别虎头鱼的好坏?

虎头鱼的头部背面具棱棘。眼间隔凹深,较窄,为眼径的一半。眼眶骨下缘无棘;眶前骨下缘有一钝棘。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细齿带。背鳍鳍棘12根;胸鳍鳍条常为18根。体侧有5条暗色不规则横纹。

食用虎头鱼的日常注意事项

虎头鱼对哪些病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哪些体质的人适宜吃虎头鱼?

健康体质平和质,气虚体质,气郁体质

哪些体质的人不适宜食用虎头鱼?

痰湿体质,特禀体质

食用禁忌

暂无此资料。

虎刺梅的形态特征

虎刺梅为多刺直立或稍攀援性小灌木,株高1-2m,多分枝,体内有白色浆汁。

茎和小枝有棱,棱沟浅,密被锥形尖刺,刺长1-1.5(2.0)厘米,直径0.5-1.0毫米,常呈3-5列排列于棱脊上,呈旋转。叶互生,常密集着生新枝顶端,倒卵形或长圆状匙形,长1.5-5厘米,宽0.8-1.8厘米,先端圆,具小尖头,基部渐狭,全缘,叶面光滑、鲜绿色;无柄或近无柄;托叶钻形,早落。

花序2、4或8个组成二歧状复花序,生于枝上部叶腋;复序具柄,长4-7厘米;苞叶2枚,肾圆形,上面鲜红色,下面淡红色,紧贴花序;总苞钟状;雄花数枚;雌花1枚。

热带地区种植于庭园,四季均开花,在北半球冬季开花最盛,花形美观具观赏性。但是虎刺梅浑身上下都带“毒”,还会释放出刺激性的难闻气味,种过此类植物的土壤中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病毒和化学致癌物的激活物质。因此,室内环境中最好不要摆放虎刺梅。

虎尾兰的形态特征

虎尾兰有横走根状茎。

虎尾兰的叶基生,常1-2枚,也有3-6枚成簇的,直立,硬革质,扁平,长条状披针形,长30-70(-120)厘米,宽3-5(-8)厘米,有浅绿色和深绿色相间的横带斑纹,边缘绿色,向下部渐狭成长短不等的、有槽的柄。

虎尾兰的花葶高30-80厘米,基部有淡褐色的膜质鞘;花淡绿色或白色,每3-8朵簇生,排成总状花序;花梗长5-8毫米,关节位于中部;花被长1.6-2.8厘米,管与裂片长度约相等。

虎尾兰花期11-12月。

虎尾兰的浆果直径约7-8毫米。

虎头鱼的营养价值有哪些

虎头鱼的营养价值

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液循环有利,是心血管病人的良好食物。

吃虎头鱼上火吗

属于凉性食物,正常人不易上火,脂肪含量低,胆固醇也低 。

虽然每种食物的营养价值都非常的丰富,但是容易上火的人及就要特别的注意了,上面就是对吃虎头鱼会上火吗的介绍,避免身体上火也能减少疾病发生。

虎头鱼的形态

外形

虎头鱼的头部背面具棱棘。眼间隔凹深,较窄,为眼径的一半。眼眶骨下缘无棘;眶前骨下缘有一钝棘。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细齿带。背鳍鳍棘12根;胸鳍鳍条常为18根。体侧有5条暗色不规则横纹。

相关推荐

白条鱼的形态

体延长而侧扁,背缘较平直,腹缘稍凸,腹棱自胸鳍下方至肛门。头稍尖,侧扁。吻短,吻长大于眼径。口端位,斜裂。眼中大,眼间宽而微凸,其间距大于眼径。咽头齿3列,齿式5.4.2-2.4.4。体被中小圆鳞;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急遽向下倾斜,有一显著角度,行至体之下半部,在尾柄处又折而向上至中央部位。背鳍硬棘III,分枝软条7;臀鳍3(不分枝软条)+11-12(分枝软条)。体背青灰色,侧面及腹面为银白色,全身反光强,无其他任何花纹。尾鳍灰黑色。雄性在繁殖季节身体变成红蓝相间的彩色,非常漂亮。

虎皮鱼吃什么

虎皮鱼吃什么?虎皮鱼属于杂食性,吃的食物很杂,饲养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虎皮鱼喜欢群游,群游的速度很快,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氧气,虎皮鱼吃什么才能补足虎皮鱼身上所缺的元素呢? 虎皮鱼属于杂食性动物,喜欢吃红线虫,鱼虫、冻红虫等活饵料,颗粒饲料,干饲料也摄食。除此之外,蔬菜、水果都可以。可以说什么都吃,很容易喂食。但新刚请回来的虎皮鱼不适合进食,还没有适应环境,静养2~3天状态良好基本可以喂食,可用血红虫作为开口,主食用少量的饲料慢慢调养,形成规律,基本没有问题。血红虫可以是干血虫或是干丰年虾。 对虎皮鱼来说,

芒鱼的形态

体长侧扁、体色青灰、腹部银白、体表光滑无鳞。头部圆锥形、扁平。吻短、口亚下位,上下颌具小齿。下颌须、触须各一对,眼中等大小。背部隆起,腹圆无腹棱。鳃膜发达,在颊部联合,鳃耙长,成条状。背鳍位于背部的最高处。胸鳍胸位;腹鳍小;臀鳍较长。正尾形,分叉。 喜静,一旦受惊即会在水中乱窜。正常生长水温20~34℃,最适生长温度26~32℃,当水温降至14~16℃时,一般不摄食,水温12~13℃以下时易冻伤死亡。

鲐鱼的形态

鲐鱼体粗壮微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20~40厘米,体重150~400克。头大、前端细尖似圆锥形,眼大位高, 口大,上下颌等长,各具一行细牙,犁骨和胯骨有牙。体被细小圆鳞,体背呈青黑色或深蓝色,体两侧胸鳍水平线以上有不规则的深蓝色虫蚀纹。腹部白而略带黄色。背鳍2个,相距较远,第一背鳍鳍棘9~10根,第二背鳍和臀鳍相对,其后方上下各有5个小鳍;尾鳍深叉形、基部两侧有两个隆起脊;胸鳍浅黑色,臀鳍浅粉红色,其他各鳍为淡黄色。

黑鱼的形态

身体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吻黑鱼2 短圆钝,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缘,下颌稍突出。牙细小,带状排列于上下颌,下颌两侧齿坚利。眼小,上侧位,居于头的前半部,距吻端颇近。鼻孔两对,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为一小圆孔。鳃裂大,左右鳃膜愈合,不与颊部相连鳃耙粗短,排列稀疏,鳃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辅助功能的鳃上器,能呼吸空气。 体色呈灰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暗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侧各有2 行黑色斑纹。奇鳍黑白相间的斑点,偶鳍为灰黄色间有不

鲶鱼的形态

体长形,头部平扁,尾部侧扁。 口下位,口裂小,末端仅达眼 前缘下方。 下颚突出。齿间细,绒毛状,颌齿及梨齿均排列呈弯带状,梨骨齿 带连续,后缘中部略凹入。 眼小,被皮膜。成鱼须2对4根,上颌须可深达胸鳍末端,下颌须较短。 幼鱼期须3对,体长至60毫米左右时1 对颏须开始消失。 鲇鱼多黏液,体无鳞。背鳍很小,无硬刺,有4~6根鳍条。无脂鳍。臀鳍很长,后端连于尾鳍。鲇鱼体色通常呈黑褐色或灰黑色,略有暗云状斑块。

鳐鱼的形态

鳐鱼内骨骼完全由软骨构成,有些部位钙化后也有一定的硬度,但不同于经过骨化形成的硬骨组织。体表披楯鳞,在发生上是由外胚层和中胚层共同形成;楯鳞和牙齿是同源结构。口的位置不在吻端而位于腹面,横裂(故称横口类);偶鳍呈水平位;尾鳍为歪尾型。胃的分化明显,有独立的胰脏和发达的肝脏。肠内有螺旋瓣。无鳔。鳃间隔特长,延伸至体表与皮肤相连,因而鳃裂直接开口于体表。心脏具动脉圆锥。雄性的生殖管道借用中肾管。单一的泄殖腔孔开口于体外。雄性有交配器,称鳍脚。卵生,卵胎生或假胎生,体内受精,体外发育或体内发育。产卵量小,但成活

目鱼的形态

体侧扁,呈舌状,一般体长25~40厘米、体重500~1500克。 头部很短,眼小、两眼均在头的左侧,口下位,吻部向下向后弯曲呈弓形,左右下对称。鳞较大,有眼一侧被栉鳞,淡褐色,有2条侧线; 无眼侧被圆鳞,呈白色,无侧线。有眼侧的后鼻孔位于两眼间。背鳍、臀鳍完全与尾鳍相连;无胸鳍;尾鳍尖形。

鲟鱼的原形态

1.白鲟,体长梭形,一般体长2米余,大者可达3m,前部平扁,后部稍侧扁。头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吻突出如长匙形,特别延长,前端狭而平扁,基部阔且肥厚,两侧具柔软的皮膜。口大,弧形,下位,能伸缩,上下凳均具细尖齿,口前具短须1对。眼小,鳃孔大。体裸露光滑,或仅有已退化的小鳞状痕迹,在尾鳍上叶具8个棱形鳞板。侧线后延至尾鳍上叶。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后,鳍条46-61。臀鳍50-55。尾鳍歪形,上叶长于下叶。体背灰绿色,头部和尾鳍均为暗灰色,腹部白色。 2.中华鲟,体延长,可达2m以上,背部略弯而腹面平直。吻近犁形,基

中国几种常见的原生虾虎鱼

子陵吻虾虎 别名:极乐吻鰕虎 灰色版子陵 鉴别特征:体小,全长约30~100mm,长筒型。头宽大,吻圆钝、口前位。体被栉鳞,无侧线,背鳍两个,腹鳍愈合成长吸盘状。 体延长略呈圆柱状;眼大,腹鳍愈合成吸盘。本属鱼极难以肉眼分辨种类,一般鱼体呈黄色或灰褐色,体侧**具一列不规则的圆形斑块,腹部色淡;特征是头部具蠕虫状黑褐斑纹。尾鳍圆形。 生物学特性:生活在溪流湖泊中,喜食水生昆虫或底栖性小鱼以及鱼卵。有溯水**性,将卵产在沙**中。1龄达性成熟,4~5月产卵。 **性:生活于温带和热带地区,属底栖鱼类。性凶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