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血虚风燥的护理

血虚风燥的护理

血虚风燥,其实是中医学中血虚和风燥两个辩证术语。血虚指营血不足出现虚弱的病理。由于失血过多或慢性出血、脏腑虚损、化生精血机能减退或障碍等原因,均可造成血虚,出现贫血症状。临床上一般分为心血虚、肝血虚、心脾两虚等症型。风燥指风与燥两种邪气的相合,多感于秋燥时令。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唇燥、咽干、干咳、胸滞、肋痛、皮肤干燥、舌苔白薄而干、脉浮涩。如血虚风燥一起理解即指血虚生风和和液燥生风,总称虚风内动。

护理

1、本证候多为全身泛发皮疹和瘙痒,故要劝告患者忌食腥发动风及辛辣酒酪饮食,性格要和顺,避免忧思恼怒。

2、患处不宜滥用刺激性强的外涂药物,不宜用热水、肥皂烫洗,避免日光曝晒或寒冷刺激。

3、适时进行矿泉浴、糠浴和淀粉浴,并外涂护肤油脂,可以保持皮肤的柔润,使之鳞屑减少,痒感亦可得到控制。

冬天皮肤怎么补水 中医调理补水

冬天皮肤干燥需要补水一般是血虚风燥,瘀血阻滞,体肤失养造成的,可以采用祛屑生新,荣肌润肤的治则,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中药针灸治疗。

中西医各有千秋:皮炎湿疹的治疗

中医认为皮炎湿疹的治疗应当分症状,对症下药。中医认为,皮炎湿疹有湿热症和血虚风燥症之分:

湿热症皮炎湿疹的治疗:一般瘙痒、丘疹型建议止痒抑菌为主,患者应避免喝酒、咖啡、辛辣刺激与油炸的食品,饮食应清淡,多吃清热利湿的水果蔬菜。

血虚风燥症皮炎湿疹的治疗:血虚风燥症患者应注意肝火旺盛,可以用一些调理气血的药物、止痒润燥、清热利湿进、修复皮损进行治疗,避免吸烟、喝酒,在饮食上尽量清淡为主,保持心情舒畅、不要便秘等,最重要是过敏的患者尽量不要接触过敏原。

西医对皮炎湿疹的治疗尚无特效疗法,多以内服治疗为主,既可单用或联用;外用药剂型依据临床皮损表现而定,有时也用激素。对于外用药,西医主张使用加入了抗菌成份的药物,在控制皮炎湿疹症状的同时,可杀灭细菌、真菌让皮肤由内而外好起来。

专家强调,患者在进行皮炎湿疹的治疗过程中,有时患处会有难以抑制的瘙痒感,这个时候禁止搔抓,否则皮肤容易由于遭受性刺激而变厚,甚至引起感染,形成恶性循环,病程因而延长。

防风有什么作用 祛风止痒

防风辛温发散,能够祛风止痒,可配伍不同中药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病,尤以风邪所致所致瘙痒有效;也可用于治疗湿热、血虚风燥、等病症。

艾灸对荨麻疹有作用吗

有。

荨麻疹从中医上讲多是由血虚风燥、胃肠湿热等原因引起,坚持艾灸患处可以起到清热祛湿,去风止痒的效果,从而对荨麻疹起到缓解作用。

什么是血虚风燥

血热风燥型、血热风盛证,本证由于机体蕴热偏盛,时值青壮年,血气方刚之际,或因性情急燥,心绪烦扰(精神因素,心火内生;或因恣食鱼腥、辛辣之品,伤及脾胃,郁而化热;或复感风热邪气,均可致使血热内盛,热盛生风化燥,外发肌肤,出现红斑,丘疹为主症的证候。相当于西医银屑病的进行期。

血虚

指营学不足出现虚弱的病理。由于失血过多或慢性出血、脏腑虚损、化生精血机能减退或障碍等原因,均可造成血虚,出现贫血症状。临床上一般分为心血虚、肝血虚、心脾两虚等症型。

风燥

指风与燥两种邪气的相合,多感于秋燥时令。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唇燥、咽干、干咳、胸滞、肋痛、皮肤干燥、舌苔白薄而干、脉浮涩。

如血虚风燥一起理解即指血虚生风和和液燥生风,总称虚风内动。

血虚风燥的病机和体征

血虚风燥 - 中医病机

本证既有因血热风燥,病程旷久,阴血暗耗,转为血虚风燥的一面;又有久病尚未康复,气血不足,卫外不固,风邪外袭的一面。然总不能离开血虚风从内生,肌肤失于濡煦的机理。

血虚风燥 - 体征

初期,皮肤呈现干燥不润泽的外观,转为粗糙、肥厚,状如苔藓,形似席纹;斑疹多数为淡红色,或者为淡褐色;肤表干枯颇似干鱼之皮,上覆糠秕状鳞屑,严重时还会发生长短不一,深浅不等的隙裂;自觉瘙痒剧烈,夜间尤重,搔之则瘙痕遍布,结有血痂;爪甲干枯失去光泽;伴有神情倦怠,心悸失眠,气短乏力,大便秘结;舌质淡红有裂纹,苔少或苔净如镜,脉虚细数。

血虚风燥型荨麻疹怎么治

一、内服方药。

1、养血润肤饮(或当归饮子)加减:当归10克、皂刺4.5克、生地12克、熟地l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花粉12克、红花6克、桃仁6克、黄芩10克、黄芪l0克。

2、风癣汤加减:生地12克、玄参10克、丹参12克;当归6克、炒白芍12克、茜草10克、红花6克、黄芩6克、苦参5克、苍耳子3克、白藓皮12克、地肤子l0克。以上两方适用以瘙痒为主的血虚风燥证。

3、克银二号方:生地30克、玄参15克、丹参15克、麻仁l0克、大青叶15克、山豆根l0克、白藓皮15克、草河车15克、连翘15克。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微温,分2~3次服用,每日1剂。

二、外敷药物:

甘草油:甘草30克,香油l50毫升,小火煎至甘草焦枯;过滤,留油备用。外涂患处,每日1~2次,有解毒,润肤的作用,适用于本证候的全过程。九华膏:滑石600克、月石90克、龙骨120克、川贝母18克、冰片18克、朱砂18克,共研极细末,用凡士林按20%浓度调成软膏。每日外搽1~2次。

中医治疗血虚风燥

治疗法则: 凉血,清热,养血,润燥,熄风,止痒。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养血润肤饮(或当归饮子)加减:当归10克、皂刺4.5克、生地12克、熟地l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花粉12克、红花6克、桃仁6克、黄芩10克、黄芪l0克。

2.风癣汤加减:生地12克、玄参10克、丹参12克;当归6克、炒白芍12克、茜草10克、红花6克、黄芩6克、苦参4.5克、苍耳子3克、白藓皮12克、地肤子l0克。

以上两方适用以瘙痒为主的血虚风燥证。

(3)克银二号方:生地30克、玄参15克、丹参15克、麻仁l0克、大青叶15克、山豆根l0克、白藓皮15克、草河车15克、连翘15克。本方适用于血虚风燥的银屑病(主证:淡红色斑疹、鳞屑薄而少)。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微温,分2~3次服用,每日1剂。

2.加减变化:伴气虚者基本方加党参12克、五味子6克;伴血虚加阿胶10克、首

乌l2克、桑椹子15克;兼血瘀加三棱6克、莪术6克;情志急躁,病情加剧加珍珠母15~30克、生龙牡各15克;瘙痒夜重加鸡血藤12克、钩藤12克;失眠加酸枣仁10克、合欢皮12克、夜交藤12~15克;口渴加黄精12克、石斛10克;便秘加肉苁蓉12克、倍用当归20~30克;皮肤干燥,糠秕状鳞屑多加小胡麻12克、山药l5克;皮肤肥厚状如苔藓加阿胶10克、苍耳子3克、苍术10克。

(二)外敷药物:

本证的主要矛盾是皮肤干燥、脱屑、肥厚和瘙痒,故而外敷药物以软膏为主,酌用搽剂,尽量少用水洗剂,避免干燥、脱屑的进一步加重。

1.甘草油:甘草30克,香油l50毫升,小火煎至甘草焦枯;过滤,留油备用。外

涂患处,每日1~2次,有解毒,润肤的作用,适用于本证候的全过程。

2.九华膏:滑石600克、月石90克、龙骨120克、川贝母18克、冰片18克、朱砂

18克,共研极细末,用凡士林按20%浓度调成软膏,备用。每日外搽1~2次,有润燥、止痒,弥合隙裂的功效,适用于本证候的肥厚、干燥和脱屑阶段。

3.黑油膏:煅石膏30克、枯矾30克、轻粉30克、煅龙骨30克、五倍子60克、寒水石60克、蛤粉6克、冰片6克、薄荷脑4.5克。共研极细末,用凡土林按25%浓度调成软膏。每日外搽1次,薄涂患处。有散风、祛湿、柔肤、止痒的功用。

4.复方黄连搽剂:川黄连50克、花椒25克,加70%酒精300~500毫升,浸泡3~5天后备用。每日外搽2~3次,有清热、散风、止痒的功效,适用于本证候局限性肥厚,状如苔藓阶段。

(三)饮食疗法

1.肥海参1对,浓煎取汁,捣烂服用,每周2次,有益阴扶正的功效。

2.黑芝麻500克、乌枣200克,水煎3次,浓缩,加蜂蜜1000克,搅拌成羹,早晚各取一汤匙,开水冲化服之,有润燥、柔肤、止痒的作用。

3.新鲜水鱼肉500克、甘枸杞10克、山药30克、桂元肉10克、青豆10克、生姜5克,食盐适量,先大火煮开后,转为小火炖至肉烂,分次服用,每日2次,每次100~150毫升,有滋阴补肾、养血润肤之效。

施治要点:

(一)古人论燥,大凡有风燥、火燥、血燥.虚燥之分,本证之燥因血虚而引起,血虚之由皆系火邪为害,因而在施治的全过程中,既要甘寒滋润从本治之;又要兼顾火与风的侵袭从标治之。

(二)在具体遣方用药时,要重视患者年龄的大小,体质的肥瘦以及地域的不同,

年龄长者、体质干瘦者,偏于阴火而致燥居多,基本方当以壮水制火的六味地黄丸为上;年龄在40岁以下者,治在肺,选用沙参麦冬饮之类较宜;体形胖硕者则要顾及湿痰化火的一面,在治燥方中酌加苍术、竹茹、姜半夏之类,理所当然。

血虚血燥的护理

血虚血燥,其实是中医学中血虚和风燥两个辩证术语。血虚指营血不足出现虚弱的病理。由于失血过多或慢性出血、脏腑虚损、化生精血机能减退或障碍等原因,均可造成血虚,出现贫血症状。临床上一般分为心血虚、肝血虚、心脾两虚等症型。风燥指风与燥两种邪气的相合,多感于秋燥时令。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唇燥、咽干、干咳、胸滞、肋痛、皮肤干燥、舌苔白薄而干、脉浮涩。如血虚风燥一起理解即指血虚生风和和液燥生风,总称虚风内动。

护理

1、本证候多为全身泛发皮疹和瘙痒,故要劝告患者忌食腥发动风及辛辣酒酪饮食,性格要和顺,避免忧思恼怒。

2、患处不宜滥用刺激性强的外涂药物,不宜用热水、肥皂烫洗,避免日光曝晒或寒冷刺激。

3、适时进行矿泉浴、糠浴和淀粉浴,并外涂护肤油脂,可以保持皮肤的柔润,使之鳞屑减少,痒感亦可得到控制。

茯苓可以治疗湿疹吗

有一定作用。

在中医上湿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湿热型、风热型、血虚风燥型。茯苓性平、味甘淡,有利水渗湿、宁心安神、健脾益胃的功效,对于湿热型湿疹有一定疗效。

针灸治疗血虚风燥

1.针剂:取穴合谷、风池、血海;备用穴大椎、曲池、足三里。施补法,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l0次为l疗程。

2.耳针:取肺、神门、肾上腺、肝、皮质下,每日1次,留针30分钟。

3.头针:取双侧感觉区2/5或选相应部位的感觉区,隔日针刺1次。

4.梅花针:先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用七星针在患处向心性轻巧叩刺,以少量出血为度,隔日1次。以上针刺疗法有较为理想的止痒功效,适用于本证候以瘙痒为主的病种。

5.灸法,取艾卷点燃直接灸患处,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痒作用,适用于局限性皮肤肥厚者。

6.刺络拔罐:先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大椎穴,取三棱针点刺,并立即拔火罐,少量出血为度,隔日或3日1次,10次为1疗程。适用本证候以瘙痒为主的病种。

7.滚刺:先用75%酒精棉球或以1:1000新洁尔灭溶液消毒后,再用滚刺筒在病变部位进行推滚,推滚至皮损处全部少量渗血,揩干血液后,用伤湿止痛或橡皮膏外封,每隔5~7天推滚1次,7次为1疗程。本疗法适用于慢性干燥、肥厚、粗糙性皮肤病。

血燥”是什么意思

正确来讲是血虚风燥。别名(中医):风热疮,牛皮癣,白疟,蛇皮癣,风瘙痒,白屑风,(西医):玫瑰糠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鱼鳞病,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脂溢性皮炎,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红皮病。中医释名:本证既有因血热风燥,病程旷久,阴血暗耗,转为血虚风燥,风邪外袭。血虚风燥:其实是中医学中血虚和风燥两个辩证术语。血虚指营学不足出现虚弱的病理。由于失血过多或慢性出血、脏腑虚损、化生精血机能减退或障碍等原因,均可造成血虚,出现贫血症状。临床上一般分为心血虚、肝血虚、心脾两虚等症型。风燥指风与燥两种邪气的相合,多感于秋燥时令。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唇燥、咽干、干咳、胸滞、肋痛、皮肤干燥、舌苔白薄而干、脉浮涩。如血虚风燥一起理解即指血虚生风和和液燥生风,总称虚风内动。体征:初期,皮肤呈现干燥不润泽的外观,转为粗糙、肥厚,状如苔藓,形似席纹;斑疹多数为淡红色,或者为淡褐色;肤表干枯颇似干鱼之皮,上覆糠秕状鳞屑,严重时还会发生长短不一,深浅不等的隙裂;自觉瘙痒剧烈,夜间尤重,搔之则瘙痕遍布,结有血痂;爪甲干枯失去光泽;伴有神情倦怠,心悸失眠,气短乏力,大便秘结;舌质淡红有裂纹,苔少或苔净如镜,脉虚细数。

血虚风燥型荨麻疹怎么治

一、内服方药。1、养血润肤饮(或当归饮子)加减:当归10克、皂刺4.5克、生地12克、熟地l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花粉12克、红花6克、桃仁6克、黄芩10克、黄芪l0克。

2、风癣汤加减:生地12克、玄参10克、丹参12克;当归6克、炒白芍12克、茜草10克、红花6克、黄芩6克、苦参5克、苍耳子3克、白藓皮12克、地肤子l0克。以上两方适用以瘙痒为主的血虚风燥证。

3、克银二号方:生地30克、玄参15克、丹参15克、麻仁l0克、大青叶15克、山豆根l0克、白藓皮15克、草河车15克、连翘15克。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微温,分2~3次服用,每日1剂。

二、外敷药物:甘草油:甘草30克,香油l50毫升,小火煎至甘草焦枯;过滤,留油备用。外涂患处,每日1~2次,有解毒,润肤的作用,适用于本证候的全过程。九华膏:滑石600克、月石90克、龙骨120克、川贝母18克、冰片18克、朱砂18克,共研极细末,用凡士林按20%浓度调成软膏。每日外搽1~2次。

治皮肤病的中药有哪些 养血润燥类中药

用于血虚风燥或血燥引起的皮肤病,皮损可见干燥,脱屑,皲裂,苔藓样变等特点,如银屑病,慢性湿疹,鱼鳞病等,常用中药:当归,熟地黄,制何首乌,生地黄,麦冬,沙参等。

相关推荐

荨麻疹拔罐可以治愈嘛 荨麻疹拔罐治疗处方

治则:祛风和营止痒,取手阳明和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曲池,合谷,血海,委中,膈俞。 配穴:外感风邪者配外关;胃肠积热者配 足三里;血虚风燥者配三阴交。 疗程:每日1次,每次留罐10-15分钟,10天为1疗程。

神经性皮炎饮食指南 红枣发菜炖鸽子

原料:鸽子1只,红枣15枚,发菜10克,食盐、味精各适量。 制法:鸽子去毛及内脏,洗净切块,与红枣、发菜一起放入砂锅中,加入清水炖熟,调味服食。 用法:饮汤,吃鸽肉、红枣。每日1剂,连服7~8剂。 功效:适用于血虚风燥引起的神经性皮炎。症见剧痒,夜间为甚。

荨麻疹拔罐拔哪里图片 荨麻疹辩证分型

1.外感风邪:皮肤突然出现风团,发无定处,时发时退,此起彼伏,剧烈瘙痒,遇风加剧,舌淡,苔薄,脉浮。 2.胃肠积热:皮疹淡红,常伴随腹痛,便秘,泄泻,舌红,苦黄腻,脉滑数。 3.血虚风燥:病久不愈,日轻夜重,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水疱型手癣中医辩证

病初外感湿热毒邪,蕴结皮肤则见手掌起水疱,指间潮红,糜烂渗出;湿热燥盛,热伤营血。肌肤失于荣养则皮肤增厚,粗糙干裂,状如鹅掌。 1.风湿蕴肤 证候:手掌或指间水疱如晶,涠干脱屑,境界明显,渐次扩大,或指间潮红,湿烂,舌红,苔白或腻,脉滑。 辨析:①辨证本型常见于汗疱型或指间型。以手掌或指间水疱如晶,或指间潮红,湿烂为主要辨证要点。②病机:内蕴湿热,兼感风邪,风湿相搏,蕴结于皮肤则见水疱如晶,指间潮红,湿烂。舌红苔白或腻,脉滑为风湿之征。 2.血虚风燥 证候:手掌皮肤肥厚粗糙,干燥,龟裂,或水疱不显,干涸落

久坐导致肛门瘙痒怎么办

肛门瘙痒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肛门瘙痒是指肛门局部皮肤发痒,常需搔抓的痘状;狭义的肛门瘙痒是指肛管及肛门周围皮肤及会阴部原因不明,没有明显的原发性损害的顽固性瘙痒作为一种独立疾病。我们就探讨后者的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认为肛门瘙痒是外受风、湿、热或虫毒骚扰、内为脏虚血虚风燥、湿热下所致。按其症,将其主要分为风热郁结;风湿夹热;血虚生风三种类型。中医内科治疗上则采取辨正论治,根据其症型采取不同治疗原则;对于风热郁结,治宜疏风清热,通便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桑叶、乌梢蛇、苦参、大黄等;对于风热夹

白癣的辨证分型

1.血虚风燥 证见皮损呈灰白色斑片,瘙痒,毛发干枯,易于折断,面色晦黄。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 2.湿热毒聚 证见皮损呈红斑肿胀,丘疹脓疱,结黄色痂,多有发热,身疼。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生完孩子身上痒是怎么回事 产后身上痒怎么办

产妇全身痒还可能与血虚风燥有关,跟大便不通畅有关。建议平时多吃动物肝脏、猪血、羊血、瘦肉、排骨汤、核桃、芝麻、大枣等,饮食营养规律,保证睡眠充足,保持心情舒畅。可以在医生指导用药,结合全身症状,疏散风热,养血润燥等对症调理。

荨麻疹拔罐拔哪里 荨麻疹辨证分型症状表现

外感风邪:皮肤突然出现风团,发无定处,时发时退,此起彼伏,剧烈瘙痒,遇风加剧,舌淡,苔薄,脉浮。 胃肠积热:皮疹淡红,常伴随腹痛,便秘或泄泻,舌红,苦黄腻,脉滑数。 血虚风燥:病久不愈,日轻爷重,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牛皮癣有哪些危害

临床表现 发病初期,仅有患部间歇性瘙痒,夜间尤甚,常致失眠,经搔抓皮肤出现淡褐色圆形或多角形丘疹,表面光滑或覆有糖皮样鳞屑,密集成群,随病情发展,丘疹渐融合成片,形成英武的苔藓样变。此时病变皮肤干燥、增厚、皮纹加深,互相交错,皮嵴突起,呈菱形或多角形,境界清楚。本病我见于青壮年男性。 辨证分型 本病临床可分为三型。初发多为风热郁阻,继而血热风盛,久则血虚风燥。 风热客于肌表:局部仅有阵发性瘙痒,多因搔抓或摩擦等刺激,局部皮肤出现苔癣样皮疹,呈多角形(或圆形),如帽头大小,皮色淡红或如常,兼见情志抑郁、失眠

鱼鳞病的中医治疗

本病与中医之“蛇身”、“蛇皮”相似。 1、内服药可分两型辨证论治。 ①肾阴亏损型:多自幼发病,有家族史,鳞屑色较黑或深褐。治宜滋阴补肾,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②血虚风燥型:发病较晚,可无家族史,鳞屑淡褐或灰褐。治宜养血活血、祛风润燥。方用润肤丸加减。 2、中医治疗 ①内服法:血虚风燥证无家族史,幼年发病,皮肤干燥,体质素虚者,服十全大补丸配苍术膏;瘀血阻滞证有家族史,自幼发病,皮肤干燥、粗糙,皲裂,两目黯黑者,服血府逐瘀口服液。 ②外治法:血虚风燥证可用杏仁60g,研碎煎汤外洗,然后将胡桃90g,乳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