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鳞癌的特征
宫颈鳞癌的特征
宫颈腺鳞癌患者的发病年龄国内庄桂霞报道的七例中,在43~71岁之间,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宫颈腺鳞癌也有年轻化的趋势。近些年的临床研究报道,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es,HPV)的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在HPV感染和宫颈腺鳞癌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发现,HPV18型的感染在宫颈腺鳞癌中较宫颈鳞癌中更为见。一项meta分析表明,将85个研究纳入分析发现,宫颈腺鳞癌中HPV的感染率较宫颈鳞癌低。在存在HPV感染的病例中,HPV18型的感染率为(37-41%),和HPV16行(26-36%)和HPV45型(5-7%)的相比,其感染率高。
在早期和宫颈腺癌一样,常常因为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被忽视。这主要是因为宫颈腺鳞癌具有内生性生长的特点。到晚期,其主要表现为阴道出血及排液。因而,当细胞学检查时发现异常,而宫颈活检时无异常发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生物学行为
对于宫颈腺鳞癌的生物学特性,存在两中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的研究认为,宫颈腺鳞癌具有较高的侵袭性,这主要是由于和同期别的宫颈鳞癌及腺癌相比较,发病的中位年龄较年轻,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治疗后复发率高,预后差。Yasuda总结了1990年至2004年间,28例IB期宫颈腺鳞癌的病例,发现其发病的中位年龄为46.6岁,和同期别的单纯的宫颈腺癌(48.3岁)及宫颈鳞癌(48.5岁)相比,发病平均年龄要早1岁。并且,在这28例病人中,其淋巴结转移率为21.4%,较宫颈腺癌和鳞癌明显增高。五年生存率较鳞癌和腺癌低。而另一部分学者的研究确认为,其生物学特性和其他期别的宫颈鳞癌没有明显差异。
宫颈鳞癌的预防
1.定期作妇科检查、定期做宫颈TCT检查。如发现宫颈TCT异常时应进一步处理。
2.注意经期、孕产褥期卫生保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减少或预防宫颈炎的发生。
3.积极治疗慢性宫颈炎,特别是长期白带增多或有异常阴道出血者,应立即去医院检查,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4.采取新法接生 分娩或流产术中避免宫颈裂伤。一旦发生裂伤,应予以手术缝合。
5.凡因某种妇科疾病需切除双侧卵巢者 应同时切除子宫 除万不得已,一般不宜作次全子宫切除,以免发生残存子宫颈癌。
宫颈鳞癌能治好吗
一、治疗原则
1、不典型增生:活检如为轻度非典型增生者,暂按炎症处理,半年随访刮片和必要时再作活检。病变持续不变者可继续观察。诊断为中度不典型增生者,应适用激光、冷冻、电熨。对重度不典型增生,一般多主张行全子宫切除术。如迫切要求生育,也可在锥形切除后定期密切随访。
2、原位癌:一般多主张行全子宫切除术,保留双侧卵巢;也有主张同时切除阴道1~2cm者。近年来国内外有用激光治疗,但治疗后必须密切随访。
3、镜下早期浸润癌:一般多主张作扩大全子宫切除术,及l~2cm的阴道组织。因镜下早期浸润癌淋巴转移的可能性极小,不需消除盆腔淋巴组织。
4、浸润癌:治疗方法应根据临床期别,年龄和全身情况,以及设备条件。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放射、手术及化学药物治疗。一般而言,放疗可适用于各期患者;Ⅰb至Ⅱa期的手术疗效与放疗相近;宫颈腺癌对放疗敏感度稍差,应采取手术切除加放疗综合治疗。
二、手术治疗
采用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消除。切除范围包括全子宫、双侧附件、阴道上段和阴道旁组织以及盆腔内备组淋巴结(子宫颈旁、闭孔、髂内、髂外、髂总下段淋巴结)。手术要求彻底、安全、严格掌握适应征、防止并发症。
三、放射治疗
为宫颈癌的首选疗法,可应用于各期宫颈癌,放射范围包括子宫颈及受累的阴道、子宫体、宫旁组织及盆腔淋巴结。照射方法一般都采取用内外照射结合,内照射主要针对宫颈原发灶及其邻近部位,包括子宫体、阴道上部及其邻近的宫旁组织(“A”)点。外照射则主要针对盆腔淋巴结分布的区域(“B”)点。内放射源采用腔内镭(Ra)或137铯(137Cs),主要针对宫颈原发病灶。外放射源采用60钻(60Co),主要针对原发病灶以外的转移灶,包括盆腔淋巴结引流区。剂量一般为60Gy。目前对早期宫颈癌多主张先行内照射。而对晚期癌,特别是局部瘤体巨大,出血活跃,或伴感染者则以先行外照射为宜。
四、化学治疗
到目前为止子宫颈癌对大多数抗癌药物不敏感,化疗的有效率不超过15%,晚期患者可采用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化疗药物可采用5-氟脲嘧啶,阿霉素等进行静脉或局部注射。
宫颈鳞癌能活多久
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一般不表现明显症状,或仅有一般宫颈炎的症状,如白带增多。也有主诉白带带血或性接触后少量阴道流血等。宫颈重度上皮内瘤样病变是癌前病变,它具有可逆性,即一部分病变可自然消失,但它还具有进展性,即病灶可发展,甚至癌变。其可逆性和发展性与病变的范围、程度有关。轻度上皮内瘤样病变自然消失的可能性明显大于中、重度。重度上皮内瘤样病变发展为癌的可能性明显大于轻、中度。也有学者认为,宫颈轻度上皮内瘤样病变,是良性的异常增殖,可自然转为正常。宫颈癌患者的生存期是和很多因素是相关的,很多患者和家属也是想知道宫颈癌能活多久,但是宫颈癌能活多久主要取决于是否及时采取了恰当的治疗手段.
宫颈癌晚期临床症状
1、疼痛是晚期宫颈癌的主要症状之一。癌瘤沿旁组织延伸,侵犯骨盆壁,压迫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坐骨神经或一侧骶、髂部的持续性疼痛。肿瘤压迫或侵蚀输尿管,管道狭窄、阻塞导致肾盂积水,表现为一侧腰痛,甚至剧痛,进一步发展为肾功能衰竭,甚至尿毒症。淋巴系统受侵导致淋巴管阻塞,回流受阻而出现下肢浮肿和疼痛等症状。
2、宫颈癌晚期会出现全身症状。晚期病人因癌瘤组织的代谢,坏死组织的吸收或合并感染而引起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少数可达39℃以上。由于出血、消耗而出现贫血、消瘦甚至恶病质。
3、宫颈癌晚期会出现转移症状。一般为癌瘤向前方扩散可以侵犯到膀胱,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下坠和血尿,常被为泌尿系统感染而延断,严重的可形成膀胱-阴道瘘。癌瘤向后蔓延可以侵犯直肠,而有下坠、排便困难、里急后重、便血等症状,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阴道一直肠瘘。
宫颈癌食疗药膳
1)、虫草甲鱼汤:取冬虫夏草10根左右,甲鱼500克生晒参2克,香菇10枚,海带若干,人参果5克,调料适量。将甲鱼宰杀洗净,切块,海带泡发洗净切段,香菇洗净,然后和虫草及其他原料一并入锅,加水和调料,隔水蒸熟服用。此汤可增强防癌免疫力,适用于各种癌症的早期治疗。冬虫夏草含丰富的真菌多糖、虫草素、甘露醇,还含有20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等。现代研究证实,冬虫夏草能明显增强单核细胞的吞噬活性,促进抗体形成,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具有明确的抑制、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医学界认为抗癌药用价值最高的虫草来自西藏那曲以及青海玉树海拔4200米线,其典型代表是知名品牌福临门冬虫夏草,天然虫草素含量最高,用于抗癌效果最为明显。
2)、蒲公英瘦肉汤:取瘦猪肉250g,蒲公英、薏苡仁各30克备用。将蒲公英、生苡米仁、猪瘦肉洗净,一起放入锅,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煲1-2小时,调味供用,佐餐食用。功效: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带的功效,适用于湿热型急性子宫颈炎。
3)、鸡冠花瘦肉汤:准备鸡冠花20克,猪瘦肉100克,红枣10个。将鸡冠花、红枣(去核)、猪瘦肉洗净。把全部用料一起放入砂锅,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改小火煮30分钟,调味即可,随量引用。功效:具有清热利湿止带的功效,适用于湿热型子宫颈炎。鸡冠花有白色、红色两种,白色者以渗湿清热为主,治白带;红色者除清热利湿,尚能入血分以治赤白带,使用时可按症候不同选用。
宫颈鳞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宫颈癌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颈管型患者因宫颈外观正常易漏诊或误诊。随着病变发展,常表现为接触性出血,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阴道流血;也可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老年患者常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
出血量根据病灶大小、侵及间质内血管情况而不同,若侵袭大血管可引起大出血。多数患者有阴道排液,液体为白色或血性,可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或有腥臭。晚期患者因癌组织坏死伴感染,可有大量米汤样或脓性恶臭白带。
晚期患者根据癌灶累及范围出现不同的继发性症状,如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癌肿压迫或累及输尿管时,可引起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及尿毒症。宫颈鳞状细胞癌占宫颈癌75%~80%。巨检分为外生型、内生型、溃疡型、颈管型。显微镜检:浸润癌根据癌细胞分化程度分为Ⅰ级为高分化鳞癌(角化性大细胞型),Ⅱ级为中分化鳞癌(非角化性大细胞型),Ⅲ级为低分化鳞癌(小细胞型)。主要为直接蔓延及淋巴转移,血行转移较少见。
宫颈鳞癌日常注意什么
1、不要吸毒、吸烟、酗酒。
3、注意性卫生,平时应注意外阴及内裤的清洁,注意经期卫生。
4、要注意有性生活的女性应该保持干净清爽的床单。
5、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加上缺少运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非常不利。
6、女性日常预防宫颈癌要穿着透气、宽松的纯棉内裤,霉菌易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应该穿着透气、宽松的纯棉内裤,可以防止霉菌的发生。
7、多食蔬菜及水果,各类生菜、深绿色蔬菜及水果,也对不同癌症具预防效果。
宫颈癌专业指导
1、普及防癌知识,提倡晚婚、少育,开展性卫生教育,是减少宫颈癌发病率的有效措施。凡已婚妇女,特别是围绝经期妇女有月经异常或性交后出血者,应警惕生殖道癌的可能,及时就医。
2、发挥妇女防癌保健网作用,定期开展宫颈癌的普查普治,每1~2年一次,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凡30岁以上妇女至妇科门诊就诊者,应常规作宫颈刮片检查,有异常者应进一步处理。
3、积极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及时诊断和治疗CIN ,以阻断宫颈癌的发生。
HPV检查感染了怎么办 HPV检查阳性出现癌症的可能大吗
HPV根据不同类型对癌症的致病作用大小,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主要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型。主要引起宫颈癌、外阴癌、肛门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其中HPV16和HPV18是引起宫颈癌最常见的类型。HPV16与宫颈鳞癌关系最密切,HPV18最容易导致宫颈腺癌。高危型HPV感染患者发生癌症的几率要远高于非感染者。
非典型鳞状细胞是什么
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指不能肯定其形态特征及病变性质的形态异常的鳞状上皮细胞.对此类患者应注意复查。复查前注意避免性生活和阴道的治疗。是否有恶性病变可以结合进一步的宫颈活检进行判断。
因其属于癌前期病变,一定要严密观察。由癌前期病变到浸润癌的变化一般很慢,约需8-10年甚至20年。在癌前期阶段,异常的细胞不侵犯间质,更不发生转移,如果在这时发现,并给以相应治疗,则治愈的机会是非常高的。但在宫颈癌已变为浸润癌以后,则发展一般很快,如不经治疗,病人可在2-5年内死亡。非典型增生可分为轻,中及重度,如不经治疗约10-15%的轻及中度非典型增生可发展为浸润癌,约75%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可发展为浸润癌。
非典型鳞状细胞增生分为轻、中、重度,轻度大部分(百分之60)可逆转,中、重度为癌前病变,其实重度就可以归为原位癌了.非典型鳞状细胞是指不能肯定形态特征及病变性质的形态异常的鳞状上皮细胞,是细胞病理学诊断判断依据,提示为癌前病变,应该定期复查以确认.如是非典型鳞状细胞增生,说明细胞具有异型性。
非典型鳞状细胞是什么?非典型鳞状细胞由於子宫颈发炎而引致细胞变异,属非典型细胞类别,医生多会在数月后重复抹片检查以确定原因。
非典型鳞状细胞病人有上皮鳞状细胞病变(SquamousIntraepithelialLeison,简称SIL),变会导致细胞变异。较轻微的病变显示病人曾受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又或病人已出现低程度的子宫颈上皮内瘤(CervicalInrtaepithelialNeoplasia,简称CIN),这类情况演变成子宫颈癌的机会少过百分之一。较严重的病变则显示病人有高程度的子宫颈上皮内瘤(CIN),其演变成子宫颈癌的危险则可达百分之五。
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指不能肯定其形态特征及病变性质的形态异常的鳞状上皮细胞.对此类患者应注意复查。复查前注意避免性生活和阴道的治疗。是否有恶性病变可以结合进一步的宫颈活检进行判断。因其属于癌前期病变,一定要严密观察。
什么是宫颈癌
病因
宫颈癌是目前唯一一个病因明确的妇科恶性肿瘤,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es, HPV)的持续感染相关。HPV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具有球形外壳,直径55nm,主要感染皮肤粘膜上皮,导致不同病变。目前已经鉴定的HPV病毒超过200种,至少30种与生殖道粘膜感染相关。HPV妇女一生中80%可感染HPV,通常在8-10个月内被自然清除,只有少数(5%)妇女呈持续感染状态。根据HPV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与宫颈癌相关,常见的亚型有:16、18、26、31、33、35、39、45、51、52、56、58、59、66、67、68、73、82,宫颈鳞状细胞癌中HPV16型最多见,其次是18、45、31和33型;宫颈腺癌中HPV18和45亚型较常见。低危型与生殖道疣相关,常见的亚型有:6、11、40、42、43、44、53、54、57、61、62、70、72、81、83、CP6108、MM4、MM7、MM9、MM9等。
高危因素
与宫颈癌相关的其它高危因素有:1. 性行为: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2. 月经及分娩因素:经期卫生不良,经期延长,早婚,早育,多产等;3. 性传播疾病导致的宫颈炎症对宫颈的长期刺激; 4. 吸烟:摄入尼古丁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影响对HPV感染的清除,导致宫颈癌特别是鳞癌的风险增加; 5. 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服用口服避孕药8年以上宫颈癌特别是腺癌的风险增加两倍; 6. 免疫缺陷与抑制:HIV感染导致免疫缺陷和器官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宫颈癌的发生率升高; 7. 其它病毒感染:疱疹病毒II型(HSV-II)与宫颈癌病因的联系不能排除。
病理
宫颈癌中常见的是鳞状上皮细胞癌,20世纪60年代宫颈鳞癌占90%~95%; 其余为腺癌,约占5%~10%。近年来宫颈腺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20世纪90年代宫颈鳞癌占75%,而腺癌约占25%。
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好发部位为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与宫颈管柱状上皮交界处(鳞-柱交界)。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鳞-柱交界随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而上下移动,当雌激素水平高时,柱状上皮向外扩展,占据一部分宫颈阴道部,当雌激素水平低落时,柱状上皮向上移至宫颈管,这一鳞-柱上下移动的区域称为移行带。在移行带形成过程中,其表面被覆的柱状上皮被鳞状上皮所代替。鳞状上皮代替柱状上皮的机制有两种:①鳞状上皮化生(squamous metaplasia):当鳞柱交界位于宫颈阴道部时,暴露于阴道的柱状上皮受阴道酸性影响,移行带柱状上皮下未分化储备细胞开始增生,并逐渐转化为鳞状上皮,柱状上皮随之脱落,而被复层鳞状细胞所代替。②鳞状上皮化(squamous epithelization):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直接长入柱状上皮与其基底膜之间,直至柱状上皮完全脱落而被鳞状上皮替代。此时如有某些外来致癌因素刺激,或多次妊娠导致宫颈鳞-柱交界反复移动,以及宫颈裂伤、炎症时,移行带区活跃的未成熟细胞或增生的鳞状上皮可向非典型方向发展形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并继续发展成为镜下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
宫颈腺癌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宫颈腺癌的病因尚不清楚,有关发病因素有人认为有与宫颈鳞癌相似的特点,如早年性交、性生活紊乱、多个性伴侣,也有与子宫内膜癌相似的特点,不孕、少孕者、肥胖、高血压及糖尿病比率明显高于宫颈鳞癌。也有学者认为宫颈腺癌的发病因素与宫颈鳞癌不同,认为腺癌的发生与性生活及分娩无多大关系,而可能与内分泌紊乱及服用外源性激素有关。宫颈腺癌多发生在更年期,与此期体内激素常发生紊乱有关。在应用孕激素类药物及妊娠妇女的宫颈中可见到微腺型腺体增生(microg-landular hyperplasis),这是由于孕激素刺激宫颈内膜柱形细胞下储备细胞增生并向腺体方向分化,说明腺体增生与孕激素有关。Qizilbash、Gallup等认为若服高剂量孕酮制剂10年或10年以上,发生宫颈癌的危险性增高。Gallup报道35例宫颈腺癌中28例曾接受过性激素制剂,其中3例曾用雌、孕激素联合治疗。有学者还注意到宫颈腺癌与长期服用避孕药间的相互关系。Ireland报道73例宫颈腺癌患者中有8例曾服用避孕药,Gallup报道35例宫颈腺癌患者中有5例曾服用避孕药1~8年。因多数材料中病例数较少,故避孕药与宫颈腺癌的因果关系尚难定论,但值得引起关注。
生物学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生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在宫颈鳞癌与腺癌组织中均可检测到HPV DNA,与宫颈癌有关的HPV以16,18和31型为主,但在宫颈鳞癌与腺癌中HPV型别比例却不相同。宫颈鳞癌中以HPV16型为主,HPV18仅占HPV阳性肿瘤的5%~17%,而在宫颈腺癌中以HPV18为主,所占比例高达34%~50%,提示HPV 16,18尤其是HPV18在宫颈腺癌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二)发病机制
宫颈腺癌多数起源于宫颈管内膜,最常见的为颈管内膜型,它可向子宫内膜方向分化,形成子宫内膜样癌和透明细胞癌,亦可向输卵管上皮方向分化,形成浆液乳头状腺癌。另一部分则为中肾残迹起源的中肾腺癌。腺鳞癌则起源于宫颈柱状上皮下的储备细胞,同时向腺癌和鳞癌两个方向分化,但两者比例不一,分化程度也可不同,故腺鳞癌在形态上有多种类型。
1.癌前病变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宫颈鳞癌的癌前期病变,但对宫颈腺癌来说有无癌前期病变尚有争论。
(1)宫颈内膜腺体不典型增生:常见于较年轻的妇女,多发生于宫颈移行带区,呈单病灶存在或为多灶性。腺上皮不典型增生形态除核异型外,核的位置异常,还可见到腺体轮廓异常。腺上皮不典型增生与癌变的划分较困难,总体考虑其生物学行为甚为重要。此外,宫颈内膜腺体不典型增生可与宫颈原位腺癌及浸润癌并存,故其诊断以宫颈锥切标本较好。
(2)宫颈原位腺癌:宫颈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situ,AIS)是指局限于颈管黏膜表面及其以下腺体内的上皮肿瘤,于1953年被确定为一个独特的病种,目前此概念已被广泛接受。
宫颈原位腺癌多从转化带开始,可同时累及宫颈内膜表面腺上皮及深部腺体,可呈多灶性,其病理特点为不典型程度加重,核浆比例大,核异性大,核参差不齐,极性紊乱,但基底膜完整。腺体轮廓正常或异常,如内折、外突和呈角状,也可向腔内呈乳头状突起,但无繁杂分支或实质增生团,癌变腺体深度不超过周围正常腺体的深度,从表面腺上皮层开始不超过4mm为限,间质无浸润也无坏死。
2.微浸润腺癌
(1)大体形态:宫颈表面可光滑,或呈糜烂、息肉、乳头状。多数病例其病变累及宫颈1/2以上。
(2)组织形态:腺体结构形态异常,表现为:
①细胞向外出芽形成子腺体,浸润间质,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和(或)纤维细胞增生。
②腺体成堆增生形成背靠背现象,其中间质极少,癌变腺体中常混杂有正常腺体,有时互相融合成筛状结构。浸润腺体周围常见到原位腺癌形态。
3.宫颈浸润性腺癌 多数腺癌为中、高分化。腺体成分排列复杂,可见乳头从表面突入管腔,有些细胞含有中量至大量黏蛋白。其他类型腺癌包括:肠型、印戒细胞型腺癌、恶性腺瘤、绒毛腺管状乳头状腺癌。宫内膜样腺癌和乳头浆液性腺癌。宫颈腺鳞癌包括腺癌和鳞癌的成分(图1)。
(1)大体形态:宫颈腺癌来自宫颈管,并浸润颈管壁,当病灶长大至一定程度时,即从宫颈外口向外突出,此时常侵犯阴道及宫旁组织。
宫颈腺癌的大体形态可多种多样。可向内生长,颈管扩大使整个宫颈增大呈“桶状宫颈”,质硬而宫颈表面光滑或轻度糜烂。向外生长者可呈息肉状、结节状、乳头状或蕈样团块。近15%的患者无肉眼可见病灶。
(2)组织学类型:迄今尚无统一的组织学分类标准,宫颈腺癌常常不是一种纯的组织学类型,而是不同组织学类型的混合,已报道达11种。1975年WHO制定宫颈腺癌的组织学亚型为:宫颈管内腺癌、内膜样腺癌、透明细胞(中肾)腺癌、腺样囊腺癌、鳞腺癌和未分化癌。在此基础上又有不少学者提出宫颈腺癌的组织学分类。国内陈中年、杜心谷等(1966)提出分为下列类型:
①宫颈黏液性腺癌:
A.中等分化的黏液腺癌。
B.低分化的黏液腺癌。
C.微偏腺癌。
②子宫内膜样腺癌。
③透明细胞癌。
④宫颈浆液乳头状腺癌。
⑤未分化腺癌。
⑥宫颈腺鳞癌。
(3)各型宫颈腺癌的组织学特征:
①宫颈黏液性腺癌(mucin secreting adenocarcinoma):这是一种产生黏液的宫颈内膜腺癌,为最常见的类型。按其分化程度形态不一,中等分化者仍保持了腺体的形态结构,但腺体轮廓不整齐,腺体为单层细胞、假复层或乳头状,腺体的上皮细胞内含黏液。胞核增大、深染。腺癌腺体散在分布。分化差者无腺结构,常呈一片黏液,细胞出现在黏液湖中,有许多深染增大的核。
②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od carcinoma):是一种向子宫内膜腺体方向分化的腺癌,腺体形态似子宫内膜腺体,腺体呈背靠背图像,腺体间几无间质存在。腺体细胞呈柱形、单层或复层排列。胞核深染而无极性。无黏液产生。
③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也是一种向子宫内膜方向分化的腺癌。细胞大,多角形,有丰富的透明至嗜伊红染色的胞浆,排列成腺体或片状结构。腺圈结构中细胞呈单层立方形,核圆、突起如图钉状,核分裂象多。
④宫颈浆液乳头状腺癌(serous papil lary adenocarcinoma):是一种向输卵管上皮方向分化的腺癌,自宫颈内膜表面长出,呈乳头状。乳头有狭窄的间质中心柱,乳头周围有腺圈结构,细胞为复层低柱状上皮,无黏液分泌,核深染而小。
⑤未分化腺癌:细胞小,大小形态一致,密集成片,无腺体或鳞状细胞组织的结构形态。细胞为立方形或柱形,有的具有围成腺腔的倾向。
⑥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是一种少见的宫颈腺癌,占1%~3%。腺体形态似良性,而生物学行为具恶性肿瘤的特点,是一种分化很好的黏液腺癌,又称恶性腺瘤(adenoma maligium)。其病理特征为腺体增生,密集而紊乱,腺体大小不一,形状极不规则,多数为奇异有角外翻状,呈卷曲状、爪形,常含点状突起,但腺体无背靠背现象。肿瘤腺上皮细胞近似正常宫颈腺上皮,为黏液性单层高柱状上皮,细胞异形性不显著,腺体浸润深度超过5mm。
⑦腺鳞癌(Squamo-adenocarcinnoma):肿瘤由恶变腺体和恶性鳞形细胞2种成内膜样细胞组成,来源于宫颈柱状上皮下储备细胞,腺体细胞可表现为黏液性细胞或子宫内膜样细胞,一些细胞可有印戒表现,可有腺泡结构或存在少数裂隙的分化不良细胞,呈片状或巢状。鳞癌成分常无角化,分化程度不一。
宫颈癌分为哪几个类型
根据病理类型,宫颈癌可分为宫颈鳞癌、腺癌及腺鳞癌,其中鳞癌占宫颈癌的 80%-85%,腺癌占宫颈癌的 15%-20%,剩余的为腺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