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早期症状
心脏性猝死早期症状
临床表现
1.心脏性猝死发生的特点
(1)猝死与性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4:1。
(2)猝死与年龄:高峰为45~75岁及<6个月的婴儿。
(3)猝死发生的地点:60%~70%在院外,最多见于家中(50%~70%)。
(4)猝死与季节:1月份、5月份、11月份是发生心脏猝死的最高季节;又以星期五、星期六发生率最高。
(5)猝死与时间:以上午时至下午3时,午夜12时至清晨4时两个时间段发生率最高。
(6)猝死与诱因:50%有明显诱因,且以劳累、情结激动等多见。
2.心脏性猝见的发展过程
①前驱期: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胸痛等,随后症状突变,可有心电异常、心肌收缩力下降、低血压、晕厥;②心脏骤停发生,有效循环丧失,意识丧失;③生物学死亡:复苏无效,电机械分离,收缩障碍,中枢神经功能丧失。猝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患者可无前驱症状,心脏病发作即可引起心脏骤停。
3.临床特征
(1)临床表现:患者开始表现为晕厥、意识丧失,随后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临床死亡多在5 min内。按心脏骤停的发生时间,其临床表现依次为:①心脏骤停3秒:感到头晕;②心脏骤停4秒:出现黑矇;③心脏骤停5~10秒:产生晕厥;④心脏骤停15~20秒:产生Adams—Stokes综合征;⑤心脏骤停20~30秒:出现叹息样呼吸,乃至呼吸停止;⑥心脏骤停30秒:陷于昏迷状态;⑦心脏骤停35~45秒:瞳孔散大;⑧心脏骤停l min;二便失禁;⑧心脏骤停1~2 min:瞳孔散大固定;⑩心脏骤停10 min:脑细胞基本死亡,标志着死亡已不可逆。
(2)体征:
1)突然意识丧失,可伴有抽搐发作。
2)大动脉(股动脉、颈动脉)搏动消失。
3)心音消失。
心脏性猝死虽突然但有迹可循
今天是著名作家王小波逝世十周年。十年前,他正当壮年,才华横溢,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心脏性猝死夺去年仅45岁的生命,而他,只是全球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心脏性猝死患者之一。他身后的十年里,古月、高秀敏、马季……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也先后因为这个冷酷的字眼而离世,心脏性猝死(SCD),一次又一次进入我们的视野。
心脏性猝死,医学上的定义为:由于各种心脏原因,没有人为或外伤的因素,不可预料的,在一小时内突然死亡。以往,人们每每提到猝死总以为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生,但记者日前从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会议上却了解到,最新研究表明,80%的心脏性猝死者在事发前会有先兆。能否捕捉到这些“蛛丝马迹”,往往是救命的关键。
心脏性猝死“盯上”中青年
据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吴书林介绍,心脑血管疾病是西方工业国家人口的第一死亡原因,而心脏性猝死又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西欧,心脏性猝死每年发病人数大概有30万,而平均生还率却只有2%~3%。在我国一个关于心脏性猝死的研究项目中,参与研究的专家在北京市、广州市和新疆分别选取20.6万、14.9万、16万的城市居民、在山西选取16.2万农村居民进行心脏性猝死发病情况的监测。监测时间从2005年7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监测总人群共67.8万,最后总死亡人数为2983人,其中心脏性猝死人数284人,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第一次得出我国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万/年。该监测还显示,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发生率分别为44.6/10万和39.0/10万。
然而,由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健全,多数心脏性猝死者来不及抢救,心脏性猝死的平均生还率会比欧美更低。
吴书林告诉记者,传统上认为,心脏性猝死有两个多发人群,一个是从出生至六个月的新生儿,另一个是45岁~75岁的中老年,其中,男性居多。而据吴书林介绍,现在心脏性猝死已经愈发“年轻化”,运动员猝死,青少年运动后猝死,中青年白领猝死的案例屡见不鲜。
据研究,心脏性猝死和吸烟、肥胖、体力活动少等生活方式有关,抑郁、精神负担重的人发病率也相对较高。现在中青年白领大都生活节奏快,脑力劳动居多,缺少锻炼,压力较大,容易疲劳,可能有一定的心脏疾患也浑然不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不注意休息和定时检查,总认为自己身体非常好,能扛得住,最容易被心脏性猝死“盯牢”,发生“过劳死”。而对于青少年来说,许多青少年喜欢运动,感冒或者身体不适的时候也带病进行剧烈锻炼,容易引发病毒性心肌炎或其他心脏病变,导致猝死。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病因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 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无论是否知道患者有无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美国每年约有30 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的50 %以上,而且是20~60 岁男性的首位死因。男性较女性多见,北京市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心脏性猝死的男性年平均发病率为10 . 5 / 10 万,女性为3 . 6 / 10万。减少心脏性猝死对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病因】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在西方国家,心脏性猝死中约80 %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这些冠心病患者中约75 %有心肌梗死病史。心肌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预测因素;频发性与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存在,亦可预示心肌梗死存活者发生猝死的危险。各种心肌病引起的心脏性猝死约占5 %~15 % ,是冠心病易患年龄前(< 35 岁)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包括先天性与获得性长QT 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等。
【病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理表现。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如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在心脏性猝死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病理研究显示在心脏性猝死患者冠脉中急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5%~64 % ,但有急性心肌梗死表现者仅为20%左右。陈旧性心肌梗死亦是常见的病理表现,心脏性猝死患者也可见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可与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同时存在。
病理研究还显示,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夹层分离、心肌桥等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也与心脏性猝死有关。
【病理生理】心脏性猝死主要为致命性心律失常所致,包括致死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它们的发生是冠状动脉血管事件、心肌损伤、心肌代谢异常和/或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异常的结果。但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产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最终机制尚无定论。非心律失常性心脏性猝死所占比例较少,常由心脏破裂、心脏流入和流出道的急性阻塞、急性心脏压塞等导致。
心脏结构性异常是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基础,常见以下四种改变:① 急性或/和陈旧性心肌梗死② 原发或继发性心室肌肥厚③ 心肌病变(扩张、纤维化、浸润性病变、炎症等)④ 结构性心电异常。功能性因素也可影响心肌的电稳定性,常常是一些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促发因素,包括:冠状动脉血流的暂时性改变(冠脉内血栓形成、冠脉痉挛导致急性缺血、缺血后再灌注等)、全身性因素(血流动力学因素、低氧血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神经生理性因素、毒性作用(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心脏毒性反应等)等。
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是心脏性猝死的另一重要原因。其电生理机制是当窦房结和/或房室结功能异常时,次级自律细胞不能承担起心脏的起搏功能,常见于病变弥漫累及心内膜下普肯耶纤维的严重心脏疾病。
无脉性电活动,过去称电一机械分离(electromechanical dissociation , EMD )是引起心脏性猝死的相对少见的原因,其定义为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但没有有效的机械收缩功能,常规方法不能测出血压和脉搏。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室破裂、大面积肺梗死时。
怎么有效治疗心脏性猝死
无论是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或心脏性猝死,一旦发现应立即抢救,由于猝死者除很少一部分发生在医院内,大部分在院外,因而抢救复苏最重要的是在猝死后最初2~4min内,给予合理的基础生命支持,复苏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及时,正确做出判断并施行现场救护,复苏的目的必须达到脑功能恢复,1982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学术会议建议将复苏称之为心肺脑复苏,根据1985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的规定,心肺脑复苏的程序分为3个阶段,9个程序。
(1)心脏性猝死初期复苏或基础生命支持心脏性猝死:即现场抢救的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A,B,C)的目的,是尽快在人工条件下建立有效的氧合血液循环,维护脑部的血供,以维持基础生命活动,为下一步的复苏创造条件,临床实践证明胸外心脏按压应先于人工呼吸,即C,A,B程序。
(2)人工呼吸应与胸外心脏按压协调治疗心脏性猝死。
口对鼻呼吸:适应于张口困难,牙关紧闭,以及婴幼儿口鼻间距太近者,抢救者用手闭合病人口部,深吸气后用口封住病人的鼻部用力吹气,然后张开病人口部以利呼气,每隔5s重复吹气1次。
简易呼吸器人工呼吸:适用于心脏性猝死者,在初期即可进行,其效果优于前两种,方法将简易呼吸器的关闭口罩罩住病人口鼻,系上四头带,防止加压呼吸时漏气,b.将氧气与之相连接,操作时术者左手维持呼吸道通畅,右手按压球囊,使其上胸部抬起。
面罩加压人工呼吸:适用于在心脏性猝死者,方法:.面罩侧管接上氧气,面罩罩住病人口鼻,直接进行加压呼吸,开放氧气,挤压气囊为吸气,放松气囊即为呼气。气管插管加压人工呼吸:方法为先行气管插管,再连接呼吸囊或人工呼吸机,进行人工呼吸,这种方法能减少呼吸道无效腔,便于清除呼吸道的异物和分泌物,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气管,效果切实可靠。
过去认为胸外心脏按压是通过挤压心脏来维持有效循环的,当胸外心脏按压解除后,心室恢复其舒张状态,并产生吸引作用,使血液回流心室充盈,这即为传统的心泵机制,而目前认为80%病人主要是胸泵机制,即按压胸部引起胸膜腔内压和胸腔血管内压力升高,造成与外周动静脉压力梯度,血液从动脉流向静脉,放松时,胸腔内压力下降,血液回流入心脏,胸腔压力规律性变化产生的抽吸作用推动血液循环,建立人工血流灌注,从而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
心脏性猝死八成由冠心病引起
记者从昨天举行的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高端论坛上了解到,我国每10万人中就有40余人遭遇心脏性猝死,目前,心脏性猝死的人数已经占到总死亡人数的9.5%。
在医学的定义上,猝死是指发病后1小时内的死亡。导致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心脏性猝死。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大约有八成猝死与心脏病有关。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杨杰孚说,在心脏性猝死中,有80%都是由冠心病引起的。猝死尽管来得很突然,其实也可以预防。冠心病等高危人群,最好到医院定期检查,包括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此外,还要坚持用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情绪稳定,注意饮食清淡,忌烟限酒。
猝死的原因
从不同的角度可对猝死进行不同的分类,如临床上猝死可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从病理生理改变的角度可将心脏性猝死分为两种类型,即心律失常型猝死和循环衰竭型猝死。本文仅介绍临床角度做出的猝死分型。
1.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它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患者突然死亡。目前多数人接受的有关心脏性猝死的概念是:“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非预见性的自然死亡,患者即往可以患有心脏病或无心脏病史,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在瞬间至一小时之内。”心脏性猝死在所有猝死患者中占绝大多数,长达26年的FraminghamStudy大规模的研究显示,在全部猝死患者中,心脏性猝死占75%。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猝死,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美国心脏协会研究指出:“25%左右的冠心病患者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临床表现。”国内文献指出:“在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中,80%的成人死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关[6]”。
这类患者是死于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突发的心肌缺血造成患者心脏的电活动紊乱,进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多为室颤),此时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或复苏失败,就会发生猝死。急性心肌缺血刚刚发病时最危险,急性心肌梗死第1小时内发生心室颤动的概率较24小时后高25倍。在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的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死于发病的第一个小时之内。这是由于突然发生的心肌缺血使患者猝不及防,其心脏电生理活动无法适应这种突发的代谢紊乱,故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这个时间段患者往往没在医院,因此处在生死关头。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通过自我调整,将逐渐适应这种缺血情况,形成了新的动态平衡(心电重构),加上医学干预措施的应用等,使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逐步下降,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其他心脏疾病有两类,一类是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肺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另一类是非器质性心脏病,即心肌离子通道缺陷性疾病造成的猝死。如Brugada综合征、QT间期相关综合征(QT间期延长及缩短等)、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综合征、马方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还有某些心肌病等。这类患者大都属于基因缺陷造成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多与家族及遗传有关。这类患者的心脏没有直观的形态和结构异常,故不属于器质性心脏病。只有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方能查出问题所在。多数患者在30岁前后就因心源性猝死而结束了生命。因为心脏搏动是由血清离子(K+离子、Na+离子、Ca+离子等)进出心肌细胞膜内外造成的,故一旦发生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离子无法正常出入心肌细胞,就可能促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进而导致猝死的发生。
2.非心源性猝死
也称非心脏性猝死,指患者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约占全部猝死的25%。临床常见的主要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如肺梗死、支气管哮喘,神经内科疾病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此外还有主动脉夹层、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内源性高血钾)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会引发什么疾病
冠心病可有心脏性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缺血性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等并发症。
1.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由冠心病引起最多,占3/4以上,在所有冠心病死亡者中50%~70%为猝死。美国Lown报告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每年心脏性猝死者40万,平均每分钟即有1例发生心脏性猝死,其中80%是冠心病引起。不少冠心病患者平时无任何症状,猝死为首发的临床表现,约占冠心病猝死的20%左右。在国内一般北方省市的冠心病患病率、猝死率均明显高于南方。
2.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以是缺血性心脏病的惟一症状。可以出现各种快速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但临床多见的冠心病心律失常主要有期前收缩(房性和室性)、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及传导系统障碍导致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
3.心力衰竭 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造成的心肌血供长期不足、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产生散在的或弥漫性心肌纤维化以及心室发生重构所致。患者大多有心肌梗死病史或心绞痛史,逐渐发生心力衰竭,大多先发生左室衰竭,然后继以右心衰,为全心衰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4.缺血性心肌病 指由冠心病引起的急性(可逆)的或慢性的心肌缺血造成心肌损害,表现为心室收缩期或舒张期功能失常。常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造成的散在或弥漫性心肌纤维化所引起。
5.二尖瓣脱垂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在冠心病中的发病率中较高。理化分析76例,14例(18.4%)临床有此综合征。主要由于供应前外乳头肌或后内乳头肌的动脉狭窄后,产生前外或后内乳头肌供血不足及收缩无能引起。
预防心脏性猝死
如何预防心脏性猝死呢?
首先是控制和治疗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同时,有针对性地预防可以引起猝死的危险因素。例如,清晨刚刚起床的时候,是人体交感神经系统最为活跃的时刻,最易诱发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因此,活动不要过于激烈,起床的时候,从平卧到坐起,再到站立,都应该“慢半拍”。上厕所解大便用力的时候,心肌耗氧量增加,容易诱发心肌缺血和猝死。所以,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有冠心病的人,应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解大便用力,必要时预防性使用硝酸甘油。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人体消化系统的负担增加,血液会向胃肠道集中,可以造成心脑的相对供血不足,这也是“饱了发困”的原因。紧张、焦虑、生气可以诱发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也容易诱发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
如果发生疑似心脏病的胸痛,切忌盲目走动,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甚至猝死。最有效办法是立即静卧,如果身边有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立即含服,同时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救援。如果有头晕、视物不清、意识丧失前的感觉,或是心率十分缓慢,则可能是猝死的前兆,可以采取自己咳嗽或由家人给予强刺激,如用按人中穴、大声呼唤等方法激发患者的交感神经,维持有效循环。如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是摸不到大动脉波动,家人应该立即采取初级心脏救生措施。最主要的是,让病人平卧并开放呼吸道,进行大约每分钟100次的胸外按压。每胸外按压30次,给予2次人工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