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的病因讨论
脱肛的病因讨论
脱肛是指直肠或乙状结肠下段的粘膜层或全层肠壁经肛管向外突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上并不常见。
大量病例资料提示本病与发育缺陷有关:如小儿骶骨曲发育不全,直肠正常平面位消失,直肠前陷凹腹膜返折过低,老年性肌肉松弛,生育过多或分娩致肛提肌分离或会阴撕裂等。故本病多见于小儿、老年及多产妇女。
此外,长期腹泻或便秘、排尿困难、慢性咳嗽、重体力劳动等引起腹内压增加,也常为本病的诱因。
近年来国外有人研究,脱肛常伴有精神或神经系统疾患,如有报告显示100例成人完全性脱肛,3%肯定有精神疾患,33%可能有精神疾患。另一报告报道100例小儿脱肛,4%有智力障碍专家认为有神经系统病变时,排便的控制力与调节功能障碍,直肠慢性扩张,对粪便等刺激的敏感度减弱,因而产生便秘与自制力的下降,有利于脱肛的发生。
长期以来,对脱肛的形成机制存在着滑动疝和肠套叠两种主要学说的争论,而有专家认为两者基本上是一回事只不过是程度上的不同,滑动性疝型也可以说是一种肠套叠,只是未影响到整圈肠壁。
脱肛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脱肛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它的病因很复杂,常见于发育不良或身体较差的人士,另外如果人总是出现便秘或腹泻病症的也容易出现脱肛病症,患者如果经常性的脱肛应该及早治疗,有时走路或咳嗽时都会出现脱肛,这对患者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主要症状为有肿物自肛门脱出。初发时肿物较小,排便时脱出,便后自行复位。以后肿物脱出渐频,体积增大,便后需用手托回肛门内,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最后在咳嗽、用力甚至站立时亦可脱出。随着脱垂加重.
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常有黏液流出,导致肛周皮肤湿疹、瘙痒。因直肠排空困难,常出现便秘,大便次数增多,呈羊粪样。黏膜糜烂,破溃后有血液流出。内脱垂常无明显症状,偶尔在行肠镜检查时发现。
1.一般治疗
幼儿直肠脱垂有自愈的可能,应注意缩短排便时间,便后立即将脱出直肠复位,取俯卧位,用胶布固定双臀等。成人也应积极治疗便秘、咳嗽等引起腹压增高的疾病,以避免加重脱垂程度和手术治疗后复发。
2.药物治疗
将硬化剂注射到脱垂部位的黏膜下层内,使黏膜与肌层产生无菌性炎症,粘连固定。常用硬化剂为5%石炭酸植物油、5%盐酸奎宁尿素水溶液。对儿童与老人疗效尚好,成年人容易复发。
3.手术治疗
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手术方法很多,各有优缺点和不同的复发率。手术途径有4种:经腹部、经会阴、经腹会阴和经骶部。前两种途径应用较多。
保健食谱
1.地耳豆腐 地耳10克,豆腐200克,香葱适量。先将地耳洗净;豆腐切小块入锅煮片刻捞出;锅中烧油,煸香葱花,入豆腐、精盐和适量水煮沸,最后加地耳炖至入味出锅。此肴具有清热益气,和中的功效,可辅助治疗脱肛病症。
2.地耳炒韭菜 地耳100克。韭菜25)克。地耳、韭菜各洗净,沥干水:锅烧热放油。至油热投入地耳煸炒,将适量精盐,人味出锅待用:韭英(切段),入锅煸炒,加盐人味,再倒人地耳焖炒数分钟即可装盘。此肴具有益气补肾的功效,可辅助治疗脱肛。阳痿遗精,子宫脱垂等病症。
3.地耳烧肉鲜 地耳 200克,猪肉 15o克,姜、葱各适量。将地耳去杂洗净,猪肉洗净切片;锅烧热,投人猪肉片煸炒至水干,加入姜、葱、料酒、酱油煸炒,至肉熟透,再人精盐、白糖烧片刻,放人地耳和适量水,烧至人味,投少许味精即成。此菜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适用于体倦乏力,脱肛,阴虚干咳,便秘等病症。
4.凉拌地耳 新鲜地耳250克,葱花适量。将地耳洗净,去杂,入沸水锅内焯一下,捞出沥水,装盘,加入精盐、酱油、葱花等,再淋上麻油拌匀即可。此肴具有清热明目的功效,适用于目赤红肿,夜盲,久痢等病症。
尿白蛋白结果与讨论
1、不同计算方法尿白蛋白正常值:以mg/L计算,范围2.2~41.7,均值12.7;以mg/gCr计算,范围2.7~26.1,均值8.1;以mg/24 h计算,范围2.4~34.3,均值11.4。因尿白蛋白值呈非正态分布,低值无临床意义,在建立参考范围时以百分位数法按单侧值95%上限确定。从以上结果可见,不同计算方法的结果正常值范围有明显差异,尤以每升结果报告时,由于受尿量影响较大,正常范围较宽,这样易使部分异常标本落入正常范围而延误诊断。
2、高血压组:诊断Ⅰ期、Ⅱ期高血压的标准是以是否累及血管、脏器为依据,我们测定的41例Ⅱ期患者中,常规尿蛋白定性均未发现肾脏损害,诊断是以眼底改变和心电图改变为主。我们将测定结果依据高血压病期、病程、分组进行统计,结果。Ⅰ期21例,范围4.6~38.2 mg/gCr,均值17.8 mg/gCr;Ⅱ期41例,范围5.1~62 mg/gCr,均值29.7 mg/gCr;舒张压95~105 mmHg 34例,范围4.6~43.4 mg/gCr,均值16.4 mg/gCr;舒张压106~120 mmHg 28例,范围5.0~62 mg/gCr,均值31.2 mg/gCr;病程2~10年19例,4.6~40.2 mg/gCr,均值13.1 mg/gCr;病程11~15年,28例,范围4.6~54.2 mg/gCr,均值19.3 mg/gCr;病程16~27年,15例,范围5.1~62 mg/gCr,均值37.2 mg/gCr。上述结果中以正常值? mg/gCr为界,Ⅰ期高血压中有4例超过正常值,Ⅱ期高血压中有14例超过正常值,说明这些患者已有轻度肾损害。尤其1期高血压中有五分之一患者出现尿白蛋白异常,尿白蛋白的值与病程及血压水平相关。
3、糖尿病组:42例糖尿病患者按病程分组,2~10年28例,尿白蛋白为5.2~39.6 mg/gCr,均值21.2 mg/gCr,大于25 mg/gCr 13例;11年以上组14例,结果为10.4~68.
1 mg/gCr,均值29.4 mg/gCr,大于25 mg/gCr 8例。通过了解病史并分析结果,坚持长期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治疗者与不经常治疗两者结果间有明显差异(P?.01)。
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最理想的方法是留取24小时标本,但因留取困难,在实际应用上受到限制。随机尿测定是目前最常用,最易行的方法。但应同时测定肌酐,因每日肌酐排除量相对恒定,可避免尿量变化对结果的影响。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是一种灵敏、简便、快速的测定方法,易于在常规实验室中广泛应用,对早期肾损害的诊断远远优于常规定性或半定量试验。
脱肛怎么办
脱肛除了与大肠有关外,还与肺、胃、脾、肾等脏腑有关。肺与大肠相表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开窍于二阴,主一身之元气,以上脏腑有病变都可能影响大肠,发生脱肛。脱肛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若久痢、久泻,久咳以及妇女生育过多,体质虚弱,劳伤耗气,中气不足,以致气虚下陷,固摄失司,而致脱肛;小儿先天不足,气血未旺,或年老体衰,或滥用苦寒攻伐药物,亦能导致真元不足,关门不固,而致脱肛。实者多因便秘、痔疮等病,湿热郁于直肠,局部肿胀,里急后重,排便过度努责,约束受损,而致脱肛。
对于脱肛治疗的一个基础原则是什么呢,就是升提固脱的办法了,主要通过穴位来治疗。
主穴可取百会、长强、大肠俞、承山,其中百会是治疗脱肛的常用要穴。若中气下陷者,可加脾俞、气海、足三里;湿热下注者,加阴陵泉、飞扬。操作:百会用补法或灸法,每日晨起及每晚临睡前,用艾条灸百会穴各一次,每次3~5分钟。其余主穴用平补平泻法。
按:百会是督脉与三阳经的交会穴,气为阳,统于督脉,有升阳、安神、强体作用,是人体强壮穴之一,故灸百会可使阳气旺盛,有升提收摄之功,常用于治疗脱肛和子宫脱垂。长强为督脉之别络,位近肛门,可增强肛门的约束功能。大肠俞为大肠经气转输之处,可充实大肠腑气。承山为膀胱经穴,足太阳经别入肛中,故可疏调肛部气血。《席弘赋》:“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次鸠尾”。故添加鸠尾穴可供治疗时参考。
巨细胞包涵体的讨论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胎儿在子宫内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感染巨细胞病毒后,病毒在受感染的器官内会一直繁殖,并引起血管发炎、组织缺血、损伤,而且感染常常在多个器官发生。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根据感染的时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天感染,另一种是后天感染。先天感染是因为孕妇在怀孕期间或怀孕前感染了巨细胞病毒,胎儿在母亲体内时就受到传染而引发的疾病。后天感染是指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才感染了病毒,不会影响胎儿各器官的形成。
虽然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儿已会有损害,但有初步数据显示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可能会减少婴儿的损害,因此出生后仍可考虑用药。
子宫动脉栓塞术的讨论
子宫肌瘤的动脉栓塞治疗最初用于子宫肌瘤患者行肌瘤剔除术前,可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3]。后来发现部分患者行术前栓塞后,症状消失,不再需要手术。1996年起,美国洛杉矶UCLA医疗中心和华盛顿乔治敦大学医疗中心首先用子宫动脉栓塞术作为单一独立的、直接的治疗手段来治疗子宫肌瘤。
栓塞治疗是介入治疗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主要用于局部出血、肿瘤和血管畸形的治疗。长期有效的栓塞治疗,必须使用彻底的、永久性的栓塞。当病灶周围存在重要正常组织时要求被栓塞动脉是高度选择性的,以保证不损伤病灶周围的正常组织。这对某些病灶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完全彻底的子宫动脉栓塞将导致子宫和部分卵巢的缺血坏死,这正是起初未将栓塞治疗作为独立的治疗手段应用于肌瘤治疗的理论基础。但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采用非绝对完全的超选择,用完全栓塞两侧子宫动脉的方法来栓塞子宫肌瘤,栓塞后,临床症状改善的一般占90%以上,中度~明显改善的一般占80%以上[4];平均肌瘤体积缩小程度报道不一,较高的70%,低的40%[5,6]。本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的占100%,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的占90.91%,平均肌瘤体积缩小67.2%,高于一般文献报道,但本组例数少,且随访时间不够长,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我们推测本方法的高有效性可能与肌瘤对缺血的高敏感性有关,自然生长的较大肌瘤常发生缺血性继发变性可能也说明了肌瘤对缺血的高敏感性。因而肌瘤被栓塞后疗效可能较一般的恶性肿瘤要好。
栓塞治疗后数小时患者常有中~重度的腹痛,可引起恶心、呕吐,一般腹痛等症状4~7天后完全消退。早期文献报道并发症发生率<3%,主要是子宫缺血和感染,严重者需要子宫切除的不到1%。远期并发症未见报道。本组除术后疼痛等正常的栓塞后反应外,未见严重副反应和并发症。作者认为栓塞的高选择性是预防正常子宫严重缺血的关键,本组部分病例子宫动脉近部分支不参与肌瘤供血,插管过程中进一步超选择,避开这些分支。
脱肛的中医辨证论治介绍
1.中气不足型
【证见】 直肠粘膜或全层脱出,轻重不一,有的便时脱出,有的增加腹压即脱出,粘膜色淡红,粘液不多,里急后重及肛门坠胀疼痛感不明显,伴食纳不佳。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 补中益气,固摄升提。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东垣十书》)加减
处方:党参30克,黄芪30克,升麻9克,柴胡6克,当归9克,白术12克,炙甘草3克,大枣9克,金樱子12克,续断9克,五倍子12克。水煎
服,每日l剂。
虚寒者,加肉桂3克(煽)、炮姜9克、制附子9克。夹热者,加黄连6克、黄芩9克、槐花9克。久泻久痢者,加诃子12克、破故纸9克。
2.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人参养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人参芦(顾伯华《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处方:人参芦1个(研末)。每日1个,温开水送服。
(2)鳖首(朱仁康《中医外科学》)
处方:鳖首(烘干研末)3克,内服,每日3次。适用于儿童脱肛。
(3)脱肛方(柯泽春验方)
处方:使君子肉若干,捣烂,加饴糖适量,制成丸药。每丸3克,每次l丸。另炖瘦猪肉100—150克,取肉汤服用。每3日服丸药和肉汤1次,3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小儿I、Ⅱ度脱肛。
直肠脱垂应该如何治疗
脱肛是指肛管直肠外翻而脱垂于肛门外,部分脱肛可见圆形、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根据脱肛病史,及其病例。脱肛可分为三度,而随着其病情的加重,临床表现也是不一样的。
I度脱垂:为直肠粘膜脱出,脱出物呈淡红色,长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纳。以后渐渐不能自行回复,需用手上托能复位,常有少许黏液自肛门流出,排便后有下坠感和排便不尽感,排便次数增多!
II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10cm,呈圆锥状,淡红色,表面为环形而有层次的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在咳嗽、喷嚏、走路或稍一用力即可脱出,脱出后局部有发胀感,也可感到腰骶部胀痛,脱出地黏膜有黏液分泌,黏膜常受刺激可发生充血、水肿和溃疡,分泌可夹杂血性黏液,出现肛周皮肤瘙痒。
III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cm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可以发生嵌顿。由于肛括约肌松弛,很少发生嵌顿,一旦嵌顿发生,病人即感到局部剧痛,肿物不能用手托复位,脱出肛管很快出现肿胀、充血、黏膜皱襞消失。
在临床上,肛门脱出按脱垂程度轻重分成三度:一度为直肠黏膜脱出,二度为直肠全层脱出,三度为直肠及乙状结肠脱出。
脱肛病人的日常护理要点
1、脱肛病人首先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引起直肠脱垂的各种因素,同时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诱因,并改变营养不良状况。在本病早期幼儿患者只要消除病因,或排便时采用胶布把两臀部拉拢的方法,可助收紧肛门,脱垂多能治愈。
2、脱肛应立即复位,护理者或病人可用手将其轻轻托回。如脱垂后因水肿不易复位,严重的需去医院在麻醉下进行复位。复位后需静卧半小时,并口服缓泻剂。
3、要鼓励脱肛病人坚持做辅助操,如每日练习收缩肛门动作2次,每次做5-10分钟,以增强肛门括约肌的收缩能力。
4、排便时禁用蹲位,可在床上用便盆平卧位排便,以减少脱垂的机会。
5、部分脱肛病人也可试用中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或针灸治疗,以补气、升提、固涩法为主。
6、护理脱肛的办法包括对重度直肠脱垂或经非手术久治无效者,应劝其接受肛门环缩术或直肠悬吊固定等手术。
脱肛需要做哪些检查
视诊:部可见分泌物,牵开臀部可见脱肛部位。
指诊:临床上的肛周指诊,不宜用于脱肛诊断,因为这些检查会引起病人剧烈疼痛。
粪便脓液:粪便脓液检查,检查方法简单,结果直观,可以初步提供消化道功能或病理变化的状况,以及间接判定胃肠、胰腺、肝胆的功能状况。
镜无痛检查:运用三维立体视频成像手段,可深入肛管、直肠和乙状结肠,对微小病变均可有效锁定、收录并打印成像,确诊率高达 99%。
简述脱肛的判断与处理
治疗脱肛,首先要抓紧对孩子脱肛的病因(如腹泻或便秘等)进行积极的治疗。对于有脱肛病史的孩子,要避免让他选择蹲的姿势进行排便,稍大一些孩子可以让他坐在高脚痰盂上排便,或将普通痰盂置于板凳上,这样可以在孩子排便时尽量不使孩子的髋关节屈曲。脱肛严重时也可使孩子采取侧卧或仰卧位排便,使直肠不易脱出,一般坚持1~2个月就可痊愈。
如果发现孩子在排便之后发生直肠脱落时,家长应及时为孩子进行手法复位。复位之后直肠又立即脱落或平时直肠一直脱落在肛门外者,须在复位之后可用消毒纱布叠成厚垫压住肛门口,然后将臀部两侧用胶布将其拉紧粘住,并嘱咐小儿卧床休息1~2周。如果孩子能够坚持卧床排便,往往肛门直肠不再脱出,再坚持半蹲的姿势排大便,一般1~2个月即可痊愈。
与此同时,要注意改善孩子的营养状况,引导孩子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腹肌和肛门周围肌肉的收缩功能。还需要注意培养小儿的规律的生活习惯,培养定时大便的良好习惯,防止便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