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的药源相关
山药的药源相关
史载
山药原名薯蓣,唐代宗名李预,因避讳改为薯药;北宋时因避宋英宗赵曙讳而更名山药。河南怀庆府(今博爱,武陟,温县)所产最佳,谓之“怀山药”。“怀山药”曾在1914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遂蜚声中外,历年来向英、美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本草纲目》说它有补中益气,强筋健脾等滋补功效。
产地
山药,作为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受区域气候特征、地质特点、生长习性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同的产地特征。山药主产地河南博爱、武陟、温县等地,山西、陕西、山东、河北、浙江、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也有栽培。以广西、河北、河南等地为主的几大产地构成了国内主要山药栽培区。
别名
薯蓣、土薯、山薯蓣、怀山药、淮山、白山药、水山药、毛山药、光山药
来源
本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用硫黄熏后,干燥;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用硫黄熏后,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注:同属植物野山药Dioscorea japonica Thunb.野生于我国各地。其根亦作山药入药,功效类同。
制法
山药:除去杂质,分开大小个,泡润至透,切厚片,放于焙笼中烘干(明代李中立著《本草原始》云:“凡药晒干者极多,古人何必独加干字于山药之上)。
麸炒山药:取净山药片,照麸炒法(附录Ⅱ D)炒至黄色。
性状
本品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淡、微酸,嚼之发黏。光山药呈圆柱形,两端平齐,长9~18cm,直径1.5~3cm 。表面光滑,白色或黄白色。
鉴别
本品粉末类白色。淀粉粒单粒扁卵形、类圆形、三角状卵形或矩圆形,直径8~35μm,脐点点状、人字状、十字状或短缝状,可见层纹;复粒稀少,由2~3分粒组成。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长约至240μm,针晶粗2~5μm。具缘纹孔、网纹、螺纹及环纹导管直径12~48μm。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所有山药的药性相同吗
相同。
山药是一种薯蓣科薯蓣属植物,一般根据其产地、长相、口感等分为不同的品种,但其营养成分基本都一样,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主要富含淀粉、蛋白质、糖分、粗纤维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成分。
在药理上,无论什么品种的山药,其性味都是甘、平,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因此所有山药的药性都相同。
所有山药的药性相同吗 山药一次吃多少合适
建议15-30克。
山药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虽然过量食用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威胁,但食用过多后,还是容易引起身体的不适的情况发生,尤其对于胃肠道消化功能较弱的人群,因此山药需要适量食用,根据《中国药典》一书的用法用量所示,建议一般人群一次食用15-30克左右即可。
乌药的相关论述
1、《本草衍义》:乌药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治胸腹冷气,甚稳当。
2、《药品化义》:乌药,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以之散寒气,则客寒冷气自除;驱邪气则天行疫瘴即却;开郁气,中恶腹痛,胸膈胀痛,顿然可减;疏经气,中风四肢不遂,初产血气凝滞,渐次能通,皆藉其气雄之功也。
3、《本草求真》:凡一切病之属于气逆,而见胸腹不快者,皆宜用此。功与木香、香附同为一类。但木香苦温,入脾爽滞,每于食积则宜;香附辛苦入肝胆二经,开郁散结,每于忧郁则妙。此则逆邪横胸,无处不达,故用以为胸腹逆邪要药耳。
中药苡仁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土能生水除湿,故泄痢水肿用之。[1]
2、《本草经疏》:性燥能除湿,味甘能入脾补脾,兼淡能渗湿,故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及风湿痹,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3、《本草新编》: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适用之。
中药苡仁的相关配伍
1、《温病条辨》):苡仁、白豆蔻、杏仁、竹叶、通草、滑石、半夏、厚朴。治温病出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胸闷不饥,午后身热。
2、《和剂局方》:与人参、茯苓、白术等合用,如参苓白术散能渗除脾湿,健脾止泻。
3、《千金方》: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如苇茎汤可治疗肺痈胸痛,咳吐脓痰
中药乌药叶的相关配伍
1、治肾阴虚,侧柏、黄柏、乌药叶各二两,龟版(酒炙)五两,苦参三两,黄连半两,冬加干姜,夏加缩砂。上为末,地黄膏丸梧子大。(《丹溪心法》补阴丸)
2、治体弱,肌肥壮,血虚脉大,龟版二两,侧柏七钱半(酒浸),生地黄一两半,白芍一两(炒),乌药叶七钱半(酒浸)。上除生地黄细切熬膏,余皆作末,同捣为丸,以白术四钱。香附一钱半,煎汤下。(《丹溪心法》)
3、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乌药鲜叶,捣烂,酒炒,敷患处。(《广西中药志》)
中药的相关配伍
1.单行:即单味药即能发挥预期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的称为单行。如独参汤,只用一味人参治疗元气大脱证即效。
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可以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
3.相使:即在性能和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说生半夏畏生姜。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副作用,故云生姜杀生半夏的毒。
6.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中的若干药物。
山药与什么相克
山药又被称为薯蓣,是薯蓣科薯蓣属植物,其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维生素、纤维素等、可作为蔬食,也可入药,入药具有一定补脾、治气虚衰弱、消化不良等作用。
山药不宜和碱性食物一起吃,因为山药含有大量的淀粉,而碱性食物与淀粉会发生反应导致山药淀粉酶失效,降低山药营养价值。
其次山药也不建议与富含维c的食物吃,因为山药富含维生素C,与富含维生素C食物一起吃会产生分解酶,破坏人体对维生素C的吸收,导致山药的营养成分下降。
最后就是山药不建议猪肝一起吃,因为猪肝内含铜、铁、锌等金属微量元素;而山药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遇上金属离子后,容易加速氧化,从而降低山药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