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临床表现 初期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临床表现 初期
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头痛、发热,常伴有寒战等症状。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6天左右。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
本病的预防重点为防蚊/灭蚊和预防接种(接种对象以1~10岁小儿为主,于流行季节前1~2月进行接种)。
乙脑灭活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8月龄接种2剂次,间隔7~10天,18~24月龄和六周岁各加强1针;
乙脑减毒活疫苗按照08年实行的扩大免疫规划方案,将程序由原来的3剂次订为接种2剂次,儿童8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1剂次。
不宜接种灭活疫苗的人:
发热及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既往对抗生素、疫苗有过敏史者。
不宜接种减毒活疫苗的人:
发热;患有急性传染病、中枢神经系统、心、肾及肝脏等疾病;体质衰弱、有过敏史或抽风史者;先天性免疫缺陷者;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和孕妇均不可注射本疫苗。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隔离:病人应隔离在有防蚊设备的病房内。病室外要采取遮阳设备,病室内应根据当地条件采用降温措施,使室温维持在28℃以下。
2、饮食及补液,高热、呕吐、惊厥、汗多或用脱水剂后排尿较多的病人,应超酌情增加液体量,但要防止补液过多加重脑水肿。酌情补充钾盐。
3、护理:乙型脑炎的患儿护理尤其重要。对危重患儿需至PICU治疗,昏迷病人注意吸痰,防止褥疮的发生,昏迷病人防止暴露性角膜炎,可用红霉素眼膏定期涂眼,并以消毒凡士林纱布盖于局部。对反复惊厥的病人,应防止舌咬伤及舌根后倒阻塞呼吸道。尿潴留病人给予膀胱处按压排尿。或留置导尿。气管切开处应按术后常规护理,严防继发感染。对恢复期病人,应保持肢体功能位,加强训练。精心的护理,不仅可减少继发感染和并发症,而且能明显减少病死率及后遗症。
二、对症治疗:
高热持续时间长,人体耗氧量多,可促使脑缺氧。超高热可导致惊厥,反复惊厥又可加重脑组织缺氧、水肿,可导致呼吸衰竭。故积极防治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是抢救乙脑的关键!
1、高热的处理:
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物理降温中,除采用室内外降温措施外,对超高热的病人可用温水洗擦(水的温度较病人体温低2—3℃)、30—50%酒精擦浴、头部冰帽、冷敷大血管处或冷盐水灌肠等。但物理降温要避免引起寒战,体温>38.5℃以上时选用药物降温。
2、惊厥的处理:
惊厥是由脑实质炎症,脑水肿引起的,应以给予脱水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高热引起惊厥的,应迅速降温;少数病人由脑性低钠血症或低血钙诱发,也应纠正电解质紊乱。
3、呼吸衰竭的防治:
1)给氧:氧疗的同时应注意防止分泌物粘稠干燥而堵塞鼻管。
2)气管插管:气管插管主要适用于呼吸衰竭发展迅速或呼吸突然停止者,以便立即给予吸痰,加压给氧等。
3)呼吸机辅助通气:气管插管后应给予呼吸辅助通气。
4)由脑部炎症、脑水肿、颅内高压或脑疝引起的中枢性呼吸衰竭,应及时给予脱水剂,可选用甘露醇、山梨醇、尿素、高渗葡萄糖液等。其中以甘露醇脱水作用较好,剂量:1~2g/kg*次,30分钟内快速滴注,必要时每4~6小时重复1次 ,或与甘油果糖交替使用。
5)地塞米松:肾上腺皮质激素有降低血管渗透性,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血脑屏障,维护细胞膜的完整性,恢复钠泵功能,从而减轻脑水肿即颅内高压,剂量:0.5mg/kg*次,bid或tid,静脉推注,一般用药2~3天后,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减量或停用。
计划内疫苗接种时间表
出生时 乙肝疫苗 第一次 乙型病毒性肝炎
卡介苗 第一次 结核病
1月龄 乙肝疫苗 第二次 乙型病毒性肝炎
2月龄 脊灰疫苗第一次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3月龄 脊灰疫苗第二次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第一次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4月龄 脊灰疫苗 第三次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第二次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5月龄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第三次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6月龄 乙肝疫苗 第三次 乙型病毒性肝炎
流脑疫苗 第一次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8月龄 麻疹疫苗 第一次 麻疹
9月龄 流脑疫苗 第二次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岁 乙脑减毒疫苗 第一次 流行性乙型脑炎
1.5岁 甲肝疫苗第一次甲型病毒性肝炎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第四次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麻风腮疫苗 第一次 麻疹、风疹、腮腺炎
2岁 乙脑减毒疫苗 第二次 流行性乙型脑炎
甲肝疫苗(与前剂间隔6-12个月) 第二次 甲型病毒性肝炎
3岁 A+C流脑疫苗加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4岁 脊灰疫苗 第四次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加强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6岁 麻风腮疫苗 第二次 麻疹、风疹、腮腺炎
乙脑减毒疫苗 第三次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减毒疫苗必须打吗
乙脑减毒疫苗是国家规定的计划免疫接种疫苗,主要是预防乙脑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炎。
接种年龄是满8个月以上的儿童接种,如果是适龄儿童是要接种的,如果出现流行疫情按当地政府要求进行接种。
减毒疫苗是指保留一定的剩余毒力和免疫性制成疫苗,接种人体后,使机体产生一定的感染而获得免疫力。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用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减毒株接种原代地鼠肾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加适量明胶、蔗糖保护剂冻干制成。为淡黄色疏松体,复溶后为橘红色或淡粉红色澄明液体。接种本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乙型脑炎病毒的免疫力。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1、乙型脑炎减毒疫苗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2、乙型脑炎减毒疫苗接种剂量:0.5ml。
3、乙型脑炎减毒疫苗接种反应:注射后一般无反应,少数人局部红肿,偶有发热和过敏性皮疹。
4、乙型脑炎减毒疫苗接种禁忌:发热;急性传染病;中耳炎;心、肾及肝脏等疾病;活动性结核病;有过敏史或抽风史者;已知有免疫系统缺陷,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者。
5、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接种注意事项:启开安瓿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疫苗溶解后有摇不散的凝块、安瓿有裂纹、不可使用;疫苗溶解前变色(红),不可使用。
流行性乙型脑炎
潜伏期10~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1.初期
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
2.极期
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神志不清最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见于3~8日。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严重患者可因脑实质类(尤其是脑干病变)、缺氧、脑水肿、脑疝、颅内高压、低血钠性脑病等病变而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体检可发现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
3.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重症病人仍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病人也可有软瘫。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可在半年内恢复。
4.后遗症期
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为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癫痫等,如予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
小儿脑炎是怎么引起的
可由病毒、细菌、霉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等感染引起。病毒性脑炎可分为流行性脑炎和散发性脑炎。流行性脑炎有明确明显的季节性,在我国以流行性乙型脑炎多见,在东北森林地区还有森林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虫媒脑炎,多发生在7、8、9月份蚊虫孽生期;森林脑炎多发生在5、6、7月份,脑炎的病因由蜱传播;散发性脑炎可全年散在发病,没有突出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其中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最为多见;病毒性脑炎还可以由腺病毒、肠道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慢病毒等引起。
其他细菌引起的脑膜脑炎,包括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及真菌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临床表现 重型乙型脑炎
通常发热在40度以上,有昏迷、惊厥、显著的脑膜刺激征及神经系统的体征。呼吸、循环均可发生衰竭。休温多迅速上升至39—40度甚至以上,发病初1—2天内有严重的头痛、头晕、疲倦、恶心、呕吐、嗜睡或有烦躁不安、兴奋,或表情呆板、对外界反应差,眼结膜充血,瞳孔对光反应迟钝,颈强直,婴幼儿可出现前囟门凸出。
约经过24—28小时病情更加严重,体温可高达4I度以上,出现昏迷、惊厥,肢体呈强直性或迟缓性瘫痪。在深度昏迷下,可出现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甚至可至呼吸衰竭、死亡。
小儿脑炎是怎么引起的
可由病毒、细菌、霉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等感染引起。
病毒性脑炎可分为流行性脑炎和散发性脑炎。流行性脑炎有明确明显的季节性,在我国以流行性乙型脑炎多见,在东北森林地区还有森林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虫媒脑炎,多发生在7、8、9月份蚊虫孽生期;森林脑炎多发生在5、6、7月份,脑炎的病因由蜱传播;散发性脑炎可全年散在发病,没有突出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其中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最为多见;病毒性脑炎还可以由腺病毒、肠道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慢病毒等引起。
其他细菌引起的脑膜脑炎,包括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及真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