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胶质瘤的方法有哪几种
检查胶质瘤的方法有哪几种
一、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对胶质瘤的诊断较CT更为准确,影像更为清楚,可发现CT所不能显示的微小胶质瘤。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可得到与CT相似的图像,并能观察胶质瘤的生长代谢情况,鉴别良性恶性肿瘤。
二、脑电图检查
胶质瘤的脑电图改变一方面是局限于肿瘤部位脑电波的改变。另一方面是一般的广泛分布的频率和波幅的改变。这些受肿瘤大小、浸润性、脑水肿程度和颅内压增高等的影响,浅在的胶质瘤易出现局限异常,而深部胶质瘤则较少局限改变。
三、放射性同位素扫描
生长较快血运丰富的肿瘤,其血脑屏障通透性高,同位素吸收率高。如胶质瘤显示同位素浓集影像,中间具有由于坏死、囊肿形成的低密度区,需根据其形状、多发性等与转移瘤相鉴别。星形细胞瘤等较良性的神经胶质瘤则浓度较低,常略高于周围脑组织,影像欠清晰,有的可为阴性发现。
四、超声波检查
超声波检查可帮助胶质瘤的确诊及观察有无脑积水。对婴儿可通过前囟进行B型超声扫描,可显示胶质瘤影像及其他病理变化。
五、放射学检查
放射学检查包括头颅平片、脑室造影、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头颅平片可显示颅内压增高征,胶质瘤钙化及松果体钙化移位等。脑室造影可显示脑血管移位及胶质瘤血管情况等。这些异常改变,在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胶质瘤有所不同,可帮助定位,有时甚至可以定性。特别是CT扫描的诊断价值最大,静脉注射对比剂强化扫描,定位准确率几乎是100%,定性诊断正确率可达90%以上。它可显示胶质瘤的部位、范围、形状、脑组织反应情况及脑室受压移位情况等。但仍需结合临床综合考虑,以便明确诊断。
了解神经胶质瘤
神经胶质瘤简称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神经外胚层发生的肿瘤有两类,一类由间质细胞形成,称为胶质瘤;另一类由实质细胞形成,称神经元肿瘤。由于从病原学与形态学上还不能将这两类肿瘤完全区别,而起源于间质细胞的胶质瘤又比起源于实质细胞的神经元肿瘤常见得多,所以将神经元肿瘤包括有胶质瘤中,统称为胶质瘤。
胶质瘤的分类方法很多,临床工作者往往采用的是分类比较简单的Kernohan分类法。各型胶质瘤中,以星形细胞瘤最多,其次为胶质母细胞瘤,其后依次为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胶质瘤、松果体瘤、混合性胶质瘤、脉络丛乳头状瘤、未分类胶质瘤及神经元性肿瘤。各型胶质瘤的好发部位不同,如星形细胞瘤成人多见于大脑半球,儿童则多发在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几乎均发生于大脑半球;髓母细胞瘤发生于小脑蚓部;室管膜瘤多见于第4脑室;少枝胶质瘤大多发生于在脑半球。
胶质瘤以男性较多见,特别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各型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中年,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髓母细胞瘤几乎都发生在儿童。胶质瘤的部位与年龄也有一定关系,如大脑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成人,小脑胶质瘤(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
胶质瘤大多缓慢发病,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一般为数周至数月,少数可达数年。恶性程度高的和后颅窝肿瘤病史较短,较良性的或位于静区的肿瘤病史较长。肿瘤若有出血或囊变,症状会突然加重,甚至有类似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胶质瘤的临床症状可分两方面,一是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精神症状等;另一是肿瘤压迫、浸润、破坏脑组织所产生的局灶症状,早期可表现为刺激症状如局限性癫痫,后期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瘫痪。
胶质瘤的诊断,根据其生物学特征、年龄、性别、好发部位及临床过程进行分析,在病史及体征基础上,采用电生理、超声波、放射性核素、放射学及核磁共振等辅助检查,定位正确率几乎是100%,定性诊断正确率可在90%以上。胶质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与脑组织无明确分界,难以彻底切除,术后进行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极为必要。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在保存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切除肿瘤。早期肿瘤较小又位于适当部位者可争取全部切除。位于额叶或颞叶的肿瘤,可作脑叶切除。当额叶或颞叶肿瘤范围较广不能全部切除时,可同时切除额极或颞极作内减压术。肿瘤位于运动、言语区而无明显偏瘫、失语者,宜注意保存神经功能,适当切除肿瘤,避免发生严重后遗症。脑室肿瘤宜从非功能区切开脑组织进入脑室,尽可能切除肿瘤,解除脑梗阻。位于丘脑、脑干的胶质瘤,除小的结节性或囊性者可作切除外,一般作分流术,缓解增高的颅内压后,进行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放射治疗宜在手术后一般状况恢复后尽早进行。
胶质瘤的化学治疗倾向于联合用药,根据细胞动力学和药物对细胞周期的特异性,用几种药物以提高疗效。如亚硝基脲类药物与VCR、PCB联合应用,或与VM26、ADM、甲氨喋呤(MTX)、博来霉素(BLM)等联合应用。为提高局部药物浓度、降低全身毒性,亦可采用特殊给药途径,如通过Ommaya储液器,局部注入ADM、MTX。通过选择性导管从供应肿瘤血液的动脉注入肿癌药物。
胶质瘤的免疫治疗,包括主动免疫接种肿瘤疫苗、淋巴结内注入免疫核糖核酸及应用免疫调节剂如左旋咪唑、PSK、PSP等也都在临床应用,可收到减轻放疗化疗反应,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胶质瘤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疗法,目前“羥基它里宁”(bufotanine)是胶质瘤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疗法较最理想的以基因表达作用的药物。
脑子里有胶质瘤应该怎么办
手术
手术往往是胶质瘤治疗的第一步。手术不仅可以提供最终的病理诊断,而且可以迅速去除大部分的肿瘤细胞,缓解患者症状,并为下一步的其他治疗提供便利。对于一些低级别胶质瘤,如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手术的完整切除,是可以使患者得到根治以及长期存活。目前的胶质瘤手术,已经进入了一个微创时代,与前相比,更为安全,创伤更为小,肿瘤切除更为完全。显微镜应用于脑胶质瘤的切除,可以更加清晰地辨别肿瘤与脑组织的边界,以及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等结构,从而能够在安全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切除胶质瘤。神经导航的应用,将胶质瘤的手术切除,提高到新的高度。神经导航与汽车导航相类似,可以使外科医生在手术前从切口的设计、术中功能脑区的辨认以及手术切除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更加精确和细化。近年来出现的术中磁共振,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完整切除的完整程度,并减少患者术后功能缺陷等并发症的产生。术中皮层刺激电极的应用,可以完善术中对于运动区、语言区的辨认,从而帮助外科医生更好地保护脑的重要功能。
放疗
在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后,对于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往往需要进一步的放疗。对于低级别胶质瘤患者,若存在高危因素(例如肿瘤体积超过6厘米、手术切除不完全等因素),也要考虑进行放疗。放疗包括局部的放疗和立体定向放疗。对于首次发现的胶质瘤,一般不采用立体定向放疗。局部放疗根据所采用技术不同,又可以分为适形调强放疗和三维塑形放疗。对于复发胶质瘤患者,特别是处于功能区肿瘤,有时可以考虑进行立体定向放疗。
化疗
化疗及靶向治疗在胶质瘤的治疗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对于高级别胶质瘤,替莫唑胺的应用,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预后。目前,替莫唑胺是治疗胶质瘤唯一有明确疗效的化疗药物。对于初治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替莫唑胺在与放疗同时应用后(同步放化疗阶段),还应继续单独服用一段时间(6-12周期)。其他的化疗药物(如尼莫司丁),对于复发胶质瘤的治疗,可能有一定疗效。新近出现的血管靶向药物,阿伐斯丁,对于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有明确疗效,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最近大规模三期研究的中期分析表明,对于初治高级别胶质瘤患者,阿伐斯丁与放疗、替莫唑胺的联用,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并有望成为标准治疗方案之一。
胶质瘤的预防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由于其恶性程度、生长部位、治疗手段与时机各不相同,故其预后亦不相同。早诊治很重要。如有反复头痛、呕吐等症状,应想到本病可能,宜及早就医。
经系统治疗的患者,应面对现实,配合康复治疗,定期复查;胶质瘤可复发,部分病人有多次手术机会。
容易造成脑积水的部位在哪里
1、室间孔区
脑室内的脑脊液通过此孔进入第三脑室,当此部位发生肿瘤时,此孔阻塞,会出现一侧脑室扩大。常见的肿瘤为胶质瘤。
2、第三脑室
两侧侧脑室内的脑脊液循环必经之路,发生阻塞时,出现两侧脑室对称性扩大。常见的肿瘤有胶质瘤、颅咽管瘤。
3、松果体区
第三脑室内的脑脊液通过中脑的导水管流入第四脑室,松果体区恰位于导水管的后方,此区肿瘤,即使比较小也容易造成脑积水。通常两侧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同时扩大。常见的肿瘤有胶质瘤、生殖细胞瘤。
正常脑脊液的分泌及吸收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在病态情况下,颅内脑脊液过多地积存于脑室系统内,或有时在蛛网膜下腔内积存,多有颅内压增高,称脑积水。当脑脊液循环系统在任何一个部位发生梗阻时,都会出现脑积水,其中脑瘤引起的脑积水最为常见。
4、颅后窝
包括第四脑室内、小脑脑桥角、枕大孔、斜坡。可引起第四脑室以上脑室的扩大积水。常见肿瘤有胶质瘤、听神经瘤、脊索瘤、脑膜瘤等。
脑胶质瘤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
1. 膳食纤维与脑胶质瘤
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比病例组消耗更多的蔬菜与水果且呈现负关联。提示蔬菜与水果对脑胶质瘤有保护作用。富含维生素类的水果和蔬菜对脑瘤有保护性,特别是柑桔类水果对脑瘤的保护性更强。
蔬菜、水果和谷类中富含有膳食纤维,主要是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多缩戊糖、树胶及果胶等,这些物质能降低大肠癌等肿瘤的发生率。膳食纤维能预防由某些化学致癌物诱发的癌变,又能调整体内激素或内源性肿瘤抑制剂。
关于膳食纤维的防癌机制:
①膳食纤维能降低大肠中致癌物的浓度;
②能缩短肠腔内毒物通过的时间,减少致癌物与组织间的接触时间;
③能影响某些致癌或前致癌物的产生;
④对内分泌等系统有调节作用,从而影响肿瘤的生成和发展。
2. 维生素与脑胶质瘤
蔬菜、水果类植物除了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外,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物质。蔬菜、水果对肿瘤的预防作用除了膳食纤维外,维生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西红柿、桔子、苹果和其它蔬菜则富含维生素C,它们与脑胶质瘤的发生都呈负关联。
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对肿瘤有明显的预防作用。维生素C的作用机制是抑制内源性亚硝胺的合成及抑制组织细胞对致癌化合物的转化,甚至可使已转化的细胞逆转。正是由于维生素C的抗癌的作用,一般建议日摄取量应达到100mg以上。维生素E可抑制致癌物亚硝胺及自由基的形成,保护细胞的正常分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脑胶质瘤发病三种观点说
脑胶质瘤是所有脑瘤中发病率最高的,并且死亡率也很高,从最初确诊开始计算,存活期只有9-12个月,仅次于“癌中之王”肝癌,因此,脑胶质瘤也有“癌后”之称。脑胶质瘤发病原因有哪些呢?哪些因素与脑胶质瘤的发病有关?
目前,医学界关于脑胶质瘤发病原因有三种主要的观点,分别是遗传因素论、生化环境论和肿瘤起源论。
持遗传因素论的医学专家通过近20年对胶质瘤染色体的研究,发现异常多发生在C组染色体,但还没有明确与脑胶质瘤的因果关系。支持这一论点的还有关于脑胶质瘤家族发生率的各类报道。
有部分专家认为是特殊的生化环境导致了脑胶质瘤的发生。胶质瘤细胞中的色素氧化酶、磷酸激酶及ATP都比正常细胞低,但β葡萄糖醛酸酶比正常脑组织高(室管膜瘤除外),LDH(乳酸脱氢酶)因为肿瘤组织的高代谢而与正常脑组织有所不同。
还有一部分专家则认为脑胶质瘤发生的原因是原始细胞的胚胎残余灶生长成为肿瘤,这些残余细胞因为炎症的刺激而导致慢性增殖,从而形成肿瘤。而多发性胶质瘤或称胶质瘤病可能有一个以上的肿瘤发生中心。这种观点被称为“肿瘤起源论”。
除此之外,脑胶质瘤发病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遗传因素:是脑胶质瘤的病因之一,这里并不是说胶质瘤会遗传,而是说由于一些遗传因素的存在,特别是存在某些抑癌基因的缺陷,在有外源因素的作用下,这类人胶质瘤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2、 感染:一些动物实验已经证实某些病毒感染能够诱发脑肿瘤,特别是在怀孕期间的病毒感染对胎儿的未来威胁更大。
3、 电离辐射:长期暴露在有辐射的环境中,如Х射线、γ射线、核辐射等,患脑胶质瘤的机会就会增加。电磁波:最近有些研究已经证实电磁波对人体是有危害的,长期暴露在有电磁波的环境中,脑肿瘤有增加的趋势。
4、 污染的空气:已经证实不仅长期工作在有空气污染环境中的劳动者发生脑肿瘤的几率明显增加,就是他的孩子肿瘤发生率也高于其他的孩子。这些职业主要与造纸、磨粉、手工业、印刷、化工、炼油和金属冶炼等有关,主要是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烃类化合物。
5、亚硝基化合物:这类化合物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已经广泛存在于我们生存的环境中,特别是产生于食物的加工过程中。
6、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偏食某类食物、饮酒、吸烟等,这些因素虽然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就与胶质瘤的发生有关,但已经证实与消化道肿瘤和肺部肿瘤等的发生有关。
胶质瘤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
1、 膳食纤维与脑胶质瘤
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比病例组消耗更多的蔬菜与水果且呈现负关联。提示蔬菜与水果对脑胶质瘤有保护作用。富含维生素类的水果和蔬菜对脑瘤有保护性,特别是柑桔类水果对脑瘤的保护性更强。
蔬菜、水果和谷类中富含有膳食纤维,主要是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多缩戊糖、树胶及果胶等,这些物质能降低大肠癌等肿瘤的发生率。膳食纤维能预防由某些化学致癌物诱发的癌变,又能调整体内激素或内源性肿瘤抑制剂。
关于膳食纤维的防癌机制:
①膳食纤维能降低大肠中致癌物的浓度;
②能缩短肠腔内毒物通过的时间,减少致癌物与组织间的接触时间;
③能影响某些致癌或前致癌物的产生;
④对内分泌等系统有调节作用,从而影响肿瘤的生成和发展。
2、维生素与脑胶质瘤
蔬菜、水果类植物除了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外,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物质。蔬菜、水果对肿瘤的预防作用除了膳食纤维外,维生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西红柿、桔子、苹果和其它蔬菜则富含维生素C,它们与脑胶质瘤的发生都呈负关联。
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对肿瘤有明显的预防作用。维生素C的作用机制是抑制内源性亚硝胺的合成及抑制组织细胞对致癌化合物的转化,甚至可使已转化的细胞逆转。正是由于维生素C的抗癌的作用,一般建议日摄取量应达到100mg以上。维生素E可抑制致癌物亚硝胺及自由基的形成,保护细胞的正常分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中医神经胶质瘤
手术只能是切除看到的病灶癌症是全身的疾病但还有残癌或区域淋巴等由于手术伤害了正气.复发转移的几率非常大.建议最好配合中医服用中草药进行综合治疗全面调养提高免疫力杀死残余癌。
通过纯天然的中草药治疗效果比较好对胶质瘤有特殊的疗效而且安全对身体不会产生任何的伤害及毒副作用能使患者在短的时间内就能看到治疗效果如患者配合的好。
神经胶质瘤亦称胶质细胞瘤简称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故亦称神经外胚层肿瘤或神经上皮肿瘤肿瘤起源于神经间质细胞即神经胶质、室管膜、脉络丛上皮和神经实质细胞即神经元大多数肿瘤起源于不同类型的神经胶质但根据组织发生学来源及生物学特征类似对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各种肿瘤一般都称为神经胶质瘤 。
胶质瘤检查
临床上检查确诊胶质瘤的方法有很多,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脑脊液检查
作腰椎穿刺压力大多增高,有的肿瘤如位于脑表面或脑室内者脑脊液蛋白量可增高,白细胞数亦可增多,有的可查见瘤细胞。但颅内压显著增高者,腰椎穿刺有促进脑疝的危险。故一般仅在必要时才做,如需与炎症或出血相鉴别时。
2、超声波检查
可帮助定侧及观察有无脑积水。对婴儿可通过前囟进行B型超声扫描,可显示肿瘤影像及其他病理变化。
3、脑电图检查
神经胶质瘤的脑电图改变一方面是局限于肿瘤部位脑电波的改变,另一方面是一般的广泛分布的频率和波幅的改变。这些受肿瘤大小、浸润性、脑水肿程度和颅内压增高等的影响,浅在的肿瘤易出现局限异常,而深部肿瘤则较少局限改变。在较良性的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细胞瘤等主要表现为局限性δ波,有的可见棘波或尖波等癫痫波形。
4、放射性同位素扫描
生长较快血运丰富的肿瘤,其血脑屏障通透性高,同位素吸收率高。如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显示同位素浓集影像,中间可有由于坏死、囊肿形成的低密度区,需根据其形状、多发性等与转移瘤相鉴别。
5、放射学检查
包括头颅平片,脑室造影、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头颅平片可显示颅内压增高征,肿瘤钙化及松果体钙化移位等。脑室造影可显示脑血管移位及肿瘤血管情况等。这些异常改变,在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肿瘤有所不同,可帮助定位,有时甚至可定性。特别是CT扫描的诊断价值最大,静脉注射对比剂强化扫描,定位准确率几乎是100%,定性诊断正确率可达90%以上。
6、核磁共振
对脑瘤的诊断较CT更为准确,影像更为清楚,可发现CT所不能显示的微小肿瘤。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可得到与CT相似的图像,并能观察肿瘤的生长代谢情况,鉴别良性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