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该做哪些检查呢
胃炎该做哪些检查呢
1.胃镜检查 :包括对水肿、红斑、脆性、渗出、扁平糜烂、隆起糜烂、结节、皱襞肥大、皱襞萎缩、血管透见及出血点进行描述。
2.胃生化检查:胃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IF) 、胃泌素、壁细胞抗体(PCA)、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GCA) 等。
3、急性发作查血、尿、大便常规,大便潜血(有呕血者应查血型,48小时内做胃镜)。
4、胸部透视,B超,肝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ECG。
胃镜检查应该定期做
胃镜检查并不痛,害怕只是一种心理作用。一提到做胃镜,很多人想到要将一条黑管子从嘴巴伸进胃里就害怕得发抖,也有不少人在做胃镜或肠镜时感觉痛苦 难受又叫又抓。
其实,人体的胃和肠黏膜本身没有痛觉神经,胃镜让人难受是吞管子和打空气入胃时,胃胀诱发恶心呕吐的反射,以及胃镜管摩擦咽喉而产生的疼痛感。胃镜一般需要不到10分钟的时间,肠镜需要15至20分钟。
害怕做胃镜只是一种心理作用,是部分敏感人的感受。只要彻底放松,坚持做深呼吸,与医生很好配合,连几岁的小孩都能顺利完成。
现在,医院使用电子胃镜,插管变细、图像清晰,一些大医院内镜室环境幽雅,背景音乐悠扬,加上术前用一些止吐解痉挛及局部麻醉药物,胃镜检查不仅容易了,效果也更好了。
定期做胃镜预防肠胃恶性疾病
我们建议,健康人应定期做胃镜检查。有家族胃癌病史的人,最好每3~5年做一次胃镜。有家族结肠癌病史的人年过40岁,或者有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最好每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麻醉可消除心理恐惧
普通胃镜、结肠镜检查虽然在检查操作的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操作时间明显缩短,但患者仍有恶心、疼痛等症状。很多人因不能忍受而不愿接受检查,导致有些患者来就诊时往往已到癌症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为帮助人们解除心理恐惧,有的医院会在全麻的情况下,将胃镜或肠镜伸入病人体内进行检查或治疗。它最大的优势就是病人在做检查时没有痛苦,绝大多数病人醒来后都对检查没有任何感觉。
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在全麻情况下做胃肠镜检查,如严重高血压、糖尿病、严重心脏病、气喘、脑血管疾病、心肺功能较差的人,全麻可能抑制呼吸,给患者带来一定危险。所以在选择做全麻胃镜或肠镜检查前,一定要将自己的健康状况详细如实地告诉医生。
另外,检查后可能会有头晕等反应,需休息一会儿才能恢复正常。所以,决定去医院做无痛胃镜检查,最好有人陪同,以防意外。无痛内镜检查会比普通内镜检查费用增加将近一倍,所以也应该考虑经济承受能力。
肥厚性鼻炎会有哪些检查
下鼻甲明显肥大,或下鼻甲与中鼻甲均肥大,常致鼻腔堵塞。鼻腔底部或下鼻道有粘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粘膜肿胀,呈粉红色或紫红色,表面不平,或呈结节状或桑椹状,尤以下鼻甲前端及其游离缘为明显。探针轻压凹陷不明显,触之有硬实感。局部用血管收缩剂后粘膜收缩不明显。
上面就是肥厚性鼻炎的检查,得了肥厚性鼻炎是非常受折磨的,想彻底摆脱它,请看下面的介绍。
肥厚性鼻炎该做哪些检查呢?检查是治疗肥厚性鼻炎的关键!因此大家要做好检查,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治疗!肥厚性鼻炎该做哪些检查呢?检查如下:下鼻甲明显肥大,或下鼻甲与中鼻甲均肥大,常致鼻腔堵塞。鼻腔底部或下鼻道有粘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粘膜肿胀
肥厚性鼻炎该做哪些检查呢?检查是治疗肥厚性鼻炎的关键!因此大家要做好检查,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肥厚性鼻炎该做哪些检查呢?检查如下:下鼻甲明显肥大,或下鼻甲与中鼻甲均肥大,常致鼻腔堵塞。鼻腔底部或下鼻道有粘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粘膜肿胀,呈粉红色或紫红色,表面不平,或呈结节状或桑椹状,尤以下鼻甲前端及其游离缘为明显。探针轻压凹陷不明显,触之有硬实感。局部用血管收缩剂后粘膜收缩不明显。
温馨提示:肥厚性鼻炎不及时治疗是很严重的疾病,患者切不可盲目治疗,要对症治疗。介绍去正规德的医院治疗,望早日康复。
胆汁反流性胃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人们采用许多技术检测和评估DGR,并试图判别生理性DGR与病理性DGR。近年来由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得临床上能较客观的评估DGR。
1.胃内pH值监测 24h胃内pH值连续监测可作为检测DGR的一种有效方法,试验在近似生理条件下进行,可获得白昼(包括进餐、餐后)、夜间24h立、卧位的全部资料。正常人空腹时胃内pH值很少》2,进食及餐后pH升高,进餐可使胃内pH值升至4.0以上,约30~40min左右回到基线。在后半夜或清晨可见短时的pH值升高,pH值从基线上升至4~6,有人将此称之为pH逆转现象或胃液碱化,可能与十二指肠胃反流有关,也有人认为与迷走神经活动减弱有关或与泌酸功能低下有关。国内龚均等研究报告健康人空腹胃液pH在2.0左右,日间有3次与饮食有关的pH值上升,凌晨0∶40~4∶33有自发的pH值上升可能与十二指肠胃反流有关。有研究表明正常人也存在DGR,但持续时间短,约1h左右,发生次数较少,《3次/d。由于胃内,pH值个体差异变动较大,且影响因素众多,如胃酸、饮食缓冲、胃排空、咽下唾液、自发性反流等,使建立合适的DGR诊断标准显得非常困难,至今国内外尚无如胃食管反流(GER)那样建立具体的、较统一的DGR诊断指标。有作者曾对30例慢性胃炎、10例自愿受试者作24h胃内pH值监测,表明DGR( )者pH》4以上的时间明显增多。
2.胃液Na 测定 十二指肠液Na 浓度较高,并稳定在146mmol/L左右,比肠液中胆汁的浓度还稳定(胆汁是间断的从胆道排入肠道),同时反流入胃中的Na 不被胃酸破坏和失活,并具备检测方便的特点,可作为DGR的一个诊断指标。有人研究,在胃腔pH值监测同时抽取胃液定时测定其Na 和胆酸含量,发现三者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Na 浓度的检测不失为判断DGR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本院曾对DGR( )胃炎组(28例)和DGR(-)胃炎组(24例)测定空腹胃液Na 浓度,DGR( )组为(62.87±8.31)mmol/L,DGR(-)组为(32.18±4.67)mmol/L,2组Na 含量相差显著(P《0.01)。
3.空腹胃液胆酸测定 胆酸常见于有DGR的胃内,且不被胃酸破坏,可作为十二指肠液的“标记物”。测定其在胃液内的浓度对了解反流程度有重要意义,但是插管过程的刺激易造成人为反流,即使抽取空腹胃液,其胆酸含量将受影响,可出现假阳性结果;另一方面,十二指肠液中出现胆汁依赖于胆囊的排空,胆汁若不排泄入十二指肠,会造成假阴性结果。应用99mTc-EHIDA扫描显示胆囊收缩平均间隔时间为70min。因而持续收集胃液,测定其胆酸含量可提高DGR诊断的阳性率。有作者采用持续抽吸胃液90min,以总胆汁酸量≥100μmol/h或胆酸浓度≥1000μmol/L为诊断DGR的标准,与放射性核素相比较,前者符合率为80%,后者为70%。
4.微量胆红素测定 24h胆汁反流监测仪(24-hour bile reflux monitor ing)DGR物中的主要成分是碱性肠液、胆汁及胰酶等。用胆红素的存在来评估是否有DGR发生,生理性抑病理性。晚近应用光纤维传感技术设计的微量胆红素检测仪(fideroptic technique for 24-hour bile reflux monitoring)(Bilitec,2000)问世。胆红素的特征吸收光谱峰值在450nm。应用此技术,不仅可以定性DGR,同时也可定量胆汁反流的多少,通过多项参数的分析,对评估胆汁反流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监测胃食管胆汁反流的情况,常用于Barrett食管,酸性反流药物治疗无效的食管炎,胃切除后残胃炎的评价等。检查时需空腹6h以上,从鼻腔插管,将传感器置于下食管括约肌下5cm处,进标准餐(限制酒精,饮料和酸性食物以及色素等)固定导管,佩带式记录仪进行24h可移动式监测、结果经微机软件处理分析包括24h胆汁反流总次数,反流超过5min的次数,最长反流时间以及反流总时间的百分比等。该技术所检测的是胆汁反流,因此受MMC时相的影响。在某些肝病如先天体质性黄疸(Gilbert病和Dubin Johnson综合征)时则不适用。另外,在酸性环境中,由于胆红素转化为二聚体,光吸收峰值由453nm变为400nm,其检测值将降低。
1.胃镜和组织学检查 胃镜下可直接观察到胆汁反流,胃黏膜被染成黄色,并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呈颗粒状,血管改变较明显,组织脆弱或有糜烂、坏死及出血灶。组织学检查:除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外,尚可见到小片状糜烂、坏死、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改变。内镜可了解反流的程度、胃炎的严重性,但内镜下不能定量,且内镜检查本身可引起反流的发生,因此有较高的假阳性率出现。
2.放射学检查 早期诊断DGR是采用插管法,将导管插入十二指肠,注入硫酸钡溶液,在X线透视下观察钡剂反流入胃的情况,由于插管导致的患者不适感和对幽门生理功能的影响,且在判断常常时有主观色彩,因此假阳性率较高。现今此法基本被废除。
3.胃肠压力测定 用压力传感器或灌注式导管测定胃窦、幽门及十二指肠壶腹部的压力。DGR患者大多数有胃窦、幽门压力降低、十二指肠壶腹部压力上升。
4.胃内碱灌注激惹试验 当胃内灌注碱性溶液(0.1N NaOH 20ml/次)后出现上腹痛、伴有或不伴有恶心者均列为灌注阳性。此试验敏感,简单易行并具有特异性。
5.核素检查 采用通过肝由胆汁排泄的核素闪烁图,非侵入地测定反流,无机械刺激且在近似生理条件下进行,能较精确的测定有无反流及反流量。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99mTcEHIDA放射性核素扫描技术是DGR定量的“金指标”,优于胃镜检查及空腹胆酸测定。本方法敏感性较高,当胃内放射性与静脉注入总量比率》1%时即呈阳性,且重复性好(75%),已成为十分有价值的研究工具和临床诊断手段。
但放射性核素检查也有一定缺陷,因胃的解剖位置难以准确定位而降低了此技术的准确性,以致影响DGR的定量结果。胃的核素集中区常常难以代表胃的真实轮廓,特别是胃窦部更难以描绘,肝、十二指肠-肠襻的覆盖也将影响其准确性,虽然可以限定范围,但这些区域的活性常不恒定。患者卧位或立位时身体活动加大核素集中区判定的难度。以上诸因素,可造成诊断偏差。
6.超声检查 King PM等(1984)首先采用实时超声法检测DGR,随后Hausken T等(1991)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胃内容物的流动和反流,此法代表DGR评估技术的飞跃,非侵入性,可重复性好,并能量化DGR。具体步骤如下:禁食1夜取坐位,在2min内摄入1份液体试验餐(400ml肉汤或牛奶),将探头置于幽门平面水平,观察胃窦,幽门及十二指肠近端。根据彩色信号(液体流向远端呈蓝色,反流为红色)判断是否反流,其DGR的严重程度可根据其频率和强度进行评估。该技术不足之处是目前只能用液体试餐测定DGR,同时由于肠胀气或腹壁脂肪层厚等因素影响,常常带来一些技术的困难。
肠胃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1.体征方面
早期或轻病例可无任何体征。查体时上腹部或脐周有轻压痛、肠鸣音常明显亢进。
2.大便常规检查及粪便培养。
3.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异常。
4.做胃液分析检查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胃酸往往正常或略低,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明显降低,并可伴有贫血(血色素低于正常)。
5.胃镜检查加胃活组织病理检查
可确诊是浅表还是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时还可取胃活组织做一种检测,看是否存在着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急性肠胃炎做什么检查 胃镜检查
急性肠胃患者可以考虑做胃镜检查,因为胃镜检查是最具有价值、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胃镜检查可以支架观察胃内黏膜的病变程度,可以直接观察到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胃结节等情况。
肠胃炎做哪些检查
通常仅根据症状即可作出肠胃炎的诊断,但其原因却常常不易弄清楚。有时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或一起工作的同事在近期有过类似的症状;病人曾进食未煮熟、变质或污染的食品,如从冰箱取出后放置过久的蛋黄酱,或进食过生的海产食品;近期曾外出旅游,尤其是去过国外旅游,这些都可为诊断病因提供线索。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应取其粪便标本作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对呕吐物、所进食物或血液的检查也有助于病因诊断。如果胃肠炎症状持续几天以上,应该用结肠镜检查大肠,以了解病人是否患有溃疡性结肠炎或阿米巴痢疾。
胆汁反流性胃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1.胃镜和组织学检查 胃镜下可直接观察到胆汁反流,胃黏膜被染成黄色,并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呈颗粒状,血管改变较明显,组织脆弱或有糜烂、坏死及出血灶。组织学检查:除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外,尚可见到小片状糜烂、坏死、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改变。内镜可了解反流的程度、胃炎的严重性,但内镜下不能定量,且内镜检查本身可引起反流的发生,因此有较高的假阳性率出现。
2.放射学检查 早期诊断DGR是采用插管法,将导管插入十二指肠,注入硫酸钡溶液,在X线透视下观察钡剂反流入胃的情况,由于插管导致的患者不适感和对幽门生理功能的影响,且在判断常常时有主观色彩,因此假阳性率较高。现今此法基本被废除。
3.胃肠压力测定 用压力传感器或灌注式导管测定胃窦、幽门及十二指肠壶腹部的压力。DGR患者大多数有胃窦、幽门压力降低、十二指肠壶腹部压力上升。
4.胃内碱灌注激惹试验 当胃内灌注碱性溶液(0.1N NaOH 20ml/次)后出现上腹痛、伴有或不伴有恶心者均列为灌注阳性。此试验敏感,简单易行并具有特异性。
5.核素检查 采用通过肝由胆汁排泄的核素闪烁图,非侵入地测定反流,无机械刺激且在近似生理条件下进行,能较精确的测定有无反流及反流量。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99mTcEHIDA放射性核素扫描技术是DGR定量的“金指标”,优于胃镜检查及空腹胆酸测定。本方法敏感性较高,当胃内放射性与静脉注入总量比率》1%时即呈阳性,且重复性好(75%),已成为十分有价值的研究工具和临床诊断手段。
但放射性核素检查也有一定缺陷,因胃的解剖位置难以准确定位而降低了此技术的准确性,以致影响DGR的定量结果。胃的核素集中区常常难以代表胃的真实轮廓,特别是胃窦部更难以描绘,肝、十二指肠-肠襻的覆盖也将影响其准确性,虽然可以限定范围,但这些区域的活性常不恒定。患者卧位或立位时身体活动加大核素集中区判定的难度。以上诸因素,可造成诊断偏差。
6.超声检查 King PM等(1984)首先采用实时超声法检测DGR,随后Hausken T等(1991)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胃内容物的流动和反流,此法代表DGR评估技术的飞跃,非侵入性,可重复性好,并能量化DGR。具体步骤如下:禁食1夜取坐位,在2min内摄入1份液体试验餐(400ml肉汤或牛奶),将探头置于幽门平面水平,观察胃窦,幽门及十二指肠近端。根据彩色信号(液体流向远端呈蓝色,反流为红色)判断是否反流,其DGR的严重程度可根据其频率和强度进行评估。该技术不足之处是目前只能用液体试餐测定DGR,同时由于肠胀气或腹壁脂肪层厚等因素影响,常常带来一些技术的困难。
阴道炎该做哪些检查
1、妇科检查:通过常规妇科检查,可初步筛选可能患有的疾病,并取阴道分泌物标本做必要的检查。
2、阴道分泌物检查:阴道分泌物是女性生殖系统分泌的液体,又称为白带,本检查主要用于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主要检查阴道清洁度,是否有真菌,滴虫,细菌感染。
3、阴道分泌物培养:通过阴道分泌物培养,可检查究竟是由哪种病原菌感染,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4、药物敏感试验:通过药物敏感试验,可检测病原菌对哪种药物敏感,可以针对性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5、电子阴道镜检查:电子阴道镜可放大50倍,因此医生可准确,清晰的观察阴道,宫颈等部位的有关病变,并准确选择可疑部位做活体检查,对子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有相当高的价值。
胃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急性胃炎表现为贲门和胃体部粘膜的中性粒细胞浸润。慢性胃炎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粘膜丧失功能)和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
1.上消化道造影
上消化道造影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此项检查对溃疡病及肿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由于该检查仅能观察胃的形态改变,而不能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因此有局限性。
2.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炎的最好方法,胃镜检查能观察胃黏膜的改变,在进行胃镜检查的同时还可以钳取胃黏膜组织做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的病变情况,综合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确定诊断。
胃镜检查注意事项:
(1)上午做胃镜检查:
前一天晚上8时以后,不进食物及饮料,禁止吸烟。
前一天晚饭吃少渣易消化的食物。因为病人即使饮少量的水,也可使胃黏膜颜色发生改变,如显著萎缩性胃炎的本色病变,饮水后胃黏膜可变为红色,使诊断出现错误。
(2)下午做胃镜检查:
可让病人当天早8点前可喝些糖水,但不能吃其他东西,中午不吃东西。如幽门梗阻病人,在检查前一天晚上必须进行洗胃,彻底洗清胃内容物,直到冲洗的回流液清晰为止。
在洗胃后胃管抽出以前,病人采取头低足高仰卧姿势,以使胃内残留液完全排出。
不能在当天洗胃,因为洗胃后能使胃黏膜颜色改变。
胃炎做哪些检查
急性胃炎常在数天内恢复,多数慢性浅表性胃炎经过数月或数年病变也可完全恢复。如果治疗不及时,急性胃炎可发展为慢性性胃炎,严重病例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慢性胃炎可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长期可导致营养不良。糜烂性胃炎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消化性溃疡或穿孔,极少数的慢性胃炎会变癌,其中,巨大肥厚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有一定的关系。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是胃癌前的病变,癌变率较高。
胃炎从病的急慢来看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有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等。慢性胃炎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其他的还有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这种分类和急性慢性没有关系。急性胃炎的总体特征是发病急骤、迅速,无明显性的征兆。慢性胃炎的特征是发病缓慢,初期症状不明显,合并其他并发症。
萎缩性胃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1.内镜检查
正常胃黏膜在胃镜下呈粉红色,光滑柔软,有光泽。出现萎缩性胃炎时,内镜下表现为黏膜颜色改变,多呈灰白或灰黄色,同一部位深浅不一,境界常不清。黏膜变薄加之注气膨胀,黏膜下血管常可显露,胃窦或胃角可见血管网,重者可见树枝状血管分枝,暗红色微带蓝色,易与皱壁相混,根据血管走行方向与胃的长轴垂直,可资鉴别?值得注意的是,血管显露与胃内压力有密切的关系?操作者注气多少的掌握有时会影响对血管显露的判断?
伴有肠上皮化生时,内镜下呈单发或多发的2~3mm大小的灰反色结节,略呈扁平状突出于胃黏膜,表面呈绒毛状或细颗粒状?病变广泛者呈灰白色弥漫不规则颗粒状不平,也有表现为胃小区呈条状扩大,排列呈鱼鳞状,条状或弥漫性分布?其中,灰白色的局灶结节状增生或不规则的鹅卵石颗粒状外观,即所谓的“灰色结节”最具特征性。
由于内镜只能观察胃黏膜色泽、皱襞、黏膜下血管及表面光滑度等变化,观察结果容易受人为注气因素干扰和检查者经验影响,加之胃黏膜萎缩常呈散在性灶状分布,活检取材并不能反应病变全貌,因此内镜诊断常与病理诊断存在误差。
近年来,放大内镜的广泛应用,扩展了对胃黏膜病变的认识。放大内镜可清楚地显示胃黏膜小凹形态、分布、集合静脉及毛细血管等微细结构变化。
胃黏膜表面微细结构有4种形态:
①平坦的黏膜表面小凹腺管呈针尖状,多为正常胃底腺结构;
②规则的沟缝或扁平的颗粒状,多为正常的幽门腺结构;
③粗大不规则的沟缝或粗颗粒状,多为活动性炎症的主要表现;
④绒毛或乳头状,多为肠化腺体的表现。放大内镜下常可观察到H.pylori感染相关的胃黏膜改变?如H.pylori阴性者放大内镜可观察到胃体部“规则排列的集合静脉”(RAC)和胃窦部界线清晰的皱襞(wDRP),阳性感染时RAC和wDRP消失。也有学者将集合静脉形态分为R型(规则型)?I型(不规则型)和D型(消失型),D型和I型的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R型。
放大内镜观察萎缩性胃炎可出现胃小凹稀疏、消失和结构紊乱,与组织病理诊断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色素放大内镜有助于肠上皮化生的检出。1%亚甲兰染色肠化黏膜可呈不规则蓝色着染,放大内镜下腺管呈圆形和管状凹窝或绒毛状?此外,刚果红在pH5.2时呈红色,pH<3.0时变为蓝黑色,利用该原理可测定胃黏膜酸分泌情况。一般在内镜下喷洒0.3%刚果红及0.2mol/L碳酸氢钠混合液至全胃,肌注五肽胃泌素6μg/kg,15~30min后观察胃黏膜着色情况。正常胃黏膜呈蓝黑色,说明有胃酸分泌,不变色则说明缺乏胃酸分泌,有助于确定萎缩性胃炎的程度及范围。
2.组织活检
主要用于评价H.pylori感染的程度、黏膜炎症程度、腺体萎缩、肠化及不典型增生程度[5]。活检取材应包括胃窦、胃体及胃角以评价萎缩或肠化的范围及程度。组织学上萎缩是指胃黏膜固有腺体的减少,可伴腺上皮化生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其中,胃窦黏膜萎缩是幽门腺减少或由肠化腺体替代,胃底(体)腺萎缩是指胃底(体)腺假幽门腺化生、肠上皮化生或腺体本身减少。根据腺体萎缩发生的部位可将萎缩性胃炎分为胃窦限局型、胃体为主型、全胃型和多灶型。对萎缩程度的判断目前并无明确的标准。
一般将萎缩为3级:轻度萎缩是指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大部分腺体仍保留;中度萎缩是指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1/3,但未超过2/3;重度萎缩指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由于内镜活检组织少,取材具有随机性,分级缺乏客观判断标准,不同观察者之间诊断存在较多的差异。
目前提出的的直视模拟评分虽有助于诊断标准的一致,但由于萎缩多呈灶性分布,即使常规采用(胃窦、体、角)5点多部位取材,仍有较大误差。病理活检判断萎缩性胃炎标本过浅未达到黏膜肌层,或因标本包埋方向误差以至不能观察到黏膜肌层,均不适合进行萎缩的判断。
3.肠上皮化生
是萎缩的重要组织学表现之一,是指胃黏膜上皮出现含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组织学上肠上皮化生按其与小肠上皮的 “相似”程度分为不同类型。正常的小肠上皮主要有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组成。吸收细胞不分泌黏液,表面微绒毛形成特征性的刷状缘,杯状细胞丰富,含唾液酸黏液,可被爱辛蓝着染。
肠上皮化生同时具有上述细胞特征者称完全型化生,又称I型肠化;不完全型肠化又称II型肠化,吸收细胞极少,一般没有潘氏细胞,上皮细胞分泌中性黏液和酸性唾液酸黏液;III型肠化又称结肠型肠化,上皮不成熟,主要分泌酸性硫酸黏液。组化染色可鉴别不同类型的肠化。
一般认为完全型肠化一般不易发生癌变,而不完全型,特别是含硫酸黏液III型肠化则有较高癌变潜能。由于肠化类型的鉴别涉及黏液组化或免疫组化染色,在临床应用中过于繁杂,且腺体癌变主要是与异型增生程度有关而非肠化本身,因此,在临床上目前并不主张常规进行肠化的分类,而将重点放在对腺上皮的异型增生进行评价。
4.异型增生
通常就是指腺体的异型性,可以理解为限局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向固有层内浸润的肿瘤病变。凡腺瘤均有异型型增生,因此腺瘤属于癌前病变。判断腺体的异型性,主要是对腺体结构和细胞核的观察。
腺体结构的异常主要是指腺体上皮排列紊乱、极性消失、筛状结构或上皮背靠背等;细胞核的异常表现为核呈拥挤杆状排列,核大深染、核浆比例增加,失去正常上皮层核基底侧排列的外观,甚至细胞核占据上皮全层,有时可见病理核分裂相。
腺体的异型性一般分为轻、重2级:轻度异型增生指核呈笔杆状,拥挤,复层排列,但高度不超过细胞的1/2。重度不典型增生表现为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异型均较显著,胞核复层,占据整个上皮细胞的胞质, 上皮细胞极性消失。重度异型增生又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概念上等同于原位癌。
当异型细胞突破上皮层基底膜在黏膜内出现浸润性生长时,则为浸润癌,异型的瘤细胞呈散在或条索状的生长。若瘤细胞浸润限局于黏膜层内则称黏膜内癌,突破黏膜肌层达到黏膜下层则为黏膜下癌。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虽属早期癌,但部分可发生远处转移。
5.血清学检测
为非创伤性方法已受到了临床的重视,胃黏膜分泌受胃黏膜萎缩的影响,发生萎缩时,由于固有腺体的减少,胃体分泌的胃蛋白酶原(PG)或胃窦分泌的胃泌素(G)也相应减少,据此可判断萎缩的存在或程度。联合测定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血清学水平,可推测胃萎缩的部位,血清PGI/PGII 比值可以反应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程度,可作为潜在非创伤性检测手段。
慢性浅表性胃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1.内镜检查
诊断胃炎的主要方法。正常胃黏膜在胃镜下呈粉红色,光滑柔软,有光泽。出现病变时,胃黏膜可呈红斑或条状红斑、平坦或隆起(疣状)糜烂、点状或片状出血、黏膜肥厚、黏膜颗粒状、皱襞变平、血管透见等改变。
根据上述内镜下胃黏膜表现,悉尼系统提出7种内镜下胃炎的诊断,即:
①红斑渗出性胃炎;
②平坦糜烂性胃炎;
③隆起糜烂性胃炎;
④萎缩性胃炎;
⑤出血性胃炎;
⑥返流性胃炎;
⑦皱壁肥大性胃炎?
上述诊断分类对胃炎的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目前认为,根据内镜下病变范围(胃窦、胃体、全胃)及病变特性,可将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CSG)和萎缩性胃炎(CAG)。如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伴胆汁反流。
内镜胃炎的诊断书写格式除表明胃炎类型、分布范围外,对病因也尽可能加以描述。例如“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胃窦为主,H. pylori阳性”。这种分类简单明了,并且突出了萎缩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的不同,是属于癌前病变的疾病的特性。
浅表性胃炎的主要内镜表现为肿胀或水肿,失去光泽; 黏膜红斑或红白相间; 黏膜表面渗出物附着,脆性增加; 出现平坦或隆起糜烂、皱襞肥大等。
2. H. pylori感染的检测
依据取材是否有创,H.pylori感染的临床诊断方法可分为无创和有创检查两大类,前者包括血清学方法、呼气试验和胃液PCR等。后者是指依赖胃镜取材进行的形态学、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检查。微生物学方法包括细菌分离培养技术和生化鉴定,是诊断H.pylori感染的微生物学“金标准”,同时可以获得诸如抗原制备、药敏试验、分型和致病性研究等所需的细菌,目前技术要求并不难,但操作繁杂,增加了工作量,测试时间长,并不作为临床常规诊断手段。血清学方法主要为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技术。
由于H.pylori菌体表面存在多种抗原组分如尿素酶、粘附素和鞭毛素成分等,因此可激发宿主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通过检测IgG抗体可确认H.pylori感染状况。由于H.pylori感染数周后血中才出现特异抗体,且血中抗体可长时间(>6个月)维持在阳性水平,故检测结果不能作活动性感染的依据,阴性也不能排除感染的早期。
尿素酶依赖技术包括碳呼气试验(UBT)和快速尿素酶试验,是临床最为广泛应用的检测技术。由于H.pylori可产生尿素酶,后者分解胃液中的尿素产生二氧化碳与氨。利用这一原理,用13C或14C同位素标记尿素让病人口服后在胃内可被H.pylori尿素酶分解,产生13CO2或14CO2,阳性患者可在呼出气中检测出13C或14C放射性活性。该法创伤性小,病人依从性好,结果客观可靠,可作为仅次于细菌培养的诊断“金标准”。特别适合不愿行胃镜检查或除菌治疗的随访。13C-UBT无放射性,安全性好。14C则有一定的的放射性,半衰期长达5000余年。
3.病理学检查
胃炎分类的主要依据,主要用于评价H.pylori感染的程度、黏膜炎症程度、腺体萎缩、肠化及不典型增生程度。活检取材主要是在胃窦、胃体及胃角取材,用于临床建议取2~3块,胃窦小弯1块(和大弯1块)和胃体小弯1块。对可能或肯定存在的病灶要另取。
炎症的评价指标包括: H. pylori感染、慢性炎症、炎症活动度、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等。慢性胃炎病理活检要求对上述5种形态学变量进行分级,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如有异型增生要注明,并分轻度、中度和重度3级。其他组织学特征如淋巴滤泡、小凹上皮增生、胰腺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等非特异性改变,或者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和特异性病原体等出现时要注明。假幽门腺化生是胃底腺萎缩的指标,判断时要核实取材部位。
胃癌应该做哪些检查
1.胃镜检查。纤维胃镜可以在直视下检查胃、食管和十二指肠上段几乎每一个角落。同时,检查中可以对可疑部位进行活检、刷片、切除等治疗。目前的超声胃镜不仅可以了解胃癌的形态、大小,而且可以显示其浸润深度及转移范围,有助于黏膜下肿瘤的鉴别和胃癌的术前分期。胃镜检查虽有一定痛苦,但其却是目前确诊胃癌最经济、最简便、最可靠的方法。目前该项检查已经普及,为胃癌的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以后还应充分利用胃镜对高危人群进行普查,以便发现更多早期胃癌。
2.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在判断胃癌侵犯的范围、淋巴结和腹膜转移情况中有特殊的地位。它在胃癌的术前分期、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中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胃癌还可以在腹腔镜下予以切除。国外有些医院已经把腹腔镜检在列为胃癌术前的常规检查项目。
3.X线钡餐检查。X线钡餐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重要检查方法。双重对比造影技术及多角度摄影可进一步提高胃癌的检出率,但无论其特异性、灵敏性和准确性都不如胃镜。目前主要用于不适合胃镜检查的患者。早期胃癌的X线征象难以鉴别,可能只见局部黏膜增粗、紊乱或小的容易忽视的充盈缺损或龛影。X线钡餐对中晚期胃癌的诊断相对容易,主要征象有胃壁僵直、蠕动消失、黏膜皱襞中断、明显的充盈缺损,浸润型胃癌还可表现为胃腔缩小、狭窄,累及全胃时呈“革袋状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