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参的临床运用
泡参的临床运用
1.骚日老西散(沙参四味散)沙参 25g,甘草15g,紫草茸15g,拳参15g。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混匀,分装,即得,每袋50g。本品淡白色粉末;味微甘。功能解热清肺,止咳祛痰。用于感冒咳嗽,肺热咳嗽,痰中带血,胸胁刺痛。口服,每次5g,每日1-2次,小儿酌减。
2.南沙参浸膏溶液:南沙参 1000g。取南沙参按渗漉法,以35%乙醇为溶媒,俟渗出液达生药量5倍时,停止渗漉,回收乙醇并浓缩,滤过。取少许澄明滤液测定含量后,调整至每1ml含抽出物250mg,再加0.5%宋甲酸钠,静置8-10天,取上清液滤过即得。按总抽出物方法测定:每1ml含总抽出物250mg。功能镇咳祛痰,清肺火止咳。用于肺气虚弱,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脓疡,肺结核,咳嗽气短,午后发热,咯血等。口服,每次2-10ml,每日2次。(《中药制剂汇编》)
3.利咽合剂:南沙参250g,桑叶75g,石斛125g,射干125g,木蝴蝶37g,白苏子125g,麦冬150g。以上七味,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滤过,静置,上清液浓缩至1050ml,加适量防腐剂,搅拌,静置,取上清液 1 000ml,即得。本品为淡黄色液体,味苦。放置后略有沉淀。取本品2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5滴,水浴加热5分钟,产生红棕色沉淀,本品的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03。功能养阴生津,清热利咽。用于慢性咽炎。口服,每次20ml,每日2次。
红薯藤的临床运用
引产取离块根约20厘米的番薯藤嫩茎,选取软、粗、肥的茎段,长约10~20厘米,去枝叶,浸在75%酒精中消毒后,用无菌纱布揩干即可使用。
带根块番薯藤按妇科操作常规,将消毒后的番薯藤1~2条插入官腔(宫口宽的插2条,1条插至宫腔,1条插至宫颈),然后在阴道塞入纱布球,以防番薯藤过早脱出。
插入2天未娩出的,可再插1次。
观察147例,年龄在19~48岁,有初孕妇,也有多孕妇;妊娠月数多数为4~6个月,部分为死胎。
结果134例(其中15例因胎盘剥离不全需行刮宫或人工剥离胎盘)自然娩出(91.1%),10例加滴催产素(6.8%),无效3例(2.1%)。
娩出时间最快的7小时10分,慢的8~10天。
上药后仅少数有发热,流血也不多,未见其他副作用,但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常规,以防感染。
天葵的临床运用
①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用100%天葵子注射液2-4毫升肌注,每日1-2次。体温在39.5℃以上者,适当加用其它退热药物。治疗96例,痊愈84例,好转5例,无效7例。
②治疗痈肿
取天葵子适量,洗净捣碎,加入适量蜂蜜调成糊膏(宜现配现用)。先用温盐水冲洗患处,拭干后再敷上药膏。敷药范围应较炎症范围稍大,厚约1-2厘米。每日敷药2-3次,严重者夜间亦须敷药。一般经2-3次后局部疼痛大减,炎症局限化;2-3天后患者全身症状大减或消失。治疗5例痈肿,病灶范围约直径4-8匣米,经敷药14-34次,5-13天治愈。
玄参临床运用在什么地方
1.生用
(1)温毒发斑:常与升麻、甘草(炙)同用,具有泻火解毒化斑的作用,用于伤寒发汗吐下后,毒气不散,表虚里实,热发于外,身斑如锦纹,甚则烦躁谵语,如玄参升麻汤(《活人书》);若与生地、竹叶心、麦冬等同用,具有凉血养阴的作用,用于温病邪热传营,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时有谵语,心烦不眠,或斑疹隐隐,如清营汤(《条辨》)。
(2)神昏谵语:常与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等同用,具有清心解毒,养阴生津的作用,用于温病,邪陷心包,发热,神昏谵语,如清官汤(《条辨》)。
(3)咽喉肿痛:常与栀子、黄芩、桔梗等同用,具有清热解毒利咽的作用,用于咽喉肿痛,饮食不利,及余肿不消,如玄参解毒汤(《正宗》);若与荆芥、防风、升麻、牛蒡子、甘草同用,用于小儿疹毒热盛上攻咽喉肿痛,如玄参升麻汤(《金鉴》);若与赤芍药、桔梗、贯众等同用,用于心脾壅热,舌上生疮,木舌,重舌,舌肿,或连颊两边肿痛,如玄参升麻汤(《重订严氏济生方》);若与炒牛蒡子、升麻、炒桔梗等同用,用于小儿咽喉肿痛,如牛蒡子汤(《准绳》)。
(4)痈肿疮毒:常与银花、甘草、当归同用,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痈的作用,用于热毒型脱疽,患肢皮肤黯红而肿,溃烂疼痛,脓水淋漓,如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若与夏枯草、天花粉、山慈菇等同用,用于无名肿毒,如消肿汤(《疮科全书》);若与黄芩(酒炒)、黄连(酒炒)、牛蒡子等同用,用于大头瘟,如牛蒡芩连汤(《回春》)。
(5)瘰疬痰核:常与牡蛎(煅)、生黄芪、三棱等同用,具有清热散结,化痰软坚的作用,用于肝胆郁火与痰涎凝结而成之瘰疬,如消瘰丸(《参西录》);若与海藻、牡蛎、甘草等同用,用于颈项痰凝瘰疬,如消核散(《金鉴》)。
(6)小儿高热:常与二花、石膏、荆芥、神曲同用,水煎服,治疗小儿高热有一定疗效。
(7)慢性咽炎:常与麦冬、草决明同用,浸泡10分钟后服,可治慢性咽炎。
(8)慢性前列腺炎:常与生地、阿胶(烊化)、黄柏等同用,每日1剂,水煎服,可治慢性前列腺炎。
2.制用(蒸制)
(1)津伤便秘:常与麦冬、玉竹、细生地、知母等同用,具有滋阴清热,润燥通便的作用,用于热病后期,津液不足,大便秘结等。
(2)阴虚瘰疬:玄参(蒸)常与牡蛎(煅、醋研)、贝母(蒸)同用,具有清热滋阴,化痰散结的作用,用于肝肾阴亏所致的瘰疬,如清瘰丸(《医学心悟》)。
(3)淋巴结肿大:常与牡蛎(醋煅)、贝母(蒸)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每服9g,开水送下,每日2次,治疗痰核瘰疬初起,淋巴结肿大,效果满意(《中药大辞典》)。
雄黄临床运用于哪里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
取明雄黄500g,白糊为丸1000粒。成人每服1丸,10-15岁每服 1/2丸,5-9岁每服 1/3丸,2-4岁每服
1/4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9例(其中喘息性交气管炎19例)、支气管哮喘11例,效果:治愈(症状消失未再发)16例,显著好转(症状消失,但感冒或劳累过度时仍有轻微症状)14例,症状减轻9例,无效5例(均合并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因效果不明显中断治疗6人。
治疗热带性嗜伊红细胞增多症
雄黄中含有三硫化二砷,用以试治本病
1例,结果取得明显效果。用量:每次4分,日服2次。服后4天气促、咳嗽均减轻,肺部罗音消失,血检白细胞由18300/mm3降为8400/mm3,嗜伊红细胞由63%降为24%,X线胸片复查与治疗前对比有明显吸收,自觉症状消失出院。
治疗带状疱疹
取雄黄粉50g,加入75%酒精100ml混合。每天搽敷2次。如疼痛剧烈,可在雄黄酊中加入2%普鲁卡因20ml。治疗125例,皆有效。疗程平均为5.8天。无副作用及后遗症。另有用雄黄5g,冰片0.5g,酒精10Oml混合外搽患部,每日4-6次。治疗10例,一般在搽药
1-2天后疼痛减轻,水泡萎缩,红肿逐渐消退,以后自行脱皮而愈。
治疗翼状胬肉
取雄黄3分,生矾
1钱,共研细粉末装入有色瓶内,置阴凉处备用。患者取仰卧位,先作眼科常规麻醉及消毒。用开睑器撑开眼睑,嘱患者斜视健侧,使胬肉充分暴露,以消毒小棉棒蘸取少量药粉,涂于胬肉表面,待
1-2分钟(过长无效)用有齿小镊子将胬肉头部挟起,逆胬肉伸展方向揭扯,待撕至半月皱襞处,用无菌小剪从胬肉根部剪下,再在根部涂少量药粉。待渗血停止,将残留之胬肉提净,并将多余之药粉加以清除,敷以眼药膏,外加包扎,次日揭去敷料,点眼药水数天即愈。
蜂皇浆临床运用
1.治疗急住传染性肝炎:
口服1%王浆蜂蜜(由王浆与蜂蜜调和而成),4岁以下5g,5-10岁10g,10岁以上20g。每日 1剂,2次分服,20天为一疗程,连服三疗程。治疗22例,各种症状在3-14天内明显好转,肝脏在3周左右显著缩小, 血清转氨酶在10天左右下降40单位以上或恢复正常,其他各种实验室检查在9-18天内显著好转。对肝功能的改善有良好的作用。但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少数病例有嗜酸性细胞绝对数较前增加,实性心律不齐(其中 l例兼逸搏、皮疹、腹泻等反应。
2.治疗慢性期风湿样关节炎:
每日服王浆400ml,连服3-6个月。初步观察28例,显著进步者(全身情况改善,关节疼痛显著减轻)7例,进步者(全身情况改善,关节疼痛略减轻)3例,稳定者(全身情况与治疗前相同,关节疼痛无改善,但无急剧发作)10例,无效看8例。一般在服后第3-4局开始生效,仅少数需在6-7局才发生疗效。服药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间有口干、头痛、大便干燥等,但短期内即自行消失。
3.应用于神经精神病科疾病:
神经科治疗16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每日300-600ml,服半个月至3个月以上;其中显著进步3例,轻度进步 1例。精神病科治疗精神分裂症、麻痹性痴呆、更年期抑郁症、神经官能症及精神发育不全共9例,开始每日服100ml,每 1周后增加剂量,渐增至每日800ml(每次最多400ml),服药6-10周,总量19200ml-30600ml。结果情况明显活跃者 1例,精神振作者2例,精神发育不全较以前听话者 l例,余5例无进步。
天葵的临床运用
①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用100%天葵子注射液2-4毫升肌注,每日1-2次。体温在39.5℃以上者,适当加用其它退热药物。治疗96例,痊愈84例,好转5例,无效7例。
②治疗痈肿
取天葵子适量,洗净捣碎,加入适量蜂蜜调成糊膏(宜现配现用)。先用温盐水冲洗患处,拭干后再敷上药膏。敷药范围应较炎症范围稍大,厚约1-2厘米。每日敷药2-3次,严重者夜间亦须敷药。一般经2-3次后局部疼痛大减,炎症局限化;2-3天后患者全身症状大减或消失。治疗5例痈肿,病灶范围约直径4-8匣米,经敷药14-34次,5-13天治愈
南瓜子的临床运用
①治疗血吸虫病
临床试用南瓜子仁治疗血吸虫病,具有一定疗效。治后大便复查,部分患者转为阴性。尤其对急性病例具有良好的退热作用,据73例观察,服药1~5天体温即开始下降者占89%,在6~14天开始退热的占11%,体温降至正常时间为服药后6~34天;疗程结束后部分病例的肝脾肿大、血象、肝功能、心电图等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慢性病例的病情则无明显改变。常用制剂:㈠去油粉剂:每日全量240~300克,10岁以下儿童服半量,10~16岁服160~200克。㈡水浸膏:每毫升相当于生南瓜子仁4克。急性病例每日用180毫升,慢性病例每扫服60毫升。儿童剂量按去油粉剂推算。均以30天为一疗程。副作用:服药初期可能有腹泻、恶心、食欲减退等反应,均较轻微,不久即消失。浸膏反应较粉剂为轻。治疗中有3例晚期病人服药后黄疸指数上升,停药后2例下降,1例仍继续上升而发生肝性昏迷。故对晚期病例应慎重使用。
②治疗绦虫病
南瓜子配合槟榔应用。
③治疗蛔虫病
南瓜子煎服或炒熟吃。儿童一般每次用1~2两,于早晨空腹时服。观察5~13岁粪检阳性患儿56例,服药后1~2天共51例排出蛔虫;第5~10天48例复查大便,有33例转为阴性。
④治疗产后缺乳
每次用生南瓜子5~6钱,去壳取仁,用纱布包裹捣成泥状,加开水适量和服(亦可加入少许豆油或食糖搅拌),早晚空腹各服1次。一般连服3~5天即可见效。如将瓜子仁炒热吃或煮粥吃则无效。
茜草临床运用
1、用于血热妄行之多种出血证。茜草性寒入血分,能凉血止血,且能化瘀。凡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均可选用,兼瘀者尤宜。治血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等证,轻者单用,重者可配小蓟、白茅根、山栀子等,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功,方如《十药神书》十灰散。治大肠蕴热之肠风便血,常配黄芩、地榆、槐角等药,以清肠凉血止血。治血热崩漏,常配生地、生蒲黄、侧柏叶等药,以凉血止崩;若气虚不摄,冲任虚损,漏下不止者,再配炙黄芪、山萸肉、乌贼骨等药,以补气摄血,收涩固脱。
2、用于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肿痛,兼热者尤宜,因茜草有活血法瘀之功且能凉血。治瘀血经闭,可单用,或配丹参、赤芍、当归等药同用,则可增强活血通经作用;若为血枯兼瘀之经闭,又当配制首乌、熟地黄、川芎等,以养血活血通经。
3、治产后瘀阻腹痛,属热者,常配败酱草、红藤、赤芍等药,以清热化瘀止痛;属寒滞者,常配当归、川芎、炮姜等药,以散寒暖宫、化瘀止痛;兼气虚血亏者,常配炙黄蔑、人参、当归等药,以补虚化瘀。治跌打损伤瘀肿,常配红花、川断、骨碎补等药,以活血消肿疗伤。
4、用于风湿痹痛。茜草活血通经,故亦治风湿痹痛,若属热痹者,常配忍冬藤、络石藤、秦艾等药,以清热通络止痛;属风寒湿痹者,又当与川乌、独活、海风藤等同用,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痹。
5、用于黄疸。茜草凉血清瘀热而退黄,用治湿热黄疸,可配茵陈、山栀、大黄等药,以清热凉血,利湿退黄。
6、用于疮痈,痔肿。茜草能凉血化瘀以消散疮痈,治热毒疮疡或乳痈,常配蒲公英、银花、地丁等药;治痔疮肿痛,常配大黄、虎杖、地榆等药。
骨碎补的临床运用
①防治链霉素毒性及过敏反应
取骨碎补干片5钱,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视需要可长期服用。对已知有链霉素毒性反应者,用链霉素同时使用本药,可防其毒性反应;既往有链霉素过敏的患者再次使用时,除从小剂量开始外,并加服本药脱敏。对使用链霉素过程中已出现毒性或过敏反应者,则用本剂治疗;临床观察21例(过敏反应2例,毒性反应19例),服药后除2例无效外,其余均于第二天反应症状减轻,大部分于第3~4天反应症状消失。停服骨碎补后链霉素反应再次出现.再用骨碎补煎剂仍有效果。据观察,本药对反应中的头痛、头晕、口唇及舌尖麻木等症状疗效最好;对耳鸣、耳聋的控制也有一定效果。提示其主要作用,在于解除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和三叉神经下颌枝的毒性作用。
②治疗鸡眼
取骨碎补3钱,碾成粗末,放入95%酒精100毫升中浸泡3日备用。用时先将足部鸡眼或疣子用温水洗泡柔软,再用小刀削去外层厚皮;然后涂擦骨碎补酒精浸剂,每2小时1次,连续4~6次,每日至多10次。擦后略有痛感,几分钟可消失。治疗鸡眼6例,均在10~15天内痊愈;疣子2例,均在3日内脱落而愈。
茯苓甘草汤临床运用
心下停水:程某,男,年48岁。平素脾气衰弱,常患噫气胃满,消化滞呆之证。后在溽暑季节,贪食瓜果,而患腹泻。服健脾利水之剂,腹泻止,而胸脘满闷异常,逆气上冲,烦躁不宁,头眩欲呕,心下漉漉作水声,四肢逆冷,舌质淡,而苔白腻,脉象沉弦。此为脾不健运,水湿停潴之证。故以扶阳温胃行水之茯苓甘草汤治之。处方:桂枝15g,茯苓24g,生姜15g,甘草3g。连服2剂,而躁烦不作,脘闷消失,冲逆平息,脉象虚软。后以健脾行水之剂,调理而愈。1、组成:茯苓、桂枝二两,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2、主治:治伤寒水气乘心,厥而心下悸者。
先治其水,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太阳证饮水过多,水停心下必悸;火畏水,故心惕惕然动,不自安也。亦治伤寒汗出不渴者。经曰:伤寒汗出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汤主之。汗而不渴为邪热未入里,故但解表利水而兼和中。亦治膀胱腑咳,咳而遗溺。
3、方论:此足太阳药也。淡能渗水,甘能宁心助阳,故用茯苓;辛能散饮,温能发汗解肌,故用姜桂;益土可以制水,甘平能补气和中,故用甘草。
4、按:悸证,有过汗而悸者,有吐下而悸者,有气虚而悸者。惟饮之为悸,甚于它邪,以水停心下,无所不入,侵于肺则咳,传于胃为呕,溢于皮肤为肿,渍于肠间为利。故经曰:先治其水,后治其厥。厥为邪之深者,犹先治水,况病之浅者乎。
5、本方去生姜,加白术,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仲景治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逆满气冲,寒邪伏饮,上搏于膈也,故令头眩;沉为在里,且既经吐下,复发其汗,则阳益虚而津液耗,故身振摇也;与此汤导饮和中,益阳固卫。金匮用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