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产褥中暑中医辨证

产褥中暑中医辨证

产褥中暑(puerperal heat stroke)是指在产褥期因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及体质虚弱的条件下,引起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性急性疾病。

本病在中医临床中多属“产后郁冒”范畴。产妇亡血多汗,血虚津伤,阳气独盛于上,复因感受寒邪,气机壅塞,上焦不通,胃气失和,津液不足,因而见有脉弱,呕吐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以及舌有苔、身无汗等症者,治以发汗散邪、调和阴阳,以使汗出则邪去,阳弱而后与阴相和。所谓损阳而就阴也。对严重胞胎既下,气血俱去,忽而眼黑头眩、神昏口噤、昏不知人者,当急投益气固脱,辛香逐血等剂。

产褥中暑能喂奶吗 产褥中暑是什么原因

1.外界气温>35℃、相对湿度>70%时,机体靠汗液蒸发散热受到影响。

2.居住条件差,居室通风不良且无降温设备。

3.产妇分娩过程中体力消耗大且失血多致产后体质虚弱,产后出汗过多又摄盐不足。

4.产褥感染患者发热时,更容易中暑。

炎夏产妇谨防中暑

产褥中暑是指产妇在高温闷热环境中,体内余热不能及时散发所引起的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也称产褥期热射病。

临床表现:

1.中暑先兆:早期出现心悸、恶心,有时伴呕吐,偶有发热、四肢无力、头晕眼花、大量出汗。

2.轻度中暑:中暑先兆未能得到及时处理,产妇可能出现体温突然上升、皮肤干燥无汗、关节肌肉痛性痉挛、体表布满痱疹、心率快、呼吸急促、面色潮红、胸闷、烦躁、口渴等症状。

3.重度中暑:产妇体温持续上升达41℃~42℃,同时出现谵妄、抽搐、昏迷,可有呕吐、腹痛、腹泻、皮下及胃肠出血、瞳孔缩小,反应减弱、呼吸急促、脉搏细数、皮肤干燥无汗、血压下降等等。

治疗:原则是迅速降温,及时纠正酸中毒、休克,补充水及氯化钠。不论产妇神志是否清楚,均应置于低温、通风环境中,用冷水、酒精等擦浴,快速物理降温。按摩四肢,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已发生循环衰竭者慎用物理降温,重视纠正脑水肿,可用甘露醇快速静滴。同时采用药物降温,用葡萄糖盐水1000~1500ml静脉滴注,盐酸氯丙嗪25~50mg溶于葡萄糖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1~2小时滴完,4~6小时重复一次。紧急时也可选盐酸氯丙嗪加盐酸异丙嗪静脉点滴,体温降至38℃时,停止降温处理。24小时补液控制在2000~3000ml,加强护理,纠正水及电解质紊乱,用安定、硫酸镁等抗惊厥、解痉,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出现脑、心、肾等合并症时,应积极对症处理。

产妇睡的房间要安静,室内空气新鲜。大热天更要注意空气流通,预防中暑。

孕妇要防中暑

人在高温环境下,如果不能很好散热的话就会中暑,其中一种比较特殊的中暑是产褥中暑。所谓的产褥期是指,产妇产出胎儿及胎盘后,除乳房以外的器官全部恢复或接近至未孕时的那段时期,大概6周左右。产褥中暑,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产褥期的中暑,由于产褥期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再加上产妇体质虚弱,结果体温调节功能出现急性障碍,导致中暑。

产褥中暑的主要原因是产后护理不当。某些产妇受旧风俗影响,为了“避风”,即使是炎热的暑天,也要深居室内,紧闭门窗,身穿厚衣,扎袖口和裤口,唯恐“受风”,结果散热受到严重障碍而引起产褥中暑。

中暑后首先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胸闷、心慌、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之后出现体温上升,脉搏、呼吸增快,体温进一步升高,可高达40~45℃,这时面色潮红、出汗停止、皮肤干热。严重时可出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神志不清、狂躁、昏迷、抽搐等。

出现中暑的兆头时,立即将产妇移至凉爽通风处,解开衣服,多喝凉开水或盐开水,使其安静休息。体温升高时可用凉水或酒精擦身,将冰袋放在腋下、头颈部、腹股沟等处,可同时用风扇吹风。如果出现昏迷,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产褥中暑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关键是要让产妇及家属明白,产后住房一定要凉爽舒适,通风良好,冷热适宜,尤其夏季不能太热。

产褥中暑能喂奶吗 产褥中暑如何预防

1.产后2天内最好吃一些清淡流质的食物,以后再逐渐增加含有丰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适量脂肪的食物。此外还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可多吃些新鲜水果和蔬菜等,如夏季盛产的西瓜,合有大量水分,清热解暑,产妇可以适当吃一些。还要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充足。

2.夏季天气炎热,门窗紧闭容易使房间高温湿热,房间空气不流通,再加上产妇身体虚弱,中枢体温调节功能障碍,体内的余热不能很好地散发出去,便会引发产褥中暑,多发于产褥前期。因此要及时给房间通风散热,注意产妇不要坐在通风处。可以适当使用空调,但要注意冷风不能对着产妇吹,同时,温度不要调得过低。

3.产妇的居室应通风换气,衣着要恰当,以舒适为度,以免影响散热。如有中暑先兆的情况,应立即将产妇移到凉爽通风处,解开衣服。

4.多喝水,尤其要补充盐水。体温较高者应立即给予冷水、酒精擦浴,快速物理降温,大多轻症患者能得到控制。

中暑中医辨证论治

暑入阳明致气阴两伤

症见壮热多汗,口渴引饮,面赤气粗,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洪数,指纹深红,透达气关。

治宜清泻阳明,益气生津。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粳米9粒,炙甘草10克,人参10克,生地黄15克,水煎服。若烦躁明显者加麦冬15克;欲吐者加姜半夏6克;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10克,玄参15克。

中成药可选用益元散,每次6克,每日两次;或避瘟散,每次0.6克,凉开水送服或吸入鼻孔;或十滴水,每次2.5~5毫升,每日两次。

暑犯心包致热余气机

症见猝然昏倒或昏狂谵语,身热肢厥,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洪大而滑数,指纹紫暗,直达命关。

治宜清心开窍,凉血解毒。取清营汤加减: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麦冬(去心)15克,丹参15克,连翘10克,金银花10克,黄连12克,水煎服,加羚羊角(研细末)1.5克冲服。昏狂重者加郁金6克,石菖蒲10克;烦渴欲吐者加竹叶12克;瘀血重者加桃仁10克,红花6克。

中成药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每次一丸,每日两次;或紫雪丹3~6克,或无极丸,每次10~20粒,每日1~2次。

产妇能吃圣女果吗

产妇是可以吃圣女果的。特别在炎热的夏天,产妇出汗多,吃适量的水果能帮助产妇补充散失的水分,避免产褥中暑。

产褥中暑能喂奶吗

如果病情并不严重,建议停止喂奶一两天,在高热期间暂停哺乳,指导挤奶,保持乳汁的分泌,防止乳腺炎的发生。

虽然中暑不是病菌感染导致的生病,也不会把病菌通过乳汁传给宝宝,但产妇身体欠佳还要忙于照顾宝宝、给宝宝喂奶,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所以,还是等产妇病情平稳后在医生指导进行哺乳。

肾炎的中医中医辨证

肾炎的中医中药治疗副作用小,注重肾脏的修复和保护,还具有标本兼治的效果。肾炎的中医辨证如下:

风热型:发热不恶寒、咽喉肿痛,面部轻度浮肿,舌苔薄黄,尿短赤涩,可见肉眼血尿。治则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湿热型;可有发热、唇干口苦、舌苔黄、脉滑数、尿少色红、头面或全身浮肿。治则清热利湿或清热解毒。

风寒型:发病急,恶寒、发热、咳嗽、头面浮肿、尿少、血压高、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则宣肺利水。

产妇能吃圣女果吗

产妇能吃圣女果吗?

产妇是可以吃圣女果的。特别在炎热的夏天,产妇出汗多,吃适量的水果能帮助产妇补充散失的水分,避免产褥中暑。

产妇分娩后代谢旺盛,出汗量和尿量增多,若不能及时补充水果、蔬菜,易引起便秘。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产妇在这个时节坐月子时可吃些适宜消暑的饮食,产妇出汗多、口渴时,可以食用圣女果,不用盲目忌口,以避免产褥中暑。

产妇吃圣女果能够很好的补充身体需要的物质,尽快恢复身体健康,但是产妇不宜吃用生冷的东西,最好是将圣女果炒熟了之后再吃,这样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吸收里面的营养成分。但是由于圣女果吃多了容易造成胃部积食,所以建议食用圣女果的时候不要过量。

相关推荐

中医辨证脾虚

脾是中医脏象学中的五脏之一,它与现代解剖学所指的“脾脏”不是同一概念。中医诊断“脾虚”,是以脾的生理功能减退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为依据。因此,在了解“脾虚”之前,先要了解脾有哪些生理功能。 中医的“脾”有三大生理功能。一是“运化”;二是“升清”;三是“统血”。 中医学认为,人出生后,依赖脾的“运化”功能,与胃一起摄取饮食中的营养,化生气血,充养肌体,维持生命活动。历代中医非常重视脾的“运化”功能,认为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尤其是对体虚者的调养,或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或延缓中老年衰老。对于患者而言

胃热中医辨证

胃热,中医认为是胃受了邪热,或过量食用煎炒燥热的食物,出现口渴、口苦、口臭、口干、口腔糜烂、牙龈肿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胃热病人平常喜欢吃冰冷的食品,不喜欢吃热的食品,常常在大量饮食冰冷食品后有舒适感;胃热疼痛时,多伴有胃内糙杂感。部分胃热患者会感到胃胀、没食欲,而某些胃热患者则由于胃部过度活跃、蠕动加快,表现为胃口大开,不断进食。 引起胃热的原因有很多,嗜酒、嗜食辛辣、过量食用肥腻食物等饮食不当问题都可能引起胃热;而气滞、血淤、痰、湿、食积等也会郁结化热、化火,导致胃热(胃火);此外,肝胃

产后抑郁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1、肝气郁结证 证候:经前抑郁不乐,情绪不宁,烦躁易怒,甚至怒而发狂;经后逐渐减轻复如常热,月经量多,色红,经期提前。胸闷胁胀,不思饮食,彻夜不眠,苔薄腻,脉沉细。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调经。 方药: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薄荷、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煨姜。 2、痰火上扰证 证候:经行狂躁不安,头痛失眠。平时带下量多,色黄质稠,面红目赤,心胸烦闷,舌红,苔黄厚或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生铁落饮加郁金、川黄连。 常用药:生铁落、胆星、贝母、橘红、菖蒲、远志、辰砂、二冬

产后恶露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治疗 传统中医对于产后恶露不净之症早有研究,对于产后恶露不净的治疗即应以补虚和祛瘀为主要原则,补虚以补益气血为主,祛瘀当配合理气药,取气行则血行之意。中药名方“产后恶露膏”即是中医治疗此症之专用药。由益母草、红花、桃仁、急性子四位中药组成,产后恶露膏以收敛止血与活血化瘀配合应用,通中有守,相辅相成,其益气养阴之用药特点亦符合女性体虚之病机,使治疗效果更加全面,因而此方千百年来倍受中医医家所推崇,沿用至今,经久不衰。

中暑能喝藿香正气水吗

藿香正气水不能治疗西医所说的“中暑” 夏季暑湿容易侵犯人体脾胃,影响脾胃消化运转功能,人们常常感到头痛胸闷、浑身酸沉、胃口不好,甚至上吐下泻。 而藿香正气水的主要作用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适宜于“阴暑”、“湿暑”等病症。但不适宜于“阳暑”的辨证治疗。 所以藿香正气水并不适用于西医所说的中暑,对于中医辨证的“阴暑”、“湿暑”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自然流产的中医辨证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则清楚表明,自然流产的原因非常复杂,诸如子宫发育不全、畸形、宫腔粘连、黄体功能不全、受精卵的染色体缺陷或罹患高热、重度贫血、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孕期接受过放射线检查和治疗,服用过某些对胎儿有害的药物,或者孕妇有过严重精神创伤、职业性铅、汞慢性中毒等都可以引起自然流产。 因而并不赞同所有自然流产都要进行保胎疗法。这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流产还是保证优生的一种自主性保护措施呢,只有排除了病理因素所致的自然流产才应该在医生精心安排下进行保胎。 中医学主张应该针对"胎动不安"、"胎漏"和"

中医辨证梅毒

肝经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驱梅。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甘草泻火解毒祛湿;木通、车前子、泽泻、土茯苓清热利湿驱梅;柴胡疏达肝气,肝气畅达则无湿热留滞之患。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驱梅之功。 肺脾湿热证 治法:清泄肺脾,解毒驱梅。 方药:杨梅一剂散加减方中麻黄、白芷、蝉蜕、防风宣散在表之湿热以驱梅;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土茯苓清泄在里之湿热以解毒;皂角刺、炮山甲活血软坚以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清泄肺脾,解毒驱梅之功。 痰湿流聚证 治法:化痰散结,祛湿驱梅。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

胸痹中医辨证

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多因气候骤冷或骤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脉沉紧或促。 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胸闷重而心痛轻微,肥胖体沉,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

口气的中医辨证

1、肺胃郁热:外邪凝滞,肺胃郁热上攻,而致口臭,鼻干燥,咽红肿疼痛,涕黄,苔少,舌红,脉细数。 治则:清热泻火 方药:芦荟汤加减:芦荟10克,甘草5克,麦冬10克,桑枝10克,赤芍10克,桔梗6克,薄荷5克,荆芥10克,黑山桅10克,辛夷10克。 2、胃火灼盛:症见口臭、口干,牙龈红肿,消谷善饥,舌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治则:消热泻火 方药:清胃散加减:黄莲6克,生地20克,丹皮、霍香10克、苏梗10克,犀角20克(先煎)。 3、肠腑实热:症见便秘口臭,小便短赤,心烦,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治则:滋阴

中医辨证脾虚

中医的“脾”有三大生理功能。一是“运化”;二是“升清”;三是“统血”。 中医学认为,人出生后,依赖脾的“运化”功能,与胃一起摄取饮食中的营养,化生气血,充养肌体,维持生命活动。历代中医非常重视脾的“运化”功能,认为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尤其是对体虚者的调养,或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或延缓中老年衰老。对于患者而言,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疾病的预后良好。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肌肉丰满、强劲有力、脉搏充盈。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减退,会出现以下两类症状:一是对食物消化功能减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