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厥逆怎么调理
阳虚厥逆怎么调理
阳虚的症状:胃寒、面色苍白、四肢厥逆、浮肿、泄泻等,调理阳虚体质,对于有四肢厥逆,寒症较为明显的患者,最好是先就医辩证治疗,如服用四逆汤,是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常用的方子,主要药材为甘草、干姜、附子,都是温中散寒的,可以改善内寒体质,不过附子有小毒,普通人群不能随便用这个方子,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阳虚人群在居住环境注意避免潮湿阴冷,以干燥通风温暖为宜;应尽量避免生冷寒凉食物,适食辛温食物,如吃一些洋葱、茴香可辛温发散、温中暖胃,常吃羊肉可补阳驱寒、增强抵抗力等,同时还要加强体育锻炼,通过运动来温振机体的阳气。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回阳救逆
附子上能阻心阳,中能温脾阳、下能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草汇言》称“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回生之殊功。”附子可以治疗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的亡阳证,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欲绝者;亦可回阳救逆与大补元气的人参同用,治疗亡阳兼有气脱者;还可以用来治疗寒邪入里,直中三阴,见有四肢厥冷,恶寒倦卧,吐泻腹痛,脉象沉迟无力或者无脉者。
从气血论治心脑病
注重阳气的作用:颜德馨教授在心脑病的临床中特别强调“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的观点。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所说的“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说的就是胃中之阳不布,水饮阴邪凝聚,损其胸阳,故水饮久结胸中不散,伤其氤氲之气,乃至心下坚大如盘,遮蔽大气,可用附子之属以振胸中阳气。大气者,阳气也,胸中大气即上焦阳气。阳气充沛,布达周身,客于体内之邪气即散去,乃“离照当空,阴霾自化”之义。颜德馨教授常用以附子为主的方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危急重症,如肺心病、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心衰、呼衰等多有良效。附子禀雄壮之质,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通行十二经脉,专能振奋阳气,祛逐阴邪,为回阳救逆第一药。如辨猝仆,着重于阳气的亏虚。阳虚不甚夹痰火诸邪,而为阳中之闭证,则宜开关通窍。若真阳离绝而为阴中之脱证,惟宜急救回阳。以复其真元之气。开通诸品,万不能轻试。因此在中风猝倒,喉多痰声,脉多沉伏,或脉随气奔,有指下洪盛者,认为无不本之阳虚,若阳气未至十分脱绝者,尚可救援。若真阳离绝即感束手。中风的临床,大率仆击偏枯每相连而至,为治之初,亦先顺气,次辨风火痰虚,《内经》论偏枯皆主心与胃二经,盖心是天真神机开发之本,胃乃谷气充大真气之标,标本相得,则胸膈间之膻中所留宗气盈溢,分布四脏三焦,上中下外,无不周遍,故分布不周于经脉则偏枯,所以偏枯的治疗之方,以黄芪为君,补养血气,使宗气健旺,急灌其未枯者,使已枯者可通气而复营。其次,还有气行血行之义,对中风的预防也据此立法选方。
瘀血内潜为心脑病基本病机:瘀血既是其他病因(如外伤出血、气虚、气滞、寒凝、热邪等)导致的病理结果,又是引起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瘀血导致疾病很多,心脑病变表现的头痛、心胸疼痛、痴呆、癫狂、中风等证多为瘀血而引起。心主血脉,主藏神,心行使“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功能,必须依赖血液的流畅,血脉的通畅,而血与血脉的正常生理功能又依赖心气的推动和心阳的鼓动。六淫七情所伤,初则使气机紊乱,久而必致血流失畅,血脉失和,则心悸怔忡、胸痹等心病丛生,可见瘀血阻脉是导致不通则痛、神志失常的基本病机,故《素问·痹论》谓:“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脑之所以能发挥其主神志的功能,必须以气血的濡养和气机的升降有序为先决条件。若外邪侵扰,或情志失调,或跌打损伤,均可致气血运行失常,血液停滞致瘀,气机升降失职,气血运行逆乱,逆气易于上冲于脑,则见头晕、头痛、失眠、烦躁;瘀血阻于脑络,则见神昏、语言不清、半身不遂、偏体麻木等,正如《内经》中所指出:“血之于气,井走于上,则为大厥”,“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其他如《内经》中所论的尸厥、暴厥、薄厥、阳厥、喑痱等, 都与气血逆乱、瘀血内潜于脑相关。
湿热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者,每兼厥阴风木,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乾呕,发痉发厥,而提纲中不言及者。
湿热属于中医中的体质之一,一般出现湿热体质的患者,一般性格都比较容易急躁,遇事也容易心烦意乱。在发病初期的时候,患者时常会出现口干舌燥,浑身乏力,头晕等病症的发生。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调理好心情,避免过度的忧虑烦躁。若有时间还可以多增加一些户外的运动,比如跑步,篮球等,这有助于改善身体体质。
中医带你区分六种头痛类型
中医带你区分六种头痛类型
太阳头痛
以头部连于项疼痛为特点,多属外感风寒、足太阳膀胱经气厥逆所致。《灵枢·厥病》云:“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灵枢·经脉》亦云:“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故风寒感受于经,或厥气上逆,则有头痛,及项部脊背部疼痛。
阳明头痛
以前额、面颊及眉棱等处疼痛为特点。《灵枢·厥病》曰:“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张介宾注云:“足阳明之脉上行于面,其悍气上冲头者,循眼系入络脑,足太阴支者注心中,故以头痛而兼面肿烦心者,当取足之阳明、太阴也。”外感风寒侵犯阳明经脉,经气厥逆,上冲头面,则可见前额、面颊、眉棱等疼痛,经气郁滞则面肿,烦心,胸满,呼吸不利。
少阳头痛
以头之两侧及耳之前后疼痛为特点。《灵枢·厥病》云:“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热邪壅滞少阳经脉,经气逆乱,上冲于头,故可见头痛剧烈,可伴有下颔疼痛、目锐眦疼痛。
太阴头痛
以头痛痛无定处,按之不得,并伴有善忘为特点。《灵枢·厥病》云:“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脾主运化,脾气虚则清气不升,又脾恶湿,痰湿困清阳,故太阴头痛多有痰湿之象。《证治准绳·杂病》云:“太阴经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
少阴头痛
多属肾精气虚不能上承,膀胱经气实而上逆而头痛,其痛不移。《灵枢·厥病》曰:“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素问·五脏生成》亦云:“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张介宾注曰:“头痛巅疾,实于上也。上实者因于下虚,其过在肾与膀胱二经。盖足太阳之脉从巅络脑,而肾与膀胱为表里,阴虚阳实,故为是病,甚则府病已而入于脏,则肾独受伤矣。”肾主藏精生髓,而脑为髓海,故少阴精气虚则亦可致髓海失养而头痛。
厥阴头痛
以头痛多痛在巅顶,或内连目系,常伴有情绪异常变化为特点。《灵枢·厥病》云:“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素问·脏气法时论》亦曰:“肝病者……气逆则头痛。”张介宾注曰:“头脉痛者,痛在皮肉血脉之间也。心悲喜泣者,气逆在肝也。故当先视头脉之动而盛者,刺去其血以泄其邪,然后取足厥阴肝经而调补之,以肝脉会于巅也。”故厥阴头痛常与气逆有关,肝经气逆,血随气行,郁于头部,可见头动脉充血而痛。
素髎的准确位置图片 素髎的功效机制
功效:清热开窍,苏厥救逆。
主治:鼻塞,鼻衄,鼻疮,酒糟鼻,新生儿窒息,惊厥,昏迷。
机制:素髎属督脉,位于鼻尖不,可清热通络开窍,治疗鼻塞,鼻衄,鼻疮,酒糟鼻;肺开窍于鼻,故本穴还可治疗新生儿肺气不宣之窒息;本穴属督脉其气向下通于任脉,故本穴可通调任脉之气,调理平衡阴阳,回阳救逆,治疗惊厥,昏迷。
呕吐针灸治疗方法是什么
基本治疗:治法: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配穴:寒吐者,加上脘、胃俞;热吐者,加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食滞者,加建里、天枢;痰饮者,加丰隆;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胃俞、三阴交;腹胀者,加天枢;肠鸣者,加脾俞、大肠俞;泛酸干呕者,加公孙。操作:足三里平补平泻法,内关、中脘用泻法。虚寒者,可加用艾灸。呕吐发作时,可在内关穴行强刺激并持续行针1-3分钟。方义: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宽胸理气,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和降胃气。中脘乃胃之募穴,理气和胃止呕。
附子的功能主治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
(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补肾阳常配肉桂。
(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
①《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②《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
③《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④《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⑤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
⑥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⑦《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
⑧《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⑨《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阳虚厥逆怎么调理 阳虚一补就上火怎么办
通过健脾胃予以改善。
因为阳虚患者自身较为虚弱,无法承受过多的营养物质,很多营养成分太高的食品或药品进入体内,基本上都会转化为湿邪、热邪等对身体有害的东西,而出现上火。
此时对于虚不受补的患者,应该健脾胃,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只有脾胃运化功能健全,才能更好的使营养物质吸收,甚至减少上火的情况,无论是用药还是饮食、锻炼,都应该使脾胃功能得到提高,如每天坚持慢走或有氧运动,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服用一些健脾胃的中药调理脾胃后,再进行补益药物的服用,这样药物的有效成分才能充分为身体吸收并利用,达到好的补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