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儿消化不良便秘健脾揉腹捏脊

小儿消化不良便秘健脾揉腹捏脊

给小孩子按摩需要有耐心和爱心,还需要注意几方面的细节。首先是环境,房间要温馨,温度要合适,床铺要柔软,但不能是席梦思之类的弹簧床垫,最好是硬板床铺褥子。其次是孩子处于要平静状态,要不饿不困,正希望家长和她玩儿。

“宝宝消化操”是一种很好的亲子活动,可以先从头部抚触开始,再往下触摸胸部、胳膊等,随后到达重点——腹部。

①顺时针揉腹。

孩子小小的肚子,用掌心就可以包住了,掌根贴住肚脐,下沉大约2厘米,然后以掌根为中心,手掌旋顺时针画一个弧,这是小儿消化道的顺序。这个动作可以健脾理气,促进排便,缓解消化不良。

按摩次数每个年龄段不一样,6个月的时候,每晚6次;7个月的时候,就每晚7次。依此类推,一直到1岁的时候,每晚12次。1岁以后,每次做5分钟即可。

②腹部小震荡。

让孩子躺在床上,用手摸摸他的小脸,然后双手握住他的小屁股,眼睛看着孩子,抬高臀部大约3~5厘米,停顿3秒,然后一下子放开,就像是顿了一个屁墩儿。做这个动作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震荡来调整脏腑,促进胃肠动力和新陈代谢。

这个动作也可以说是一个游戏,做的次数也是根据年龄来的,6个月做6次,7个月就做7次,1岁以上都是12次。

注意,孩子的臀部切忌抬得过高,否则可能会造成脊柱和髋关节损伤。

③捏脊。

让孩子翻身,趴在床上,双手在孩子的腰部提起皮肤,缓慢向上滑动,从腰部到背部,再到颈部。这是著名的捏脊,是自古以来传下来的儿科推拿方法。主要是刺激督脉,并按摩整个脊柱旁边的夹脊穴,以调整脏腑功能。根据现代解剖学研究,脊柱两边的是神经出入的地方,这些神经连接着人体的司令部大脑和各个内脏,通过物理按摩,可能有助于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进一步调整内脏功能。

小儿通便的推拿方法有哪些

小儿实秘推拿通便手法

主证:大便干结,身热面赤,烦渴口臭,胸胁痞满,饮食减少,腹部胀满作痛,噫气频作,小便短赤,苔黄燥,脉弦滑,指纹色紫。

治则:理气行滞,清热通便。

推拿处方:清大肠,退六腑,按揉膊阳池,运内八卦,摩腹,推下七节骨,揉天枢,按弦走搓摩,按揉足三里。

推拿方解:清大肠,揉天枢以荡涤大肠腑之气,邪热积滞;运内八卦,摩腹,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和胃,行滞消食;按弦走搓摩可疏肝理气行滞;推下七节骨,按揉膊阳池,退六腑以清热通便。加减:邪热壅结重者加清天河水。

小儿虚秘推拿通便手法

主证:面色苍白无华,神疲气祛,虽有便意,面努挣乏力难下,舌淡苔薄白,脉细或细涩,指纹色淡。

治则:益气养血,滋阴润燥。

推拿处方:补脾经,补肾经,清大肠,推三关,揉二马,按揉膊阳池,揉肾俞,捏脊,按揉足三里,推揉涌泉。

方解:补脾经,推三关,捏脊,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和中,补养气血,强壮身体;清大肠,按揉膊阳池以理肠通便;补肾经,揉二马,揉肾俞,推揉涌泉以滋阴润燥。

脾胃失调,健脾胃有4妙招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调,则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出现食欲不振、呕吐、恶心、腹胀、腹泻、大便不成形,导致消瘦、倦怠和气血不足。下列方法,选择第一个加上其余三法中的任一个,都能帮您健脾胃。

1、捏脊

捏脊疗法通常用于小儿,但它对成年人一样有效,适用于消化不良、口臭、胃胀、胃痛、腹泻、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每日捏1—2遍,坚持1周即可见效。

操作方法: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肤,沿脊柱自下而上,双手交替向前捻动。每捏三下将皮肤提一下,这叫做“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不可拧转;且要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2、揉脐

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消化不良、胃寒、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的患者。

3、擦小腹

两手分别紧贴肚脐两侧,上下来回擦动,发热为止。胃胀、腹痛的病人可选用,每日2—5次。肚脐两侧旁开2寸为天枢穴,这个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积食、呕吐、腹泻、便秘等。

4、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的保健要穴,位于膝眼外下方。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脾胃病变。

如何有效治疗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的临床表现

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如果小朋友常出现烦躁不宁、咬牙嚼指、揉眉捋眼的现象,可能是小儿疳积的表现。小儿疳积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临床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不华,有明显的脾胃症状。

捏脊疗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类病症。

方法:两手沿脊柱两旁,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由下而上,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重复三遍至五遍后,再按揉肾俞穴两至三次,每次3至5分钟。

每天或隔天捏脊一次。

适应症: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功效: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

注意:脊柱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两小时后再进行。

婴儿消化不良 便后清洗

每日婴儿排便后最好用温水对婴儿臀部进行冲洗,以防止臀红发生。如果出现臀部发红、糜烂,可以将臀部暴露在温暖的口气中使之干燥,如果情况严重的需要就医诊断治疗。

孩子腹泻推拿什么穴位

1、孩子拉肚子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穴在膝下三寸外侧一寸,可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在足三里穴做按揉。

2、孩子拉肚子捏脊法

捏脊时,主要作用小儿后背的脊柱及两侧,脊柱属中医督脉,主一身之阳,捏脊调理阴阳,健脾补肾。操作时,医者以双手食指轻抵脊柱下方长强穴,向上推至脊柱颈部的大椎穴。同时双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做按、捏、捻等动作,共捏六遍。第五遍时,在脾俞、胃俞、膈俞做捏提手法。六遍结束后,用两手拇指在小儿的肾俞穴轻抹三下即可。

3、孩子拉肚子推上七节骨

以尾椎骨为起点,向上1寸到1.5寸为七节骨。将两手张开,四指向外固定在腰椎两侧,大拇指交替向上推七节骨200-300下。要注意的是,小儿便秘就是“下推”,千万别弄反了。

4、孩子拉肚子揉腹法

把手掌摊开,放在宝宝的腹部,逆时针轻揉50下左右,或2分钟左右。这个按摩手法可以让孩子止住腹泻,同时促进肠胃功能润化。但一定要逆时针揉腹,顺时针揉腹则是调理便秘。

5、孩子拉肚子揉板门

板门穴在手掌大鱼际平面,用右手拇指指腹顺时针旋揉宝宝手掌大鱼际,次数在50次左右。按揉这里,可以健脾促消化,增强肠的蠕动功能,让宝宝的肠功能更好。

6、孩子拉肚子揉脐法

在肚脐正中,即神阙穴,又指脐周腹部。揉脐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消食导滞。患儿俯卧,操作者用拇指或食指端在龟尾穴做逆时针按揉200次,约5分钟,皮肤微红为度。

7、孩子拉肚子推拿龟尾

龟尾在尾椎骨端与肛门之间,即督脉经过的长强穴,又名尾闾穴。揉按可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功能,穴性平和,能止泻。患儿俯卧,用食指或中指端揉脐眼(即神阙穴),逆时针揉约100次,约3分钟。这是根据顺时针摩腹为泻(治疗便秘),逆时针摩腹为补(治腹泻)的原理施术于小儿治疗。

宝宝积食按摩治疗

一、按捏疗法:简单易学的消食推拿

当宝宝积食或消化不良时,妈妈可以给孩子捏捏积。捏积是儿科常见的治疗方法,因为捏的部位为脊椎,也被称为“捏脊”,可以治疗多种常见疾病,包括小孩厌食、腹痛、呕吐、便秘以及小孩脾气急躁、睡不踏实、爱哭闹等。以下是按捏疗法的步骤,妈妈们,赶紧动手学一学吧!

1、捏脊:让宝宝面孔朝下平卧,家长用两只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其脊柱两侧,随捏随按,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捏3-5遍,每晚一次。

2、揉中脘:胸中与肚脐连线的二分之一处,即是中脘穴位。家长用手掌根旋转按揉,每日两次。

3、摩涌泉:足底心即是涌泉穴。家长以拇指压按涌泉穴,旋转按摩30-50下,每日两次。

女人健脾的妙招

1、捏脊

捏脊疗法通常用于小儿,但它对成年人一样有效,适用于消化不良、口臭、胃胀、胃痛、腹泻、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每日捏1—2遍,坚持1周即可见效。

操作方法: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肤,沿脊柱自下而上,双手交替向前捻动。每捏三下将皮肤提一下,这叫做“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不可拧转;且要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2、揉脐

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消化不良、胃寒、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的患者。

3、擦小腹

两手分别紧贴肚脐两侧,上下来回擦动,发热为止。胃胀、腹痛的病人可选用,每日2—5次。肚脐两侧旁开2寸为天枢穴,这个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积食、呕吐、腹泻、便秘等。

4、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的保健要穴,位于膝眼外下方。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脾胃病变。

孩子光吃不长肉 小儿推拿怎么为孩子养胃

用你的左手抓着孩子的左手,用右手的大拇指顺着孩子大拇指桡侧从指尖向指根直推,就是补脾经了,反复100次。

胃经穴在大拇指靠近掌端的第1节,但不是整个大拇指。向心为补,离心为清,所以从指根向指尖推就是清胃经了。把孩子抱在怀里,用您的左手抓住孩子的小手,把右手的大拇指放在孩子的左右胃经上,清50次即可。

孩子的胃、肠都在肚子上,也就是孩子的腹部,顺时针给孩子揉揉肚子,孩子立刻会感觉舒服很多,比吃健胃消食的药都管用。

鼻梁有青筋的孩子,大多会伴有消瘦、头发黄、个子小等问题。宝妈要记住“肚腹三里留”,就是说胃肠有疾先找足三里穴。宝妈们还要记住另外一句话“揉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足三里还是个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要穴。足三里穴也很好找,外膝眼下四指的地方就是。左右腿各揉1分钟。

两手沿着脊柱的两旁,用捏法把皮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由尾骶部捏到枕项部,这就是捏脊,从下往上捏7遍。捏脊有调整阴阳,通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等作用。常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及小儿疳积,感冒,发烧等症状。这个手法特别好,宝妈们要牢记。

小儿推拿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之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调理师用推拿的手法,在小儿特定的穴位上刺激,从而达到调节小儿脏腑平衡,阴阳平衡,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提高免疫力。和助长益智为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以指代针,以手代药,尽量让宝宝少打针、少吃药、少生病。

适用范围

小儿推拿适用于0-12岁儿童的常见病治疗及体质调理: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发烧、咳嗽、肺炎喘嗽、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

消化系统疾病:腹泻、呕吐、厌食、腹痛、口疮、便秘、消化不良

心肝系统疾病:夜啼、落枕、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惊风等

泌尿系统疾病:遗尿

功能主治:养胃健脾,适用于脾虚贫血者。

组成:粳米50克,葡萄干10克。

用法用量:以适量清水煮粳米到九成熟,加入葡萄干,共同炖煮至稀烂即可。

功能主治:适用于消化不良伴有厌食的脾虚小儿。

组成:红枣5枚,小米30克。

用法用量:将小米清洗干净,上锅用小火炒到略黄,然后加入水及红枣,用大火烧开后小火熬成粥食用。

功能主治:适用于消瘦、食欲不振的脾胃虚弱小儿。

组成:莲子30克,山药50克,粳米50克。

用法用量:将莲子去皮及芯,加山药、粳米及水煮成粥食用。

日常家长如何处理宝宝的消化不良

1、父母们要适当控制宝宝们的食量,俗话说:“若要小儿安,须带三分饥与寒”。中医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形气未成”,也就是说,小儿无论是在体质上还是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不完善的,如果在饮食上不加注意的话,经常吃高脂肪、高营养的食物,很容易消化不了,积聚在体内形成食热,这就是中医上说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道理。所以营养再丰富、再好吃的食物也不能吃太多,要根据宝宝们正常的饮食搭配食物,拒绝掉多余的食物。

2、要注意荤素搭配,要辅以蔬菜来调节酸碱平衡及提供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第三家长们还要控制宝宝们零食的摄入,以免影响正常的饮食。

3、小儿脾的运化功能失职时,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消化不良时,不妨试着用右手食指指肚按揉位于孩子手掌背中心的外劳宫穴,或者按揉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膝盖正下方三寸再往外一寸处,是胃经上的大穴,具有健脾的功效。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捏脊,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捏脊,顾名思义,就是捏小儿后背的脊柱。中医认为,脊柱属于督脉所在,主一身阳气,捏脊可以调理阴阳,健脾补肾,当小儿消化不良时,不妨每天给孩子捏捏脊。做法也很容易,只需要以双手食指轻轻抵住脊柱下方的尾椎处的皮,向上推至脊柱顶部的大椎穴。同时双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反复按、捏即可。

脾胃功能失调?健脾胃有4妙招

1、捏脊

捏脊疗法通常用于小儿,但它对成年人一样有效,适用于消化不良、口臭、胃胀、胃痛、腹泻、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每日捏1—2遍,坚持1周即可见效。

操作方法: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肤,沿脊柱自下而上,双手交替向前捻动。每捏三下将皮肤提一下,这叫做“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不可拧转;且要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2、揉脐

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消化不良、胃寒、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的患者。

3、擦小腹

两手分别紧贴肚脐两侧,上下来回擦动,发热为止。胃胀、腹痛的病人可选用,每日2—5次。肚脐两侧旁开2寸为天枢穴,这个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积食、呕吐、腹泻、便秘等。

4、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的保健要穴,位于膝眼外下方。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脾胃病变。

健脾胃有4招

1.捏脊。捏脊疗法通常用于小儿,但它对成年人一样有效,适用于消化不良、口臭、胃胀、胃痛、腹泻、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每日捏1—2遍,坚持1周即可见效。

操作方法: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肤,沿脊柱自下而上,双手交替向前捻动。每捏三下将皮肤提一下,这叫做“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不可拧转;且要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2.揉脐。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消化不良、胃寒、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的患者。

3.擦小腹。两手分别紧贴肚脐两侧,上下来回擦动,发热为止。胃胀、腹痛的病人可选用,每日2—5次。肚脐两侧旁开2寸为天枢穴,这个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积食、呕吐、腹泻、便秘等。

4.按揉足三里。足三里是人体的保健要穴,位于膝眼外下方。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脾胃病变。

相关推荐

五种缓解孩子消化不良的食疗方

(1)两米粥 功能健脾和胃,滋阴生津。本膳用大米,含人体所必需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物质,其味甘、性平,有健脾胃、补中气、养阴生津等作用。小米,含蛋白质(蛋白质食品)及脂肪量较多,有健脾和胃、益肾等作用。二米成粥,常食之可防治小儿消化不良。 (2)粟米山药粥 功能补脾益气,安神滋阴。本膳用粟米,有补益脾胃、清热安神之功;山药,健脾胃,补气阴,利尿益肾。经常食用能防治小儿消化不良。 (3)小米香菇粥 功能健脾和胃,消食化积。本膳用小米,健脾胃;鸡内金,能助消化;香菇,有健脾胃、助食作用。此粥大益胃气

小儿消化不良食谱

胡萝卜汤 配料胡萝卜100克,红糖适量。 制法将胡萝卜洗净,切成小块。锅置火上,放入适量清水,下入胡萝卜块,煮至熟烂,加入红糖,煮沸后,即可食用。 功能健脾消食,下气和中。本膳用胡萝卜,富含维生素,尤其胡萝卜素A的含量特别多,还有较多的维生素B2、叶酸等,被称为“平民人参”。其味甘、性平,有健脾化滞、润燥明目等功效,可治小儿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 粟米山药粥 配料粟米50克,淮山药25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粟米淘洗干净;山药,去皮,洗净,切成小块。锅置火上,放入适量清水,下入粟米、山药块,用文火煮至粥烂

小儿便秘中医推拿疗法

1. 治疗原则:调腑和中,润肠通便。 2.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便秘手法处方:推脾经,运内八卦,清大肠,摩,拿肚角,天枢,推下七节骨,龟尾。 3.方义:推脾经,清大肠,摩,运内八卦——健脾调中,理气助运,润肠通便。拿肚角,天枢——调腑宽肠,行气通便。推下七节骨,龟尾——调腑导滞,泻下通便。 4. 加减治疗 ⑴热秘:加退六腑,按弦走搓摩,推脾经用调法以清泻脏腑实热,荡涤肠腑积滞。 ⑵气秘:加平肝经,按弦走搓摩,推脾经用调法以理气解郁,调中通便。 ⑶气虚秘:加推三关,按足三里,捏脊,推脾经用补法以健

缓解孩子消化不良饮食方法

胡萝卜汤 功能健脾消食,下气和中。本膳用胡萝卜,富含维生素(维生素食品),尤其胡萝卜素A的含量特别多,还有较多的维生素B2、叶酸(叶酸食品)等,被称为“平民人参(人参食品)”。其味甘、性平,有健脾化滞、润燥明目等功效,可治小儿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 粟米山药粥 功能补脾益气,安神滋阴。本膳用粟米,有补益脾胃、清热安神之功;山药,健脾胃,补气阴,利尿益肾。经常食用能防治小儿消化不良。 小米香菇粥 功能健脾和胃,消食化积。本膳用小米,健脾胃;鸡内金,能助消化;香菇,有健脾胃、助食作用。此粥大益胃气,开胃助食

中医怎么调理宝宝肠胃

一、按摩穴位调理宝宝肠胃 按摩足三里穴足三里位于两小腿外侧,膝眼下三横指胫骨外,为全身性强壮穴。家长逐日给小儿推拿足三里穴5~10分钟,可使小儿消化体系功效茂盛,消化接收率增添,面黄肌瘦好转。 捏脊法对婴幼儿可采取捏脊法。家长站在小儿右侧,让他俯卧,用双手捏起脊柱两旁的皮肤,从尾骶部逐步向上挪动,直捏到颈部,反复十多回,天天2次。捏脊健脾助消化和强壮作用,能够改良食欲、减少感冒、加强体质。 二、中药分型调理宝宝肠胃 1、肠胃虚弱型 以消瘦、进食少为主,伴有面色苍白、精力不振、大便粘稠。常用茯苓12克,山

小儿消化不良症状

1、对于小宝宝,常表现为溢奶,稍大的宝宝常有呕吐,一般不严重,呕吐物有酸味。 2、孩子食欲减退、胀、肠鸣音亢进,甚至不用听诊器也能听到肚子的咕噜叫声。 3、口臭。乳食积滞于胃脘,往往先发生口臭,特别是晨起口臭口酸为乳食停滞的表现,临床称此为高位停食。 4、大便恶臭。伴随少许不消化食物残渣时,虽未稀泄,已有伤食泄之先兆,此时应马上减少饮食量,予以调整,可避免泄泻的发生。 5、拒食。当宝宝偶然有一顿食欲减退、拒食或食不香甜,不必勉强进食,应该让其少吃一顿。

消化不良性泻时的一般处理

消化不良性泻的治疗 (一)、微生态治疗 随着医学发展,肠道微生态环境对肠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并且将微生态制剂,如妈咪爱及其他益生菌广泛用于消化不良、泻等辅助治疗当中。以妈咪爱益生菌为例,所含菌种均为人体正常菌属,对致病菌起到抑制作用,从而抑制肠源性毒素的产生和吸收,来调节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同时所补充的益生菌会合成一些对消化吸收有帮助的酶类,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妈咪爱所含的人体必须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矿物质钙,又可以补充因消化不良或泻所致的缺乏。服用时参考说明书使用即可。 (二)、

什么是小儿捏脊

小儿捏脊是小儿推拿中的一种疗法,是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整阴阳;通理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捏脊疗法可以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整体地、双向地调节内脏活动,从而防治多种疾病。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并且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宝宝一岁多了不爱吃饭怎么办 推拿按摩

位置:小儿推拿中脾经位于小儿大拇指的指螺纹面上。 推拿方法: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在小儿拇指的螺纹面旋转向指根方向推300次。 功效作用:通过补脾经能够健脾胃、补气血,适用于脾胃虚弱和气血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位置:板门穴位于小儿拇指掌侧的大鱼际处, 推拿方法:将小儿的手掌握住,掌心向上,使大鱼际处暴露,按摩时用右手拇指着力,按大鱼际处50次。 功效作用:按摩板门穴具可以宽胸利膈、消食化痰,对小儿厌食、食欲不振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位置:在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根部横纹处,即指掌交界处。 推拿

功能性消化不良吃什么改善

(1)两米粥 功能健脾和胃,滋阴生津。本膳用大米,含人体所必需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物质,其味甘、性平,有健脾胃、补中气、养阴生津等作用。小米,含蛋白质(蛋白质食品)及脂肪量较多,有健脾和胃、益肾等作用。二米成粥,常食之可防治小儿消化不良。 (2)粟米山药粥 粟米山药粥功能补脾益气,安神滋阴。本膳用粟米,有补益脾胃、清热安神之功;山药,健脾胃,补气阴,利尿益肾。经常食用能防治小儿消化不良。 (3)小米香菇粥 功能健脾和胃,消食化积。本膳用小米,健脾胃;鸡内金,能助消化;香菇,有健脾胃、助食作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