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长期服药有哪些禁忌
老年人长期服药有哪些禁忌
老年人由于耐受性下降,易致不良反应或中毒,需要从小剂量开始服药,年龄大、体重轻、身体情况差的老年人更应酌情减量用药。另外,老年人常同时患多种疾病,在用药时,应先服用治疗急、重病症的药物,待病情稳定后,再适当兼顾其他病症的治疗而服用其他药物,不要多种药物一起用。
老年人同时用药不能超过5种.要明确治疗目标,抓住主要矛盾、选择主要药物治疗。凡是疗效不确切、耐受性差、未按医嘱服用的药物都可考虑停止使用,以减少用药数目。如果病情危重需要使用多种药物时,在病情稳定后仍应遵守5种药物原则。
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以便能及时发现、防止药物蓄积给您带来的损害。一般来说45岁以上的普通人群,每年至少保证全面体检两次;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最好能根据所患疾病定期检查身体。对于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患者,更应该定期做专项检查。
老人服安眠药副作用更大
停药后反跳性失眠 老年人长期服用安眠药,会产生药物依赖性,如果突然停药,就可能引起反跳性失眠,甚至出现比用药前更为严重的失眠症状。临床观察显示,长期服用短效安眠药的老年人,一般在停药当天就会出现反跳性失眠;而服用长效安眠药的老年人,一般在停药3天后才出现严重失眠。
睡眠期间呼吸障碍 医学临床实践表明,安定类药物可抑制呼吸,加重老年人在睡眠期间的呼吸障碍症状。并且,老年人长期服用安眠药会导致夜间死亡率较高,可能与该药引起的睡眠期间呼吸暂停有关。 焦虑和早醒失眠 焦虑和早醒失眠多发生在使用短效安眠药的老年人中,因为连续服用短效安眠药,就会引起老年人出现焦虑、抑郁和恐慌,少数人出现幻觉。究其原因,可能是机体对安眠药产生了耐受性,或者是安眠药从中枢内的受体部位迅速消除,或者是安眠药在体内某种毒性代谢产物的作用。
多种后遗症效应 老年人长期服安眠药(尤其是长效安眠药)可产生多种后遗症效应,主要表现为白天嗜睡、反应迟钝、判断力下降、意识模糊乃至精神紊乱等。这是由于老年人机体对于安眠药的反应性随着增龄而增高,并且安眠药在老年人体内代谢缓慢,半衰期显著延长,容易形成药物蓄积而导致以上后遗症效应。
此外,安眠药的停药反应还有恶心、呕吐、耳鸣、焦虑、注意力不集中、震颤及不自主运动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长期服用安眠药的老年人,在发生中风或意外伤害时,常会因无意识地停药而出现一系列反应,使症状更加复杂,如果主治医师对此缺乏了解,就可能影响疾病的诊断。
老年人应走出的用药误区
用药误区一 跟着“经验”走。
一些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往往凭着自己长期吃药的“老经验”,每当病情复发时,便自己去药店买药来吃。即使到医院也是不顾自身的具体情况,向医生 点名要药,有时甚至责备医生给开的药“不管用”。在疾病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用药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病情复发时,最好是请医生检查后,根据处方用药。
用药误区二 跟着广告走。
有些老年人很迷信医药广告上介绍的新药和“特效药”,往往“慕名”用药。而医药广告多宣传药品的疗效,对于副作用和禁忌症则很少提,如果老人忽视了这些,用药时难保不出现问题。
用药误区三 认为用药品种越多效果越好。
有很多的老年人会身上患有很多的疾病,为了能够使身体能够恢复的更快一些,有时候会拜托医生开药的时候能够每个病都兼顾到,认为同时吃的药越多,治疗疾病的效果也就更好,而多种药物不适当地同时使用, 有时不但不会增加治疗效果,反而有可能因药物之间的互相拮抗作用而降低疗效,有的还会因为违反配伍禁忌而出现副作用,增加药物的毒性。
用药误区四 崇拜“贵重药”。
有些老年人常把药物的价格和货物的价格相提并论,容易受“一分价格一分货”心态的误导。认为价格贵的药物疗效一定比价格低廉的药物“力量”大,见效快。实际上,药物的效果是不以价格而定的。无论价格高低,对症下药才是好药。
用药误区五 滋补药吃不坏身体。
不少老年人以为滋补药能强身健体,多吃有益无害。但是如果所患的疾病并非“虚症”,滥用补药反而会违背祖国医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用药原则。如血压偏高及血粘度高的老年人长期服用人参、鹿茸之类的补品,反而会引起血压升高,甚至鼻衄不止,无异于火上浇油。
老人长期服药有什么危害
根据《中国药典》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用药量相当于成人用药量的3/4,不可自行增加用药剂量。对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能给予成人量的1/2。
老年人由于耐受性下降,易致不良反应或中毒,需要从小剂量开始服药,年龄大、体重轻、身体情况差的老年人更应酌情减量用药。另外,老年人常同时患多种疾病,在用药时,应先服用治疗急、重病症的药物,待病情稳定后,再适当兼顾其他病症的治疗而服用其他药物,不要多种药物一起用。
老年人同时用药不能超过5种。专家表示,要明确治疗目标,抓住主要矛盾、选择主要药物治疗。凡是疗效不确切、耐受性差、未按医嘱服用的药物都可考虑停止使用,以减少用药数目。如果病情危重需要使用多种药物时,在病情稳定后仍应遵守5种药物原则。
专家建议,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以便能及时发现、防止药物蓄积给您带来的损害。一般来说45岁以上的普通人群,每年至少保证全面体检两次;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最好能根据所患疾病定期检查身体。对于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患者,更应该定期做专项检查。
老人饮食注意七不贪
不贪肉
老年人膳食中肉类脂肪过多,会引起营养平衡失调和新陈代谢紊乱,易患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不利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
不贪精
老年人长期讲究食用精白的米面,摄入的纤维素少了,就会减弱肠蠕动,易患便秘。
不贪硬
老年人的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如果贪吃坚硬或煮得不熟烂的食物,久而久之易得消化不良或胃病。
不贪快
老年人因牙齿脱落不全,饮食若贪快,咀嚼不烂,就会增加胃的消化负担。同时,还易发生鱼刺或肉骨头鲠喉的意外事故。
不贪酒
老年人长期贪杯饮酒,会使心肌变性,失去正常的弹力,加重心脏的负担。同时,老人多饮酒,还易导致肝硬化。
不贪迟
三餐进食时间宜早不贪迟,有利于食物消化与饭后休息,避免积食或低血糖。
不贪热
老年人饮食宜温不宜烫,因热食易损害口腔、食管和胃。老年人如果长期服用烫食刺激,还易罹患胃癌、食道癌。
怎样预防类风湿关节炎 注意饮食调节
老年人长期患病,往往有消瘦、贫血及老年合并症。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者,既要强调饮食的营养,又要重视食品种类的均衡。原则上如无食物过敏,没有饮食禁忌。
老人用药注意四大禁忌
老人用药要注意四大禁忌:
1.忌大量服泻药
老年人因食物过于精细、较少粗纤维,进食进水减少,生理上肠蠕动缓慢、直肠肌肉萎缩、张力减退,或因精神紧张、疾病等因素致使粪便在肠道内产生硬结、停留时间较长,从而较易发生便秘。老年人长期服用泻药,如液体石蜡等,可引起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缺乏,影响钙磷的吸收,造成相关缺乏症。
2.忌随便服用安眠药
老年人因各种原因,如精神紧张、气候变化、疾病因素等影响睡眠时,可服用安眠药进行治疗。但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因对安眠药的分解排泄变慢,长期应用可形成依赖性,所以不可滥用,只可偶尔短期应用,且宜减少用量,必须长期应用时,宜不断更换用药品种,以减少形成药物依赖性。
3.忌滥用解热镇痛药
老年人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害多利少,如果使用解热镇痛药用量大或用药时间间隔过短,病人可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去痛片则可引起粒细胞减少,肾损害、血红蛋白变性和严重过敏反应。消炎痛有时可引起胃肠出血及椎体外系病变等毒副反应,必须引起注意。
4.忌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一般只对细菌性感染有效。个别抗生素对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及真菌有效。抗生素一般对病毒感染无效。即使是细菌性感染,也不是所有抗生素均对之有效,故不可滥用。加之老年人身体各系统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即使是常用抗生素,如用药不当,亦可造成不良反应。如青霉素类药物,常用者有青霉素G钠盐及青霉素G钾盐两种。老年人大量应用青霉素G钠盐,会因肾功能减退,而加重心脏负担,促进或加重心力衰竭;对肾功能不全病人大量应用青霉素G钾盐,则会引起高血钾症,严重时可致心脏骤停。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老年人应用容易发生蓄积中毒,产生肾毒性及耳毒性损害。老年人常用红霉素容易出现肝脏损害。
月经期服药有哪些禁忌
经期服药需注意
首先,各种激素类药物不可随意服用。规律的女性月经周期 是由内分泌系统精确调控而成的,保持内分泌系统的正常状态很重要。
但由于内分泌系统功能较易被扰乱,尤其当身体受外源性激素类药物影响时,会导致机体自身内分泌轴紊乱,从而引起月经周期、行经时间及经血量的异常。
并且,这种作用不仅发生在行经期间,还会波及月经周期的其他时段。如果因为某些特殊原因不得不用药,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其次,一些抗凝药或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华法林、肝素、阿司匹林等也应慎用。尽管经期女性的失血对身体没有大损害。
然而行经前盆腔器官会充血,经期纤溶功能较凝血功能相对亢进,这对于有出凝血性疾病的患者来说是个较为危险的时期。
如果此时服抗凝药就可能导致经血量过多、经期延长甚至月经周期紊乱。因此,间断或长期服用该类药物的女性如患有肾透析、血栓栓塞性疾病、心脏瓣膜病 换瓣术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者于经期服药要格外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