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药物治疗方面存在的误区
房颤药物治疗方面存在的误区
房颤治疗误区一:治疗理念滞后
《在新治疗目标的驱动下,房颤治疗策略调整为抗凝治疗、控制心室率或节律治疗以及上游基质治疗。由于房颤最主要的危害是血栓栓塞,特别是脑栓塞,这是房颤病人最直接的死亡原因。由于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生率,进而降低死亡率,抗凝治疗一跃排在治疗总策略的第一位。另一方面,房颤抗心律失常治疗则逐渐采取宽容的态度,转向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为治疗主要目标,宽松地控制心率、适度地维持窦律,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安全性重于有效性。
房颤治疗误区二:不重视房颤的类型、心脏结构及有无器质性心脏病
在临床实践中, 房颤发作一般都从房性早搏开始到频繁发作房早,并有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作,以后可发生阵发性(paroxysm) 房颤,再从阵发性房颤发展为持续性(persistent) 房颤,最终发展为永久性 (permanent) 房颤,这就是常讲的房颤“三P”分类。ESC 2010 版更新指南将房颤分为五类, 即首次诊断的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在治疗前要重视房颤分型,了解心脏结构,特别是有无心脏瓣膜病、左房大小,是否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切忌未全面评估前盲目进行复律或控制心室率。应该在了解患者房颤类型和发作特点的情况下以及伴随心脏情况,再采取不同干预措施。
部分医生在没了解病情,没弄清分类的情况下就盲目的复律或控制心律都是不妥的。弄清归类,依分类,发作特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房颤治疗误区误区三:要心房内无血栓且无心功能不全均行房颤复律治疗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一般来讲持续性房颤如时间超过1 年,就不适于复律治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随着阵发性房颤发作时间的延长,其随后发作时间延长,而且频率更加速,此为房颤的“连缀现象”。 研究还发现,长期房颤还可使窦房结功能受损,部分患者可发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如对这类病人行房颤复律治疗,可发生窦缓、窦性停搏等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对房颤发生时间的判断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认为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宜进行房颤复律治疗: ①左房直径≥50mm;②房颤心室率慢,60 次/分左右③;心功能于Ⅱ级以上;④房颤的f 波普遍导联都小;⑤有血栓及甲状腺功能亢进征象;⑥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史>半年或有风湿活动史,其他原因房颤病史>1年;⑦怀疑有病窦综合征或传导障碍者;⑧有急性感染及电解质紊乱。
心脏房颤误区你知道多少
房颤是一种老年性疾病,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导致房颤的原因很多,年龄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老了就容易得房颤,许多没有器质性心脏疾病、各种检查没有发现心脏结构异常的老年人也会得房颤。但是,房颤患者常常存在一些错误认识。
误区一、房颤没有任何症状不需要治疗
这部分患者由于错误认识往往忽视治疗,但无症状房颤同样会导致总死亡率增加、心脏逐渐扩大和心力衰竭及脑血栓发生率增加。房颤的危害及治疗的必要性不取决于患者症状的轻重,房颤患者无论有无症状均应到系统检查评估房颤的危险性接受及时治疗。
误区二、房颤发作不频繁目前不急于治疗
阵发性房颤患者发作次数会逐年增多,发作时间会延长,无自愈倾向,阵发性房颤早期未出现心房结构改变时射频消融手术效果最理想,因此认为房颤患者应该早期接受治疗。
误区三、房颤即使药物治疗仍然反复发作而丧失信心
长期以来药物一直是房颤治疗主要方法,即便坚持每日服药,多数患者房颤也会复发。目前随着三维导航系统的不断完善,射频消融技术的快速进步,房颤的治愈率大幅度提高,复发率正日渐减少。阵发性房颤的成功率高,复发率低;慢性房颤目前的成功率虽然较低,复发率偏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复发率逐渐降低。
误区四、房颤等同于冠心病
有时房颤可以与冠心病合并存在,多数患者的房颤和冠心病并无必然联系,冠脉造影等一系列检查排除了冠心病的患者,房颤有时很严重;但是不要因为两者症状相似,简单地认为房颤就是冠心病,应该在全面系统心脏检查后有的放矢,接受正规的房颤治疗。
随着技术的改进和新能量应用到现代外科技术中,目前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已经改用射频代替手术刀和手术线,直接透过心肌打断传导神经,出血少、效果好,再加上胸腔镜只有一侧三个几厘米的小口就能治愈房颤,免除开胸的风险,让很多孤立性房颤患者多了一个选择。
慢性支气管哮喘治疗方法有哪些
1、激素治疗
激素治疗对慢性支气管哮喘的治愈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这种作用比较小。而且许多临床难以治愈的患者就是因为常年服用激素或打激素点滴对疾病进行治疗,这些治疗方法是导致患者的出现骨折和水肿的主要原因。
2、偏方治疗
暂且不谈疾病治疗方法的效果,但看目前存在的治疗方法种类,常见的一种就是民间偏方,这些广为流传的偏方不同于中医药的正规处方,因为没有得到正规医学证明,所以一直以来都存在误区与争议。
3、平喘药物
慢性支气管哮喘治疗方法中大家最为熟悉的一种就是平喘类药物治疗,比如常见的平喘药物有沙丁胺醇等,但这些治疗药物没有抗炎作用,只治标不治本,所以不适合患者长期单独服用,而应在抗炎治疗基础上使用。
4、抗生素治疗
哮喘病是种气道过敏性炎症,与细菌性炎症截然不同,所以运用各种抗生素对疾病进行治疗不会去的效果。许多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因为治疗方法不当,所以就出现的各种危害身体健康的副作用。
房颤患者的认识误区
误区1 房颤无需及早诊治
房颤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昏倒。
2、增加血栓与中风的危险。房颤时心房丧失了充分有效的射血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进而形成血栓。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风病人许多是由房颤血栓所致。
3、长期的房颤会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
另外,房颤往往合并其他心脏病,如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等等。因此,房颤患者应及早到医院进行诊治。
误区2 持续性房颤比阵发性房颤患者症状要好,病情要轻
在房颤早期,患者自觉心慌明显,心跳时快、时慢,症状十分显著。当转为持续性房颤后,因长期对快心率的耐受或持续性房颤心率相对缓慢,上述症状反而好转。这部分患者很容易误认为自己房颤好了很多,忽视了治疗。其实,这部分患者恰恰是最危险、最需要正规治疗的房颤病人。
房颤的发展规律是从阵发性房颤逐步过渡为持续性房颤的,持续性房颤是该疾病的相对中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包括心力衰竭、血栓形成,脑中风等。一旦持续性房颤患者到再次出现明显症状时,大都合并了严重的并发症。在临床,许多阵发性房颤患者就是一等再等,直至转变为持续性房颤后,又忽略了进一步的治疗。最终,因为严重的偏瘫或气急,才接受正规的治疗,这样预后都非常不理想。其实,房颤的治疗和其他常见疾病相同,都应该及早治疗。在早期阵发性房颤时,若进行正规、系统的抗房颤治疗,特别是房颤的消融治疗,房颤是可以根治的。对于已经转为持续性房颤的患者而言,只要不因为自身症状的好转而忽视了治疗,在产生严重并发症之前,也应及时就医,正规治疗。
误区3 房颤患者阿司匹林抗凝效果与华发林效果相当
房颤中风的危险是正常心律者的5-6倍。是房颤患者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预防房颤引起的中风事件是房颤治疗中重要的一环。目前预防房颤血栓形成的药物有抗凝药物(华法林)和抗血小板药物(阿斯匹林)两大类。临床上公认华法林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而且有研究认为阿司匹林需每日300毫克以上才有效果。房颤患者中采取抗凝治疗的比例较低,大部分患者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50-100毫克)抗凝治疗。研究显示,房颤的抗凝治疗中,仅2.7%患者服用华发林,37%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由于华发林抗凝治疗需要定期验血监测,限制了其广泛使用,但从预防栓塞角度而言,尤其对高危患者(中风史、高龄并有高血压等),推荐首选华发林抗凝治疗。即使正规口服华发林抗凝治疗,部分房颤患者仍有发生栓塞的风险。近几年随着房颤消融技术的提高,目前的治愈率可达90%,有望无需抗凝药物,从根本上解除房颤患者的栓塞风险。
误区4 老年人房颤导管消融风险高,安全性差
老年人体质较弱,合并慢支、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等,不少人认为老年人房颤导管消融风险较高,其实这是对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方式不了解造成的。所谓导管消融其实是一种“微创”的介入操作。只需在局麻下,穿刺静脉,提供血管入径即可,只留有针眼大小的皮肤切口。导管送入心脏对引起房颤的病灶进行消融,手术需要2小时左右,手术后穿刺部位仅需要沙袋压迫6小时即可,老年人能很好的耐受。
房颤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此临床工作中老年人房颤占导管消融房颤80%以上。从国内外大的电生理中心实践来看,消融安全性很好,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实际上小于1%。我院电生理中心迄今已完成房颤导管消融逾600例,最大年龄为82岁,其中包括了合并各种慢性疾病的老年房颤,说明老年人房颤也可安全有效地进行导管消融治疗。
误区5 瓣膜置换术后的房颤患者无需治疗
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发生率较高。据报道,风心病中合并房颤的发生率高达30%以上。当风心病患者进行瓣膜置换术后,解除了瓣膜的狭窄,扩大的心房应该回缩,理想的情况是回缩至正常大小。但如患者合并房颤,这些风心病患者进行瓣膜置换术后,扩大的心房不但不回缩,而且继续扩大,最后心衰。这样,患者受了开胸手术的痛苦,花了很大费用,也无法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瓣膜置换术后的房颤患者也须要对房颤进行及时正确处理。最正确的方法是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我院已为近百例这类患者进行了房颤的导管消融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误区6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房颤不能根治。
器质性心脏病(如风心病、心肌病、甲亢型心脏病、高心病、冠心病等)患者同时并存房颤非常多见。由于抗房颤药物对于这类患者疗效更差,很多患者认为,自己在原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一旦又发作了房颤,只能通过药物来控制一下心跳频率。殊不知房颤发作更加重心脏负担,恢复窦性心律对他们尤为重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熟的房颤外科治疗(左心房迷宫术)成功率几乎均在90%以上,提示器质性心脏病不是影响房颤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是与外科迷宫术理念极为接近的一种介入方法,由于其创伤小、临床根治率高(已经达到80%,二次消融可达到90%)的特点,在我院已经成为临床首选的治疗手段,而药物仅仅是辅助治疗的措施之一。
误区7 房颤患者只能药物治疗
大多数房颤患者首先选择药物治疗,尤其是阵发性房颤患者。常见的药物为心律平、莫雷西嗪、倍他乐克、地高辛、可达龙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对房颤患者的症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经长期观察发现,这些药物的作用是暂时的,达不到根治的目的,而且,这些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尤其是长期服用者。近几年来导管射频消融为房颤的根治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我院自1999年开展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以来,为600余例房颤患者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术,达到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特别是2004年引进三维标测系统后,成功率更是极大提高。阵发性房颤的成功率近90%,慢性房颤的成功率80%以上。在我院已经成为临床首选的治疗手段。
误区8 快-慢综合征患者只需起搏器治疗
快-慢综合征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快-慢综合征是心跳一会快、一会慢,快的时候为心脏乱跳-房颤,慢时心跳为40-50次/分。这种情况患者会选择安装起搏器,但是患者不知道这种心跳快和心跳慢的关系。如果患者平时心跳不低于55次/分,而且无心跳慢的症状,那么患者出现心跳慢是由心脏乱跳-房颤所引起。如果没有心脏乱跳-房颤,也就没有心跳慢。患者选择安装起搏器只能解决心跳慢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心脏乱跳-房颤的问题。因此,只有根治心脏乱跳-房颤才是最根本的方法。我院已为数十例这类患者进行了房颤消融术后,根治房颤后起搏器也无须更换。
房颤药物治疗方法
(1)β受体阻滞剂 最有效、最常用和常常单独应用的药物;
(2)钙通道拮抗剂 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也可有效用于房颤时的心室率控制,尤其对于运动状态下的心室率的控制优于地高辛,和地高辛合用的效果也优于单独使用。尤其多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以及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
(3)洋地黄 在紧急情况下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线用药,目前临床上多用于伴有左心衰时的心室率控制;
(4)胺碘酮 可降低房颤时的心室率,不建议用于慢性房颤时的长期心室率控制,只是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需紧急控制心室率时可首选胺碘酮与洋地黄合用。
为何感冒患者特别热衷于输液
专家分析,这主要是在治疗方面存在误区,绝大多数的患者希望早点好、快点退烧,认为吃药效果来得太慢。
专家提醒,患了感冒并不一定都需要输液治疗。除了平时患有慢性病或年老体弱者需要输液外,中青年人以及平时身体状况较好者发生感冒一般没必要输液,只要调整好心态,多喝水、注意休息,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服药治疗,身体同样会很快恢复。
别轻易输液多休息
预防秋季感冒,应密切关注温度变化,随着气温的变化注意增减衣服。夜晚入睡时,一定要盖上被单、大毛巾之类的床上用品。发生感冒要多休息、多饮白开水、多吃易消化的食物。
症状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药物。切不可滥用退热药。预防秋季感冒要加强身体锻炼,每天早晨坚持用冷水洗脸;饮食上要注意增加营养,多补充维生素。
避免受凉多喝水
近几天,昼夜温差加大,各大医院门诊量也随之增加,其中感冒居多,多为成人患者。医学专家特别提醒,秋分以后开始进入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期,市民应注意添加衣物和保持营养平衡。
房颤药物治疗方面存在哪些误区
随着工业化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房颤患者的数量会不断上升。虽然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发展很快,但药物仍是心房颤动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遗憾的是,在心房颤动药物治疗方面仍存在很多误区,下面作一简要概述。
房颤治疗误区一:治疗理念滞后
《在新治疗目标的驱动下,房颤治疗策略调整为抗凝治疗、控制心室率或节律治疗以及上游基质治疗。由于房颤最主要的危害是血栓栓塞,特别是脑栓塞,这是房颤病人最直接的死亡原因。由于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生率,进而降低死亡率,抗凝治疗一跃排在治疗总策略的第一位。另一方面,房颤抗心律失常治疗则逐渐采取宽容的态度,转向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为治疗主要目标,宽松地控制心率、适度地维持窦律,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安全性重于有效性。
房颤治疗误区二:不重视房颤的类型、心脏结构及有无器质性心脏病
在临床实践中, 房颤发作一般都从房性早搏开始到频繁发作房早,并有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作,以后可发生阵发性(paroxysm) 房颤,再从阵发性房颤发展为持续性(persistent) 房颤,最终发展为永久性 (permanent) 房颤,这就是常讲的房颤“三P”分类。ESC 2010 版更新指南将房颤分为五类, 即首次诊断的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在治疗前要重视房颤分型,了解心脏结构,特别是有无心脏瓣膜病、左房大小,是否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切忌未全面评估前盲目进行复律或控制心室率。应该在了解患者房颤类型和发作特点的情况下以及伴随心脏情况,再采取不同干预措施。
部分医生在没了解病情,没弄清分类的情况下就盲目的复律或控制心律都是不妥的。弄清归类,依分类,发作特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房颤治疗误区误区三:要心房内无血栓且无心功能不全均行房颤复律治疗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一般来讲持续性房颤如时间超过1 年,就不适于复律治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随着阵发性房颤发作时间的延长,其随后发作时间延长,而且频率更加速,此为房颤的“连缀现象”。 研究还发现,长期房颤还可使窦房结功能受损,部分患者可发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如对这类病人行房颤复律治疗,可发生窦缓、窦性停搏等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对房颤发生时间的判断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认为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宜进行房颤复律治疗: ①左房直径≥50mm;②房颤心室率慢,60 次/分左右③;心功能于Ⅱ级以上;④房颤的f 波普遍导联都小;⑤有血栓及甲状腺功能亢进征象;⑥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史>半年或有风湿活动史,其他原因房颤病史>1年;⑦怀疑有病窦综合征或传导障碍者;⑧有急性感染及电解质紊乱。
房颤治疗误区四、重视药物的联合应用
药物治疗心房颤动时,应当重视药物的联合应用。AAD 组合方法较多,几乎任意两种药物间的搭配都无绝对禁忌。两类不同的AAD 联合应用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可叠加,且由于联用时剂量的减少,副作用发生风险也随之减少,如小剂量的洋地黄与β 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时,既能提高房颤的心室率控制,又能减少单一用药剂量较大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此外,应用AAD 治疗房颤时,还要注意联用的其他药物的安全性。例如胺碘酮与华法林合用时,可抑制华法林的代谢,因此两者同服时,应根据INR 的测定结果,适当减少华法林剂量。同理,地高辛与胺碘酮
房颤治疗误区五、缺乏整体观,忽略原发病
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不同的病人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并且合并的疾病种类、心功能状况及年龄差异也很大。因此,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对不同的病人,治疗目的和方法也不同。任何疾病的治疗,都要注意对因和对症的兼治,才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房颤的治疗也不例外。治疗房颤时不仅应当针对房颤给予治疗,同时对引发房颤的可能病因也要兼治。临床医生治疗房颤时应注意对这些病因的兼治。临床常见的房颤合并感染、离子紊乱、心衰等,不纠正这些因素,房颤很难有效控制,单纯加大AAD用量,副作用反而增大。
总之,房颤的治疗要与时俱进,在紧跟指南、理解指南基础上采取个体化治疗。
房颤怎么治疗
1、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药物能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转复窦性心律(正常节律)药物:对于新发房颤因其在48小时内的自行复窦的比例很高(24小时内约60%),可先观察,也可采用普罗帕酮或氟卡胺顿服的方法。房颤已经持续大于48小时而小于7天者,能用静脉药物转律的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等,成功率可达50%。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持续性房颤)药物转律的效果大大降低,常用和证实有效的药物有胺碘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等。
控制心室率(频率控制)的药物:控制心室率可以保证心脏基本功能,尽可能降低房颤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常用药物包括:
(1)β受体阻滞剂:最有效、最常用和常常单独应用的药物;
(2)钙通道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也可有效用于房颤时的心室率控制,尤其对于运动状态下的心室率的控制优于地高辛,和地高辛合用的效果也优于单独使用。尤其多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以及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
(3)洋地黄:在紧急情况下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线用药,目前临床上多用于伴有左心衰时的心室率控制;
(4)胺碘酮:可降低房颤时的心室率,不建议用于慢性房颤时的长期心室率控制,只是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需紧急控制心室率时可首选胺碘酮与洋地黄合用。
2、非药物治疗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电转复(转复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治疗和外科迷宫手术治疗(彻底根治房颤)。
(1)电复律:是指用两个电极片放置在病人胸部的适当部位,通过除颤仪发放电流,重新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电复律适用于:紧急情况的房颤(如心肌梗死、心率极快、低血压、心绞痛、心衰等),房颤症状严重,病人难以耐受,上次电复律成功,未用药物维持而又复发的房颤。电复律不是根治房颤的方法,病人的房颤往往会复发,而且部分病人还需要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
(2)导管消融治疗:适用于绝大多数房颤患者,创伤小,病人易于接受。
(3)外科迷宫手术:目前主要用于因其他心脏疾病需要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房颤病人,手术效果好,但是创伤大。
(4)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病人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必要手段,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使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降低68%;但是抗凝治疗并不能消除房颤,不能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如心悸、乏力、心衰等。
房颤误区你知道多少
误区一、房颤没有任何症状不需要治疗
这部分患者由于错误认识往往忽视治疗,但无症状房颤同样会导致总死亡率增加、心脏逐渐扩大和心力衰竭及脑血栓发生率增加。房颤的危害及治疗的必要性不取决于患者症状的轻重,房颤患者无论有无症状均应到系统检查评估房颤的危险性接受及时治疗。
误区二、房颤发作不频繁目前不急于治疗
阵发性房颤患者发作次数会逐年增多,发作时间会延长,无自愈倾向,阵发性房颤早期未出现心房结构改变时射频消融手术效果最理想,因此认为房颤患者应该早期接受治疗。
误区三、房颤即使药物治疗仍然反复发作而丧失信心
长期以来药物一直是房颤治疗主要方法,即便坚持每日服药,多数患者房颤也会复发。目前随着三维导航系统的不断完善,射频消融技术的快速进步,房颤的治愈率大幅度提高,复发率正日渐减少。阵发性房颤的成功率高,复发率低;慢性房颤目前的成功率虽然较低,复发率偏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复发率逐渐降低。
误区四、房颤等同于冠心病
有时房颤可以与冠心病合并存在,多数患者的房颤和冠心病并无必然联系,冠脉造影等一系列检查排除了冠心病的患者,房颤有时很严重;但是不要因为两者症状相似,简单地认为房颤就是冠心病,应该在全面系统心脏检查后有的放矢,接受正规的房颤治疗。
一天吃几个鸡蛋好 红皮鸡蛋更营养
大家除了在土鸡蛋上面存在误区,还容易陷入红皮鸡蛋更营养的误区,鸡蛋壳的颜色和鸡的品种有关,和营养没有关系,因此红皮鸡蛋并不会比白皮鸡蛋更营养。
心房颤动治疗
1.治疗原则
(1)恢复窦性心律 只有恢复窦性心律(正常心律),才能达到完全治疗房颤的目的,所以对于任何房颤病人均应该尝试恢复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
(2)控制快速心室率 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病人,可以应用药物减慢较快的心室率。
(3)防止血栓形成和脑卒中 房颤时如果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可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脑卒中的发生。
对于某些疾病如甲亢、急性酒精中毒、药物所致的房颤,在祛除病因之后,房颤可能自行消失,也可能持续存在。
2.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药物能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转复窦性心律(正常节律)药物:对于新发房颤因其在48小时内的自行复窦的比例很高(24小时内约60%),可先观察,也可采用普罗帕酮或氟卡胺顿服的方法。房颤已经持续大于48小时而小于7天者,能用静脉药物转律的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等,成功率可达50%。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持续性房颤)药物转律的效果大大降低,常用和证实有效的药物有胺碘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等。
控制心室率(频率控制)的药物:控制心室率可以保证心脏基本功能,尽可能降低房颤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常用药物包括:
(1)β受体阻滞剂 最有效、最常用和常常单独应用的药物;
(2)钙通道拮抗剂 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也可有效用于房颤时的心室率控制,尤其对于运动状态下的心室率的控制优于地高辛,和地高辛合用的效果也优于单独使用。尤其多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以及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
(3)洋地黄 在紧急情况下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线用药,目前临床上多用于伴有左心衰时的心室率控制;
(4)胺碘酮 可降低房颤时的心室率,不建议用于慢性房颤时的长期心室率控制,只是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需紧急控制心室率时可首选胺碘酮与洋地黄合用。
3.非药物治疗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电转复(转复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治疗和外科迷宫手术治疗(彻底根治房颤)。
(1)电复律 是指用两个电极片放置在病人胸部的适当部位,通过除颤仪发放电流,重新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电复律适用于:紧急情况的房颤(如心肌梗死、心率极快、低血压、心绞痛、心衰等),房颤症状严重,病人难以耐受,上次电复律成功,未用药物维持而又复发的房颤。电复律不是根治房颤的方法,病人的房颤往往会复发,而且部分病人还需要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
(2)导管消融治疗 适用于绝大多数房颤患者,创伤小,病人易于接受。
(3)外科迷宫手术 目前主要用于因其他心脏疾病需要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房颤病人,手术效果好,但是创伤大。
(4)抗凝治疗 是预防房颤病人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必要手段,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使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降低68%;但是抗凝治疗并不能消除房颤,不能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如心悸、乏力、心衰等。房颤病人如果有下列情况,应当进行抗凝治疗:年龄≥65岁;以前有过脑卒中病史或者短暂脑缺血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左心房扩大;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房血栓。抗凝治疗一定要有专科医生指导,抗凝过度可能导致出血,抗凝强度不够则没有预防作用,长期应用华法林需检测国家标准比值(INR),特别是用药初期,需要反复抽血化验,许多病人不能长期坚持。华法林的作用很容易受到其他药物或饮食的影响,剂量的调整不好掌握。对于一些不能耐受华法林的病人可以用阿司匹林或/和氯吡格雷治疗。一些无需监测INR的新型抗凝药物如达比加醇、利伐沙班等陆续在临床应用。
房颤的最好治疗方法有哪些
药物治疗方法,药物能恢复或者在一定程度维持心律,且控制并发症得发生。常用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以及胺碘酮等。药物治疗的好处是可以控制心室率,并且保证心脏的基本功能,同时降低心房颤动引起的心功能紊乱。非药物治疗的方法有电复律或者导管消融治疗、以及抗凝治疗等。抗凝治疗一定要有专业医生来指导,抗凝过度会引发出血,抗凝强度不够就没有疗效,所以千万要谨慎。
一般情况下非药物治疗的创伤比较大,一旦治疗失败,就需要立即使用药物来治疗。但是无论选择何种方法来治疗心房颤动,其治疗原则都是要恢复窦性心律,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所以所有房颤的患者都必须恢复正常心率。对于那些不可能将心律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患者,可以先通过药物把心率降下来,然后继续使用抗凝药物,以防止脑卒中或者血栓形成的发生。
具体的治疗方法有什么。
1、房颤的患者是可以采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的,特别是根本找不到原因的房颤疾病治疗的效果是更明显的,见效比较快,对患者的身体伤害性比较小的,但是要注意,能治疗房颤的中药元胡、郁金等等,煎煮无效,必须直接口服,丸散膏效果都很好的。
2、房颤的患者会有很严重的情况出现的,所以这个时候是可以口服药物治疗的,有中成的药物通脉养心丸,心肌通来治疗效果很好的,但是治疗的过程中患者要注意的,不能过度的运动,注意劳逸结合的,饮食要清淡的。
3、房颤的患者一定要注意的,这个病的复发性是很高的,药物的治疗是能减轻病症的,首选的药物有普罗帕酮或莫雷西嗪效果不错的,如果这样的治疗效果不好,就可以及时换药的,索他洛尔,后选胺碘酮都是可以的。
4、现在只房颤药物的方法是最常用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常用的药物有普罗帕酮或氟卡胺顿服的方法,治疗效果很好的,还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等治疗效果也是很好的。
心房颤动也是主要表现为房颤的,也是人们所说的房颤是指一些患者心律不齐,从而造成心律失常,形成一些特殊的症状,造成患者频率加大,形成心跳频率过快的症状之一,有的表现为心律上无规律感的加大,也会造成心房出现有效的收缩效果。
1、而我们的治疗也是需要经过心电图的检测后,从而看到此症是如何的,并针对此症的症状进行治疗的,一般它与心血管病是有关的,治疗上是需要结合如何恢复窦性心律为主的,并根据人体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的。
2、除了控制以的症状之外,还需要进行控制心室率的方法进行加强,做为患者来说,这些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且也是治疗上的原则性问题,一般临床上可以使用药品进行减缓心室的负担,从而加强此部位的治疗。
3、对于患者来说,还需要预防一些血栓的情况发生,因此一般治疗此症需要进行临床上的观察,从而保障其治疗的目地,所以可以使用的药品也包括如抗凝药物做为首选的,这也是治疗的需要,所以我们也是建议患者来医院救治才好。
4、除了一些药品上的使用之外,还可以使用一些非药品的治疗方法,主要的目地也是需要针对此症来进行的,而非药物的治疗方法多以电转复来进行的,主要的方法还包括有射频消融治疗等等做为主要的内容来进行的。
房颤的发生不仅和年龄有关,还和一些其它疾病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冠心病、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患这些疾病的老年人,房颤的发生率要比普通的老年人高很多。根据房颤持续的时间,又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指的是患者在七天内能够自行恢复到正常的心率,通常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小于四十八小时的情况。患者房颤持续七天以上,需要靠药物或者点击才能恢复到正常的心率,这种我们成为持续性房颤。而永久性房颤则是指通过药物或点击都不能恢复正常的心率,或者恢复后二十四小时内又复发的情况。
目前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是使用药物进行治疗,药物能够恢复和维持正常的心率,同时还能够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初次发生房颤的患者大多数能够在四十八小时内自己恢复到正常的心率,因此不用着急用药,可以先留院观察,也可以口服普罗帕酮或者氟卡胺来进行治疗。如果房颤以及持续大于四十八小时而小于七天的患者,可以用静脉给药氟卡胺、多非礼她以及普罗帕酮或者胺碘酮等,使用静脉滴注的方法成功率可以高达百分之五十。而持续性房颤的患者,使用药物的有效率相对于前两种情况就大大的降低了。
除了药物治疗,还有电复律、射频消融治疗和外科迷宫手术治疗等方法可以用来治疗房颤,其中,导管消融治疗的方法适合大多数的房颤患者,使用这个方法的优点是创伤面积小,病人比较容易接受。而外科迷宫手术疗法能够彻底的根治房颤,手术效果好,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创伤面积比较大,因此目前主要是用于其它心脏疾病需要进行心脏手术的房颤病人。
治疗房颤最好的药有哪些
阵发性房颤:在房颤发作时,即可选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也可选用复律的药物。发作频繁者,在其发作的间歇应使用作用于心房的复律药物。
持续性房颤:其治疗对策包括:
1)复律和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复发。
2)减慢心室率和抗凝。
3. 永久性房颤:是不可能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类房颤,治疗上应选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和抗凝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减慢心室率的同时有正性肌力作用,可用于心功能不全的房颤病人;β受体阻滞剂,可拮抗交感神经活性;Ibuti1ide也是新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延长心房和心室有效不应期,对正常心脏组织的传导几乎没有作用。Ibuti1ide 对新近发生的房颤转复有效。
治疗房颤的药物有很多,如何选用合适的房颤治疗药品还是要根据患者自身的症状对症下药,患者切勿病急乱选药物,盲目跟从其它患者选用的房颤药品,必须遵从主治医生开的药品,防止花费了高昂的价格选用了所谓的“治疗房颤最好的药”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精神分裂症三大治疗误区
【误区一】:患者家人对精神分裂症充满耻辱感,抗拒精神分裂症治疗
许多人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患上精神分裂症,被称为“疯子”是一种耻辱。在发现家人患有精神分裂时,对外能隐瞒则隐瞒,甚至让患者与世隔绝,抗拒去专业的精神科医院治疗,患者因此而失去了康复的机会。
【误区二】:为了节省治疗费用,迷信偏方、到非正规的小医院治疗
部分患者家属为节省治疗费用,想通过所谓的偏方,收费低不专业的小医院治愈精神分裂症。然而,临床诊疗表明非正规治疗往往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患者病情加重、错过最佳诊疗时机,最终却花费更多的诊疗费用!
【误区三】:采用的精神分裂症治疗方法没有与时俱进,治疗效果欠佳
许多医院没有与时俱进,还在采用传统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传统疗法检测粗糙、治疗盲目、方法单一(多以单纯药物治疗为主),难以彻底根除病因,治标不治本,导致病情反复发作。
温馨提示:精神分裂症并非不治之症,到正规、权威精神分裂症专科医院,采用科学诊疗方法对症治疗,才能有效康复;疗效好才能最大程度节省治疗费用。
房颤的治疗方法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由于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中风、偏瘫)、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老年脑中风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由于房颤引起的。因此患者在确诊后还需及早治疗,以免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造成病情加重。
1、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药物能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转复窦性心律(正常节律)药物:对于新发房颤因其在48小时内的自行复窦的比例很高(24小时内约60%),可先观察,也可采用普罗帕酮或氟卡胺顿服的方法。房颤已经持续大于48小时而小于7天者,能用静脉药物转律的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等,成功率可达50%。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持续性房颤)药物转律的效果大大降低,常用和证实有效的药物有胺碘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等。
控制心室率(频率控制)的药物:控制心室率可以保证心脏基本功能,尽可能降低房颤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常用药物包括:
(1)β受体阻滞剂:最有效、最常用和常常单独应用的药物;
(2)钙通道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也可有效用于房颤时的心室率控制,尤其对于运动状态下的心室率的控制优于地高辛,和地高辛合用的效果也优于单独使用。尤其多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以及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
(3)洋地黄:在紧急情况下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线用药,目前临床上多用于伴有左心衰时的心室率控制;
(4)胺碘酮:可降低房颤时的心室率,不建议用于慢性房颤时的长期心室率控制,只是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需紧急控制心室率时可首选胺碘酮与洋地黄合用。
2、非药物治疗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电转复(转复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治疗和外科迷宫手术治疗(彻底根治房颤)。
(1)电复律:是指用两个电极片放置在病人胸部的适当部位,通过除颤仪发放电流,重新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电复律适用于:紧急情况的房颤(如心肌梗死、心率极快、低血压、心绞痛、心衰等),房颤症状严重,病人难以耐受,上次电复律成功,未用药物维持而又复发的房颤。电复律不是根治房颤的方法,病人的房颤往往会复发,而且部分病人还需要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
(2)导管消融治疗:适用于绝大多数房颤患者,创伤小,病人易于接受。
(3)外科迷宫手术:目前主要用于因其他心脏疾病需要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房颤病人,手术效果好,但是创伤大。
(4)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病人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必要手段,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使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降低68%;但是抗凝治疗并不能消除房颤,不能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如心悸、乏力、心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