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儿打嗝如何按摩治疗 第五步:揉中脘

小儿打嗝如何按摩治疗 第五步:揉中脘

位置:中脘穴位于肚脐直上约4寸处(小儿肚脐与剑突下端连线的中点),为人体任脉上的重要穴位,

操作方法:将小儿平躺在舒适的床上,用手掌根部着力,在小儿的腹部中脘穴处做环形揉动50次。

功效作用:主要可治疗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可通过揉中脘穴来健脾、和胃、止呃。

中医如何按摩可以改善缺乳情况

按摩主穴

1.点揉>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左右乳房各一个穴。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中指点按被按摩者乳根穴半分钟,然后顺时针方向按揉乳根穴约1分钟,再逆时针按揉约1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治疗胸痛、胸闷、乳房胀痛、乳汁少、咳嗽、气喘、打嗝不停等。

2.指推>膻中穴

位置:在胸部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中线的交点。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卧,按摩者站于一侧,用拇指自下向上推被按摩者膻中穴约2分钟,以胀麻感向胸部放散为佳。

功效:主治胸部疼痛、乳腺炎、缺乳症、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等。

3.掐揉>少泽穴

位置:在小指外侧指甲角根部。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拇指指甲掐被按摩者少泽穴约20秒,然后松开3秒,反复操作10次即可。

功效:治疗乳房胀痛、乳汁少等乳房疾病非常有效。还可治疗头痛、昏迷、咽喉肿痛、高热等病症。

4.按揉>中脘穴

位置: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处。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平躺,按摩者用拇指或中指按压中脘穴约半分钟,然后顺时针方向按摩约2分钟,以局部感到酸胀为佳。

功效:治疗腹胀、腹痛、腹泻、反酸、呕吐、便秘、产后血虚、食欲不振、乳汁不足等。

5.按揉>足三里

位置:胫骨外侧,在膝眼下方约四横指宽处。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平躺,按摩者用拇指顺时针方向按揉足三里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治疗腹胀、腹痛、腹泻、产后血虚、消瘦、食欲不振、乳汁不足等。

儿童胃疼按摩怎么办呢

中医认为,通过穴位按摩可以缓解胃痛,穴位按摩可起到调整胃的机能、镇痛、降逆气化浊气的养生功效,进而缓解胃痛胃胀等不适症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按摩哪些养生穴位,可快速缓解胃胀胃痛症状。

长按内关穴:

仰掌,手腕往手肘的方向约三横指(约2寸)的距离处,在中间二骨两筋之间。胃胀或者有吃东西好像梗在胸口下不到胃部去的感觉,按一按此穴,气机调畅就通了。

长按中脘穴:

位于肚脐上正中线4寸,约五横指处。对各种胃痛、食道逆流、打嗝、穿露脐装着凉引起的胃痛以及胃气冲心而感到的胸闷等,治疗效果都非常好。

长按足三里穴:

在膝盖下外侧,约四横指(约3寸)的小腿胫骨外侧有一凹沟处,这是强壮穴,力度按大一点,酸麻的经络传感可到脚背。按摩本穴可治一切肠胃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胃胀胃痛。

中脘穴及巨阙穴位于胸口(胸部中央前面的凹处),和肚脐连线上。呼气时,轻轻地、慢慢地揉压刺激穴位,可以促进胃肠机能,改善胃痛症状。不过,不宜于饭后刺激。

打嗝怎么按摩缓解 中脘穴

用手掌掌心朝顺时针的方向,以画圆的方式按摩肚脐上方6指幅宽的中脘穴,可有效减缓打嗝,并且能治疗胃酸过多,缓解便秘,腹泻现象,促进肠胃蠕动等。

治疗宝宝呕吐的按摩手法

1.寒吐:喜热恶寒,神疲肢冷,面色苍白,食入不化,吐次多而吐出物少,无酸臭气,朝食暮吐。

(1)推前臂(推三关)

(2) 揉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手法:以拇指端作按、揉法。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下肢萎软乏力等。

(3) 摩中脘

位置: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脐上约4寸)。

手法:用拇指或食、中指端或掌根按揉叫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叫摩中脘;用食、中二指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或自喉下向下推至中脘,称推胃脘。

主治:腹胀,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嗳气,腹痛等。

(4)掐右端正

位置: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际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为右端正。

手法:以左手固定患儿中指,用右手拇指指甲掐或拇指指腹揉右端正。

主治:惊风,呕吐,泄泻,痢疾等。

2.热吐:面赤唇红,发热烦躁,口渴饮冷,吐次少而吐出物多,并有酸馊气味,小便色赤,大便干。

(1)推六腑

(2)清板门:其中从板门推向腕横纹能止泻;从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

(3)运手掌心

(4)推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第七颈椎下方的空隙处)成一直线。

手法: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10~20次。

主治:呕吐,项强(脖子发硬),发热、惊风等。

(5)揉涌泉

位置:屈趾足掌心正前方凹陷中。

手法:以左手托住患儿足跟,再以右手拇指向足趾方向推,或用食、中指端揉。

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指两手心,两足心与心胸处)烦热。

(6)分推腹阴阳

位置:腹部。

手法:以双手拇指沿肋弓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

主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

3.伤食吐:嗳(打嗝)气吞酸,厌食,脘腹胀满,烦躁不安,呕吐之物有酸馊之气味,吐后得安。

(1) 分手阴阳

位置:腕背横纹近小指端为阳池,靠拇指端称阴池。

手法:以两手食指固定患儿掌根之两侧,中指托住患儿手,用两拇指自腕背横纹中间,向两旁分推到阳池、阴池穴,为分手阴阳;自两旁(阳池、阴池)向中间合推到掌横纹处,称合推阴阳。

主治:寒热往来,呕吐食积,腹泻腹胀,痢疾等。

(2)清板门

(3)揉中脘

(4)分推腹阴阳

(5)按揉足三里

小儿打嗝按摩治疗 特效止呃穴位

位置:双眼眼眶壁上缘内侧的凹陷中。

推拿方法:用食指指端按压此处凹陷中,按压时可斜向内上方用力,以小儿感觉到有明显酸胀感,且能够耐受为度。一般按压1-2分钟即可快速止呃。

治疗打嗝的最好方法 最安全的方法

具体做法:拇指按压内关穴(小臂内侧的正中,离腕横纹两寸的位置),与拇指对应,同时用食指按压外关穴(从内关穴穿过胳膊到手臂外侧的对应位置,就是外关穴),力度以感到酸痛为限。通常按压几分钟,打嗝一般就会止住。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位于连接胸骨下端与肚脐的线中间。对于胃脘痛,腹胀,呕吐,打嗝,翻胃,吞酸等症治疗效果较好,可用拇指按压此穴,作圈状按摩100—200次即可止住打嗝。

巨阙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有治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咳逆上气,腹胀暴痛,呕吐,打嗝,噎嗝等症的作用,可用拇指按压此穴,作圈状按摩100—200次,对打嗝非常安全有效。

胃下垂按摩怎么治疗 揉中脘

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脐上4寸的中脘穴2分钟。

主治疾病: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

按摩中脘的正确方法

推揉中脘穴3—5分钟,长期按摩。可以改善黄疸、头痛等。

两手相对,如果另一只手不方便,用一只手也可以,但是一根手指头的力量很弱,不容易点揉到这个穴位,所以至少要用两个手指头,对于胀气,胃痛,可以点击它,点击它会出现酸痛,随后会出现打嗝,用力要大,坚持一般3—5分钟。

伸出双手的食指、中指四根手指,四指并拢,点到中脘穴上,用力向下点,力度以自己能够承受为准,坚持10秒钟,松开,然后再点,再松开,直到症状减轻。

用手掌掌心或掌根,放在中脘穴上,按揉。中医讲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泄,一般是指肚脐周围,此处不必考虑顺逆补泄。

特别提醒:中脘穴孕妇禁止按摩。

按摩上脘的作用与好处

适当的按揉上脘穴,可以起到非常不错的保健功效,对于促进脾胃的健康是有帮助的。

每天按摩上脘穴,可以缓解胃脘疼痛、反胃、胃胀、打嗝、呕吐等症状,因为该穴位直接与胃部有关,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都聚集在这里,所以只要与胃部有关的疾病,按摩上脘穴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并且还对于那些消化不良、虚劳吐血、咳嗽痰多、癫痫等疾病也具有一定的疗效作用。

小儿打嗝按摩治疗 第三步:掐按内关

位置:将小儿伸臂仰掌,内关穴在小儿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处的凹陷中。

推拿方法:用拇指或者食指指端按掐按穴位,进行刺激产生酸胀感,以小儿可以耐受为度,掐按10-20次。

相关推荐

消化不良检查诊断

配穴方一 中脘、气海、关元、内关、足三里。 治法: 中脘,用双手重叠紧贴于中脘穴,先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按1-2分钟,再逆时针方向旋转按1-2分钟,使局部有温热舒适感止。 气海、关元穴:双手按在腹部的气海穴、关元穴,先顺时针按摩1-2分钟,然后再逆时针按摩1-2分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推内关:用拇指指峰紧贴于内关穴上,推1-2分钟,左右两臂穴交替进行。频率不宜过快,指力逐步深透。 推足三里:取坐位,用右手拇指指峰贴于左侧足三里按1-2分钟,再用左手拇指指峰贴于右侧足三里,按1-2分钟。

教你按摩治疗胃痉挛

胃痉挛就是胃部肌肉抽搐,主要表现为上腹痛,呕吐等。其本身是一种症状,不是疾病。 按摩治疗以止痛解痉,和胃降逆为主,手法宜使用泻法,嘱患者取仰卧位,下肢屈曲。施术者站于患者右侧,以拇指指腹逆时针按中脘、内关10-15分钟,以患者微热为度;之后嘱患者取俯卧位,以拇指指腹按胃俞、脾俞、肝俞5-10分钟,稍用力,以患者皮肤潮红为度。需要注意的是,按摩内关、胃俞、脾俞、肝俞时,应向头部方向用力;按摩中脘穴时,用力方向应向足部。 中脘为任脉穴位,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脉交会穴之腑会,具有降逆

腹胀按摩哪里 按中脘

功效:中脘穴为胃经之募穴,具有健脾益气、调理气机的作用,善于行气消胀。中脘位于胃脘附近,按摩中脘还能直接刺激胃部,促进胃蠕动,从而达到行气、排出腹胀气的作用。 位置:中脘穴位于人体前正中线上,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处。 按摩方法:取仰卧位或坐位,先用食指或中指点按中脘穴半分钟,然后顺时针方向按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利用推拿手法可以治疗佝偻病吗

佝偻病是婴儿时期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临床上多见于3岁以下的小儿,其中6-12个月之内的乳儿发病率较高。推拿治疗佝偻病的原则是脾胃虚弱宜健脾和胃,肾气不足宜补肾益气。其操作方法如下: 1、脾胃虚弱 ①患儿取仰卧位,术者位于一侧,补脾经,运八卦,推三关,运水人土,按摩腹部,中脘。取俯卧位,按脾俞、胃俞,捏脊。 ②方解:补脾经、推三关、中脘、捏脊温中健脾,益气补血;运八卦、外劳温阳助 运,理气和血;按脾俞、胃俞、运水入土健脾助运。 2、随症加减 易受惊惕加小天心,五指节镇惊安神;形体瘦弱加按足三

按摩3个穴位轻松解决胃病

内关穴 仰掌,手腕往手肘的方向约三横指(约2寸)的距离处,在中间二骨两筋之间。胃胀或者有吃东西好像梗在胸口下不到胃部去的感觉,按一按此穴,气机调畅就通了。 中脘中脘穴位于肚脐上正中线4寸,约五横指处。按摩这个穴位对各种胃痛、食道逆流、打嗝、穿露脐装着凉引起的胃痛以及胃气冲心而感到的胸闷等都可以起到缓解作用,治疗效果可以说是非常好。 足三里穴 在膝盖下外侧,约四横指(约3寸)的小腿胫骨外侧有一凹沟处,这是强壮穴,力度按大一点,酸麻的经络传感可到脚背。按摩本穴可治一切肠胃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胃胀胃

恶心怎么快速缓解 按穴位

位置: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是中指按压中脘穴半分钟,然后顺时针方向按摩2分钟,以局部感到酸胀为佳。 功效:治疗腹胀、腹痛、腹泻、反酸、恶心、呕吐等。 位置:手臂内侧中间,腕横纹上约3横指宽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是食指点按内关穴约1分钟,以酸胀感向腕部和手放散为佳。 功效:治疗呕吐、呃逆、胸闷、胃炎、胃溃疡等。 位置:胫骨外侧,在膝盖下放约4横指宽处。 按摩方法:膝盖稍屈曲,用拇指顺时针按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约2分钟。 功效:治疗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胃痛、食欲不振等

身体暗藏三大养胃穴

日常按摩养胃步骤 按摩能养胃首先进行中脘穴的部位按摩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大约在肚脐往上一掌处。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在胃痛时采用中脘指压法效果更佳。 按摩能养胃其次是进行天枢穴的部位进行按摩。此穴位于肚脐左右两拇指宽处。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间三个手指下压、按摩此处约2分钟。天枢穴的主治病症包括消化不良、恶心想吐、胃胀、腹泻、腹痛等。 按摩能养胃三是在足三里进行按摩。足三里穴

反胃想吐按什么穴位

1、反胃想吐按摩上脘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5寸,和食管相对应,是食物进入胃的通道。按压上脘穴,对人们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的反胃、胃胀、呕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2、反胃想吐按摩中脘穴 在胃部正上方4寸的地方就是中脘穴,这个穴位是治疗胃脘痛、腹胀、泛酸等很重要的一个穴位,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3、反胃想吐按摩下脘穴 在胃的底下,肚脐上2寸处,胃和小肠的连接处,对应人体的小肠。下脘穴位于食物从胃进入小肠的关口,因此掌握着食物消化吸收的大权。

养胃的方法

1、按摩中脘中脘穴,“中”为中心、中央之意,“脘”为胃部,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心窝与肚脐中央即为中脘穴。按摩此穴对胃溃疡、胃炎、胃酸过多、胃下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胃部症状有很好的作用。 具体方法:用双手中指、食指、无名指指端同时点按中脘穴,渐渐加力下压,至上腹部有明显胀痛感时,再持续按压1-2分钟;然后,双手搓热,以一手手掌贴于胃脘部,另一手掌面贴于该手手背上,双手重叠,顺、逆时针各摩2分钟,至胃脘部有温热感为宜。每日早、晚各1次。 2、按摩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膝盖外

宝宝积食按摩治疗

一、按捏疗法:简单易学的消食推拿 当宝宝积食或消化不良时,妈妈可以给孩子捏捏积。捏积是儿科常见的治疗方法,因为捏的部位为脊椎,也被称为“捏脊”,可以治疗多种常见疾病,包括小孩厌食、腹痛、呕吐、便秘以及小孩脾气急躁、睡不踏实、爱哭闹等。以下是按捏疗法的步骤,妈妈们,赶紧动手学一学吧! 1、捏脊:让宝宝面孔朝下平卧,家长用两只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其脊柱两侧,随捏随按,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捏3-5遍,每晚一次。 2、中脘:胸中与肚脐连线的二分之一处,即是中脘穴位。家长用手掌根旋转按,每日两次。 3、摩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