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艾灸哪里 崩漏发病机制
崩漏艾灸哪里 崩漏发病机制
崩漏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以致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素体阳盛,外感热邪,过食辛辣,致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情志抑郁,肝郁化火,致藏血失常;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或产后余血未尽,瘀血阻滞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忧思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摄无权,而致冲任不固;肾阳亏损,失于封藏,使冲任不固,或肾阴不足致虚火动血,而成崩漏。
针灸气海灸几寸
气海针灸方法
取穴:仰卧,肚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上1./5与下3.5/5交界处(脐下1.5寸)。
进针方向:从腹侧面向背侧面直刺,与腹前壁成90°。
深度:针0.8-1.2寸,留针30分钟;艾炷灸5-14壮,或温和灸20-3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腰部放射。
注意:气海深部为子宫底部,女性月经期不宜深刺穴位;孕妇不宜刺灸。
气海为任脉经穴,乃本经经气所发,既是生气之海,又是大气所归之所,有补肾气,益元气,温下焦,祛寒湿,和营血,理经带,纳肾气,止虚喘之功效,《铜人载》:“针八分,得气即泄,泄后宜补之,灸百壮。”
针灸气海主治病证
1.脏腑气虚之四肢无力,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厥冷,中风脱证,胃下垂,脱肛,阴挺,疝气,遗精,遗尿,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赤白带下,产后崩漏不止,胞衣不下,不孕,虚喘,泻痢不止,水谷不化,便秘,癃闭,淋证诸症。
2.气机阻滞之脘腹胀满,绕脐腹痛,水肿,癃闭,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胞衣不下,崩漏诸症。
妇女崩漏
1. 崩漏(metrorrhagia and metrostaxis)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能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 崩漏可见于西医学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子宫出血。西医学认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存在,可分为排卵性和无排卵性两类。
病证名。见《济生方》。亦名崩中漏下。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的病证。经血非时而下,并量多如注,谓之崩、崩中或经崩;淋漓不断谓之漏、漏下或经漏。崩漏在发病过程中常互相转化,如崩血渐少,可能致漏,漏势发展又可转变为崩,故临床常以崩漏并称。本病以青春期妇女、更年期妇女多见。多因血热、气虚、肝肾阴虚、血瘀、气郁等损及冲任,冲任气虚不摄所致。治崩要以止血为先,以防晕绝虚脱,待血少或血止后,可审因论治,亦即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2.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多见
五月艾的营养价值 温经止血
五月艾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用治脘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证,如艾附暖宫丸。炒炭止血,可用治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下,妊娠胎漏,如胶艾汤。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
针灸断红穴可有效防止女性子宫出血
“功血”中医称崩漏,认为系由冲任不固所致。其中妇女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势如山崩,称为血崩或崩中;出血量少,但持续而淋漓不断,有如雨后屋漏,称为漏后。崩与漏可互相转化,不易截然分开,故常合称崩漏。
功血,临床表现为不规则的子宫出血,月经周期紊乱,出血时间延长,经血量多,甚至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止。根据排卵与否,通常将功血分为无排卵型及排卵型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约占80%~90%,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及更年期,后者多见于生育期妇女。病程长者可伴有贫血症状,必须全面体检,排除全身或器质性疾病。妇科检查一般无特殊发现,有时子宫略有增大,或可触及胀大的卵巢。
治子宫出血,可采用针灸疗法。
针灸断红穴,可有效缓解子宫出血症状。
中医对功血的治疗,可采用针灸断红穴。断红穴为近年发现的经验效穴,临床治疗操作简单、安全便用、疗效满意、易于推广。
断红穴定位:该穴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间,即八邪中的上都穴。
针刺方法:局部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快速沿掌骨水平方向刺入1.5~2寸,使针感上行至肩,留针20分针。配合艾灸15分钟。
机理:断红穴,针之可使经气相通,针感上行至肩,使经气通畅而升提之。灸之能补气固脱,顺经气而能固,经气固则血止,故治疗功血,常获满意的止血效果。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给大家介绍的针灸断红穴可防止子宫出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里也仅是提供一个参考,祝您身体健康。
崩漏艾灸哪里
崩漏艾灸哪里
治则:理血培元,调补冲任。
血崩方取穴:隐白,关元,三阴交,百会,肝俞,脾俞,肾俞。
漏下方:气海,脾俞,三阴交,地机,血海。属寒者加灸命门,中极;属热者加灸大敦,太冲;属瘀者取气冲,冲门,支沟。
取穴方义
隐白为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专治血崩;脾俞配三阴交可补脾摄血;肝俞可复 藏血之功;肾俞,关元培元固本,气摄而血止;更加百会可升阳益气,血随气升,漏下自止;气海,血海双调气血;属寒者者更加命门以温补真阳,中极散胞宫之寒凝;属热者更加大敦,太冲二穴,足厥阴肝经的井穴与原穴并用,可清泄血热,散厥气,调气血;属瘀者更加气冲,冲门,支沟三穴,以助行气化瘀之力。
操作方法
1.艾炷灸:隐白,百会,气海均可用如麦粒大艾炷灸10-20壮,肝俞,肾俞,脾俞各灸10壮,三阴交,地机,血海各5壮。
属寒者处艾炷重灸以上诸穴外,还可加命门,中极两穴,每穴用麦粒大小艾炷灸20壮,属热者,加大敦,太冲各5壮,急吹其火,使艾柱快速烧尽,取其散热泻火之效,属瘀者,气冲,冲门各灸3壮,支沟灸5-7壮
2.艾条灸:艾条悬灸,重点穴位是隐白,气海,关元,中极四穴,重者可用瘢痕灸法,局部灸疮可外敷药膏保护至结痂成瘢,其余诸穴可灸至皮肤潮红,一般灸15分钟左右。
3.隔物灸:隐白,气海,关元,中极四穴均可采用隔姜灸法,艾炷可大如蚕豆,应鲜姜上艾炷热力蒸透,水汽每至穴位皮肤起水疱,用消毒三棱针在水疱地部刺破放出水后,再外敷药膏,以防感染,促进吸收。
艾叶的作用与功效
1、理气血
艾叶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2、能散寒除湿,温经止血
艾草又名香艾、蕲艾、艾蒿,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经。
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及腹痛,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有明显疗效,是一种妇科良药。现正是艾草上市的时候,艾草可做艾糍点心,加工成各种菜式和药膳。
3、抗菌作用
艾条烟熏尚能减少烧伤创面的细菌。豚鼠结核经艾灸治疗后,疾病进展较慢,病变较轻,尤以病程后期更明显;
4、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反应
但所增强的程度不如动物获得免疫性时那样显著;
豚鼠网状内皮系细胞的吞噬机能与内脏的结核病变是一致的,当肝、脾受到疾病的损害时,吞噬机能即下降。
5、另外,还具有抗真菌作用、平喘作用、利胆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止血作用、对胃肠道及子宫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作用、抗过敏作用等。
崩漏中医艾灸治疗 崩漏艾灸操作方法
1.艾炷灸:隐白,百会,气海均可用如麦粒大艾炷灸10-20壮,肝俞,肾俞,脾俞各灸10壮,三阴交,地机,血海各5壮。
属寒者处艾炷重灸以上诸穴外,还可加命门,中极两穴,每穴用麦粒大小艾炷灸20壮,属热者,加大敦,太冲各5壮,急吹其火,使艾柱快速烧尽,取其散热泻火之效,属瘀者,气冲,冲门各灸3壮,支沟灸5-7壮
2.艾条灸:艾条悬灸,重点穴位是隐白,气海,关元,中极四穴,重者可用瘢痕灸法,局部灸疮可外敷药膏保护至结痂成瘢,其余诸穴可灸至皮肤潮红,一般灸15分钟左右。
3.隔物灸:隐白,气海,关元,中极四穴均可采用隔姜灸法,艾炷可大如蚕豆,应鲜姜上艾炷热力蒸透,水汽每至穴位皮肤起水疱,用消毒三棱针在水疱地部刺破放出水后,再外敷药膏,以防感染,促进吸收。
崩漏带下及子宫肌瘤的针灸治疗
人体的机能活动主要依靠气血,气血在经脉中有一定常数,针刺的主要作用就是调和气血,使之恢复平衡。就气而论,它代表人体内最原始、最根本的精微物质和各种复杂的功能活动。气在体内弥漫散布,周流不息地运转,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当人体发生疾病时,正邪相搏,阴阳失调而气机紊乱,针刺治疗就是通过经络气血的全面联系,根据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属性,施行相应的针刺手法,决定留针、快针,以调整脏腑经络气机,使营卫气血恢复正常,阴阳复归平衡,疾病痊愈。作为医者,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求医生在针刺施术时,做到精神内守,神志专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密切观察病人的神态变化,体察针下感应,用心于针,直到针下产生得气,才能收到良好疗效。像我师父陈新华这样有功力的医生,他还能通过针将气运于病人的体内往复循环,一次打通所有不通之处。但此法极耗医生本人的元气,我师父每次给病人运气针灸完毕要喝两壶水,然后静坐练功一两个小时,有时甚至要练半天才能恢复元气,病人若不是行善积德功德圆满之人,我师父是不会予以此法治疗的。下面就妇科常见的崩漏、带下,及子宫肌瘤谈谈我个人的针灸治疗方法。
崩漏是妇女子宫出血的征候。崩,指出血量多,来势急骤;漏,指出血量少,淋漓不绝。在发病的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渐少,可能致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多以崩漏并称。该病证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受损,不能固摄,临床以虚证为多。
经漏多由体质孱弱,气虚不能摄血,冲任不固,以致月经淋沥不断,色淡而不鲜。或因经期内行房,致伤胞宫而成,则多少腹疼痛。此外如寒热邪气客于胞中,或忧思郁结气滞不宣,皆可造成经漏。其证象:经来不断,淋沥无时,所下不多,或时行时止,或少腹绵绵作痛,神疲肢倦,饮食减少,脉沉细或数。
关于崩血,张石顽是这么讲的:“崩之为患,或脾胃虚损,不能摄血。或肝经有火,迫血妄行,或怒动肝火,血热沸腾,或脾经瘀结,血不归经。凡此皆足造成血崩。悲哀过度,亦是主因。”其证象:突然下血不止,患者顿呈贫血状态,全身皮肤苍白,口唇爪甲尤甚,心虚,肢麻,眩晕,耳鸣,甚则不省人事,脉芤或沉或浮。
带下,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一种粘稠液体,如涕如脓,因与带脉有关,故称带下。发病原因大都是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肾气不足,下元亏损,致使带脉失约,任脉不固,临床以脾肾虚较为常见。夹血者为赤带,属热。少腹隐隐作痛,阴道灼热,所下之物或夹秽臭。属寒者不痛,不秽臭,所下之物白色为多。亦有因思虑过度、手淫、房事不节而感者。若出现赤、白、黄、绿、黑五色带,一定是病变成了癌症,需要引起重视。
在针灸治疗方面,无论崩漏还是带下,温补脾肾是重中之重。元代著名针灸大家窦汉卿在《标幽赋》里就明确指出:“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依归。”健脾益气可以增加固摄作用,补肾壮阳可以加强摄纳作用,这些治疗法则都是治疗崩漏、带下病的有效大法。
我在治疗崩漏时最常用的是奇穴断红,此穴有补气固涩的作用,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效果很好。治疗崩漏的方法当然是用十四经上的大敦穴为最好,其次是隐白,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脾统血”,月经出血量不正常与肝脾有关,大敦为肝经井穴,隐白为脾经井穴,两者都能治急症。一般针刺即有效,病势急也可在此二穴直接灸效果尤佳。隐白位于下肢大趾之端,连接阳经之气,有升发之功,故可治下血崩漏之证,是止血治标之主穴。经漏加灸关元、气海、百会、肾俞、命门,血崩加灸三阴交、隐白、大敦、百会、关元、中极。若是发脾气暴怒引起的血崩,可取双侧曲泉穴,用泻法,留针20分钟,针刺一两次即愈,因为此证属肝经火灼,迫血妄行所致。《灵枢﹒厥痛》篇云:“病注下血,取曲泉”,曲泉是木经的水穴,泻曲泉有平肝泻火,滋阴清热之作用,标本皆能兼顾,故用以治疗肝火血崩有奇效。
子宫若有疼痛,加针陷谷、承浆二穴。陷谷穴与肺、大肠通,有一股金气,有理气的作用,属土经的木穴,在五行上跟木跟肝相关,能疏肝理气,调理肝脾,月经的疾病常常要用针灸或用药来疏肝,另外,阳明经多气多血能调理气血,这个穴位在足阳明胃经上,治疗生理痛作用很好,因为它是木穴可以疏肝,又是胃经的穴位多气多血所以可以调理气血。承浆穴也是治疗生理痛很好的穴位,它可以说是任脉的井穴,井穴可以开窍去寒,任脉通到阴部,承浆穴可开窍去其寒,另外它也是手足阳明经脉的交叉点,手足阳明有调理气血作用,月经疼痛多半是因为气血不通,气血瘀滞,或下焦虚寒所致,因此针刺承浆穴效果也不错。
带下病我一般选择手太阴肺经肩部肌肉丰厚处阿是穴针刺,此处痛点在肺经上,肺主气,有理气作用,此处肌肉丰厚,脾主肉,又可健脾祛湿,赤白带一般都是脾虚湿重或气不固摄,针刺此处阿是穴两者兼治,故可以去带。当然还有其他组穴也可以选择,只要是健脾、益气的穴位都可以,这里不再累述。
子宫若有肌瘤,不仅要用毫针,还要加以火针、艾灸,以微通,温通经脉,调气行血,消癥散结,从而达到祛除肌瘤的目的。此病初期,多因气血瘀积而致癥块,发于胞宫,古人称之为“石瘕”,此时正气尚充,故为邪实之证,可治以活血化瘀、调气散结法,以火针刺关元、大赫、气冲、中极、水道、归来、血海、三阴交等穴温通经脉,行气血散结可愈。如病程日久,冲任失调,月经发生异常,多有出血不止等症,久之气血两亏,旁及五脏六腑,变生诸症蜂起,此时瘤体未除,而正气已虚,故为虚中夹实,实中夹虚之难治之证,其治法当以补泻兼施,微通、温通之法酌用,方能奏效。若虚实之比,气血虚已成标急之证,治以刺关元、中极补肾气,刺隐白补脾气以统血止血,灸痞根以温通经气,消散结块。痞根穴出自《重编医经小学》一书,位居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半,古人每遇痞块、瘰疬之证,常用此穴针或灸之。我治子宫肌瘤,多艾灸此穴,临床效果甚好。有些病人是肝郁引起的虚实夹杂之证,可先针行间调肝气而化瘀,刺八髎、中空通经调气以散结,灸痞根以温通,临床效果也不错,因病人久病体虚,在复诊中可加刺肾俞、脾俞以补脾益肾,调补气血,以上穴位共同起到了调气止血、通经散结、治愈疾病的目的。
艾叶的作用与功效
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艾草又名香艾、蕲艾、艾蒿,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经。能散寒除湿,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及腹痛,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有明显疗效,是一种妇科良药。现正是艾草上市的时候,艾草可做艾糍点心,加工成各种菜式和药膳。
抗菌作用:艾条烟熏尚能减少烧伤创面的细菌。豚鼠结核经艾灸治疗后,疾病进展较慢,病变较轻,尤以病程后期更明显;此外还能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反应,但所增强的程度不如动物获得免疫性时那样显著;豚鼠网状内皮系细胞的吞噬机能与内脏的结核病变是一致的,当肝、脾受到疾病的损害时,吞噬机能即下降。
另外,还具有抗真菌作用、平喘作用、利胆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止血作用、对胃肠道及子宫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作用、抗过敏作用等。
崩漏的历史沿革
1. 历代医著对崩漏论述不断深化。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首先指出:“阴虚阳搏谓之崩。”是泛指一切下血势急的妇科血崩证。
2. 汉代《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漏下”之名和宿有症病,又兼受孕,症痼害胎下血流不止,以及瘀阻冲任、子宫之病机、治法及方药。在同篇的胶艾汤证中,对漏下、半产后续下血不止、妊娠下血三种不同情况所致的阴道出血症作了初步鉴别,并以胶艾汤异病同治之。又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指出妇人年五十,病下血数十日不止,温经汤主之,是冲任虚寒兼瘀热互结导致更年期崩漏的证治。此外,本篇还记载“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和以脉诊断半产漏下。《内经》论崩和《金贵要略》论漏下,为后世研究崩漏奠定了基础。
3. 金元时代李东垣在《兰室秘藏》论崩主脾肾之虚,有认为“肾水阴虚,不能镇受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4. 明代医家对崩漏的认识较为深刻,如方约之在《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治崩三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后世医家继承并发展了三法的内涵。
5. 清代《傅青主女科》又指出“止崩之药不可读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创制了治疗气虚血崩昏暗的“固本止崩汤”和治血瘀致崩的“逐瘀止血汤”,均为后世常用。
崩漏止血一个穴位搞定
月经量多、崩漏是妇科的常见病症,遇到这种情况别着急,试试这个办法,会解你的燃眉之急......
每个人都知道,人体缺血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气血充足,人才能够充满活力。
如果脾气虚弱,血液就不能正常运行,会引起多种出血症状,比如:月经量多、崩漏等等。
遇到这种情况别着急,用一个简单的办法就能把血止住。在大脚趾的内侧指甲角处,有一个穴位叫“隐白穴”,对因为脾虚引起的出血症有很好的止血作用。
把艾条点燃,对准隐白穴的位置灸10——20分钟,先灸左脚,后灸右脚。找不准穴位也没关系,只要把艾条在大脚趾的内侧来回灸就可以了,用不了多久血就能止住。
如果时间充裕,每天中午、晚上各灸一次,白天没时间,只在晚上灸一次就能起到止血作用。“止血”并不是把血完全止住没有了,而是把出血的量给控制住,恢复到正常状态。
出血正常了也别停止艾灸,最好持续到月经结束,这期间要多吃些补气养血的食物,如黑糯米、黑芝麻、核桃仁、枸杞、山药、桂圆、大枣等。
月经量多、崩漏是因为脾气虚弱造成的,知道了原因,就要想办法养好脾胃,脾胃功能好,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就强,吃进肚里的食物才能转化成血液供身体所用,人才能活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