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有什么特征 黄疸程度较轻
母乳性黄有什么特征 黄疸程度较轻
母乳性黄疸的宝宝,往往黄疸程度以轻、中度为主,重度少见,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多见,并不会影响到孩子正常生长。
吃母乳会导致黄疸吗
近年来国内由于对母乳性黄疸认识提高,加以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开展母婴同室,纯母乳喂养率明显上升,随之母乳喂养性黄疸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有临床统计发现,母乳性黄疸可占到新生儿黄疸发生率的20%以上。不过,导致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原因至今尚无明确结论。
在完全吃母乳的小儿中,有少数小儿生后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且黄疸程度也较重,皮肤、眼白部分黄染较深,但小儿精神好,能吃能睡,体重增长也正常,经化验检查除血胆红素增高外肝功能等均正常,如试停母乳则黄疸逐渐减轻或消腿,这种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主要由于母乳中有些成分会影响小儿胆红素代谢所致。如黄疸不是很重,可不必特殊处理,多在添加辅食后即可逐步减轻并消退;如黄疸较重,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小儿的饮食,如暂停吃母乳改吃牛奶等,既有利于诊断也可用于治疗,待黄疸减轻或消退后即可恢复吃母乳。
母乳性黄疸多少算高
母乳性黄疸一般分为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和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早发性母乳性黄疸见于生后一周以内的新生儿,是由于哺乳量不够,然后导致的肝肠循环增加,使黄疸程度升高,一般它的出现时间就是会比较早一些,然后黄疸的程度可能比生理性黄疸升高,一般目前国内监测母乳性黄疸,监测在一周以内的宝宝,大概平均在11-14毫克每分升的样子,峰值大于12.9毫克每分升,占34.4%,黄疸时间延长到出生后两周和三周,大概是在21%到7.89%。
晚发性母乳性黄疸它的出现时间会比较晚,通常在生后一周以后,两周左右达到高峰,然后黄疸时间持续比较长,持续四到六周,或延长到两到三个月,黄疸程度一般是以轻中度为主,一般黄疸是在12-20毫克每分升,重者可以达到25毫克每分升以上。母乳性黄疸首先要明确它是可以排除其他病理因素引起黄疸升高,宝宝一般情况良好,然后他的黄疸跟母乳喂养关系会比较大的,如果是晚发性母乳性黄疸,停母乳三天左右,黄疸可以下降50%,黄疸程度可能会比生理性黄疸明显的升高,所以要继续密切监测黄疸情况,如果明显升高,必要时要采取干预治疗。
母乳性黄疸妈妈的饮食
母乳性黄疸分为两类,一类是早发性母乳性黄疸,还有一类是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早发性母乳性黄疸见于早期的新生儿,一般是生后一周以内的新生儿,是由于母乳的喂养量不够,导致胎便排出延迟,使得肠肝循环增加,从而使胆红素水平高于正常的范围,这时候妈妈要加强营养,可以适当吃一些高蛋白食物,促进乳汁的分泌,适当地增加哺乳的频次,必要的时候补充配方奶的喂养,从而使他的营养跟的上,然后大小便排的出,次数增多,有助于黄疸的减轻。
另外一类晚发性母乳性黄疸,它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这个跟妈妈的饮食是没有很大的关系的,它通常是发生在生后一周以后,两周左右达高峰,然后持续时间可达四到十二周,所以晚发性母乳性黄疸,黄疸程度可能会更重一些,持续时间会更长一些,定期监测黄疸就行了,跟妈妈的饮食关系不大,所以妈妈正常饮食就可以了。
母乳性黄疸是什么造成的
母乳性黄疸又分为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和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早发性母乳性黄疸是单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最初三到五天,是由于摄入母乳量不足,胎粪排出延迟,使得肠肝循环增加,导致胆红素水平高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甚至达到需要干预的标准,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常有生理性体重下降大于12%,这个是主要由于母乳喂养不够,导致摄入量不足,导致的黄疸升高。
还有一种晚发性母乳性黄疸,考虑跟母乳成分有关系,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是因为母乳中含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明显的升高,使得肠道内通过水解结合胆红素成为未结合胆红素,使回收增加,导致黄疸升高。另外婴儿正常肠道内的菌群,可以转化结合胆红素成粪胆原随着粪便排出,然后人工喂养与母乳喂养的黄疸,他的肠道菌群有差异,母乳喂养是缺乏转化结合胆红素的菌群,使得肠肝循环的负担增加,导致黄疸加重。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母乳性黄疸跟遗传因素有关,这个遗传因素可能是跟基因的突变是有关系的,遗传因素可发生于母乳喂养的宝宝,使母乳性黄疸加重或迁延时间延长。一般目前母乳喂养的黄疸,它的机制尚不明确,没有明确的病因,如果是母乳性黄疸,一般宝宝是情况良好的,并可以排除其他引起黄疸升高的一些病理因素,如果是黄疸持续升高,可以暂停母乳,一般暂停母乳两到三天可以看到明显效果,如果是黄疸程度很重,特别是早期的新生儿,如果是大于二十毫克每分升的时候,要注意干预治疗,避免可能会引起脑损伤。
新生儿黄疸是什么
新生儿黄疸(别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胎黄)是指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的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新生儿黄疸是种正常现象,60%-80%的新生宝宝在出生后2到5天内会出现黄疸。
尽管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很多,但临床上常见的有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和新生儿溶血病三种。生理性黄疸是指因胆红素代谢尚不完善而引起的暂时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则易发于用母乳喂养的顺产足月新生儿。而新生儿溶血病,是指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造成的一种溶血病。
前面两种黄疸并不会影响小北鼻的健康,但新生儿溶血病则需接受治疗。所以,小北鼻发生黄疸时,家长们可根据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发展速度作一个初步判断。对于生理性黄疸,不必过于担心;如果黄疸程度严重、发展速度快,则有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应及时送院诊治。
母乳性黄疸的防治新招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性和迟发性(真性母乳性黄疸)两型。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逐渐加重,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可达10-30mg/dl,升高的胆红素水平可持续2-3周,然后缓慢下降,3-12周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正常足月新生儿,在出生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胆红素不超过12mg/dl,可以持续2-3周,这是生理性黄疸;至于因为溶血、阻塞或肝细胞损伤而出现的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黄疸程度重,持续时间长达一月以上,称为病理性黄疸。
近年来发现有一种介乎生理与病理之间的,其持续时间比生理性黄疸长,黄疸程度比生理性黄疸重,发生在完全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这种新生儿哭声响亮,吃奶好、反应好、大便颜色与母乳喂养儿相同,除了黄疸程度稍深外,没有任何病态。
分为早发性和迟发性(真性母乳性黄疸)两型。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逐渐加重,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可达10-30mg/dl,升高的胆红素水平可持续2-3周,然后缓慢下降,3-12周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发生母乳性黄疸的原因至今还未完全明确,文献可能是患儿的母亲初乳中含有2α-20β孕二醇,抑制了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使胆红素不能与这种酶相结合,使小肠对胆红素回吸收增加,因而出现明显示黄疸。
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数能自行恢复。
(一)预防:
(1)孕期绝对禁止服用含有激素的滋补品及或等。(2)慎重服用人参类制剂及食品。
(二)治疗:
(1)停止喂哺母乳2-3天,用配方奶代替。假如胆红素在停乳后下降50%,即可确诊,若2-3天后再次哺乳,血清胆红素水平可上升至1-3mg/dl,但不会再达到上述高水平。
(2)少量多次喂母乳可使黄疸减轻。
(3)服用C及B1、B6,保护肝脏。
(4)维生素B12注射液0。1-0。2毫升,在足三里穴注射,隔日1次连用2-3次即可。
母乳性黄疸怎么判断 停母乳后看宝宝黄疸程度
母乳性黄疸,最简单判断方式就是,停母乳后看宝宝黄疸程度。如停母乳喂养48~72小时后,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迅速下降为原水平的50%左右。如果接着重新哺乳,黄疸又上升。那基本可以判定为母乳性黄疸了。
母乳性黄疸如何护理
近年来发现有一种介乎生理与病理之间的新生儿黄疸,其持续时间比生理性黄疸长,黄疸程度比生理性黄疸重,发生在完全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这种新生儿哭声响亮,吃奶好、反应好、大便颜色与母乳喂养儿相同,除了黄疸程度稍深外,没有任何病态。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性和迟发性 (真性母乳性黄疸 )两型。一般在生后4- 5天出现,逐渐加重,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可达 10- 30mg/dl,升高的胆红素水平可持续 2- 3周,然后缓慢下降,3- 12周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发生母乳性黄疸的原因至今还未完全明确,文献报告可能是患儿的母亲初乳中含有2α- 20β孕二醇,抑制了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使胆红素不能与这种酶相结合,使小肠对胆红素回吸收增加,因而出现明显示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