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吸拔的方法
拔罐吸拔的方法
1、火罐法:利用燃烧时的火焰的热力,排去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将罐吸着在皮肤上。有下列几种方法:
(1)投火法:将薄纸卷成纸卷,或裁成薄纸条,燃着到1/3时,投入罐里,将火罐迅速叩在选定的部位上。投火时,不论使用纸卷和纸条,都必须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烧一寸左右后,纸卷和纸条,都能斜立罐里一边,火焰不会烧着皮肤。初学投火法,还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层湿纸,或涂点水,让其吸收热力,可以保护皮肤。
(2)闪火法:用7~8号粗铁丝,一头缠绕石棉绳或线带,作好酒精捧。
使用前,将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灯或蜡烛燃着,将带有火焰的酒精棒一头,往罐底一闪,迅速撤出,马上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此时罐内已成负压即可吸住。
闪火法的优点是:当闪动酒精棒时火焰已离开火罐,罐内无火,可避免烫伤,优于投火法。
(3)滴酒法:向罐子内壁中部,少滴1~2滴酒精,将罐子转动一周,使酒精均匀地附着于罐子的内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后用火柴将酒精燃着,将罐口朝下,迅速将罐子叩在选定的部位上。
(4)贴棉法:扯取大约0.5公分见方的脱脂棉一小块,薄蘸酒精,紧贴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着,马上将罐子扣在选定的部位上。
胸部下垂有什么办法可以调整 拔罐调整下垂胸部
拔罐穴位:中府,膻中,天宗,少泽,屋翳。
拔罐方法:拔罐前喝500毫升水或橙汁,在拔罐穴位上涂抹按摩乳或是凡士林,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或真空罐,拔罐时采取仰卧位,吸拔于中府,膻中,屋翳穴,留罐十五分钟;然后改俯卧,将罐吸于天宗穴,留罐10到15分钟。
后背岔气了怎么快速治 后背岔气的拔罐疗法
留罐法将火罐吸拔在疼痛部位上,即哪疼就在哪拔罐,留罐10分钟左右。
走罐法:取俯卧位,将火罐吸拔在背部,然后沿华佗夹脊穴推拉火罐,至皮肤出现红色淤血为止,一般10~15分钟。
华佗夹脊穴在第一胸椎至第五胸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分别沿脊柱两侧推拉火罐。
如何拔罐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治疗方法:治法一取穴:膏肓、肺俞、风市、脾俞穴。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在穴位上,至皮肤充血发红为度,每日2-3次。治法二取穴:大椎、肺俞、膈俞、膏肓穴。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在穴位上,至皮肤充血发红为度。隔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治法二取穴:中府、天突、膻中、气海、足三里、大椎、肺俞、脾俞、肾俞穴。操作:采用留罐法,患者先取仰卧位,在身体前侧的穴位上拔罐,留罐15分钟,起罐后,患者改俯卧位,在背部穴位上拔罐,留罐15分钟;也可以采用针罐法......
拔火罐的方法
火罐: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排去空气。即借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而吸着于皮肤上,称火罐法。又可分为四种:
1、投火法:用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不等纸条燃完,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于体表。
2、内火法:以镊子夹住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罐内绕一圈,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有吸住。
3、贴棉法:用1厘米见方的棉花一块,不要过厚,略浸酒精,贴于罐内壁中段,然后点着,罩于选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
4、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2~3厘米,放在被拔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罐扣上,可产生较强吸力,使罐吸住。
以拔罐形式分类,可分为如下几种方法:
1、单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明显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范围大小,选取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处拔罐;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在肩内陵处拔罐;冈上肌腱炎在肩髃处拔罐等。
2、多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可在病变部位吸拔数个乃至排列吸拔十数个罐,称为“排罐法”。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位置成行排列拔罐。治疗某些内脏器官瘀血时,可按脏器解剖部位在相应体表纵横排列拔罐。
3、闪罐:吸拔后即起去,反复多次。即将罐拔上迅即起下,再拔上,再起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上。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证。
4、留罐:吸拔后留置一定时间。即拔罐后,留置5~15分钟。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肌肤瘠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
拔罐的应用
(1)留罐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一般留置5~10分钟;多用于风寒湿痹、颈肩腰腿疼痛。
(2)走罐罐口涂万花油,将罐吸住后,手握罐底,上下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多用于感冒、咳嗽等病症。
(3)闪罐罐子拔住后,立即起下,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多用于面瘫。
(4)刺络拔罐先用梅花针或三棱针在局部叩刺或点刺出血;再拔罐使罐内出血3~5毫升;多用于痤疮等皮肤疾患。
拔罐吸拔部位的选择
(1)就近拔罐
就近拔罐即在病痛处拔罐,也就是在阿是穴处拔罐;这是由于病痛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局部经络功能之失调,如经气不通所致;在病痛处拔罐,就可以调整经络功能,使经气通畅,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阿是穴是中医以病痛局部或敏感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部位的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灵枢经筋》说:“以痛为输”、即根据痛的部位来定位。阿是穴这一名称,是《备急千金要方》开始提出来的。它既无具体的穴名,又无固定的位置,临床上多用于疼痛性病症。阿是穴在疾病诊断上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如在足三里下1~2寸间有明显压痛,结合临床右下腹部疼痛等体征,有助阑尾炎的诊断。
(2)远端拔罐
远端拔罐就是在远端病痛处拔罐。这远端部位的选择是以经络循环为依据,刺激经过病变部位经络的远端或疼痛所属内脏的经络的远端,以调整经气,治疗疾病。如牙痛拔合谷,胃腹疼痛拔足三里,颈椎疼痛拔足三里等。
(3)特殊部位拔罐
某些穴位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因此,可根据病变特点来选择拔吸部位。如:大椎、曲池、外关等有退热作用。如治疗发热时,可以在上述部位处拔罐。内关对心脏有双向调节作用,如心跳过缓、过急可以选择此穴。
(4)中间结合,强调脊椎
颈椎部是指颈椎到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头部、颈部、肩部、上肢及手部的病变和功能异常。如头晕、头痛、颈椎病、落枕、肩周炎、手臂肘腕疼痛等。
胸椎上部是指第一胸椎到第六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心、肺、气管、胸廓的病变。如心悸、胸闷、气短、咳喘、胸痛等病症。
胸椎下部是指第七胸椎到第十二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肝、胆,脾、肠等器宫的痛症。如肝区胀痛、胆囊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肠炎、腹痛、便秘等病症。
腰椎部是指腰椎以下的腰椎部,主要治疗肾、膀胱、生殖系统、腰部、臀部、下肢各部位的病变。如肾炎、膀胱炎、痛经、带下、阳痿、腰椎增生、椎间盘脱出、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疼痛等病症。
中暑拔罐有用吗 拔罐治疗中暑的穴位
(1)取穴:曲池(双)、委中(双)、舌下两青筋。
(2)操作法:刺络拔罐法。轻者先用三棱针点刺,微出血即可,血止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舌下不拔罐),留罐10-15分钟。重者先用手或筷子2-3根沾水拍打曲池、委中,待表筋显露后,再用三棱针点刺放血10毫升左右,待血止,再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
穴位上,留罐以出血量15-20毫升为度,起罐后用2%碘酒涂擦针孔口即可。若已昏迷,先用皂角散(皂角研细末)少许吹入鼻孔后,再行上法疗之。
小贴士:重度中暑还可加刺少商、中冲、人中、十宣穴放血少许。
(1)取穴:主穴:大椎、委中、外关。配穴:中冲、十宣、脊椎两侧、关冲。
(2)操作法: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按常法行罐,留罐5分钟。脊柱两侧用梅花针重叩刺3-5次,用走罐法;中冲、关冲、十宣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不拔罐。
(1)取穴:曲池、委中、曲泽、十宣。腹痛配神阙;神昏配人中、关冲。
(2)操作法: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各穴(神阙穴不针刺),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留罐5分钟。每日治疗1-2次。人中、关冲、十宣只刺针出血,不拔罐。
小贴士:放血多少,应视患者体质、中暑轻重而灵活掌握,但每次出血量以不超过50毫升为宜。
(1)取穴:主穴:大椎、外关、脊柱两侧。配穴:十宣、关冲。
(2)操作法:刺络拔罐法和走罐法。大椎、外关用刺络拔罐法按常法行罐;脊柱两侧先用梅花针重叩刺3-4次,然后用走罐法按常法行罐,至皮肤紫红色为度。配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少许,不拔罐。
小贴士:如果1次不愈,隔1小时拔罐1次。
偏头痛折磨人不妨试试拔罐疗法
【取穴】
(1)颈背部膀胱经穴、督脉穴。
(2)太阳、印堂、大椎、风门、心俞、肝俞。
(3)太阳、印堂、风池、合谷、太冲。
【操作方法】
(1)火罐法于第一组经穴中,以心俞、脾俞、肝俞、肾俞为重点,涂以润滑介质,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穴上。或将罐沿膀胱经、督脉至上而下走罐数次,以患者皮肤潮红为度;最后将罐吸拔于心俞、肝俞、脾俞等穴上,留罐5~10分钟。
(2)刺络拔罐法在第二组穴位中,依据辨证,每次选用3~4个穴位。常规消毒后,将三棱针点刺脉络,放出紫暗淤血,血止后将罐吸拔于穴上,留罐时间依局部颜色而定。
(3)针罐法于第三组穴中,常规消毒后,将毫针刺入穴中,施以手法。太阳、印堂二穴针法以刮针为主,风池则用捻转补泻。留针20分钟。起针后,将大小适宜之罐吸拔于太阳、印堂,或其他背俞穴。留罐10~20分钟。
【注意事项】
因头面部肌肉浅薄,拔罐有一定难度,且留罐时间不宜太长,以免留下疤痕。故本病治疗以采用针法为佳。
拔火罐的临床应用
1.拔罐的方法闪火法操作要点:用镊子夹酒精棉球点燃,在罐内绕一圈再抽出;迅速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住。
2.拔罐的应用(1)留罐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一般留置5~10分钟;多用于风寒湿痹、颈肩腰腿疼痛。(2)走罐罐口涂万花油,将罐吸住后,手握罐底,上下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多用于感冒、咳嗽等病症。(3)闪罐罐子拔住后,立即起下,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多用于面瘫。(4)刺络拔罐先用梅花针或三棱针在局部叩刺或点刺出血;再拔罐使罐内出血3~5毫升;多用于痤疮等皮肤疾患。
3.拔罐注意事项(1)操作禁忌拔火罐时切忌火烧罐口,否则会烫伤皮肤;留罐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否则会损伤皮肤。(2)部位禁忌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部位,孕妇的腰骶、下腹部,均不宜拔罐。
肩周炎拔罐位置示意图 肩周炎拔罐治疗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
用小火罐或小硅胶罐,小抽气罐吸拔头部腧穴以及面积较小的腧穴,背部及肌肉丰厚处腧穴可选用中等大小的罐具。
阳陵泉,中平穴,阴陵泉,条口,承山等腧穴可以采用煮药罐法,选用合适型号的玻璃火罐,另煎桃红四物汤药液,每罐内放置3-5毫升药液,对上述穴位进行拔罐,留罐10-15分钟后起罐。
急痛症可采用刺络拔罐法,对肩髃,肩贞,阿是,手三里,大杼等腧穴进行点刺出血后,再用闪火法拔罐。具体操作为,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后,用三棱针点刺穴位至微出血,或用梅花针重叩该区域,以全部渗出血珠为度,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每隔1-2日操作一次。
运用拔罐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显著
【取穴】
肩髑、肩前、肩贞、天宗、阿是、手五里。
(1)火罐法用闪火法将大小适宜之罐吸拔于以上所选穴位,留罐时间以皮肤紫红为度。每日1次。
(2)刺络拔罐法于上述穴位中选取2~3个,皮肤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或银针点刺出血,再选用大小适宜之罐,以闪火法将罐吸拔于穴上,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擦净血迹。
(3)针罐法在上述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毫针行捻转泻法,留针15分钟。起针后再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穴上,留罐lO~15分钟。隔日1次。
(4)药罐法在肩部涂上麝香正骨水,施以手法推拿至皮肤潮红后,用闪火法将大小适宜的玻璃罐吸拔于穴上;或用竹罐在药汁中(透骨草、防风、川乌、草乌、延胡、泽兰等各100克煎汁)煮沸,取出后甩干,趁热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穴上,留罐10分钟,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