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孩子这3点以后才不会吃亏
教会孩子这3点以后才不会吃亏
每当提到“孩子”这个词时,你脑海里是否会出现这样几个形容词:可爱、天真烂漫、单纯、乖巧、纯朴……实际上大部分孩子都是单纯可爱的,容易激起人的保护欲。但有一种孩子,却让人怎么都喜欢不起来。
前不久我在广场等人,看到一个大约3岁的小男孩在扯另一个女孩的小辫子,女孩生气地说:“不许动我!”男孩看到女孩怒了,反而更高兴,再次用手去扯她的辫子,女孩可能真的很火大了,扬起手想要反抗……这时男孩的奶奶走过来,说“谁家的丫头怎么凶巴巴的?弄一下你辫子怎么啦,又不痛不痒……”
有奶奶撑腰,男孩更放肆了,想要扯女孩的裙子,孤军无助的女孩只好哇哇大哭,这时女孩的姐姐过来护着妹妹,结果却是两个女孩被老人叉着腰点着鼻子骂:“不就是个黄毛丫头,你以为你有多高贵?就轻轻弄你一下,怎么啦?blabla……”再看看那个男孩,一脸坏笑,还觉得很有趣……这一幕,连周围的路人看了都感到不舒服,果真是什么样的人,养出什么样的子孙后代啊!
孩子的行为性格不是一天养成的,从他出生那一天起,我们的一言一行,都看在他的眼里,而我们的家庭教育原则,更是决定着孩子以后会不会长歪。要是孩子在幼龄阶段就有以下的表现,那家长真要长点心了,及时纠正、引导,才能让孩子有好的教养。
1、仗着自己年龄小,以自我为中心
很多妈妈在孩子淘气的时候,会用“孩子还小不懂事”来为孩子开脱,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孩子总是仗着自己还小,以自我为中心,做出更多没教养的事。
然而,你不教育孩子,社会就会替你教育他。要知道社会的教育,可比父母的教育要残酷多了。而孩子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没有人有义务像他的父母一样宠着他、爱着他,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并保持着相互尊重的原则。
我一个朋友就说过自己一个远方亲戚的故事,在家是个独子,从小到大被父母宠到不行,结果成年后仍然不懂体谅他人,出到社会了,仍然改不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性,结果成了被周围人孤立的怂包,回到家了就向自己的父母出气……这就是“子不教”的后果啊!
所以说,孩子再小,也是需要父母引导和教育的,要是不注意这一点,孩子长大后得吃多少亏、走多少弯路?
2、易怒,情绪控制能力很差
再来说说孩子的情绪控制问题,如果你的孩子从小就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真不是孩子天生的,而是你教育的结果。
孩子的情绪受父母的影响非常大,一个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孩子,通常背后也有一对轻易发怒的父母。比如,当孩子调皮捣蛋时,你很容易情绪失控……久而久之,孩子的行为模式也会跟你越来越像。当他达不到自己的某个目的的时候,也会通过发怒来向周围的人示威,企图让他人妥协在自己的坏情绪之下,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
但是,如果一个人通过发脾气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的事谁不干啊?
因此,不想养出一个爱发脾气的娃,家长一定要记住这两点:
1、不要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答应他的要求,不让他尝到发脾气就能获益的甜头。
2、孩子发脾气时,告诉他“妈妈陪在你身边(让他感受到你的关注),等你平静以后,你再跟妈妈说话好吗?(给机会孩子表达)”
孩子慢慢就会意识到——“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周围的人,都不会因为我发脾气了,就满足我的愿望”。
这样孩子才有可能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改掉容易发怒的坏习惯。
3、不懂体谅他人,缺乏同理心
另外,要是一个孩子缺乏同理心,那也是一件很蛋疼的事。
朋友曾说过自己一个烦恼,有一次生病发烧,累得快崩溃了,孩子却缠着要出去玩,一会儿趴在妈妈的背上要玩坐飞机;一会儿拖着妈妈的手,说要出去逛街街;想要眯上眼睛睡一会儿,孩子却在旁边大哭大闹……
朋友无奈地感叹:“为何别人家的都是贴心的小棉袄,自己却生了一个磨人的小妖精?”
其实孩子的同理心,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比如,当孩子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可能在吃奶的时候会不小心咬到你的乳头、玩玩具的时候会不知轻重砸到你的身上……这时你大可以告诉他:“宝宝不能这样,妈妈会疼。”
千万不要有圣母的思想,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咬疼你、砸到你都是因为不小心,没必要跟孩子计较……这真的不是计较好吗?只有当你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他了,他才有可能会慢慢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什么影响,做事的时候,才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而那些一味隐忍的父母,只会教出一个没有同理心的孩子,这是害,不是爱,为人父母务必都要知道这一点。
如何指导孩子玩玩具
孩子爱玩玩具,但不一定会玩玩具。因此家长应给予指导,让玩具发挥效益。一般指导方法是:
一、事先指导。玩具一买回来,家长就应该先看说明,弄明白玩具的玩法,如上发条的玩具,应教会孩子向哪个方向旋转开关,旋到什么程度为好;电动玩具应教会孩子使用开关等。
二、观察指导。孩子有了新玩具一定乐滋滋地想自己玩,家长应放手让孩子玩,家长在旁边观察,发现孩子遇到困难或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当然家长应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克服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弄坏玩具,不让孩子操作,由自己操作给孩子看,这就不是孩子的玩具而是家长的玩具了。
三、参与指导。家长和孩子一道玩玩具,在玩的过程中进行指导、示范,例如打羽毛球、下棋,教的过程中家长要有耐心,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孩子感到有乐趣,学得也快。
怎样保护眼睛
注意眼睛卫士,防止感染
干净的小孩人人爱,从小就要教会孩子注重个人卫生,注意眼部的卫生,防止感染。记得小时候特别贪玩,几乎天天地上爬地上滚,这都是小孩子的天性,因此,家长们一定要及时为孩子洗澡,保持干净卫生;早晨起床及时洗脸,清理眼屎,保持眼睛干净。
小孩子避免玩耍尖锐玩具或器具
小孩子特别喜欢打闹,特别是模仿电视电影,进行打闹嬉戏。
这个时候,家长们就要注意不能让孩子们那种尖锐的玩具或是生活中的的其它器具打闹,万一伤到眼睛或是身体任何地方都是非常遗憾的。而且同时,教会孩子在玩耍中,要有自我的眼睛保护意识,不玩危险性游戏。
如何预防中耳炎 教孩子正确的擤鼻涕方法
因为感冒是诱发中耳炎的最大致病因素,当儿童在3-6岁时,他们也要开始在幼儿园独立上学,如果擤鼻涕不正确,往往会诱发中耳炎,家长首先要教会儿童正确的擤鼻涕方式。
家长要教会孩子擤鼻涕时要温和而不要用力过猛,否则会导致耳朵感染。还应教孩子不要捏住鼻子强忍喷嚏,因为这样也会使感染进入耳朵。
宝宝喜欢插拔电源怎么办
最好的做法是教会孩子辨识、预防和应对危险,让孩子放下剪刀不如教会孩子使用剪刀。对于电,可以演示一下电的威力,比如用静电或者对人体安全的电量让孩子碰触,再告诉孩子插座的电源的电量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死亡,这样孩子就会懂得危险了。同时,我们还可以告诉他怎样防电,比如胶皮绝缘体可以防电等。总之,孩子的兴趣正是我们教会他们知识的好机会。
为什么孩子不能锁车里 孩子被锁车内如何自救
家长为了避免这一悲剧发生,平时要教孩子基本的自救措施,被锁车内可采取如下方案:
1、一般汽车的喇叭和双闪灯在锁车情况下不会被断电,平时应教会孩子,如果车内没有别人时,就按喇叭和打开双闪灯向路人求救。
2、家长平时应该教会孩子在前挡风玻璃处呼救或敲打车窗。
3、部分车型在断电锁车后依旧可以从内部开启车门,对于有行动能力的儿童,家长平时可引导教会孩子从车内开门。
不要让过小的孩子分享玩具
在养育BB的时候,大人需要培养他们很多习惯,而在早期教育中,家长会教会孩子和别人一起玩耍,但是这种教育往往会让孩子学会分享。但是分享也许不应该是早期儿童教育的目标,而是等孩子大些之后才开始培养。
1.不要强迫孩子们分享
“强迫孩子分享不应该他们学习的课程。”劳拉马卡姆博士表示:“孩子成长的目标是成为能够注意并且回应别人需求的慷慨之人。”在早期的教育环境里,孩子的学习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据马卡尔博士所说,宁可教孩子为自己主张,也不要强迫教导他们分享。如果孩子哭的厉害,即使很想别人拥有它,也要帮他保护自己的玩具。
2.教会孩子处理事情的方法
马卡姆博士说:“孩子们需要处理这些情况的方法。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注意到,当另一个孩子想要玩时,要确保让别的孩子能够玩一次。当其他人有自己孩子想要得的东西时,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并且不要霸占它。
3.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怎么做
马卡姆博士鼓励孩子自主分享,孩子决定使用玩具多久,那就充分享受它,然后再分享给别的孩子。他认为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体验到帮助别人的满足感,并且最终慷慨教学。
4.必须教会孩子的事情
孩子可以想哭就哭,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得到玩具;不向父母发牢骚或哭来说服他们给自己玩具,每个人都要等轮到自己,只是有早有晚;让孩子长时间占有玩具,不要强迫孩子把玩具让给兄弟姐妹。当孩子自己玩好了,让给别人时,他的自我感觉就会非常好,觉得自己是一个慷慨的人。
幼儿园消防安全常识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孩子防火教育的内容,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我们不能像给大人上课那样,教他们所有的防火知识,我们必须根据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和孩子常犯的错误,有选择的教会他们一些实用的知识。
一、告诉孩子不要玩火,不要玩弄电器设备,否则会让自己受到伤害。
二、教会孩子认识一些消防标志,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安全出口,什么是疏散的方向,哪些地方哪些东西不能玩,哪些东西是危险品等等。
三、教会孩子如何弯腰匍匐前进,如何保护自己。
四、教会孩子怎样拨打“119”火警电话,怎样报火警。
五、告诉孩子火灾发生时,哪些地方不能呆,身上着火了怎么办。
六、告诉孩子在无法逃生时应该呆在什么地方,如何让消防队员及时找到他们等等。我们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层次,适当的教会他们更多的消防知识。
其次,家长必须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做孩子的榜样。家长是孩子第一任启蒙老师,也是最重要的一任,在孩子眼里,父母是自己心中的偶像,是崇拜的英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因面平时家长就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孩子学习的表率,不要把报纸、杂志之类的可燃物放在炉子、加热器、暖气机等近旁;不要把正在烧、烤、煮、蒸的东西置之不理;吸烟的家长不要卧床吸烟,刚吸完的烟蒂不要扔在垃圾桶里;不要在一个插座上使用多个电器设备;在使用完液化气或煤气灶后,要及时关掉阀门;在公共场所不要损坏消防设施和器材等。另外家长朋友们还要注意不要带孩子舞厅、卡拉OK等公共娱乐场所,更不要单独把孩子丢在家中。
最后,就是要掌握一些正确施教方法和技巧,比如做游戏、讲故事、实地参观、积极调动法,启发和教育孩子掌握和记住一些防火知识。
如何教会孩子面对挫折
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
从孩子懂事开始,家长就应该帮助和教育孩子,学会一些基本技能,学会如何生存,学会独立做一些事情,比如自己吃饭、穿衣,自己刷牙、洗脸,自己整理书包、文具,而且要学会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侵害,遇到伤害和困难如何避免。
要注意保护孩子的求知欲。
小孩子的好奇心非常强,因此,家长一定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当孩子试图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家长要积极鼓励,不要认为孩子无法驾驭这件事,就果断阻止孩子,让孩子畏手畏脚,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也堵塞了孩子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对待孩子的错误,家长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不了问题,而且更容易适得其反。孩子在做错事的时候,家长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和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引导孩子如何改正错误,而不是数落孩子,在控制情绪给孩子做好楷模。
要教会孩子团队协作能力。
无论任何人,单打独斗都很难成就事业,因此,小孩子从小就要学会团队合作意识,懂得依靠团队的力量去做事,做成事,并学会互相取长补短。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思让孩子配合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善于接纳不同意见的人。
要学会延时满足孩子的需求。
家长要注重培养提高孩子的忍耐力和控制力。对孩子的一些要求,家长不要急于去满足,可以通过刻意延时的方式,锻炼孩子的耐力和意志力。比如,孩子遇到了某些困难,家长要鼓励他坚持一下,而不是马上给予帮助,培养孩子忍受挫折的能力。
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几个方面,比如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满意,举止活泼,心情愉快,适应能力强,人际关系融洽,面对困难积极应对,能独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孩子有些方面有欠缺,家长要给予积极引导。
不要总是把孩子封闭在家里。
要让孩子多接触社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让孩子能够通过与人接触经受锻炼。有的家长喜欢将孩子护在身边,不让孩子外出见世面,长此以往的话,容易让孩子缺乏团队意识,将来也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所以,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
要提高孩子多思考多动脑的能力。
当小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如果自己应付不了,家长可以给予帮助,但前提是不要替孩子去做,而是启发孩子去做,让孩子多思考多动脑,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缺少的只是方法,只要家长多加注意,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习惯,下次遇到困难,孩子就会自己解决。
要注意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来自于心理,家长要教会孩子一种积极的处世心态,在是任何事情的时候,家长都要引导孩子尽量争取成功,让孩子做事情首先不要去考虑失败了会怎样,而是如何去努力成功,只有树立自信心,才能更容易取得成功。
教会孩子正确的情绪发泄方式。
在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家长不要急于去干涉,也不要放任孩子这种情绪,防止孩子产生心理疾病,做好的方法就是,教会孩子正确的发泄情绪,从而使心情尽快平复,也就是教会孩子如何进行情绪管理,使不良情绪尽快释放。
教会孩子善良并不难
1.成年人需要承担责任
研究人员说,家长和老师需要停止推卸责任。对孩子道德发展的最大挑战是混乱的消息,所以成年人需要认真审视自己所说的话与行为是否一致。
2.给孩子机会实践关心和帮助
研究表明,孩子并不是一出生就决定了好还是坏。善良就像是学习乐器一样:需要日常的训练以及不断增加的难度。通过帮助周围朋友的家庭作业,可以磨练孩子的仁慈反射。
3.教导寻找视角的技能
首先,孩子需要学会“缩小视角”——注意倾听,关心照顾周围的人。其次孩子可以学会“扩大视角”,以考虑大局,并且了解自己所在社区的其他观点。扩大视角可以让孩子注意到,并和外界联系,就像是课堂上的新孩子。研究人员说,这两个工具都可以扩大孩子的关注圈。
4.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榜样
这并不意味着完美或拥有所有的正确答案。但是研究人员鼓励父母要勇于承认错误,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了解世界。
5.帮助孩子管理负面情绪
愤怒、害羞和嫉妒会阻碍善良和善解人意的能力。家长需要告诉孩子们,虽然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但是处理这些情绪的方式却分为有益和有害,而孩子必须要学会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如何教会孩子正确刷牙
从小刷牙,终身受益。
刷牙不仅可以清洁牙齿、去除牙菌斑,还可以起到按摩牙龈,促进牙龈血液回圈的作用,能够改善局部营养和氧的供应,以利组织代谢,提高牙龈的抗病能力。所以,刷牙是维护口腔清洁,预防龋齿、牙周病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那么,孩子多大开始刷牙为好?
一般来说,孩子到了两岁半,20颗乳牙都萌出后,就可以开始教孩子学刷牙;3岁左右应让孩子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
牙刷
孩子用的牙刷、牙膏和漱门杯应有所讲究,以引起孩子刷牙的兴趣。
牙刷要按年龄大小,购买对牙龈和口腔粘膜刺激小的磨毛儿童牙刷。
每次刷牙后,应洗净牙刷,甩;1:刷毛上的水分,牙刷头朝上放入漱口杯中,置通风朝阳处,使刷毛容易干燥。因为在十燥环境中,细菌不能生长繁殖。
牙膏
从功能上讲,有清洁、除臭、防酸、防龋、杀菌、消炎、止血等药物牙膏。所以,有孩子的家庭,应当买两种牙膏,成人和儿童牙膏。儿童牙膏除了色彩比较艶丽,味道比较香甜,包装比较活泼外,含氟量比较低。
孩子为什么不宜用含氟量比较高的牙膏呢?因为孩子的动手能力差,手操作功能的发育还不完善,含漱技巧未完全掌握。此时,如果用含氟量高的成人牙膏,在刷牙时,难免误吞含氟较高的牙膏。如果每天咽下过多的氟,是不利于孩子健康生长的。
如果孩子还没有掌握含漱技巧,开始可暂不用牙膏,而改用较浓的茶叶水来刷牙,因为茶叶水中也含有防龋作用的氟元素。
另外,孩子用的漱口杯;尽可能选用美观、方便、耐用的小杯子。
有了上述一些适宜、科学的刷牙用品,还必须教会孩子正确地刷牙,才能获得防治龋齿、牙周病的效果。
正确的刷牙方法
正确的刷牙方法应当足顺着牙缝上下转动地刷,即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向上剔剔刷,咬合面来回刷,里里外外都要刷干净。牙刷毛顺着牙缝上下竖直旋转的刷法犹如洗梳子的方式。此法清洁牙齿的效果好,而且不磨损牙颈部,也不刷伤牙龈。如果孩子开始时不易掌握,从实际出发,一般可先学拉锯式的横刷,数月后逐渐过渡到上下旋转式的竖刷。
刷牙还必须坚持“三二制”,即每天刷3次,幷注重晚上睡前的那一次;牙齿的3个面(颊、舌、咬抬面)都要刷到;每次刷牙要认真、仔细地刷3分钟。
教会孩子正确地刷牙是一件耐心、细致的工作,也是家长的责任。作父母的必须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带动孩子,最好在每晚睡前5分钟,与孩子一起养成刷牙后不再吃零食的习惯。教会孩子刷牙,将使其终身受益。
智力低下康复训练
1、语言能力:在孩子还不会说话时,就要对孩子说话和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让孩子多听音乐、对话、儿歌、故事等,增强孩子的语言感知与理解能力,并在娱乐中教会孩子发出单音,直到教会孩子简单的字词句子。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有步骤、有顺序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2、精细动作训练:精细动作是训练手和手指的动作。如大把抓握玩具、手指捏取物件、引线穿珠、握笔写字等。训练时必须注意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感知能力训练: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训练,利用婴幼儿的感觉器官去接触、探索、学习周围的环境。
4、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生活自理是指儿童在不依赖他人的帮助下,每天必须进行的最基本的动作,主要包括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如厕等自理能力。
老人该如何正确带娃
一到三岁是孩子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所以最好让爸爸妈妈亲自带孩子,这样可以让孩子和父母培养感情。但是如果家长实在没有时间,那么就可以让老人来帮忙带孩子,但是让老人带孩子也是有几点需要注意的,下面就来具体说明一下。
1.不能总是宠爱孩子
当父母教训犯错的孩子的时候,老人会拼命维护孩子,甚至会满足孩子的无理取闹,但是这样反而会让孩子养成霸道、自私的性格。
2.不能过分保护孩子
老人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会担心自家孩子吃亏,所以不愿意让自家宝宝和别人玩,也不愿意让孩子自己去玩耍。这样孩子长大后会缺乏自信,不懂和别人沟通。
3.不要给孩子穿太多
很多老人在气温稍降的时候就给孩子穿很多衣服,这样不仅让孩子感觉难受,而且也不利于提高孩子的抗寒能力。
4.不要一感冒就打针
如果物理降温有效,就用物理降温的手段来给孩子降温;如果吃药可以好,最好不要给孩子打针。老人要知道如果孩子一感冒就去打针,对提高孩子自身免疫能力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5.要及时和孩子沟通
老人不仅要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而且要让孩子养成宽容友善的性格。如果孩子犯了错,要教会孩子如何认错,平时也可以锻炼孩子,让孩子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孩子才可以成长为性格友善、懂得照顾别人的人。
教会孩子控制自我的情绪
首先,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坏情绪给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危害。青春期的孩子强烈需要他人的理解和接纳,当他人不是认为他的情绪莫名其妙,而是体谅并接纳他的情绪时,他心中的怒气就会消减一大半,并且他还会意识到自己的坏脾气。
其次,家长可以帮孩子找到正确的渠道发泄怒气。当孩子发怒时,家长可以把孩子带出生气的环境,并试着分散他的注意力。如果这样孩子还是生气,家长暂时不要理睬孩子,要让孩子明白家长不会被他的怒气所控制。另外,家长还可以教孩子一些消除怒气的方法,让孩子对着自己的毛绒玩具发泄怒气,或者让孩子去打打篮球等。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由于受到体内荷尔蒙的影响,他们的情绪很容易激动。每当这时,孩子需要的是他人的认同和接纳,或者同情,而不是来自家长的呵斥、嘲笑和不问青红皂白的阻拦。作为家长,要改变方法,试着给孩子更多理解和帮助,孩子一定会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脾气变得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