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发展的5大规律
视觉发展的5大规律
学者黑斯(Haith)等人在1980年对婴儿视觉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们认为新生儿已经具备一种对外部世界进行扫视的能力,当面对不成形的刺激时,无论是在黑暗中还是在有光情况下,他都会以有组织的程序进行扫视。新生儿视觉发展的5大规律 他们总结出新生儿的五大视觉规律:
1.新生儿在清醒时,只要光不太强,都会睁开眼睛。
2.在黑暗中,新生儿也保持对环境的有控制的、仔细的搜索。
3.在光适度的环境中,面对无形状的情景时,新生儿会对相当广泛的范围进行扫视,搜索物体的边缘。
4.新生儿一旦发现物体的边缘,就会停止扫视活动,视觉停留在物体边缘附近,并试图用视觉跨越边缘。如边缘离中心太远,视觉不可能达到时,婴儿就会继续搜索其他边缘。
5.当新生儿的视线落在物体边缘附近时,便会去注意物体的整体轮廓。如新生儿在观看白色背景上的黑色长方形时,其视线会跳到黑色轮廓上,在它附近徘徊,而不是在整个视野游荡,这表明新生儿偏爱注意对比鲜明的图案,而且偏爱注意轮廓或形状的边缘,而不是图案的内容。
婴儿可以看电视吗 婴儿的视觉发展
刚出生的新生儿其实看不太到,能见的距离非常近,而且3个月以前的视觉画面皆以黑白为主。3个月大时,婴儿可见的距离约为30公分,视线比较集中,开始能够盯着他人看。不过此时的视觉仍以黑白光影变化为主;3~4个月时,婴儿的眼睛发展出追视的能力,视线可追着物体移动。6个月大的婴儿可以看到1公尺的距离;1岁大的婴儿则能见到2~3公尺的距离,也慢慢地近似于成人的视力。至于远与近的立体感则在6个月时才会逐渐开始发展,在此之前婴儿所能看到的都是接近平面的世界。在色彩的方面,6个月~1岁时婴儿的视觉画面会逐渐彩色化,辨别颜色的能力与视觉神经发展越来越好。
宝宝视觉发育 怎么促进宝宝视觉发育
在宝宝半岁前,它具有三色视觉,这时候对比比较强烈的黑白两色对他视觉的刺激是比较大的,因此在这个时期不妨常常在宝宝眼前20—38厘米处放一些具有黑白对比色的玩具,经常看可以刺激他的视觉发育。而在半岁之后,宝宝需要颜色更加丰富,对比更加强烈的物品,一些图像和玩具都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形状比较有特色的东西可以作为玩具。
这时候玩一些视觉游戏也能促进婴儿的视力发育,可以用开灯关灯,或者直接拿着手电筒和宝宝玩,让他了解明暗的变化,也可以知道白天黑夜,这些也能刺激视力的发育。
促进婴儿视力发育,补充一些维生素也是不错的选择,维生素B群、维生素C、胡萝卜素、DHA等都对视力很有益处,是视觉发育的最好营养素,可以在给宝宝的辅食中增加一些动物肝脏、乳类、瘦肉、绿叶蔬菜、豆类、小麦胚芽之类的食物,不过一定得弄碎才给宝宝吃。
孕妇视力下降是怎么回事 宝宝的视觉发展
刚出生数周内的宝宝,由于视觉仅能辨别光影,能见度仅在于眼前的30~40公分内,满月后宝宝目光虽可追视物体移动,但两眼的协调能力还不一致。
直至4~6个月后发展立体感及距离感,对会动的东西非常好奇也喜欢用手抓东西,约莫至1岁大约有0.2的视力,这时候视觉和各种感觉器官已懂得互相合作了。
指、抓、握、抛、放等精巧动作,通常等到宝宝4~5岁视力可以达到0.6左右,一直到7-8岁视力发展达到稳定就可接近成人1.0。
两眼视力差距大危害 出现单眼外斜视
视力较差眼睛的视觉发育会受到抑制,如果没有进行有效治疗,久而久之视力较差的那只眼睛就可能发展成外斜视。
宝宝没爬就学走
宝宝没爬就学走 真的好吗
人类的移动是由爬行进化为直立行走,所以许多家长认为直接站立或自行搀扶行走的宝宝一定比较优秀,这是大错特错的观念,直接跳过爬行,会使孩子的动作经验有缺损,对孩子的经验整合与认知发展都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按部就班的发展,对于宝宝的脑部与各项身体发展都有较佳的影响,因此,从翻身、直坐、爬行,再到站立,孩子的粗动作发展,大致依随年龄进行。婴儿在6个月以前的骨骼、肌肉与视觉发展还未成熟,因此并不适合学习走路,但在此时,宝宝的双脚已会扭动及向上踢动,此项动作在研究上,被认为有助于腿部肌肉发展,能为日后学步做好准备。一般而言,过半数幼童在8个月大时,就能经由扶持慢慢学习站立,约10个月大,即可独立站稳,才开始慢慢练习行走。学步初期,也许如同醉汉般步履蹒跚,但经由反覆练习,只要宝宝学会让身体重量平均分散在两脚,就能愈走愈稳定。千万别在孩子还没出现行走迹象时,就匆忙拉着孩子学走路,只会削弱孩子的学步热情,降低学习效率。
宝宝爬行的好处
1、行可促进宝宝智力发育
当小婴儿还在躺着的时候,视听所及范围相对较小,待宝宝可以坐着、趴着的时候,视听范围虽略有扩大,但能得到外界的刺激还是比较有限的,待宝宝开始爬行后,他所接触和观察到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从而激发了宝宝观察、了解外界事物的欲望,而且在爬行中,宝宝会寻声做转头、抬头的动作,同时还会观察到远处的物体,并为之作出相应的反应,通过这些感官的刺激,可以调动和激发宝宝大脑的积极性,对宝宝大脑发育和智力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治疗艾滋病有什么方法
目前还不具有一种能够消除机体 病毒的彻底治疗法。然而,自1981年 来在艾滋病的各种治疗方面取得了决 定性的进展。1996年艾滋病患者平均 存活的时间比1981年时要长,没有症 状的时期明显增长。随着机会性感染的出现,人们能 够更好地控制这些感染,更好地减轻 痛苦的症状。此外,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产 生了一定的疗效。叠氮胸苷(AZT), 尽管有毒性,但它可暂时终止疾病的 发展,放慢了感染推进的速度,减缓了神经科并发症。目前,人们越来越 经常地把AZT与其他抗病毒药品, 如DDI,双脱氧胸苷(DDC)或蛋 白酶抑制剂结合在一起。由于这些抗 逆转录病毒素的结合,限制了顽抗病 毒株的发展,大大地放慢了疾病的发 展,这由目前大规模的研究得以证明。目前即使还谈不上治愈艾滋病,但早 期诊断,恰当地掌握各种感染,防止 它们出现和抑制免疫系统的衰退,恢 复机体自然防御能力。抗逆转录病毒 药物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更好的成果,即延迟往艾滋病方面发 展(有时大大延迟)在大规模的研究 中已经取得:人们已能证实减少50...
视觉具有可塑性
而让我们看到和感知到这些物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脑皮质这个“人体总司令部”的功能健全,然后才能指挥“千军万马”,协调一致地行动。
婴儿的大脑并不具备成人的知觉能力,比如,婴儿没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过程。婴儿的眼睛生长良好,却视力低下,更无立体视觉。无论是脑还是眼,在出生后都有个不断适应环境、不断发育完善的过程。
“用进废退”是生物发生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可以说是劳动或实践创造了人类高度发达的大脑皮质。就像脑子越用越灵敏一样,和脑相连的视神经节细胞也要“勤劳”起来,要通过视路同大脑皮质终端的相应的视觉中枢的神经元相连接,并不断有神经信号输入,脑细胞才能获得营养素而存活。如果联络受阻,比如视神经传导通路发生障碍,或是只连接,而没有信号输入,比如:视网膜病变、视物不清等,都会导致脑细胞接受不到适宜的刺激,从而萎缩、死亡。
由此可见,大脑皮质的视觉功能可以因适宜的使用而日益灵敏,也会因不适当的使用而受到损害。这种外部因素影响视觉发育的现象,称为视觉的可塑性。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成人以后就几乎没有可塑性了。
大脑皮质有一半结构与视觉有关,视觉发育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视觉纤维与脑的连接及其作用,视觉发育的可塑性说到底是大脑皮质的可塑性。
各阶段宝宝视觉发育标准
视觉,除了关系宝宝能不能看见这个美丽世界,也影响到宝宝日后所有动作发展。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就能感受到光,出生一个月左右也能看见20厘米还有的物体,大约1岁左右就可以发展到接近成人的视觉功能,所以1岁前正是宝宝视觉发展的黄金时期。
宝宝视觉发展时间表
胎儿期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大约5个月左右就可以感受到光,9个月左右也能分辨黑暗及光明。
7~8周
胎儿的眼睛构造已大致完成,但功能有无则不清楚。
8~12周
连接眼睛和大脑的神经纤维也会开始发育,并形成眼皮。
12~17周
视觉器官完全发展。
17~20周
虽然眼皮还是闭着,但视网膜已能感受到光线,若用手电筒照胎儿,他会因刺眼而皱眉头。
25~28周
胎儿可以睁开眼睛看前方,具有些微调整焦距的功能,但瞳孔颜色要等出生后几个月后才能转成正常颜色。
32~36周
胎儿感受到光的反应会有更进一步,大动作有转动头部、伸手去触摸等,小动作有转动眼珠、对焦等。通过胎儿眼睛的闭合,也能分辨黑暗及光明。
出生后
以前很多人认为,大类大约要到4~5岁之后,其视觉发育才会完全成熟。但现在医学界普遍相信,宝宝1岁左右,所有成像发育已经完成。
0~4个月
宝宝一出生就有对比(黑白)的视觉。
2~3个月大时会定点看东西,甚至会转动头部去追移动体。
到了4个月大左右,会改以转动眼睛去追移动作体。此阶段给宝宝的玩具,在颜色上应选择对比强烈(如黑白)为宜。
4~6个月
此时宝宝已具备立体感,双眼视觉也已发育成熟,所以眼睛和双手可以相互协调做简单动作。
可以试着给宝宝握奶瓶(家长需一旁扶住奶瓶,因为他还无法承担奶瓶重量)或教他拍手,甚至把干净、可以咬的玩具给他,看他是否会伸手去取玩具,并送入口中。
6~8个月
当宝宝从躺着发展到会坐立,同时也代表着宝宝的视力范围从左右发展到了上下,对宝宝而言,他的视野完全不同了。
此时给予刺激的玩具除了色彩,还可加入声音,因为这个阶段宝宝的眼睛、手脚、身体等协调能力较佳,所以是视觉、听觉和表情反应最佳的统合时期。
8~12个月
宝宝此时通常会喜欢坐着丢东西,然后爬行追物品,或者想要站立拿东西等。那是因为宝宝看到物品,以丢东西的方式来测距离,也有了空间感,同时也证明了宝宝的视觉发展程度。
许多行为学家认为,10~12个月大时,应该多让宝宝爬行,不要急着去诱导他站起来走路,因为在爬行阶段建立好空间感,日后走路才会更稳健。
1岁以后
可以给一些较精细的玩具或物品刺激,因为此时宝宝的成像发育已经成熟。
3岁左右
可以带到眼科进行视力测验。
宝宝养育知识 新生儿阶段视觉发展的敏感期
新生儿阶段是宝宝视觉发展的敏感期。就颜色而言,眼睛最先敏感的是黑白相间、反差明显的地方。对初生婴儿来说,黑白图片或玩具比人们想当然认为的彩球更具有吸引力,因此,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对宝宝进行这种视觉刺激。
新生宝宝眼睛的护理方法
新生儿视觉发展规律
宝宝从出生到长大,时时刻刻都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眼睛也是如此。新生儿的眼睛就是一步一步慢慢发育好的,有自己的发育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是成人眼睛的模样。
新生儿刚出生时没有视觉,眼睛常闭合,有时一睁一闭,最初几天眼球运动没有目的,数天后开始注视灯光,强光刺激可引起闭眼睛。
出生后1个月内,注视物体时间逐渐延长。
出生后3个月时,双眼视机能开始发育,初步形成了视觉条件反射。
出生后4个月时,建立了视觉与听觉的联系。
出生后6个月时,建立了集合反射、中央视力、双眼单视与立体视觉。
出生后10个月时已把视觉与触觉结合起来。
1岁后,喜欢看图书,能区别物体,会模仿动作。
2~3岁双眼视觉发育最为旺盛。
6岁时视觉达到成人水平,而立体视功能到9岁才可达到正常。
新生儿眼睛的护理
宝宝出生前在妈妈子宫里经过了9个月漫长的暗室生活,出生时又受到产道的挤压和羊水的刺激,所以出生后多少眼睛会有些“异样”。这个时候妈妈对于新生儿眼睛的护理就要更加小心了。
胎教有什么好处 促进视觉发育
胎儿的视觉发育比其他感觉器官发育要缓慢一些,孕期进行光照胎教,有助于刺激视觉发育。
胎儿在母体内的时期,属于视觉神经发育准备阶段,主管眼睛视野的视网膜在妊娠第四周即可形成,第7周即有感应光线的能力,可以通过母体的活动感受光线明暗变化,形成自己的活动规律。胎儿在妊娠第16周时出现慢速眼动,第23周开始出现快速眼动,第24到35周之间频繁出现眼动,第36周后常见的是眼无活动,呈现出“深睡眠”状态。
早教四大规律
第一规律:两个“生命”要同时养育我们把身体健康当作孩子的第一生命。对于第一生命,家长照顾得无微不至,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少生病,但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把心理健康当作孩子的第二生命,如果心理不健康,将很难成才。从小实行胎教,多参加体育运动,学习与他人交往,学习音乐舞蹈、美术造型,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等活动可以让孩子受益无穷。“学习交往”可以让孩子做到“半岁不认生、周岁会串门”;“音乐舞蹈”则能培养美感;“种植饲养”会让孩子学会热爱生命;“体育运动”让孩子变得开朗、乐观、勇敢、合群等,这些都是第二生命的“核心”。第二规律:看图识字,阅读广泛“孩子太小,教他看图识字太难,等上了小学自然就会了。”这是家长的普遍观点。一些专家认为,认字和阅读对婴幼儿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将从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况且识字阅读并不难,因为对于婴幼儿来说,认东西和认字是一回事。只是因为父母天天说,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因此不到一岁就熟练掌握口语了,但认字和阅读训练的机会少就需要家长有一点技巧和耐心了。专家主张用生活渗透法、趣味阅读法、游戏活动法帮助孩子认字和阅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像学会认物、走路、说话、听音乐一样,会在不知不觉中三岁脱盲阅读,五六岁博览群书。第三规律:别错过最佳期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在0-6岁。错过了这个最佳时期往往于事无补。就拿听音乐来说,在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听觉十分发达,可以分辨钢琴上88个半音的音调,错过了音乐开发的最佳期,到少年的时候再去听钢琴,只能听准44个半音。而到了中年,几乎就是“五音不全”。第四规律:把性格培养放在首位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好的性格是人生成功或成才的保证,是智力发展的动力。因此,性格培养是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塑造一个人,就要从性格培养开始。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在三岁之前性格的第二次孕育(第一次是在胎儿期)。在家庭教育里,从小应注意培养孩子“七大优良性格”———快乐活泼、安静专注、勇敢自信、勤劳善良、有独立性、有创造精神、长大了做大事的英雄气概。好孩子并不是打骂出来的。家庭环境、父母的爱、父母的言行都是影响孩子发育发展的“潜在力量”。没有一个孩子能在父母的抱怨下成才,也没有一个孩子会在父母的打骂下学好,培养一个孩子依靠的是潜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楷模。此外,积极暗示同样重要。消极言行往往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对孩子要多鼓励,多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