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易患疾病
经期易患疾病
月经疹:指发生在月经周期内的皮疹而言。
相关书籍一般来讲,皮疹在月经来潮前1~3天发生,月经结束后的1~2天内消退。皮疹主要发生在面部、躯干和四肢的皮肤,皮损表现为红疱疹、荨麻疹、紫癜,眼眶周围色素沉着,有时口腔和阴道粘膜出现溃疡。个别病人还会出现全身性疱疹型月经疹,而且病情严重,常伴有高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不但影响了姑娘的容貌、进食和行走,还影响了工作、学习、生活和心身健康。
月经疹实际上是一种变态反应,是由于月经来潮前卵巢分泌的孕酮水平猛增,使身体发生了过敏所致。
月经贫血:近年来发现许多青少年都患有贫血,其中以少女尤为多见。
经期浮肿:由于雌激素具有潴钠保水的生理作用,所以当经前期雌激素水平增高时会出现眼睑、手指、足踝部等的浮肿,其程度轻重不等,发生部位也可因人而异。来潮后尿量增加,浮肿逐渐减轻。必要时可服利尿剂。.
倒经:有些女孩月经来潮时阴道出血甚少或不出血,却常有周期性鼻衄或吐血,这可能是因为她们体内的生物钟节律紊乱造成的。鼻中隔前下方有一个血管丰富而脆弱的区域,它对雌激素十分敏感,行经时鼻粘膜血管增生、肿胀并破裂而出血。
新生儿易患疾病有什么
1、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较高。以弥漫性肺部病变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其特点,大多数新生儿肺炎是生后感染引起的,称晚发型肺炎,主要是家庭中与新生儿密切接触的成员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后通过飞沫传播给新生儿;少数是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感染的。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呼吸窘迫、甚至窒息,严重者会因为缺氧引起大脑损伤,留下永久的后遗症(如癫痫)。
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费力或呼吸不规则、咳嗽、吐沫等症状,患儿有不同程度口周、鼻周发青,部分足月反应良好的新生儿可有鼻翼扇动等症状。常见于母亲有急产、胎膜早破,母亲或与婴儿密切接触的人近期曾患上呼吸道感染者。
2、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致病菌经各种途径侵入新生儿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性的感染。是目前新生儿期很重要的疾病,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婴儿的1‰~10‰,早产婴儿中发病率更高。
主要表现先是食欲低下、精神欠佳、发热(早产儿或病情重也可表现体温不升)、面白、好睡、黄疸加重、身上有出血点、腹胀及肝脾肿大等。多见于孕母有发热感染、胎膜早破、羊水混浊,新生儿有脐部感染或皮肤脓疱疹、破损等。
女性什么时候容易导致盆腔炎高发
1、更年期易患盆腔炎
更年期是指卵巢功能从旺盛状态衰退到完全消逝的一个过渡时期,女性多会出现失眠、多梦、盗汗、潮热等症状,这段时间可以适当服用雌激素,增强机体的自然防御力,以免因身体衰弱,导致盆腔炎症。
2、产褥期易患盆腔炎
产褥期是初为人母的女性极为重要的一个恢复阶段,如果这个时期未能很好的恢复身体,极易导致各种炎症的发生,带来很多后遗症。女性在此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要注意阴部的清洁,以免恶露淤滞。
3、经期易患盆腔炎
经期女性要注意个人卫生,绝对禁止经期性生活,经期性生活可能会把细菌带入阴道,经血给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地,细菌极易滋生,如果沿子宫内膜扩散,感染其它生殖器官,就有可能引起输卵管和盆腔炎症。
4、孕期易患盆腔炎
孕期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受到病菌的感染,孕期要注意加强营养补充,增强体质,多参加体育锻炼,切忌擅自服用抗生素等药物,预防出现贫血,一旦发现感染,就要及时地治疗感染灶出现盆腔炎。
5、产期易患盆腔炎
产期包括围产期和周产期。围产期是指怀孕28周到产后1周,而周产期是指分娩前的胎儿期和分娩后的新生儿期。在此期间,女性要选择正规、大型的医院分娩,尽量减少难产和出血等现象,预防感染盆腔炎。
孕期易患哪种疾病
疾病名称:子宫内膜异位症
孕期缓解可能性:100%
原理:怀孕期间女性体内持续高水平的孕激素,对女性生殖器官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不会再有月经来潮,相应的症状便会消失;一些妇科医生经常推荐用怀孕及生育来治疗这种奇特的疾病。
疾病名称:卵巢炎/卵巢癌
孕期缓解可能性:较大
原理:怀孕期间不会再有月经来潮, 卵巢因为得到休息,其症状在孕期便会消失,因此发生各种肿瘤,甚至癌变的机会也随之减少。
疾病名称:高血压、糖尿病
孕期缓解可能性:加重
原理:如果在怀孕前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不但不会好转,反而有加重的可能,甚至会导致妊高症和妊娠期糖尿病。
疾病名称:心脏病
孕期缓解可能性:加重
原理:怀孕会使心脏输出量增加43%,平均心跳增加2 0 % ,导致心脏负荷明显增加。一般而言,第一、二级的心脏病人勉强可以怀孕,但是需要比普通孕妇进行更频繁的产科检查。如果孕前心脏功能在第三、四级的水平上,建议不要怀孕。
长期玩手机会得什么病 易患疾病
手机会发射电辐射,其辐射强度与剩余电量无关,而与信号强度有一定关系。信号强度越大辐射强度就会也高,对身体危害也就越大。电辐射会使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对神经机能,心血管系统均有损伤。会导致肿瘤、心脏病、老年痴呆、耳鸣、听力下降等。
孕期易患口腔疾病的原因
吃甜食几率增多:准妈妈怀孕后一般不会再控制饮食,无所顾忌地吃甜食会导致得牙病几率增多。吃甜食会使准妈妈的唾液pH值改变,口腔内的酸碱平衡会被打破,而口腔卫生却未加强,因为刷牙就会呕吐,所以很难坚持每次餐后都刷牙。因此,本来孕前没有龋病或炎症的准妈妈,这时候也会患龋病等牙龈炎症。
一天内进食次数增多:准妈妈在怀孕后内分泌的改变,胎儿生长发育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增加,准妈妈经常容易出现饥饿感,常常是食物不离口,而又不能保证吃后立刻刷牙,这样为细菌在牙面上繁殖提供了良好的营养和繁殖场所。而细菌代谢产酸使得牙齿表面被腐蚀而脱釉,易形成龋齿,增加了牙病的几率。
体内性激素的改变:准妈妈在怀孕后体内性激素会发生改变,这样会导致医学上所称的妊娠期牙龈炎,甚至导致牙龈的瘤样增生,形成牙龈瘤。准妈妈体内性激素的改变,特别是孕酮的增加,促使牙龈中微小血管丛扩张、扭曲及循环滞留,这样会使牙龈常常出现红肿,对机械刺激较为敏感,局部表现为牙龈出血。如果准妈妈的口腔内本来就有大量牙菌斑和牙石堆积,就会使牙龈炎的症状加重。妊娠期牙龈炎往往在第二月至三个月时开始加重,到怀孕第八个月时表现得更严重,甚至常常伴有牙痛、牙出血、口臭等表现。
绝经后易患六大疾病
1.乳腺癌
更年期和乳腺癌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女性到更年期后,乳腺癌的发病率会上升,另一方面,患乳腺癌的女性,出现更年期综合征的几率也会更高。
2.更年期综合征
女人一旦绝经,就会提前进入更年期的状态了。有些女性在绝经以后,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感觉自己老了很多,感觉自己不漂亮了,这时候心态一旦不好,就会产生意志消沉的情况,一些严重的女性后很有可能会演变成抑郁症的。所以大家在更年期到来时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对于一些更年期症状特别明显的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在更年期早期补充小剂量的雌激素和适量的孕激素,可有效改善不适症状。但在服用雌激素期间,必须要定期门诊随访,如有不适应马上就诊。另外,应保持心情愉悦、合理膳食、适度运动。
3.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
绝经后出血是常见的因激素变化而引发的老年妇科病之一,导致绝经后发生阴道出血的原因有多种,其中跟绝经后体内激素变化有关的主要有:
(1)炎症
绝经后,卵巢功能明显减退,机体内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导致阴道、宫颈及子宫内膜等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抗病能力下降,这使细菌、病毒等更容易入侵感染,如老年性阴道炎、老年性尿路感染、宫颈炎等。
(2)功能性子宫失调
处于围绝经期卵巢分泌功能尚未完全退化,仍有较长时间的性激素分泌,子宫内膜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到雌激素的刺激,导致子宫内膜功能失调。
(3)老年性子宫内膜出血性坏死
绝经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而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增加,引发动脉硬化,当子宫动脉硬化严重时,可导致局部缺氧,子宫内膜发生坏死性出血,出血量多少因人而异,出血时间也多不相同,可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大出血,也可表现为间断少量的出血。
(4)子宫内膜息肉
绝经前妇女正常的子宫膜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较低,甚至无表达。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PR的表达明显低于之前,而ER在绝经前后的表达无太大差异,于是便出现了雌激素持续刺激内膜增生形成息肉。
4.骨质疏松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多发生在绝经后10年左右,年龄在55~65岁。骨质疏松症容易导致脊柱、髋部、腕部等部位的骨折,其发生率高、危险性大,治疗比较复杂。雌激素缺乏被认为是引起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绝经后卵巢功能减退、分泌雌激素水平降低,同时伴有维生素D、钙的摄入不足,容易造成继发性骨丢失。
5.心血管疾病
临床研究表明,女性在绝经前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同龄男性低,但是绝经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使得绝经后10年女性心血管的发病率与男性接近。究其原因,是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所致。
6.肥胖
绝经后妇女由于性激素缺乏,糖脂代谢产生相应变化,因而与绝经前妇女相比较,脂肪分布发生变化,脂肪沉淀比绝经前增加,所以较容易发生肥胖。
更年期易患三种精神疾病
更年期神经症病人主要有内分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类似神经衰弱等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手抖、烦躁、易激怒、情绪不稳定;心悸、胸部憋闷、面部阵热性潮红、四肢麻木、胃肠功能失调;多数病人还伴有月经紊乱和性功能衰退,这类病的症状可持续较长时间,通过治疗可逐渐康复。
更年期忧郁症病程缓慢,早期多伴有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患者以焦虑、忧郁、紧张不安的情感障碍为主,总是注意事物的阴暗面,担心自己和家人将会遇到不幸,惶恐不安地等待着大祸临头。病人搓手顿足、坐卧不安。常为一些小事而担忧,经常回想起以往不愉快的事,进而自责自罪,终日愁眉苦脸,严重时产生消极悲观和自伤自杀行为。
更年期偏执状态病人常以嫉妒、被害、疑病妄想为主,可伴有幻觉症状。病人的妄想内容相对固定,妄想对象接近现实,多是自己周围熟悉的亲人、同事、邻居等;并伴有紧张、恐惧、焦虑等生动的情感反应。病人表现疑心重重,或怀疑邻居栽赃于她,窥视她;或怀疑领导、同事不信任她,跟踪她,调查她;或怀疑爱人与同事、邻居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等,认为爱人要谋害她。病人在上述幻觉妄想的支配下惶恐不安,不敢出门,或不敢回家;或找其怀疑的对象大吵大闹。病人陷入重重怀疑之中,如感觉无路可走时会在妄想、幻觉支配下产生自伤、自杀、拒食等冲动行为。
更年期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治疗上应采取综合疗法。除药物外,还应通过向病人讲明疾病的性质,消除她们对健康的疑虑,增强治疗信心;认识自己性格的弱点,积极适应周围环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得当的心理治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谨防严冬婴幼儿易患疾病
新生儿硬肿症 在寒冷冬季出生的婴儿,若不注意保暖,很容易得硬肿症。硬肿症是皮肤和皮下脂肪发硬和水肿的一种疾病。它因受冷、饥饿、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单纯因受冷引起的也称新生儿寒冷冻伤综合征。其症状为体温不升、不哭或哭声甚微;不吃,呼吸微弱;硬肿先出现于小腿、大腿外侧,以及整个下肢,并向上延及臀部、面部及上肢,甚至全身;心率常由快变慢;尿少甚至尿闭。重症者可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休克。家庭预防方法主要是提高室温,最好是温度达到20℃以上;若出现硬肿症状,必须立即复温,可在孩子的被窝里放置一二个水温在40℃~60℃的热水袋(不要直接接触孩子),使其逐步复温。
小儿脱水 常由使用电热毯引起。婴幼儿正处于发育期间,机体代谢旺盛,能量需求相对比成人高,而水是参与机体代谢的重要成分,婴幼儿对缺水的耐受性比成人差,所以更容易出现脱水。电热毯由于加热速度较快,温度也较高,使用不当会使婴幼儿不显性脱水量增多,若不及时补充,可出现声音嘶哑、烦躁不安,呈轻度脱水现象。因此,孩子使用电热毯应讲究方法,睡前先通电预热,等孩子上床时及时切断电源,切莫通宵不断电使用电热毯。
小儿肺炎 这是一种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尤其多见于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寒冷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多发。主要症状除咳嗽、发热外,突出的表现是气急、鼻翼扇动、鼻周围青紫、拒奶或呛奶。有时伴有呕吐和腹泻;严重者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困难,颈窝及肋间随呼吸而凹陷;有时昏睡和反应迟钝;体温可高达39℃~40℃,常伴有抽搐。主要预防方法重在体格锻炼,预防感冒等病,可减少肺炎的发生。
尿布皮炎 指尿布覆盖区域的皮肤炎症。由于天气寒冷,小儿尿湿不易及时发觉,加上阳光较少,尿布晒不干,使潮湿的尿布经常摩擦皮肤,又因新生儿及婴儿表皮和真皮之间结构不致密,表皮角化发育不全,所以碱质容易渗透表皮屏障,刺激皮肤,造成臀部、大腿内侧及生殖器部位发红变糙,出现斑丘疹,甚至糜烂、渗液、溃疡。该病防治并不难,主要采取勤换尿布,扑爽身粉,预防感染等措施。
小儿头盔综合征 冬天孩子喜欢戴一种色彩艳丽、造型优雅的塑料儿童头盔,这种面前带罩子的头盔能挡风遮雨,适合家长骑车带孩子当暖帽使用,但由于塑料头盔透气性差,挡风的有机玻璃透明度欠佳,因此容易引起缺氧,导致面色苍白,四肢无力,下车时走路不稳。为了避免产生儿童头盔综合征,应做到儿童头盔不宜久戴;头盔上的玻璃罩子要保持洁净和良好的透明度;定时让孩子摘下头盔做几次深呼吸。症状严重者,立即送医院治疗。
经期易患疾病
1、月经性牙痛
有些青春期少女在行经前后可发生牙痛,但多呈一过性发作。有些妇女还伴有牙龈充血、红肿及自发性出血等症状。这多因经期体内雌激素浓度增高,刺激牙龈激素浓度增高,刺激牙龈内的特殊受体,致使牙髓和牙周膜血管扩张、肿大,进而压迫局部神经而诱发。一般到月经干净后,齿龈肿胀得以缓解,牙痛也随之消失。
2、月经性心绞痛
有的妇女因月经周期变化而发作心绞痛。美国医学会杂志曾介绍这类典型病例:某中年妇女发生心绞痛连续5年之久,尽管做过多种检查,仍未明确诊断,直到她在一次剧烈发作后回顾病史,才意识到每次心绞痛几乎都在月经来潮前2-3天发作,经医生跟踪观察,结果确诊为“月经相关性心绞痛”。
3、月经性关节炎
有些女同志在月经期间可出现关节疼痛,尤以膝关节痛为多见,可伴有关节轻度肿胀和深部压痛,走路(尤其下楼梯)时加重。有学者认为,经期体内激素分泌发生变化,引起水、盐代谢紊乱,当机体水盐积聚过多时,可出现关节肿痛、腹胀及乳房胀痛等症状。
4、月经性精神病
绝大部分发生在青春期,通常在月经来潮前有失眠、头昏、多汗、口干、手足冷、食欲差等先兆。也有些少女突然发作,表现为神态失常、狂热兴奋、烦躁多语,进有哭喊、惊恐不安或呆滞、幻想、拒食及嗜睡,其症状与精神病患者相似,持续时间约一星期左右,无需特殊治疗,月经期后停止发作,恢复正常。
5、月经性气胸
有少数妇女月经来潮时,可突然发生胸闷、气急,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等症状。其特点是患者年龄为24-40岁之间;胸部病变多在右侧胸腔;发病时间往往处在行经前72小时至来潮后72小时内,非月经期不发病。
6、月经性哮喘
少数年轻妇女由于体质虚弱,月经失调,当月经来潮时,常可引起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大量分泌乙酰胆碱,促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从而使哮喘发作。
春季易患疾病
一、呼吸系统疾病在中医理 论里,春天的主气是风。虽然一年四季皆有风,但春季的风尤为重要。因为春季阴气渐消,阳气日长,正是推陈出新时期。此季气候由寒转暖,忽冷忽热,极易形成 风,春风给万物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风是六气之首,《黄帝内经》中说:“风者,进病之首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春季的许多常见病均与风邪有密 切关系。当人身体虚弱或出汗当风时,风邪便会乘虚而入,常导致肺气不宣或伤风感冒。所以,春季要注意及时避开能使人致病的风邪。春风掳走了大地上的大量水蒸气,使空气湿度急剧下降,因而使人口干舌燥,容易造成口腔黏膜和鼻腔黏膜发生破裂,使人们预防疾病的能力大大下降。这就给细菌、病毒提供了可乘之机,极易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慢性气管-支气管炎等,都是春季的常见病。春风携带飞沙,制造噪声,常常使人心情烦躁、精神紧张、倍感压抑和疲劳,这也是导致对呼吸系统疾病抵抗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老年人及幼儿由于身体免疫功能较低,及自身呼吸道保护机能较弱,很多老年人还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因而这部分人群春季更易患感冒。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可能继发细菌感染,向下呼吸道蔓延,造成严重影响健康的肺部感染等急症或重症,如肺炎、肺结核、肺气肿、肺心病等病患。二、传染性疾病有民谚说:“早春早春,慎防春瘟。”早春二月是“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时节,此时冷暖骤然变化,使人免疫力与防御功能下降。冬眠后开始滋生繁殖的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乘机肆虐,从而导致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而尤以儿童为高发人群。
1、流感,即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并伴随全身 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有时也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潜伏期通常为1~3日,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 的物品间接传播。
2、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其典型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颌下及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一般2周 左右可治愈。严重者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疾病。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均可能成为传染源,病毒会通经过飞沫使健康人受到感染。
3、流脑,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之始,往往类似感冒,有流涕、咳嗽、头痛、发热 等症状。当病菌进入脑脊液后,会使头痛加剧、持续高烧、嗜睡、颈部强直、呕吐,甚至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带菌者或者鸡、鸭等动物,常以 空气飞沫形式直接传播。
4、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主要表现是发烧、倦怠、食欲减退。在发烧的同时或次日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几小时后变成如水珠般清亮的 卵圆形小水疱。疱疹主要出现在胸、腹、背及头面、头皮、脚底及手部,瘙痒感较重。2天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并逐渐干缩结痂,一般7~10天可痊愈。传染 源主要是水痘病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被水痘病毒污染的物品受到传染。
5、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日常的亲密接触传播。病毒被人吸入后经过2周左右的潜伏期后出现全身不适,然后开始 发热,耳后、颈部及枕部淋巴结肿大,有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出现,并迅速扩展至全身,有奇痒。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后,可导致胎儿畸形、早产或死亡。风疹患者、 带有风疹病毒却未发病的人是重要的传染源。
6、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也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感染麻疹后,前3天有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畏 光症状,口腔颊黏膜出现灰白色小点。接着体温大幅升高,从头部开始出现红色斑丘疹,并延及躯干、上下肢。出疹3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 肤留有脱屑及色素沉着。一般10天左右可痊愈。
7、猩红热是主要由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早期症状为发热、面部潮红、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头痛、恶心、呕吐等。一般发热2天后出现皮疹,从耳后、颈部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该病的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8、流行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细菌、病毒、真菌等所引起的结膜炎,可经空气、灰尘、水或被污染的物品受到感染。春季还常发过敏性结膜炎, 这是由花粉、灰尘、动物毛发等过敏原引起的一种眼科疾病。多发生于春暖花开季节,还往往反复发作,有过敏体质的孩子更容易发病,严重者可能引发其他眼科疾 病。结膜炎发病时,感觉眼睛内部有异物,眼睛分泌物增多,视物模糊,眼睛怕光、发痒、流泪、疼痛,严重时会发生角膜溃疡,造成视力极度下降。
经期易发哪些疾病
1、月经性哮喘
少数年轻妇女由于体质虚弱,月经失调,当月经来潮时,常可引起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大量分泌乙酰胆碱,促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从而使哮喘发作。
2、月经性气胸
有少数妇女月经来潮时,可突然发生胸闷、气急,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紫等症状。其特点是患者年龄为24~40岁之间;胸部病变多在右侧胸腔;发病时间往往处在行经前72小时至来潮后72小时内,非月经期不发病。
3、月经性精神病
绝大部分发生在青春期,通常在月经来潮前有失眠、头昏、多汗、口干、手足冷、食欲差等先兆。也有些少女突然发作,表现为神态失常、狂热兴奋、烦躁多语,进有哭喊、惊恐不安或呆滞、幻想、拒食及嗜睡,其症状与精神病患者相似,持续时间约一星期左右,无需特殊治疗,月经期后停止发作,恢复正常。
4、月经性心绞痛
有的妇女因月经周期变化而发作心绞痛、例如某中年妇女发生心绞痛连续5年之久,尽管做过多种检查,仍未明确诊断,直到她在一次剧烈发作后回顾病史,才意识到每次心绞痛几乎都在月经来潮前2~3天发作,经医生跟踪观察,结果确诊为“月经相关性心绞痛”。
5、月经性关节炎
有些女性在月经期间可出现关节疼痛,尤以膝关节痛为多见,可伴有关节轻度肿胀和深部压痛,走路(尤其下楼梯)时加重。有学者认为,经期体内激素分泌发生变化,引起水、盐代谢紊乱,当身体水盐积聚过多时,可出现关节肿痛、腹胀及乳房胀痛等症状。
6、月经性皮疹
有些妇女每逢月经来潮前后无任何其他病因,在口唇或鼻翼周围出现小米粒状疱疹,有灼热、刺痒感,或在胸背、四肢等部位见到丘疹、红斑、小疱等多形性皮疹,这些皮疹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卵巢分泌的孕酮增加所引起的过敏反应,故属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经期洗头易患病
在来月经时洗头会导致痛经。
子宫是女性很重要的身体器官,是任脉的起点,我们身体的头部又是六阳之首,因此在我们来例假期间,血液上下的循环会相对较差,清洗头发会让身体的血液集中在头部,严重影响了子宫的血液流动,导致子宫内的血液不能很好的排出体外,就会形成经期血量少或是月经疼痛。
容易头痛
洗头时发根上的毛孔遇到热水就会张开,去外面在再被风一吹,又容易引起头痛,特别是在晚上休息之前洗头更容易发病。夜晚温度较低,头部更容易受凉,情况要比白天更严重,经常如此头痛就可能成为习惯性的很难医治,身体其它并发症也随之而来。
因此还是要提醒女性朋友们,清洗头发要慎重,如果来月经时一定要洗的话,最好选在月经的第三天,中午11点到14点之间,及时用吃风机吹干或在太阳下晾干,头发容易干了,减少对身体伤害。为了我们的健康常在,能忍则忍是最好的选择。
绝经后易患六大疾病
1.乳腺癌
更年期和乳腺癌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女性到更年期后,乳腺癌的发病率会上升,另一方面,患乳腺癌的女性,出现更年期综合征的几率也会更高。
2.更年期综合征
对于一些更年期症状特别明显的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在更年期早期补充小剂量的雌激素和适量的孕激素,可有效改善不适症状。但在服用雌激素期间,必须要定期门诊随访,如有不适应马上就诊。另外,应保持心情愉悦、合理膳食、适度运动。
3.骨质疏松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多发生在绝经后10年左右,年龄在55~65岁。骨质疏松症容易导致脊柱、髋部、腕部等部位的骨折,其发生率高、危险性大,治疗比较复杂。雌激素缺乏被认为是引起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绝经后卵巢功能减退、分泌雌激素水平降低,同时伴有维生素D、钙的摄入不足,容易造成继发性骨丢失。
4.心血管疾病
临床研究表明,女性在绝经前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同龄男性低,但是绝经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使得绝经后10年女性心血管的发病率与男性接近。究其原因,是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所致。
5.肥胖
绝经后妇女由于性激素缺乏,糖脂代谢产生相应变化,因而与绝经前妇女相比较,脂肪分布发生变化,脂肪沉淀比绝经前增加,所以较容易发生肥胖。
6.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
绝经后出血是常见的因激素变化而引发的老年妇科病之一,导致绝经后发生阴道出血的原因有多种,其中跟绝经后体内激素变化有关的主要有:
(1)炎症。绝经后,卵巢功能明显减退,机体内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导致阴道、宫颈及子宫内膜等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抗病能力下降,这使细菌、病毒等更容易入侵感染,如老年性阴道炎、老年性尿路感染、宫颈炎等。
(2)功能性子宫失调。处于围绝经期卵巢分泌功能尚未完全退化,仍有较长时间的性激素分泌,子宫内膜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到雌激素的刺激,导致子宫内膜功能失调。
(3)老年性子宫内膜出血性坏死。绝经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而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增加,引发动脉硬化,当子宫动脉硬化严重时,可导致局部缺氧,子宫内膜发生坏死性出血,出血量多少因人而异,出血时间也多不相同,可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大出血,也可表现为间断少量的出血。
(4)子宫内膜息肉。绝经前妇女正常的子宫膜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较低,甚至无表达。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PR的表达明显低于之前,而ER在绝经前后的表达无太大差异,于是便出现了雌激素持续刺激内膜增生形成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