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扩张型心肌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1.病因感染动物实验中柯萨奇病毒、脑心肌炎病毒不仅可以引起病毒性心肌炎,且可以引起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变,临床上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长期随访中发现转变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机会显著大于一般人群,本病患者心肌活体标本病毒检查有炎性表现,不少本病患者血中柯萨奇病毒b中和抗体滴定度比正常人高;近年来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本病患者的心肌活检标本中发现有肠道病毒或巨细胞病毒的rna,以上均说明本病与病毒性心肌炎关系密切,本病有可能是感染的持续存在。
2.基因及自身免疫研究发现本病与组织相容抗原有关,与非本病患者相比,本病中hla b27、hla a2、hla dr4、hla dq4各位点增加,而hla drw6位点则减少,hla的变化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可以解释部分本病患者的家族性倾向。另一方面,可以有免疫反应的改变,增高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导致心心肌自身免疫损伤。
3.细胞免疫本病患者中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减弱机体的防御能力,抑制性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减低,由此发生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引起血管和心肌损伤。
心肌病或与家族遗传有关
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它不包括病因明确的或继发于全身疾病的特异性心肌病。心肌病可分为三种:扩张型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性心肌病。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较为常见。心肌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
(1) 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可能和某些因素病毒。细菌药物中毒代谢异常所致的心肌损伤有关,其中病毒性心肌炎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
(2) 肥厚性心肌病: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约1/3的有明显家庭史,儿茶酚胺代谢异常,高血压,高强度运动为其仲发因素。
(3)限制型心肌病:以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心肌僵硬及心室舒张充盈受阻为特征。起病缓慢,早期可有发热、乏力、头晕、气急等症状,晚期出现全心衰竭。心房颤动也较常见,部分合并内脏栓塞。
什么是心肌病
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它不包括病因明确的或断发于全身疾病的特异性心肌病).心肌病可分为三种.扩张型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性心肌病.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较为常见. 心肌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 1) 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可能和某些因素病毒.细菌药物中毒代谢异常所致的心肌损伤有关.其中病毒性心肌炎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 2) 肥厚性心肌病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约1/3的有明显家庭史.儿茶酚胺代谢异常.高血压,高强度运动为其仲发因素. 1)扩张型心肌的特征主要以心腔扩张为主.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各瓣膜的情况运动正常.有时会合并相对性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 2)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心肌炎患者超声心动图示有如下特点:"一大".心室腔明显扩大"二小."二尖瓣开放幅度小.二尖瓣与扩大的心室腔相比相对较小. "三薄".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多变薄"四弱."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减弱)的特点. 3) 肥厚型心肌病临床上起病缓慢,多在30岁以前发病,约1/3的病有家族发病史.以气短最为常见,活动后加重.胸痛心悸等.也可有劳累性心前区疼痛,或活动时头晕或昏厥.也有的可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少, 超声心电图显示室间隔和(或)左室后壁非对称性的增厚.心室腔缩小,流出道狭窄.心肌炎及心肌病的治疗目前西医学对心肌炎及心肌病的治疗效果还不理想.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来说,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对慢性心肌炎患者的心律失常疗效欠佳.心肌病的病因至今未明,也没有什么好的治疗办法.心肌炎和心肌病是一种危害人民健康且不易治疗的疾病.从这些年来中医治疗这类心肌疾病的疗效来看,形势是喜人的.我们中医中药治疗这类疾病可以提高有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后遗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有着明显的优势.
心肌病的病因
扩张型心肌病(20%):
扩张型心肌病可能和某些因素病毒。细菌药物中毒代谢异常所致的心肌损伤有关,其中病毒性心肌炎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持续病毒感染对心肌组织的损伤、自身免疫包括细胞、自身抗体或细胞因子介导的心肌损伤等可导致或诱发扩张型心肌病。此外,围生期、酒精中毒、抗癌药物、心肌能量代谢紊乱和神经激素受体异常等多因素也可引起本病。
肥厚性心肌病(20%):
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约1/3的有明显家庭史,心脏肌球蛋白重链及心脏肌钙蛋白T基因突变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另外,儿茶酚胺代谢异常,细胞内钙调节异常,高血压,高强度运动等均可作为本病发病的促进因子。
限制型心肌病(20%):
以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心肌僵硬及心室舒张充盈受阻为特征。起病缓慢,早期可有发热、乏力、头晕、气急等症状,晚期出现全心衰竭。心房颤动也较常见,部分合并内脏栓塞。 多见于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仅有散发病例。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20%):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旧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其特征为右心室心肌被进行性纤维脂肪组织所替代,临床常表现为右心室扩大、心律失常和猝死。1995年WHO/ISFC工作组专家委员会关于心肌病定义及分类的报告中将ARVD/C列为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并列的第4类原发性心肌病。
心肌病与心肌炎的区别是什么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视自己及家人的健康情况,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大家多有所认识,但心肌病可能了解不多,心肌病是指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以外的以心肌病变为主要表现伴有心脏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心肌病分为四型:即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及致心率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心肌病占心血管病的0。6-4。3%。近年来心肌病有增加趋势。
心肌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栓塞及心力衰竭等。病因迄今不明,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遗传、药物中药和代谢异常等有关。
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它不包括病因明确的或断发于全身疾病的特异性心肌病)。心肌病可分为三种。扩张型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性心肌病。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较为常见。心肌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
心肌炎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变。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对发病率不断增加。病情轻重不同,表现差异很大,婴幼儿病情多较重,成年人多较轻,轻者可无明显病状,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
扩张型心肌病是如何引起的
(1)、病毒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的慢性阶段或后遗症,少数炎急性期即表现为心脏扩大。
(2)弓形属原虫胎儿期或学龄前期感染,成年人发病。
(3)冠状动脉微循环反应性增高、痉挛、阻塞致心肌缺血,出现心肌散在/局灶性坏死及纤维化。
(4)某些酶异常或氧化代谢缺陷,导致心肌代谢障碍。
(5)维生素B1或硒缺乏:亚热带Kwashiorkor恶性营养不良病(一种严重的蛋白质一热量缺乏病)流行区与扩张型心肌瘸多发地区有重叠。营养不良不但可对心肌造成损害,还可作为一种条件,使心肌对其他有毒因素敏感性增高。
(6)神经内分泌因素:二尖瓣脱垂患者,如伴有神经内分泌紊乱,常可伴发扩张型心肌病。
(7)劳累、分娩、高血压、酒精、吸毒、糖尿病、心肌缺血、感染、抗肿瘤药及胸部放疗可能是诱发因素。
心肌缺血诊断鉴别
诊断鉴别
缺血性心肌病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即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痉挛等病变引起。少数是由于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冠脉动脉炎等疾病所致。
临床上需与缺血性心肌病(ICM)进行鉴别的心肌病变主要有扩张型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及克山病。
(一)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病,主要特征是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生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等。其临床特征与ICM非常相似,鉴别诊断也相当困难,特别是50岁以上的患者,若伴有心绞痛则极易误诊为ICM。由于扩张型心肌病与ICM的治疗原则迥然不同,故对二者进行正确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掌握以下要点,则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1.扩张型心肌病发病年龄较轻,常有心肌炎病史;而ICM发病年龄较大,多数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等。
2.心电图检查:扩张型心肌病与ICM患者的心电图都可表现为左室肥厚伴劳损、异常Q波及心律失常等,不易鉴别。但扩张型心肌病常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ST - T改变也多为非特异性,无定位诊断价值。
3.胸部X线检查: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影呈普大型,心胸比多在0. 6以上,透视下见心脏搏动明显减弱,晚期常有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或肺栓塞征象。ICM患者虽有心影明显增大,但多数呈主动脉型心脏,并伴有升主动脉增宽及主动脉结钙化等。
4.心脏超声检查时扩张型心肌病与ICM的鉴别要点: (1)心脏形态学对比:扩张型心肌病因心肌广泛受累,常表现为4个心腔呈普遍性显著扩大;而ICM常以左心房及左心室扩大为主,并常伴有主动脉瓣及瓣环增厚、钙化。( 2)室壁厚度及运动状态比较: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壁厚度弥漫性变薄,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而ICM患者心肌缺血部位与病变冠状动脉分布走行密切相关,缺血严重部位则出现室壁变薄及运动减弱,故常见室壁厚度局限性变薄、室壁运动呈节段性减弱或消失。(3)血流动力学变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因心脏呈普遍性显著扩大,常继发各瓣膜及瓣膜支架结构改变而引起多个瓣口明显返流;而ICM 患者因以左心房及左心室扩大为主,常伴二尖瓣口返流。( 4)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因心肌病变弥漫广泛,左心室扩大明显及心肌收缩无力,故心脏收缩功能明显降低;而ICM患者虽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均有降低,但其程度则较扩张型心肌病相对较轻。
5.周围动脉超声探查:目前认为,用周围动脉超声探查颈动脉、股动脉,可以作为揭示冠状动脉病变的窗口,并可为扩张型心肌病与ICM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已有研究显示,扩张型心肌病仅少数患者的颈动脉与股动脉斑块呈阳性;而ICM患者颈动脉与股动脉斑块则全部阳性。虽然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颈动脉与股动脉斑块并非绝对阴性,但颈动脉与股动脉斑块阴性则可作为排除ICM诊断的重要条件。
6.放射性核素检查 :核素在心肌的分布不仅与血流有关,还与心肌细胞的功能和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认为, ICM比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损伤更重,纤维化程度更高。因此,行99m Tc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 IB I)心肌灌注显像检查,扩张型心肌病多显示为不呈节段性分布的、散在的稀疏区,范围小、程度轻,表现为较多小片样缺损或花斑样改变;而ICM患者多呈按冠状动脉分布的节段性灌注异常,心肌血流灌注受损程度重、范围大;当灌注缺损范围大于左心室壁的40%时,则对ICM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7.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导管检查可见左心室舒张末压、左心房压及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心排出量和搏出量减少,射血分数降低;左心室造影可见左心室腔扩大,左心室室壁运动减弱;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
(二)酒精性心肌病
酒精性心肌病是指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心肌病变,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在临床上与扩张型ICM有许多相似之处,鉴别较为困难。与ICM比较,酒精性心肌病所具有的以下特点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1)有长期、大量饮酒史。
(2)多为30~50岁男性,且多伴有酒精性肝硬化等。
(3)停止饮酒3~6个月后,病情可逐渐逆转或停止恶化,增大的心脏可见缩小。
(4)心电图检查:可见非特异性ST - T改变(无定位诊断价值) ;病程早期停止饮酒者,数个月后ST - T改变可恢复正常;若至病程晚期,即使停止饮酒,其ST - T改变也难以恢复正常。
(5)胸部X线检查:心影呈普大型,心胸比多在0. 6 以上,透视下可见心脏搏动减弱,无升主动脉增宽及主动脉结钙化征象。
(6)心脏超声检查:心脏各房室腔均有扩大,但以左心房及左心室腔扩大为主;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常合并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但无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及主动脉瓣增厚、钙化征象。此外,停止饮酒后对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可见其左心房及左心室内径明显缩小。
(三)克山病
克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临床上根据其起病急缓及心功能状态不同而分为急型、亚急型、慢型及潜在型四型。慢型克山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心脏增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其心电图、心脏超声及胸部X线检查所见均与扩张型ICM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克山病的下列临床特点则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1)有明显的地区性,病区分布在包括黑、吉、辽、内蒙、晋、冀、鲁、豫、陕、甘、川、滇、藏、黔、鄂15个省及自治区的低硒地带上。
(2)具有人群多发的特点,绝大多数患者为农业人口中的生育期妇女及断奶后的学龄前儿童。而ICM则以老年人多见。
(3)心电图检查显示,绝大多数克山病患者有心电图改变, 其中以室性早搏最常见, 其次是ST - T改变及房室传导阻滞等。但ST - T改变为非特异性,无定位诊断价值。
(4)胸部X线检查显示多数患者心影呈普大型,少数为二尖瓣型或主动脉型;透视下可见心脏搏动明显减弱;无升主动脉增宽及主动脉结钙化征象。
(5)心脏超声检查:克山病患者心脏多呈普遍性显著扩大,室壁弥漫性运动减弱,心肌收缩无力,心脏收缩功能明显降低,同时伴多个瓣膜口明显返流;而ICM患者室壁呈节段性运动障碍,并常合并主动脉瓣增厚及钙化等。
扩张心肌病的定义
扩张型心肌病:很多患者以及其他人对什么是扩张型心肌病(dcm)并不是很了解,甚至就不知道还有这么一种病。今天就想大家介绍一下相关的内容。扩张型心肌病是原发性心肌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以一侧或双侧的心室腔扩大为主要特征,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排血量降低,导致心力衰竭。
心肌弥漫性病变可以累及心脏起搏点特异性传导系统,产生各种心律失常。心室腔明显扩张和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导致心室内残余血量增多,容易诱发附壁血栓,形成动脉栓塞。本病常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动脉栓塞。患者常因心力衰竭进行性加重而死亡或因心律失常而发生猝死。
本病在全世界均有发现,据统计,发病率约为5~10/10万人,随着本病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本病在各年龄组都有发现,但是以中青年为多见,发病年龄多为20~50岁。在性别方面,通常是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2.5U1。
怎样才能阻止扩张型心肌病走向心衰和死亡?也是我长期思考的问题。经过大量查阅资料和临床实践,研制出了专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心脏回元康胶囊”,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本方能改善心肌纤维化和心功能,还能抗心肌细胞凋亡。随后,又经临床证实,患者长期服用这一方剂,不仅能阻止病情发展,甚至能逆转心脏的扩大。河南的一名张姓离休老干部患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长期住院,生活不能自理。在服用“心脏回元康胶囊”后,气喘、胸闷、水肿等症状消失,能够下床走路,还能买菜做饭。新密市一位老太太常年受扩张性心肌病的折磨,胸闷、水肿,不能平卧,服用“心脏回元康胶囊”后,症状明显消失,坚持服药一年后,扩大的心脏缩小到了正常范围。
扩张性心肌炎的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研究表明,多数扩张型心肌病与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业已发现,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在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心内膜心肌活检标本中均可发现肠道病毒基因,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可检测出多种抗心肌的自身抗体,如抗 ADP/ATP 载体抗体、抗β1 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胆碱能受体抗体和抗肌球蛋白重链抗体等,也可以检测出肠道病毒基因片段。病毒感染和免疫反应损伤学说是目前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的发病学说。此外,遗传因素也可能起一定作用。
病毒持续感染
病毒感染后体内持续存在的病毒RNA 是病毒性心肌炎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小鼠动物试验显示,柯萨奇病毒能溶解心肌细胞,肠道病毒蛋白酶可以引起心肌细胞骨架破坏,而这种改变被公认为是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特征。病毒对心肌细胞的损害既可发生在病毒滴度较高的时期(柯萨奇B1、B4 病毒感染病例),也可发生于病毒(柯萨奇B3 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开始时。病毒对心肌组织的损伤既可直接损伤,亦可通过免疫机制造成损伤。当病毒RNA 持续存在于心肌时,T 淋巴细胞可浸润心肌组织。研究表明,病毒基因的低水平表达可引起慢性进行性心肌损伤,当病毒RNA在心肌持续存在90 天以上时,心肌可呈现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变化。当机体防御能力降低时,机体可呈慢性病毒携带状态。在此慢性过程中,病毒可存在于脾脏、肝脏、胰腺和全身淋巴结。其危害不在于对心肌的直接侵袭,而在于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同时持续存在的病毒RNA 仍可复制,产生无侵袭性但具有抗原性的大量病毒RNA,诱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引起心肌损伤。
原发性心肌病的病因是什么
原发性心肌病包括肥厚型和扩张型两种。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 染色体遗传病,肥厚的部位是左心室壁。扩张型心肌病是由于心肌 病变导致的心肌萎缩、失去弹性(并且这个过程是持续的,病情是 不断加重的),收缩力减弱,当体力活动时,心率不能随代谢增加而 加快,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症状。
心肌缺血如何与扩张型心肌病鉴别
1、没有明确的冠心病史。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发病基础是冠心病等缺血性疾病。而扩张型心肌病多见于中青年,患者没有明确的冠心病史,也没有易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胸部X线检查大多没有冠状动脉或主动脉硬化征象。
2、有器质性病变。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可有全心增大、心力衰竭以及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的表现,心、脑、肾等脏器可发生栓塞。心脏增大常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心肌活检可见心肌灶性坏死和纤维化,没有炎症细胞浸润。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没有阻塞性病变。
3、实验室检查异常。在超声心动图或放射性核素的左室功能检查中,虽然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和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都会表现出弥漫性室壁运动异常,但缺血性心肌病常有多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原发性心肌病是一种弥漫性心肌病变,而缺血性心肌病主要累及左室,所以测定右室功能有助于两种疾病的鉴别。
扩张型心肌病恢复
我们都知道饮食在治疗疾病和疾病康复上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而扩张型心肌病的家庭药膳即可发挥辅助治疗作用,又可减少西药用量,减轻毒副反应,增强免疫功能,改善全身情况,有利于病人康复。因而要充分发挥合理膳食对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作用,调动病人家庭调养的积极性,可促进扩张型心肌病的康复。下面是一些心肌病患者日常饮食禁忌注意事项。
1、宜两高一多饮食:扩张型心肌病由于心气不足,心失所养,故宜吃优质易消化的高蛋白如鱼肉、瘦肉、牛奶、大豆制品和高热量食物(三餐之外另加两次点心如牛奶、鸡蛋、豆浆等);还宜多吃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如富含维生素B-l的粗粮、豆类可防治心肌炎、心衰;富含维生素-E的芝麻、玉米油、花生油、大豆油可改善心肌营养不良;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有提高免疫功能,防止心肌因自身免疫反应而受到损害。
2、宜吃富含硒的食物:硒缺乏是引起心肌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补充足够的硒,就有利于扩张型心肌病的康复。富含硒的食物有海参、扇贝、松茸、蘑菇、鸡肝、大蒜、龙眼肉等。对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律失常,富硒食物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3、忌咸宜清淡食物: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衰水肿,故要限制食盐,每天不超过5克为宜。还忌油腻肥大的动物食品,因易酿生痰浊阻滞心脉,升高血脂,使冠脉血流不畅致心肌缺血。
4、忌烟酒刺激之品:烟、酒、浓茶、咖啡、可可之类刺激品,能刺激心脏发生或加重心律失常,而扩张型心肌病多有心律失常,故宜忌用或禁食。
5、食宜熟软少吃多餐:饮食宜熟软易消化,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还不宜吃过饱,过饱上顶膈肌,增加心肺负担,加重心悸、气喘。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症状就是心悸、气喘,所以宜少吃多餐。还宜多吃纤维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根据自己的症状补充适宜的营养,易消化的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粗粮、豆类等还需补充充足的硒元素,这样有助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律失常的恢复。同时还应有相应的饮食禁忌。
可能导致儿童扩张型心肌病的因素
儿童扩张型心肌病是常见的儿童类疾病,那么哪些原因可能导致儿童扩张型心肌病呢?专家称,作为孩子们的家长我们一定要了解一些可能导致儿童扩张型心肌病的原因,这样才能够保证孩子的健康。本文中专家就详细为您介绍一下哪些原因可能导致儿童扩张型心肌病呢。
心肌病易发于各个年龄段虽然中老年患者较多,但儿童也有可能会患心肌病。儿童扩张型心肌病各年龄儿童均可受累,大多数起病隐缓,主要表现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偶有以突然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起病。儿童扩张型心肌病发病原因多数病例病因尚不是很明确,可能与遗传中毒代谢(如肉毒碱缺乏)及营养障碍(如硒缺乏)等因素有关。
近年认为亚临床型或隐匿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持续感染、病毒介导的体液细胞、免疫反应导致或诱发扩张型心肌病。成人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分析:病因不明47%,心肌炎12%,冠状动脉病11%,其他病因30%。儿童资料:心肌炎2%~15%,病因不明85%~90%,心肌炎主要为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用PCR方法,可检出柯萨奇B组病毒,RNA电镜下可见病毒样颗粒,血液中亦可查到特异病毒。RNA或有关抗体滴度升高提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早先曾有过病毒感染。
近年报道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占扩张型心肌病的20%~30%,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外尚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联遗传及线粒体遗传。在常染色体遗传扩张型心肌病家族中,目前已标测到有关的6个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点性联遗传,扩张型心肌病有两个基因位点已标出其一为Duchenne和Becker肌营养不良青少年男性发病;另一为Barth综合征,男婴患病有扩张型心肌病骨骼肌病变,白细胞减少症3-methylglutaconic、酸尿及线粒体异常,通常病情迅速恶化,于婴儿期死亡。
上文中的内容就是专家向我们介绍的哪些原因可能导致儿童扩张型心肌病,还希望对我们的患者有所帮助。作为孩子们的家长我们一定要了解一些可能导致儿童扩张型心肌病的原因,这样才能够保证孩子从根本上预防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