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棒状杆菌的培养特性
白喉棒状杆菌的培养特性
白喉杆菌为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8,在含血液血清或鸡蛋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灰白色、光滑、圆形凸起,在含有0.033%亚碲酸钾血清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吸收碲盐,并还原为金属碲,使菌落呈黑色,为本属其他棒状杆菌共同特点。且亚碲酸钾能抑制标本中其他细菌的生长,故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可作为棒状选择培养基。根据在此培养基上白喉杆菌落的特点及生化反应,可将白喉杆菌区分为重型(Gravis)、中间型(Intermedus)和轻型(Mitis)三型,三型白喉杆菌的分布有所不同,常随地区和年份有别,有流行病学意义。
鼻炎疾病发病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鼻炎(rhinitis)是由于急性或慢性的鼻粘膜如病毒、病菌感染,或刺激物的作用下受损而导致的。鼻炎导致产生过多粘液,通常引起流涕、鼻塞等症状。通过美国最近的研究表明,超过5千万美国人是鼻炎患者,鼻炎不单只是影响鼻子,同时还会影响和眼睛。它还会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听力以及学习能力。鼻炎的症状是由过高的组织胺导致的。而导致组织胺增高的最得这些部位产生液体分泌物。
基本原理
鼻细菌学
在健康状态下,鼻腔中可检测出以下几种致病菌,如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伪白喉杆菌、革兰阴性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伪白喉棒状杆菌)、非致病性奈瑟菌、α-溶血性链球菌、非溶血性链球菌、微球菌、厌氧菌有丙酸杆菌、普氏菌、厌氧球菌、梭杆菌以及消化链球菌等;还有少量真菌、嗜血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脑膜炎奈瑟菌等。健康儿童鼻中道检出的细菌主要为典型的病原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肺炎链球菌。
正常情况下,鼻腔排毒功能保证上述细菌不超过人体可承受的数量。若遇诱发因素如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鼻腔排毒功能降低,上述细菌得以长时间停留于鼻腔内并大量繁殖,进而引发感冒。感冒炎症长期存在则易恶化为鼻炎。
白喉病的病原
形态染色
白喉杆菌细长稍弯,排列不规则,常呈L、V、X、T等字形或排成栅栏状。革兰氏染色阳性;用美兰液染色菌体着色不均匀,常呈着色深的颗粒;用奈瑟氏染色菌体染成黄褐色,一端或二端染成蓝色或深蓝色颗粒,称为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是本菌形态特征之一。
培养特性
白喉杆菌为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8,在含血液、血清或鸡蛋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灰白色、光滑、圆形凸起,在含有0.033%亚碲酸钾血清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吸收碲盐,并还原为金属碲,使菌落呈黑色,为本属其他棒状杆菌共同特点。且亚碲酸钾能抑制标本中其他细菌的生长,故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可作为棒状选择培养基。根据在此培养基上白喉杆菌落的特点及生化反应,可将白喉杆菌区分为重型(Gravis)、中间型(Intermedus)和轻型(Mitis)三型,三型白喉杆菌的分布有所不同,常随地区和年份有别,有流行病学意义。
抵抗力
对湿热的抵抗力不强,对一般消毒剂敏感。60℃经10分钟或煮沸迅速被杀死,1%石炭酸中经1分钟死亡,但对干燥、寒冷和日光的抵抗力较其他无芽孢的细菌为强,在日常物品、食品及衣服上能生存多日,本菌对青霉素和常用抗生素比较敏感。
致病性
本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白喉毒素。白喉毒素是含有两个二硫键的多肽链,分子量为62,000。经蛋白酶水解后,可分为A和B两个片段,中间仍由二硫键联接。B片段,无酶活性,但能与宿主易感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并通过易位作用使A片段进入细胞。A片段具有酶活性,能将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NAD+)水解为烟酰胺及腺嘌呤二磷酸核糖(ADPR)两部分,并催化延伸因子-2(Elongation factor-2,EF-2)与ADPR共价结合,使EF-2失去转位活性,从而中止肽-tRNA及mRNA在核糖体上由受位转移至供位,肽链不能延长,细胞蛋白质合成受阻,细胞死亡,病变产生。仅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溶源性白喉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因为白喉毒素就是β棒状杆菌噬体毒素基因(tox+)编码的蛋白质。tox+基因的表达与菌体无机铁含量密切相关,铁含量适量时, tox+基因表达,否则不表达。
白喉杆菌尚产生一些侵袭性物质,如类似于结核杆菌的索状因子(Cord factor),能破坏细胞的线粒体膜,导致呼吸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受到抑制。
白喉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简称白喉杆菌,革兰染色阳性菌,长约2~3μm,宽0.5~1μm。在涂片上,常呈V,X,Y字排列,一端或两端膨大,菌体内有浓染颗粒,称异染颗粒。用Neisser染色时,菌体呈黄褐色,异染颗粒为蓝黑色;用Albert染色时,菌体呈绿色,异染颗粒为蓝黑色;用Ponder染色时,菌体呈淡蓝色,异染颗粒为深蓝色。白喉杆菌在亚碲酸钾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能使碲盐还原,菌落变黑,按其在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及生化反应,白喉杆菌可分轻型、中间型及重型。以往认为轻型多产生咽白喉,中间型和重型多为流行株,引起的病情重。目前则认为3型菌可产生相同的毒素,患者病情的轻重与分型无明确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均有轻型菌增多的报道。采用噬菌体裂解法、菌体DNA限制性内切酶法以及毒力试验等对分离到的白喉杆菌进行研究,有助于对本病进一步的了解。
白喉杆菌侵袭力弱,仅在局部黏膜或皮肤生长繁殖。白喉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外毒素是一种不耐热的多肽,有较强的毒性,人的致死量为130ng/kg体重,主要侵犯神经、心肌和肾上腺。白喉杆菌只有感染了携带产毒基因(Tox)的β噬菌体,才具有分泌外毒素的能力,并使人致病,若将无毒株与噬菌体处理后可变为有毒株,将有毒株置于含抗白喉杆菌噬菌体血清培养基中反复转种,可失去产毒能力变为无毒株。细菌的产毒能力由噬菌体基因控制,侵袭能力则由细菌基因控制。临床上用豚鼠或埃勒克(Elek)平板法进行毒力检测。近年来有些临床报道,从白喉患者的病变处分离出的白喉杆菌无毒力,无毒力菌株如何引起临床症状,尚不清楚,须进一步研究。白喉外毒素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高度的抗原性,可刺激人体产生高效价的抗毒素;二是很不稳定,经贮存、日光照射、化学药品处理或加热到75℃,均可减少或完全丧失其毒性。
因此,若以0.3%~0.5%的甲醛溶液处理,经过1个月,可使其毒性丧失,而抗原性仍保存,成为类毒素,可作为预防注射及制备抗毒血清之用。白喉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冷冻、干燥,在玩具、衣物上可存在数天,造成间接传播,对湿热和化学消毒剂敏感,0.1%升汞及5%苯酚溶液1min即可杀灭该菌,加热58℃ 10min即可死亡。
红癣病因
发病原因:
红癣曾被认为是由放线菌引起,现已从红癣的鳞屑中分离出微细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minutissimum),近来用电子显微镜已证实此种棒状杆菌是红癣的病原菌,该菌属棒状杆菌属,是一种类白喉杆菌,革兰染色阳性,常寄生在正常人的鼻,咽,眼,外耳道及皮肤表面,当局部温暖潮湿或皮肤损伤时,该菌侵入角质层引起感染。
发病机制:
棒状杆菌常寄生在正常人的鼻,咽,眼,外耳道及皮肤表面,当局部温暖潮湿或皮肤损伤时,该菌侵入角质层引起感染。
腋毛上有白色的东西是怎么回事 考虑是腋毛癣
腋毛癣是纤细棒状杆菌引起的腋毛和阴毛的浅表感染,病原菌是纤细棒状杆菌,属于棒状杆菌属,是类白喉杆菌的一种,革兰染色阳性。
部位:多发生于腋下和外阴。
临床表现:1、腋毛或阴毛的毛干上出现黄色、黑色或红色的结节颗粒。
2、腋毛暗淡无光泽,干燥易折断,腋毛上的包裹物即使用肥皂清洗都不易清洗掉。
3、剃掉腋毛后,再次长出来时,胶毛上仍然会出现上述症状,易复发,不易根治
季节性:多发生在其后温热的季节,不受种族和性别的限制。
传染性:具有传染性,如共穿衣服成共用洗漱用品均可传染。
注意局部卫生,保持清洁干燥,剃去患部腋毛和阴毛。根据医生指导局部外用5%硫磺乳膏,或红霉素乳膏等。
得过荨麻疹还会再得吗 为什么有的病得过一次就不会再得
因为有的疾病对于我们人体免疫系统来说能做到记忆并产生二次抵抗,如我们熟知的天花病毒,在治愈后,免疫系统通过接种获得并维持了抗天花病毒的特异性记忆能力,这种特异性抗体及特异性的记忆B细胞可以维持60年以上,而记忆T细胞在某些个体中的存在时间可以达到75年,这就决定了这个病基本在人的一生中得过一次就不会再得了。
其他疾病如:麻疹病人痊愈后,其保护性免疫时间为65年;黄热病为75年。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鲍特菌等在病后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呼吸道感染的细菌有哪些
主要有结核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嗜肺军团菌等.
结核分枝杆菌
分枝杆菌属是一类细长微弯曲的杆菌.偶见有分枝生长而得名.能抵抗盐酸酒精脱色,又称抗酸杆菌.
分类 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三类.
特点 1)细胞壁含大量脂质.
2)一般不易着色.
3)无鞭毛,芽胞和荚膜.
俗称结核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以肺结核最常见.结核病至今仍为重要的传染病之一.
慢性卡他性结膜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检查项目:眼结膜检查、血常规检查
慢性卡他性结膜炎检查项目:涂片。
涂片是检测血液中或者组织中的包括淋球菌、新型隐球菌、梅毒螺旋体、白喉棒状杆菌等病原体的一种检查方法。涂片正常值:涂片检查中未检出绝对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数量及所在部位应该正常。
取结膜囊分泌物涂片或睑结膜刮片检查及细菌培养,可初步确定致病菌和敏感药物,指导治疗,对于一般的细菌性结膜炎,细菌学检查并非常规。
阴道中正常情况下有细菌存在么
正常女性阴道中含有多种细菌,以乳酸杆菌为最多,其可维持阴道局部的偏酸环境。
其他细菌有:白假丝酵母菌、消化链球菌、产黑色素普氏菌、阴道加德纳菌、甲型和丙型链球菌、脆弱类杆菌、类白喉棒状杆菌等。
老年人阳性杆菌肺炎是什么病
肺炎一般多发生在经常感冒、发烧的小儿身上,所以,生活中很多成年人对于此病往往不是很重视。专家指出:老年人阳性杆菌肺炎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一种肺部疾病,大多数都是因为病菌感染导致的,由于对患者的危害较大,中老年人需要对此病有所防范才行。
老年人阳性杆菌肺炎是什么病?革兰阳性杆菌包括芽胞杆菌属、李斯特菌属、棒状杆菌属和丹毒丝菌属。除少数致病菌外,大部分革兰阳性杆菌为非致病菌。
芽胞杆菌属中枯草芽胞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广泛分布于尘埃、水和空气中,基本不致病。其中芽胞杆菌属中炭疽芽胞杆菌可致肺炭疽病,目前较为少见。
产单核细胞李氏菌为新生儿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脑膜炎、败血症的重要病原菌,几乎无引起肺部感染的报道。除白喉杆菌外的棒状杆菌,统称为白喉棒状杆菌,包括假结核棒状杆菌、干燥棒状杆菌和假白喉棒状杆菌等数种,系口咽或皮肤正常菌群,除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很少致病。
但近来有关于棒状杆菌特别是JK群引起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和静脉插管感染的报道,值得重视。
丹毒丝菌和乳酸杆菌一般认为是非致病菌,偶尔可引起肺部感染和败血症。
炭疽杆菌为革兰阳性杆菌,需氧兼性厌氧,菌体粗大,长4~8μm,无鞭毛,无动力,在不利环境下可形成芽胞。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抵抗力极强(毛皮中存活数年之久)。煮沸40min,干热140℃3h,110℃高压蒸气10min,100℃流蒸气60min,甲醛溶液浸泡15min死亡。繁殖中的炭疽杆菌可分泌炭疽毒素,此毒素为复合多聚体,由水肿因子、保护性抗原、坏死因子组成。
由于老年人阳性杆菌肺炎不及时治疗的话,容易导致患者肢体出现水肿和败血症,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生活中大家对于老年人的健康一定要格外重视。每年为父母定期做体检是很有必要的,发现老人身体有炎症的话,需赶紧接受治疗,谨防病情持续恶化。
慢性鼻炎有哪些途径传播
鼻炎不会传染。因此没有传播途径,下面介绍一下慢性鼻炎的病因:
在健康状态下,鼻腔中可检测出以下几种致病菌,如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伪白喉杆菌、革兰阴性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伪白喉棒状杆菌)、非致病性奈瑟菌、α-溶血性链球菌、非溶血性链球菌、微球菌;厌氧菌有丙酸杆菌、普氏菌、厌氧球菌、梭杆菌以及消化链球菌等;还有少量真菌、嗜血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脑膜炎奈瑟菌等。健康儿童鼻中道检出的细菌为要为典型的病原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肺炎链球菌。
正常情况下,鼻腔排毒功能保证上述细菌不超过人体可承受的数量。若遇诱发因素如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鼻腔排毒功能降低,上述细菌得以长时间停留于鼻腔内并大量繁殖,进而引发感冒。感冒炎症长期存在则易恶化为鼻炎。
白喉杆菌的培养特性
白喉杆菌为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8,在白喉棒杆菌含血液、血清或鸡蛋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灰白色、光滑、圆形凸起,在含有0.033%亚碲酸钾血清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吸收碲盐,并还原为金属碲,使菌落呈黑色,为本属其他棒状杆菌共同特点。且亚碲酸钾能抑制标本中其他细菌的生长,故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可作为棒状选择培养基。根据在此培养基上白喉杆菌落的特点及生化反应,可将白喉杆菌区分为重型(Gravis)、中间型(Intermedus)和轻型(Mitis)三型,三型白喉杆菌的分布有所不同,常随地区和年份有别,有流行病学意义。
白喉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简称白喉杆菌,革兰染色阳性菌,长约2~3μm,宽0.5~1μm。在涂片上,常呈V,X,Y字排列,一端或两端膨大,菌体内有浓染颗粒,称异染颗粒。用Neisser染色时,菌体呈黄褐色,异染颗粒为蓝黑色;用Albert染色时,菌体呈绿色,异染颗粒为蓝黑色;用Ponder染色时,菌体呈淡蓝色,异染颗粒为深蓝色。白喉杆菌在亚碲酸钾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能使碲盐还原,菌落变黑,按其在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及生化反应,白喉杆菌可分轻型、中间型及重型。以往认为轻型多产生咽白喉,中间型和重型多为流行株,引起的病情重。目前则认为3型菌可产生相同的毒素,患者病情的轻重与分型无明确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均有轻型菌增多的报道。采用噬菌体裂解法、菌体DNA限制性内切酶法以及毒力试验等对分离到的白喉杆菌进行研究,有助于对本病进一步的了解。白喉杆菌侵袭力弱,仅在局部黏膜或皮肤生长繁殖。白喉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外毒素是一种不耐热的多肽,有较强的毒性,人的致死量为130ng/kg体重,主要侵犯神经、心肌和肾上腺。白喉杆菌只有感染了携带产毒基因(Tox)的β噬菌体,才具有分泌外毒素的能力,并使人致病,若将无毒株与噬菌体处理后可变为有毒株,将有毒株置于含抗白喉杆菌噬菌体血清培养基中反复转种,可失去产毒能力变为无毒株。细菌的产毒能力由噬菌体基因控制,侵袭能力则由细菌基因控制。临床上用豚鼠或埃勒克(Elek)平板法进行毒力检测。近年来有些临床报道,从白喉患者的病变处分离出的白喉杆菌无毒力,无毒力菌株如何引起临床症状,尚不清楚,须进一步研究。白喉外毒素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高度的抗原性,可刺激人体产生高效价的抗毒素;二是很不稳定,经贮存、日光照射、化学药品处理或加热到75℃,均可减少或完全丧失其毒性。因此,若以0.3%~0.5%的甲醛溶液处理,经过1个月,可使其毒性丧失,而抗原性仍保存,成为类毒素,可作为预防注射及制备抗毒血清之用。白喉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耐冷冻、干燥,在玩具、衣物上可存在数天,造成间接传播,对湿热和化学消毒剂敏感,0.1%升汞及5%苯酚溶液1min即可杀灭该菌,加热58℃ 10min即可死亡。
(二)发病机制
白喉杆菌侵袭力弱,侵入上呼吸道黏膜后,仅在表层上皮细胞内繁殖,一般不引起菌血症。当局部黏膜有损伤时,如患麻疹、猩红热、百日咳或上呼吸道感染时,白喉杆菌的侵袭力增强。在白喉杆菌的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外毒素不但可引起局部病变,还可引起全身性中毒性病变,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此毒素有A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两者通过二硫键连接,B亚单位无直接的毒性,但它有一个受体结合区和一个转位区。B亚单位可以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膜受体pro-hHB-EGF)结合,结合后通过转位区的介导,可输送A亚单位进入宿主胞质内(图1)。
白喉棒状杆菌的抵抗与免疫
抵抗力
白喉棒状杆菌对湿热较敏感,100°C1min或58°C10min即可被杀死;对一般消毒剂敏感,1%苯酚,3%来苏儿10min均可被杀死;对青霉素及红霉素敏感。
免疫性
白喉的免疫主要依靠抗毒素的中和作用;白喉病后、隐性感染及预防接种均可产生白喉抗菌毒素而获得免疫力;抗毒素的作用是阻止白喉毒素B链与易感细胞结合,使A链不能进入细胞内发挥毒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