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高热要警惕登革热
突发高热要警惕登革热
目前是登革热高发期,登革热发展成重症可致死亡,市民切勿大意。若您在长假期间曾到过潮州、台湾等登革热流行地区,又出现以下可疑症状,务必及早就医。
登革热的一般症状
1、突发高热:即起病急,发热伴畏寒,可在24小时内达39℃-40℃。
2、“三红征”:即面、颈、胸部潮红,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
3、“三痛”:即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患者出现全身疲乏。
4、胃肠道症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有可能发展为重症的登革热患者
1、伴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2、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3、孕妇、婴幼儿或老人。
4、二次感染患者:登革热病毒有四个血清型,若感染过其中一型后,再感染另一型病毒,就有可能发展成重症登革热,甚至导致死亡。
你了解登革热吗
登革热是自限性疾病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通过蚊子传播的急性热带传染病,其症状是:突起高热伴畏寒,骨关节和肌肉疼痛,还可能伴有颜面潮红、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出血、肝脾肿大等。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出血性登革热,后者可导致患者死亡。“登革热”和其他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一样,目前尚无特效药,但属于自限性疾病,轻的1至2天可自愈,重的7至10天也能全部恢复,症型严重导致死亡的发生几率在万分之一以下。临床上一般都采取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等待病毒“自生自灭”。
两种“伊蚊”传播登革热
登革热之所以在最近几年有扩大流行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全球气候变暖。这造成该病流行范围从热带、亚热带向温带地区扩展,并使蚊子活动季节延长,活动区域扩大,病毒在蚊体内增殖活跃,病毒的毒力增强。二是人口的大量流动。国际商贸、劳务、渔业及旅游、探亲等活动,都可能使处于病毒血症期的人输入其他地区,在一定条件下就会造成流行。现代化交通更促成登革热的远距离扩散。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有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在传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其祸害比白纹伊蚊大得多。我市没有埃及伊蚊但有白纹伊蚊,所以对此不能掉以轻心,所幸的是,“登革热”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市民们也无须过分紧张。
预防关键是消灭花斑蚊
人体对登革热病毒普遍易感,尤其是从非地方性流行地区进入地方性流行地区的人。那么,该如何预防登革热呢?
由于“登革热”病人在发病前3至5日传染性最强,且没有预防用的疫苗。所以,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避免前往“登革热”疫区,前往疫区者要注意采取有效的防蚊措施。
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是消灭花斑蚊(即白纹伊蚊)。花斑蚊喜欢在小面积的积水上产卵,室内盆罐、花瓶、厨房及浴室的积水里,室外的坑洼、水凼、树穴、树洞、竹筒和叶腋等积水处,都是它繁衍孳生的优良环境。翻盆倒罐,填平坑洼、水凼、树洞,铲除杂草和疏通下水道是消灭蚊子、预防登革热等传染病的根本办法。另外,由于花斑蚊善飞,必须全民动手,群防群治,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杀虫剂滞留喷洒、空间喷洒、熏蒸和烟熏等消灭成蚊及安装纱窗纱门防蚊,都是治标的有效办法。
登革热的症状 发热
多数患者发热的特点为突发性,温度迅速升到高至39℃以上,并同时伴有畏寒现象,发热3-4天后温度降至正常,再过2天左右并再次升高,呈现一种马鞍型或双峰型变化。
感冒登革热区别
感冒:症状及流行情况与登革热相似。感冒的传播与直接接触病人有关,且无皮疹及出血情况。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流鼻水,喉咙痛,头痛、全身疼痛,过敏,炎症。
登革热: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一般感冒,婴幼儿会有1~5天的发烧、喉咙发炎、轻微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比较容易表现在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在疫区的病人有发烧38℃以上,加上1.激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2.发烧3~4 天后身上出现红疹。3.发病期间全身发痒。有以上3项的其中一项症状,就算是疑似登革热病例,也需在24小时内到医院检查。通常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长皮疹、淋巴结肿大、剧烈头痛、眼球后窝疼痛、全身肌肉酸痛或关节痛,因此又称“断骨热”。
第一次感染登革热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再次感染与上次不同的病毒时,则容易引起出血性登革热,甚至登革休克症候群。出血性登革热以及登革休克症候群,都是发生在感染后期,主要是血管内壁受到侵犯,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流失到血管外,造成水肿、红血球浓缩、血小板受到破坏减少而有出血的现象。
如果病人躁动不安或嗜睡、体温降低、脸色苍白、四肢末端湿冷发紫、尿量减少、呼吸浅快、脉搏快而微弱、脉搏压变窄(小于 20mmHg),要尽快实施大量输液,维持血容量,矫正酸中毒,保持酸碱及水份的平衡。如果血小板太低引起大量出血,可输血小板跟血浆,并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当退热止痛剂。出血性登革热发生血浆渗出的时间,大约是在将退烧时,或退烧后的24~48小时内,所以这段时间内,医生与家属需仔细留意病情的变化,以免延误治疗时机。登革热的主要特征是突发高热,患儿在24小时内体温可高达40℃。在高热的同时,有头痛、眼球后疼痛、全身肌肉疼痛、骨骼和关节疼痛等症状。有的患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并且可见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和浅表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的发热特点是突然高热,发热持续5~7天后骤然退热,热退后1~2天体温可再度升高,这种发热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除发热的突出症状外,患儿在病程中可出现麻疹样皮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有的患儿可出现牙龈出血、鼻衄、咯血、尿血、消化道出血等表现。有的患儿会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重型登革热甚至会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对登革热的治疗首先应该设法降低体温。在高热时应先采用物理降温,可以用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冷敷、冷盐水灌肠等方法。由于退热药物对有些患儿可能诱发溶血,所以应该谨慎使用。对于高热和中毒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以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高热大量出汗或腹泻而导致脱水的患儿,应该及时补充液体。有出血倾向者要给予安络血、止血敏等止血药物。
登革热为什么可怕至极
登革热依其症状轻重分为两型:典型登革热及出血性登革热
典型登革热(即俗称的登革热) :此型较不具危险性,死亡率甚低,多为初次感染者。小孩症状较不明显,成人则出现严重症状,通常被病媒蚊叮咬後,经过一至七天的潜伏期,患者会出现突发性高烧(39至40℃) 、恶寒、前额及後眼窝的剧痛、肌肉痛,再经2至4天全身皮肤出疹,疹子由躯体开始向脸及手脚蔓延,整个病程约七天可结束,大部份病人可完全痊癒。
出血性登革热:这是最可怕的一型,死亡率高达15-50%,喜犯八岁以下的小孩。多由於两次以上重复感染,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剧烈反应,造成全身血管的大量出血,临床症状上除了高烧、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全身倦怠外,常伴随流鼻血、吐血、血便、血尿、子宫出血及胸腹部积水。由於全身大量出血,常引起心肺衰竭及休克死亡,而其出血时间通常在发烧将退时才发生,所以常引起家长及医师的疏忽,因此登革热病人在退烧时,若出现皮肤湿冷、四肢冰凉、坐立不安时,更应提高警觉,即刻送大医院,不可轻忽。
它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斑蚊及白线斑蚊这两种蚊子,喜欢在白天咬人,栖息於阴凉有水处,不喜欢待在臭水沟,尤其喜欢下雨後的废轮胎及废弃的容器。登革热病毒必须藉由这些蚊子的叮咬,才可能传播出来,而依其抗原性的不同,登革热病毒又可分为l、2、3、4共四型。人若感染其中一型,其在体内产生的抗体并无法防护另外三型,以感染第2型最危险,易发生出血性登革热。这些病媒蚊叮咬登革热病患8至15天後,就具有终生传染病毒的能力了。
登革热症状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病是一种由于人体感染等个人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这种病毒主要由蚊虫传播,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发热、关节肌肉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登革热有什么症状 潜伏期时间
登革热的潜伏期为2—15天,平均为6天左右,其长短与侵入的病毒量有一定的关系。在我国近年来所见的登革热,临床上可分为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及重型登革热3型。
登革热是什么
1.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主要传播媒介是伊蚊(俗称花斑蚊)。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夏秋季节由于高温多雨,蚊虫容易孳生,因此是登革热的高发季节。
2.登革热主要症状和体征?
起病急,高热(39摄氏度以上),发热时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骨关节肌肉痛,早期脸、颈、胸皮肤潮红,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病程5至7天出现皮疹,可有皮肤黏膜出血等。少数患者会进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
3.登革热有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或者有特效药治疗吗?
目前,无有效疫苗可以预防,只能对症治疗。因此,最根本措施是防蚊灭蚊,避免被蚊子叮咬,发病时及时就医。
4.传播登革热的蚊子有什么习性?哪些地方容易受到这种蚊子叮咬?
伊蚊主要孳生在各种人工和植物容器积水中,如:室内外积水缸罐、竹林中的竹筒、树洞、椰子壳、废旧轮胎、腌菜陶瓷器皿等。多在户外侵袭人体,吸血高峰在下午4至5点,次高峰在上午9至10点。
出现登革热症状怎么办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等较为严重。
目前,输入性病例是我国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大陆近些年来不少地区都发现了来自国外流行区的输入性病例,个别地方还引发了当地病例的发生,甚至造成局部暴发。登革热在我国多发生于6-11月份。
登革热的潜伏期是3~14天,即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3~14天内发病。
主要症状和体征:
突发高热:一般持续3~7天,体温可达39℃以上
三痛:主要为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
皮肤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白斑样、荨麻疹样等皮疹
束臂试验阳性或淤点,皮肤、齿龈、鼻腔少量出血
乏力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无论在登革热流行地区长期居住还是短期逗留,都有可能被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而患登革热。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登革热。
如果您具备以下3个条件:
发病前14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
发病前14天内有可疑蚊虫叮咬史
出现上述登革热样症状
请立即考虑采取以下3项措施:
立即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取得联系
进行有关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查以便尽快确诊
避免病人和密切接触者被蚊虫叮咬以防止进一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