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肉芽肿性乳腺炎
什么是肉芽肿性乳腺炎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少见的局限于乳腺小叶的良性肉芽肿性病变,又称肉芽肿性小叶性腺炎、哺乳后瘤样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瘤样肉芽肿等。
现在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独立性疾病,但有时与浆细胞性乳腺炎存在重叠,临床上两种有很多相同之处,病理上两者均可有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形成,但肉芽肿性乳腺炎炎症的位置主要存在小叶旁,而不是导管周围。
好发生于已婚、有哺乳史妇女,多数于回奶后1-3年发病,大部分病人急性起病,两周内迅速增大,之后稳定或缓慢增大,再之后化脓或者皮肤破溃,经久不愈。
肉芽肿性乳腺炎鉴别诊断
1、乳腺导管扩张症: ①好发于绝经期前后,多数患者有授乳困难史;②肿块位于乳晕周围,乳头溢液多见,为浆液性或脓性;③病变主要累及乳头、乳晕的大导管,不以小叶为中心;④早期仅见导管扩张,晚期导管周围可出现脂肪坏死周围炎性肉芽肿,以浆细胞浸润为主;⑤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大导管扩张。
2、乳腺感染性肉芽肿:如结核性乳腺炎,①多见于中青年,有结核病史;②乳腺组织中有典型结核结节,有干酪样坏死;③结节不以小叶为中心;④抗酸染色查见结核杆菌。
3、肉芽肿性血管脂膜炎:①多数为绝经期后女性;②局限性乳腺肿块,有触痛,表面皮肤发硬呈红斑状;③病变位于乳房皮下脂肪组织内,乳腺实质一般不受累;④非坏死性肉芽肿和小血管炎为特点,一般不累及小叶及导管。
4、乳腺脂肪坏死:①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特别是体型肥胖者;②为外伤引起的无菌性炎症;③脂肪细胞变性坏死、崩解形成大小不一的空泡,周围围绕泡沫细胞、纤维母细胞、炎细胞、多核巨细胞等;④典型的非坏死性肉芽肿和血管炎少见。
5、结节病:①界限清楚的上皮样细胞结节,且血管壁内有淋巴细胞浸润;②无干酪样坏死,不见中性粒细胞浸润;③镜下缺乏血管炎和脂肪坏死;④肺及纵隔常见受累。
6、Wenger肉芽肿和巨细胞动脉炎:①主要累及中、小动脉;②常见血管坏死和血栓形成;③病变不以小叶为中心。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因
1、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乳汁所引起的局部免疫现象及局部超敏反应。非细菌感染,与口服避孕药的应用有关。也可能为感染、创伤、化学刺激引起炎症,毁坏导管上皮,腔内容物进入小叶间质医学|教育网整理,引起肉芽肿反应,并进一步破坏小叶结构有关。好发于生育年龄、已婚经产的妇女。
2、可能由于导管内的乳汁、分泌物及角化上皮逆向外逸于小叶间质内,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及超敏反应,导致肉芽组织的形成。
3、病变中可见微脓肿,上皮样巨噬细胞及异物肉芽肿形成,认为本病的发生为局部感染、创伤及化学物质引起炎症,因炎性损伤导致导管上皮破坏,管腔内容物进入小叶间质,引起肉芽肿性炎症。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怎么出现的
1、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乳汁所引起的局部免疫现象及局部超敏反应。非细菌感染,与口服避孕药的应用有关。也可能为感染、创伤、化学刺激引起炎症,毁坏导管上皮,腔内容物进入小叶间质,引起肉芽肿反应,并进一步破坏小叶结构有关。好发于生育年龄、已婚经产的妇女。
2、可发生于乳晕区外的乳腺其它部位。
3、多数有乳腺皮肤感染史,病变中可见微脓肿,上皮样巨噬细胞及异物肉芽肿形成,认为本病的发生为局部感染、创伤及化学物质引起炎症,因炎性损伤导致导管上皮破坏,管腔内容物进入小叶间质,引起肉芽肿性炎症。
4、可能由于导管内的乳汁、分泌物及角化上皮逆向外逸于小叶间质内,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及超敏反应,导致肉芽组织的形成。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症状
1、实性肿块很像癌,切面灰白,质硬,肉眼酷似导管侵潤癌,需做台上冰冻检查以确定性质。但切面隆起切开后不能闭合,切面不像癌那样污暗、内缩,没有放射状伸展的痕迹。
2、烂肉馅样病灶,直径0、5——4厘米,数量不等。周围包绕白色致密的腺体或皮下脂肪,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明显可辨,这是最常见的表现。
3、腺体切面散在暗红色粟粒状突起,针尖大小,散在分布,这是发病的初起阶段,肉芽肿尚未大片融合,显微镜下仅有微脓肿形成。进一步发展则切面上散在暗红色小包,直径2—3毫米,内含小病灶或少许脓性液体。
4、腺体发硬,腺体内有炎症,就比正常腺体硬韧,切开探查就会发现切面散在大小病灶或脓肿,这样的腺体已不宜保留。
5、片状污暗区,病变的腺体或脂肪仅是色泽改变,局部污浊、晦暗,尚未变硬或完全坏死。
6、切面点状溢出,切面散在乳白色多个小点,类似脓液或积存的乳汁。腺体切面导管扩张,有草绿色牙膏样物质溢出。“肉芽肿GLM”与导管扩张、增生、乳癌无关,但可并存。
7、多发脓肿,脓腔大小不等,多数为分散的小脓腔,脓液仅0、5—2毫升,少数可达30--50毫升,很少见更大的脓腔或单一的脓腔,脓液性状多种:有稀米汤样,红豆粥样,或黄白色稠脓类似细菌性脓肿,但细菌培养阴性,PH值偏碱。
8、地道式蔓延,坏死性烂肉样炎症在腺体内或在皮下脂肪蔓延,管道式通向皮下或乳晕下,形成局部稀粥样病变,累及皮肤则发黑或破溃。向后可达到腺体后面的深筋膜层,在胸大肌表面形成大范围的炎性坏死区或脓腔,只有切透腺体层才能见到。
9、全乳病变,每个病例的病变轻重不等,波及的范围不同,常常超过术前的判断。有的病例在皮肤外观正常和未触及肿硬的部位,术中发现腺体已经受累。病程较长或进展迅速的病例,多数是累及腺体、脂肪、皮肤的全乳病变,而不仅仅限于局部。
10、远处病灶,有时炎性病灶相距甚远,彼此毫无联系,范围不大,各自发展,可以在术前检查完全正常的部位孤立存在,仅在术中探查时发现,如果残留就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
乳腺炎怎么样治疗
乳腺炎有哺乳期乳腺炎和非哺乳期乳腺炎,不同时期的乳腺炎,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
哺乳期乳腺炎在脓肿形成之前应以保守治疗为主: 通常需要用抗菌药物控制炎症,需要注意的是,抗菌药物可分泌至乳汁中而被婴儿摄入,因此应选择对婴儿较为安全的抗生素,患者不鞥自行使用药物; 还可以配合局部热敷、使用吸奶器促进淤积的乳汁排出。 如果有脓肿形成,单纯使用抗生素效果不佳,应及时手术切开引流。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要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果伴有感染,可以应用抗生素治疗,临床上常选择抗菌谱广的抗生素;如过穿刺抽出脓液,也可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脓肿形成者,可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可以采用内科治疗而取得较好效果,通常使用激素或激素联合抗生素等,可以使病变得到治愈或缩小,但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早期的病变,若病变较大,很难使其完全消退而容易反复发作。
乳腺炎术后病理的区别
诊断为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主要病理改变为:①单纯乳腺导管扩张并有慢性炎症反应、慢性化脓性反应、异物浆细胞反应等。②乳腺导管扩张继发破裂及异物肉芽和胆固醇结晶形成。③局灶导管扩张有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伴异物巨细胞反应。④输乳管上皮,周围呈慢性炎症及纤维化。
病理诊断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主要病理改变为:①在导管扩张的基础上有大量浆细胞浸润,伴灶状组织溶解坏死,局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②乳腺组织呈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伴局灶小脓肿形成,局部有乳腺化脓性肉芽肿性炎,伴大量浆细胞浸润,特殊染色未检见霉菌,但此种病变可能为霉菌或特殊感染所致;③乳腺非特异性化脓性炎性病变中可见较明显的脂肪坏死及脂肪坏死导致的小型油性囊肿及小型化脓性肉芽肿形成,偶见不典型的静脉炎,部分区域有浆细胞浸润。抗酸及霉菌染色未见特殊病原体。少部分病例难以找到原因,可能与血管炎有关。
甲状腺炎分几种
一、按起病快慢分为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和慢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又进一步分为亚急性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即亚甲炎)和亚急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无痛性甲状腺炎),后者进一步分为散发性甲状腺炎和产后甲状腺炎。慢性甲状腺炎包括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和慢性纤维性甲状腺炎。
二、按病原学分类,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自身免疫性、辐射后、寄生虫、结核性、梅毒和爱滋病感染等。
三临床上最常见的甲状腺炎是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和亚急性肉芽肿性甲状腺炎,无痛性甲状腺炎临床上也经常会看到;从病原学角度最常见的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怎么判断是不是乳腺炎
乳腺炎,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乳房内的炎症。根据发生的时期可分为哺乳期乳腺炎和非哺乳期乳腺炎。 哺乳期乳腺炎症状:早期患者自觉患侧乳房胀痛,有时可触及乳房肿块,质地较硬,随炎症进展,出现局部皮肤红肿、体温升高。
严重者可有高热、寒战,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若未经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局部可形成脓肿,位置表浅者可触及波动感,脓肿可逐步向外破溃或积聚于乳房内,严重者可导致腺体组织坏死,甚至脓毒血症。
非哺乳期乳腺炎最常表现为乳房肿块,质地较韧,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可有皮肤粘连、乳头内陷等;还可有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可有脓肿形成,甚至破溃、形成瘘管。
相比于哺乳期乳腺炎体温升高,甚至寒战、高热、血象异常等表现,非哺乳期乳腺炎全身炎症反应较轻,很少出现发热等症状。部分患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者有皮肤结节性红斑、关节炎等表现。
何谓腹股沟肉芽肿
腹股沟肉芽肿(Granu1omainguina1e)是肉芽肿荚膜杆菌引起的进行性传染病,一般认为它 是性病之一。常在生殖器及其附近部位的皮肤黏 膜发生肉芽肿性溃疡。其常用的同义名有杜诺凡 病(Donovanosis)、杜诺凡肉芽肿等。本病较少 见,中医未见对本病的论述,依据症状及表现, 可归属于“鱼口”、“便毒”范畴。
炎性肉芽肿是什么呢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类以肉芽肿为主要病理特征乳腺慢性炎症,包括多个临床病种,肉芽肿性炎症以乳腺小叶为中心,故叫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
病因:
1、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乳汁所引起的局部免疫现象及局部超敏反应。非细菌感染,与口服避孕药的应用有关。也可能为感染、创伤、化学刺激引起炎症,毁坏导管上皮,腔内容物进入小叶间质,引起肉芽肿反应,并进一步破坏小叶结构有关。好发于生育年龄、已婚经产的妇女。
2、可能由于导管内的乳汁、分泌物及角化上皮逆向外逸于小叶间质内,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及超敏反应,导致肉芽组织的形成。
3、病变中可见微脓肿,上皮样巨噬细胞及异物肉芽肿形成,认为本病的发生为局部感染、创伤及化学物质引起炎症,因炎性损伤导致导管上皮破坏,管腔内容物进入小叶间质,引起肉芽肿性炎症。
病理改变:
巨检:大小不等的肿块,没有包膜,有的切面呈实性,色灰白、质硬,发污。散在烂肉馅状的坏死病灶,多发大小不等的脓肿,米汤样或黄白色稠脓,总之病变表现多种多样。光镜观察:见乳腺小叶结构尚有轮廓,低倍观察乳腺小叶有多数肉芽肿,有的相互融合。高倍观察有异物型多核巨细胞、上皮样细胞、嗜酸性细胞、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等构成肉芽肿病灶。抗酸染色未见结核杆菌,PAS霉菌染色阴性,镜下所见是乳腺组织慢性炎, 肉芽肿散在或大片坏死性融合 可见多核巨细胞反应,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部分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多伴有脓肿形成。
病理诊断: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英文缩写GLM。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诊断
临床表现:平均年龄为30岁,病程较短,均在5个月以内。
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疼痛,质地较硬,形态不规则,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也可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发病突然或肿块突然增大,几天后皮肤发红形成小脓肿,破溃后脓液不多,久不愈合,红肿破溃此起彼伏。
初起肿块期酷似乳癌,易造成误诊误治。有人贸然行乳癌根治术,应当台上冰冻或耐心等待石蜡切片结果。本病还须与乳腺结核,乳房脂肪坏死等相鉴别。
当有红肿化脓时,可能误诊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导管扩张症,乳腺结核,或一般细菌性脓肿,错误的切开引流,
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
1、病人若以无痛性肿块就诊,肿块质地硬、表面不光滑,且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有轻度粘连,无压痛或轻压痛, 或发现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其特征酷似乳腺癌;
2、术前均未行肿块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若针吸细胞学检查为炎性细胞,有助于与乳腺癌鉴别;
3、由于本病少见,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缺乏警惕性;
为减少误诊应注意以下几点:
1、患者多为年轻女性,病程较短;
2、对于患乳腺肿块的病人,均应行针吸细胞学检查,有助于临床的鉴别诊断;针吸多见炎细胞,无癌细胞;
3、手术台上有怀疑时应做台上冰冻或等石蜡结果,不可贸然切除乳房。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治疗
1、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一旦确诊,手术治疗效果较好,而关键在于明确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既要彻底切除病变,防止复发,又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台上整形,尽量保持乳房的完美。
2、术后中药治疗至少半年,改变机体超敏状态,肃清残余病灶,减少复发。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鉴别诊断
1、乳腺导管扩张症: ①好发于绝经期前后,多数患者有授乳困难史;②肿块位于乳晕周围,乳头溢液多见,为浆液性或脓性;③病变主要累及乳头、乳晕的大导管,不以小叶为中心;④ 早期仅见导管扩张,晚期导管周围可出现脂肪坏死周围炎性肉芽肿,以浆细胞浸润为主;⑤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大导管扩张。
2、乳腺感染性肉芽肿:如结核性乳腺炎,①多见于中青年,有结核病史;②乳腺组织中有典型结核结节,有干酪样坏死;③结节不以小叶为中心;④抗酸染色查见结核杆菌。
3、肉芽肿性血管脂膜炎:①多数为绝经期后女性;②局限性乳腺肿块,有触痛,表面皮肤发硬呈红斑状;③病变位于乳房皮下脂肪组织内,乳腺实质一般不受累;④非坏死性肉芽肿和小血管炎为特点,一般不累及小叶及导管。
4、乳腺脂肪坏死:①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特别是体型肥胖者;②为外伤引起的无菌性炎症;③脂肪细胞变性坏死、崩解形成大小不一的空泡,周围围绕泡沫细胞、纤维母细胞、炎细胞、多核巨细胞等;④典型的非坏死性肉芽肿和血管炎少见。
5、结节病:①界限清楚的上皮样细胞结节,且血管壁内有淋巴细胞浸润;②无干酪样坏死,不见中性粒细胞浸润;③镜下缺乏血管炎和脂肪坏死;④肺及纵隔常见受累。
6、Wenger肉芽肿和巨细胞动脉炎:①主要累及中、小动脉;②常见血管坏死和血栓形成;③病变不以小叶为中心。
通过以上的介绍,你是否已经对肉芽肿性乳腺炎有了一定的了解呢。希望会对你的健康生活带来一定的帮助。
过敏性肉芽性前列腺炎的鉴别诊断
过敏性肉芽性前列腺炎是一种全身性过敏反应疾病,临床上少见。由于过敏性肉芽性前列腺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需要早期诊断并进行大剂量的激素治疗,所以必须与其他伴有嗜酸性粒细胞的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相鉴别。
多数过敏性肉芽性前列腺炎患者在诊断为本病时都同时伴有哮喘或其他的过敏反应性疾病,且大部分患者末梢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增高。一些患者哮喘症状的轻重与尿道梗阻症状严重程度呈同步波动,患者还可同时伴有其他器官的系统性肉芽肿。
组织学上,过敏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组织中,有多发的、体积较小、椭圆形、中心呈渐进性坏死的肉芽肿,周围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一般情况下,过敏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与手术后的前列腺肉芽肿相比,大小较为一致,形状比较规则,嗜酸性粒细胞也更多。但个别情况下,这些特征并不明显。这时患者过往有无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史和肉芽肿周围局限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对于诊断术后前列腺肉芽肿更为重要。此外还应该鉴别伴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的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因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类以肉芽肿为主要病理特征乳腺慢性炎症,包括多个临床病种,其中一种较为为多见,病因不明,肉芽肿性炎症以乳腺小叶为中心,故叫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1972年Kessler首先报道,病名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以前有人叫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肉芽肿或肉芽肿性小叶炎,是指乳腺的非干酪样坏死局限于小叶的肉芽肿病变,查不到病原体,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象肉芽肿性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睾丸炎一样,易与结核性乳腺炎混淆,以前发病率不高,所以,临床和病理医生都对其观察研究不多。
1、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乳汁所引起的局部免疫现象及局部超敏反应。非细菌感染,与口服避孕药的应用有关。也可能为感染、创伤、化学刺激引起炎症,毁坏导管上皮,腔内容物进入小叶间质,引起肉芽肿反应,并进一步破坏小叶结构有关。好发于生育年龄、已婚经产的妇女。
2、可能由于导管内的乳汁、分泌物及角化上皮逆向外逸于小叶间质内,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及超敏反应,导致肉芽组织的形成。
3、病变中可见微脓肿,上皮样巨噬细胞及异物肉芽肿形成,认为本病的发生为局部感染、创伤及化学物质引起炎症,因炎性损伤导致导管上皮破坏,管腔内容物进入小叶间质,引起肉芽肿性炎症。
易与慢性前列腺炎相混淆的2类疾病
1、慢性前列腺炎易与前列腺痛相混淆
前列腺痛是一种无实质性病变的疾病,主要以会阴部和耻骨上区的疼痛和压痛为典型的临床表现,可以和慢性前列腺炎相鉴别。另外,前列腺痛的前列腺触诊和前列腺液镜检都是显示正常的,且前列腺液及尿液培养均无细菌滋生,这一点也是可以与慢性前列腺炎相区分的。
2、慢性前列腺炎易与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相混淆
慢性前列腺炎易与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的早期症状极为相似,且直肠指检结果也无明显差异。但是,肉芽肿性前列腺炎的病情发展较为迅速,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尿储留和硬结生长的情况,这是与慢性前列腺炎的不同之处。另外,区别两者可以通过前列腺活体组织检查加以明确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