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套能防止乙肝传染吗
避孕套能防止乙肝传染吗
一乙肝患者可否性生活
众所周知,夫妻生活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因此,男性在得了乙肝之后,除了在肝炎急性病程中禁止过性生活以外,还是可以进行性生活的。
二在性生活中如何防止传染
要预防乙型肝炎在夫妻双方间传播,首先要双方真诚相见,有病的一方要及时把真实情况告诉对方,让对方也作“两对半”和肝功能检查。如果对方“两对半”中任何一项阳性,那就是对方也感染过乙肝病毒,只要避免病情加重就行了。如果对方上述五项指标均阴性,说明其未患过乙型肝炎,且对乙肝病毒毫无抵抗力。这样,就需要积极预防了。使用避孕套不在肝炎急性发病期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减少被感染的几率。夫妻一方在急性肝炎传染期、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期、活动期都不宜过性生活。
三精液中有乙肝病毒吗?
丈夫有乙肝会通过精液传染给妻子,请问妻子有乙肝会传染给丈夫吗?发现有乙肝就必须跟别人分开用餐吗?大概要治疗多久才可以好呢?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血液进行传播(如输血、血液制品、共用针头等)。另外,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部分病毒,因而性接触也是传染的方式,故妻子有乙肝,也会传染给丈夫。如果乙肝患者家人没有感染、也没有抗体,就应及时去医院注射疫苗,产生抗体后,就可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带套会传染艾滋病吗
传统乳胶避孕套的作用是阻隔,只要正确使用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阻隔病毒的传播。在现有医疗条件下,在没有更好的防范措施情况下,为了减少性传播疾病,增加相对安全性,大量推广使用避孕套被各国政府广泛采纳。但是,避孕套对病毒的阻隔效果究竟有多大?是否能做到百分之百阻隔所有病毒?
安全套在避孕、防止性疾病传播等方面为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它在阻止男性精液进入女性生殖道的同时,也可能“套”走女性的健康。
让我们来看看部分国际著名的医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告避孕套预防艾滋病的失败率为16.7%,《英国社会科学医学杂志》报告避孕套预防艾滋病的失败率高达3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以及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共同组成的科学特别小组,研究了避孕套对乙肝、艾滋病、淋病、衣原体、梅毒、软下疳、性病淋巴肉芽肿、生殖器疱疹和尖锐湿疣等9种性传播疾病的保护效果,发现目前广泛使用的避孕套不能安全有效的防止任何一种性病传播!2001年7月20日,该特别小组与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HHS)联合发表报告,称:没有科学证据表明避孕套能够有效预防大多数性传播疾病。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艾滋病、乙肝、人体乳头瘤等病毒远比精子小,避孕套能阻隔精子不一定能阻隔各种病毒。传统避孕套每只约有一亿多个120纳米以上孔径,其乳胶膜体存在五千到七万纳米之间的天然裂隙,仅可对直径类似人精子大小的颗粒(直径约3000纳米)有效阻隔,而对于直径相当于或小于120纳米的颗粒物并不能完全阻隔,也就是说,42纳米的乙肝病毒、50~55纳米的人体乳头瘤病毒、120纳米的艾滋病毒完全有可能穿透传统天然胶乳避孕套;
第二、艾滋病毒可以通过多个途径侵入生殖器官黏膜、皮肤,精子则只有进入输卵管这条唯一通道;
第三、怀孕受排卵时间的限制,而艾滋病病毒感染不受任何时间限制。
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即使正确使用避孕套,感染艾滋病、乙肝、人体乳头瘤等病毒的机率比怀孕更高。
不仅如此,德国危险评估研究所披露了新的研究信息:乳胶避孕套在硫化过程中能生成一种致癌物质—亚硝胺。动物实验显示,在皮肤和黏膜局部应用亚硝胺总量约1g时,会诱导局部或全身性肿瘤,尤其是肝脏肿瘤。从避孕套释放的亚硝胺虽然远没达到这个计量,但如果使用次数频繁,仍有诱导肿瘤的潜在风险。此外,一些对乳胶蛋白过敏的人群在使用乳胶避孕套后有可能出现过敏现象。而且传统避孕套呈偏酸性,会破坏女性阴道酸碱平衡,易诱发各种妇科疾病
如此看来,致密度不够,无法有效阻隔艾滋病、乙肝等各种病毒;存在致癌物质亚硝胺;乳胶蛋白引的过敏反应;以及天然乳胶避孕套的偏碱性,成了传统乳胶避孕套无法克服的4大缺陷。传统乳胶避孕套不等于安全!
乙肝病毒携带者能结婚吗
首先,乙肝病毒携带者能否结婚的问题由来是其是否会对另一半造成病毒传染性。因此,关键在于乙肝病毒如何传播。
乙肝病毒可经过性传播 夫妻生活需做好安全措施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体内含有乙肝病毒,但肝功能正常的患者。理论上,乙肝病毒携带者只要把握好相关阻隔传播的方式,是完全可以结婚,如正常人一样生活。因为乙肝病毒并不会通过日常的接触,如拥抱、接吻、共餐等进行传染。但是体液传播与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若乙肝病毒携带者结婚后,需要重点关注夫妻生活防御及之后的孕育计划。
一、夫妻生活应做好防护措施
在没有孕育计划时,肝功能正常的夫妻双方在性生活中需采用避孕套,避孕套是阻隔性传播的主要方式,但性生活时不宜过分兴奋,一来可能会造成避孕套破裂,可能会造成带有乙肝病毒的阴道分泌物或精液传染给对方;另一方面,身体过度兴奋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身体恢复不利,会加重肝脏负担。
若发现肝功能异常,如则应减少性生活频率,以防万一。此外,夫妻双方应该做好乙肝疫苗接种,可以在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降低可能感染的几率。
二、如何避免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乙肝携带者妈妈顺利怀孕后不可粗心大意。乙肝宝宝的降生多基于宫内感染及分娩时感染。因此,孕期准妈妈应该做好相应的疫苗接种,并且不可进行剧烈运动,以防造成宫内感染;宝宝降生的十二小时内,应及时给予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临床显示,乙肝病毒母婴阻隔成功率在90%以上。
避孕套的非避孕套功能
避孕套,是十分普遍的避孕工具,具有安全、方便、廉价等优点。除避孕外,它还具有其他一些功能。
1、预防性病
国内外医学研究表明,使用避孕套虽然不能彻底地预防性病,但也不失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实验证明,乳胶避孕套能够作为屏障,有效隔离单纯疱疹病毒、沙眼医原体、巨细胞病毒、淋球菌、梅毒螺旋体和乙肝病毒。
2、治疗早泄
部分男子的早泄是由于神经过于敏感,经受不住“刺激”引起的,新婚者多见。使用避孕套以后,相对降低了摩擦及女性分泌物对龟头的刺激作用,使男性的“性阈值”提高,因而能有效地改善在“早泄”状态。
3、预防癌症
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早婚、早产、多性伴侣、包皮垢等对宫颈的刺激与损伤可能是癌症的诱发因素,从而肯定了宫颈癌与性接触有明显的关系。(2)感染了疱疹病毒的妇女,患宫颈癌的机会要比正常者高出6倍多,由此得出结论,宫颈癌可能是人类疱疹病毒感染所致。(3)妇女在感染了人类乳头多瘤空泡病毒之后,在5~40年内有5~10%的病人患宫颈癌和外阴癌。鉴于上述原因,使用避孕套能避免对宫颈癌的直接刺激和病毒的传染,从而减少宫颈癌和其他生殖器癌症的发生。
4、治疗不孕
因女子体内产生抗精子抗体而导致不育的为数不少。治疗这种免疫性不孕的方法是:性交时使用避孕套,避免精子与阴道的直接接触,从而去除刺激女子体内产生抗精子抗体的因素。6~12个月以后,女子体内的抗精子抗体基本消失,这时再在预计排卵期不用任何避孕工具进行正常房事,即可达到受孕目的。
避孕套能防止早泄吗
实际上,目前很多广告只是夸大了戴避孕套后射精潜伏期有所延长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早泄都适合用避孕套治疗。合并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或者是性欲较低、需要充分刺激阴茎才能获得满意勃起的早泄患者,不适合戴避孕套治疗。勃起功能障碍或性欲低下是导致这一类型早泄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先改善勃起质量或改善性欲。总之,这类患者性交时,需要对阴茎进行充分抚摸、刺激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勃起和维持。如果戴避孕套,阴茎受到的局部刺激减弱,反而会影响勃起,甚至导致性交无法完成。
我们知道,原发性早泄患者往往阴茎头或系带等部位的敏感性过高,特别是同时存在包皮过长或包茎的患者,阴茎局部特别敏感。这类患者过性生活时戴避孕套,由于在阴茎和阴道壁之间增加了一层屏障,阴茎局部的敏感性会有所降低,可以起到延缓射精的作用。这类早泄患者可以充分利用戴避孕套时射精潜伏期有所延长的特点,逐步训练控制射精的能力。
具体可以采取动一停一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即有射精紧迫感时停止性交动作,待射精紧迫感过后再继续。如果配合缩肛训练,效果会更好。即每日坚持缩肛训练至少150次,可增强会阴部肌肉收缩力,有助于增强对射精的控制。这样反复训练,最终可达到治疗早泄的目的。当然,这种方法至少需要坚持半年才会见效。
肝炎的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乙肝小三阳患者每毫升血中含有一千万至几亿个成熟乙型肝炎病毒颗粒。极微量的血液进入健康人的皮肤黏膜的破口,就可造成感染。[5]
2、医源性传播:针灸针、口腔器材、内镜等被乙肝病毒污染的医用器材和血源以及血制品,在使用时都有可能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3、性传播:性传播是乙肝传播的一个主要途径,对于易感人群,应该使用避孕套。
4、垂直传播:垂直传播包括母婴传播,父婴传播以及家族性的感染。垂直传播占乙肝传播的70%以上。
5、亲密接触:接吻、牙刷、剃须刀、指甲剪等。推荐:乙肝小三阳传染几率大吗
6、其它途径:文身、文眉、文眼线、文唇线、剃须等,可经破损皮肤感染乙肝。
防止乙肝传染
注射乙肝疫苗
新生儿或成人接种乙肝疫苗的程序是"016",即:"0":出生后24小时内的新生儿注射第一针;"1":第一针注射后1个月注射第二针;"6":第一针注射后6个月,即半岁时注射第三针。
切断唾液传播
在50~80%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唾液中可以抓到乙型炎病毒,乙肝携带者母亲给孩子嘴对嘴地喂食物是个坏习惯,应该制止。
把好输血、血液制品质量关
用最灵敏的检查方法过筛输血的血源和血液制品是否含有乙肝病毒,防止输入人体;要随时检查职业献血员的健康状况,发现有乙肝感染标志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不能献血。
搞好卫生工作
蚊子、臭虫、跳蚤等吸血的节肢动物也可能传播乙肝,应该搞好家庭及环境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洗勤晒被褥。
5远离易感染场所
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文眉、修脚等均可传染HBV;一些不正规的医疗诊所,对于针剂、器皿、器械没有经过严格消毒,亦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6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尽量一个人使用自己的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等,养成饭前便后、出入公共场所(公交车、医院、超市等)后洗手的卫生习惯。
b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乙肝小三阳患者每毫升血中含有一千万至几亿个成熟乙型肝炎病毒颗粒。极微量的血液进入健康人的皮肤黏膜的破口,就可造成感染。[1]
2、医源性传播:针灸针、口腔器材、内镜等被乙肝病毒污染的医用器材和血源以及血制品,在使用时都有可能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3、性传播:性传播是乙肝传播的一个主要途径,对于易感人群,应该使用避孕套。
4、垂直传播:垂直传播包括母婴传播,父婴传播以及家族性的感染。垂直传播占乙肝传播的70%以上。
5、亲密接触:接吻、牙刷、剃须刀、指甲剪等。推荐:乙肝小三阳传染几率大吗
6、其它途径:文身、文眉、文眼线、文唇线、剃须等,可经破损皮肤感染乙肝。
安全套可以防性病吗
安全套是一种避孕工具,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性病传染的可能性,但不能认为百分之百安全。以下几种情况仍可发生感染。
1、如果避孕套表面有很小的孔洞或裂纹,阴道中的淋球菌等致病微生物仍可通过很小的孔洞造成感染。普通质量的避孕套撕破率为1%,高质量的为1‰。
2、此外,几乎所有的性病病毒都很小巧,如艾滋病的大小不到精子的1/2000,更易透过避孕套不易觉察的细小裂隙。所以即使避孕套能有效避孕,也不一定能有效防止性病。
3、即使阴茎没有与阴道直接接触,如果对方的尖锐湿疣或生殖器疱疹等发生在大阴唇外侧或阴毛、外阴等处沾有分泌物,通过性生活也会传染给对方。安全套不能防止阴茎根部等皮肤的接触,也无法保证由对方生殖器内排出的分泌物不沾染到自己身上或阴部。在预防淋病方面,男性使用避孕套的相对风险为25-50%,女性为70-80%。
安全套从实际预防性疾病和避孕效果来看并不是百分之百安全,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如果安全套的质量有问题,不但不能抵挡和防御性病的病原微生物,而且在性生活过程中容易破损,这样就增加了意外风险。安全套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性,不能百分百保证安全。如果要防治性病的感染和传播,还需洁身自好,尽早治疗,同时做好个人生活的康复护理和防范。
安全套的使用误区
传统避孕套有安全缺陷,经过大量统计资料和研究结果证实,传统天然乳胶避孕套在有效避孕的同时,虽然对病毒有一定阻隔作用,但绝不能有效预防病毒,换言之,可以安全避孕,但预防病毒并不保险。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称,避孕套预防艾滋病的失败率为16.7%,而《英国社会科学医学杂志》则称,失败率高达31%;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等多部门,在2001年联合发表的报告中说:没有科学证据表明,避孕套能够预防大多数性传播疾病,该特别小组检查了乙肝、艾滋病、淋病、衣原体、梅毒、软下疳、性病淋巴肉牙肿、生殖器疱疹和尖锐湿疣等9种性传播病,发现目前广泛使用的避孕套不能防止任何一种性病传播。
大量国际资料表明,目前市场上的避孕套产品,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天然乳胶,其自然裂缝在5000至70000纳米之间,足以预防直径为5000纳米的人类精子头部,但艾滋病病毒的直径仅为120纳米,人类乳头瘤病毒直径在45~55纳米之间,乙肝病毒中大球形颗粒直径为42纳米。
各种病毒的体积,远小于天然乳胶的自然裂缝,即便是正确使用避孕套,还是有可能感染上性传播疾病.
射精快别用超薄套
避孕套的厚度对男性的心理有很大影响。避孕套越厚,男性阴茎在性生活中的敏感度就越低,认为自己和爱侣之间的距离就越大,自然感觉越差。
如今,避孕套主要有超薄、薄型和普通三种。其中,超薄型的厚度为0.03毫米,普通型的厚度为0.04-0.06毫米,薄型避孕套则介于两者之间。美国曾有一项研究显示,厚度每下降0.01毫米,男性的舒适度会上升20%。
不过,超薄避孕套也不是人人适用。对于那些射精较快、上了年纪且自控力较差的男性来说,还是应该用厚一些的避孕套。这有利于控制射精,延长性生活时间,使双方充分享受到鱼水之欢。
未勃起就戴套
研究人员曾对1100多名男女进行过调查,发现有将近1/4的人,在最近一个月内错误地使用了避孕套,如戴上避孕套之前就将套体完全展开,女性为伴侣戴避孕套时没有将顶端的空气放尽,男性自己使用避孕套时将里面一层翻在外面戴。